Lisa老师每日分享 2020年合订本(9~12月)

2020-12-31 00:25:53 940 Lisa
Lisa老师每日分享 2020年9月合辑 (2020.9)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9.1)

简体版(编辑:争):

第一条:

知道轮回是苦,处在欲界的我们,是从世间的苦和集,体会到修行的重要。我们需要修行,因为我们知道轮回是苦。苦不是像腿痛一般,它是一种内在的不安,这个不安就是无明,对事的无知或不清楚,自然会产生恐惧的心。

每个人身都处在轮回的过程中,但郤无知将来会发生什么事。即使每天惯性认为,每天都差不多,似乎没有怎么改变,这是一种常见,无知的状态里。以为每天追逐欲望,以此为目标,而我们知道,这样的追逐,往往会制作更多的问题。从此心里就有罣碍了,心的罣碍因为无知,烦恼习染造就了不善的业。

令心不安烦躁,而这种苦是精神上的,不是放腿就不痛了,人一旦做了不好不善的事,这种苦就会成为挥之不去的一种状态,使我们总是感到不安,心是万象之源,如果未经审视,它会横冲直撞,精于骗术。

若你正确看穿它,它就不再有任何根源,本质上不再有来,停留和去,你的内在声音,内在智慧,就是觉察心,觉知力量,将会觉醒及强化,事实上,你巳经在自我之中发掘了智慧的响导。

因为智慧的指引,你的觉察力越来越强烈而清楚,你将可以开始分辨真理和自我欺骗的真相,而能以洞察力和信心聆听它,用你的每一天每一年来增长智慧。道在前,法就在当下。你有注意到?


第二条:

禅修要了解和行动并重,修习者应该知道,禅法是一种心灵修养的技巧,是可供我们行,住,坐,卧时随时使用的一种调和身心的方法。但它的方向和目标是怎么?这就要由我们自已的知见引导了。

好比我们的脚,它要走到怎么地方去,要用我们的眼睛看,知见就是我们的眼睛,方法与知见两者必须结合,才能抵达目标。佛教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禅定,禅修的阐释最为完整,戒,定,慧三学,将佛陀所说的法做为系统性的整理和说明,而禅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论师们把佛陀所学过的这些禅法,全部归纳到佛教里。因为这些禅法佛陀都实际修行过了,在他觉悟后,展开教学之时,他便把这些禅法归纳到真教学里。

因此,禅修方法有很多种,行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已的,孙伦禅修法是其中一种。它比较简单直接,观呼吸是止观平衡的发展正定,呼吸要多练习。纯熟,稳定地才能够发展观和止的能力,不要停止。每天都要练习是重点,一位认真热诚地修习内观禅的修习者,必定会经历到尖锐而难受的感觉。就在那些痛苦经验之中,真谛才会向你揭露。

如果修习者想转移或避开那些痛苦经验,例改变禅修姿态,不善意向的做作,行者的痛苦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安逸与舒适,心在做作的虚幻中迷失方向。此安逸与舒适幻想会自然地令心意涣散,到时便不可能有定力了。既无定力,智慧就无法在行者内部生起,行者唯有继续飘浮于生死之流。苦受是至道的法则,至理名言,是孙伦禅修法的精髓。

 


 

原文

第一条:

知道輪迴是苦,處在欲界的我們,是從世間的苦和集,体会到修行的重要。我們需要修行,因為我們知道輪迴是苦。苦不是像腿痛一般,它是一種內在的不安,这個不安就是無明,对事的無知或不清楚,自然会產生恐懼的心。每個人身都處在輪迴的过程中,但郤無知將來会發生什麼事。即使每天慣性認為,每天都差不多,似乎没有怎麼改變,这是一種常見,無知的狀'態里。以為每天追逐欲望,以此為目標,而我們知道,这样的追逐,往往会制作更多的問題。從此心裡就有罣礙了,心的罣礙因為無知,煩惱習染造就了不善的業。令心不安煩躁,而这種苦是精神上的,不是放腿就不痛了,人一旦做了不好不善的事,这種苦就会成為揮之不去的一種狀態,使我們總是感到不安,心是萬象之源,如果未经審視,它会橫衝直撞,精於騙術。若你正确看穿它,它就不再有任何根源,本質上不再有來,停留和去,你的內在声音,內在智慧,就是覺察心,覺知力量,將会覺醒及强化,事實上,你巳经在自我之中發掘了智慧的响導。因為智慧的指引,你的覺察力越來越強烈而清楚,你將可以開始分辨真理和自我欺騙的真相,而能以洞察力和信心聆聽它,用你的每一天每一年來增長智慧。道在前,法就在當下。你有注意到?

第二条:


禅修要了解和行動並重,修習者應該知道,禅法是一种心靈修養的技巧。是可供我們行,住,坐,卧時随時使用的一种調和身'心的方法。但它的方向和目標是怎麼?这就要由我們自已的知見引導了。例方法好比我們的腳,它要走到怎麼地方去,要用我們的眼睛看,知見就是我們的眼睛,方法与知見两者必須結合,才能抵達目標,佛教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禅定,禅修的闡釋最為完整,戒,定,慧三學,將佛陀所說的法做為系統性的整理和說明,而禅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論師們把佛陀所學过的这些禅法,全部歸納到佛教裡。因為这些禅法佛陀都實際修行过了,在他覺悟後,展開教學之時,他便把这些禅法歸納到真教學裡。因此,禅修方法有很多種,行者可以選擇適合自已的,宣隆禅修法是其中一种。它比較簡單直接,觀呼吸是止觀平衡的發展正定,呼吸要多練習。純熟,稳定地才能夠發展觀和止的能力,不要停止。每天都要練習是重点,一位認真熱誠地修習內觀禅的修習者,必定会經歷到尖銳而難受的感覺。就在那些痛苦经驗之中,真諦才会向你揭露。如果修習者想轉移或避開那些痛苦经驗,例改變禅修姿態,不善意向的做作,行者的痛苦將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安逸与舒適,心在做作的虚幻中迷失方向。此安逸与舒適幻想会自然地令心意渙散,到時便不可能有定力了。既無定力,智慧就無法在行者內部生起,行者唯有繼續飘浮於生死之流。苦受是至道的法則,致理明言,是宣隆禅修法的精髓。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9.2)

简体版:(编辑:玲)

第一条:

光阴转眼即逝,未曾停下脚步等过谁。世间的每一个人,拥有的时间有限,所以行者必须好好珍惜,切莫虚度任何一分一秒。千万不要忘记,大家都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

缘没有特别偏向谁,平等地降临在每一个人身上。当缘来敲你的门时,你能不能确实把它握入手中?懂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会马上抓住缘分。但如果平常惯于放任时间流逝的人,缘分来时,根本无所察觉。即使察觉到了,也早已错失时机。机会是平等的,珍惜自已的善缘。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身体躺平在一张床上,看着心中的最后回忆消逝,这戏何时在你的身上演出?业不像物质会腐朽,或永远不活动,它不会被时间摧毁,它的力量永不消失,直到它成熟。

第二条:

禅修的利益,约束急躁的情绪、冲动、散乱、不安、疾病、浮躁;在平时忙碌和浮躁的生活世界里,坐禅能够找到片刻的静心和停下来的心。一般世间人,心一直在外面奔驰,一刻也停不下来,妄想纷飞,冲动的情绪令心累坏了,积累了很多坏习惯,杂染而令身心有疾病。

透过每天给自己,有片刻的安静。静心是一种精神成长,静心不是技巧所能达到的,更不是外在强加于身体的。静是坐禅的状态,结合了深度的放松。极度觉醒的心智和追求宁静的心灵状态,它不是最高的目的,却很少有人能达到。

静心是一种空的内在。一旦有吸引注意力的东西,念头出现,所谓的平静,很容易被搅动、打破,因此,禅修是感知周围世界和心灵层面的各种变化。随着感知的集中、深入,对自我的认识也越清晰,它让修习者抛下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胡思乱想,集中于当下。

静心做的唯一的事,就是搬走阻碍心灵自由流动的顽石、执取,持续前行,走出监禁行者心灵的过去的事、物,人从外在施加于自己的东西中解脱。因此,虽然未到达目的地,但最起码在道路上行。耐心的坚持,最起码成功了一半。不要半途而废或从未开始,或像天上的流星雨,一闪即逝。珍惜时间,生命,习禅。

第三条:

一般世俗或坊间许多标榜禅修的团体,却未必依佛法而修。因此,修习者必须选择传承留下来的禅法,有修证得道的阿罗汉和圣者教导的,不是自己盲修或迷信的、崇拜的,而是要亲自去体验,了解法义和正确的知见。在自己学习禅修时,自己觉知,自己明了,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正确的方向行,自己有戒,有定,有智慧的迈向行道上。

修习正念可以销毁我们多世以来所累积的负面的,攻击性的和混乱的情绪。你不用去压抑情绪或沉溺其中,重要的是,你要去觉知它们,看清楚你的思想和一切生起的东西。当你因为正见的启发而自然达到禅定的境界时,你可以长时间维持在那里,不会散乱,也不会太费力,因为你已存在于觉知的自然之流中。

从过去到未来,禅坐是了解自己的有效方法,并与生活和世界产生联结关系;让你的感官自然,不加也不减。不要加以执著,不管你看到怎么,听到怎么,都不要理它。听只是听,看只是看,不生任何执著。

 


 

原文:

第一条:

光陰轉眼即逝,未曾停下腳步等过誰,世間的每一個人,擁有的時間有限,所以行者必須好好珍惜,切莫虚度任何一分一秒,千萬不要忘記,大家都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緣设有特別偏?誰,平等地降臨在每一個人身上,當缘来敲你的門時,你能不能確實把它握入手中?懂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会馬上抓住缘分,但如果平常慣於放任時間流逝的人,缘分来時,根本無所察覺,即使察覺到了,也早已錯失時机,机会是平等的,珍惜自已的善緣,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身體躺平在一張床上,看著心中的最後回憶消逝,这戲何時在你的身上演出?業不像物質会腐朽,或永遠不活動,它不会被時間摧毀,它的力量永不消失,直到它成熟。

第二条:

禅修的利益,約束急躁的情緒,衝動,散乱,不安,疾病,浮躁,在平時忘碌和浮躁的生活世界里,坐禅能夠找到片刻的静心和停下來的心,一般世間人,'心一直在外面奔馳,一刻也停不下來,妄想纷飛,衝動的情緒令心累壞了,積累了很多壞習慣,雜染而令身心有疾病,透过每天給自巳,有片刻的安静,静心是一种精神成長,靜心不是技巧所能達到的,更不是外在强加於身體的,静是坐禅的狀態,結合了深度的放鬆,極度覺醒的心智和追求寧靜的心靈狀態,它不是最高的目的,郤很少有人能達到,静心是一种空的內在,一旦有吸引注意力的東西,念頭出現,所谓的平静,很容易被攪動,打破,因此,禅修是感知周圍世界和心靈層面的各種变化,随著感知的集中,深入,对自我的認識也越清晰,它讓修習者拋下对过去,現在与未來的胡思乱想,集中於當下,靜心做的唯一的事,就是搬走阻礙心靈自由流動的頑石,執取,持續前行,走出監禁行者'心靈的过去的,事,物,人從外在施加於自巳的東西中解脱,因此,需然未到達目的地,但最起碼在道路上行,耐心的堅持,最起碼成功了一半,不要半途而廢或從未開始,或像天上的流星雨,一閃郎逝,珍惜時間,生命,習禅

第三条:

一般世俗或坊間許多標榜禅修的團体,郤未必依佛法而修,因此,修習者必須選擇傳承留下來的禅法,有修証得道的阿罗漢和聖者教導的,不是自己盲修,或'迷信的,崇拜的,而是要親自去体驗,了解法義和正确的知見,在自已學習禅修時,自已覺知,自己明了,清清楚楚知道,自巳在正确的方向行,自已有戒,有定,有智慧的邁向行道上,修習正念可以銷毁我們多世以來所累積的負面的,攻擊性的和混亂的情緒。你不用去壓抑情緒或沉溺其中,重要的是,你要去覺知它們,看清楚你的思想和一切生起的東西,當你因為正見的啟發而自然達到禅定的境界時,你可以長時間维持在那,不会散乱,也不会太費力,因為你巳存在於覺知的自然之流中,從过去到未來,禅坐是了解自巳的有效方法,並与生活和世界產生聯結関係,讓你的感官自然,不加也不减,不要加以執著,不管你看到怎麼,聽到怎麼,都不要理它,聽只是聽,看只是看,不生任何執著。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3)

简体版(编辑:JMS)

2020.9.3第一条

为什么佛陀教导观呼吸吗?

人的气息是人体能量及精神运动最直接的表现,因此,调节呼吸不仅有助于调节体内能量的流动,同时也能帮助修习者安定情绪,因此,调身、调息、调心在打坐的时候很重要。

调身,身体坐直,盘腿,能够使能量在身体中运行顺畅无阻;调心就是将行者的精神意志专注于一处,不被外境所干扰,这样才能开始在下一阶段修行,调心即是准备阶段的核心,也是准备完成的衡量标准。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进行,将修习者的意识凝聚起来,从而达到佛教所讲的专注。

禅修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真正的解决是要靠自己的修行,禅修的下一阶段就是要展开这种修行,返诸内心,在身心五蕴里,观照自我,解决的起点是对自我的认识。

但是,有很多新同修未能做到以上三点,坐姿不直,不正确,身体不通,呼吸做不到,都很难坐禅,而不在禅坐中。

宣隆法的观呼吸很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和用到方法,行者只是坐着,很多新同修,身体不好或有疾病,都需要修习坐禅而改善。

坐禅观呼吸,只集中专注在呼吸上,知道一下一下的在触感,身体不因为其他部位疼痛而逃避或移动,身体是不动的,只是鼻子动,用心把专注力只放在鼻子上,而停止呼吸时,观身体的感受,不论身体生起任何痛楚,行者只专注在最强烈的感受上,身体也是不动的,只是观察身体在触感上,只是知,不加入任何东西,不入想,意不动,身体就不会动,意识思想入妄想,就会加进很多概念,习气、自己想舒服,就会想动而放弃了这节禅修。下坐了,在禅坐里不用再去寻找怎么,也不用再企求什么,这种对见的确定,必须要透过看清本质实相来加深一再瞥见,也要以持续禅修来巩固它。

2020.9.3 第二条

禅修也有健康的作用,能让身体平衡,身心放松,我们脑下垂体会分泌,让整个身体正常。但主要目的是开启智慧,解脱烦恼,脱落对生死的执着,当你智慧开展,对生死有一个明了,禅修是让我们尽量丢掉,回归到最原始的自巳,它不属于肉体,也不属于想法。

生命是一个记忆体,意识是一个生命,右脑是记忆,记忆一切生命的变化,做梦的时候是右脑,潜意识的活跃,醒来后是以左脑的作用为主。禅修时把左右脑统合,生命是一个思想的组织系统,每一个记忆,就是基因,就是因缘变化。

好坏得失,是在延续,继续的发生。所谓生,是这个记忆体变成另外一个生命,死是一个内存的转换,转换到另外的结构体,所以我们一直在这个内存的变化里面轮回,创造了环境,一切生命都彼此记忆,不断地彼死此生,所以生死是一个信息的流动。

我们如何让信息不影响我们的安定?只要自己不制作很多信息,就不会彼此牵扯,禅修就是不要去牵扯那么多记忆,但不是不要记忆,而是让记忆互不干扰,让这些内存的活动,不要再牵扯你去作业。

禅修是一个不作业的状态,六根收摄,有戒定慧,把心归零,让心不去制做,不去取舍,只是当下的知,当正念连接产生时,一切妄想都会持续减退,你不断生起的触受只是觉知它。除了安住保持正念,你怎么也找不到的。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原文:

2020.9.3第一条

為什麽佛陀教導觀呼吸嗎?人的氣息是人体能量及精神運動最直接的表現,因此,調節呼吸不僅有助於調節体內能量的流動,同時也能幫助修習者安定情緒,因此,調身,調息,調'心在打坐的時候很重要,調身,身体坐直,盤腿,能夠使能量在身体中運行順暢無阻,調心就是將行者的精神意志專注於一處,不被外境所干擾,这样才能開始在下一階段修行,調心即是準備階段的核心,也是準備完成的衡量標準,調身,調息,調心三個方面進行,將修習者的意識凝聚起来,而達到佛教所講的專注,禅修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一切問題的方法,真正的解决是要靠自己的修行,禅修的下一階段就是要展開这種修行,返諸內心,在身心五蕴里,觀照自我,解決的起点是对自我的認識,因此,有很多新同修未能做到以上三点,坐姿不直,不正确,身体不通,呼吸做不到,都很難坐禅,而不在禅坐中,宣隆法的觀呼吸很重要,如果冇正确的態度和用到方法,行者只是坐著,很多新同修,身体不好或有疾病,都需要修習坐禅而改善,但坐禅觀呼吸,只集中專注在呼吸上,一下一下的在觸感上知道,身体不因為其他部位疼痛而逃避或移動,身体是不動的,只是鼻子動,用心把專注力只放在鼻子上,而停止呼吸時,觀身体的感受,不論身体生起任何痛楚,行者只專注在最强烈的感受上,身体也是不動的,只是觀察身体在觸感上,只是知,不加入任何東西,不入想,意不動,身体就不会動,意識思想入妄想,就会加進很多概念,習氣,自巳想舒服,就会想動而放棄了这節禅修,下坐了,在禅坐里不用再去尋找怎麼,也不用再企求什麼,这種对見的確定,必須要透过看清本質實相来加深一再瞥見,也要以持續禅修來鞏固它。

2020.9.3 第二条

禅修也有健康的作用,能讓身体平衡,身心放鬆,我們腦下垂体会分泌,讓整個身体正常,但主要目的是開啟智慧,解脱煩惱,脱落对生死的執著,當你智慧開展,对生死有一個明了,禅修是讓我們儘量丢掉,回歸到最原始的自巳,它不屬於肉体,也不屬於想法,生命是一個記憶体,意識是一個生命,右腦是記憶,記憶一切生命的变化,做夢的時候是右腦,潛意識的活躍,醒來後是以左腦的作用為主,禅修時把左右腦統合,生命是一個思想的組織系統,每一個記憶,就是基因,就是因缘变化,好壞得失,是在延續,繼續的發生,所以生,是这個記憶体变成另外一個生命,死是一個記憶體的轉換,轉換到另外的結構体,所以我們一直在这個記憶體的变化里面輪廻,創造了環境,一切生命都彼此記憶,不断地彼死此生,所以生死是一個資訊的流動,我們如何讓資訊不影响我們的安定?,只要自巳不制作很多資訊,就不会彼此牵扯,禪修就是不要去牽扯那麼多記憶,但不是不要記憶,而是讓記憶互不干擾,讓这些記憶體的活動,不要再牽扯你去作業,禅修是一個不作業的狀態,六根收攝,有戒定慧,把心歸零,讓心不去制做,不去取捨,只是當下的知,當正念連接產生時,一切妄想都会持續減退,你不断生起的觸受只是覺知它。除了安住保持正念,你怎麼也找不到的。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4)

简体版(编辑:梦):

2020.9.4 第一条

摆脱错误的想,如实照见事物。我们的见是以想的感知为基础,想通常都有相,是你心的取相,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相都是虚幻不实的。

佛陀劝我们别受自己的想所愚弄,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在许多场合中教导大家,我们大部分的想都是错误的,而我们所受的苦也来于此。在能洞悉事物之前,错误的想会让我们的正见无法生起,因此,我们必须一再地问自己,我确定吗?想总是在坐禅的时候,影响着自己。想入非非,陷于实相的概念,就失去实相。

例如,老师和父母的教导,指引孩子去正确的方向,说橙是甜的,但孩子未吃过。他无吃过橙的体验,错误想橙是其他味道,明明知道孩子的行为错误,将来会受苦。
他对你的教导充耳不闻,这时你只能激发他们正见的种子,亲自吃橙啊,他才会知道橙的味道。你在坐禅也一样,只有亲自体验,你才会明白,正见是不可描述的。

老师只能指引出正确的方向,法要你自己品尝。坐禅是培养你的善心所,一想就加入了东西,一加就错。真正重要的,不只是禅修的体验,更重要的是禅坐之后的心境,要将禅修的宁静与专注,扩及到日常生活,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做任何事都有平静,就是要你完全活在当下,而不要让自我的纷乱阻断了而无正念,禅修与生活是结合的。

 第二条

识就像魔术师般欺骗我们,因为魔术师可以创造虚幻的东西,让我们信以为真,被骗而不自知。识是依缘而生起,依着特定的因缘条件而生的,识依据它依止的条件而命名。依于眼与色而生起的识,叫作眼识;耳、鼻、舌、身和有形物而生起的识,被称为身识;依于心与法而生起的识则被称之为意识;总之,六识,每一个识的生起,必须具备它们的因缘条件。

例如,眼识生起要有四个条件,眼根、光线、作意和色。当这四个条件具足时,看见的结果就产生了。其他的识也是依各自的因缘条件生起,没有一个识是我,他,她,或是一个人,这是正确的见解。令识生起的近因是名色,即名是心,色是身。

人的内心若清净,不被凡尘杂事困扰,那他的心境就回到了他原本的天性。虽然这世界充满恶行,但是却否定不了人们本性的善良,你的每一天都应该培养正念的种子,这也是你最应该做的事。凡夫都认为有一个我,而佛陀就用缘起来破除我执,如果你波罗蜜因缘具足,马上就能见到无我。当然利根性的人不多,至于对根机尚浅者,要精进努力,循序渐进地学习,以八正道为生活依归。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也是禅修的功夫,这些是在生活中最基础的部分。假若这部分没有做到,身心就无法调和凝聚。这样一来,更深一层的道理,你就会似懂非懂,后续的学习与修行就会有问题。所以八正道中,我们要有正见、正思惟,并以此作为正确的修行目标与方向。还要在现实的生活中,落实正语、正业、正命,也就是从生活中的语言、行为到维持生活的方式,都要合乎正道,然后才能透过正精进,达到正念正定的修行。由此可知,若是缺少了前面的基础,我们的正见就无法通过正念正定的修行,获得最后的体验以及印证到最后的无常、苦、无我。

第三条

觉知是观察当下,不要做出反应或做作,不去批判、不去分析,更不要有任何行为。真正的觉知是自然生起,没有紧张、放松的。


原文

擺脫錯誤的想,如實照見事物,我們的見是以想的感知為基礎,想通常都有相,'是你心的取相,向那,且在許多情況下,这些相都是虚幻不實的,佛陀勸我們别受自己的想所愚弄,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在許多場合中教導大家,我們大部分的想都是錯誤的,而我們所受的苦,也来於此?在能洞悉事物之前,錯誤的想会讓我們的正見旡法生起,因此,我們必須一再地問自己,我確定嗎?想總是在坐禅的時候,影响著自巳,想入非非,陷於實相的概念,就失去實相,例,老師和父母的教導,指引孩子去正確的方向,说橙是甜的,但孩子未吃过,他冇吃过橙的体驗,錯誤想橙是其他味道,明明知道孩子的行為錯誤,將來会受苦,他對你的教導充耳不聞,这時你只能激發他們正見的種子,親自吃橙啊,他才会知道橙的味道,你在坐禅也一样,只有親自体驗,你才会明啊,正見是不可描述的,老師只能指引出正確的方向,法要你自巳品嘗,坐禅是培養你的善心所,一想就加東西,一加就錯,真正重要的,不只是禅修的体驗,更重要的是禅坐之後的心境,要將禅修的寧靜与專注,擴及到日常生活,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做任何事都有平静,就是要你完全活在當下,而不要讓自我的纷乱阻断了而冇正念,禅修与生活是結合的。

識就像魔术師欺騙我們,因為魔法師可以創造虚幻的東西,讓我們信以為真,被骗而不自知,識是依緣而生起,依着特定的因缘條件而生的,識依據它依止的條件命名,依于眼与色而生起的識,叫作眼識,耳,鼻,舌,身和有形物而生起的識,被称為身識,依于心与法而生起的識則被稱之為意識,总之,六識,每一個識的生起,必須具備它們的因緣條件,例如,眼識生起要有四個条件,眼根,光綫,作意和色,当这四個條件具足時,看見的結果就產生了,其他的識也是依各自的因缘條件生起,沒有一個識是我,他,她,或是一個人,这是正確的見解,令識生起的近因是名色,即名是心,色是身,人的內心若清净,不被凡塵雜事困擾,那他的心境就回到了他原本的天性,虽然这世畀充滿惡行,但是郤否定不了人們本性的善良,你的每一天都應該培養正念的種子,也是你最應該做的事,凡夫都認為有一個我,而佛陀就用缘起來破我,一破约你波罗密因缘具足,馬上就見到了無我,當然利根性的人不多,至於对根机尚淺者,只要有努力过,循序漸進地學習,以八正道為生活依歸,諸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自净其意也是禅修的功夫,在生活中最基礎的部分,假若这部分沒有做到,身心就無法調和凝聚,这样一來,更深一層的道理,你就会似懂非懂,後續的學習与修行就会有問題,所以八正道中,我們有了正見,正思惟,以此確定正確的修行目標与方向後,還要在現實的生活中,落實正語,正業,正命,也就是從生活中的語言,行為到维持生活的方式,都要合乎正道,然後才能透過正精進,達到正念正定的修行,由此可知,若是缺少了前面的基礎,我們的正見就無法通过正念正定的修行,獲得最後的体驗与印証到最後的無常,苦無我。

覺知,是觀察當下,不要做出反應或做作,不去批判,不去分析,更不要有任何行為,真正的覺知,是自然生起,没有緊張,放鬆的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5)

简体版:

2020.9.5 第一条

我们用鼻子呼吸,观呼吸时不离开鼻子的部位,练习呼吸时专注在鼻子的触觉上。如果有觉知在触感上的话,也是鼻子的部位。

如果没有在觉知的话,专注力会在外面游荡,打妄想,想东想西或专注在身体其他部位了。如果你的专注力放错了地方,你没有在观止平衡的发展正定了,要集中专注在鼻的触觉上,觉知到每一下时,妄念是不会生起的。

就有一下在触上了,如果妄念太多的话,加速你的呼吸没有间隙的空间令妄念无法生起,不管生起念头或情绪,都不要理会。让它保持自然,由它过,无所执著。

 

第二条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就巳经与法同在了,活著的时候与法同在,死的时候还是与法同在。如此历时弥久,只因受外境污染了身心,而视而不见。

不知法藏身何处,佛陀的法简单,自然只在身、心内里寻找。当行者往内观察,顺其自然的,极为容易地发现法、鲜活的法。描述得深奥难懂与高不可攀,便远离了真实的生命,以至于大大的偏离了。

事实上,法与我们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就在自身当中,法只有一丁点的范畴,苦如何生起,请直接学习。

苦在哪里?苦是如何产生的?苦将如何熄灭?

学法的目的是,修行直接离苦,而不是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学法的道埸在于身与心,无须向外驰求。只要回观身已的身心五蕴里呈现的,来学习了解它,当你身强体壮时,从未想到疾病将临,但它会像闪电般,出奇不意地袭击你。

当你在红尘中翻滚,从未想到死之将至,它快得如同雷电,把你轰得晕头转向。

 

行者问: 我经常观感受观着观着就没有了,这是不是感受完全结束?

华纳师父答: 一般一个感受会持续很长时间至其完全结束。如果感受比较强烈时,即使我们不花很多专注力,不需要很多定力也可以观到这个强烈的感受,因为心会自动去观它,例如很痛的时候。感受是无常的,不停变化。当感受变弱的时候,禅修者往往会松一口气:“可算是不那么痛了”,然后就开始放松。一放松,心的定力就下降,一旦感受继续变弱,就观察不到这个感受了。我们只有提升自己的觉知力,才可能在感受变弱的时候也紧可以跟着观察它。只有这样,第一,第二,第三等等观智才可能生起。只有观一个感受从头至尾,至其完全消失的这一瞬间,如果我们累世的波罗蜜足够,才有可能证果。

 

第三条

禅修中的重要原则是,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别怀疑。疑惑只会令心增加纠结和不安,只要持续精进修习。不论你在观呼吸或观感受,别被困在对那些状态的反应中。

对它们保持觉知,别加入任何柬西,或起疑惑,它们只是如实存在而巳。当禅修时,这些状态是在进步中会遇到的情况和体验,只是知,并保持放下,无论呈现怎么,别固著于这些情况上。持续专注于正在身心,发生的。别被绑住或沈迷,令自已的心团团转。

也别让自已为这些心所呈现的情况而痛苦受困。喜欢和不喜欢的,也可能成为障碍,别怀疑。了解它们只是心,无常的情况,一切的呈现与发生,都是由于因缘成熟而产生。

此刻,在当下呈现,也是行者应该了知的。了解造成问题的,只是自已与自已的执著。别沈迷于安止,也别沈迷于散乱。当它结束时,那是怎么?法尔如是,只是知。

 

繁体版:

我們用鼻子呼吸,觀呼吸時不离開鼻子的部位,練習呼吸時專注在鼻子的觸覺上,如果有覺知在觸感上的話,也是鼻子的部位,如果冇在覺知的話,專注力会在外面游蕩,打妄想,想東想西或專注在身体其他部位了,如果你的專注力放錯了地方,你冇在觀止平衡的發展正定了,要集中專注在鼻的觸覺上,覺知到每一下時,妄念是不会生起的,就有一下在觸上了,如果妄念太多的話,加速你的呼吸冇間隙的空間令妄念無法生起,不管生起念頭或情緒,都不要理会,讓它保持自然,由它过,無所執著。

 

當我們出生的時候就巳經与法同在了,活著的時候与法同在,死的時候還是与法同在,如此历時弥久,只因受外境污染了身心,而视而不見,不知法藏身何處,佛陀的法簡單,自然只在身'心內里尋找,當行者往內觀察,順其自然的,极為容易地發現法,鮮活的法,描述得深奧難懂与高不可攀,便远离了真實的生命,以至於大大的偏离了,事實上,法与我們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関,就在自身當中,法只有一丁点的範疇,苦如何生起,請直接學習,苦在那里?苦是如何產生的?苦將如何熄灭?,學法的目的是,修行直接离苦,而不是學富五車,知識渊博,學法的道埸在於身与心,無須向外馳求,只要回觀身已的身心五蕴里呈現的,來學習了解它,當你身强体壯時,從未想到疾病將臨,但它会像閃電般,出奇不意地襲擊你。當你在紅塵中翻滾,從未想到死之將至,它快得如同雷电,把你轟得晕頭轉向。

 

行者问: 我经常观感受观着观着就没有了,这是不是感受完全结束?

华纳师父答: 一般一个感受会持续很长时间至其完全结束。如果感受比较强烈时,即使我们不花很多专注力,不需要很多定力也可以观到这个强烈的感受,因为心会自动去观它,例如很痛的时候。感受是无常的,不停变化。当感受变弱的时候,禅修者往往会松一口气:“可算是不那么痛了”,然后就开始放松。一放松,心的定力就下降,一旦感受继续变弱,就观察不到这个感受了。我们只有提升自己的觉知力,才可能在感受变弱的时候也紧可以跟着观察它。只有这样,第一,第二,第三等等观智才可能生起。只有观一个感受从头至尾,至其完全消失的这一瞬间,如果我们累世的波罗蜜足够,才有可能证果。

 

禅修中的重要原則是,無論發生任何情況,都別懷疑,疑惑只会令心增加纠結和不安,只要持續精進修習,不論你在觀呼吸或觀感受,別被困在对那些狀態的反應中,对它們保持覺知,別加入任何柬西,或起疑惑,它們只是如實存在而巳,當禅修時,这些狀態是在進步中会遇到的情況和体驗,只是知,並保持放下,無論呈现怎麼,別固著於这些情況上,持續專注於正在身心,發生的,別被綁住或沈迷,令自已的心團團轉,也別讓自已為这些心所呈現的情況而痛苦受困,喜歡和不喜歡的,也可能成為障礙,別懷疑,了解它們只是心,無常的情況,一切的呈現_与發生,都是由於因缘成熟而產生,此刻,在當下呈現,也是行者應該了知的,了解造成問題的,只是自已与自已的執著,別沈迷於安止,也别沈迷於散乱,當它結束時,那是怎麼?法爾如是,只是知
禅修中的重要原则是,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别怀疑,疑惑只会令心增加纠结和不安,只要持续精进修习,不论你在观呼吸或观感受,别被困在对那些状态的反应中,对它们保持觉知,别加入任何柬西,或起疑惑,它们只是如实存在而巳,当禅修时,这些状态是在进步中会遇到的情况和体验,只是知,并保持放下,无论呈现怎么,别固著于这些情况上,持续专注于正在身心,发生的,别被绑住或沈迷,令自已的心团团转,也别让自已为这些心所呈现的情况而痛苦受困,喜欢和不喜欢的,也可能成为障碍,别怀疑,了解它们只是心,无常的情况,一切的呈现_与发生,都是由于因缘成熟而产生,此刻,在当下呈现,也是行者应该了知的,了解造成问题的,只是自已与自已的执著,别沈迷于安止,也别沈迷于散乱,当它结束时,那是怎么?法尔如是,只是知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6)

简体版:(编辑:玲)

第一条:

华纳师父接着说: 

世间有四种善行:
1. 施舍:把金钱食物等等送给他人。
2. 持戒:持守不杀,不盗,不淫,不撒谎、两舌、恶口、绮语以及不饮酒等等五戒,或者持守八戒,十戒以及更多戒律等等。
3. 修定:例如修水遍,土遍,地遍,风遍等等业处。
4. 修观:毗婆舍那内观。

这四种善行中,前三种可以在任何时候修习,无论有没有佛出世。而最后一种内观,四念处禅修法,则只会在有佛出世后人们可以修习。我们的这位佛陀, 释迦牟尼佛,他的教法会在他入灭后,存在世间5000 年。

有一种佛陀,叫独觉佛,他也是自己发现内观方法修成佛的,但这种佛只有基本的佛陀特质,自己可以证悟成佛,但无法教授他人。因此,人们只有等待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出世,才有可能修习内观这个方法。

完全觉悟了的佛陀出世后,会把解脱方法教授给世人,世人跟着修习,有些成为阿罗汉,也可以给予教授。四念处内观修法,是唯一一条可以证果的道路。佛法会在佛灭后存在5000 年,这5000 年内人们还可以证果。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570 年。5000 年后,世间将没有人再能够教授四念处,因此也不会再有人证悟了。人们将进入漫长的等待下一位佛陀出世的时期。这等待的漫长,并不是百万年,而是百万百万百万年。

因此我们现在就应该修习四念处内观法,我们条件优越,这是因为:
1. 我们是人类。
2. 我们是佛教徒。
3. 我们学到了四念处禅修法。

只有觉悟的佛陀可以看到一个人死后会去哪里,你们现在不知道。你们死后可能成为修罗,鬼道众生等等,而即使可以因善业再次投生人间,也可能投胎于穆斯林世界,基督徒世界,从而无法学到四念处内观禅修法了。

因此,请努力珍惜现在的时间,修习四念处,修习毗婆舍那内观禅,在此生努力解脱。

我们佛教徒,是知道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解脱的,这条路,每一步都需要我们自己努力。佛也好,阿罗汉也好,都只可能教授我们解脱轮回的方法,而无法代替我们。我们只能自己努力,自己修习,自己证果。这也是佛教和其它宗教的区别。

第二条:

华纳师父开示 3: 

孙伦禅师说,我们观感受的第二阶段,不能移动,不能改变姿势,再疼痛也不能动。他的这个要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忍受疼痛,更不是为了折磨我们,而是为了内观智慧的生起。当我们正念于感受保持不移动的时候,第一个内观智慧,生灭随观智就有可能在我们内心生起。(译者注:南传有16 观智,是从名色分别智算起的。而孙伦禅修法里只有10 观智,是从16 观智中的第四观智作为第一观智算起的,生灭随观智,是孙伦禅法里的第一观智。)

当我们继续保持静止,努力正念于感受时,第一观智成熟,心的能力继续往上,就有可能开发出第二观智。这样,只要我们保持不动,正念于感受,就有可能开发出一阶一阶的十观智,直到道智,果智的产生。

毗婆舍那内观法,是可以让我们证到一果须陀桓,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的方法。所有的佛陀,也是由修习毗婆舍那而成为佛陀的。在我们这个世间,出现过一共五位佛陀,燃灯佛,迦叶佛,拘留孙佛等,以及我们的这位释迦摩尼佛。佛入灭已经将近2570 年了,他的教法会总共存在5000 年,他当时证悟成佛,并不是随随便便地坐在菩提树下,而也是在修习安那班那出入息法以及毗婆舍那内观禅法的。他也是一级一级,从一果,证到四果成为阿罗汉以及佛陀的。

佛法存在的这5000 年间,还有可能证悟果位。每一个修习四念处的人,都有可能通过正确的修习证悟。

第三条:

向內观,向內观察,亲自去了解,别人说的,只是对别人是正确的,对与错都是别人说的,无论你听到怎么?或别人教了你什么?内化它一,往内里看,并试着当下了解它的真相,同样的禅修方法,对不同的人将会不一样,也不用比较,因为每个人的智慧程度不一样,了解方法不一样,你要观察的,是行为上,心性上去了解,你每天做了什么?心、口、意业清净吗?寻找正道的方法,得靠正道而行,你可以拿别人当范例,但必须深入向內观察,才能断除疑惑。

因此,心要观察当下,不要跑去过去与未来,在禅修时,都持续观察心,无论发生什么,呈现什么,都无关系,因为所有生起的,都是不确定的,无常的。佛陀只教导这些,透过修习禅修,了解和觉悟法,觉悟到只能在自己的心里面,生死之轮流转不已,但行者不必须要跟上它,它如轮子一般转个不停,难道自己已经历了无数劫,还不久吗?还要一直跟下去吗?

但行者可留在原地,只是知,观察着生起灭去,无须去追逐。世间法的轮子转得飞快,但对有智慧的人来说,没有问题,保持正念,则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何种情况,来或去,生与灭,只要照顾好份内的事,心将安住于当下,不受任何影响。

繁体版:

第一条:

华纳师父接着说: 

世间有四种善行:
1。施舍:把金钱食物等等送给他人。
2。持戒:持守不杀,不盗,不淫,不撒谎,两舌,恶口,绮语以及不饮酒等等五戒,或者持守八戒,十戒以及更多戒律等等。
3。修定。例如修水遍,土遍,地遍,风遍等等业处。
4。修观,毗婆舍那内观。

这四种善行中,前三种可以在任何时候修习,无论有没有佛出世。而最后一种内观,四念处禅修法,则只会在有佛出世后人们可以修习。我们的这位佛陀, 释迦牟尼佛,他的教法会在他入灭后,存在世间5000 年。

有一种佛陀,叫独觉佛,他也是自己发现内观方法修成佛的,但这种佛只有基本的佛陀特质,自己可以证悟成佛,但无法教授他人。因此,人们只有等待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出世,才有可能修习内观这个方法。

完全觉悟了的佛陀出世后,会把解脱方法教授给世人,世人跟着修习,有些成为阿罗汉,也可以给予教授。四念处内观修法,是唯一一条可以证果的道路。佛法会在佛灭后存在5000 年,这5000 年内人们还可以证果。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570 年。5000 年后,世间将没有人再能够教授四念处,因此也不会再有人证悟了。人们将进入漫长的等待下一位佛陀出世的时期。这等待的漫长,并不是百万年,而是百万百万百万年。

因此我们现在就应该修习四念处内观法,我们条件优越,这是因为:
1。我们是人类。
2。我们是佛教徒。
3。我们学到了四念处禅修法。

只有觉悟的佛陀可以看到一个人死后会去哪里,你们现在不知道。你们死后可能成为修罗,鬼道众生等等,而即使可以因善业再次投生人间,也可能投胎于穆斯林世界,基督徒世界,从而无法学到四念处内观禅修法了。

因此,请努力珍惜现在的时间,修习四念处,修习毗婆舍那内观禅,在此生努力解脱~~

我们佛教徒,是知道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解脱的,这条路,每一步都需要我们自己努力。佛也好,阿罗汉也好,都只可能教授我们解脱轮回的方法,而无法代替我们。我们只能自己努力,自己修习,自己证果。这也是佛教和其它宗教的区别。

第二条:

华纳师父开示 3: 

孙伦禅师说,我们观感受的第二阶段,不能移动,不能改变姿势,再疼痛也不能动。他的这个要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忍受疼痛,更不是为了折磨我们,而是为了内观智慧的生起。当我们正念于感受保持不移动的时候,第一个内观智慧,生灭随观智就有可能在我们内心生起。(译者注:南传有16 观智,是从名色分别智算起的。而孙伦禅修法里只有10 观智,是从16 观智中的第四观智作为第一观智算起的,生灭随观智,是孙伦禅法里的第一观智。)

当我们继续保持静止,努力正念于感受时,第一观智成熟,心的能力继续往上,就有可能开发出第二观智。这样,只要我们保持不动,正念于感受,就有可能开发出一阶一阶的十观智,直到道智,果智的产生。

毗婆舍那内观法,是可以让我们证到一果须陀桓,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的方法。所有的佛陀,也是由修习毗婆舍那而成为佛陀的。在我们这个世间,出现过一共五位佛陀,燃灯佛,迦叶佛,拘留孙佛等,以及我们的这位释迦摩尼佛。佛入灭已经将近2570 年了,他的教法会总共存在5000 年,他当时证悟成佛,并不是随随便便地坐在菩提树下,而也是在修习安那班那出入息法以及毗婆舍那内观禅法的。他也是一级一级,从一果,证到四果成为阿罗汉以及佛陀的。

佛法存在的这5000 年间,还有可能证悟果位。每一个修习四念处的人,都有可能通过正确的修习证悟。

第三条:

向內觀,向內觀察,親自去了解,别人說的,只是对別人是正确的,对与錯都是別人說的,無論你聽到怎麼?或別人教了你怎麼?,內化它一,往內里看,並试著當下了解它的真相,同样的禅修方法,对不同的人將会不一样,也不用比較,因為每個人的智慧程度不一样,了解方法不一样,你要觀察的,是行為上,心性上去了解,你每天做了怎麼?心,口,意業清净嗎?尋找正道的方法,得靠正道而行,你可以拿別人當範例,但必須深入向內觀察,才能断除疑惑,因此,心要觀察當下,不要跑去过去与未來,在禅修時,都持續觀察心,無論發生怎麼,呈現怎麼,都冇関係,因為所有生起的,都不确定的,無常的,佛陀只教導这些,透过修習禅修,了解和覺悟法,覺悟到只能在自巳的心里面,生死之輪流轉不已,但行者不必須要跟上它,它如輪子一般轉個不停,難道自已已经歷了無數劫,還未久嗎?還要一直跟下去嗎?但行者可留在原地,只是知,觀察著生起灭去,無須去追逐,世間法的輪子轉得飛快,但对有智慧的人來說,沒有問題,保持正念,則無論處於何种狀態,何种情況,來或去,生与灭,只要照顧好份內的事,'/心將安住於當下,不受任何影響,知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7)

简体版(编辑:JMS)

2020.9.7第一条

当一个完全未有坐过禅的修习者,刚开始都是执着身体而起情绪的,因此,都是对号入座,我身体痛,为什么要面对痛,想找一个令自己不痛而舒适的方法。但当行者修习了一段时间,以坐宣隆禅修法为主的,很多新同修都会有所改变,开始接受痛,了解身是无常的、苦的、无我与无我所时,这就是所谓的于身观身。

身心是生起又消失的,不能刻意,它又不是一条方程式,都是自然的和不确定性,如果自已背书或墨守成规,方法一定错,因为无常是行者自已的体验,没有一节禅修是相同的。

随着行者经验到的内,外事物都是生起然后灭去,没有什么是你的,佛陀以无常为基础,作为修习正念的初始焦点,并无其他事物与之相比,它是打开解脱之门的钥匙,使人得以进入正法,它带领心看见经验的其他面向,变化与不确定。

正念是核心,无论心安定与激动、集中与散乱或不安,禅修者都能觉知它的情况,并看出身心生灭的本质,由此而洞见心理活动之外的东西。凡是无常的事物,它本质上是不圆满的、变动的、不真实的、不稳定的,因此行者不应将之视为自已或属于自已所有。

如果坐禅能够深入了解无常、觉知、觉察正念,会培养智慧和洞察力,方向不会走错;反之,在修自已喜欢的,投入到习性和贪嗔痴五盖里去了。心性为自觉,是最根本、最纯净、最初始的觉知,是可立即涌现的智慧,是可认知的,且时常保持醒觉的,变迁和死亡也无法改变它最深遂的本质,而此刻它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中。

我们的凡夫心,被短暂纷乱的念头和情绪所遮蔽。就像强风吹走乌云,显露出闪耀的阳光和宽广的天空。在修习的过程中,情境下,某些启示可以让我们一瞥心性,这些瞥视含有许多深度和层次,但每一瞥视都能带来自由的喜悦的平静、内在的光芒。当心性打开才能显露它的本性本质,法就在那,是本身的智能。

2020.9.7 第二条

禅修是用“心”在观,不要执着身体,如果身体这样又不修,那样又不修,禅修永远离你很远。

 

2020.9.7 第三条

排除无价值的幻想。

对于禅修练习,最主要不仅仅是集中专注观察,而是要透过学习观察,能在保持注意力集中和头脑清楚的同时,让精神分离于外物,能观察自己想象中的意识。控制自己的想象是徒劳的,培养正念正定是引导的目的,是要使人的意识和感觉得到提升,具有觉察、发现、识别认知的能力,同时使自已不陷于想象的纷乱和外在世界的干扰中,不让心产生任何与禅修无关的妄想杂乱。

练习的时候必须让心平静下来并摒弃无关的杂乱情绪/幻想/想象,就必须先让自己处于各方面都稳定的状态,否则稍微的波澜都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象和联想而产生虚幻不实的东西,因为粗暴浮躁,心意轻浮都会导至禅修难以有定的力量。

当一个人心情紧张时,是无法令姿势自然舒畅,而且负面的心态总比正面的心态有力,因此,如果你禅修的时候都是很紧张的,这时身心就要放松些,放松的结果会令精神平静、注意力集中、及只注意当下。

原文:

2020.9.7第一条

  當一個完全未有坐过禅的修習者,刚開始都是執著身体而起情緒的,因此,都是对号入座,我身体痛,為什麼要面对痛,想找一個令自巳不痛而舒適的方法,但當行者修習了一段時間,以坐宣隆禅修法為主的,很多新同修都会有所改變,開始接受痛,了解身是無常的,苦的,無我与無我所時,这就是所謂的於身觀身,身心是生起又消失的,不能刻意,它又不是一條方程式,都是自然的和不確定性,如果自已背書或墨守成規,方法一定錯,因為無常是行者自已的体驗,冇一節禅修是相同的,随著行者经驗到的內,外事物都是生起然後灭去,冇怎麼是你的,佛陀以無常為基礎,作為修習正念的初始焦點,並無其他事物与之相比,它是打開解脱之門的鑰匙,使人得以進入正法,它带領心看見经驗的其他面向,变化与不确定,正念是核心,無論心安定与激動,集中与散乱或不安,禅修者都能覺知它的情況,並看出身心生灭的本質,由此而洞見心理活動之外的東西,凡是無常的事物,它本質上是不圓滿的,变動的,不真實的,不稳定的,因此行者不應將之視為自已或屬於自已所有,如果坐禅能夠深入了解無常,覺知,覺察正念,会培養智慧和洞察力,方向不会走錯,反之,在修自已喜歡的,投入到習性和貪嗔痴五蓋里去了,心性為自覺,是最根本,最纯净,最初始的覺知,是可立即湧現的智慧,是可認知的,且時常保持醒覺的,变遷和死亡也無法改變它最深遂的本質,而此刻它隐藏在每個人的內心中,我們的凡夫心,被短暂紛乱的念頭和情緒所遮蔽 。就像強風吹走烏雲,顯露出閃耀的陽光和寬广的天空,在修習的过程中,情境下,某些啟示可以讓我們一瞥心性,这些瞥視含有許多深度和層次,但每一瞥視都能帶來自由的喜悅的平静,內在的光芒,當心性打開才能顯露它的本性本質,法就在那,是本身的智慧。

2020.9.7 第二条

禅修是用'心^在觀,不要執著身体,如果身體这样又不修,那样又不修,禅修永遠離你很遠

 

2020.9.7 第三条

排除無價值的幻想,对於禅'修練習,最主要不僅僅是集中專注觀察,而是要透过學習觀察,能在保持注意力集中和頭腦清楚的同時,讓精神分离於外物,能觀察自'巳想像中的意識,控制自巳的想像是徒勞的,培養正念正定是引導的目的,是要使人的意識和感覺得到提升,具有覺察,發現,識別認知的能力,同時使自已不陷於想像的纷乱和外在世界的干擾中,不讓心產生任何与禅修無関的妄想雜乱,練習的時候必須讓心平静下来並摒棄無関的雜乱情緒幻想想像,就必須先讓自己處於各方面都穩定的狀態,否則稍微的波灡都会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像和聯想而產生虚幻不實的東西,因為粗暴浮躁,心意輕浮都会導至禅修難以有定的力量,當一個人心情緊張時,是無法令姿勢自然舒暢,而且負面的心態总比正面的心態有力,因此,如果你禅修的時候都是很緊張的,这時身心就要放鬆些,放鬆的結果会令精神平静,注意力集中,及只注意當下。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8)

简体版(编辑:梦):

2020.9.8日

坐禅是心有在觉知,不是坐着等时间过去,或在打妄想,希望自己进步。禅修是有在觉知、觉察,培养正念,舍和放下,你今天有在培养正念吗?坐着有觉察吗?要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心,放在那儿,有在知,转迷为悟,建立了脱生死轮回为禅修目标。


原文

坐禅是心有在覺知,不是坐著等時間过去,或在打妄想,希望自巳進步,禅修是有在覺知,覺察,培養正念,捨和放下,你今天有在培養正念嗎?坐著有覺察嗎?要清清楚楚知道自巳的心,放在那,有在知,轉迷為悟,建立了生死輪迴為禅修目標。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9)

简体版(编辑:争):

 

第一条:

我们之所以不是圣人,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有许多结,即烦恼。就像绳子上打的结一般,一个一个绑住自已的结,要一个一个的解开。要能超越生死,自然就不应该随著这些烦恼执著的使唤。一个一个结解开了,结自然不见了,解脱了。

以打坐时来举例,明明是要练习专注在打坐的方法上的,明明想放下一切的。但是脑袋一直转,停不下来。是因为染著于识,无法放下。原来只要有执著,就无法放下。修行不是你字面上去了解就可以,而是要实证的。因此没有坚持,自已的结使令自巳不能自拔,无法放下。

如果坚持下去练习,死结会打开。修行应该当下就开始,因为痛苦,自由和整个修行的道路,都是当下即刻展开。戒定慧等教导,都直接心而来。只有当下在禅修中,戒定慧自然建立。

修行的因素和不当的因素,郤在我们的心中互相竞斗,无止无休。因此你应该倚赖的持久,耐心以及适当的努力,之后真正的理解正见就会不请自来了。而戒定慧是指引我们到达看清实相的路径。当你培养出这三项元素后,心安住于宁静安稳。在这平静当中,色尘再无法扰乱心。一切都将无为而治,最后你将体验到这圣道上的法。

 

第二条:

世间有一些事实,不论你愿不愿意,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已唯一能做的,是在不断推进的时间中,试着改变自已的心态。

把握此时此刻,好好活在当下,这是我们的人生。也是我们的宿命,遇到无法改变的灾厄病痛,真的很痛苦。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心决定你所处的境地,从修习中体验开悟之道,不回头不退转,不再蹅进迷惘的世界。

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每天的功课,坐禅培养念住。然而,请记往,不要急著去衡量你的修行成果,只要继续不断地修行。

否则只要一入想,加一丁点任何思维概念,就是这样。一切就前功尽弃了,你只管抛开一切欲望和期待。用心专注朝著心的方向,当下的觉知,向前迈进。

 

第三条:

佛陀教导弟子,应该认清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是无常的。这样则是正确的见解。依正确的见解而修行,则能舍弃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喜爱和贪欲则可消除,心就能解脱。

也要认清心理的各个层面是无常的。不论是感受,取相,造作,识知外境的心,都是无常的。

真正深入的观察,则要在禅修中体验,能在实修中没有了贪欲,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而不是口头禅,只讲不做,身非我,心非我,非我,不是我,入无我,来自杂阿含,相应部。

 

第四条:

祝福来自于用心与念住,烦恼则从漫不经心来。烦恼的你,你认为有的是时间,尽量避免与执迷的人为伍。

无法避免时,就保持缄默吧。我们在太平日子所辛勤耕耘的,便是积聚沧海桑田时至的力量。学习去回应,而不是习性反应。行者需要更多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智慧从我们自己的观照力而来,佛陀的法音。

 



繁体原版:

第一条

我們之所以不是聖人,是因為我們的心中有許多結使,即煩惱,就像繩子上打的結一般,一個一個绑住自已的結,要一個一個的解開,要能超越生死,自然就不應該隨著这些煩惱執著的使唤,一個一個結解開了,結自然不見了,解脱了,以打坐時來舉例,明明是要練習專注在打坐的方法上的,明明想放下一切的,但是腦袋一直轉,停不下來,是因為染著於識,無法放下,原來只要有執著,就無法放下,修行不是你字面上去了解就可以,而是要實証的,因此冇堅持,自已的結使令自巳不能自拔,無法放下,如果堅持下去練習,死結会打開,修行應該當下就開始,因為痛苦,自由和整個修行的道路,都是當下即刻展開,戒定慧等教導,都直接心而来,只有當下在禅修中,戒定慧自然建立,修行的因素和不當的因素,郤在我們的心中互相競鬥,無止無休,因此你應該倚賴的持久,耐心以及適當的努力,之後真正的理解正見就会不請自来了。而戒定慧是指引我們到達看清實相的路徑,當你培養出这三項元素後,'心安住于寧靜安穩,在这平静當中,色塵再無法擾亂心,一切都將無為而治,最後你將体驗到这聖道上的法。

第二条

世間有一些事實,不論你願不願意,也沒有辩法改變,自已唯一能做的,是在不断推進的時間中,试著改變自已的心態,把握此時此刻,好好活在當下,这是我們的人生,也是我們的宿命,遇到無法改變的災厄病痛,真的很痛苦,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心决定你所處的境地,從修習中体驗開悟之道,不回頭不退轉,不再蹅進迷惘的世界,就是要有堅定的信念,每天的功课,坐禅培養念住,然而,請記往,不要急著去衡量你的修行成果,只要繼續不断地修行,否則只要一入想,加一丁点任何思維概念,就是这样?一切就前功盡棄了,你只管抛開一切欲望和期待,用心專注朝著心的方向,當下的覺知,向前邁進。

第三条

佛陀教導弟子,應該認清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是無常的,这样則是正确的見解。依正确的見解而修行,則能捨棄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喜爱和貪欲則可消除,心就能解脱,也要認清心理的各個層面是無常的,不論是感受,取相,造作,識'知外境的心,都是無常的,真正深入的觀察,則要在禅修中体驗,能在實修中沒有了貪欲,才能達到真正的解脱,而不是口頭禅,只講不做,身非我,心非我,非我,不是我,入無我,來自雜阿含,相應部

第四条

祝福來自於用心与念住,煩惱則從漫不经心來,煩惱的你,你認為有的是時間,盡量避免与執迷的人為'伍,無法避免時,就保持緘默吧。我們在太平日子所辛勤耕耘的,便是積聚滄海桑田時至的力量,學習去回應,而不是習性反應,行者需要更多的不是知識,而是智慧,智慧從我們自己的觀照力而來,佛陀的法音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0)

简体版(编辑:玲)

第一条:

每个人在实践的过程中都能达到,所思所行合乎中道,也包括中道本身,亦不执著中道。只有一个时机非觉醒不可,那就是现在。

经由我们的感官,这个世界得以呈现,经由我们的习惯性反应,我们却创造了迷妄。没了习性反应,世界才能看清。不是我们的偏爱本身造就了问题与烦恼,而是我们对偏爱的执取。

喜悦并非从拥有或所有权而来,而是经由一颗具足智慧和慈爱的心。愈是完全付出我们的心力,回到我们身上的便是产生更大的心力。健康是最大的礼物,知足是无上的财富,忠诚实在则是最好的人际关系。

相信因果,轮回让我们知道宇宙存在终极的正义和善,这种善就是我们一直想发掘和释出的。当我们为善时,心中会有喜悦与幸福,当我们做恶时,它会隐藏和不自在,就会感到痛苦、心会重。而禅修不是要去苦斗,只是自然的融入其中。当你持续禅修时,禅定就会生起,禅定不是你可以做出来的事,它是自然发生的,只要你熟习修行。

第二条:

过去是死去的时间,我们不能让心停留在过去,好好努力度过当下,将连结到美好的未来。一整年下来,有些是睛天,有些是雨天,人生也是这样有苦有乐,要好好度过每一天,每一个当下,让所有的日子都显得无可取代,无需比较。即使不好过,也可以体会恶劣天气和逆境的苦痛,寻找好日子里所没有的价值。若能做到这点,自己将得到活着的喜悦。

尽自己所能,好好度过今天这一天,不要去想明天可能产生的烦恼,每一个今天都是一个点,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是人生。每餐吃饭也一样,集中精神在眼前的食物,以及进食这个行为,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想。如果心思不在这里,满脑袋想着事和其他,心不在蔫,最后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什么东西。

总而言之,专注于当下的事情就对了,每一天都觉得活着真好,又过了美好的一天,真正的自在也是由一点汇聚而成。如果自在,当下用心经营的每一刻,都在安住。

有句明言,打得念头死,不是要你没有思想,而是要把自身原本的分别妄想等种种情见、看法、见解,彻底打死以后才能相应到佛法。为何我们欠缺这种能力?因为我们的信仰只建立在自己的认知上,没有以佛陀的证悟来当做自己的生命实相,都是透过自己现前的认知、见解来取舍佛法,来选择自己要修什么,要得到什么,要拒绝什么,这就完全不一样了。严格来说,以众生的知见来揣测佛知见,那佛的知见就不存在了。因此,刚开始坐下来,心是怎么样的,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坐在那里坐禅。心在哪?每个凡夫由刚开始时,都由错误开始的,渐渐会自我纠正,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

第三条:

趋入这个洞见,所有的事物都是不确定的,变化的,因此,得与失无法避免,行者对自己的想法好与坏也时常改变,因此,别人的错失和做错,也不必太认真。

禅修会改变行者的心的意向,改善和修正。在日常生活的考验与禅修中的平静,都是行者的助缘和学佛的因缘。如不快乐、爱别离、怨憎会、忧伤、干扰、疾病都是苦的明显形式,所有人普遍都会经历,也建基于愚痴,即相信事物是真实的,永恒的,且属于自我。如果不懂得修行,一切苦将无法避免,自作自受,于获得后失去,或相会后分离,建基于心的活动,它们使痛苦加剧。

而那是可以避免的,透过禅修中的思惟和领悟,行者会看见执著任何事物或经验,如何造成紧张、恐惧、挫折或失望,无有任何东西是不变的,永远属于你的。只有透过禅修,行者才会知道,无常,苦,无我的真实洞见,怒不过度,利不过贪,劳不过累,逸不过安。

第四条:

修习者的禅修,最终的结果都取决于你到底做了些什么?你也必须找一个适合你的禅修方法,有次第的增长上去,持续练习下去,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找到一种禅修方法来尝试,务实地决定每一天可以练多少时间,即使是几分钟都好,尝试一个月,然后看看在三十天以后,感觉如何,你投入观呼吸的禅修方法时数愈多,受益也愈大。

观和止一齐平衡的发展,大幅提高了行者正向潜力上限的认知,这条道培养心性的无私。平等,慈悲等历久不衰的心质,是种高度正向的内心质变。内心质变,也就是因禅修而生起的一种新特质,在禅修之后仍然延续。内心质变可以改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而不只是在禅修当中或紧接禅修之后。

禅修给一切可能受益的人,只要你愿意去做,因此,请重新开始,直接训练我们的身心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教导我们如何处理贪婪、畏惧及悲伤,并教导我们如何学习耐力、智慧及无私的慈悲之道。

第五条:

在生活中,生命是如此艰辛,除了慈悲,我们怎还能选择其它?惟有当自己以慈悲心来抚慰,我们的悲痛和创伤才得以痊愈,佛陀的法音。

繁体版

第一条:

每個人在實踐的过程中都能達到,所思所行合乎中道,也包括中道本身,亦不執著中道,只有一個時机非覺醒不可,那就是現在,經由我們的感官,这個世界得以呈現,經由我們的習慣性反應,我們郤創造了迷妄,沒了習性反應,世界才能看清,不是我們的偏爱本身造就了問題与煩惱,而是我們对偏爰的執取,喜悅並非從擁有或所有權而来,而是經由一顆具足智慧和慈爰的心,愈是完全付出我們的心力,回到我們身上的便是產生更大的心力,健康是最大的禮物,知足是無上的財富,忠诚實在則是最好的人際関係,相信因果,輪迴讓我們知道宇宙存在终極的正義和善,这種善就是我們一直想發掘和釋出的,當我們為善時,心中会有喜悅与幸福,當我們做恶時,它会隐藏和不自在,就会感到痛苦、心会重。而禅修不是要去苦鬥,只是自然的融入其中,當你持續禅修時,禅定就会生起,禅定不是你可以做出來的事,它是自然發生的,只要你熟習修行。

第二条:

过去是死去的時間,我們不能讓心停留在过去,好好努力度过當下,將連結到美好的未來,一整年下來,有些是睛天,有些是雨天,人生也是这样有苦有樂,要好好度过每一天,每一個當下,讓所有的日子都顯得無可取代,無需比較,即使不好过,也可以体会惡劣天氣和逆境的苦痛,尋找好日子里所沒有的價值,若能做到这点,自已將得到活著的喜悦,盡自己所能,好好度过今天这一天,不要去想明天可能產生的煩惱,每一個今天都是一個点,这些点連接起來,就是人生,每餐吃飯也一样,集中精神在眼前的食物,以及進食这個行為,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想,如果心思不在这里,滿腦袋想著事和其他,心不在蔫,最後.根本不知道自巳吃了怎麼東西,總而言之,專注於當下的事情就对了,每一天都覺得活著真好,又过了美好的一天,真正的自在也是由一点匯聚而成,如果自在,當下用心經營的每一刻,都在安住,有句明言,打得念頭死,不是要你沒有思想,而是要把自身原本的分別妄想等種種情見,看法,見解,徹底打死以後才能相應到佛法,為何我們欠缺这種能力?因為我們的信仰只建立在自己的認知上,沒有以佛陀的証悟來當做自己的生命實相,都是透过自巳現前的認知,見解來取捨佛法,来選擇自己要修什麼,要得到怎麼,要拒絕什麼,这就完全不一样了,嚴格來說,以眾生的知見来揣測佛知見,那佛的知見就不存在了,因此,刚開始坐下来,心是怎麼样的,只有自巳知道,自已坐在那里坐禅,心在那?每個凡夫由刚開始時,都由錯誤開始的,漸漸会自我糾正,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巳。

第三条:

趨入这個洞見,所有的事物都不確定的,变化的,因此,得与失無法避免,行者对自已的想法好与壞也時常改變,因此,别人的錯失和做錯,也不必太認真,禅修会改變行者的'心的意向,改善和修正,在日常生活的考驗与禅修中的平静,都是行者的助缘和學佛的因缘,如不快樂,爰別離,怨憎会,憂傷,干擾,疾病都是苦的明顯形式,所有人普遍都会经歷,也建基於愚痴,即相信事物是真實的,永恆的,且屬於自我,如果不懂得修行,一切苦將無法避免,自作自受,於獲得後失去,或柤会後分離,建基於心的活動,它們使痛苦加劇,而那是可以避免的,透过禅修中的思惟和領悟,行者会看見執著任何事物或经驗,如何造成緊張,恐懼,挫折或失望,無有任何柬西是不变的,永遠屬於你的,只有透過禅修,行者才会知道,無常,苦,無我的真實洞見,怒不过度,利不过貪,勞不过累,逸不过安。

第四条:

修習者的禅修,最终的結果都取决於你到底做了些怎麼?你也必須找一個適合你的禅修方法,有次第的增長上去,持續練習下去,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找到一种禅修方法來嘗試,務實地决定每一天可以練多少時間,即使是幾分钟都好,嘗試一個月,然後看看在三十天以後,感覺如何,你投入觀呼吸的禅修方法時數愈多,受益也俞大,觀和止一齊平衡的發展,大幅提高了行者正向潛力上限的認知,这條道培養心性的無私。平等,慈悲等歷久不衰的心質,是種高度正向的內心質变,內心質变,也就是因禅修而生起的一种新特質,在禅修之後仍然延續,內'心質变可以改善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而不只是在禅修當中或緊接禅修之後,禅修給一切可能受益的人,只要你願意去做,因此,請從新開始,直接訓練我們的身心的方法,这種方法能教導我們如何處理貪婪,畏懼及悲傷,並教導我們如何學習耐力,智慧及無私的慈悲之道。

第五条:

在生活中,生命是如此艱辛,除了慈悲,我們怎還能選擇其它?惟有當自巳以慈悲心來撫慰,我們的悲痛和創傷才得以痊癒,佛陀的法音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1)

简体版(编辑:JMS)

2020.9.11第一条

世间万物皆明明白白地显现出来,没有一丝遮掩。人们总是认为佛法很深很玄,隐藏在深处高处,不会随随便便让人看见。事实并非如此,培养看出法的眼与心,才是真正的关键。因此,行者不可疏于修行,如同山路上必有石头,海边必有贝壳,打开心眼,即可发现每样东西都存在它该出现、亦即对的地方。

因此,打坐和做人生活也一样,寻找自己应该在的地方,做对的事,心也一样,放正的地方,从来不需要我们去辛苦做作,调整好自己生生世世妄想计较的习气,而使自己渐能安于当下,这才表示我们进步了。

2020.9.11 第二条

当你所做的和所说的对自己和别人是有益的,喜悦就来,我们彼此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互为依缘的,当我们依循我们的觉性,我们心中自然的良善德行时,真正的自在便会自然而至,佛陀的法音。

2020.9.11 第三条

如果你真对现状有那么多的不满,你为什么不去改变?这世界有两种不满意,一种是对自己所做的不满意,另一种则是对别人不满意,而自己却什么也不去做。前者最后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后者则永远也不会满意。

如果你问一般人为何无法成功的原因,通常都能听到一堆很好的理由,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指责别人要比改变自己容易得多,然而,借口永远只是借口,而不是真正的事实,就算是事实,难道都没有改进的可能吗?

人定胜天是不服输,怨天尤人是输不起,成功与失败的分别就在于,前者动手,后者动口,却又抱怨别人不肯动手。穿上鞋子,踏出步伐,不是比坐着等待情况改变要强得多?

因此,坐禅也一样,不要对自己的禅修不满,或觉得不如别人,只要开始了,一定有回报,证一分得一分力量,每一个人都可以到达目的地,只是你放弃了,没有在坚持。如果坚持行动,道在前,你正在迈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真正有信心的人,反而不急着看到成果;而没有信心的人则要马上兑现。

现在很多人希望在修行上能很快有觉受、有经验、有果位,这样的人好像很用功,其实是没有信心,而没有信心的人最容易受到障碍,总是选择方法,因此真正的信心是要种因,而不急求果,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安心用功,而不是急着看到一种虚妄的果。

虚妄的果,很多时候是可用自我暗示来骗取的;反之,真用功后,必垢尽明现。就像镜子上有很多污垢,只要将污垢慢慢刮掉,光明一定显现出来,要努力的是去除杂染、净化,而不必去等待光明。

常言水到渠成,如果经常灌溉,自然形成水路,修行须从因修,而不是于果上计较,只要将心安在方法上,而有恒心有毅力地去用它,而成果不须等待就会自然而至。

繁体原文:

2020.9.11第一条

世間萬物皆明明白白地顯現出來,沒有一絲遮掩,人們總是認為佛法很深很玄,隐藏在深處高處,不会隨隨便便讓人看見,事實並非如此,培養看出法的眼与心,才是真正的関鍵,因此,行者不可疏於修行,如同山路上必有石頭,海边必有貝殼,打開心眼,即可發現每样東西都存在它該出現,亦即对的地方,因此,打坐和做人生活也一样,尋找自己應該在的地方,做对的事,心也一样,放正的地方,從来不需要我們去辛苦做作,調整好自巳生生世世妄想計較的習氣,而使自己漸能安於當下,这才表示我們進步了。

2020.9.11 第二条

當你所做的和所說的对自巳和別人是有益的,喜悅就来,我們彼此不是獨立存在而是互為依緣的,當我們依循我們的覺性,我們心中自然的良善德行時,真正的自在便会自然而至,佛陀的法音。

2020.9.11 第三条

如果你真对現狀有那麼多的不滿,你為什麼不去改變?,这世界有兩种不滿意,一种是对自己所做的不滿意,另一种則是对別人不滿意,而自巳郤什麼也不去做,前者最後会得到滿意的結果,後者則永遠也不会滿意,如果你問一般人為何無法成功的原因,通常都能聽到一堆很好的理由,為什麼?答案很簡單,因為指責别人要比改變自巳容易得多,然而,藉口永遠只是藉口,而不是真正的事實,就算是事實,難道都沒有改進的可能嗎?,人定勝天是不服輸,怨天尤人是輸不起,成功与失敗的分野就在於,前者動手,後者動口,郤又抱怨別人不肯動手,穿上鞋子,蹅出步伐,不是比坐著等待情況改變要强得多?因此,坐禅也一样,不要对自巳的禅修不滿,或覺得不如别人,只要開始了,一定有回報,証一分得一分力量,每一個人都可以到達目的地,只是你放棄了,冇在堅持,如果堅持行動,道在前,你正在邁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真正有信心的人,反而不急著看到成果,而没有信心的人則要馬上兌現,现在很多人希望在修行上能很快有覺受,有經驗,有果位,这样的人好像很用功,其實是沒有信心,而沒有信心的人最容易受到障礙,总是選擇方法,因此真正的信心是要種因,而不急求果,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安心用功,而不是急著看到一種虚妄的果,虚妄的果,很多時候是可用自我暗示來騙取的,反之,真用功後,必垢盡明現,就像鏡子上有很多污垢,只要將污垢慢慢刮掉,光明一定顯現出来,要'努力的是去除雜染,净化,而不必去等待光明,常言水到渠成,如果经常灌溉,自然形成水路,修行須從因修,而不是於果上計較,只要將心安在方法上,而有恆心有毅力的去用它,而成果不須等待就會自然而至。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2)

简体版(编辑:JMS)

2020.9.12 第一条

不以妄想为碍,对待妄想是不迎不随。坐禅是训练我们的心不要打妄想,也不随妄想去打转。不打妄想就是不去想昨天的事、明天的事或打坐以外的种种事。但妄想是从自己的心里跑出来的,在妄想出现时,要很快地警觉到自己在打妄想而立刻截止它,此即常言,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刚开始打坐的人,免不了有妄想,故不要怕有妄想,但要能立即警觉到自己在打妄想。妄想与我们的警觉性有很大的关系,最初没有打坐时虽知道自己也有妄想,但总不觉得妄想很多,而稍微用功打坐,才会发觉到自己的妄想是那么多,这为什么呢?因为打坐用功的人有比较高的警觉性,能在念头一起时,马上发觉自己在打妄想。

就佛法来讲,我们的念头就像波浪一样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迷有梦,念头随时都是有的,而且出过不停,就看自己能不能察觉。当坐了一段时间,行者会发现没有太多妄想了,心也平静了,但时间还是很漫长,如果真的坐到妄想很小时,时间会飞快滑过去,为什么既觉得没有什么妄念,而时间还是很难挨呢?主要原因是在于心里有妄想,而自已的警觉性不够,故不能察觉,甚至是因自我暗示,认为自己已经很静了,所以没有用心去察觉妄念的存在,入迷入梦了。

因此,看到自己有很多妄想,并不是坏事,至少表示你已有比较高的警觉性,一般没有禅修的人,整天在妄想里打转,也不觉得那是妄想,所以打坐首先不要怕妄想,一切的念头只要不离开呼吸,集中专注观呼吸,当你觉知到在鼻的触感上时,知道一下就有一下是没有妄念的,渐渐地妄念自然会减少。

2020.9.12 第二条

修行只有两个目的,禅修练习是要帮助了解心的特相,即纯粹地识知目标,从而了解心的无我本性。

当你坐下来禅修,全部身心投入到你的禅修当中,全身没有执着并放松下来,心静下来坐禅,不要注意任何目标,因为目标(例声音,感受,身体觉受)一直都有,许多妄念、可能的目标都会从心现起,让目标来到心,你自已的一个自我,不需要做任何事,心就会立刻觉知,只是知道并注意,心此刻在做什么。

一旦识知了那个目标,行者会注意到另外一个目标又会进入觉知,观照心如何自动放掉前一个目标,觉知新来的目标,然后另外一个目标又会生起,例如一个念头,心又放掉前面一个旧目标而抓住这个新的念头,这些目标不断进入心,一个接着一个,心也不停地识知每一个目标,行者很快就会明白,这个过程根本不需要有一个指导员站在心的后面,也是会发生的。

因为生起又灭去,只要行者不对这个目标有所反应,只是纯粹地观察,进行观察,并不需要有观察者,如实的在,如实的知,练习练习再练习,持续地练习,总有一天,心会停下来,平静就在里面,像无浪的海面,清晰、宁静与自在。不管念头怎么生起,都要看清楚它的真面目,既不追踪逝去的念头,也不期盼未来的念头,不执着喜悦的经验,也不要被忧伤的情境打败你,若你能这样做,就能达到深刻宁静的境界,到那时,善和恶、喜悦和忧伤,就不分轩轾了。

2020.9.12 第三条

让自己的心开阔起来,生命会容易自在些,一整勺的盐巴放进一杯水当中,这水咸得难以喝下,若将这匙盐巴放到湖水里,就几乎感觉不出什么了,心宽广就自在了,观禅能令你放得下、放得快,能够观就自在,它的开放和广阔就是慈悲的温床,明辨一切外在的现象,并拥有能够自然示现的潜能智慧。

繁体原文:

2020.9.12 第一条

不以妄想為礙,对待妄想是不迎不随,坐禅是訓練我們的心不要打妄想,也不随妄想去打轉,不打妄想就是不去想昨天的事,明天的事或打坐以外的種種事,但妄想是從自已的心裡跑出来的,在妄想出現時,要很快地警覺到自巳在打妄想而立刻截止它,此即常言,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刚開始打坐的人,免不了有妄想,故不要怕有妄想,但要能立即警覺到自巳在打妄想。妄想与我們的警覺性有很大的関係,最初沒有打坐時雖知道自巳也有妄想,但总不覺得妄想很多,而稍微用功打坐,才会發覺到自已的妄想是那麼多,这為什麼呢?因為打坐用功的人有比較高的警覺性,能在念頭一起時,馬上發覺自己在打妄想,就佛法来講,我們的念頭就像波浪一样有大有小,有粗有細,有迷有夢,念頭随時都是有的,而且出过不停,就看自已能不能察覺,當坐了一段時間,行者会發現冇太多妄想了,心也平静了,但時間還是很漫長,如果真的坐到妄想很小時,時間会飛快滑过去,為什麼既覺得沒有什麼妄念,而時間還是很難挨呢?主要原因是在於心裡有妄想,而自已的警覺性不够,故不能察覺,甚至是因自我暗示,認為自已已很静'了,所以沒有用心去察覺妄念的存在,入迷入夢了,因此,看到自已有很多妄想,並不是壞事,至小表示你已有比較高的警覺性,一般沒有禅修的人,整天在妄想里打轉,也不覺得那是妄想,所以打坐首先不要怕妄想,一切的念頭只要不离開呼吸,集中專注觀呼吸,當你覺知到在鼻的觸感上時,知道一下就有一下是冇妄念的,渐渐的,妄念自然会减少。

2020.9.12 第二条

修行只有兩個目的,禅修練習是要幫助了解心的特相,即純粹地識知目標,從而了解心的無我本性,當你坐下來禅修,全部身心投入到你的禅修當中,全身冇執著的放鬆,心靜下來坐禅,不要'注意任何目標,因為目標例声音,感受,身體覺受,一直都有,許多妄念,可能的目標都会從心現起,讓目標來到心,你自已的一個自我,不需要做任何事,心就会立刻覺知,只是知道它,注意,心此刻在做怎麼,一旦識知了那個目標,行者会注意到另外一個目標又会進入覺知,觀照心如何自動放掉前一個目標,覺知新來的目標,然後另外一個目標又会生起,例說一個念頭,心又放掉前面一個舊目標而抓住这個新的念頭,这些目標不断進入心,一個接著一個,心也不停識知每一個目標,行者很快就会明白,这個过程根本不需要有一個指導員站在心的後面,也是会發生的,因為生起又灭去,只要行者不对这個目標有所反應,只是純粹地觀察,進行觀察,並不需要有觀察者,如是的在,如實的知,練習練習再練習,持續的練習,總有一天,心会停下来,平靜就在里面,像無浪的海面,清晰,寧靜与自在,不管怎麼念頭生起,都要看清楚它的真面目,既不追蹤逝去的念頭,也不期盼未来的念頭,不執著喜悅的經驗,也不要被憂傷的情境打敗你,若你能这样做,就能達到深刻寧靜的境界,到那時,善和恶,喜悅和憂傷,就不分軒輊了。

2020.9.12 第三条

讓自已的心開闊起來,生命会容易自在些,一整匙的盬巴放進杯水當中,这水鹹得難以喝下,若將这匙鹽巴放到湖水裡,就幾乎感覺 不出什麼了,心寛广大就自在了,觀禅能令你放得下,放得快,能觀就自在,它的開放和广闊就是慈悲的温床,明辫一切外在的現象,並拥有能夠自然示現的潛能智慧。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3)

简体版(编辑:JMS)

2020.9.13 第一条

人从出生下来到现在,早已接受太多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的观念有些因为打坐的关系而得以纠正,有些则不可能。有些人是眼高手底、习性重、自我观念很强。当你学习禅修的时侯,不要盲人摸象,以为是这样,盲修而三不象,要有正确的认知和用到方法,住于四念处,知道和清楚看见身心呈现的,知道为何要坐禅。

当我们清楚地照见之后,需要持续觉察自已,觉察到念头、妄想是否乔装做作混入,制做虚假的意境,而心执着了它,产生了喜爱和不舍,持续地觉知到它。所有的境,都只是知道,直到心对所有的境界保持中立而不染着,身心内外的一切均成平等,从此不再背负任何重担,止息苦。

因此,请了解,若把心已先用一种错误的观念来定义的话,则心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一般人在思想上都容易走偏,一种是偏于向外,想要很多的方法,但又没有耐性,坚持持续性不够。当我们想到修行时应牢记这点,若自己认为修行不见了,便会决定离开它去研究,希望有好的结果,但无论你研究多少法,永远都无法了解,因为你并非如实觉知,若确实了解法的真实本质,就应能放下,此即舍离,去除贪爱,不再执着,若仍有执着,它也会变得越来越小。

2020.9.13 第二条

事情本身与做事方法,有时有真才实学也不够,有时还需要点运气,一个人如果态度不好,他做怎么事也不会成功,甚至连理性和正义都会被扭曲变质;反之如果态度很好,做怎么事都会事半功倍,即使你对人说不,也会让人接受你的理由,良好的举止往往令人舒服、倾倒,行为和态度很重要,令人愉悦的言行,往往能以绝妙的方式帮你脱离困境,生活的智能。

2020.9.13 第三条

掂量一下宽容与怨恨,何者对心带来真正的有利,再明智地作出选择。修行人的心灵生活,也得包括许许多多处世的智能才行。假使你的慈悲不包括你自己,也是不完整的,生活中需要培养对他人好心情和耐心,对你自己的心也一样。

云总是随风飘流,不会违背风的方向,水也是往低处流,不会从低处往高处逆流,云和水顺应自然,人的命运也一样,接受、顺应自然而生,像行云流水,就能活得轻松自在,不要违抗自然法则,因此,疾病来时也一样,了悟无常是我们唯一所能坚持,不管周遭的环境如何改变,无常都在提醒我们,不要认为一切事情都是理所当然如你所愿。

2020.9.13 第四条

禅语有句话叫,物外心,所谓的物就是指偏执,每个人都有偏执,只是程度略有差异。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偏执,而做出没有意义的事情,因此,重要的是将心思放在偏执之外,心灵不要被偏执束缚,本心不被偏执束缚,正是不受偏执影响,正确了解事物本质的见地。所有失去的都是在提醒你,也是你修行的助缘,舍离偏执,正视真实,不受它影响,正视自己的问题在哪,放得下才真智慧,就如那瞬息万变的情绪,并经由修行产生的洞察力,让你时时刻刻都能够面对自已,这样,你就在各种情境和危机中,找到应变之道,同时转化你的心境。

繁体原文:

2020.9.13 第一条

人從出生下來到現在,早已接受太多錯誤的觀念,这些錯誤的觀念有些因為打坐的関係而得以糾正,有些則不可能,有些人是眼高手底,習性重自我觀念很强,當你學習禅修的時侯,不要盲人摸象,以為是这样,盲修而三不象,要有正确的認知和用到方法,住于四念處,知道和清楚看見身心呈現的,知道為何要坐禅,當我們清楚地照見之后,需要持續覺察自已,覺察到念頭妄想是否乔裝做作混入,制做虚假的意境,而心執著了它,產生了喜愛和不捨,持續的覺知到它,所有的境,都只是知道,直到心对所有的境界保持中立而不染著,身心內外的一切均成平等,從此不再背負任何重担,止息苦,因此,請了解,若把心巳先用一種錯誤的觀念来定義的話,則心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一般人在思想上都容易走偏,一種是偏於向外,想要很多的方法,但又冇耐性,堅持持續性不够,當我們想到修行時,應牢記这点,若自巳認為修行不見了,便会决定离開它去研究,希望有好的结果,但無論你研究多少法,永遠都無法了解,因為你並非如實覺知,若确實了解法的真實本質,就應能放下,此即舍离,去除貪爱,不再執著,若仍有執著,它也会变得俞來俞"小。

2020.9.13 第二条

事情本身与做事方法,有時有真才實學也不夠,有時還需要点運氣,一個人如果態度不好,他做怎麼事也不会成功,甚至連理性和正義都会被扭曲變質,反之如果態度很好,做怎麼事都会事半功倍,即使你对人說不,也会讓人接受你的理由,良好的舉止往往令人舒服,傾倒,行為和態度很重要,令人愉悅的言行,往往能以绝妙的方式幫你脫離困境,生活的智慧。

2020.9.13 第三条

掂量一下寬容与怨恨,何者对心带來真正的有利,再明智的作出選擇,修行人的心靈生活,也得包括許許多多處世的智慧才行,假使你的慈悲不包括你自己,也是不完整的,生活中需要培養对他人好心情和耐心,对你自已的心也一样,雲總是隨風飄流,不会違背風的方向,水也是往低處流,不会從低處往高處逆流,雲和水順應自然,人的命運也一样,接受,順應自然而生,像行雲流水,就能活得輕鬆自在,不要違抗自然法則,因此,疾病來時也一样,了悟無常是我們唯一所能堅持,不管周遭的環境如何改變,無常都在提醒我們,不要認為一切事情都是理所當然如你所願。

2020.9.13 第四条

禅語有句話叫,物外心,所謂的物就是指偏執,'每個人都有偏執,只是程度略有差異。有時候我們会因為偏執,而做出沒有意義的事情,因此,重要的是將心思放在偏執之外,心靈不要被偏執束縛,本心不被偏執束縛,正是不受偏執影响,正确了解事物本質的見地,所有失去的都是在提醒你,也是你修行的助缘,捨離偏執,正視真實,不受它影响,正視自巳的問題在那,放得下才真智慧,就如那瞬息萬变的情緒,並经由修行產生的洞察力,讓你時時刻刻都能夠面对自已,这样,你就在各種情境和危机中,找到應變之道,同時轉化你的心境。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4)

简体版:(编辑:争)

 

第一条

 

一般世间人,当活到一定的年纪后,改变自我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靠自已的努力,效果也可能很有限。因此,请你借助其他人的力量,想想自已想改变怎么。

多亲近善友和善知识,远离无明愚痴的人。当你在家想禅修的时候,心总是没有力量,或受干扰,请多共修。

 

性格与行为如同一面镜子。跟性格良好的人相处,可以从他身上的镜子看出你自巳。换言之,身边的善友很重要。只要你希望变得跟对方一样,例跟开朗的朋友一起,自已也会变得开朗。

映照在对方镜子中的你,就会是那个样子。不要只是模仿对方的表面,还要以尊敬的心看待善友。以他人为镜,并成为他人的镜子。薰习,人们跟好与不好的行为,也会互相薰习。因此,多亲近善知识,多共修。

 

第二条

通往解脱的单一道路,四念处。四念处是诸法的核心纲领,一切法皆导向四念处。

它是诸法的一个综合和总结,四念处的修行是通往涅槃的单一道路。解脱的必修法门,阿含经中灭除烦恼,趋向涅槃的修行方法共分三十七道品。

即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等。四念处为最基础的修行方法,可以这样说,不修行四念处,就不能悟得圣道。不能解脱,在原始佛教时期,年轻的比丘多把四念处作为入门的修行法门。将其称为,一入道解脱的渡口。

若能修习四念处。可依序满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品诸道品法。众生对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四种颠倒妄想,以为自身是净,感受是快乐的。

心是恒常的,现象是有自体的,由此产生了贪爱无明。透过修习四念处,可以让众生认识到自身都是不净的。受都是苦的。心识是无常的。法都是无我的。从而减少烦恼,引发定慧,身,受,心,法包含了佛教教法的各个方面。

因此,四念处又被称为一切法。佛教中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圣谛等教法都可以从四念处的角度加以解说,因它是核心纲领。一切法皆导向四念处,四念处是佛座。

修行四念处可以止息身心的痛苦,享有正法的自在与喜悦,断除遮蔽自心的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祛除自心的染污,使智慧微劣的一切烦恼无明都被去除。

因此,阿含经将四念处称为佛座。

它的意思是说,四念处并不限于初修者,过去,未来,现今三世诸佛也依四念处而获得涅槃。各大阿罗汉等常修四念处而证得漏尽,涅槃等。

 

第三条

如果只因为嘈杂就能破坏你的静心,你的静心又有怎么价值呢?你根本没有真正的静心,不是吗?如果一些打扰就能污染到你的修行,那么这些污染不是比你的法门更伟大了吗?

会被打断的安宁就叫不安宁,会被干扰的平静就不是真的平静。重要的不是环境,而是环境中的人。如果你的内心是污浊,纷乱的,静坐再长的时间,也是枉然。不是吗?

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克服障碍和困难,如何澄清怀疑和洞察邪见。如何启发自巳,如何了解自己的情绪,如何将佛法付诸于实际的修行,并在生活中实践。

以及如何转化痛苦和烦恼。在修行之路上,我们都需要来自领悟方法所产生的良好基础和稳定。克服许多挑战与障碍,你的每一天都需要坚持下去,面对你几十载的人生。

 

第四条

在人世间,生活会有很多鞎辛,难题,例做生意,百分之八十的业务是来自百分之二十的客户,所以抢客不如养客,让客人对你信赖,要比让客人捡便宜,生意能做得更大更久,不是吗?

诚恳是最好的说服,诚心是最佳的服务,诚信则是最有力的广告,切记,千万不要砍掉让你遮阳的树,拼价格不如拼人格,价格是一时的,人格才是永久的。

要记住,顾客不只是过客,这些因果关系不言自明,容易理解。然而在人生的念头和情绪领域中,因果关系的运作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因此较难领会。

错综复杂的人生关系和运行方式,影响著你的人生。在生活经验中,只要我们留意每一个念头和行为的背后。

善的重量轻,恶的重量重。理解善意与恶意的不同,在森林里漫步,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或使树叶沙沙作响,或令泥土轻轻扰动。

正如光线在底片上显影,一切念头和行为都会在意识流中留下印记。一直到我们承受业报,业报耗尽为止。

要在精神路上有所成就,必须克服许多的挑战。

 

~~~~~~~~~~~~~~~~~~~~~~~~~~~

繁体原版:

第一条

一般世間人,當活到一定的年紀後,改變自我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靠自已的努力,效果也可能很有限,因此,請你借助其他人的力量,想想自已想改变怎麼,多親近善友和善知識,遠離無明愚痴的人,當你在家想禅修的時候,心總是冇力量,或受干擾,請多共修,性格与行為如同一面鏡子,跟性格良好的人相處,可以從他身上的鏡子看出你自巳,換言之,身边的善友很重要,只要你希望变得跟对方一样,例跟閞朗的朋友一齊,自已也会变得開朗,映照在对方鏡子中的你,就会是那個样子,不要只是模仿对方的表面,還要以尊敬的心看待善友,以他人為鏡,並成為他人的鏡子,薰習,人們跟好与不好的行為,也会互相薰習,因此,多親近善知識',多共修

第二条

通往解脱的單一道路,四念處,四念處是諸法的核心綱領,一切法皆導向四念處,它是諸法的一個綜合和總结,四念處的修行是通往涅槃的單一道路,解脱的必修法門,阿含經中滅除煩惱,趨向涅槃的修行方法共分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正道等,四念處為最基礎的修行方法,可以这样说,不修行四念處,就不能悟得聖道。不能解脱,在原始佛教時期,年輕的比丘多把四念處作為入門的修行法門,將其稱為,一入道,解脱的渡口,若能修習四念處,可依序滿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三十七品諸道品法,衆生对身,受,心,法皿境,生起四種顛倒妄想,以為自身是净,感受是快樂的,'心是恆常的,現象是有自体的,由此產生了貪爱無明,透过修習四念處,可以讓眾生認識到自身都是不净的,受都是苦的,心識是無常的,法都是無我的,從而减少煩惱,引發定慧,身,受,心,法包含了佛教教法的各個方面,因此,四念處又被稱為一切法,佛教中的五蕴,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聖谛等教法都可以從四念處的角度加以解說,因它是核心網領,一切法皆導向四念處,四念處是佛座,修行皿念處可以止息身心的痛苦,享有正法的自在与喜悦,断除遮蔽自心的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等五蓋,祛除自心的染汙,使智慧微劣的一切煩惱無明都被去除,因此,阿含经將四念處稱為佛座,它的意思是說,四念處並不限於初修者,过去,未來,現今三世諸佛也依四念處而獲得涅槃,各大阿罗漢等常修四念處而證得漏盡,涅槃等,

第三条

如果只因為嘈雜就能破壞你的静心,你的静心又有怎麼價值呢?你根本沒有真正的静心,不是嗎?如果一些打擾就能污染到你的修行,那麼这些污染不是比你的法門更偉大了嗎?会被打断的安寧就叫不安寧,会被干擾的平静就不是真的平静,重要的不是環境,而是環境中的人,如果你的內心是污濁,紛乱的,静坐再長的時間,也是枉然,不是嗎?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克服障礙和困難,如何澄清懷疑和洞察邪見,如何啟發自巳,如何了解自己的情緒,如何將佛法付諸於實際的修行,並在生活中實踐,以及如何轉化痛苦和煩惱,在修行之路上,我們都需要來自領悟方法所產生的良好基礎和穩定,克服許多挑戰与障礙,你的每一天都需要堅持下去,面对你幾十載的人生。

第四条

在人世間,生活会有很多鞎辛,難題,例做生意,百分之八十的業務是来自百分之二十的客户,所以搶客不如養客,讓客人对你信賴,要比讓客人撿便宜,生意能做得更大更久,不是嗎?诚懇是最好的說服,誠心是最佳的服務,誠信則是最有力的廣告,切記,千萬不要砍掉讓你遮陽的树,栟價格不如拼人格,價格是一時的,人格才是永久的,要記住,顧客不只是过客,这些因果関係不言自明,容易理解,然而在人生的念頭和情緒領域中,因果関係的運作不是那麼顯而易見,因此較難領会,錯综複雜的人生関係和運行方式,影響著你的人生,在生活經驗中,只要我們留意每一個念頭和行為的背後,善的重量輕,恶的重量重,理解善意与恶意的不同,在森林里漫步,凡走过必留下痕跡,或使树葉沙沙作响,或令泥土輕輕擾動,正如光線在底片上顯影,一切念頭和行為都会在意識流中留下印記,一直到我們承受業報,業報耗盡為止。要在精神路上有所成就,必須克服許多的挑戰。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5)

简体版:(编辑:玲)

第一条:

珍惜生命,呼吸是无价的,若不以正念生活,我们将经历许多困厄、痛苦和欲求不满的恶性循环会像恼人的声音反复播放,生活每刻都受条件制约且如此短暂。当我们品尝当下此刻,就能够真正的充分呼吸,光是吸纳吐气就能让心灵充满深深的感恩与知足,以如此深切的方式全然地活着。

呼吸是最珍贵的赠予,每个人临终时刻,吐出最后一口气的样子,这是你我都无法避免的时刻。如果你以愤怒,妒忌,傲慢这有害的方式呼吸,将会浪费宝贵的呼吸在负面的事物中,就算你有万贯家财,临终也带不走一分一毫。那时,就算寻遍天下,也无法多买几口气,也买不到一分钟的生命,一刹那的呼吸是如此珍贵,生命走到尽头,无法言语,每口呼吸都充满痛苦的挣扎。

当你有最亲的人在临终的情境,这也是她/他们送给你最好的礼物。它会教导你,生命如此短暂无常,应敦促自己过有意义的生活,由生到死的艰辛旅程中累积了各种挫折逆境,我们就会发现每一口呼吸的价值有多么珍贵,我们会在这样的发现中,找到真正的人生目标,以及善用光阴与生命中的每一刻。

第二条:

如果练习到睡着以后,正念也能生起的程度,死亡就没什么可怕了,必定会死时吉祥,为什么?因为临终出现的画面类似于梦境,或许看到即将投生的情境,看到将要上刀树,下油锅,心便会恐惧,此时如果正念自动生起,恐惧瞬间消失,地狱的景象将因有正念的生起而逝去。

觉性生起时,不善法不可能同时生起,因为心已是善的了,因此,平时的练习太重要了,正念的培养,才能无时无刻吉祥。死神来时有正念,反之不断造作恶业,而自己也会历经同样的痛苦,如果觉性已经炉火纯青,就会看到心正在受惊,觉性生起的瞬间,心会安住,不下堕,因为没有随境流转,心没有抓取。反之,心看到情境就会跳进去抓取,若是善的,就投生善趣,若是坏的,就投生恶道了。念念安于当下,其实是最现成的,死亡来时,才是最有力量的武器。

第三条:

醒觉的人,活在一个接连不断惊奇的世界,如果你照顾好每一个当下,就照顾好所有时候,当你的心打开了,就会明白,我们正属于当下这里。

今天要做的事,念住地呼吸,生命仰赖生命,我们都得吃也要被吃,记得它是事实,也就能滋养彼此。一切事物就好比是一条河流,我们不可能两度涉入的是同样的河水,逝水如斯不复返,佛陀的法音。

第四条:

活得有智慧的人,对死亡也不会惧怕,火也好,风也好,生也好,死也好,都无法抹去我们好的行为。惧怕就是总在事情还未发生前的一种预想。恐惧害怕是路,智慧慈悲也是路,你要走哪条?每一个生命都免不了或多或少的忧伤,有时侯,也正是这个痛摇醒我们的。

根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真的要好好运用今生为死亡早作准备。每天都有人死亡,可能是你最亲近的人,或许死神从你身边擦过。当你最亲密的人痛苦地死亡,或病入膏肓时,才不得不反省人生,我们不要注定两手空空地走向未知的死亡,我们或许暂时能够维持身体健康,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然而生命消逝之快,如同沙漏中流泄的沙子,谁能保证,明天早上你一定能从梦中醒来?

从这一刻开始视当下每分每秒皆为改变的契机,修习内观禅是你今生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因为唯有透过坐禅,才能发觉内心的真正本质,得到无论是活着或死亡都极需要的平静和信心,观禅也是通向觉悟的必经之路。

繁体版:

第一条:

活得有智慧的人,对死亡也不会懼怕,火也好,風也好,生也好,死也好,都無法抹去我們好的行為,懼怕就是總在事情還未發生前的一种預想,恐懼害怕是路,智慧慈悲也是路,你要走哪條?每一個生命都免不了或多或少的憂傷,有時侯,也正是这個痛搖醒我們的,根據佛陀的智慧,我們真的要好好運用今生為死亡早作準備,每天都有人死亡,可能是你最親近的人,或許死神從你身边擦过,當你最親密的人痛苦地死亡,或病入膏肓時,才不得不反省人生,我們不要注定兩手空空地走向未知的死亡,我們或許暫時能夠维持身體健康,过著舒適的物質生活,然而生命消逝之快,如同沙漏中流洩的沙子,誰能保証,明天早上你一定能從夢中醒來?從这一刻開始視當下每分每秒皆為改變的契機,修習內觀禅是你今生給自巳最好的禮物,因為唯有透过坐禅,才能發覺內心的真正本質,得到無論是活著或死亡都極需要的平静和信心,觀禅也是通向覺悟的必经之路。

第二条:

如果練習到睡著以后,正念也能生起的程度,死亡就沒什麼可怕了,必定会死時吉祥,為什麼?因為臨終出現的画面类似于梦境,或許看到即將投生的情境,看到將要上刀树,下油鍋,心便会恐惧,此時如果正念自動生起,恐惧瞬間消失,地獄的景象將因有正念的生起而逝去,覺性生起時,不善法不可能同時生起,因為心巳是善的了,因此,平時的練習太重要了,正念的培養,才能無時無刻吉祥,死神來時有正念,反之不断造作惡業,而自已也会同样歷經同样的痛苦,如果覺性已經炉火純青,就会看到心正在受惊,覺性生起的瞬間,心会安住,不下墮,因為沒有隨境流轉,心沒有抓取,反之,/心看到情境就会跳進去抓取,若是善的,就投生善趣,若是壞的,就投生恶道了,念念安於當下,其實是最現成的,死亡來時,才是最有力量的武器。

第三条:

醒覺的人,活在一個接連不断驚奇的世界,如果你照顧好每一個當下,就照顧好所有時候,當你的心打開了,就会明白,我們正屬於當下这里,今天要做的事,念住地呼吸,生命仰賴生命,我們都得吃也要被吃,記得它是事實,也就能滋養彼此,一切事物就好比是一條河流,我們不可能兩度涉入的是同样的河水,逝水如斯不復返,佛陀的法音

第四条:

活得有智慧的人,对死亡也不会懼怕,火也好,風也好,生也好,死也好,都無法抹去我們好的行為,懼怕就是總在事情還未發生前的一种預想,恐懼害怕是路,智慧慈悲也是路,你要走哪條?每一個生命都免不了或多或少的憂傷,有時侯,也正是这個痛搖醒我們的,根據佛陀的智慧,我們真的要好好運用今生為死亡早作準備,每天都有人死亡,可能是你最親近的人,或許死神從你身边擦过,當你最親密的人痛苦地死亡,或病入膏肓時,才不得不反省人生,我們不要注定兩手空空地走向未知的死亡,我們或許暫時能夠维持身體健康,过著舒適的物質生活,然而生命消逝之快,如同沙漏中流洩的沙子,誰能保証,明天早上你一定能從夢中醒來?從这一刻開始視當下每分每秒皆為改變的契機,修習內觀禅是你今生給自巳最好的禮物,因為唯有透过坐禅,才能發覺內心的真正本質,得到無論是活著或死亡都極需要的平静和信心,觀禅也是通向覺悟的必经之路。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6)

简体版(编辑:JMS)

2020.9.16 第一条

在人世间,一份工作,一段婚姻,一段感情。任何事物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改变和失去。例如失恋就是与一个不适合你、或你不适合的人而分手,那有什么不好?分手是与一个不爱你,或你不爱的人脱离关系,那不是很好?再找一个更适合你或更爱你的人,不是更好吗?一份工作也一样,一个欺骗的情感,一个没有爱的婚姻,一个没有幸福的未来,你认为你能从中得到什么?

因此,当你开始修习坐禅的时候,你能看见,所有发生的、身心呈现的都无常,没有什么是你的,所有的过去,都只留下记忆和体验,如果自己执着了,你不是傻吗?请放下,我们的心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给我们添了很多的烦恼,因为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我见与猜疑心把我们阻挡住了。

业并不是宿命和命定,而是指我们有创造和改变的能力,业具有创做性,因为我们可以决定如何及为何行动,我们可以改变,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佛陀说,业创做万物,构成万物,自己是业的主人,只要打从内心深处产生真正的改变,看清楚自己如何看待生命,内观观照会产生一种深刻的出离心,你会发现自己能慢慢地放下它们,最后能够解脱习气,改变业力,就像从奶酪中挑出头发一样简单。

2020.9.16 第二条

人生中的所有遭遇,都带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只要你愿意去发掘、去改变,愿意重新诠释过往的经验,结果也将大不相同。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在于寻求新的景观,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只要调整了自己的身心、眼光,你的世界也变得不一样,命运由已扭转、由己所做,幸与不幸,是你怎样看问题,不是问题改变你的想法。

阴影只是强光存在的一种投射,光才是主导的力量,如果你注意一下自己现在的阴影,你会发现到,你只有在一种情形下,才能够看到自巳的阴影,那就是背对着亮光,不是吗?有多大的光亮,就有多大的阴影,只要转个身,你就可以看见光亮的另一面,因此,自己的命运,由你自己掌握,问题是你如何面对你的困境,能够走出来,死执不放,有用吗?什么也不要,从新来过,为何不可呢?当你能够把心从它牵涉的一切事物中分离开来时,心就不再受到束缚与干扰了。

2020.9.16 第三条

我,存在是邪见,如何才能消除?事实上,修行不是为了除掉我,因为我本来就不存在,只是由于界定和见解发生错误,才会感觉有个我。清除邪见的唯一方法,是正确的看见,何时正确的看见,何时就不再有邪见。

邪见认为,我,存在,请你来看实相,这个身体真的是我吗?生活中生起的苦乐,真的是我吗?所有善恶、烦恼,真的是我吗?这个心,真的是我吗?行者洞察实相吧,修行并不是为了清除掉我,而是为了清除掉邪见,以为我存在,加颜色、加妄念,我并不真实存在,我只存在于邪见中,何时能够正确的洞察,能够没有错解,何时我便不复存在,因此圣者已经清除了邪见,他知道我不存在,只有身体在工作、心在运作,身不是我,心也不是我。

因此,行者自己了知,自己证实,因此,只有练习,练习再练习,没有其他了,想占有或虚假,都是在骗自己,骗自己最傻,不管你做什么,不要逃避痛苦,要接纳它并保持敏锐,不管你有多么绝望,都要接受你的痛苦,因为事实上它赐给了你无价的礼物,让你透过修行,了解法,了悟忧伤背后的实相,心能对任何事保持放开,慈悲与智慧会自然显现,而痛苦会是你最好的经验。

2020.9.16 第四条

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哪能一下子就恢复,果子要待到成熟,才能从树上掉下,法则是强迫不来的,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波罗密,你能坚持下来坐禅吗?如果你能坚持,表示你有足够的波罗密,不要对你自己疑惑,如果你有练习,是在对自己慈悲,有慈悲心的人,才有力量慈悲他人,每一天,你在做了什么?心放在那呢,自己要知、有戒。

繁体原文:

2020.9.16 第一条

在人世間,一份工作,一段婚姻,一段感情。任何事物或人与人之間的関係,都会改變和失去,例失戀就是与一個不適合你,或你不適合的人而分手,那有什麼不好,分手是与一個不爱你,或你不爱的人脱離関係,那不是很好,再找一個更適合你或更爱你的人,不是更好嗎,一份工作也一样,一個欺騙的情感,一個沒有爱的婚姻,一個没有幸福的未來,你認為你能從中得到什麼?,因此,當你開始修習坐禅的時候,你能看見,所有發生的,身心呈現的,都無常,冇怎麼是你的,所有的过去,都只留下記憶和体驗,如果自巳執著了,你不是傻嗎,請放下,我們的心是自巳最大的敵人,給我們添了很多的煩惱,因為有一'些根深柢固的我見与猜疑心把我們阻擋住了,業並不是宿命和命定,而是指我們有創造和改變的能力,業具有創做性,因為我們可以决定如何及為何行動,我們可以改變,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佛陀說,業創做萬物,構成萬物,自巳是業的主人,只要打從內心深處產生真正的改變,看清楚自巳如何看待生命,內觀觀照会產生一種深刻的出离心,你会發現自已能慢慢地放下它們,最後能夠解脱習氣,改變業力,就像從乳酪中挑出頭髮一样簡單。

2020.9.16 第二条

人生中的所有遭遇,都帶有許多不同的意義,只要你願意去發掘,去改變,願意重新詮釋过往的經驗,結果也將大不相同,真正的發現之旅,並不在於尋求新的景觀,而在於擁有新的眼光,只要調整了自已的身心,眼光,你的世界也变得不一样,命運由巳扭轉,由己所做,幸与不幸,是你怎樣看問題,不是問題改變你的想法,陰影只是强光存在的一種投射,光才是主導的力量,如果你注意一下自己現在的陰影,你会發現到,你只有在一種情形下,才能夠看到自巳的陰影,那就是背对著亮光,不是嗎?有多大的光亮,就有多大的陰影,只要轉個身,你就可以看見光亮的另一面,因此,自已的命運,由你自已掌握,問題是你如何面对你的困境,能夠走出來,死執不放,有用嗎,怎麼也不要,從新來过,為何不可呢,當你能夠把心從它牽涉的一切事物中分离開来時,心就不再受到束縛与干擾了。

2020.9.16 第三条

我,存在是邪見,如何才能消除,事實上,修行不是為了除掉我,因為我本來就不存在,只是由于界定和見解發生錯誤,才会感覺,有個我,清除邪見的唯一方法,是正确的看見,何時正确的看見,何時就不再有邪見,邪見認為,我,存在,請你來看實相,这個身体真的是我嗎?生活中生起的苦樂,真的是我嗎?所有善恶,煩惱,真的是我嗎?这個心,真的是我嗎?行者洞察實相吧,修行并不是為了清除掉,我,而是為了清除掉邪見,以為我存在,加顏色,加妄念,我並不真實存在,我只存在于邪見中,何時能夠正确的洞察,能夠沒有錯解,何時我便不复存在,因此聖者已經清除了邪見,他知道我不存在,只有身体在工作,心在運作,身不是我,心也不是我,因此,行者自巳了知,自已証實,因此,只有練習,練習再練習,冇其他了,想佔有或虚假,都是在騙自巳,騙自巳最儍,不管你做什麼,不要逃避痛苦,要接纳它並保持敏銳,不管你有多麼絕望,都要接受你的痛苦,因為事實上它賜給了你無價的禮物,讓你透过修行,了解法,了悟憂傷背後的實相,心能对任何事保持放開,慈悲与智慧会自然顯现,而痛苦会是你最好的經驗。

2020.9.16 第四条

長久以来被忽視的,哪能一下子就恢復,果子要待到成熟,才能從树上掉下,法則是强迫不來的,如果你冇足夠的波罗密,你能堅持下來坐禅嗎?如果你能堅持,表示你有足夠的波罗密,不要对你自已疑惑,如果你有練習,是在对自已慈悲,有慈悲心的人,才有力量慈悲他人,每一天,你在做了怎麼?心放在那呢,自巳要知,有戒。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7)

简体版(编辑:欣):

2020.9.17 第一条

        无论过去多么艰难,你总能在今天重新开始,我们的身体是珍贵的,它是运载我们通往觉悟的车乘,用心照顾好它吧,进食的时候,慢慢地吃,并且倾听你的身体,让你的胃告诉你何时该停,而不是你的眼睛或舌头,病从口入,吃时要观察,不要贪吃,很多慢性疾病是因为贪吃,留意你的日常生活习惯,万事万物互相依存纠结,因此,我们要学习到,要对自己所做,所说,所想的一切负责任。

2020.9.17 第二条

        后悔和担心都是没有意义的妄念,对自已做过的事情,总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可是自已没有辨法回到过去重新开始,因为时间一闪即逝,与其后悔,不如做好当下,坐禅也是一样,生起了就灭去,平静和慈悲是如此珍贵,千万不要因为种种迷醉而失去它们。
        和雨林同在,我们吸进了大地的气息,因为海洋,我们才有滋生的饮水饮用,雨林和海水都是身体的一部分,玫瑰成了肥料,肥料再滋养花园,长成新的玫瑰,生命是如此,万物也是如此,有怎么好后悔的,做好每件事,每一个当下,都是你的经验和体证。
        突然看见太多自我的真相时,可能会难以面对,害怕去认知,或太痛苦而无法接受,所以,我们否认及排斥它,荒谬而急切的防止自己了解真相,当我们面临太强烈或太难接受的事物时,我们就会将其投射到周遭的人,如身边最亲的人。不要再受过往习性所牵引,以及由于自身局限了旧有的认知,当你练习到一段时间,你的认知会有所改变。

2020.9.17 第三条

        如果你没有透过禅修,移动一座山,要比移动我见容易,我见打从出生,长大,父母教导我们贪爰与执取,赋予事情意义,坚信自已以一个自我实体的方式存在,所有的都习惯了,爱取,是我的,我对你错,所有的事物属于我们,打从一出生便如此教导,它透过内心,并待在心里面,成为习气,贪欲,想要,并被教导去获取,去累积去执取,重视它们并据为已有,所有俗世的世间人和父母便是如此认知,因此,执取自我便进入心里,骨子里。
        当行者开始练习禅修,并聆听心灵指导的教法时,要想了解法并不容易,因为错误的认知,生生世世在骨子里,成了行为,心识,因此当你刚开始坐禅时,都是在修自已创造的禅法,禅修方法一句也听不进去的,耳朶只听到一堆声音,因此,为什么要培养专注力,而集中在观呼吸啊,就是一点一滴培养正念的力量,令心安稳,念头减少,净化,忍耐,精进,毅力的波罗密,才能迈向行道上,减少自我的执取。
        佛陀只教导住于四念处,来培养中道,正念,每日的坚持,持续下去,才有机会灭苦,自我渐渐减少,熄灭,邪见与恶习坚实而难以动摇,只有习禅行者才有机会。
        若你曾经受苦,你会了解别人受苦的感觉,而如果你是在帮助别人,受苦可以让你理解和产生慈悲心,裨益你帮助别人,当你练习时,不要逃避痛苦,苦受是你真实的体验,最痛苦的时候,可能是最开阔的时候,最脆弱的时候,也可能是最坚强的时候,痛苦能教导我们慈悲。

繁体原文:

2020.9.17 第一条

無論过去多麽艱困,你總能在今天重新開始,我們的身體是珍貴的,它是載運我們通往覺悟的車乘,用心照顧好它吧,進食的時候,慢慢地吃,並且傾聽你的身体,讓你的胃告訴你何時該停,而不是你的眼睛或舌頭,病從口入,吃時要觀察,不要貪吃,很多慢性疾病是因為貪吃,留意你的日常生活習慣,萬事萬物互相依存糾结,因此,我們要學習到,要对自己所做,所說,所想的一切負責任。


2020.9.17 第二条
  
後悔和担'心都是沒有意義的妄念,对自已做过的事情,總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可以自已沒有辨法回到过去重新開始,因為時間一閃即逝,与其後悔,不如做好當下,坐禅也是一样,生起了就灭去,平静和慈悲是如此珍貴,千萬不要因為种种迷醉而失去它們,和雨林同在,我們吸進了大地的氣息,因為海洋,我們才有滋生的飲水喝,雨林和海水都是身体的一部分,玫瑰成了肥料,肥料再滋養花園,長成新的玫瑰,生命是如此,萬物也是如此,有怎麼好後悔的,做好每件事,每一個當下,都是你的經驗和体証,而突然看見太多自我的真相時,可能会難以面对,害怕去認知,或太痛苦而無法接受,所以,我們否認及排斥它,荒謬而急切防止自己了解真相,當我們面臨太强烈或太難接受的事物時,我們就会將其投射到周遭的人,如身边最親的人。不要再受过往習性所牽引,以及对於自身局限了舊有的認知,當你練習到一段時間,你的認知会有所改變。

2020.9.17 第三条

如果你冇透过禅修,移動一座山,要比移動我見容易,我見打從出生,長大,父母教導我們貪爰与執取,賦予事情意義,堅信自已以一個自我實体的方式存在,所有的都習慣了,爱取,是我的,我对你錯,所有的事物屬於我們,打從一出生便如此教導,它透过內心,並待在心裡面,成為習氣,貪慾,想要,並被教導去獲取,去累積去執取,重視它們並據為已有,所有俗世的世間人和父母便是如此認知,因此,執取自我便進入心里,骨子裡,當行者对禅修開始練習,並聆聽心靈指導的教法時,要想了解法並不容易,因為錯誤的認知,生生世世在骨子里,成了行為,心識,因此當你刚開始坐禅時,都是在修自已創造的禅法,禅修方法一句也聽不進去的,耳朶只聽到一堆声音,因此,為什麼要培養專注力,而集中在觀呼吸啊,就是一点一滴培養正念的力量,令心安稳,念頭减少,净化,忍耐,精進,毅力的波罗密,才能邁向行道上,減少自我的執取,佛陀只教導住于四念處,來培養中道,正念,每日的堅持,持續下去,才有机会灭自我,漸漸减少,熄滅,邪見与恶習堅實而難以動搖,只有習禅行者才有机会,若你曾經受苦,你会了解別人受苦的感覺,而如果你是在幫助別人,受苦可以讓你理解和產生慈悲心,裨益你幫助別人,當你練習時,不要逃避痛苦,苦受是你真實的体驗,最痛苦的時候,可能是最開闊的時候,最脆弱的時候,也可能是最堅强的時候,痛苦能教導我們慈悲。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8)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2020.9.18 第一条

        放下散乱的心,提起专注的心,在没有练习禅坐以前,心猿意马,自己无法作得自主,修行是利用方法,选择自己适合的,让平时不受控制的心,逐渐调整成为专注的心,未用禅修方法之前,尚不知我们的心念竟会如此地难以驾驭,唯有开始修行之后,才会发现我们的心是极其脆弱,多变而又缺乏自主能力。

        当你打坐的时候,便会发觉你的心念经常如野马奔腾,无法停止,有些人,坐着像打坐的姿态,心却在云游太虚,在外飘荡,也有些人,身体虽在打坐修定,心念却在九霄云外,想家里的事,想公司?为什么心总是心系两处?这便说明,很多时候,不外乎有散乱心,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心念很散乱,而不自觉。

        如果用禅修的方法,便可帮助行者,经常可以发现自已内心的散乱,若能发现散乱便己经是在用功修行,心念便会渐渐专注用功,对于浅尝即止的禅修者,并不容易集中专注,不断地用专注力放在方法上,便是正念相继,不离所缘,集中专注力在触和感受上,时时不离所用的方法,便是时时不离正念。

        如因求法心切而成身心紧张,就容易发生身心的疾病,心必先试着把成败得失的念头放下,若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才能够放轻松自然地练习禅修方法,保持身心平衡,生活起居提放自在,相信因果,当你在禅坐里种下正确的因,法是自然而至的。

2020.9.18 第二条

        要将禅修成为你生活的一部份,每天不论你坐了多少时间,好过不坐,培养正念太重要了,不然死结愈打愈多,每天能够令身心松弛一下,令结使松开,给心灵一点空间,打坐成为了习惯,修行的这条路,是为了改变既有的概念,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体验,并转化,可以确信的是,如果能够随时对念头保持觉知,并试着消除有攻击性与不善意的念头,这样的转变就会发生,因此,要对念头保持觉知,如此自然就会成为自己的护佑者。

        追随佛陀脚步的人都应当明白,修行的本质是修心,为什么?这是因为每当念头生起的那一刻,我们就有一次机会体验,若是生起了恶念嗔恨的情绪,至少应先试着把它转化成没有攻击性的念头,透过觉察认出念头的方式,我们就能不断的让自己更好,将觉知念头作为修行的对境,并藉此而能转化自己的心。

        佛说业无法用水冼去众生的罪障,也无法用手拭去众生的痛苦,更无法将自身了悟转移给众生,唯示法谛得解脱,自己了悟,自己修証,証一分得一分。

2020.9.18 第三条

         只有修习内观禅,才有智慧和定力,智慧的种子是指有能力分析,物质现象,名,心灵现象,蕴,存在的构成因素,处基础,界因素,谛真理以及缘起,即相互依赖的根源,而且有能力直观到一切存在的三项特质,三法印,无常,苦,无我,智慧的种子因为涉及身,心,蕴,处,界,谛与缘起。

        只有当一位修行人遇见佛法才能证入,一位佛法的门外汉,纵使无数的世界过去了,可是连听到与智慧有关的字句的机会都没有,因此,现在有机会遇见佛法的人,如果想累积道与果的智慧种子,能确保未来世在佛法之内,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毅力坚忍精进的努力,不要浪费自己留下来的时间了,虽然很困难,却非常值得去做。

        一开始就把修法弄得很复杂是不必要的,也不夹杂其他禅法或观想出来的虚妄做作,简单的说,因为身体容易观照粗显的,心不容易观照微细的,所以初学者最好能尽量以当下的色身为所缘来观照,而宣隆法以强烈的痛受为观照对象,简单直接,因此,简化自己的心念,不用想太多,想得多心会变得复杂。

 

繁体原文:

2020.9.18 第一条

        放下散乱的心,提起專注的心,在沒有練習禅坐以前,心猿意馬,自己無法作得自主,修行是利用方法,選擇自己適合的,讓平時不受控制的心,逐漸調整成為專注的心,未用禅修方法之前,尚不知我們的心念竟会如此地難以駕馭,唯有開始修行之後,才会發現我們的心是極其脆弱,多变而又缺乏自主能力,當你打坐的時候,便会發覺你的心念經常如野馬奔驣,無法停止,有些人,坐著像打坐的姿態,心郤在雲遊太虚,在外飘蕩,也有些人,身體虽在打坐修定,心念郤在九霄雲外,想家里的事,想公司?為什麼心总是心繄兩處?这便說明,很多時候,不外乎有散乱心,也不知道自己做怎麼的?'心念很散乱,仍然不自覺,如用禅修的方法,便可拹助行者,经常可以發現自已內心的散乱,若能發現散乱便己经是在用功修行,心念便会漸漸專注用功,对於淺嘗即止的禅修者,並不容易集中專注,不断地用專注力放在方法上,便是正念相繼,不离所缘,集中專注力在觸和感受上,時時不离所用的方法,便是時時不离正念,如因求法心切而成身心緊張,就容易發生身心的疾病,心必先試著把成敗得失的念頭放下,若只顧耕耘不問收獲的態度,才能夠放輕鬆自然地練習禅修方法,保持身心平衡,生活起居提放自在,相信因果,當你在禅坐里種下正確的因,法是自然而至的。

2020.9.18 第二条

        要將禅修成為你生活的一部份,每天不論你坐了多少時間,好过不坐,培養正念太重要了,不然死結愈打愈多,每天能夠令身心鬆弛一下,令結使鬆開,給心靈一点空間,打坐成為了習慣,修行的这條路,是為了改变既有的概念,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身体驗,並轉化,可以確信的是,如果能夠随時对念頭保持覺知,並試著消除有攻擊性与不善意的念頭,这样的轉变就会發生,因此,要对念頭保持覺知,如此自然就會成為自己的護佑者,並追隨佛陀腳步的人都應當明白,修行的本質是修心,為什麼?这是因為每當念頭生起的那一刻,我們就有一次机会体驗,若是生起了恶念嗔恨的情緒,至少應先試著把它轉化成冇攻擊性的念頭,透过覺察認出念頭的方式,我們就能不断的讓自己更好,將覺知念頭作為修行的对境,並藉此而能轉化自己的心,佛說業無法用水冼去衆生的罪障,也無法用手拭去衆生的痛苦,更無法將自身了悟轉移給衆生,唯示法諦得解脱,自己了悟,自己修証,証一分得一分。

  2020.9.18 第三条

        只有修習內觀禅,才有智慧和定力,智慧的种子是指有能力分析,物質現象,名,心靈現象,蕴,存在的構成因素,處基礎,界因素,諦真理以及缘起,即相互依賴的根源,而且有能力直觀到一切存在的三項特質,三法印,無常,苦,無我,智慧的种子因為涉及身,心,蕴,處,界,谛与缘起,只有當一位修行人遇見佛法才能證入,一位佛法的門外漢,縱使無数的世界过去了,可是連聽到与智慧有関的字句的机会都沒有,因此,現在有机会遇見佛法的人,如果想累積道与果的智慧种子,能确保未來世在佛法之內,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毅力堅忍精進的努力,不浪費自己留下來的時間了,雖然很困難,郤非常值得去做,一開始就把修法弄得很複雜是不必要的,也不夾雜其他禅法或觀想出來的虚妄做作,簡單的說,因為身体容易觀照粗顯的,心不容易觀照微細的,所以初學者最好能儘量以當下的色身為所缘來觀照,而宣隆法以強烈的痛受為觀照对象,簡單直接,因此,簡化自己的心念,不用想太多,想得多心会变得複雜。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9)

简体版(编辑:):

2020.9.19 第一

我们有痛苦是因为执的缘故,这是我的,那是我,看种种心态的臆测,执得死死的,不愿意放手,因为所有的元素,有情四大,自始至终都是生,老,病,死是无常的

苦的积累,业力的轮转,早在我们出生之前就生起,衰落从无始以来,它们就是这个样子,但因为心意和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因缘,业形成并标记所有的存在成为现状,历经生生世世,难以计数,心意经被痴化成追随它的臆测,而非臆测自行附于我们

当你正观于此,毫无疑问的,世界上所有的现象,不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他它们一直是这个样子,自行生起,灭去,衰落,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认知前所未闻法,这些活动规律,译注即法性,从过去就一直这样,即使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也知道,它们一直是这样子,于这一点,就是佛陀为什么坚持说,这是他所未曾从别人听闻,未有别人教导,因为在他那时代之前,事情就一直是这样子,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所有元素的活动规律必定是这个样子,但是因为心意的因缘,多生以来经牢牢固于所有这些事物之中,他们就随臆测行动,心意已经被潜在的性向克服,形成习惯牲格,心性,就被产生出来

勇猛精进的修习者,到了能够以事物与生俱来的本性去解析它,清楚见道,如是了知,就会见到一切行无常,一切行是苦,因此坚持修习下去的行者,总有一天会见道,除非自已从未开始修行

2020.9.19 第二条

佛陀曾经说过,正念在一切时都是必要的,比如说,当我们在持戒的时候需不需要正念?需要如果没有正念的话,自犯不犯戒都不知道的,所以行者要持有正念,自己的身意要保持正念,行者在修禅的时候,要培养定力的时候要不要正念?也要正念乃至到行者要培育五根五力七觉支的时候,也需要正念

五根里的念根,五力里面有一个叫念力,七觉支里面笫一个觉支就是念觉支,所以正念在一切时中都非常重要,而且五根中其他的四种根,有可能不平衡,然而正念永远都是必要的,这是念根或念力七觉支,有时是不平衡的,是不是?然而念觉支是始终都有必要的,正念的念力是贯穿一切时的

自从禅修者决定要修行,要迈向道与果,而行走时,就一直需要培养正念,也必须保持正念,正念就是行者所做的任何事情,对自的身心现象,对自所取的所缘,都必须得保持那种不忘失,这种就是正念

因此,宣隆禅修法的观呼吸,就是培养正念的捷径,当然要练习得最多,观照力自然增强,定力和念力也会渐渐积累,因此,只有练习,坚持,忍耐,正念自然而至的,念力,心能保持在当下定力,心能清楚地观照坐的色身慧力,智慧变得很强可以改变你打坐的邪见,因为智慧的力量变得比烦恼还强,因此慧力可以断除烦恼信力,对修行的信心增长,确信修法是正确的进力也是努力,心精进的力量更强,进力可以防止妄想心和五盖的生起。

2020.9.19 

同时,也要保持精进坚持太重要了,如果行者付出足够的精进,就没有任何事情是达不到的,精进是动力,没有了动力就会倒向放逸而放弃禅修了,放弃就会懈怠,会堕落,很容易迈向三恶道了

因此为了证悟,为了到达目的地,止息烦恼,自所付出的都属于精进,然而精进,跟正念和正知是不一样的,正念和正知只有是对的,在速行心里面它是善的,它没有不善的然而精进有可能是不善的,因为它属于杂心所,只要它跟不善的心,不善的心所在一起,它就会不正而邪,如果跟善美的心所在一起,它就会变成正的精进

所以说,精进力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方向,要有正确的知见和正确的道,要不然所修的方法是错误的,你的精进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远,例入了邪定这样的话就叫南辕北辙了,而且你修行越勇猛,可能你偏离目标越远

然而正念正知是慧,它是属于美心所,它只是善的,因此,有正念正知行者会少走很多冤枉路,有时妄想妄念纷飞,表示你的正念不足,没有念力,正念不强

因此,当你呼吸的时候,是全部身心投入呼吸,不要去理会其他目标,不要去攀其他的缘,把你的心好像石块沉入水中一样,而心不要飘移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要坚持努力下去,不要让心软弱,就是精进力了,心精进的力量越强,并且可以克服烦恼,如观照心在看时,精进力可以防止妄想心和五盖的生起。

2020.9.19 

很多人做事不顺不通,就归诸于业障太重,自不努力也归类于业障,到底你的业障是怎么?业障在那里?若不经由痛地返观自的起心动念,何以明了自的业障?而予以对治消除

每个人的习气业障,多通过起心动念而出现,如打坐时,而妄想总老围绕钱转,那你的业障就是钱,如想到某人就起怒火,那你的业障就是有时打坐不适感或然生病,想放弃时也归罪于业障重吗?如果不了解自的习气业障是什么,光拜佛就想消业障,是否消得了?

故要先将心定下来,以返观自的起心动念,知道习气之所在而加以对治,因此是首要功夫定才能观,观才能入净化,由定生慧,心是如此狂乱,即使道理一套套也用不上力,故必须先让心静下来,那便是定得下来,唯有心先静止下来,淀之后,功夫才能用得上。专心注意呼吸,故不可管其他事,注意呼吸用心集中觉知每一下,不离开鼻的触。

 

繁体原文:

2020.9.19 第一

我們有痛苦是因為執著的缘故,这是我的,那是我,看著種種心態的臆測,執著得死死的,不願意放手,因為所有的元素,有情四大,自始至终都是生,老,病,死,是無常的,苦的積累,業力的輪轉,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就生起,衰落,從無始以來,它們就是这個样子,但因為心意和五蕴色,受,想,行,識的因缘,業巳形成並標記所有的存在成為現狀,歷经生生世世,難以計数,心意巳经被癡化成追随它的臆測,而非臆測自行附著於我們,當你正觀於此,毫無疑問的,世界上所有的現象,不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他它們一直是这個样子,自行生起,灭去,衰落,就是这样,所以我們認知,前所未聞法,这些活動規律,譯註即法性,從过去就一直这样,即使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也知道他,它們一直是这样子,関於这一点,就是佛陀為什麼堅持說,这是他所未曾從别人聽聞,未有別人教導,因為在他那時代之前,事情就一直是这样子,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所有元素的活動規律必定是这個样子,但是因為心意的因缘,多生以来巳经牢牢固著於所有这些事物之中,他她們就随著臆測行動,心意已經被潜在的性向克服,形成習慣,習性,牲格,心性,就被產生出來,勇猛精進的修習者,到了能夠以事物与生俱來的本性去解析它,清楚見道,如是了知,就会見到一切行無常,一切行是苦,因此堅持修習下去的行者,總有一天会見道,除非自已從未開始修行

2020.9.19

佛陀曾經說过,正念在一切時都是必要的,比如說,當我們在持戒的時候需不需要正念?需要,如果没有正念的話,自巳犯不犯戒都不知道的,所以行者要持有正念,自己的身,語,意要保持正念,行者在修禅的時候,要培養定力的時候?要不要正念?也要正念,乃至到行者要培育五根五力,七覺支的時候,也需要正念?五根里的念根,五力里面有一個叫念力,七覺支里面笫一個覺支就是念覺支,所以正念在一切時中都非常重要,而且五根中其他的四種根,有可能不平衡,然而正念永遠都是必要的,这是念根或念力,七覺支,有時是不平衡的,是不是?然而念覺支是始終都有必要的,正念的念力是貫穿一切時的,自從禅修者決定要修行,要邁向道与果,而行走時,就一直需要培養正念,也必須保持正念,正念就是行者所做的任何事情,对自巳的身心現象,对自巳所取的所缘,都必須得保持那种不忘失,这种就是正念,因此,宣隆禅修法的觀呼吸,就是培養正念的捷徑,當然要練習得最多,觀照力自然增强,定力和念力也会漸漸積累,因此,只有練習,堅持,忍耐,正念自然而至的,念力,心能保持在當下,定力,心能清楚地觀照坐的色身,慧力,智慧变得很强,可以改變你打坐的邪見,因為智慧的力量变得比煩惱還强,因此慧力可以断除煩惱,信力,对修行的信心增長,確信修法是正確的,進力也是努力,心精進的力量更強,進力可以防止妄想心和五蓋的生起。

2020.9.19 

同時,也要保持精進,堅持太重要了,如果行者付出足夠的精進,就沒有任何事情是達不到的,精進是動力,没有了動力就会倒向放逸而放棄禅修了,放棄就会懈怠,会墮落,很容易邁向三惡道了,因此為了証悟,為了到達目的地,止息煩惱,自巳所付出的都屬于精進,然而精進,跟正念和正知是不一样的,正念和正知只有是对的,在速行心里面它是善的,它沒有不善的,然而精進有可能是不善的,因為它屬於杂心所,只要它跟不善的心,不善的心所在一起,它就会不正而邪,如果跟善美的心所在一起,它就会变成正的精進,所以說,精進力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和方向,要有正確的知見和正確的道,要不然所修的方法是錯誤的,你的精進就会離目標越來越遠,例入了邪定,这样的話就叫南轅北轍了,而且你修行越勇猛,可能你偏離目標越遠,然而正念正知是慧,它是属於美心所,它只是善的,因此,有正念正知行者会走少很多冤枉路,有時妄想妄念紛飛,表示你的正念不足,冇念力,正念不強,因此,當你呼吸的時候,是全部身心投入呼吸,不要去理会其他目標,不要去攀其他的缘,把你的心好像石块沉入水中一样,而心不要飘移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要堅持努力下去,不要讓心軟弱,就是精進力了,心精進的力量越强,並且可以克服煩惱,如觀照心在看時,精進力可以防止妄想心和五蓋的生起。

2020.9.19 

很多人做事不順不通,就歸諸於業障太重,自巳不努力也歸類於業障,到底你的業障是怎麼?業障在那里?若不經由痛切地返觀自巳的起心動念,何以明了自巳的業障?而予以对治消除,每個人的習氣業障,多通过起心動念而出現,如打坐時,而妄想总老圍繞著錢轉,那你的業障就是錢,如想到某人就起怒火,那你的業障就是瞋心,有時打坐不適感或特然生病,想放棄時也歸罪於業障重嗎?如果不了解自巳的習氣業障是什麼,光拜佛就想消業障,是否消得了?故要先將心定下來,以返觀自巳的起心動念,知道習氣之所在而加以对治,因此定是首要功夫,定才能觀,觀才能入净化,由定生慧,心是如此狂乱,即使道理一套套也用不上力,故必須先讓心静下来,那便是定得下来,唯有心先静止下來,沈澱之後,功夫才能用得上。專心注意呼吸,故不可管其他事,注意呼吸用心集中覺知每一下,不离開鼻的觸。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0)

简体翻译版 (编辑:勃师兄)

2020.9.20 第一条

   在佛陀还是乔达摩的时代,一般认真高度专注的三摩地定是禅修者通往解脱的直达大道,佛陀和苦行者一起修行这样的方法,但最后放弃了,重新发现了另一种内观禅修方式,深入检视意识本身的运作,只具备三摩地禅那,并不能通往心的解脱,虽然强大的定力是助力,但是佛陀的修行之道已转向另一种内在焦点,内观,智慧之道

   在内观智慧禅的道上,对于心中生起'任何现象都保持开放的觉知,而不像修定那样,固定在一个所缘上,而排除了其他的所缘,维持这种正念的能力,即专注警觉而不作出反应,只是知,跟心一境性的力量是不一样,保持正念的时候,禅修者仅仅观照,觉察,不对心中生起的现象,诸如念头-或声音之类的感官印记,作出反应,然后就放下了。

   如果行者对刚才生起的现象想象太多,作假,虚妄,喜欢或不喜欢,而触发任何反应,那样的话,行者就失去了正念,而没有在觉知,除非行者的反应或念头又一次成为正念的目标,重新回到当下,悉心保持的正念,在不间断的刹那里,对确实发生在行者自已的体验中的现象,保持清晰而且一心的觉知,即内观智慧的修行,引领观智的培养和增长,正念能转到观禅,是因为行者的觉知和念头的关系改变了,通过念头会驱动禅修者,行者的厌恶或自我厌恶会产生一连串的感受和行动,幻想虚妄又产生另一种感觉,但若有强大的正念,便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感觉。

   厌恶和妄念其实没有两样,就像其他的念头一样,都是心的过眼云,一闪即逝,我们不必整天被念头追着跑,它们其实是电影里的短片,片段,预告片,或是被剪片段,行者一旦不再臣服于念头的诱惑,瞥见了心其实就是一套过程,便进入了智慧之道,当你如实体验内心的生起灭去,每一次每一下就更深入洞察了意识的特性,任何生起的,只是知,不作任何反应,体证灭的智慧可以破除妄执定境为涅槃的谬见。

 

2020.9.20 第二条

  当我们学习禅坐的时候,都会与五盖打交道,经常性的是掉举和昏沉,是五盖中两个最明显的状态,跟着是疑,打坐时妄念纷飞,坐着不知道自巳坐着是做怎么的,疑包括知见有问题,人之所以怀疑,就是因为起了一些错误的知见,所以愈有见解的人,通常疑惑也愈多,或无用到方法,或用自已的想法禅修,当疑惑生起不正确的知见时,就会是禅修最大的障碍。

   用方法要正确,要对法义有所了解,知道自已坐在这里是清楚的知道,有在触和感受上觉知的,所有生起的都是你的助缘和修习的所缘,不要执着它,也不要避开,从感受中你会看自巳看得很清楚,心里呈现的只是过客。

   根据佛陀说,正确的修法,可以导致去除对身心的执着,可以导致无执,去除烦恼,完全去除贪欲,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见或道路,可以体証四圣谛,导向涅槃,苦的止息。精进于巳生的烦恼令断除,未生的烦恼不令增长,努力于断除恶的境界,努力于防范恶的境界,这两项关于心的烦恼称为盖,努力于发展善的境界,意即成就智慧,努力于维持善的境界,意即保持智慧,这四项都有赖于保持在当下,皿正勤。欲,修行灭苦的意愿或抱负,进,精进于灭苦,心,以能得定来灭苦,观,以般若智慧灭苦,四神足。

 

繁体原文

2020.9.20 第一条

在佛陀還是喬達摩的時代,一般認真高度專注的三摩地定是禅修者通往解脫的直達大道,佛陀和苦行者一起修行这样的方法,但最後放棄了,重新發現了另一種內觀禅修方式,深入檢視意識本身的運作,只具備三摩地禅那,並不能通往心的解脱,雖然强大的定力是助力,但是佛陀的修行之道已轉向另一種內在焦點,內觀,智慧之道,在內觀智慧禅的道上,对於心中生起'任何現象都保持開放的覺知,而不像修定那样,固定在一個所緣上,而排除了其他的所缘,维持这种正念的能力,即專注警覺而不作出反應,只是知,跟心一境性的力量是不一样,保持正念的時候,禅修者僅僅觀照,覺察,郤不对心中生起的現象,诸如念頭-或声音之類的感官印記,作出反應,然後就放下了,如果行者对刚才生起的現象想像太多,作假,虚妄,喜歡或不喜歡,而觸發任何反應,那样的話,行者就失去了正念,而冇在覺知,除非行者的反應或念頭又一次成為正念的目標,重新回到當下,悉心保持的正念,在不間断的刹那里,对確實發生在行者自已的体驗中的現象,保持清晰而且一心的覺知,即內觀智慧的修行,引領觀智的培養和增長,正念能轉到觀禅,是因為行者的覺知和念頭的関係改變了,通过念頭会驅動禅修者,行者的厭恶或自我厭惡会產生一連串的感受和行動,幻想虚妄又產生另一种感覺,但若有强大的正念,便会体驗到一種深刻的感覺,厭惡和妄念其實沒有兩样,就像其他的念頭一样,都是心的过眼雲湮,一閃即逝,我們不必整天被念頭追著跑,它們其實是电影里的短片,片段,預告片,或是被剪片段,行者一旦不再臣服於念頭的誘惑,瞥見了心其實就是一套过程,便進入了智慧之道,當你如實体驗內心的生起灭去,每一次每一下就更深入洞察了意識的特性,任何生起的,只是知,不作任何反應,体証灭的智慧可以破除妄執定境為涅槃的谬見。

2020.9.20 第二条

當我們學習禅坐的時候,都会与五蓋打交道,经常性的是掉舉和昏沉,是五蓋中兩個最明顯的狀態,跟著是疑,打坐時妄念紛飛,坐著不知道自巳坐著是做怎麼的,疑包括知見有問題,人之所以懷疑,就是因為起了一些錯誤的知見,所以愈有見解的人,通常疑惑也愈多,或無用到方法,或用自已的想法禅修,當疑惑生起不正确的知見時,就会是禅修最大的障礙,用方法要正确,要对法義有所了解,知道自已坐在这里是清楚的知道,有在觸和感受上覺知的,所有生起的都是你的助缘和修習的所缘,不要執著它,也不要避開,從感受中你会看自巳看得很清楚,心里呈現的只是过客,根據佛陀說,正確的修法,可以導致去除对身心的執著,可以導致無執,去除煩惱,完全去除貪慾,可以獲得正確的知見或道路,可以体証四聖諦,導向涅槃,苦的止息。精進於巳生的煩惱令断除,未生的煩惱不令增長,努力於断除惡的境界,努力於防範恶的境界,这兩項関於心的煩惱稱為蓋,努力於發展善的境界,意即成就智慧,努力於维持善的境界,意即保持智慧,这四項都有賴於保持在當下,皿正勤。欲,修行灭苦的意願或抱負,進,精進於灭苦,心,以能得定來灭苦,觀,以般若智慧灭苦,四神足。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1)

简体版:(编辑:争)

第一条:

每一个修习者,程度和波罗密都不相同,自巳到哪就是哪。别人你无法知道,也不表现自已对。别人错,只是一种体验,你的体验和领悟有多少,也只有自巳知道。

别人的心,自巳不用理会,如果真的有在行道上,慈悲心和平等心会增长。如果总想表现自巳对,那是自我在表现,受,想,行,识是心,修习者必须认识。身心五蕴的一切呈现都是心在作,身体在感受,和行蕴做作业,必须用文字表达,要不然,佛陀传承下来的法义,便无从表达。

用文字表达,才会有闻,思,修,渐进式的修习和有法义可寻。每一个行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性也不相同,也不用比较,修正好自已,最实际,也如法。

新同修和已经修了一段时间的同修,程度也不一样,体验也有深浅。在群里报数也是在鼓励自巳。每天坐禅,做好自巳,就是修行。

当我们变得慈悲时,自私的习气和负面的情绪都失去了支撑点,我们的心识得以净化。

并能更具建设性地进行思考,慈悲具有警人力量。它所带来的良善极为强大,当正念持续增长时,带有智慧的慈悲自然而至,慈悲也应基于智慧与理解而生起。

开显,只有在这时,我们的修行才会真正有起色。

 

第二条:

业力来的时侯,由不得他人,自已也没有能为力。业是报通三世,生生世世积累下来,成了今天的你。

包括你的性格,习惯,习气和心性。自作自受,不由他人,即业因所生果报,必由造业者自己或自已的延续来承受,不能由他人替代。

果依众缘,报通三世,即业因虽必生果。但果报的成熟必须具备条件,若条件不具备,就得不到果报。又由于果报通三世,未必报在今生。但不管相隔多少劫,终会有受报之时,业由心做。因果可由心回转,即业力为自心所造。

自心有自主性,而且业性本空,所以已造恶业之报,可由修道或修善等消灭不受,或重报轻受。因此,当你在坐禅,痛受来时也不要逃避,它在消减你的恶业和坏的习性,或坐禅后生病或排毒,都是在消减旧业。

都是必经的阶段,每入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境况。行者只需不要动,所有生起的,只是生起灭去,没有怎么可怕的。害怕的心,只会障碍你的禅修,难道你不坐禅就不生病或不疼痛吗?只有透过禅坐,令恶业停止或改善。

在它光芒的无量清明之中,这种洞察力,可以让你清楚而直接地看见心和实相本质的最微细运作。它不用花钱买而是免费的。

 

第三条:

我们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一样虚幻短暂。看著众生的生死,就像看著舞步的变换。生命就如空中的闪电,就像山涧冲泻而下,奔腾不巳。在我们活著的时候,要当下正视改变,这是为死亡作准备的最好方法。

生命也许充满痛苦,悲伤与艰难,但这也是帮助我们面对死亡的大好时机。当我们相信万物是永恒时,就无法从改变中学习。佛陀的法音

 

繁体原版:

第一条:

每一個修習者,程度和波罗密都不相同,自巳到那就是那,別人你無法知道,也不表現自已对,别人錯,只是一种体驗,你的体驗和領悟有多少,也只有自巳知道,别人的心,自巳不用理会,如果真的有在行道上,慈悲心和平等心会增長,如果總想表现自巳对,那是自我在表現,受,想,行,識是心,修習者必須認識,身心五蕴的一切呈現都是/心在作,身体在感受,和行蕴做作業,必須用文字表達,要不然,佛陀傳承下來的法義,便無從表達,用文字表達,才会有聞,思,修,渐進式的修習和有法義可寻,每一個行者的知識水平和習性也不相同,也不用比較,修正好自已,最實際,也如法,新同修和已经修了一段時間的同修,程度也不一样,体驗也有深淺,在羣里報數也是在鼓勵自巳,每天坐禅,做好自巳,就是修行,當我們变得慈悲時,自私的習氣和負面的情緒都失去了支撑点,我們的心識'得以净化,並能更具建設性地進行思考,慈悲具有警人力量,它所带來的良善極為强大,當正念持續增長時,带有智慧的慈悲自然而至,慈悲也應基於智慧与理解而生起,開顯,只有在这時,我們的修行才会真正有起色。

 

第二条:

業力來的時侯,由不得他人,自已也冇能為力,業是報通三世,生生世世積累下來,成了今天的你,包括你的性格,習慣,習氣和心性,自作自受,不由他人,即業因所生果報,必'由造業者自己或自已的延續來承受,不能由他人替代,果依眾缘,報通三世,即業因雖必生果,但果報的成熟必須具備條件,若條件不具備,就得不到果報,又由於果報通三世,未必報在今生,但不管相隔多少劫,終会有受報之時,業由心做,因果可由心回轉,即業力為自'心所造,自心有自主性,而且業性本空,所以已造惡業之報,可由修道或修善等消灭不受,或重報輕受,因此,當你在坐禅,痛受來時也不要逃避,它在消减你的惡業和壞的習性,或坐禅後生病或排毒,都是在消减舊業,都是必經的階段,每入一個層次,都有不同的境况,行者只需不要動,所有生起的,只是生起灭去,冇怎麼可怕的,害怕的心,只会障礙你的禅修,難道你不坐禅就不生病或不疼痛嗎?只有透过禅坐,令惡業停止或改善,在它光芒的無量清明之中,这種洞察力,可以讓你清楚而直接地看見心和實相本質的最微细運作,它不用花錢買而是免費的。

 

第三条:

我們的存在就像秋天的雲一样虚幻短暫,看著衆生的生死,就像看著舞步的变換,生命就如空中的閃電,就像山澗衝瀉而下,奔騰不巳。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要當下正視改變,这是為死亡作準備的最好方法,生命也許充滿痛苦,悲傷与艱難,但这也是幫助我們面对死亡的大好時机,當我們相信萬物是永恆時,就無法從改變中學習。佛陀的法音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2)

简体版(编辑:孙玲):

2020.9.22 第一条

为什么要观呼吸呢?每一个修习者,刚开始心都是散乱的,念头多、不安和五盖等,而令行者无法静心坐禅,观呼吸可以使人的心定在呼吸上。如果心不定,无力量就会跟了五盖走,贪嗔痴,昏沉,掉举,观身境触是观不到的。因此,心首先要净化,定得下来。观受,观心,最后才能观法,因为身体的行动最粗,感受次之,心念最细。

那为什么观心会放在观法前呢?这是因为观心念无常比较容易,观法无我难。人们执取了有我,已成习惯,习性,无正确的知见?修行法,是除五盖,观五蕴,观六内入处等。

修行法念处首先要先除五盖。修定时,五盖会覆盖修行者的心识,使之无法得定,所以要观察五盖的来源,生灭,断除它们。观五盖后要观五蕴,行者一切身心的活动都包含在五蕴中,五蕴中包含一切有为的生灭法。观六内入处,实际上是进一步守护六根,受从六根来,观察法念处中的六根到了了分明时,就能对自己的内心有清醒的觉察,明白烦恼从何处来,如何灭,于是可以解脱烦恼。

修学四念处,法念处还要进一步观察一切法是生灭无常,观法无我,认识到不论是四大五蕴假合的身躯,还是世间的一切中,都没有一个真实恒久的我存在,因此修行者如果以受,心,法为所缘修行就要更注意了。

例爱的受生起时,修行者就要了知这个受,但他可能因此变成执着这个受,这样他就无法得到念住,因为念住必须透过中道来实践,如果起了喜欢或不喜欢,修行就无法行于中道,修行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否则修行就会不正确。冷漠也不是中道,有人要使他们的心既不爱也不憎,这是不对的,这样是强迫生起冷漠。一切法是无我的,无法掌控的,因此也不正确。某些修法说心是空的,因此以空为所缘,但每个心识都有它的所缘,这个所缘是心生起的助缘,即使是出世间心仍然是以涅槃为所缘。有许多心和所缘会导致喜欢或不喜欢,四念住的所缘可以断除喜欢或不喜欢,但四念住的所缘也会导致烦恼,例你想要令心安住于坐的色身,这会产生贪,喜欢,如果你办不到,这是很可能的。因为心是无常的,又会产生嗔,不喜欢。

对四念住而言,最重要的是当下具足正念,正知。只有保持在当下才能断除贪嗔,当一个所缘出现时,修行者必须观照这个所缘,直到他了解这个所缘的自然的真实状态。这个所缘不是色法就是心法,那么行者就可以体会到身、心是无常,苦,无我的非我,非自我。

 

2020.9.22 第二条

修行者要记住这些重点。

1.修四念住和到达涅槃之道,是根据佛陀的教导。而修行者修行成效,取决于对四念住修法自然的性向和天赋,前生修持的助缘,耐心,毅力和献身于灭苦的修行程度。

2.修四念住是心的工作。心一直作用于观照坐的色身、站卧等以改变是你在坐、站和走的邪见,因而断除无明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是做正确的修行而非只是思考或推理。如果你作正确的修行,就有正确的结果和智慧,正确的智慧生起的时候,你就可以体会到身心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我。

所缘身和心是非常重要,正确地观照所缘,将引发三心,包括明觉,觉照,精进,正念,正知。而照见身心的实相是非你,非自我,无常和苦在此之后你将体会到身心的过患和危险,而应舍弃,亦即应该体证智慧而断除生死轮回。

3.修行者应保持觉察力。以便知道三心是否偏离了当下。这能使行者一再地回到当下。心的性质是变化多端的,有时是妄想心,有时是淫欲狂乱心,有时疑法的心,有时昏沉,有时烦躁,有时觉照力明觉弱。

修行者必须设法常常保持在当下觉照身心。而且当他偏离当下时,不要烦躁。因为心是无法控制的、无我的。修行者的任务是一直设法保持在当下,而实相修慧当下即会跟着显现,这是需要毅力的。而见法不是研究教理或听经闻法所能实证的,见到身心的三法印生起这种真理实相是源自于亲身体验,经历过程而习得。

4.另一个可能发生的问题是,修行者修错了而自己不知道,盲修,无用方法或方法不正确,无用心,无态度傲慢等。

5.灭除烦恼和止息痛苦的正确方法是修四念住,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阶,而最后要体证四圣谛,这可导致对身心五蕴完全无执必须经由四道来完成,预留道,一来道,不还道和阿罗汉道。

6.修四念住要有平衡的信和慧配合,如果你的信超过慧,你就无法判断修得对或错。如果你的慧超过信,会变成过慢。如果一个人要实践真正的佛法,必须以信和慧来完成所有观智,如果修法错误将难以改变修行者的邪见,就像大象陷入泥沼,一旦陷入了就非常难以自拔。佛说,诸因缘法虚幻变易,但自精勤,取证道果。

 

2020.9.22 第三条

每一节的修习,每一下呼吸,像一滴水,每一下的累积,没有任何事情能在短短的一瞬间完成或成就,即使看起来仅在转眼之间,结果的背后,其实累积数不清的努力和岁月,一点一滴的累积,是成就任何事的不二法门,更何况是断生死轮苦,苦的止息。大河始于涓滴,坚毅,忍耐,是推动的助缘,定时保持内心通风自然,别让杂念累积成执念,通过娴熟禅修,而达到一种纯净无染的宁静。

 

繁体原文:

2020.9.22 第一条

為怎麼要觀呼吸呢?,每一個修習者,刚開始心都是散乱的,念頭多,不安,和五蓋等,而令行者冇法靜心坐禅,觀呼吸可以使人的心定在呼吸上,如果心不定,冇力量就会跟了五蓋走,貪嗔痴,昏沈,掉舉,觀身境觸是觀不到的,因此,心首先要净化,定得下來,觀受,觀心,最後才能觀法,因為身体的行動最粗,感受次之,心念最細,那為什麼觀心会放在觀法前呢?这是因為觀心念無常比較容易,觀法無我難,人們執取了有我,巳成習慣,習性,冇正确的知見?修行法,是除五蓋,觀五蕴,觀六內入處等,修行法念處首先要先除五蓋,修定時,五蓋会覆蓋修行者的心識,使之冇法得定,所以要觀察五蓋的來源,生灭,断除它們,觀五蓋後要觀五蕴,行者一切身心的活動都包含在五蕴中,五蕴中包含一切有為的生灭法,觀六內入處,實際上是進一步守護六根,受從六根來,觀察法念處中的六根到了了分明時,就能对自己的內心有清醒的覺察,明白煩惱從何處來,如何灭,於是可以解脱煩惱,修學四念處,法念處還要進一步觀察一切法是生灭無常,觀法無我,認識到不論是四大五蕴假合的身軀,還是世間的一切中,都沒有一個真實恆久的我存在,因此修行者如果以受,心,法為所緣修行就要更_注意了,例爱的受生起時,修行者就要了知这個受,但他可能因此变成執著这個受,这样他就冇法得到念住,因為念住必須透过中道來實踐,如果起了喜歡或不喜歡,修行就冇法行於中道,修行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否則修行就会不正确,冷漠也不是中道,有人要使他們的心既不爱也不憎,这'是不对的,这样是強迫生起冷漠,一切法是無我的,無法掌控的,因此也不正确,某些修法說心是空的,因此以空為所缘,但每個心識都有它的所缘,这個所缘是心生起的助缘,即使是出世間心仍然是以涅槃為所缘,有許多心和所缘会導致喜歡或不喜歡,'四念住的所緣可以断除喜歡或不喜歡,但四念住的所緣也会導致煩惱,例你想要令心安住於坐的色身,这会產生貪,喜歡,如果你辨不到,这是很可能的因為心是無常的,又会產生嗔,不'喜歡,对四念住而言,最重要的是當下具足正念,正知。只有保持在當下才能断除貪嗔,當一個所缘出現時,修行者必須觀照这個所缘,直到他了解这個所缘的自然的真實狀態。这個所缘不是色法就是心法,那麼行者就可以体会到身、心是無常,苦,無我的非我,非自我。

 

2020.9.22第二条

修行者要記住这些重点,1,修四念住和到達涅槃之道,是根據佛陀的教導。而修行者修行成效,取决於对皿念住修法自然的性向和天赋,前生修持的助缘,耐心,毅力和獻身於灭苦的修行程度。2,修四念住是心的工作,'心一直作用於觀照坐的色身,站卧等以改變是你在坐,站和走的邪見因而断除無明煩惱,断除煩惱的方法是做正确的修行而非只是思考或推理。如果你作正确的修行,就有正确的結果和智慧,正确的智慧生起的時候,你就可以体会到身心的三法印,無常,苦無我。所缘身和心是非常重要,正确地觀照所缘,將引發三心,包括明覺,覺照,精進,正念,正知。而照見身心的實相是非你,非自我,無常和苦在此之後你將体会'到身心的过患和危險,而應捨棄,亦即應該体証智慧而断除生死輪迴。3,修行者應保持覺察力。以便知道三心是否偏离了當下。这能使行者一再地回到當下。心的性質是变化多端的,有時是妄想心,有時是淫欲狂乱心,有時疑法的心,有時昏沉,有時煩躁,有時覺照力明覺弱。修行者必須設法常常保持在當下覺照身心。而且當他偏离當下時,不要煩躁因為'心是無法控制的,無我的。修行者的任務是一直設法保持在當下而實相修慧當下,即会跟著顯现,这是需要毅力的。而見法不是研究教理或聽经聞法所能實証的,見到身心的三法印生起这種真理實相是源自於親身体驗,經歷过程而習得。4,另一個可能發生的問題是,修行者修錯了而自巳不知道,盲修,冇用方法或方法不正确,冇用心,冇態度傲慢等。5,灭除煩惱和止息痛苦的正確方法是修四念住,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階而最後要体証四聖諦,这可導致对身心五蕴完全無執必須經由四道来完成,預留道,一來道,不還道和阿罗漢道。6修四念住要有平衡的信和慧配合,如果你的信超过慧,你就無法判斷修得对或錯,如果你的慧超过信,会变成过慢,如果一個人要實踐真正的佛法,必須以信和慧來完成所有觀智,如果修法錯誤將難以改變修行者的邪見,就像大象陷入泥沼,一旦陷入了就非常難以自'拔,佛說,諸因缘法虚幻變易,但自精勤,取證道果。

 

2020.9.22 第三条

每一節的修習,每一下呼吸,像一滴水,每一下的累積,沒有任何事情能在短短的一瞬間完成或成就,即使看起来僅在轉眼之間,結果的背後,其實累積數不清的努力和歲月,一点一滴的累積,是成就任何事的不二法門,更何况是断生死輪苦,苦的止息,大河始於涓滴,堅毅,忍耐,是推動的助缘,定時保持內心通風自然,別讓雜念累積成執念,通'过嫻熟禅修,而達到一種純净無染的寧靜。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3)

简体版(编辑:JMS)

2020.9.23 第一条

佛陀不要我们走在贪嗔痴无明的路径上,欲望和沉溺,恐惧和厌恶,佛陀教导我们认识喜欢,愤怒、恐惧、不满都不是修行之人的路径,而是世俗之人所走的道路。心灵平静的人修行时,走的是中道,不忮不求不惧不厌、不加不减。

一个真正的行者,修习走在中道,愉悦及痛苦都将不能引起我的注意,我将放下,舍得不执取。当然刚开始并不容易,初阶的行者会觉得被两面夹杀,来来回回,上上落落。有时喜悦,有时痛苦,不想修禅,不耐烦,想放弃,所有的这些经验,都要经过时间的洗涤,培育智慧和毅力,勇敢的往上行,不然就像流星雨,一闪即逝,或从未发现法藏身何处。因此,佛法难闻,人生难得,

当下如果因缘波罗密具足,你还在等怎么?开始吧,什么是人生最高的目标?什么是身心安顿的处所?什么东西是人生的至宝?什么东西别人无法偷走?

2020.9.23 第二条

很多修习者当开始学佛的时候,阅读一大堆经典,而少有真正身体力行,越来越多的树木被砍伐,建造更多的寺庙、新道场,但却荒废了增长心的课业。在从前,佛陀时代,僧侣们都与大自然同在,并不建造任何东西,而现在,一般人最热衷的宗教活动就是捐款兴建寺庙,世事如此,那就让它去吧。

但是我们心理应该要明白庙宇存在的目的,一个僧侣的修行有百分之八九十要靠他本身所下的功夫,剩余百分之十才是做稗益大众的事。那些教导大众的人,应当是一些已能自我控制的人,如此他们才能够帮助别人,而不会因此被自身的负担所拖垮,老师们偶尔的开示可以让我们检视一下自己的心,或重点而值得实践的法义,你可以在自己的身上看到吗?你的修行方式是否有正确的观念及见解?这些都是别人无法代劳的课业,行者无法借着光听或看书而终止疑惑,你也许能够因此而暂时减缓你不确定的心,可是它还是会回来,而你将会有更多的疑问,唯一终止疑惑的方式就是由你亲身体验下手,把它们完全放下,修证,且永不再出现。

行者必须透过自身的练习和专注,而达至寂静,而不是逃避,行者如何能逃避心以及各种既定的现象?事实上所有的身心呈现,苦受、痛受、病苦、以及空幻到处都是,就像是排泄物的气味一样弥漫,无论大小闻起来都一样,为何还不愿意放手?死执不放,你有如是看见吗?放纵自已的心恣意邪想,便迷失了自巳,如果我们的心保持清净,终生奉持戒律,净化自己的心,这便是最高的戒行。

2020.9.23 第三条

行者如果想活得更有意义,就不可缺少慈悲之心,在想到自己之前,先想到其他人,不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而是先理解他人或对方的心情或立场,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优先考虑别人的事情,你将发现为别人付出,自已的人生更加丰富,因为自己有慈悲心,只要忘却执着,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要活得自在,就要用心,观,能观得自在,每天的功课,练习有在观,把佛法摆在重要位置,依戒行止可印证佛言,成为别人眼中慈悲的吉祥人。

繁体原文:

2020.9.23 第一条

佛陀不要我們走在貪嗔痴無明的路径上,欲望和沈溺,恐懼和厭恶,佛陀教導我們認識喜歡,憤怒,恐懼,不滿都不是修行之人的路径,而是世俗之人所走的道路,心靈平静的人修行時,走的是中道,不忮不求不懼不厭,不加不减,一個真正的行者,修習走在中道,愉悅及痛苦都將不能引起我的注意,我將放下,捨得不執取,當然剛開始並不容易,初階的行者会覺得被兩面夾殺,来來回回,上上落落,有時喜悅,有時痛苦,不想修禅,不耐煩,想放棄,所有的这些經驗,都要經过時間的洗滌,培育智慧和毅力,勇敢的往上行,不然就像流星雨,一閃即逝,或從未發現法藏身何處,因此,佛法難聞,人生難得,當下如果因缘波罗密具足,你還在等怎麼?開始吧,什麼是人生最高的目標?什麼是身心安頓的處所?什麼東西是人生的至宝?什麼東西別人無法偷走?

2020.9.23 第二条

很多修習者當開始學佛的時侯,閱讀一大堆經典,而少有真正身體力行,越來越多的樹木被砍伐,建造更多的寺廟,新道場,而郤荒廢了增長心的課業,在從前,佛陀時代,僧侶們都与大自然同在,並不建造任何東西,而現在,一般人最熱中的宗教活動就是捐款興建寺廟,世事如此,那就讓它去吧,但是我們心理應該要明白廟宇存在的目的,一個僧侶的修行有百分之八九十要靠他本身所下的功夫,剩餘百分之十才是做稗益大眾的事,那些教導大眾的人,應當是一些已能自我控制的人,如此他們才能夠幫助別人,而不会因此被自身的負担所拖垮,老師們偶爾的開示可以讓我們檢視一下自己的心,或重点而值得實踐的法義,你可以在自巳的身上看到嗎?,你的修行方式是否有正確的觀念及見解?这些都是別人無法代勞的課業,行者無法藉著光聽或看書而终止疑惑,你也許能夠因此而暫時减緩你不確定的心,可是它還是会回来,而你將会有更多的疑問,唯一终止疑惑的方式就是由你親身体驗下手,把它們完全放下,修証,且永不再出現,行者必須透过自身的練習和專注,而達至寂靜,而不是逃避,行者如何能逃避心以及各種既定的现象?事實上所有的身心呈現,苦受,痛受,病苦,以及空幻到處都是,就像是排泄物的氣味一样彌漫,無論大少聞起來都一样,為何還不願意放手?死執不放,你有如是看見嗎?,放縱自已的心恣意邪想,便迷失了自巳,如果我們的心保持清净,终生奉持戒律,净化自己的心,这便是最高的戒行。

2020.9.23 第三条

行者如果想活得更有意義,就不可缺少慈悲之心,在想到自已之前,先想到其他人,不把自巳的主張强加於人,而是先理解他人或对方的心情或立埸,做人做事,盡心盡力,優先考慮別人的事情,你將發現為別人付出,自已的人生更加豐富,因為自巳有慈悲心,只要忘郤執著,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要活得自在,就要用心,觀,能觀得自在,每天的功課,練習有在觀,把佛法擺在重要位置,依戒行止可印証佛言,成為別人眼中慈悲的吉祥人。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4)

简体版(编辑:梦)

2020.9.24 第一条

不要怕烦恼跑出来,看清楚自己妄念的时候,能转化的转化,能断除的断除,须要清理念头。断除,这个过程是长远而持续的路,如果不认真看待这些妄念,它们真的会障碍修行。其实只要行者用心,应该是有能力去应对,不会完全束手无策的,只是在打坐时,无在观察和发现,入了妄想在作假骗自己罢了。

在用功时,能渐渐懂得处理自己的问题,才是进步,所以不要怕烦恼跑出来,而要去观察它,再运用知见或方法来调整它。有时一打坐妄念就出来,清理的方法是不理它,只是知,由它过。

妄想妄念是很粗显的烦恼,是意识很表层的作用,只要放下,不理它就可以了。当进入深细的烦恼,才须细心的观察它,如果法义掌握得准确,清楚,可以直接用到方法,也就是观一切法或这些现象的本质,是无常的、不确定的,直透进去,然后把它切掉,那是最直接的。

如果行者还没有这个能力,就只是知,烦恼反映我们的生活、个性、生活习惯、和心中种种的现象,这些一定都和我们有关系的。即使想到别人的事,最后发现主角一定是自己,因为烦恼都是自已惹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回到自己身上,不会是别人的事。有时行者打坐,会坐到像进了梦境一样,忘失了身心。当妄念出现时,刚开始是有一部分是生活中没有经验过的,但是最后发现主角是自己。做梦时也是如此,不管梦境怎么转,主角一定是自己,因为自己就是制作者。

有时又会坐到进入一种类似昏沉又不完全是昏沉的状况,这是心比较专注了。但是对身体失去某种观照作用,那时如果妄念的力量比较强,就会失去观照力。把整个心拉过去,随著它转,好像在做梦,这是心比较沉,不是真正的昏沉。

真正的昏沉是进入到昏昧状态,整个心一沉下去,然后打瞌睡,那时会有梦,但惊醒时会感到很累。这两者需有类同,都是失去观照力了。昏沉是身体处于疲倦的状态,失去执持身体的作用,而进入睡眠的状态,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即使掉了一下警醒,又会继续掉。有时功夫是用到了,可是心沉下去却没有观照作用,还有妄念在。如果连妄念都觉察不到,那就要小心,因为再这样下去会陷入无记,进入深定就变成无想定了。

在打坐时,若有类似做梦的状况出现,其实就是比较深细的妄念,或是潜伏在内心的一些过往经验。如果警醒之后还有记忆的话,不妨番察回忆一下发生的过程。可能是自己在这一生或在有记忆的范围内,曾经梦境中发生的事。但也可能经过这个妄念之后,只是浅浅的一些印象,不是很深。直至某天发生了一些事,感觉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什么时候发生过。其实就是曾经在妄念的影像里出现过,所有的意识都会由打坐中呈现的。只是经验、过程,用时间一点一滴积累,无好与不好。所有的体验都会从修习和日子里积聚,昏沉和做梦都是每个初阶者必经的过程,由它过。

除尽内心污垢与杂染,精进永不怠惰,片刻不离佛法。

2020.9.24 第二条

真正的专注,就是正定,其实八正道就存在于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身体。而这条路径,心智则行走于其中。在修习时,认识身心五蕴呈现的这条路径,并检视觉察,那么所有的法都将揭露在你面前。心灵的路径极其简单,不需多加解释,放弃对爱恨的执著,接受事物的原貌,舍得放下,这就是在修行中所做的一切。不要试著成为什么,不要让自己成为什么,不要想抓住什么,也不要抗拒什么。

当然有很多禅修方法和技巧能让你达到三摩地,即止禅及毗婆舍那内观禅的境界,但这些都将回到原点。让一切维持它的本质,回归到平静无波的地方,从现在开始?

你试试看,如果该做的事不做,却做了不该做的事,又骄傲又自我放纵,彼之漏增长。不做不该做的事,做该做的事,精勤观修身心的人,烦恼将止息。

繁体原文:

2020.9.24 第一条

不要怕煩惱跑出來,看清楚自已的妄念的之候,能轉化的轉化,須清理,断除的就清理,断除,这個过程是長遠而持續的路,如果不認真看待这些妄念,它們真的会障礙修行,其實只要行者用心,應該是有能力去應对,不会完全束手無策的,只是在打坐時,冇在觀察和發現,入了妄想在作假騙自巳吧了,在用功時,能漸漸懂得處理自巳的問題,才是進步,所以不要怕煩惱跑出來,而要去觀察它,再運用知見或方法來调整它,有時一打坐妄念就出来,清理的方法是不理它,只是知,由它过,妄想妄念是很粗顯的煩惱,是意識很表層的作用,只要放下,不理它就可以了,當進入深細的煩惱,才須細'心的觀察它,如果法義掌握得準確,清楚,可以直接用到方法,也就是觀一切法或这些現象的本質,是無常的,不確定的,直透進去,然後把它切掉,那是最直接的,如果行者還沒有这個能力,就只是知,煩惱反映我們的生活,個性以及生活習慣,和心中種種的現象,一定都和我們有関係的,即使想到別人的事,最後發現主角一定是自巳,因為煩惱都是自已惹出來的,所以才一定回到自已身上,不会是別人的事,有時行者打坐,会坐到像進了夢境一样,忘失了身心,當妄念出現時,剛開始是有一部分是生活中沒有經驗过的,但是最後發現主角是自己,做夢時也是如此,不管夢境怎麼轉,主角一定是自已,因為自已就是制作者,有時又会坐到進入一種類似昏沉又不原全昏沉的狀況,这是心比較專注了,但是对身體失去某種觀照作用,那時如果妄念的力量比較强,就会失去觀照力,把整個心拉过去,隨著它轉,好像在作夢,这是心比較沉,不是真正的昏沉,真正的昏沉是進入到昏昧狀態,整個心一沉下去,然後打瞌睡,那時会有夢,但驚醒時会感到很累,这兩者需有類同,都是失去觀照力,昏沉是身體處於疲倦的狀態,失去執持身體的作用,而進入睡眠的狀態,然後就不知道自已在作怎麼了,即使掉了一下警醒,又会繼續掉,有時功夫是用到了,可是心沉下去而沒有觀照作用,還有妄念在,如果連妄念都覺察不到,那就要小心,因為再这样下去会陷入無記,進入深定就变成無想定了,在打坐時,若有類似做夢的狀况出現,其實就是比較深細的妄念,或是潛伏在內心的一些过往經驗,如果警醒之後還有記憶的話,不妨番察,回憶一下,發生的过程,可能自巳在这一生或在有記憶的範圍內,曾經發生过夢境中的事,但也可能这個妄念过了之後,只是淺淺的一些印象,不是很深,直至某天發生了一些事,感覺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怎麼時候發生过,其實就是曾經在妄念的影像里出现过,所有的意識都会由打坐-中呈現的,只是经驗,过程,用時間一点一滴積累,冇好与不好,所有的体驗都会從修習和日子里積聚,昏沉和作夢都是每個初階者必经的过程,由它过,除盡內心污垢与雜染,精進永不怠惰,片刻不离佛法。

2020.9.24 第二条

真正的專注,就是正定,其實八正道就存在於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身體,而这條路徑,心智則行走於其中,在修習時,認識身心五蕴呈現的这條路径,並檢視,覺察,那麽所有的法都將揭露在你面前,心靈的路径極其簡單,不需多加解釋,放棄对爱恨的執著,接受事物的原貌,捨得放下,这就是在修行中所做的一切,不要试著成為怎麼,不要讓自巳成為怎麼,不要想抓住怎麼,也不要抗拒怎麼,當然有很多禅修方法和技巧能讓你達到三摩地,即止禅及毗婆舍那內觀禅的境界,但这些都將回到原点,讓一切维持它的本質,回歸到平静無波的地方,從現在開始?你試試看,如果該做的事不做,郤做了不該做的事,又驕傲又自我放縱,彼之漏增長,不做不該做的事,做該,做的事,精勤觀修身心的人,煩惱將止息。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5)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2020.9.25 第一条
        在人世间有很多道路,也分类别,有许多不同的道路寻向法,但有很多道路是通往——地狱,锇鬼及畜生的,这些通往不善的道路是不善的,邪恶之道,充满不善行和恶业,如果你是一位已经在修习的道上的行者,你愿意去吗?
        只有禅修者修习四念处一条通往人界天界或者在今生体证解脱生死轮回的路,才是正道,每一条人生道,都是自己的选择,生时不行善,死后堕恶道,生命迅速靠近地狱,走到尽头没存善行当本钱,应当追求智慧,正确安定自己的心。
        经文不诵忘得快,屋子不修烂得快,不整是不表的污垢,放逸是修行的污垢,吝啬是布施的污垢,不善是修行的污垢,由现在到未来,恶法经常是人生的污垢,在所有的污垢中,无明是最大的污垢,要舍弃种种恶,成为无垢的行者,每天给自己一点心灵净化。当死亡来时,你就会有解脱苦的本钱。

2020.9.25 第二条

        若你身处最坏的情况,在深谷的最底处,这已是代表情况再也不会更糟糕,接下来只要往上爬即可,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一直由底往上爬。
        同样的,也没有人总是顺顺利利往上爬,人生本来就有起有落,完全没有起落的话,根本不是活生生的人生,面对力量不足以扺抗大浪时,我们要学著去顺应,需然在谷底,代表转机就在不远处,只要你愿意。
        山里的花固然很美,总有一天也会凋谢,大河的水流看似静止,其实是在流动的,不论你的禅坐是怎样呈现,法都在那里,无常的在变动,身心不断改变,如果行者执著了不变和爱取,就会在登山的路上徘徊,不能见法,不把名色视为,我所有,没有我,因此没有忧愁的我存在,在闲暇深处无我无忧,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僧。

2020.9.25 第三条

        每一个修习者都要经过一掴一掌血的切实感,每一次的禅修体验都只是一次的体验,没有好与不好,也不要觉得自己没有进步,只要你有修习过,都会一点一滴的增长,要用时间和耐性,坚持是最难的。
        如果你执著而入了思维概念,一定错,有念有著是凡夫,无念无执是死尸,无念有著是定境,有念无著是自在境,因此,所有的念头,如果入了思维概念里死执不放,是笨旦了。
        禅修最应该做的事,方法要正确,有正确的知见和见地,常精勤观身,不作不应作,应作则常作,观者漏尽灭。学习佛法的途径很多,如若不得要领,不如以简约为要 ,心善于变化起伏瓢荡,细微得难以觉察掌握,智者能克制自己变动不居的心,善于调服身语意,善调服一切。

2020.9.25第4条

        禅修一定要有老师指导,才能令你用到方法,法是自己要去求,而不是盲修或看书你会明白,要不然所有人都看经论就可以了。
        为什么要有四念处的禅修方法教导实践,亲自体证啊,凡夫会破坏佛法,只有圣者阿罗汉才会引令行者带向解脱道啊,例你跌下水里时,你是不会游泳的,一个会游泳的教练懂得救人和自救的,一个不懂游泳的,你想那个能救你啊,教练是圣者或阿罗汉,不懂的是凡夫啊,他跌下水连自己都救不了,如何救人啊。
        因此,法是自己去求道,要有坚毅不拔的勇气才能够成就,世间事总做不完,但你还有很多时间浪费在俗务上吗?求法修行如果你把它放在第一位,每个人都会有时间,只是你从未开始罢了,如果有人活一百岁,虚伪又没有智慧,不如只活了一日,一心学习正智,持戒又修禅定,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最高无上的勇士,能解脱一切苦,善于一切智!

繁体原文:

2020.9.25 第一条

在人世間有很多道路,也分类別,有許多不同的道路尋向法,但有很多道路是通往一地狱,鋨鬼及畜生的,这些通往不善的道路是不善的,邪恶之道,充滿行和恶業,如果你是一位已經在修習的道上的行者,你願意去嗎?只有禅修者修習四念處一條通往人界天界或者在今生体証解脱生死輪?的路,才是正道,每一條人生道,都是自己的選擇,生時不行善,死後墮恶道,生命迅速靠近地獄,走到盡頭沒存善行當本錢,應當追求智慧,正確安定自己的心,經文不誦忘得快,屋子不修爛得快,不整是不表的污垢,放逸是修行的污垢,吝嗇是布施的污垢,不善是修行的污垢,由現在到未來,恶法经常是人生的污垢,在所有的污垢中,無明是最大的污垢,要捨棄種種恶,成為無垢的行者,每天給自己一点心靈净化。當死亡來時,你就会有解脱苦的本錢。

2020.9.25 第二条

若你身處最壞的情况,在深谷的最底處,这己是代表情况再也不会更糟糕,接下來只要往上爬即可,從出生到死亡,都是一直由底往上爬,同样的,也沒有人總是順順利利往上爬,人生本來就有起有落,完全沒有起落的話,根本不是活生生的人生,面对力量不足以扺抗大浪時,我們要學著去順應,需然在谷底,代表轉机就在不遠處,只要你願意,山里的花固然很美,總有一天也会凋謝,大河的水流看似静止,其實是在流動的,不論你的禅坐是怎样呈現,法都在那里,無常的在变動,身'心不断改變,如果行者執著了不变和爱取,就会在登山的路上徘徊,不能見法,不把名色視為,我所有,沒有我,因此沒有憂愁的我存在,在閒暇深處無我無憂,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僧。

2020.9.25 第三条

每一個修習者都要经过一摑一掌血的切實感,每一次的禅修体驗都只是一次的体驗,没有好与不好,也不要覺得自己没有進步,只要你有修習过,都会一点一滴的增長,要用時間和耐性,堅持是最難的,如果你執著而入了思維概念,一定錯,有念有著是凡夫,無念無執是死屍,無念有著是定境,有念無著是自在境,因此,所有的念頭,如果入了思維概念里死執不放,是笨旦了,禅修最應該做的事,方法要正确,有正确的知見和見地,常精勤觀身,不作不應作,應作則常作,觀者漏盡灭。學習佛法的途徑很多,如若不得要領,不如以簡約為要 ,心善於变化起伏瓢蕩,細微得難以覺察掌握,智者能克制自己变動不居的心,善於調服身語意,善調服一切。

2020.9.25第4条

禅修一定要有老師指導,才能令你用到方法,法是自己要去求,而不是盲修或看書你会明白,要不然所有人都看經論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有四念處的禅修方法教導實踐,親自体証啊,凡夫会破壞佛法,只有聖者阿罗漢才会引令行者带向解脱道啊,例你跌下水里時,你是不会游泳的,一個会游泳的教練懂得救人和自救的,一個不懂游泳的,你想那個能救你啊,教練是聖者或阿罗漢,不懂的是凡夫啊,他跌下水連自己都救不了,如何救人啊,因此,法是自己去求道,要有堅毅不拔的勇氣才能夠成就,世間事總做不完,但你還有很多時間浪費在俗務上嗎,求法修行如果你把它放在第一位,每個人都会有時間,只是你從未開始吧了,如果有人活一百歲,虚偽又没有智慧,不如只活了一日,一心學習正智,持戒又修禅定,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最高無上的勇士,能解脱一切苦,善於一切智。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7)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7

简体版(编辑:胡勃):

2020.9.27 第一

修习才能保持正法的纯净

佛陀说过,当他的正法放入凡夫的心中时,必然会彻底地败坏无余,但是如果放入圣弟子的心中,必定是真正的纯净和可靠,同时也是不能被抹灭和遮蔽的所以,如果我们只是致力于正法理论的研究,那是起不了作用的,只有当我们经训练自己的心意去消除它的反覆无常,也就是它的烦恼尘垢时,它才会充分利益修习者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法的纯净,避免扭曲或偏离了它的原始法义

只要世上还有阿罗汉,佛法就不会熄灭佛陀说,只是拜读经典而用在行为上,也是毫无用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色身有如边城,需要做好防卫莫错失修行缘,丧失人生缘者,堕地狱徒伤悲,人世间的天堂地狱,每天都在选择来来回回,你有如是看见?

2020.9.27 第二条

佛法在你自身当中,所有你要的禅修就在当下的你之中,里面有贪嗔痴,生老病和死的存在,这就是为何佛陀,智者自知的原因

法的修行随处都可实践,在自身当中,日常生活中,当你每天修习的时侯,已在这里了,想回去的,可以回去,想持续修习的可以继续前进。都由行者自己决定修行是由诚实正直开始,清楚知道自已在做怎么让认知从你的内心散发开来

如此一来,你就会修行得正确,从你的心意中看到贪嗔痴,这些都巳经在你的心中了行者只需要觉察到它,放下不再受欲望的如是看见,法就在那?你有在觉知吗?世间所有的众生,都努力积累财富,但无人能逃脱生死法则而不亡,人生存在于苦生苦灭的循环轮回。

2020.9.27 

智者说,幸福是种感觉就如同佛在你我心中,幸福的感觉随满足程度而递减与人的心境,心态相关得之愈艰,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难

如果一个人总是感觉不到幸福,是自已最大的问题所在幸福是种感觉,不知足,你永远得不到幸福就好像照耀荒原的月光,就如同拂过水面的微风云淡风轻,虽然可以感觉到又抓不住

幸福的多少往往与一个人对幸福的敏感度相关若一个人比较容易满足,幸福感就会十分强烈要是很少知足,欲望太多,即便幸福在前,感觉也不明显只有知足的人才更容易觉察到幸福

幸福的距离,有时近,有时远以为就在咫尺,转眼间还在天涯平静的生活就像白开水,喝起来淡然而无味,却不知道正是它的纯净无瑕才让人的生命更有容量也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会在这份平淡中品出甘甜的幸福滋味

禅修也一样,它的平静,自在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只有少欲知足的行者,才能品尝它的味道苦苦寻觅,其实它早已存在自心当中,只是你从未看见一个内心麻木,感觉不到幸福存在的人,他一定在觉知觉知也是一种幸福自在从这刻开始,坐禅,寻找你的幸福自在平静,修行就像一杯纯净的白开水,甘甜原味只是欲望污染了它而令它不纯正其实坐禅非常简单,不加入任何东西,只是如是看见,幸福就在那里面止息烦恼

 

2020.9.27 第四条

什么是正见觉知到有不好的想法生起时,如果能明白想法念头是一种法是所缘,不是我,这就是正见正见是智慧的一种佛陀的教导是要修习者如实观照,有觉知,有正见,不好的想法自然会改变,而不必要刻意地去改变它

不善念的生起或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其实是以前所作的因,在此刻呈现的果,也就是业力的显现,而当下怎么去面对这些果,对于这些果作出的反应,就是当下所造新的业能如实观察此刻的业果,就是在种善因即使有很多不善的想法生起,但如果心都能一一觉知,就是正念因为有正念才能知道这些不好的想法正在生起

在这个当下,抱怨是没有用的修习者庆幸当下有觉知的心,而不是抱怨觉知就像警钟响起一样,每次有烦恼生起时都能知道它,都能抓到它,那觉知和正念就会越来越强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智也会自然呈现,能体证无我

如果你的禅修是偏向定时,你是以心中有一个我的方式修行,这经不是毗婆舍那四念处禅观了因为毗婆舍那不是用一个我在修行当行者去除观的染的时候,行者很快就能清楚地见到生灭的身心因此见光见影幻觉都是心偏向定了。当你生起喜欢的心时,是因为行者偏向定而感觉喜而这是染,烦恼修毗婆舍那观禅时,是不会有喜的感受因为体会到三法印智,无常,苦,无我不会导致喜的感觉有时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会生起,这也是偏定的现象

三法印是不可能以轻安而体这种情况下智慧也不会增长乐一生起,就无法见到苦了某些修行者精通教理,会一直思维佛法,而这种现象会使行者偏离当下,因此修习者很容易有修行上的染。

 

繁体原文:

2020.9.27 第一

修習才能保持正法的純淨,佛陀說过,當他的正法放入凡夫的心中時,必然会徹底地敗壞無餘,但是如果放入聖弟子的心中,必定是真正的純淨和可靠,同時也是不能被抹灭和遮蔽的,所以,如果我們只是致力於正法理論的研究,那是起不了作用的,只有當我們巳经訓練自巳的心意去消除它的反覆無常,也就是它的煩惱塵垢時,它才会充分利益修習者,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法的純淨,避免扭曲或偏離了它的原始法義,只要世上還有阿罗漢,佛法就不会熄滅,佛陀說,只是拜讀经典而冇用在行為上,也是毫無用處,觀身不净,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色身有如边城,需要做好防衛,莫錯失修行缘,喪失人生缘者,墮地獄徒傷悲,人世間的天堂地獄,每天都在選擇来來回回,你有如是看見?

2020.9.27 

佛法在你自身當中,所有你要的禅修就在當下的你之中,里面有貪嗔痴,生老病和死的存在,这就是為何佛陀,智者自知的原因,法的修行随處都可實踐,在自身當中,日常生活中,當你每天修習的時侯,已在这里了,想回去的,可以回去,想持續修習的可以繼續前進。都由行者自巳决定,修行是由誠實正直開始,清楚知道自已在做怎麼,讓認知從你的內心散發開來,如此一來,你就会修行得正确,從你的心意中看到貪嗔痴,这些都巳经在你的心中了,行者只需要覺察到它,放下不再受慾望的汚染,如是看見,法就在那?你有在覺知嗎?世間所有的衆生,都努力積累財富,但無人能逃脱,生死法則而不亡,人生存在於苦生苦灭的循環輪迴。

2020.9.27 

智者說,幸福是种感覺,就如同佛在你我心中,幸福的感覺隨滿足程度而递减,与人的心境,心態相关,得之愈艰,爰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難,如果一個人总是感覺不到幸福,是自已最大的問題所在,幸福是种感覺,不知足,你永遠得不到,幸福就好像照耀荒原的月光,就如同拂过水面的微風,云淡風輕,雖然可以感覺到,又抓不住,幸福的多少往往与一個人对幸福的敏感度相关,若一個人比較容易滿足,幸福感就会十分强烈,要是很少知足,慾望太多,即便幸福在前,感覺也不明显,只有知足的人才更容易覺察到幸福,幸福的距離,有時近,有時遠,以為就在咫尺,轉眼間還在天涯,平静的生活就像白開水,喝起来淡然而无味,却不知道正是它的纯净无瑕才讓人的生命更有容量,也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会在这份平淡中品出甘甜的幸福滋味,禅修也一样,它的平静,自在是一种幸福的感覺,只有少慾知足的行者,才能品嘗它的味道,苦苦尋覓,其實它早已存在自心當中,只是你從未看見,一個內心麻木,感覺不到幸福存在的人,他一定冇在覺知,覺知也是一种幸福自在,從这刻開始,坐禅,尋找你的幸福自在,平静,修行就'像一杯純净的白開水,甘甜原味,只是慾望污染了它而令它不纯正,其實坐禅非常簡單,不加入任何東西,只是如是看見,幸福就在那里面,止息煩惱,正

2020.9.27 第四条

什麼是正見,覺知到有不好的想法生起時,如果能明白想法,念頭是一種法是所缘,不是我,这就是正見,正見是智慧的一種,佛陀的教導是要修習者如實觀照,有覺知,有正見,不好的想法自然会改變,而不必要刻意地去改變它,不善念的生起或當下正在發生的事,其實是以前所作的因,在此刻呈現的果,也就是業力的显現,而當下怎麼去面对这些果,对於这些果作出的反應,就是當下所造新的業,能如實觀察此刻的業果,就是在種善因,即使有很多不善的想法生起,但如果心都能一一覺知,就是正念,因為有正念才能知道这些不好的想法正在生起,在这個當下,抱怨是沒有用的,修習者慶幸當下有覺知的心,而不是抱怨?覺知就像警鐘响起一样,每次有煩惱生起時都能知道它,都能抓到它,那覺知和正念就会越來越强,無常,苦,無我三法印智也会自然呈現,能体証無我,如果你的禅修是偏向定時,你是以心中有一個我的方式修行,这巳经不是毗婆舍那四念處禅觀了,因為毗婆舍那不是用一個我在修行,當行者去除觀的染的時候,行者很快就能清楚地見到生灭的身心,因此見光見影幻覺都是心巳偏向定了。當你生起喜歡的心時,是因為行者偏向定而感覺喜,而这是染,煩惱,修毗婆舍那觀禅時,是不会有喜的感受,因為体会到三法印智,無常,苦,無我不会導致喜的感覺,有時一種非常平静的狀態会生起,这也是偏定的現象,三法印是不可能以輕安而体証的,这種情况下智慧也不会增長,樂一生起,就無法見到苦了,某些修行者精通教理,会一直思惟佛法,而这種現象会使行者偏离當下,因此修習者很容易有修行上的染。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8)

简体版(编辑:争)

 

第一条:

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注定是一种心伤。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最多是一种荒唐。所以,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合适的人,一定要万般珍惜。清贫还是富足,只要意气相投,都应该知足。

干万个善果才有一次相遇的机会,人生遇到的多数是恶缘。如果我们总是放大他人的过错,终究有一天会把错演变成错过。别把彼此的过错互相伤害争论而不停止,幸福也会在此刻错过。过错可以纠正,但是错过就只是遗憾。

彼此相遇是世间最大的因缘,当你得闻佛法,能够修习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和善缘。所有同道同修也应彼此珍惜,共同修习。种下幸福自在的种子,与善知识'和善友相遇。莫让错过变成过错,停止争论。

将它变成逆增上缘,对你不好的人,未必是恶缘。所有的缘都是课题和经历,或许那只是擦肩而过的缘分。不值得你去执著。如果执著它,你也要知道你执在那。佛陀教导的法,只教不执著放下。

第二条:

有时侯会看见别人的行为和语气而起嗔心或烦恼,这是不必要的痛苦。也不是我们的法,修行是修自巳的心。不是修别人的心。但大多数人只是在修理别人,修别人的心。你是修不到的,对你而言。学习不要去比较,不要去分别。

放下你所有的观念,你才会看到主观的自巳。去观照你的观念和观照你自已,这就是我们的法。你不可控制或迫使他人的行为举止都如法或跟你一样,这样的期望只会使你痛苦。它是禅修者最常犯的错误,只需审视你自已和你的感觉。这样做,你才会明白,戒律是自已能自律。

身口意不伤害一切众生,守好一条戒。你自已的心,而不是把戒律强加于人或控制别人的,都不如法,都不是戒,只能说规律,法律。

第三条:

人一旦有了傲慢习气,就会对自己的缺陷视约无睹。根本看不清自己内心种种恶,堵塞了自巳进步之门。只有培养谦卑,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平和。

如果一个人内心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苦从何来?度己之短则谦卑,念念宽容,和气自然相随。

在家生活很苦,与不同性格的人同住更苦,生死轮回很苦,无苦生苦灭的轮转便无苦。

第四条:

所缘及心,什么是所缘?什么是心?能知道的就是心,被知道的是所缘。所缘也可称为目标,目标或所缘就是心觉知到的对象。声音是被觉知到的,声音是所缘,痛是被觉知到的,痛是所缘。心也是被觉知到的,所以心也是所缘。

行者必须明白的本质是怎么样?所缘的本质是怎么样?心的本质就是能够知道所缘。因此,行者不用强逼著心去知道东西,因为它本来就能知道。行者只需确保觉知有没有存在,知道的心它本来就在运作著。

如果能守住知道的心,所有的所缘其实都会跑到心里来的,因为心本来就知道外面的事物。如果能观察到心,外面所有的资讯心都会知道。

心不用跑去外面找这个所缘,那个所缘。当行者触碰的感觉,这触碰的感觉就是一个所缘。而知道触碰的心是另外一个现象,声音和听到声音是同时发生的,而听到声音和知道听见声音,是不一样的。

听到并不代表知道自己听见,闻到,知道闻到,尝到,知道尝到,感受到,知道感受到,都是不一样的。

是两个不同的现象,注意力是经常改变的,心会自动导向较强的所缘。例手在动,心在注意手,这注意力也是心的功能。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受到等等,其实这些现象是同一类的现象。

知道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碰感觉到,就是心有注意到那些现象。行者禅修时,只知道所缘,慢慢地行者既知道所缘,也能知道观察所缘的心。这时,觉知的心就能知道这两个同时发生的现象,所缘及知道所缘的心。

当修习者有了经验,能知道觉知的心时,就可以去觉知这个觉知的心。就不需要去看很多不同的所缘,只是知道心在觉知就可以了。因此心出来知,呼吸每一下知即可,不加入任何元素。放开你的心,你的心只是一堆故事。

 

繁体原版:

第一条:

在对的時間遇到錯的人,注定是一种心傷,在錯的時間遇到錯的人,最多是一种荒唐,所以,在对的時間遇到了合适的人,一定要万般珍惜,清貧还是富足,只要意氣相投,都應該知足,干万個善果才有一次相遇的机会,人生遇到的多數是惡缘,如果我們总是放大他人的过錯,終究有一天会把錯演变成錯过,别把彼此的过錯互相傷害爭論而不停止,幸福也会在此刻錯过,过錯可以纠正,但是錯过就只是遺憾,彼此相遇是世間最大的因缘,當你得聞佛法,能夠修習是人世間最大的幸福和善缘,所有同道同修也應彼此珍惜,共同修習,种下幸福自在的种子,与善知識'和善友相遇,莫讓錯过变成过錯,停止爭論,將它变成逆增上缘,对你不好的人,未必是惡缘,所有的缘都是課題和经歷,或許那只是擦肩而过的缘分,不值得你去執著,如果執著它,你也要知道你執在那,佛陀教導的法,只教不執著放下

第二条:

有時侯会看見別人的行為和語氣而起嗔心或煩惱,这是不必要的痛苦,也不是我們的法,修行是修自巳的心,不是修别人的心,但大多數人只是在修理別人,修別人的心,你是修不到的,对你而言,學習不要去比較,不要去分别,放下你所有的觀念,你才会看到主觀的自巳,去觀照你的觀念和觀照你自已,这就是我們的法,你不可控制或迫使他人的行為舉止都如法或跟你一样,这样的期望只会使你痛苦,它是禅修者最常犯的錯誤,只需審視你自已和你的感覺,这样做,你才会明白,戒律是自已能自律,身口意不傷害一切衆生,守好一條戒,你自已的心,而不是把戒律强加於人或控制別人的,都不如法,都不是戒,只能說規律,法律

第三条:

人一旦有了傲慢習氣,就会对自己的缺陷視约无睹,根本看不清自己內心种种惡,堵塞了自巳進步之門,只有培養謙卑,內心才会感到充實和平和,如果一個人內心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苦從何來?度己之短則谦卑,念念寬容,和氣自然相随,在家生活很苦,与不同性格的人同住更苦,生死輪迴很苦,無苦生苦灭的輪轉便無苦。

第四条:

所緣及心,什麼是所緣?什麼是心?能知道的就是心,被知道的是所缘,所缘也可稱為目標,目標或所缘就是心覺知到的对象,声音是被覺知到的,声音是所緣,痛是被覺知到的,痛是所缘,心也是被覺知到的,所以心也是所缘,行者必須明白的本質是怎麼样?所缘的本質是怎麼样?心的本質就是能夠知道所緣,因此,行者不用强逼著心去知道東西,因為它本來就能知道,行者只需确保覺知有沒有存在,知道的心它本來就在運作著,如果能守住知道的心,所有的所缘其實都会跑到心里來的,因為心本來就知道外面的事物,如果能觀察到心,外面所有的資訊心都会知道,心不用跑去外面找这個所缘,那個所缘,當行者觸碰的感覺,这觸碰的感覺就是一個所缘,而知道觸碰的心是另外一個現象,声音和聽到声音是同時發生的,而聽到声音和知道聽見声音,是不一样的,聽到並不代表知道自己聽見,聞到,知道聞到,嘗到,知道嘗到,感受到,知道感受到,都是不一样的,是兩個不同的現象,注意力是经常改變的,心会自動導向較强的所緣,例手在動,心在注意手,这注意力也是心的功能,看到,聽到,聞到,嘗到,感受到等等,其實这些現象是同一類的現象,知道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碰感覺到,就是心有注意到那些現象,行者禅修時,只知道所缘,慢慢地行者既知道所緣,也能知道觀察所缘的心,这時,覺知的心就能知道这兩個同時發生的現象,所緣及知道所缘的心,當修習者有了经驗,能知道覺知的心時,就可以去覺知这個覺知的心,就不需要去看很多不同的所缘,只是知道心在覺知就可以了,因此心出來知,呼吸每一下知即可,不加入任何元素,放開你的心,你的心只是一堆故事。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9)

简体版(编辑:玲):

2020.9.29 第一条

在日常生活当中,总是平平淡淡,值得庆祝的好日子少之又少。因此,人们会觉得平淡的日子中乏味,巴不得好日子早些到来,这种想法非常不正确。真正的幸福,正藏在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活着的真实感由此而来,我们活在幸福里面,但感觉不到,真理其实就在自己的左右,要深刻体验活着的感受,珍惜当下幸福,当下的每一刻就是真理,真理即在平凡生活中。

做好你自己,并非什么困难的概念,饿了就吃饭,累了就休息,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日常生活的样貌,本身即是学佛的所在,法就从生活当中去体验。不是你得不到幸福或想去找到,而是幸福从来就在当下,只是你未曾看见。

珍惜每一个当下,心动则生欲望,何必顺心追五欲?伐树不断根,虽斩犹再生,除欲不除根,苦楚犹再生。

2020.9.29 第二条

如果痛的感受太强烈了,屏息仍无法观照着它,观者应该让自己更强硬地来抵抗它,行者收紧整个身体对抗苦受以支持心的运作。通常逃避痛,都是心无定力懒散,因此让手臂更紧贴住身体两侧,握住拳头,坚挺脖子和紧咬住牙齿,用最大的努力和自己肉搏战,一心一意时刻都保持严密地念住于感受。当然也会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行者,心会动而逃避。这是每个修习宣隆法的行者,都会有的体验。

假使用以上的方法也无法克服的话,禅修者应该强稳住他的心以对抗它,因此,这是观呼吸要练习很多很多的原因了,只有定力很足够的时候,持续的刹那刹那定才不会断,而定力是心的力量所在,只要有足够的定力,痛受来时,心才会有力量而持续下去,把痛受看完。

因此,宣隆禅修法的重要因素,是行者本人的毅力勇气耐性与一心一意的重要性,这也是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修习的原因。放弃的人最多,或没用到方法打妄想避痛的人,最后都会一无所获。只有热诚有勇气坚持的行者,才会持续下去,永不退缩的力量,积极精进且精力充沛,应当具足佛陀要求他的弟子所具备的一切,要从错觉,虚幻不实的疑惑中出离,不是经由思维,考量和懒散放逸就可以成就,唯有由禅修者身和心所能发挥的最强而有力与持续的推进力才能达成。

此方法需要的正是激起热诚和精进以不间断地念住,还需要经过观照身的苦受的训练,才能有一些修行素质。那些心受的念住修习对有经验的行者而言,应该并不困难,由于身体上的苦受往往是伴随着心受而来,一般顶不住痛的不适,多半是心作怪,未必很痛影响它。禅修者可以将他的注意转移到那些身受所缘上,那么透过战胜身体的苦受,便克服了对心受的执着。

当禅修者完全地安住于感受,不再对感受生起任何相关的妄念,只是知,持续不断地,突然间啪的一声断了或完全地熄灭了,观者的心变得清净,涤净,稳定而有用,充满慈悲与舍心,这是没有贪爱和自我认同。以这种清净,涤净稳定和有用的心,行者于心识观照心,即心念处,安住于心,随观心识,于心观心而住,观者了知心有嗔,心无嗔时,他了知心无嗔,他知道,当贪和嗔已生起时对它们保持念住,那么它们就不会又成了因,进一步再缘起贪与嗔而续轮回之轮了,这是在果中灭去了因的力量。当他接触到一个会引起贪或嗔的所缘时,保持严密地念住于它,那么贪或嗔就无法生起,这则是在因中灭因。有很多同修虽然未必完全能做到,但有些同修对贪嗔会淡了很多,不那么容易生起了,这就证明你有念住功夫,平时的禅修方法有用上了,做得好。

2020.9.29 第三条

有情绪的人,所产生的毒素令自己中毒,你每天都在品尝自己所制作的毒药,你的心情怎会好。情绪像在地狱的第一层,如果不修习和控制,你会一直向地狱的下一层,向下行,地狱是你自己制作,自己行下去。只有放下执取,你才能离开。

留意你每天的心情和情绪里的东西,觉知到它。每个人都被他人所牵引,在这个充满压力的世间,生活有太多的烦恼与难题,心要活得一点也不累也不太可能。身体累不可怕,怕的是心累,凡事不要钻牛角尖,让自己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也不要想得过多,死里想,这会让我们活得更累。心若无心,心自无事,心若无求,人自平安,为善不执,老死不惧,是为清净心。

生活不是演戏,是真实的活着。如果心每天都装,虚假。生活不需要太多的装扮,放下不执着,生活自然平安,自在。诚实是给自己最好的良药,你会在禅修的练习中体会到,而有所改变。活着,是一种修行。人生有四种值得高兴的事,患难遇友,少欲知足,命终积善,离一切苦。

 

繁体原文:

2020.9.29 第一条

在日常生活當中,總是平平淡淡。值得慶祝的好日子少之又少,因此,人們会覺得平淡的日子中乏味,巴不得好日子早些到來,这種想法非常不正確,真正的幸福,正藏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活著的真實感者由此而來,我們活在幸福里面,但感覺不到,真理其實就在自巳的左右,要深刻体驗活著的感受,珍惜當下幸福,當下的每一刻就是真理,真理即在平凡生活中,做好你自巳,並非什麼困難的概念,餓了就吃飯,累了就休息,做好自巳的每一件事,日常生活的样貌,本身即是學佛的所在,法就從生活當中去体驗,不是你得不到幸福或想去找到,而是幸福從來就在當下,只是你未曾看見,珍惜每一個當下,心動則生慾望,何必順心追五欲?伐树不断根,虽斬猶再生,除欲不除根,苦楚猶再生。

 

2020.9.29第二条

如果痛的感受太强烈了,屏息仍無法觀照著它,觀者應該讓自已更強硬地來抵抗它,行者收緊整個身體对抗苦受以支持心的運作,通常逃避痛,都是心冇定力懶散,因此讓手臂更緊貼住身體兩側,握住拳頭,堅挺脖子和緊咬住牙齒,用最大的努力和自巳肉搏戰,一心一意時刻都保持嚴密地念住於感受,當然也会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行者,心会動而逃避,每個修習宣隆法的行者,都会有的体驗,假使用以上的方法也無法克服的話,禅修者應該強穩住他的心以对抗它,因此,觀呼吸要練習很多很多的原因了,只有定力很足夠的時候,持續的刹那刹那定才不会断,而定力是心的力量所在,只要有足夠的定力,痛受来時,心才会有力量而持續下去,把痛受看完,因此一,宣隆禅修法的重要因素,是行者本人的毅力勇氣耐性与一心一意的重要性,这也是只有極少數的人願意修習的原因,放棄的人最多,或冇用到方法打妄想避痛的人,最後都会一無所獲,只有熱誠有勇氣堅持的行者,才会持續下去,永不退縮的力量,稹極精進且精力充沛,應當具足佛陀要求他的弟子所具備的一切,要從錯覺,虚幻不實的疑惑中出离,不是經由思維,考量和懒散放逸就可以成就,唯有由禅修者身和心所能發揮的最強而有力与持續的推進力才能達成,此方法需要的正是激起熱誠和精進以不間断地念住,還是需要經过觀照身的苦受的訓練,才能有一些修行素質,那些心受的念住修習对有經驗的行者而言,應該並不困難,由於身體上的?受往往是伴随著心受而來,一般頂不住痛的不適,多半是心作怪,未必很痛影响它,禅修者可以將他的注意轉移到那些身受所缘上,那麼透过戰勝身體的苦受,便克服了对心受的執著,當禅修者完全地安住於感受,不再对感受生起任何相關的妄念,只是知,持續不断地,特然間啪的一声断了或完全地熄滅了,觀者的心变得清净,滌净,稳定而有用,充滿慈悲与捨心,这是沒有貪爰和自我認同,以这種清净,滌净穩定和有用的心,行者於心識觀照心,即心念處,安住於心,隨觀心識,於心觀心而住,觀者了知心有嗔,心無嗔時,他了知心無嗔,他知道,當貪和嗔已生起時对它們保持念住,那麼它們就不会又成了因,進一步再缘起貪与嗔而續輪迴之輪了,这是在果中灭去了因的力量,當他接觸到一個会引起貪或嗔的所缘時,保持嚴密地念住於它,那麼貪或嗔就冇法生起,这則是在因中灭因,有很多同修需然未必完全能做到,但有些同修对貪嗔会淡了很多,不那麼容易生起了,这就証明你有念住功夫,平時的禅修方法有用上了,做得好

 

2020.9.29 第三条

有情緒的人,所產生的毒素令自巳中毒,你每天都在品嘗自巳所制做的毒藥,你的心情怎会好,情緒像在地狱的第一層,如果不修習和控制,你会一直向地狱的下一層,向下行,地狱是你自巳制做,自巳行下去,只有放下執取,你才能離開,留意你每天的心情和情緒里的柬西,覺知到它,每個人都被他人所牽引,在这個充滿壓力的世間,生活有太多的煩惱与難題,心要活得一点也不累也不太可能,身體累不可怕,怕的是心累,凡事不要鉆牛角尖,讓自巳背負著沉重的思想包袱,,也不要想得过多,死里想,这会讓我們活得更累,心若無心,心自無事,心若無求,人自平安,為善不執,老死不惧,是為清净心,生活不是演戲,是真實的活著,如果心每天都裝,虚假,生活不需要太多的裝扮,放下不執著,生活自然平安,自在,誠實是給自巳最好的良藥,你会在禅修的練習中体会到,而有所改變,活著,是一種修行,人生有'四種值得高興的事,患難遇友,少欲知足,命终積善,离一切苦。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30)

简体版(编辑:觀)

第一条

禅修不是知识,不是研究,是实践。由亲身体验的过程和迈向行道上的开悟之旅,不可说。每一个人的禅修过程和程度都不一样,只能说你到那就是那,只有你亲身体验过,才能品尝禅修的滋味。如果自巳从未开始习禅,问了也不会明白。

每天都要禅修,想禅修有进步,守住一个方法,现在就开始练习。不要认为日后可以多修一些,凡是所有生命,寿命的长度,随时间日减。有如活在日渐干枯的池中之鱼,必然会面对死亡。

修行者收摄感官,自我节制饮食,开悟是悟通彼岸之道落实为生活,持戒是人生最高的目标,德行是身心安顿的处所,智慧是人生无形的至宝,福报乃别人无法偷得走。以戒律降伏自已的妄心,端正安定自巳的心念,增加内养,修习止观,令自已每刻都专注,观察,有正念,不离内心无妄的境界。

第二条

怎么是中道?中道是祛除或止息了喜欢或不喜欢,执取或厌恶,中道是内观禅修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具足正念正知地活在当下,喜欢和不喜欢就无法生起了,每当不适的痛受产生的时候,我们都想避开,但修习者必须用心专注以防止烦恼介入。

当痛受影响着你时,刚开始时都会产生不善意念想避开不适的感受,或会令意识带动身体起舞让身体舒服,很多行者都会这样,跟了不善意向走,如果是这样就与烦恼相应,也不在中道上修了。

我们的不喜欢心产生的厌恶心,因而起贪欲想换姿态或移动一下让自己舒服,这是在避苦。事实上身心皆无法控制,它们是无常的,苦受是至道的法则,是真理也是宣隆师尊的名言。

有些修行者想坐更久是为了能加深禅定,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能引发智慧,但是也不必要的,四念住只是修心而非修身,如果心错了,身也会跟著做错,不要想从任何姿势得到舒适或快乐,也不要觉得那一种姿势比另一种姿势好,因为每一种姿势都是不实的,无常,苦,无我的,禅定会使我们以为有一个可以控制的自我,而且会令行者执著轻安与乐受,但事实上没有乐的,只是暂时的舒适以为离苦罢了。

虽然修定是善法,定能降伏烦恼盖,但定是暂时的平静,只有五盖被压制住时,才能维持定的状态,而且快乐是取决于禅定的深浅,禅定的修行在佛陀之前早就存在了,佛陀修习禅定直到成就最高的第八次第定,但他发现这种定不能断除潜伏烦恼,后来他发现八圣道而体证四圣谛也因此悟道了,然后他说这是我最后的一生,悟道涅槃。

如果没有苦受,我们是不能体会苦的,苦谛是佛所教的真理,但是并没有乐谛,没有快乐的圣谛,因为乐是无常的,会变苦的,如果你执著它反而令心更苦,不要伤害你的心,因为嗔恨只会伤害自已而不是别人。

人的欲望无穷,欲爱,有爱心被欲望牵著走,欲望的洪流冲毁愚痴者的一生。放纵欲望的人,心中的贪欲如蔓藤滋长盘绕,痛苦随著贪欲从这一世跳到那一世。看见了真谛,清净心中污秽,果敢专心一意修习,这是你最应该做的事。

第三条

Sadhu的意思是,做得好,甚善,赞叹,认可,嘉许,同意,可能是上座部佛教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在诵经,听经结束时的回向,和感谢等,许多场合都可以用。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禅修不是知識,不是研究,是實踐,由親身体驗的过程和邁向行道上的開悟之旅,不可說,每一個人的禅修过程和程度都不一样,只能說,你到那就是那,只有你親身体驗过,才能品嘗禅修的滋味,如果自巳從未開始習禅,問了也不会明白,每天都要禅修,想禅修有進步,守住一個方法,現在就開始練習,不要認為日後可以多修一'些,凡是所有生命,壽命的長度,随時間日减,有如活在日漸乾枯的池中之魚,必然会面对死亡。修行者收攝感官,自我節制飲食,開悟是悟通彼岸之道落實為生活,持戒是人生最高的目標,德行是身心安頓的處所,智慧是人生無形的至宝,福報乃別人無法偷得走。以戒'律降伏自已的妄心,端正安定自巳的心念,增加內養,修習止觀,令自已每刻都專注,觀察,有正念,不离內心無妄的境界。

第二条

怎麼是中道?中道是祛除或止息了喜歡或不喜歡,執取或厭惡,中道是內觀禅修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具足正念正知地活在當下,喜歡和不喜歡就無法生起了,每當不適的痛受產生的時候,我們都想避開,但修習者必須用心專注以防止煩惱介入,當痛受影響著你時,剛開始時都会產生不善意念想避開不適的感受,或会令意識带動身体起舞带氣令身體舒服,很多行者都会这样,跟了不善意向走,如果是这样就与煩惱相應,也不在中道上修了,我們的不喜歡'心產生的厭惡心,因而起貪欲想換姿態或移動一下令自巳舒服,这是在避苦,事實上身心皆無法控制,它們是無常的,苦受是至道的法則,是真理也是宣隆師尊的名言,有'些修行者想坐更久是為了能加深禅定,因為他們認為这样能引發智慧,但是也不必要的,四念住只是修心而非修身,如果心錯了,身也会跟著做錯,不要想從任何姿勢得到舒適或快樂,也不要覺得那一種姿勢比另一種姿勢好,因為每一種姿勢都是不實的,無常,苦,無我的,禅定会使我們以為有一個可以控制的自我,而且会令行者執著輕安与樂受,但事實上沒有樂的,只是暫時的舒適以為离苦吧了,雖然修定是善法,定能降伏煩惱蓋,但定是暫時的平静,只有五蓋被壓制住時,才能維持定的狀態,而且快樂是取決於禅定的深淺,禅定的修行在佛陀之前早就存在了,佛陀修習禅定直到成就最高的第八次第定,但他發現这種定不能断除潛伏煩惱,後来他發現八聖道而体証四聖諦也因此悟道了,然後他說这是我最後的一生,悟道涅槃,如果沒有苦受,我們是不能体会苦的,苦諦是佛所教的真理,但是並沒有樂谛,沒有快樂的聖諦,因為樂是無常的,会变苦的,如果你執著它反而令心更苦,不要傷害你的心,因為嗔恨只会傷害自已而不是別人,人的慾望無窮,欲爱,有愛心被慾望牽著走,欲望的洪流冲毁愚痴者的一生,放縱慾望的人,心中的貪慾如蔓藤滋長盤繞,痛苦随著貪慾從这一世跳到那一世,看見了真諦,清净心中污穢,果敢專'心一意修習,这是你最應該做的事。

第三条

Sadhu的意思是,做得好,甚善,贊叹,認可,嘉許,同意,可能是上座部佛教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在誦經,听经結束時的廻向,和感謝等,许多場合都可以用,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老师每日分享 2020年10月合辑 (2020.10)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01)

 

简体版(编辑:JMS)

2020.10.01 第一条

色和心,心法是能知,色法是所知,色法也可称为身,但心亦能知心,也就是心也可以是一个所缘,或所知。如心在看、在听对修行而言,身可以看成是一个演员,心可以当做一个观众,身心是内观修法的所缘,心命令身做它想做的事。

一个修习者,观照身心时,例你只是一个观众,像看电影,任何生起的东西由它过,所有生起的只是片段,而心不要引导它成为导演入了思维概念里面,而走错方向,有三种心法可以作修行的所缘,它们是受、心、法三个念住。受念住如乐受、不乐受等,心念住如贪心、嗔心和痴心等,心在听、在看、妄想心等,而身体是很粗糙的,容易看见。

平时在生活上行住坐卧,观察身体是容易的,如果你每天有练习的话,渐渐在平时生活上观察你的身心,是观察得住的,而行为也会有所改变的。例如,当你起嗔心时,从前是看不见的,但现在当下就能看到嗔心生起,而看到嗔心的生灭,这就是内观禅修的利益了,心生起的不善心所,你能灭掉它,这就是成果,因为修行是,心灭,调服自己,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如果我们懂得自爰,应好好地守护自己的心。

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智者常常保持清醒,智者先内修自心,而后才可教导他人,智者依法而行,因此没有凡夫的缺点,教导别人,自己应以身作侧,能调服自己,才能调服别人,以自己为依归,除了自己哪里还有其他的依归?人应先调服自己的心,他便获得了难得的归依处。做出有害于自己的恶事,是很容易的,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善事,才很难实行。行利益他人的事,但别忽略生死解脱的大事,善观自身的利益,恶由自己所做,污垢由自己所染,只有自已才能不造恶,不染污垢,净与不净全由自己,没有人能够清净别人,每天能够坚持迈向道,就是你的法。

2020.10.01 第二条

平时在生活上,当我们饿了,就好好吃饭,困了就要休息,我们只需亲身体验生活就好,为什么还要考虑许多和当下生活无关的事情?正如大多数人体会到的,生命是痛苦的,生活是一种挣扎,有做不完的事,家庭的经济压力,但是,如果你肯正视这种痛苦,面对这些挣扎,那么你会发现,自己承受的痛苦越多,内心便越是深沉,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心意是如此没有力量,恐惧和担忧是你每天的生括,你如果不去想着这些害怕的事,而只用你的意志来坚持做事,那么你会发现,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你害怕的。

禅是内在的宝藏,就是我们的意志力,虽然意志力不是万能的,但它是我们成就事业,成就人生不可或缺的,任何一件事想要做成,都需要内外各种因缘条件,如果因缘不具足,不必因此停步不前,更不必因此而否定人生,禅修也一样,我们其实就活在佛法当中,只是你从来没有注意到而已,人们累积了庞大的财富,到了死去的那一刻,依然连一毛钱也不能带走,攀上高位的,终究是借来的,人类本质与真实的人生,绝非那么肤浅的东西。

当你禅修之后,从各式各样的束缚中解放后,行者才能看清人类的本质,试着放下烦恼和执着,思考自已原本是怎么样子,你应该发现一无所有,心是没有力量的。最自然的自己,下雨的时候,你的身体会被打湿,刮风的时候,你被吹得无法前进,那个软弱没力的自己,才是你本来的样子,唯有发现这一点。

生活与禅修一样,都是因缘法,自然的,你执着了,你就苦,也没有什么是你的,财富地位都是暂借的,之后也不是你的,因此,生活上任何发生或困难也都是暂时的,它也会自然的过去,心没有停留之时,如果不知道修心之法,让心沉迷于世俗,永远不得正智解脱,佛陀说,心需微妙,但不真实,应时时观照,不令心放逸,不要让心肆意飞驰,飘荡。

2020.10.01 第三条

生命中,我们无法避免变化与失去,当我们历经变化时,能随顺而自在,解脱和幸福就在这里被发现。每件事物有开始,就有个结束,这是一个事实,无论是走路、吃东西、做事情你都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要不然你的大半生就这样错过了。知道法而不去实践,就像锅子里的那根汤勺,无法尝到羹汤的味道,因此修行不着形,而在意,真实的知道,佛陀的法音。

2020.10.01 第四条

唯有开悟者所发出的芳香,能吹送到任何方向,檀香,多伽罗香,莲花香,苿莉花香,而开悟者所发出来的方向,远胜于一切香味,祝愿所有同修迈向道向果,节日安住,自在。

繁体原文:

2020.10.01 第一条

色和心,心法是能知,色法是所知,色法也可稱為身,但心亦能知心也就是心也可以是一個所缘,或所知,如心在看,在聽对修行而言,身可以看成是一個演員,心可以當做一個觀眾,身心是內觀修法的所缘,心命令身做它想做的事,一個修習者,觀照身心時,例你只是一個觀眾,像看电影,任何生起的東西由它过,所有生起的只是片段,而心不要引導它成為導演入了思維概念里面,而走錯方向,有三種心法可以作修行的所缘,它們是受,心,法三個念住。受念住如樂受,不樂受等,心念住如貪心,嗔心和痴心等,心在聽,在看,妄想心等,而身體是很粗糙的,容易看見,平時在生活上行住坐卧,觀察身体是容易的,如果你每天有練習的話,漸漸在平時生活上觀察你的身心,是觀察得住的,而行為也会有所改變的,例當你起嗔心時,從前是看不見的,但現在當下就能看到嗔'心生起,而看到嗔心的生灭,这就是內觀禅修的利益了,心生起的不善心所,你能灭掉它,这就是成果,因為修行是,心灭,調服自巳,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如果我們懂得自爰,應好好地守護自巳的心,人生的过去,現在,未來智者常常保持清醒,智者先內修自心,而後才可教導他人,智者依法而行,因此沒有凡夫的缺点,教導別人,自巳應以身作側,能調服自巳,才能調服別人,以自巳為依歸,除了自巳哪裡還有其他的依歸?人應先調服自巳的心,他便獲得了難得的歸依處。做出有害於自已的恶事,是很容易的,做出有利於自巳的善事,才很難實行,行利益他人的事,但別忽略生死解脱的大事,善觀自身的利益,恶由自巳所做,污垢由自巳所染,只有自已才能不造惡,不染污垢,淨与不净全由自巳,沒有人能夠清净別人,每天能夠堅持邁向道,就是你的法。

2020.10.01 第二条

平時在生活上,當我們餓了,就好好吃飯,睏了就要休息,我們只需親身体驗生活就好,為什麼還要考慮許多和當下生活無関的事情?正如大多数人体会到的,生命是痛苦的,生活是一种掙扎,有做不完的事,家庭的经濟壓力,但是,如果你肯正視这种痛苦,面对这些掙扎,那麼你会發現,自已承受的痛苦越多,內心便越是深沉,你会發現,原來自巳的心意是如此冇力量,恐懼和担憂是你每天的生括,你如果不去想著这些害怕的事,而只用你的意志來堅持做事,那麼你会發現,世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值得你害怕的,禅是內在的宝藏,就是我們的意志力,雖然意志力不是萬能的,但它是我們成就事業,成就人生不可或缺的,任何一件事想要做成,都需要內外各种因缘條件,如果因缘不具足,不必因此停步不前,更不必因此而否定人生,禅修也一样,我們其實就活在佛法當中,只是你從来沒有注意到而已,人們累積了龐大的財富,到了死去的那一刻,依然連一毛錢也不能帶走,攀上高位的,终究是借來的,人類本質与真實的人生,绝非那麼膚淺的東西,當你禅修之後,從各式各样的束縛中解放後,行者才能看清人類的本質,試著放下煩惱和執著,思考自已原本是怎麼样子,你應該發現一無所有,心是冇力量的,最自然的自已,下雨的時候,你的身体会被打湿,颳風的時候,你被吹得冇法前進,那個軟弱冇力的自巳,才是你本來的样子,唯有發現这一'点,生活与禅修一样,都是因缘法,自然的,你執著了,你就苦,也冇怎麼是你的,財富地位都是暫借的,之後也不是你的,因此,生活上任何發生或困難也都是暫時的,它也会自然的过去,心沒有停留之時,如果不知道修心之法,讓心沉迷於世俗,永遠不得正智解脱,佛陀說,心需微妙,但不真實,應時時觀照,不令心放逸,不要讓心肆意飛馳,飘荡。

2020.10.01 第三条

生命中,我們無法避免变化与失去,當我們歷经变化時,能隨順而自在,解脱和幸福就在这里被發現,每件事物有開始,就有個結束,这是一個事實,無論是走路,吃東酉,做事情你都全心全意地活在當下,要不然你的大半生就这样錯过了,知道法而不去實踐,就像鍋子裡的那根湯杓,無法嚐到羹湯的味道,因此,修行不著形,而在意,真實的知道,佛陀的法音。

2020.10.01 第四条

唯有開悟者所發出的芳香,能吹送到任何方向,檀香,多伽羅香,蓮花香,苿莉花香,而開悟者所發出来的方向,遠勝於一切香味,祝願所有同修邁向道向果,節日安住,自在。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2)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2020.10.2 第一条

        当我们观呼吸的时侯,不是去找一个地方专注,而应当用心,用我们的意门,用我们的意识来感知,觉知我们的呼吸。

        因此,当你在呼吸的时候,是心意集中在鼻的触感上知道每一下,而不是刻意去找一个触,当你有用心意觉知的时候,是没有跟念头跑的,如果你的心有在觉知,念头是出不来的,你就有一下在观。

        反之,你只是在修定,因为有觉知是先观而后自然定是跟随的,当你的心意觉知到每一下呼吸时,观和止是一齐的,因此,宣隆禅修法,练习观呼吸做得正确否,在心意的觉知上是重点。

        因此,初阶者,要多练习,有量有质的发展到止观平衡的正定,力度强弱是自已的体力和休质,这个不是重点,自己要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呼吸有在觉知,才是重点,修习忍耐,忍耐是培育专注和正念的最重要美德之一。

2020.10.2 第二条

        未经训练的心智通常都是处于损毁和无明的状态,这些状态包括各种类型的贪婪,嫉妒,愤怒,憎恶和仇恨,迟钝和不安,自满,疑惑,傲慢,藐视和自负,以及对观点和信念的盲目执著,幸运的是,这些心智状态没有一种是扎根在心智中的,每一种都可以通过修习八正道而被去除,这些负面的有害的心智状态称为五毒或污染。

        因此,透过禅修的练习,才能够洗涤而入净化,需要时间和持续的修习,当然每个人的毅力和精进力心智也不一样,但勤乃成功之母,持之以恒是必须的。

        半吊子和半途而废的人最多,禅修者会遇到几种深植的心智习惯,妨碍行者经验到内在的安宁和培养洞见,佛陀特别指出了五种障碍即五盖,无论采用任何禅修技巧,禅修者的首要任务是超越这五种障碍。

        第一禅修的第一个障碍,是因色声香味触中获得的乐受而兴奋,贪欲盖,在坐禅中,行者喜爰回忆和想像,引诱心智离开眼前的任务,这种障碍最强有力的表现是性幻想,也可能显现为一连串的与食物,娱乐,外界的影像,及其他相关的念头,妄想,妄念是禅修者喜欢想到的任何事物。

        第二是不善念的嗔恚盖,在禅修中不善念头的范围,可以从强烈的情感如憎恨和偏见,到对不愉悦的体验回避,遇到痛楚逃避,不善念可以是针对自己,他人或周围环境的。

        第三个障碍是懒散和迟钝,包括懒惰,无聊和精神麻木,昏沉睡眠盖,最粗重的体现是,行者堕入昏睡或进入无觉知的黑暗状态,最精微的体现,则是心智感觉到轻微的僵硬和笨重。

        第四种障碍是掉举盖,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精神的焦虑不安,即心猿意马,思绪从一个念头跳到另一个念头,初阶者最多,念头多到停不下来,心像猴子跳个不停,其次是头脑沉浸在担忧,焦虑和内疚中。

        第五是障碍精神的摇摆不定和踌踀不决,想修又不想修,即怀疑的一种形式,疑盖,当我们认识到缺乏必要的信息来做出好的决定时,怀疑是理性的,但是,当禅修者拥有前进所必须的一切信息,不能够下决心追随任何一种修行之路时,怀疑就成为一种障碍,心中会想种种理由令自己停步不前,这也是初阶者最多,半吊子和半途而废的心智者,疑盖令他们放弃的原因,通常喜欢找答案,问问题,但不行动实践,期待著在付出能够提供答案的努力之前,就先找到答案。

        因此在克服禅修的五盖障碍的初始努力中,用方法和坚持中行,住,坐卧的四念处法门很重要,其禅修方法和用意是使用一个禅修目标和所缘来培养足够的专注力,觉知,警醒和努力,把心智带到比障碍更高的境界和层次,为心智创造最佳条件来省察心的本质。

2020.10.2 第三条

        原来小到亳不起眼的不安种子,在不知不觉间发芽长大,脑袋越是思考,心中的不安越是增加,最后化为心魔朝我们袭来,这些是每个人一定遇到的经验。

        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要先了解你为何不安?是别人的一句说话吗?一件微不足度的事情吗?还是你的人生方向很迷惘?或突然之间疾病来袭击你时?总而言之,发现不安的真相后,应该立刻行动,解决问题,如果只是停留在原处,不知如何是好,事情永远也无法解决,要面对不安的真实体验,当下放得下,平时禅修的功夫,就用在不安上,行者才会知道,才会被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执著,看见执著才能够知道自己执在那了。

        有句禅语要表达的,飘浮在天空的云,悠闲不受任何妨碍,溪谷与大河的水流一刻也不停歇,不断向前奔流,流动的水一样不带执著,自由自在的,行云流水,持续修行才是你最应该做的事,不安也会自然消失,若是真的无能为力的话,不如先放下吧,时间会过去,一切在变在流动著,当你再回头看,不安可能已经消失,你对不喜欢的人也淡然了。

        我们努力不是纯粹为了达成目标,还是为了逐步开启自己的道,努力若无法立即收效,实在很难坚持下去,怀抱信念坚持下去,道路必然为你开启。有觉才有悟,悟是由渐渐一点一滴的努力而习得。

繁体原文:

2020.10.2 第一条

當我們觀呼吸的時侯,不是去找一個地方專注,而應當用心,用我們的意門,用我們的意識來感知,覺知我們的呼吸,因此,當你在呼吸的時候,是心意集中在鼻的觸感上知道每一下,而不是刻意去找一個觸,當你有用心意覺知的時候,是没有跟念頭跑的,如果你的心有在覺知,念頭是出不來的,你就有一下在觀,反之,你只是在修定,因為有覺知是先觀而後自然定是跟随的,當你的心意覺知到每一下呼吸時,觀和止是一齊的,因此,宣隆禅修法,練習觀呼吸做得正確否,在心意的覺知上是重点,因此,初階者,要多練習,有量有質的發展到止觀平衡的正定,力度强弱是自已的体力和休質,这個不是重点,自己要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呼吸有在覺知,才是重点,修習忍耐,忍耐是培育專注和正念的最重要美德之一。

2020.10.2 第二条

未經訓練的心智通常都是處於損毁和無明的狀態,这些狀態包括各種类型的貪婪,嫉妒,憤怒,憎惡和仇恨,迟鈍和不安,自滿,疑惑,傲慢,藐視和自負,以及对觀点和信念的盲目執著,幸運的是,这些'心智狀態沒有一种是札根在心智中的,每一种都可以通过修習八正道而被去除,这些負面的有害的心智狀態稱為五毒或污染,因此,透过禅修的練習,才能夠洗滴而入净化,需要時間和持續的修習,當然每個人的毅力和精進力心智也不一样,但勤乃成功之母,持之以恆是必須的,半吊子和半途而癈的人最多,禅修者会遇到几种深植的心智習慣,妨礙行者經驗到內在的安寧和培養洞見,佛陀特別指出了五种障礙即五蓋,無論採用任何禅修技巧,禅修者的首要任務是超越这五种障礙,第一禅修的第一个障礙,是因色声香味觸中獲得的樂受而興奮,貪慾蓋,在坐禅中,行者喜爰回憶和想像,引誘'心智离開眼前的任務,这种障礙最强有力的表現是性幻想,也可能显現為一連串的与食物,娱樂,外界的影像,及其他相关的念頭,妄想,妄念是禅修者喜歡想到的任何事物,第二是不善念的嗔恚蓋,在禅修中不善念頭的范圍,可以從强烈的情感如憎恨和偏見,到对不愉悅的体驗迴避,遇到痛楚逃避,不善念可以是針对自己,他人或周圍環境的,第三個障礙是懶散和迟鈍,包括懶惰,無聯和精神麻木,昏沉睡眠蓋,最粗重的体現是,行者堕入昏睡或進入無覺知的黑暗狀態,最精微的体現,則是心智感覺到輕微的僵硬和笨重,第四种障礙是掉舉蓋,有兩個方面,首先是精神的焦慮不安,即心猿意馬,思緒從一個念頭跳到令一個念頭,初階者最多,念頭多到停不下來,心像猴子跳过不停,其次是頭腦沉浸在担忧,焦慮和內疚中,第五是障礙精神的摇擺不定和踌踀不决,想修又不想修,即怀疑的一种形式,疑蓋,當我們認識到缺乏必要的信息來做出好的决定時,怀疑是理性的,但是,當禅修者拥有前進所必須的一切信息,不能夠下决心追随任何一种修行之路時,怀疑就成為一种障礙,心中会想种种理由令自已停步不前,这也是初階者最多,半吊子和半途而癈的心智者,疑蓋令他們放棄的原因,通常喜歡找答案,問問題,但不行動實踐,期待著在付出能夠提供答案的努力之前,就先找到答案,因此在克服禅修的五蓋障礙的初始努力中,用方法和堅持中行,住,坐卧的四念處法門很重要,其禅修方法和用意是使用一個禅修目標和所缘來培養足夠的專注力,覺知,警醒和努力,把心智带到比障礙更高的境界和層次,為心智創造最佳條件來省察'心的本質。

2020.10.2 第三条

未經訓練的心智通常都是處於損毁和無明的狀態,这些狀態包括各種类型的貪婪,嫉妒,憤怒,憎惡和仇恨,迟鈍和不安,自滿,疑惑,傲慢,藐視和自負,以及对觀点和信念的盲目執著,幸運的是,这些'心智狀態沒有一种是札根在心智中的,每一种都可以通过修習八正道而被去除,这些負面的有害的心智狀態稱為五毒或污染,因此,透过禅修的練習,才能夠洗滴而入净化,需要時間和持續的修習,當然每個人的毅力和精進力心智也不一样,但勤乃成功之母,持之以恆是必須的,半吊子和半途而癈的人最多,禅修者会遇到几种深植的心智習慣,妨礙行者經驗到內在的安寧和培養洞見,佛陀特別指出了五种障礙即五蓋,無論採用任何禅修技巧,禅修者的首要任務是超越这五种障礙,第一禅修的第一个障礙,是因色声香味觸中獲得的樂受而興奮,貪慾蓋,在坐禅中,行者喜爰回憶和想像,引誘'心智离開眼前的任務,这种障礙最强有力的表現是性幻想,也可能显現為一連串的与食物,娱樂,外界的影像,及其他相关的念頭,妄想,妄念是禅修者喜歡想到的任何事物,第二是不善念的嗔恚蓋,在禅修中不善念頭的范圍,可以從强烈的情感如憎恨和偏見,到对不愉悅的体驗迴避,遇到痛楚逃避,不善念可以是針对自己,他人或周圍環境的,第三個障礙是懶散和迟鈍,包括懶惰,無聯和精神麻木,昏沉睡眠蓋,最粗重的体現是,行者堕入昏睡或進入無覺知的黑暗狀態,最精微的体現,則是心智感覺到輕微的僵硬和笨重,第四种障礙是掉舉蓋,有兩個方面,首先是精神的焦慮不安,即心猿意馬,思緒從一個念頭跳到令一個念頭,初階者最多,念頭多到停不下來,心像猴子跳过不停,其次是頭腦沉浸在担忧,焦慮和內疚中,第五是障礙精神的摇擺不定和踌踀不决,想修又不想修,即怀疑的一种形式,疑蓋,當我們認識到缺乏必要的信息來做出好的决定時,怀疑是理性的,但是,當禅修者拥有前進所必須的一切信息,不能夠下决心追随任何一种修行之路時,怀疑就成為一种障礙,心中会想种种理由令自已停步不前,这也是初階者最多,半吊子和半途而癈的心智者,疑蓋令他們放棄的原因,通常喜歡找答案,問問題,但不行動實踐,期待著在付出能夠提供答案的努力之前,就先找到答案,因此在克服禅修的五蓋障礙的初始努力中,用方法和堅持中行,住,坐卧的四念處法門很重要,其禅修方法和用意是使用一個禅修目標和所缘來培養足夠的專注力,覺知,警醒和努力,把心智带到比障礙更高的境界和層次,為心智創造最佳條件來省察'心的本質。

2020.10.2 第三条

未經訓練的心智通常都是處於損毁和無明的狀態,这些狀態包括各種类型的貪婪,嫉妒,憤怒,憎惡和仇恨,迟鈍和不安,自滿,疑惑,傲慢,藐視和自負,以及对觀点和信念的盲目執著,幸運的是,这些'心智狀態沒有一种是札根在心智中的,每一种都可以通过修習八正道而被去除,这些負面的有害的心智狀態稱為五毒或污染,因此,透过禅修的練習,才能夠洗滴而入净化,需要時間和持續的修習,當然每個人的毅力和精進力心智也不一样,但勤乃成功之母,持之以恆是必須的,半吊子和半途而癈的人最多,禅修者会遇到几种深植的心智習慣,妨礙行者經驗到內在的安寧和培養洞見,佛陀特別指出了五种障礙即五蓋,無論採用任何禅修技巧,禅修者的首要任務是超越这五种障礙,第一禅修的第一个障礙,是因色声香味觸中獲得的樂受而興奮,貪慾蓋,在坐禅中,行者喜爰回憶和想像,引誘'心智离開眼前的任務,这种障礙最强有力的表現是性幻想,也可能显現為一連串的与食物,娱樂,外界的影像,及其他相关的念頭,妄想,妄念是禅修者喜歡想到的任何事物,第二是不善念的嗔恚蓋,在禅修中不善念頭的范圍,可以從强烈的情感如憎恨和偏見,到对不愉悅的体驗迴避,遇到痛楚逃避,不善念可以是針对自己,他人或周圍環境的,第三個障礙是懶散和迟鈍,包括懶惰,無聯和精神麻木,昏沉睡眠蓋,最粗重的体現是,行者堕入昏睡或進入無覺知的黑暗狀態,最精微的体現,則是心智感覺到輕微的僵硬和笨重,第四种障礙是掉舉蓋,有兩個方面,首先是精神的焦慮不安,即心猿意馬,思緒從一個念頭跳到令一個念頭,初階者最多,念頭多到停不下來,心像猴子跳过不停,其次是頭腦沉浸在担忧,焦慮和內疚中,第五是障礙精神的摇擺不定和踌踀不决,想修又不想修,即怀疑的一种形式,疑蓋,當我們認識到缺乏必要的信息來做出好的决定時,怀疑是理性的,但是,當禅修者拥有前進所必須的一切信息,不能夠下决心追随任何一种修行之路時,怀疑就成為一种障礙,心中会想种种理由令自已停步不前,这也是初階者最多,半吊子和半途而癈的心智者,疑蓋令他們放棄的原因,通常喜歡找答案,問問題,但不行動實踐,期待著在付出能夠提供答案的努力之前,就先找到答案,因此在克服禅修的五蓋障礙的初始努力中,用方法和堅持中行,住,坐卧的四念處法門很重要,其禅修方法和用意是使用一個禅修目標和所缘來培養足夠的專注力,覺知,警醒和努力,把心智带到比障礙更高的境界和層次,為心智創造最佳條件來省察'心的本質。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03)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

2020.10.03 第一

凡夫的身口意都是不断地冲动,很难停下来。能在历缘对境中,把讲话的冲动速度慢下来吗?能听到自已讲话的音调高低与声浪起伏吗?能觉察到想讲话的冲动与冲动背后的我是、我能、我慢吗?有看到手、脚、身体动作的急躁与轻浮吗?能缓和下来吗?有看到思想意念的冲动吗?当我是、我能的慢心、贪心、嗔心升起之际,能觉察到吗?能停下来吗?或是在禅修的时候能缓慢下来,但一离开禅修,又是不断的冲动?

若是真的在修行,不是光用嘴巴讲。行者身、口、意的冲动,一定会透过现观而慢下来。不是刻意很慢很慢,而是明觉正知,柔和安详,没有冲动的急躁。当身、口、意渐渐柔软下来,我慢是我的,也会透过现观、反观、净化而渐淡薄。

在日常生活中,历缘对境自已是否如是看见,就是你的法。每天的努力不一定马上得到结果,但绝对不会白费,努力能使道路开。有水流动的地方,自然形成渠道。专注于该做的事情中,当你察觉时,道路早已为你敞开,如同水流形成渠道一般。不论任何事情,不有所行动的话,道路便不可能开启。

2020.10.03 第二条

当修习者坐禅了一段时间,心会想要,想成为,想知道,想解脱,想名想利,想东想西如果是这样,已经是将心往外送,也就是离开

若要自的修行不出偏执,不出错,便要牢牢抓住核心原则那就是我们之所以禅修,学习修行,是为了及时知道那些始终想要控制心的烦恼和欲望直接培养心能有力量,智慧增长远离烦恼情绪欲望的操控

再有,行者在修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时地观察自已的心心若感到沉重,或执想要得到如果是这样想,就在修想修执取了在这种心情和情况下,身心内外都是虚假幻想和虚妄,心没有丝毫份量,而没有在禅坐中

因为经背负了错的种子,因种错了,沉重感才会产生透过个人体验,才能深深感受到法味佛法其唯一的目的是教导我们调伏自心,让心柔软,有慈悲心,使自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心放得正,比放生更实际,与其刻意去买海鲜放生,不如先把自的心放生,比么都重要,灭掉贪痴,就是放生自的心,而得以解脱苦。

2020.10.03 

别记禅修经验的日记如果你记,你将开始为了有这或那事发生而使你能在你的日记上记下而禅修,最后,除了你无中生有的事外,结果么也没有

请记住禅修是无一刻无一节是相同的,也不用记得它,因为已经成为过去,如果记住过去的,你就法看见当下这刻的呈现

而未来也不是你可以安排的,所有的呈现,你只是知道它,而不用记着。你必须自努力如来只能指示道路,修禅者依靠自,以解脱心魔的束缚。

 

繁体原文:

2020.10.03 第一

凡夫的身口意都是不断的衝動,很難停下来,能在歷缘对境中,把講話的衝動速度慢下來嗎?能聽到自已講話的音調高低与声浪起伏嗎?能覺察到想講話的衝動与衝動背後的我是,我能,我慢嗎?有看到手腳身体動作的急躁与輕浮嗎?能緩和下来嗎?有看到思想意念的衝動嗎?當我是我能的慢心,貪心,嗔心升起之際,能覺察到嗎?能停下来嗎?或是在禅修的時候能緩慢下來,但一离開禅修,又是不断的衝動?若是真的在修行,不是光用咀巴講,行者身口意的衝動,一定会透过現觀而慢下來,不是刻意很慢很慢,而是明覺正知,柔和安詳,沒有衝動的急躁,當身口意漸漸柔軟下来,我慢是我的也会透过現觀,反觀,净化而漸淡薄。在日常生活中,歷缘对境自巳是否如是看見,就是你的法,每天的努力不一定馬上得到结果,但绝对不会白費,努力能使道路開,有水流動的地方,自然形成渠道,專注於該做的事情中,當你察覺時,道路早巳為你敞開,如同水流形成渠道一般,不論任何事情,不有所行動的話,道路便不可能開啟。

2020.10.03

當修習者坐禅了一段時間,'心会想要,想成為,想知道,想解脱,想名想利,想東想西,如果是这样,已經是將心往外送,也就是離開了,知,若要自巳的修行不出偏執,不出錯,便要牢牢抓住核心原則,那就是,我們之所以禅修,學習修行,是為了及時知道那些始終想要控制心的煩惱和慾望,直接培養心能有力量,智慧增長,远离煩惱,情緒,慾望的操控,再有,行者在修習的过程中,需要不時地觀察自已的心,心若感到沉重,或執著想要得到怎麼,如果是这样想,就在修想,修執取了,在这种心情和情況下,身心內外都是虚假,幻想和虚妄,心冇絲毫份量,而冇在禅坐中,因為巳经背負了錯的种子,因种錯了,沉重感才会產生,透过個人体驗,才能深深感受到法味,佛法其唯一的目的是教導我們調伏自心,讓心柔軟,有慈悲'心,使自巳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心放得正,比放生更實際,与其刻意去買海鮮放生,不如先把自巳的心放生,比怎麼都重要,灭掉貪嗔痴,就是放生自巳的心,而得以解脱苦。

2020.10.03 

别記禅修经驗的日記,如果你記,你將開始為了有这或那事發生而使你能在你的日記上,記下而禅修,最後,除了你無中生有的事外,结果怎麼也沒有,請記住禅修是無一刻無一節是相同的,也不用記得它,因為已經成為过去,如果記住过去的,你就冇法看見當下这刻的呈現,而未來也不是你可以安排的,所有的呈現,你只是知道它,而不用記著,你必須自巳努力,如來只能指示道路,修禅者依靠自巳,以解脱心魔的束縛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4)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4

简体版(编辑:胡勃):

2020.10.4 第一

佛陀教导我们,五蕴是沉重的负担任何人背负它们,都会给五蕴耍,跌进苦里面事实上,生,老,病,死的状态,才是苦但行者如果懂得佛陀教导的法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智,便没有我在受苦只有身心的各种状态在呈现三法印,生,住,升,灭而已因此,在禅修中,不要理解错了,而受掌控和做作而给五蕴耍你,而想努力挣扎逃避避得了一时,避不了一世越挣扎就越苦,越苦就越挣扎原本的实相,就在当下呈现看见,知道但行者逃避了,苦依然燃烧而不止息行者这次禅修,下车了,不在道上行迷失正念了,志向没有大小之分那是你个人的意志禅修的态度,当你可以选择时,不要忘记,你是你自已的主人,皈依你自已的心,不是别人在任何时候,都记得保持自主性。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这么一次,确立自己的目标与见地,就能不被环境纷扰影响,你总有从中解脱的一刻度过往后的人生,切断束缚和妄想,将使我们看见真正的自己。随处作主,立处皆真。世界是黑暗的,在此之中能看清实相的人很少,无论是大地的君主,上升天界的人,世上的君王,都远远比不上,证得初果的圣者。

2020.10.4 第二条

自卑是傲慢心的一种如果你在坐禅,生起这种心,会障碍你的修行人人都有一颗心,心量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人心能大能少,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最广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宽广的是人的心量可见,世间万物全在我们自已的心中,好坏都是自己的心所分别出来的,心清净则一切清净每一个修习的行者,都是平等的都可以见法自卑是你的心量局限了自己,觉得自己不行了,障碍了自已,你有努力过才最重要,学会让自已安静,把思维沉淀下来,修剪心灵的强烈欲望,归零把每一天都当作新的起点,清澈的水来自雪山之颠,人的善良来自干净的心底,善说法句者,能够摘取佛法的美丽花朵。

身处俗世,如何修持自身,专注当下,就是修行。超脱烦恼与执着的当下,就是开悟的瞬间。而伤自巳的,都是自己的执念。

 

2020.10.4 

  

 

断除禅修当下生起的障碍,禅修须知的问题,也是你们必须知道的课题例如观呼吸时,一定会有杂念干扰这杂念生起的干扰,也就是心跑掉了。心被新的外尘所吸引,这也可以说被某种外尘所干扰这里说的外尘可能是个念头,或是五根中的任何一根与外尘的接触或突如其来的声音,或是有人走过的声音,这都会干扰我们的禅修当新的外尘拉走我们的注意力时,修习者要很有智慧地观照它只是知,然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外尘并不重要全然地放下,由它过,有时会有特如其来的噪音不要惊慌,也不要动摇心念,只是知即可如果自己一个人在家打坐时,这些噪音会经常发生的,知道它只是噪音,而它不久就会消失,我们的心也会回到觉知呼吸上禅观时,想起往事及自己所爱所恨的人等,对治妄念,也可以观察这些杂念直到它们消失为止妄想杂念也是流动变化与无常,由它过,它也会自然消失

然而,观照杂念要观到怎么程度?,我们应该知道心念终究会消失,也应该知道这些杂念就是干扰如此,杂念就会渐渐地瓦解,而心则再度回到禅修的所缘上,回到我们分心,出轨的那个点上,重新再出发因此,无论是人,事,物或精疲力尽,疼痛等的干扰,我们都应该面对它,直到它们完全消失为止然后我们再度开始修习觉知力。当然都会来来回回,上上落落,我们的心飘浮不定,难以控制,难以驾驭,心很轻浮难以克制,会被欲望驱使,操纵。心独自飘荡云游,藏匿起来无形纵,连绵飞驰无边际善德能遏止恶念,明白这道理称为贤,智者克制自己变动不居的心,减少意识的干扰而能调御自己的心,订定具体目标,逐步蹅实去实践年岁不会阻止你前进,能阻止你的,只有你自已。

 

 

繁体原文:

 

2020.10.4 第一

 

佛陀教導我們,五蕴是沉重的負担,任何人背負它們,都会給五蕴耍,跌進苦里面,事實上,生,老,病,死的狀態,才是苦,但行者如果懂得佛陀教導的法,無常,苦,無我,三法印智,便没有我在受苦,只有身心的各種狀態在呈現三法印,生,住,昇,灭而已,因此,在禅修中,不要理解錯了,而受掌控和做作而給五蕴耍你,而想努力挣扎逃避,避得了一時,避不了一世,越挣扎就越苦,越苦就越挣扎,原本的實相,就在當下呈現,看見,知道,但行者逃避了,苦依然燃燒而不止息,行者这次禅修,下車了,不在道上行,迷失冇正念了,志向沒有大'

小之分,那是你個人的意志,禅修的態度,當你可以選擇時,不要忘記,你是你自已的主人,皈依你自已的心,不是別人,在任何時候,都記得保持自主性。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这麼一次,確立自巳的目標与見地,就能不被環境纷擾影響,你总有從中解脱的一刻,度过往後的人生,切断束縛和妄想,將使我們看見真正的自巳,随處作主,立處皆真。世界是黑暗的,在此之中能看清實相的人很少,無論是大地的君主,上升天界的人,世上的君王,都遠遠比不上,證得初果的聖者。

2020.10.4 

 

自卑是傲墁心的一种,如果你在坐禅,生起这种心,会障礙你的修行,人人都有一顆心,心量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人心能大能少,世界上最寬阔的是海洋,'最广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寬广的是人的'心量,可見,世間万物全在我們自已的心中,好坏都是自己的心所分别出來的,心清净則一切清净,每一個修習的行者,都是平等的都可以見法,自卑是你的心量局限了自巳,覺得自巳不行了,障礙了自已,你有努力過才最重要,學会讓自已安静,把思维沉淀下來,修剪心靈的强烈慾望,歸零,把每一天都當作新的起点,清澈的水来自雪山之顛,人的善良来自乾淨的心底,善說法句者,能夠摘取佛法的美丽花朵。

身處俗世,如何修持自身,專注當下,就是修行。超脱煩惱与執著的當下,就是開悟的瞬間。而傷自巳的,都是自巳的執念。

 

2020.10.4 

 

 

断除禅修當下生起的障礙,禅修須知的問題,也是你們必須知道的課題,例如觀呼吸時,一定会有雜念干擾,这雜念生起的干擾,也就是心跑掉了。心被新的外塵所吸引,这也可以說被某種外塵所干擾,这裡說的外塵可能是個念頭,或是五根中的任何一根与外塵的接觸,或突如其来的声音,或是有人走过的声音,这都会干擾我們的禅修,當新的外塵拉走我們的注意力時,修習者要很有智慧地觀照它,只是知,然後我們就会發現这些外塵並不重要,全然地放下,由它过,有時会有特如其来的噪音,不要驚慌,也不要動搖心念,只是知即可,如果自巳一個人在家打坐時,这些噪音会经常發生的,知道它只是噪音,而它不久就會消失,我們的心也会回到覺知呼吸上,禅觀時,想起往事及自己所爱所恨的人等,对治妄念,也可以觀察这些雜念直到它們消失為止,妄想雜念也是流動变化与無常,由它过,它也会自然消失,然而,觀照雜念要觀到怎麼程度?,我們應該知道心念終究会消失,也應該知道这些雜念就是干擾,如此,雜念就會漸漸地瓦解,而心則再度回到禅修的所缘上,回到我們分心,出軌的那個点上,重新再出發,因此,無論是人,事,物或精疲力盡,疼痛等的干擾,我們都應該面对它,直到它們完全消失為止,然後我們再度開始修習覺知力。當然都会來來回回,上上落落,我們的心飄浮不定,難以控制,難以駕馭,心很輕浮難以克制,会被慾望驅使,操縱。心獨自飘荡雲遊,藏匿起來無形縱,連綿飛馳無边際,善德能遏止恶念,明白这道理稱為賢,智者克制自巳变動不居的心,减少意識的干擾,而能調御自巳的心,訂定具体目標,逐步蹅實去實踐,年歲不会阻止你前進,能阻止你的,只有你自已。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5)

简体版(编辑:梦)

2020.10.5 第一条

当内心涌起愤怒,或是感到焦虑不安时,人们一定会用胸口呼吸。这种呼吸方式不但无法稳定心情,还会使人丧失理智与判断的能力,要是长时间持续下去,最终将形成巨大的压力。让心灵平静的最好方法,在于呼吸,使用丹田呼吸,丹田位于肚脐的略下方,每次吸气多些,呼气少些,渐渐心会静下来。

如果已经在修宣隆呼吸的修习者,会更容易呼吸,内心保持平静沉稳,可以使我们从不必要的压力得到舒缓,身体也会跟著改善。遗憾的是,在这忙碌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心灵平静不容易,必须承受接踵而来的精神压迫,在愤怒和焦躁的情绪璇涡中挣扎。要注意你的呼吸很重要,丹田呼吸能抚平你心中的波动,有很多人修习呼吸的时候都是用胸口呼吸,越呼越没气或逃避呼吸,最后放弃了的人最多,因此,要注意自巳的呼吸。

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会反映外在的行为举止,内心平静沉著的人,不论是站著或坐著,举手投足都让人心情舒畅。相对地,内心浮躁不定的人,容易过度出力,冲动紧张,出现不必要的动作,行为跟著不太自然。这里的重要差异在于呼吸方式,通常心情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而心情烦闷时气会闭塞,自然的会用胸口呼吸,会气顶的原因也在此。久了就会生病,因为愤怒会产生毒素令自己中毒。很多慢性疾病是跟情绪有关而令性格改变,难以与人相处,伤自己的都是自己的主观与执念。

因此平时要觉知自巳的呼吸不要使用胸口,而是用腹,腹式呼吸有助于扩张全身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腹式呼吸能端正你的姿势,很多人坐禅越坐越弯曲不直,东侧西倒的原因都与呼吸有关。例缺氧会导致昏沉头晕,气血不通、越坐越痛、身体僵硬、散乱不安等情绪都与呼吸有关。因此宣隆法的呼吸除了能提升专注力与定力之外,如果呼吸做得多又做得正确,对身体的健康会有很大的改善。呼吸也会顺畅,心情也会转好。

一个修习者平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怨话不说,胡话不说,狂话不说,假话不说,择善而行,这些也是你的课业。每天都要练习呼吸也是修宣隆禅修法的行者,必须坚持的功课。

2020.10.5 第二条

人的烦恼,不外乎三件事,自己的、爱管别人的事、和自己不能预知的无常。若平时很容易受到妄念的干扰,在做出决定时,往往都是受烦恼,习气的力量作为心理的主流,在做出反应时,也都是依习惯烦恼而做出的反应。因此自己很容易制作流转的业,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加强心主动的力量和能观的作用,关己则乱。

当修定修到某个阶段,能观的作用会很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命运,所有的时间和日子你都要珍惜,如何过好自己。首先把自己放生,如果烦恼令自己每天都在地狱里受苦,你愿意吗?人的计算都是一念之间的执念,如果你习禅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但智慧不增长,你要反思了。

坐禅你在做怎么?不要学习小道,而形成错误的观念了;不要学习放逸,乃至增长贪欲渴望;不要学习错误的,要朝向正确之道修正,正确地使用心,便可灭尽一切烦恼障。学习如何安顿身心,谨慎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令自己的心清净而不放逸,这是圣人达至无苦的道迹。

2020.10.5 第三条

很喜欢释迦牟尼的这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里该出现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喜欢你的人给了你温暖和勇气;你喜欢的人让你学会了爱和支持;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了你宽容和尊重;不喜欢你的人让你知道了自省和成长。没有人是无缘无故出现在你生命里的,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是缘份,都值得感恩----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我将最真诚的祝福送给大家,感谢相遇。感恩得闻佛法,感恩所有相遇的善友善知识。


繁体原文:

2020.10.5 第一条

當内心湧起憤怒,或是感到焦慮不安時,人們一定会用胸口呼吸,这種呼吸方式不但無法穩定心情,還会使人喪失理智判斷的能力,要是長時間持續下去,最终將形成巨大的壓力,讓心靈平静的最好方法,在於呼吸,使用丹田呼吸,丹田位在肚臍的略下方,每次吸氣多些,呼氣少些,漸漸心会静下來,如果巳經在修宣隆呼吸的修習者,会更容易呼吸,內心保持平静沉穩,可以使我們從不必要的壓力得到舒緩,身體跟著改善,遺憾的是,在这忙碌的現代社會中,保持'心靈平静不容易,必須承受接踵而来的精神壓迫,在憤怒和焦躁的感情璇渦中掙扎,要注意你的呼吸很重要,丹田呼吸能撫平你心中的波動,有很多人修習呼吸的時候都是用胸口呼吸,越呼越冇氣或逃避呼吸,最後放棄了的人最多,因此,要注意自巳的呼吸。一個人的內心狀態,会反映外在的行為舉止,內心平静沉著的人,不論是站著或坐著,舉手投足都讓人心情舒暢,相对地,內心浮躁不定的人,容易过度出力,衝動緊張,出現不必要的動作,行為跟著不太自然,这裡的重要差異在於呼吸方式,通常心情会影響一個人的情緒,而心情煩悶時氣会閉塞,自然的会用胸口呼吸,会氣頂的原因也在此,久了就会生病,因為憤怒会產生毒素令自巳中毒,很多慢性疾病是跟情緒有関而令性格改變,難以与人相處,傷自已的都是自已的主觀与執念,因'此平時要覺知自巳的呼吸不要使用胸口,而是用腹,腹式呼吸有助於擴张全身血管,促進血液循環,腹式呼吸能端正你的姿勢,很多人坐禅越坐越捲曲不直,東側西倒的原因都与呼吸有関,例缺氧会昏沉頭暈,氣血不通,越坐越痛,身体僵硬,散乱不安等情緒都与呼吸有関,因此,宣隆法的呼吸除了能提升專注力与定力之外,如果呼吸做得多,又做得正確对身体的健康会有很大的改善。呼吸也会順暢,心情也会轉好,一個修習者平時也要注意自巳的言行,怨話不說,胡話不說,狂話不說,假話不說,擇善而行,也是你的課業。每天都要練習呼吸也是修宣隆禅修法的行者,必須堅持的功課。

2020.10.5 第二条

人的煩惱,不外乎三件事,自己的,爱管别人的事,和自巳不能預知的無常,因此,平時很容易受到妄念的干擾,以致在做出决定時,往往都是煩惱,習氣的力量做為心理的主流,在做出反應時,也都是依習慣煩惱而做出的反應,因此,自已很容易制做流轉的業,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加强心主動的力量和能觀的作用,関已則乱,當修定修到某個階段,能觀的作用会很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為和命運,所有的時間和日子,都是你要珍惜,和自巳怎樣过,首先把自已放生,如果煩惱令自已每天都在地獄里受苦,你願意嗎?人的計算都是一念之間的執念,如果你習禅己經一段很長時間,但智慧不增長,你要反思.了,坐禅妳在做怎麼?,不要學習小道,而形成錯誤的觀念,不要學習放逸,乃至增長貪欲渴望,錯誤的不要學,要朝向正確之道修正,正確地使用'心,便可灭盡一切煩惱障,學習如何安頓身心,謹慎自巳的所思所言所行,清净自巳的心不使放逸,这是聖人達至無苦的道跡。

2020.10.5 第三条

很喜欢释迦牟尼的这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里该出现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喜欢你的人给了你温暖和勇气;你喜欢的人让你学会了爱和支持;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了你宽容和尊重;不喜欢你的人让你知道了自省和成长。没有人是无缘无故出现在你生命里的,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是缘份,都值得感恩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我将最真诚的祝福送给大家,感谢相遇。感恩得聞佛法,感恩所有相遇的善友善知識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6)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第一条

        人类为何要自讨苦吃?大多数人终其一生穷尽各种手段,浪费大量金钱,时间和体力去追逐毫无稗益的事情,把生活弄得繁琐之至,压力,杂务,别人的事,在不知不觉中压垮了自己,想打坐已经身体太累,当坐禅时,心也没有在觉知觉察了。

        一位智者说,谁都无法背著包袱游上岸,人生的痛苦,很大部分源于对未拥有的执著,一旦得到了,又很快厌倦,马上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目标,所以永远贪得无厌,你可以算一下自己拥有多少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好福气,然后浪费,从未珍惜的福报,在你忙碌,损失,遗忘,放弃,执取中用尽了自己的福报。

        如果你还未觉察,你的人生,从这刻开始,要学习觉知,培养觉悟的种子,正念,开悟的修行者明白清除苦的正确方法,就是不让自己的心肆意发挥,心灭则苦灭,心净则苦消失。

第二条

        不论谁,只要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天,每一年在增长智慧,增迸慈悲心和自在心,应该都从当下这一刻所发生的事而习得的,解脱如果可能,那一定是在当下,当下即是解脱的时刻,如果我们未来自在平静,那是你现在的努力,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在累积,未来就是现在所作所为的结果。

        人生无常,变化无常,思在未来,要行在当下,人生中,许多的事情,都无法预料到,有人说,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办法总比困难多一点,面对世事的无常,自己要把握当下的一刻,下一秒是不知道的,不要虚耗宝贵的时光。

        在人生路上,从来没有完备的准备,只需时刻出发的心,最好的脚步就是行动,坚持,忍耐,精进,面对坐禅的疼痛勿逃避,不负当时的发心,再艰难的体验,也会经过,需要的是行走不止的脚步,而不是空想,执著于表象,将使我们迷失藏在深处的真实,真正的智慧,要靠心去领会,不能靠文字获得,找出现在可以做的事,并专心去做。

第三条

        真正的平静,不是你静坐可以几个小时不起,而是用一颗平和的心态看人间万象,真正放空你的心,才能聆听到智慧的声音,平静来自内心,勿向外求。

        花是自然开的,不会因某时,某地,某人而开,风过无痕,坐亦禅,行亦禅,缘起即灭,缘生已空,不要刻意在禅坐中追逐,有一颗观照的心,才能得到智慧的浇灌。

        心原本是清净的,可是我们往里面塞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心易污,不易净,需要时时刻刻的清理和调整,因此,慎勿放逸,凡事不亲身体验,是不可能明白的。

        我们用眼睛看过一次,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但其实根本没有领悟,悟道也一样,若非实际体验过便不可能明白,在虚拟的世界里,你无法获得真正的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道场就在自身当中。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人類為何要自討苦吃?大多数人终其一生穷尽各种手段,浪費大量金錢,時間和体力去追逐毫無稗益的事情,把生活弄得繁瑣之至,壓力,雜務,別人的事,在不知不覺中压垮了自己,想打坐巳經身体太累,當坐禅時,心也没有在覺知覺察了,一位智者說,誰都无法背著包袱游上岸,人生的痛苦,很大部分源于对未拥有的執著,一旦得到了,又很快厌倦,馬上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目標,所以永遠貪得无厌,你可以算一下自己拥有多少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好福氣,然後浪費,從未珍惜的福報,在你忙碌,損失,遺忘,放棄,執取中用盡了自己的福報,如果你還未覺察,你的人生,從这刻開始,要學習覺知,培養覺悟的种子,正念,開悟的修行者明白清除苦的正確方法,就是不讓自巳的心肆意發揮,心灭則苦灭,心净則苦消失。

第二条

不論誰,只要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天,每一年在增長智慧,增迸慈悲心和自在心,應該都從當下这一刻所發生的事而習得的,解脱如是可能,那一定是在當下,當下即是解脱的時刻,如果我們未來自在平静,那是你現在的努力,我們的所作所為都在累積,禾來就是現在所作所為的結果,人生無常,变化無常,思在未來,要行在當下,人生中,許多的事情,都無法預料到,有人說,計劃總趕不上变化,办法总比困難多一点,面对世事的無常,自己要把握當下的一刻,下一秒是不知道的,不要虚耗宝貴的時光,在人生路上,从來没有完备的準備,只需時刻出發的心,最好的腳部就是行動,堅持,忍耐,精進,面对坐禅的疼痛勿逃避,不負當時的發心,再艰难的体驗,也会經过,需要的是行走不止的腳步,而不是空想,執著於表象,將使我們迷失藏在深處的真實,真正的智慧,要靠心去領会,不能靠文字獲得,找出現在可以做的事,並專心去做。

第三条

真正的平静,不是你静坐可以几個小時不起,而是用一顆平和的心态看人間万象,真正放空你的心,才能聆聽到智慧的声音,平静来自內心,勿向外求,花是自然開的,不会因某時,某地,某人而開,风过無痕,坐亦禅,行亦禅,缘起即灭,缘生巳空,不要刻意在禅坐中追逐,有一颗觀照的心,才能得到智慧的浇灌,心原本是清净的,可是我們往里面塞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心易污,不易净,需要時時刻刻的清理和調整,因此,慎勿放逸,凡事不親身体驗,是不可能明白的,我們用眼睛看过一次,以為自己已經理解,但其實根本沒有領悟,悟道也一样,若非實際体驗过'便不可能明白,在虚擬的世界裡,你無法獲得真正的体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道場就在自身當中。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7)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觀):

第一条

        念头刹那刹那持续生起,它们甚至是不相连的,如果太专注于一个念头上,这个念头就会变成你的整个世界,然后改变自己生命的整个航道,特别是当我们具有某种特定的业或倾向的时候。在此刻,你必须退一步从令一个角度来看事情,自巳的见解真的这么重要吗,你如此紧抓不放,它真的真实存在吗,这样对谁有好处啊。

        当你修习一段时候,拥有一个开放的心胸,通过省思来觉察,有情绪时,就会清楚什么是真正必须下工夫了。色身以骨为架,而以血肉作为外表涂饰,而内里蕴藏——老病死我慢、虚伪。是谁造成了苦生,苦灭,痛苦的循环轮回?

        苦反复再生实在真苦,与自已不同性格的人同住更苦,持正念勤于修行,不站在任何立场心生判断,也不在意自巳际遇好坏顺迍,与人相处也是你修行的功夫,圣者的行迹,如飞鸟划过天空,虚空没有留下任何飞鸟的行迹。

第二条

        人生就是一次觉悟的旅程,自己要用平和而不带成见的心态面对一切,不应因为执著而失去了生命的敏锐和洞察。佛说,如实现,指只有开放而包容的感知,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本来意义。

       一个修习者如果四处向人请教人生的道理,表面上你很谦虚,但实际上,你的内心像只破碗,用这破碗衡量别人的话是否合你的心意,不接纳不合心意的说法,遇见事端无法心平气和,这些成见和烦躁的情绪在你心中造成了很大的漏洞和障碍,因此,你难以找到答案。

       心灵有了漏洞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有漏而不去省悟,那样,只会越漏越大,贻害自己的人生。当你的心是平和的,离于任何的执著和成见,且无论你做怎么都如法时,你体验到每件事都是本然清净的。

       我们应该依靠自己清净的本性——智慧,转变错误的念头,依正知正见修行。所以,我们要放弃自己的成见,把内心的贪嗔痴、妄想、分别、执著这些毒的因倒掉,你才能走在正道上,有一颗觉知的心。正确的目标,舍去身行、口行、意行三恶如同吃药解毒,修行者灭尽烦恼痛苦,如同蛇蜕皮更新自已,信奉佛法可度苦难河,所得到的福德别人也抢不走。

第三条

        中道,是不过度,不执著。在平时生活里,面对人事物境,行者就要在这个时候练心。情至深,但理有个中和处,过分了就是私心,情的表露,过分的多不够的少,但稍有过分,就觉察不到心了。

        为何要坐禅或行住坐卧都要觉察?情并非要你控制才算可以,道和理本身自有界限、规律,所有生起的,灭去的都是法,因和缘,不可超越过了分。

        修行为何要走在中道上?一切唯心做,心有在觉知上,正念正定,智慧的培养,自然的分毫都不能增减,自然走在中道上。人都是有情动物,情都是人生固有的,情好比浮云,心的知是太阳,太阳不会总停留一处,但无论何处,只要有一线光明,就全是阳光所在处,天空即使布满云雾,只要天空中还能有彩虹,便为阳光不灭处,不能仅因为云能遮日光,就要求天不产生云。情是顺其自然地流露,心也是知在起作用,但是不能执和过了分,执著情就会产生欲,有欲望贪染过了分,心就没在觉知上了。

        烦恼令心累和半死不活就是执而过了分,死盯牛角尖,就不在中道上了,因此,观止也要平衡的发展,才能中道,不够和过了分的修习,也不进步的。方法是拿来用,用错了也入不了道,但也不死执著方法不放,当你到达了目的地,法自然而至,过了彼岸,船也要放下。万事万物不可能特别倾向一侧,每个人都有好的部分,也有不好的部分,我们正是活在这摆荡不定的区间中。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念頭刹那刹那持續生起,它們甚至是不相連的,如果太專注于一個念頭上,这個念頭就会变成你的整個世界,然後改變自己生命的整個航道,特別是當我們具有某种特定的业或傾向的時候,在此刻,你必須退一步從令一個角度來看事情,自巳的見解真的这麼重要嗎,你如此一緊抓不放,它真的真實存在嗎,这样对誰有好處啊,當你修習一段時候,拥有一個開放的心胸,通过省思來覺察,有情緒時,就会清楚什麼是真正必須下工夫了,色身以骨為架,而以血肉作為外表塗飾,而內里蕴藏,老病死我慢,虚偽,是誰造成了苦生,苦灭,痛苦的循環輪迴?苦反複再生實在真苦。与自已不同性格的人同住更苦,持正念勤於修行,不站在任何立埸心生判斷,也不在意自巳際遇好壞順迍,与人相處也是你修行的功夫,聖者的行跡,如飛鸟劃过天空,虚空沒有留下任何飛鳥的行跡。

第二条

人生就是一次覺悟的旅程,自巳要用平和而不带成見的心态面对一切,不應因為執著而失去了生命的敏銳和洞察,佛說,如實現,指只有开放而包容的感知,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本來意义,一個修習者如果四處向人請教人生的道理,表面上你很謙虛,但實際上,你的內心像隻破碗,用这破碗衡量別人的話是否合你的心意,不接納不合心意的說法,遇見事端无法心平氣和,这些成見和煩躁的情緒在你心中造成了很大的漏洞和障礙,因此,你難以找到答案,,心灵有了漏洞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有漏而不去省悟,那样,只会越漏越大,貽害自己的人生,當你的心'是平和的,離于任何的執著和成見,且無論你做怎麼都如法時,你体驗到每件事都是本然清净的,我們應該依靠自己清净的本性,智慧,轉变錯誤的念頭,依正知正見修行,所以,我們要放棄自己的成見,把內心的貪嗔痴,妄想,分别,執著这些毒的因倒掉,你才能走在正道上,有一顆覺知的心,正確的目標,捨去身行,口行,意行三恶如同吃藥解毒,修行者灭盡煩惱痛苦,如同蛇蛻皮更新自已,信奉佛法可度苦難河,所得到的福德別人也搶不走。

第三条

中道,是不过度,不執著,在平時生活里,面对人事物境,行者就要在这個時候練心,情至深,但理有個中和處,过分了就是私心,情的表露,过分的多不够的少,但稍有过分,就覺察不到心了,為何要坐禅或行住坐卧都要覺察?情並非要你控制才算可以,道和理本身自有界限,規律,所有生起的,灭去的都是法,因和缘,不可超越过了分,修行為何要走在中道上?一切唯心做,心有在覺知上,正念正定,智慧的培養,自然的 分毫都不能增减,自然走在中道上,人都是有情動物,情都是人生固有的,情好比浮云,'心的知是太陽,太陽不会总停留一處,但无論何處,只要有一綫光明,就全是陽光所在處,天空即使布滿云霧,只要天空中还能有彩虹,便為陽光不灭處,不能仅因為云能遮日光,就要求天不產生云,情是順其自然地流露,心也是知在起作用,但是不能執和过了分,執著情就会產生欲,有欲望貪染过了分,心就冇在覺知上了,煩惱令心累和半死不活就是執而过了分,死盯牛角尖,就不在中道上了,因此,觀止也要平衡的發展,才能中道,不够和过了分的修習,也不進步的,方法是拿來用,用錯了也入不了道,但也不死執著方法不放,當你到達了目的地,法自然而至,过了彼岸,船也要放下,萬事萬物不可能特別傾向一側,每個人都有好的部分,也有不好的部分,我們正是活在这擺盪不定的區間中。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8)

简体版(编辑:梦)

2020.10.8 第一条

当你回到现实生活中,细心的觉察,就可以看到自己生命的流转,你有想过吗,这样一直轮回下去,到什么时候啊?

自己修行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解脱。人的精神是一种能量,有正负两面,心识依附在色身,不断的运作和流转。当色身灭即死亡,只是物质的能量灭去,精神不灭,它的流转作用会延续下去,继续轮回。从你现在的过去,现在的未来,就可以看到轮回。你的上半生影响着你的下半生,懂得修行和不想修行,都是自己选择。

因此修行坐禅,住于四念处,就是让心从轮回中解脱,或在轮回的过程中不受干扰。在功夫用不上时,也不会感到目标很渺茫,因为你见到轮转中,真的是苦的、不净的。为了灭苦,你也会持续下去,就算昏沉了,头发在掉落,也会觉察到,所以不要去结下一世的种子。

2020.10.8 第二条

制造轮回,首先是烦躁,为什么打坐时,功夫用不上会烦躁?它并不是如自己想像中那么坏的事,但自己还是不能接受功夫用得不好的事实。当我们以这种心理面对时,功夫就会愈来愈糟糕。因为烦躁的心是更粗的烦恼,自己要醒思,再一点一滴的积累、持续,这是持久战,面对的是自己的身心五蕴,你有在知吗?

如果有,自己会自然觉察,然后调整,减少杂务,调整自己烦躁的心。烦躁是无法进步的,坐禅不是做给别人看,是培养自己开悟的种子是因缘法,如何克制自己的心呢?

走中道不要去意导,仔细往内观察心意如何游走,持戒与闻法同步,切实学习践行。执著于想要得到的东西,只会让自己受苦。相信潜藏在自己内心的觉性,有信心能掌握,是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课题。

心不安定的人,无法真正理解真理,信心不够坚定的人,难以获得智慧。色身本无常,败坏之后归还大地,心识空无如幻,有如焦木被丢弃。我们的心有如被丢在地面上的鱼,它跳动不安,智者守护自己的心,远离痛苦烦恼的循环轮转。

2020.10.8 第三条

戒是在禅修中获得的。戒是一种能够把持自己,使自己处于良好状态的能力,依戒行事比发愿持戒更重要。有人认为戒是在受戒口头发愿的仪式上取得的,但事实上不是,或大声地说你将不杀,盗淫妄洒等,但最重要的是禅修,定就是能使自己把心专注在所缘上的能力,智慧则是观察觉知事物的本质是无我的,而我们能够时时刻刻保持觉知的就是正念。

因此,在禅修时,是六根收摄,建立戒定慧,培养戒,定,正念和智慧。众生常会用自己的好恶,自己的框框来当标准,然后去衡量别人是否犯戒,是否如法,那都是无明与我慢。戒律是用来规范自己,不是拿去衡量检验别人,要持戒的精神原则,不要持死的戒条,戒相,但这要有智慧,若戒禁取结没有破除,行者就容易被戒条戒相所束缚。

戒律真正的目的,是要协助行者减少恶缘,增加善缘,有助于身心安详而修定,进而观止一齐而智慧增长。所有戒律的精神总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兼持的是善慧心。良善与利根器的人,修行也比较容易展现慈悲爱心,有了善缘当基础,就比较容易进行自净其意。


繁体原文:

2020.10.8 第一条

當你回到現實生活中,細心的覺察,就可以看到自己生命的流轉,你有想过嗎?这样一直輪廻下去,到怎麼時候啊,自己修行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解脱,人的精神是一种能量,有正負兩面,心識依附在色身,不断的運作和流轉,當色身灭,即死亡,只是物質的能量灭去,精神不灭,它的流轉作用会延續下去,繼續輪廻,從你現在的过去,現在的未來,就可以看到輪廻,你的上半生,影响著你的下半生,懂得修行,和不想修行,都是自己選擇,因此修行坐禅,住于、四念處,就是讓心從輪廻中解脱,或在輪廻的过程中,不受干擾,在功夫用不上時,也不会感到目標很渺茫,因為你見.到輪轉中,真的是苦的,不净的,為了灭苦,你也会持續下去,就算昏沉了,頭髮在掉落,也会覺察到,所以不要去結下一世的種子。

2020.10.8 第二条

制做輪廻,首先是煩躁,為什麼打坐時,工夫用不上会煩躁?它並不是如自己想像中那麼壞的事,但自己還是不能接受工夫用得不好的事實,當我們以这种心理面對時,工夫就会愈來愈糟糕,因為煩躁的心是更粗的煩惱,自已要醒思,在一点一滴的積累,持續,是持久戰,面对的是自巳的身心五蕴,你有在知嗎?,如果有,自已会自然覺察,然後调整,减少雜務,調整自巳煩躁的心,煩躁是无法進步的,坐禅不是做給別人看,是培養自己開悟的种子是因緣法,如何克制自巳的心呢?走中道不要去意導,仔細往內觀察心意如何遊走,持戒与聞法同步,切實學習踐行。執著於想要得到的東西,只会讓自巳受苦,相信潛藏在自巳內心的覺性,有信心能掌握,是我們人生中很重要的課題。心不安定的人,無法真正理解真理,信心不够堅定的人,難以獲得智慧,色身本無常,敗壞之後還歸大地,心識空無如幻,有如焦木被丢棄。我們的心有如被丢在地面上的魚,它跳抖不安,智者守護自巳的心,遠離痛苦煩惱的循環輪轉。

2020.10.8 第三条

戒是在禅修中獲得的,戒是一種能夠把持自巳,使自己處於良好狀態的能力,依戒行事比發願持戒更重要,有人認為戒是在受戒口頭發願的儀式上取得的,但事實上不是,或大声地說你將不殺,盗淫妄洒等,但最重要的是禅修,定就是能使自巳把心專注在所缘上的能力,智慧則是觀察覺知事物的本質是無我的,而能夠我們時時刻刻保持覺知的就是正念。因此,在禅修時,是六根收攝,戒定慧建立,培養戒,定,正念和智慧。眾生常会用自巳的好恶,自巳的框框來當標準,然後去衡量別人是否犯戒,是否如法,那都是無明与我慢,戒律是用来規範自己,不是拿去衡量檢驗別人,要持戒'的精神原則,不要持死的戒條,戒相,但这要有智慧,若戒禁取結沒有破除,行者就容易被戒條戒相所束縛。戒律真正的目的,是要協助行者减少惡缘,增加善缘,有助於身心安詳而修定進而觀止一齊而智慧增長,所有戒律的精神总則是諸恶莫作,眾善奉行,所兼持的是善慧心,良善与利根器的人,修行也比較容易,展現慈悲爱心有了善缘當基礎,就比較容易進行自净其意。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9)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第一条

        人的贪欲是永无止境,而且会得寸进尺,这是人性的弱点。事实上,人生的圆满、自在,只有平常心才能承载得起。在生命的过程中,得遇佛法,是一种赐予和力量,用心,行持来修习,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佛因缘,每一个当下,只是知,无须虚伪,奉承,不为尘俗所迷,不为物欲所困,认真,真诚的用功,你的一分努力,证得一分的自在。

        万事万物必有其因果循环,前事之因做成后事之果,此果之因成为彼事之果,例,种谷,随谷而生,种善得福,种恶获殃,未有不种而获果实,如果不修,随业流转,带业往生,因此,习禅,培养善念,修正行为,种下了无量功德福田,由这一刻开始出发,有没有这种决心与魄力?

        首先知道世间种种苦的实况,知道苦因,才能对症下药,确定这些苦可以断灭,可以根除的,脚踏实地的走在八正道上,老老实实修行迈向行道上,高楼大厦要落成,来自深厚的地基与逐层坚固的建筑,禅修也一样,来自渐修,来自实修。法是要自己有道心求道,而不是别人要求你去做的。

第二条

        人人都有一颗心,为什么有心量大小的区别?就是用心,人心量的大小,是看自己用心的程度,例专注,当你很专注的时候,是用全部的心力,当你不专注的时候,心是不安散乱,想东想西的,心是无法集中的,专注力要一心一意和用心的,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宽广的是人的心量,做人做事心量有多大,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

        禅修也一样,用心即可,可见世间万事万物全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好坏都是我们心所分别出来的,心清净则一切清净,心不清净则一切都会反转令心不安,所以对内心的调伏很重要,佛陀说,能调伏自心的人,更是勇士,因为他获得了真正的自在解脱。

        世间的一切都很短暂,时间也不等人,当你的烦恼来干扰你时,正是你用心的时候,学会让心安静,把思维沉淀下来,修剪心头的强烈欲望,学会让自我归零,把每一天都当作起点,遇到心情烦躁的时间,盘腿禅坐一会,或喝杯茶,或行禅或安睡一会,这些既是休息,也是一种修行,生活与悟是分不开的,法在你用心的时候呈现,喜怒而有度,情绪就是心魔,一个人最大的能力就是情绪稳定,有一颗稳定安住的心。

第三条

        布施的灵性品质由什么决定?佛陀教导从消除痛苦及产生痛苦的心智毒素开始,对心智最粗糙的毒素是自私地执著于财物的拥有,由此原因,佛教之路从培养慷慨开始,培养布施即给予和分享的习惯,清除心智对物质狭隘和嫉妒的执取,布施要求布施者考虑别人的需要,因此能提升人们的同理心。

        布施的修行使布施者喜悦,给予和分享的好处,它也不会允许吝啬在人们内心扎根,发心的意图是一切佛教修行的关键,发心布施是没有自私的,也不跟名利挂勾,没有任何期待的布施是赋予人力量的,布施是一种心灵力量,每天给自己力量,培养布施,日行一善,每天在群里鼓励和支持所有同修,一齐共修,也是法布施,每天报数也是日行一善,坚持自己也鼓励了同修。

        一个人果真能建立起正知正见,那就必然会正确的走在解脱道上。用智慧去抉择去求证,若是真理,必是经得起任何考验,若根尘接触,不贪爰,不黏著,则自我的阴影会渐淡薄而消失,只要有抓取,有所得,必属有限,唯有能放下一切,才能得到无限,得现世解脱自在。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人的貪欲是永无止境,而且会得寸進尺,这是人性的弱,点,事實上,人生的圓滿,自在,只有平常心才能承载得起,在生命的过程中,得遇佛法,是一种賜予和力量,用心,行持來修習,珍惜得來不易的學佛因緣,每一個當下,只是知,无須虚偽,奉承,不為尘俗所迷,不為物欲所困,認真,真誠的用功,你的一分努力,証得一分的自在,万事万物必有其因果循環,前事之因做成后事之果,此果之因成為彼事之果,例,种谷,随谷而生,种善得福,种恶获殃,未有不种而获果實,如果不修,随業流轉,带業往生,因此,習禅,培養善念,修正行為,种下了無量功德福田,由这一刻開始出發,有沒有这種決心与魄力?首先知道世間種種苦的實况,知道苦因,才能对症下藥,確定这些苦可以断灭,可以根除的,脚踏實地的走在八正道上,老老實實修行邁向行道上,高樓大厦要落成,來自深厚的地基与逐層堅固的建築,禅修也一样,來自漸修,來自實修。法是要自己有道心求道,而不是別人要求你去做的。

第二条

人人都有一顆心,為什麼有心量大小的区別?就是用心,人心量的大小,是看自己用心'的程度,例專注,當你很專注的時候,是用全部的心力,當你不專注的時候,心是不安散乱,想柬想西的,心是無法集中的,專注力要一心一意和用心的,世界上最寬濶的是海洋,比海洋還寬濶的是天空,比天空還寬广的是人的心量,做人做事心量有多大,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禅修也一样,用心即可,可見世間万事万物全在我們自己的心中,好坏都是我們心所分別出來的,'心清净則一切清净,心不清净則一切都会反轉令心不安,所以对內心的調伏很重要,佛陀說,,能調伏自心的人,更是勇士,因為他获得了真正的自在解脱,世間的一切都很短暫,時間也不等人,當你的煩惱來干擾你時,正是你用心的時候,學会讓心安静,把思維沉淀下來,修剪心頭的强烈欲望,學会讓自我歸零,把每一天都當作起点,遇到心情煩躁的時間,盤腿禅坐一会,或喝杯茶,或行禅或安睡一会,这些既是休息,也是一种修行,生活与悟是分不開的,法在你用心的時候呈現,喜怒而有度,情緒就是心魔,一個人最大的能力就是情緒穩定,有一顆穩定安住的心。

第三条

布施的灵性品質由什麼决定?佛陀教導從消除痛苦及產生痛苦的心智毒素開始,对心智最粗糙的毒素是自私地執著于財物的拥有,由此原因,佛教之路從培養慷慨開始,培養布施即給予和分享的習慣,清除心智对物質狹隘和嫉妒的執取,布施要求布施者考慮別人的需要,因此能提升人們的同理心,布施的修行使布施者喜悅,給予和分享的好處,它也不会允許吝嗇在人們內心扎根,發心的意图是一切佛教修行的关鍵,發心布施是没有私的,也不跟名利掛勾,沒有任何期待的布施是賦予人力量的,布施是一種心靈力量,每天給自己力量,培養布施,日行一善,每天在羣里鼓勵和支持所有同修,一齊共修,也是法布施,每天報数也是日行一善,堅持自己也鼓勵了同修,一個人果真能建立起正知正見,那就必然会正確的走在解脱道上。用智慧去抉擇去求證,若是真理,必是经得起任何考驗,若根塵接觸,不貪爰,不黏著,則自我的陰影会漸淡薄而消失,只要有抓取,有所得,必屬有限,唯有能放下一切,才能得到無限,得现世解脱自在。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10)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

2020.10.10 第一

总有那么一些人,觉得自已条件不好,没有办法坐禅,喜欢把自已平庸的人生归咎于条件不好。可条件好了,我们还用奋斗吗?

成功不能一味苛求条件,尤其是坐禅,是心态,是勇敢向前,坚持,忍耐。平时心灵的杂草太多,因为忙,因为什么什么,所以没有空,没有时间。

只有在杂草地里种上庄稼,才是除去杂草的最好方法。如同烦恼丛生的日常生活上,要播种智慧和良善的品德,发展慈悲喜舍心。内观智慧禅的修习,才是你最应该做的啊。

烦恼是不会终止的,我们必须不断地与烦恼共处,充分体验自已的情绪。尤其是痛苦的时刻,这时就需要慈爱和智慧。用仁慈之心对自己,面对生命的一切,和世间所有与你有关的因缘。回到当下,用觉知、觉察,正念面对困扰和焦虑。学会与烦恼相处的方法,住于四念处、内观禅的修习。

2020.10.10 第二条

自己因为烦恼太多,心被它盖住了,所以心力提不起来要持续的,长时间的修习,训练自己的心,心才会愈来愈敏锐,自主的力量才会愈来愈强

这时你对现前的因缘就能够看得清楚,便能减少做恶业少造恶业,你在打坐时,就不会有那么多妄念妄念减少了,你的心就调和得更好你在日常生活里,就会有良好的品性少做恶业,少冲动,有一种良性的循环

凡夫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自我的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梦幻世界,每个自我都有他的要与不要遇到可意境就拼命抓取追求,遇到不可意境就嗔恨排斥

因欲望无穷,所构筑出的苦海也就无边,人们常常会忽略了自已的责任和应该做的事但不必要的,多余的则死执不放,本未倒置。

颠倒妄想是凡夫心的污染欲望追逐而轮回不息,形成了心的习性性格过去我们的心随自已所欲四处游荡。佛陀说,拔除心中的渴爱贪欲,要像拔除杂草般连根拔起,人的心被欲望牵著走,欲爱的洪流冲毁愚痴者的一生。

2020.10.10 

人生是一场跋涉路难,事难,做人难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所苍凉或深或浅,都有些无奈有些事,不明不白,让你猜不透有些人,载面具,让你看不清有些理,概念模糊,让你悟不出有些路,坎坷难走,让你行不通

有时烦恼不是别人伤害了你,而是因为你太在意有些事无须计较,时间会证明一切有些人无需去看,道不同不相为谋痛苦缘于比较,烦恼缘于心淡定,故不伤;淡然,故不恼

欲望是壶里沸腾的水,人心是杯子里的茶水因为火的热量而沸腾,心因为杯体的清凉而不惊佛陀说,我们的心应如一座有裂缝的佛钟有裂缝,任凭别人怎么敲,都不会发出声响,气也就无从生起

生气,就像自己喝毒药,指望别人痛苦佛陀本来是要引导众生出离我我所我慢的梦幻世界,而回归到实相的法界但怕无我的众生,用我慢去否定实相世界,然后再去追逐理想的梦幻世界。

六根触六尘后,若起贪爱,染的心则识,自我的阴影会增长,那就很难解脱自在。如果客观的实相世界是苦海,会系缚你,那众生就永远不可能解脱也不必修行,佛陀也不用来人间教化

客观的实相世界不会缚你,实相世界不是苦海。实相世界是离苦乐两边,是中道的世界只有透过内观的修习才能迈向中道正因为苦海是由凡夫颠倒妄想所造成,所以才有出离,才有解脱的可能只要行者真的从自我的梦幻世界醒过来,那个苦海就消失了苦的止息,涅槃彼岸就现前。

禅修就是要收摄六根,让身心渐渐柔软澄净下来,以便对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的观察。只要行者能如实深观到实相而不去污染,你就会在于中道上,而离两边的二元对立的梦幻世间。

 

繁体原文:

2020.10.10 第一

总有那麼一些人,覺得自已條件不好,冇法坐禅,喜歡把自已平庸的人生歸咎于條件不好,可条件好了,我們还用奋斗嗎?,成功不能一味苛求条件,由其是坐禅,是心態,是勇敢向前,堅持,忍耐,平時心靈的雜草太多,因為忙,因為什麼什麼,所以冇空,冇時間,只有在杂草地里种上庄稼,才是除去杂草的最好方法,如同煩惱丛生的日常生活上,要播种智慧和良善的品德,發展慈悲喜捨心',內觀智慧禅的修習,才是你最應該做的啊,煩惱是不会终止的,我們必'須不斷地与煩惱共处,充分体驗自已的情緒,尤其是痛苦的時刻,这時就需要慈爱和智慧,用仁慈之心对自己,面对生命的一切,和世間所有与你有関的因缘,回到当下,用覺知覺察,正念,面对的困擾和焦慮,學会与煩惱相处的方法,住于皿念處,內觀禅的修習。

2020.10.10

自己因為煩惱太多,心被它蓋住了,所以心力提不起來,要持續的,長時間的修習,訓練自己的心,心才会愈來愈敏銳,自主的力量才会愈来愈强,这時你对現前的因缘就能夠看得清楚,便能减少做惡業,少造惡業,你在打坐時,就不会有那麼多妄念,妄念減少了,你的心就調和得更好,當你在日常生活裡,就会有良好的品性,少做恶業,少衝動,有一种良性的循環,凡夫是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自我的世界是二元对立的夢幻世界,每個自我都有他的要与不要,遇到可意境就拼命抓取,追求,遇到不可意境就嗔恨,排斥,因欲望無窮,所構築出的苦海也就無边,人們常常会忽略了自已的責任和應該做的事,但不必要的,多餘的'則死執不放,本未倒至,顛倒妄想是凡夫心的污染,欲望,追逐而輪迴不息,形成了心的習性,性格,过去我們的心随自已所欲四處遊荡。佛陀說,拔除心中的渴爱貪欲,要像拔除雜草般連根拔起,人的心被欲望牵著走,欲爱的洪流冲毁愚痴者的一生。

2020.10.10 

人生是一場跋涉,路难,事难,做人难,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所蒼涼,或深或淺,都有些无奈,有些事,不明不白,讓你猜不透,有些人,載著面具,讓你看不清,有些理,概念模糊,讓你悟不出,有些路,坎坷难走,讓你行不通,有時煩惱不是别人伤害了你,而是因為你太在意,有些事无須計較,時間会証明一切,有些人无需去看,道不同不相為謀,痛苦緣于比較,煩惱緣于心,淡定,故不傷,淡然,故不惱,欲望是壶里沸騰的水,人心是杯子里的茶,水因為火的熱量而沸騰,心因為杯体的清涼而不惊,佛陀說,我們的心應如一座有裂縫的佛钟,有裂縫,任凭別人怎麼敲,都不会發出声响,气也就无从生起,生氣,就像自己喝毒药,指望别人痛苦,佛陀本來是要引導衆生出离我,我所,我慢的夢幻世界,而回歸到實相的法界,但怕無我的衆生,郤用我慢去否定實相世界,然後再去追逐理想的夢幻世界。六根觸六塵後,若起貪爱,染著的心,則識,自我的陰影会增長,那就很難解脱自在。如果客觀的實相世界是苦海,会繫缚你,那衆生就永遠不可能解脱,也不必修行,佛陀也不用來人間教化,客觀的實相世界不会繄縛你,實相世界不是苦海,實相世界是离苦樂兩边,是中道的世界,只有透过內觀的修習才能邁向中道,正因為苦海是由凡夫顛倒妄想所造成,所以才有出离,才有解脱的可能,只要行者真的從自我的夢幻世界醒过来,那個苦海就消失了,苦的止息,涅槃彼岸就現前。禅修就是要收攝六根,讓身心漸漸柔軟澄净下來,以便对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的觀察。只要行者能如實深觀到實相而不去污染,你就会在於中道上,而离兩边的二元对立的夢幻世間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11)

简体版(编辑:胡勃):

2020.10.11 第一

修行就是在境镜中,看到心离五蕴,看到一切心地的包装,造作,虚假,多余的勉强,用力,而全然放下,让它流过

爱着,碍着的心思松开了,掉举,消沉减少了,体会五盖不集则五盖不生单纯的,每一个呼吸,觉知在触上觉察到每一下,集中专注在触感上知道,所有的感受生起

为什么只是知,不加任何东西啊,触境如镜,事过境面对境不再看见顾盼自得,有我的,我是,我能存在面对境能离境,不再有人我的,取相,碍相,只是知

2020.10.11 第二条

禅定是工具,修定是过程。如果迷执在禅定,禅支,禅相,禅境上面,那就容易落入世间法的禅定六根与六尘接触后,是否有打结?根尘触后有起贪,嗔,迎拒之心就是有打结。

当行者在坐禅时,当下是否有五盖?有的话,是处在那一盖?当下是否生起七觉支?有的话,是那一觉支?修念处而培养正知明觉,目的是要透过正知明觉去深观到内心深层所打的种种结,尤其要应用到历缘对境

在日常生活的实际考验中,现观贪嗔痴,我慢,我是,我能诸结,要观察到那蠢蠢欲动的潜伏妄心,心态,习气习性的反应,要深观到那个怕无常,怕死怕痛而仍抓得很紧的自我。修四念处进行深度的如实观察,正知明觉后,要配合四正勤如,观察到已生恶法不善法,要令断。如贪嗔慢六根打结,五盖生起等,若看不到种种结,就不可能断,能看到诸结,也未必有魄力断。能看到,又有魄力才能断诸结

观察到未生善法就会令生起,已生善法就令增广。如果能具足闻思基础,有了正知正见,又有因缘实修四念处法门,佛陀与古圣贤敢向你保证,七天七月七年或今生至少可以证果但,若没有正法的闻思基础,若未建立起正知正见,那就容易形成以贪欲为前导而修念处。如此就会越修越厉害,我慢也越来越大,这样的方向与佛陀的断结,断慢的解脱是背道而驰。也唯有自我死亡,才能到达不生不死的彼岸阿罗汉是空无所得,包括最难舍的自我也都舍掉了。

2020.10.11 

  疼痛感就只是感受程度不断波动的自然现象,只要我们不把它变成个人的负担,它对心没有怎么特别的意义疼痛在本质上没有什么意义,不会影响心,色身在本质上也没有意义,它对感受或个人也不会添加意义当然,除非心介入赋予特殊的意义,把因此而产生的苦拿来焚烧自己,外在的因缘并未真正造成我们的苦,是心创造出来罢了

因此,你在禅坐中,所有的想象,幻觉,幻境都是心的产物,制做出来的骗自已最傻,在禅修里还不放过自己,修愚痴吗你在修增加无明吗还是增长智慧啊道理如此的简单修行要用对方法,不要捉错用神,重点在那呢?修宣隆法的,练习与正确的用到方法,小册子和开示要重复看无数次过了一段时间再看当你积累了经验再重复看小册子,你会发现,你会渐渐自我纠正,法会带着你走。

繁体原文:

2020.10.11 第一

修行就是在境鏡中,看到心離五蕴,看到一切心地的包裝,造作,虚假,多餘的勉強,用力,而全然放下,讓-它流過,愛著,礙著的心思鬆開了,掉舉,消沉减少了,体会五蓋不集則五蓋不生,單純的,每一個呼吸,覺知在觸上,覺察到每一下,集中專注在觸感上,知道,所有的感受生起,為什麼只是知,不加任何東西啊,觸境如鏡,事過境遷,面对境不再看見顧盼自得,有我的,我是,我能存在,面对境能離境,不再有人我的,取相,礙相,只是知

2020.10.11 

禅定是工具,修定是过程。如果迷執在禅定,禅支,禅相,禅境上面,那就容易落入世間法的禅定,六根与六塵接觸後,是否有打結?根塵觸後有起貪,嗔,迎拒之心就是有打結。當行者在坐禅時,當下是否有五蓋?有的話,是處在那一蓋?當下是否生起七覺支?有的話,是那一覺支?修皿念處而培養正知明覺,目的是要透过正知明覺去深觀到內心深層所打的種種結,尤其要應用到在歷緣对境,在日常生活的實際考驗中,現觀貪嗔痴,我慢,我是,我能諸結,要觀察到那蠢蠢欲動的潛伏妄心,心態,習氣習性的反應,要深觀到那個怕無常,怕死怕痛而仍抓得很緊的自我。修四念處進行深度的如實觀察,正知明覺後,要配合四正勤,如,觀察到已生惡法不善法,要令断。如貪嗔慢六根打結,五蓋生起等,若看不到種種結,就不可能断,能看到諸結,也未必有魄力断。能看到,又有魄力才能断諸結,2,觀察到未生善法就會令生起,已生善法就令增广。如果能具足聞思基礎,有了正知正見,又有因緣實修四念處法門,佛陀与古聖賢敢向你保證,七天七月七年或今生至少可以證果,但,若沒有正法的聞思基礎,若未建立起正知正見,那就'容易形成以貪欲為前導而修皿念處。如此就会越修越厲害,我慢也越来越大,这样的方向与佛陀的断結,断慢的解脱是背道而馳。也唯有自我死亡,才能到達不生不死的彼岸,阿罗漢是空無所得,包括最難捨的自我也都捨掉了。

2020.10.11 

疼痛感就只是感受程度不断波動的自然現象,只要我們不把它变成個人的負担,它对心沒有怎麼特别的意义,疼痛在本質上沒有什麼意义,不会影响心,色身在本質上也沒有意义,它对感受或個人也不会添加意义,當然,除非心介入賦予特殊的意义,把因此而產生的苦拿來焚燒自巳,外在的因缘并未真正造成我們的苦,是心創造出來罢了,因此,你在禅坐中,所有的想像,幻覺,幻境都是心的產物,制做出來的,騙自已最傻,妳在禅修里還不放過自巳,修愚痴嗎,你在修增加無明嗎,還是增長智慧啊,道理如此的簡單,修行要用對方法,不要捉錯用神,重点在那呢?修宣隆法的,練習与正确的用到方法,小册子和開示要重復看無數次,过了一段時間再看,當你積累了经驗再重復看小册子,你会發现,你会漸漸自我糾正,法会带著你走。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12)

简体版:

第一条:

因为有各种善心和不善心。有情的众生,造下形形式式的业,也感受各种果报。千万不要轻忽恶行。仅仅造作一次不善行,都会在轮回期间产生无数次的业果。

因此,必须承受长期的苦果。善也一样。在法句经中,佛陀言,心乐于恶法,正如水的本性是由高山往低处流一样。缺乏训练的心也会趋向于恶,要不想承受痛苦的果报,就必须精勤不善心所的生起。培养善心所,惟有能看到嗔恨,贪爰,傲慢,妒嫉,贪婪,自私,残暴等不善心所的过患。

并看到对法的信心,惭愧,慷慨,慈爱,随喜,悲心,安忍,包容,智慧等善心所的安稳,我们才会更加精进。善心所在未断生死轮回之前,将为觉醒打下基础。四正勤,精进的四方面。

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智者量善恶,断截诸恶习。拔除恶根,熄灭贪爰。智者由于除尽瞋恚的心,才堪称行正法的修行人。

第二条:

不要背著昨天追赶明天,会累坏每一个当下。身在尘世中翻滚,心哪能没有浮沉?一桩未了的心愿,一段搁浅的感情。一个失散已久的音容。人生,起起伏伏,或得或失。每一寸光阴都载著悲喜。学会沉淀,沉淀阅历,形成智慧。智慧是能用在日常生活里,丰满心灵。

定力能沉淀心情,换取宁静,是用一颗淡然的心审视浮躁。在宁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看过的风景就不要留恋,过走边忘,才能够感受每一个当下。都是只过客,路过的。观色如聚沬,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心不让欲望所诱惑,心魔便无从显现。

采集欲望花朵的人,他的心沉沦于欲乐,沉沦于痛苦轮转。如被洪水冲走的甜睡之村。贪欲无法填满欲望,唯有被心魔所征服。不要检讨他人之功过,不要只是观而未做。要检视自巳的修行。

第三条:

为什么我们常常活在美丽的假象中啊。佛陀说,是因为世上有倒见愚惑之众生,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根本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假象,当你在禅坐里,像做梦,昏沉,迷幻。往死里想,虚假,心在做作,迷信。一切都是虚妄的,不是事实真相。

佛说,我们现在的行为也是梦幻泡影,看我们周遭的事物就能知道。人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成住坏空,这些现象没有一样是永恒的。所以,你的禅坐也一样,是要当下体验无常。知苦,入无我,而是由于具有忍辱,熟虑,无怨,轻安自在的特质,于法不放逸,虽然只听很少的正法,但依法而行,精通法的人不是因为会讲话,智者不是由于话讲得多,智者依正法而行,因此才被称为住于法的人。

 

繁体版:

第一条:

因為有各種善心和不善心,有情的眾生,造下形形式式的業,也感受各種果報,千萬不要輕忽惡行,僅僅造作一次不善行,都会在輪迴期間產生無数次的業果,因此,必須承受長期的苦果。善也-一样,在法句經中,佛陀言,心樂於惡法,正如水的本性是由高山往低處流一样,缺乏訓練的心也会趨向於惡,要不想承受痛苦的果報,就必須精勤不善心所的生起,培養善心所,惟有能看到嗔恨,貪爰,傲慢,妒嫉,貪婪,自私,殘暴等不善心所的过患,並看到对法的信心,惭愧,慷慨,慈爱,随喜,悲心,安忍,包容,智慧等善心所的安穩,我們才会更加精進,善心所在未断生死輪迴之前,將為覺醒打下基礎,四正勤,精進的四方面,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惡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智者量善惡,断截,諸惡習,拔除恶根,熄滅貪爰,智者由於除盡瞋恚的心,才堪稱行正法的修行人。

第二条:

不要背著昨天追赶明天,会累坏每一個當下,身在尘世中翻滚,心~那能沒有浮沉?,一桩未了的心愿,一段搁淺的感情,一个失散已久的音容,人生,起起伏伏,,或得或失,每一寸光陰都載著悲喜,學会沉淀,沉淀阅历,形成智慧,智慧是能用在日常生活里,丰滿心靈,定力能沉淀心情,換取寧靜,是用一顆淡然的心审視浮躁,在寧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看过的風景就不要留恋,过走边忘,才能夠感受每一個當下,都是只过客,路过的。觀色如聚沬,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心不讓欲望所誘惑,心魔便無從顯現。採集欲望花朵的人,他的心沉淪於慾樂,沉淪於痛苦輪轉,如被洪水冲走的甜睡之村。貪欲無法填滿欲望,唯有被心魔所征服,不要檢討他人之功过,不要只是觀而未做。要檢視自巳的修行。

第三条:

為什麼我們常常活在美丽的假象中啊,佛陀说,是因為世上有倒見愚惑之眾生,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根本看不清事物的本質,假象,當你在禅坐里,像做夢,昏沉,迷幻,往死里想,虚假,心'在做作,迷信,一切都是虚妄的,不是事實真相,佛說,我們現在的行為也是梦幻泡影,看我們周遭的事物就能知道,人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成住坏空,这些現象沒有一样是永恆的,所以,你的禅坐也一样,是要當下体驗無常,知苦,入無我',而是由於具有忍辱,熟慮,無怨,輕安自在的特質,於法不放逸,虽然只聽很少的正法,但依法而行,精通法的人不是因為会講話,智者不是由於話講得多,智者依正法而行,因此才被稱為住於法的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13)

10.13

简体版:

第一条:

为什么真正的佛法,没有人修,没有人懂啊。也不想修啊,执著了常识。修常识,求常识啊。因为习惯了,没有在觉知心意上的。心识,人做我做,人求我求。佛法反而显得一文不直,没有人问津。因为佛法难闻,世人喜欢虚假,骗自己。死里想错误的见解,成了教派啊。

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舍弃各种错误之道。远离所有不净。便能去除我执,明哲守戒,内思正智,依正法而行。内心清净不染,痛苦烦恼自然消除,开悟的修行善于调服自巳的心。能令妄念不生,横渡红麈世间苦。人生化为光明有如日正当中,确实修行戒定慧三学,永不放弃。

第二条:

得遇佛法,是需要很多助缘和自己过去生有修的波罗密。因此一定要回向,和为别人也有得闻佛法的助缘。自利利他,人的一生很短暂。可能明天是最后一天,也无什么事情是最紧要的,而令你不在觉知上修习更加重要。

你的每一天最珍贵的保护,心意的取相。如果还没灭尽烦恼,切勿感到自满。舍恶择其善,才能成为圣者。

第三条:

日子有功,心量也会扩大。当你发现自巳跟以前为什么不一样了,别人觉得你改善了。为什么啊,因为你透过修习令心安稳,安住了。(四念处的修习你得到了利益,波罗密在增长。令你当下如实觉知的心,改变了你的心意的转向。苦生苦灭来自心不空,看穿关键便是智慧。

要想远离一切世间苦,要亲身力行八正道。应当勤时勤,别像愚人掉进深渊。与堕落者相处,胆顾计算入不了道。想该想的则所行端正,念不该念的所行偏邪。智慧修行者不起邪念,思八正道则完成道行。慎言,善御心,不以身去行恶。砍树如果不截根,根在树又生。贪欲最难离,嗔怒愤恨令人生病苦。愚暗痴心致人生恶,除贪嗔痴得八正道。

 

繁体版:

第一条:

為什麼真正的佛法,冇人修,冇人懂啊,也不想修啊,執著了常識,修常識,求常識啊,因為習慣了,冇在覺知心'意上的,心識,人做我做,人求我求,佛法反而显得一文不直,冇人問津,因為佛法難聞,世人喜歡虚假,騙自己,死里想-錯誤的見解,成了教派啊,要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捨棄各種錯誤之道,遠離所有不净,便能去除我執,明哲守戒,內思正智,依正法而行,內心清净不染,痛苦煩惱自然消除,開悟的修行善於調服自巳的心,能令妄念不生,橫渡紅麈世間苦,人生化為光明有如日正當中,確實修行戒定慧三學,永不放棄。

第二条:

得遇佛法,是需要很多助緣和自己过去生有修的波罗密,因此一定要廻向,和為別人也有得聞佛法的助缘,自利利他,人的一生很短暫,可能明天是最後一天,也無什麼事情是最緊要的,而令你不在覺知上修習更加重要,你的每一天最珍貴的保護,心意的取相,如果還沒灭盡煩惱,切勿感到自滿,捨惡擇其善,才能成為聖者。

第三条:

日子有功,心量也会扩大,當你發現自巳跟以前為什麼不一样了,別人覺得你改善了,為什麼啊,因為你透过修習令心安穩,安住了,(四念處的修習你得到了利益,波罗密在增長,令你當下如實覺知的心,改變了你的心意的轉向,苦生苦灭来自心不空,看穿関鍵便是智慧,要想遠離一切世間苦,要親身力行八正道,應當勤時勤,别像愚人掉進深淵。与墮落者相處,膽顧計算入不了道,想該想的則所行端正,念不該念的所行偏邪,智慧修行者不起邪念,思八正道則完成道行,慎言,善御心,不以身去行惡,砍树如果不截根,根在树又生,貪欲最難离,嗔怒憤恨令人生病苦,愚暗痴心致人生恶,除貪嗔痴得八正道。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14)

简体版(编辑:JMS):

2020.10.14 第一条

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物的熟知形成了常识和习惯,然后化为不可动摇的权威,从此,这些常识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教条,因为已经习惯了,觉得有安全感,实际上,很多常识是僵化的,它只是肉眼所看到事物的部分真相,过分相信它,会阻碍你的修行和进步。

对生命的内涵的深入探究,执着常识,往往会麻痹你的思考,形成了成见,更形成了偏执。因此,要放弃执着,首先要放弃思想上的迷执,避免陷入执着,当你在修习时,你是否有迷执?形成迷信?我是对你是错,你确定吗,信仰、守戒、自惭、羞愧、多闻、布施、智慧合称七圣财,信仰者不受尘世污染,只亲近贤友学习效法,可好则学;非可好则远离。

信仰是车乘,自我调心才最高明,从信仰到守戒,静观心识活动,得智慧利于行,终不忘奉行佛陀教导。

2020.10.14 第二条

凡夫能渡过再广再深的大海,也能轻易地绕地球好几圈,但是对于身口意所造成的苦海却一筹莫展,识是如何产生,内六根与外六尘相触而生六识。根尘识三法和合触而生诸受、思、想。因为六根、六尘都是无常生灭变异,无常的因,无常的缘所形成的识,当然也是无常生灭变异。诸受、思、想、行也可类推体证。

当眼根接触色尘,耳根接触声尘,意根接触法-尘之际,当下若内心起贪爱心或起嗔恨心,能马上觉察到,这就是当下见法。五盖也是心所生的法相,你能在五盖-贪、嗔、昏沉、掉举、疑生起之际就觉察到,这也是现见法的一种。当自己能觉察到有贪、嗔,痴现起,才有可能随观随灭贪嗔痴。至于什么时候才能如实觉知到有贪欲-断贪-不起贪,那要看你怎么时候如实反观,如实觉察身、口、意诸行。只要你有决心,不断你的练习,那是不待时节因缘,随时都有开悟、断结、证果的可能。言行清净,身心无垢,而朝向彼岸者,才堪称为真正的修行者。

2020.10.14 第三条

佛陀将苦称为圣谛,没有苦,你就无法成长。苦是法则、至道,请别逃避自已的苦。身心的苦与深入观照它的方法,反观到十个结而一一断除。佛陀提供断诸缚结的妙方,就是要深观无常、六根、六尘、六识、诸受身心内外一切。若能如实深观其无常,则必能次第尽诸漏,断诸烦恼。选择适合自己的,有助于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的观察,这个法门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门,要断诸缚结烦恼,需要有定力有智慧,它来自于止观一齐的平衡发展,宣隆禅修法是先观而后定自然跟随,简单直接,每天练习练习再练习,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法自然而至。

 

繁体原文:

2020.10.14 第一条

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物的熟知形成了常識和習慣,然後化為不可動搖的权威,從此,这些常識成了人們習以為常的教條,因為巳经習慣了,覺得有安全感,實際上,很多常識是僵化的,它只是肉眼所看到事物的部分真相,过分相信它,会障礙你的修行和進展,对生命的内涵的深入探究,執著常識,往往会麻痺你的思考,形成了成見,更形成了偏執,因此,要放棄執著,首先要放棄思想上的迷執,避免陷入執著,當你在修習時,你是否有迷執?形成迷信,我是对你是錯,你確定嗎,信仰,守戒,自慚,羞愧,多聞,布施,智慧合稱七聖財,信仰者不受塵世污染,只親近賢友學習效法,可好則學,非可好則遠離,信仰是車乘,自我調心才最高明,從信仰到守戒,静觀心識活動,得智慧利於行,終不忘奉行佛陀教導。

2020.10.14 第二条

凡夫能渡過再廣再深的大海,也能輕易地繞地球好幾圈,但是对於身口意所造成的苦海郤一筹莫展,識是如何產生,內六根与外六塵相觸而生六識。根塵識三法和合觸而生諸受,思,想。因為六根,六塵都是無常生灭变異,無常的因,無常的緣所形成的識',當然也是無常生灭变異。諸受,思,想,行也可類推体証。當眼根接觸色塵,耳根接觸声塵,意根接觸法-塵之際,當下若內心起貪爱心或起嗔恨心,能馬上覺察到,这就是當下見法。五蓋也是心所生的法相,你能在五蓋,貪,嗔,昏沉,掉舉,疑生起之際就覺察到,这也是現見法的一種。當自巳能覺察到有貪,嗔,痴現起,才有可能隨觀随灭貪嗔痴。至於什麼時候才能如實覺知到有貪欲,断貪,不起貪,那要看你怎麼時候如實反觀,如實覺察身,口,意諸行。只要你有决心,不断你的練習,那是不待時節因緣,隨時都有開悟,断結,証果的可能。言行清净,身心無垢,而朝向彼岸者,才堪稱為真正的修行者。

2020.10.14 第三条

佛陀將苦稱為聖諦,沒有苦,你就无法成長,苦是法則,至道,請別逃避自已的苦,身心的苦与深入觀照它的方法,反觀到十個結而一一断除。佛陀提供断諸結縛的妙方,就是要深觀無常,六根,六塵,六識,諸受身心內外一切,若能如實深觀其無常,則必能次第盡諸漏,断諸煩惱。選擇適合自巳的,有助於对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的觀察,这個法門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門,要断諸結縳煩惱,需要有定力有智慧,它來自於止觀一齊的平衡發展,宣隆禅修法是先觀而後定自然跟隨,簡單直接,每天練習練習再練習,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法自然而至。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15)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第一条

        当你在坐禅的当下,未生起的,你是不知道的,为什么啊,因为受是名和色在生灭的当下,才知道它的感觉,例如,疼痛,只有自己当下的感觉,你能忍受多少时间,感受的程度只有自己知道,为什么从头到尾观痛受,你没有办法集中专注入到痛受里啊,因为心散乱,造作,入想,已经离开了当下如实的知,心在刻意了,因为妄想,散乱的心令你离开了,当下你无在觉知了。

        人们痛苦于生命的无常,祈求自己能长存不死,如果我们抱持错误的观念,贪欲永远不会断离,衰老瞬间即至,色身已成耄耋,少时得意,老时却活得狼藉,即使能活到这么老,也只是百病积聚之体,即使能活到一百岁,最终难逃一死,凡是存在必然变化,凡是不变必然不存在,人们为满足贪欲,日以继夜不停地消损生命,直到生命耗损殆尽,有如融雪瞬间化为无形,高则会变低,生则会死,合则会分,是诸行无常的不易法则。

第二条

        刚开始修习的行者,未建立定力,心是不安稳的,散乱的,因此,心意的取相是不能够控制的,起嗔会跟了嗔,有情绪和心身都在浮动,身体也跟着心意在动,坐不稳的,为什么啊,奔驰的心没有法停下来啊,都是需要过程和时间培养定力与能观的智慧,刻意在制做和妄念令行者偏离了方向,问题,痛苦烦恼来自于取,那个贪爱,执取就会带来一大堆无穷的后患。

        有智慧的解脱者,了知此身心形成之因与本质,体证无我,无我所,因而放开,不抓取任运自如,所以不会去结下一世的种子,身坏命终,更不复受,解脱自在,脱离生死的轮回。智者以渐进方式修行,安稳缓慢地次第精进,除去身心汚垢不受染,可以远离诸种苦。

第三条

        当你修习的时候,要用心专注,念愿文也是一种布施,也要用心,愿三界中所有众生身心自在,这句话是需要慈悲心和平等心的,从你内心散发出来的,也是增长自己法布施波罗密的种子,利他的发心,那么就一定能接收到无量的福德,

        当你的自我减少的时候,慈悲喜舍心自然会生发出来,因此,如果总觉得身边的人对自己不好或亏欠,自己也要自我醒思和自己也缺少了感恩的心,常有宽容,宽容并不是忘记,而是放过自己,一切都会过去,包括身心五蕴的痛苦和悲伤,如果不懂得放下和舍,就是苦了自己的一生,自己在坐禅,你在禅坐里有觉察吗?

        你如果有觉知,觉性点燃自己的心,既能照亮自己,也给别人带来光亮,人生任何时候,只有用心觉知,感恩,慈悲,每一天你都是美好和自在的,能消解世间生活上一切不善,无常,无我是实相,是真理,遍身心内外一切都是无常,无我,行者若对无常,无我不能如实深观就会背道而驰,就会与大自然的运行法则相抗争,苦于是产生。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當你在坐禅的當下,未生起的,你是不知道的,為什麼啊,因為受是名和色在生灭的當下,才知道它的感覺,例如,疼痛,只有自己當下的感覺,你能忍受多少時間,感受的程度只有自己知,為什麼從頭到尾觀痛受,你没有法集中專注入到痛受里啊,因為心散乱,制做,入想,已經離開了當下如實的知,心在刻意了,因為妄想,散乱的心令你離開了,當下你無在覺知了,人們痛苦於生命的無常,祈求自己能長存不死,如果我們抱持錯誤的觀念,貪欲永遠不会断离,衰老瞬間即至,色身巳成老耄,少時得意,老時郤活得狼藉,即使能活到这麼老,也只是百病積聚之体,即使能活到一百歲,最终難逃一死,凡是存在必然变化,凡是不变必然不存在,人們為滿足貪欲,日以繼夜不停地消損生命,直到生命耗損殆盡,有如融雪瞬間化為無形,高則会变低,生則会死,合則会分,是諸行無常的不易法則。

第二条

刚開始修習的行者,未建立定力,心是不安稳的,散乱的,因此,心意的取相是不能夠控制的,起嗔会跟了嗔,有情緒和/心'身都在浮動,身体也跟著心意在動,坐不穩的,為什麼啊,奔馳的心没有法停下來啊,都是要过程,和時間培養定力与能觀的智慧,刻意在制做和妄念令行者偏離了方向,問題,痛苦煩惱来自於取,那個貪爱,執取就会带來一大堆無窮的後患,有智慧的解脱者,了知此身心形成之因与本質,体証無我,無我所,因而放開,不抓取任運自如,所以不会去結下一世的種子,身壞命終,更不復受,解脱自在,脱离生死的輪迴。智者以漸進方式修行,安稳緩慢地次第精進,除去身心汚垢不受染,可以遠離諸種苦。

第三条

當你修習的時候,要用心專注,念願文也是一种布施,也要用心,願三界中所有眾生身心自在,这句話是需要慈悲心和平等心的,從你內心散發出來的,也是增長自己法布施波罗密的种子,利他的發心,那麼就一定能接收到无量的福德,,當你的自我减少的時候,慈悲喜捨心自然会生發出來,因此,如果總覺得身边的人对自己不好或亏欠,自己也要自我醒思和自己也缺少了感恩的心,常有寬容,寬容并不是忘記,而是放过自己,一切都会过去,包括身心五蕴的痛苦和悲傷,如果不懂得放下和捨,就是苦了自己的一生,自己在坐禅,你在禅坐里有覺察嗎?你如果有覺知,覺性点燃自己的心,既能照亮自己,也給别人帶来光亮,人生任何時候,只有用心覺知,感恩,慈悲,每一天你都是美好和自在的,能消解世間生活上一切不善,無常,無我是實相,是真理,遍身心內外一切都是無常,無我,行者若对無常,無我不能如實深觀就會背道而馳,就会与大自然的運行法則相抗爭,苦於是產生。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16)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第一条

        对于禅修者来说,身体的调和是第一步是最基础的部分,它包含了内外两部分,外在是指身体的安定,内在是指身体内部的调整,令身体不动,心安稳坐得住,这都是禅修最基础的功夫,且能带给禅修者基本的受用。

        如果我们真正做到每天打坐,这对身体的调和必定有帮助,因为身体在打坐的状态下,一定可以放松,只要我们把姿态调正,身体就会是一个放松的姿态,而在放松的过程里,体内各个循环系统就能更顺畅的运作,身心放至松,就是让全身的循环系统通道以及所有气脉的通道,全部畅通,如此我们的身体就能很自然的保持,甚至恢复原本的健康。

        调身就是这样的一种调法,有时打坐时酸麻胀痛的现象,更明显的是气动,就是身体渐渐地在疏通,通了之后,身体就会平衡,健康自然好起来,酸麻胀痛多属于外在的身体现象,但身体内部也会疼痛麻痺,打坐时觉得内部痛,就表示身体外部比较通了,而内部则有些不通,当打坐时,身体气血正在循环,很多身体内外的征兆会呈现,有时打完坐反而有病痛不舒适,就会知道那些部位不通,有时身体通了会有轻安境,甚至是感觉身体空了,这个空是因为气血循环畅通,身体就会有一种轻松与安定的感受。

        反之,为什么有人会越坐越不舒服,身体感到很浊重?是因为身体太疲累,人疲惫时,身体所有的通道一定阻碍不前,尤其是气血,血液的循环不良,造成氧气不足,人就容易入睡,呼吸做不到,打坐时昏沉就是这个情况,二是累积很多疲累,令身体强迫不断的挤压进我们的身体里,人的疲累若日积月累,再加上硬撑,久而久之,身体就会阻塞了,这也会造成打坐的昏沉。

        因此,对自己的身心都要觉察,知道自己打坐时的感受,对身心当下呈现的,如是的知道。

第二条

        能断才能得到,握在手里的,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我们所拥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铭刻在心的,其实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放下,放下一个心仪无缘分的人,放弃某段投入却无收获的感情,放弃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或事,放下并不妨碍我们重新开始,放得下人也自在而变得洒脱。

        人总想把握住能够看得到的所有机会希望握在手里,所以拼命去争,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这些那些都是我的,得不到会很痛苦或很愤怒,但从来没有学过,若想拥有,首先学会放下,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他关闭了你的一扇窗,必然为你打开另一扇门,世间最珍贵的是时间,时间能冲淡一切,给你时间从新开始,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只需放开手,安然放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情与物,也就不会被牵绊住,自在无碍地生活,才是生命中最好的开始。

        一切天长地久,其实不过是缘起缘灭,萍水相逢,你什么时候能断,什么时候才能自在,不怨不怒,安定身心不不戚于忧,除去胜负之心,无争自然安宁。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对於禅修者来說,身體的調和是第一步是最基礎的部分,它包含了內外两部分,外在是指身體的安定,內在是指身體內部的調整,令身体不動,心安穩坐得住,这都是禅修最基礎的功夫,且能带給禅修者基本的受用,如果我們真正做到每天打坐,这对身體的調和必定有幫助,因為身體在打坐的狀態下,一定可以放鬆,只要我們把姿態調正,身体就会是一個放鬆的姿態,而在放鬆的过程里,体內各個循環系統就能更順暢的運作,身心放至鬆,就是讓全身的循環系統通道以及所有氣脈的通道,全部暢通,如此我們的身體就能很自然的保持,甚至恢復原本的健康,調身就是这样的一種調法,有時打坐時酸麻脹痛的現象,更明顯的是氣動,就是身體渐漸地在疏通,通了之後,身體就会平衡,健康自然好起来,酸麻脹痛多屬於外在的身體現象,但身體內部也会疼痛麻痺,打坐時覺得內部痛,就表示身體外部比較通了,而內部則有些不通,當打坐時,身體氣血正在循環,很多身體內外的徵兆会呈現,有時打完坐反而有病痛不舒適,就会知道那些部位不通,有時身體通了会有輕安境,甚至是感覺身體空了,这個空是因為氣血循環畅通,身體就會有一種輕鬆与安定的感受,反之,為什麼有人会越坐越不舒服,身體感到很濁重?是因為身體太疲累,人疲憊時,身體所有的通道一定阻礙不前,尤其是氣血,血液的循環不良,造成'氧氣不足,人就容易入睡,呼吸做不到,打坐時昏沉就是这個情況,二是累積很多疲累,令身體强迫不断的擠壓進我們的身體里,人的疲累若日積月累,再加上硬撐,久而久之,身體就会阻塞了,这也会造成打坐的昏沉,因此,对自己的身心都要覺察,知道自己打坐時的感受,对身心當下呈現的,如是的知道。

第二条

能断才能得到,握在手里的,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拥有的,我們所拥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銘刻在心的,其實人生很多時候需要自覺放下,放下一個心仪無缘分的人,放棄某段投入无收获的感情,放棄一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人或事,放下并不妨礙我們重新開始,放得下人也自在而变得泗脱,人总想把握住能夠看得到的所有机会希望握在手里,所以拼命去爭,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这些那些都是我的,得不到会很痛苦或很憤怒,但從來沒有學过,若想拥有,首先學会放下,上天对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他关閉了你的一扇窗,必然為你打開令一扇門,世間最珍貴的是時間,時間能冲淡一切,給你時間從新開始,那些不屬於自己的,只需放開手,安然放下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情与物,也就不会被牽绊住,自在無碍地生活,才是生命中最好的開始,一切天長地久,其實不过是缘起緣灭,平水相逢,你怎麼時候能断,什麼時候才能自在,不怨不怒,安定身心不不戚於憂,除去勝負之心,無争自然安寧。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17)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2020.10.17 第一条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贪婪,执着,攻击性,忌妒,以及负面的情绪是不会为我们带来祥和与平静。它们是悲伤及痛苦的因,要超越它们,需要对心培养正念,觉察和省思。
        但是自我省思已经被遗忘。没有了省思和觉察,自已便无法分辨哪些事情受别人影响,哪些出自于自己的意志,而忽略了转回,是个大问题。
2020.10.17 第二条
        虽然我们的初心,本来是清净光明的。我们却成为了流浪的心,受无明污染。贪,嗔,痴一起便跟随,便不能自拔。行为,习性,放逸,不断地制造“业”,最重要,在当下觉察到它。
        因此,在禅坐里才会有机会练习拥有一颗觉知的心。身有如脆弱的瓶子,守护自己的心有如城堡。以智慧体验人生,挑战烦躁的心,令自己的心一尘不染。智者善于调服自己的心,以解脱诸魔的束缚。
2020.10.17第三条
        一般世间人说在修行佛法,人们会想到物质世界之外的某种精神领域,正像,法,这个字包含了一切事物。广义的修行佛法不仅包含精神的真理,也包含了所有现象的真理。
         因此不要对佛法的了解局限在精神修持上,你可以把道扩展到整个生命和生活上。这样子的话,修习的时候,就是修行一切现象。而你全部的生活就都成为道,学习不受干扰,不受影响,如其所言的看到一切现象,就是真正的道。
        禅修的要领,要令心止息放下外缘。所谓的道,并非救一物。平常心是道,无害万物便是有道,了解自已的心,得到安详,闻道者应自我实践,解脱痛苦的束缚。
2020.10.17第四条
        心的训练很重要,因为是自我的基础。没有受过训练的心,会令你陷入各种紊乱中。因为心容易被激怒,容易起伏,容易受外界影响,受操纵,受僵化,太固执,无法接受新增的事物。
        训练心要透过用方法。例如习禅,把心安住,如果你的心经过良好的训练,就能在完全愤怒的状况下调整心理,对于那个生气的对象生起大慈,这就是心灵力量。
        训练心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使用心更大的部分。目前,你只用了很少的一部分,就连这部份也被各种愚痴和烦恼所削弱。如果你有训练自己的心,就能让心的功用全部归你所有并自由控制,变得非凡和有创造性和智慧,耐性。即使你变老,而你的心仍然继续成长,进步,扩大,更有活力。
        因此,持续你的修习,我们认为世界怎么样,世界就呈现我们所想的样子。当我们用不正确的心去行为时,烦恼痛苦就会跟随着我们。当我们用正确行为时,自在安稳就会跟随着我们。
        心的灵性就好像影子跟随着人一样,雨水可以渗透盖得很简陋的房子,贪欲也可以渗透没有自制的心。雨水无法渗透盖得很精良的房子,贪欲渗不透自制克己的心。

繁体原文:
2020.10.17 第一条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貪婪,執著,攻擊性,忌妒,以及負面的情緒是不会為我們带来祥和与平静,它們是悲傷及痛苦的因,要超越它們,需要对心,培養正念,覺察和省思,但是自我省思巳經被遺忘,沒有了省思和覺察,自已便無法分辨那些事情受別人影响,而那些出自於自巳的意志,而忽略了轉廻是個大問題。2020.10.17第二条
        虽然我們的初心,本來是清净光明的,我們郤成為了流浪的心,受無明污染,貪,嗔,痴一起便跟随,便不能自拔,行為,習性,放逸,不斷的制做業,最重要,在當下覺察到它,因此,在禅坐里才会有机会練習,擁有一顆覺知的心,身有如脆弱的瓶子,守護自巳的心有如城堡,以智慧体驗人生,挑戰煩躁的心,令自巳的心一塵不染,智者善於調服自巳的心,以解脱諸魔的束縛。
2020.10.17 第三条
        一般世間人說在修行佛法,人們会想到物質世界之外的某种精神領域',正像,法,这個字包含了一切事物,广义的修行佛法不仅包含精神的真理,也包含了所有現象的真理,因此不要对佛法的了解局限在精神修持上,你可以把道扩展到整個生命和生活上,这样子的話,修習的時候,就是修行一切現象·而你全部的生活就都成為道,學習不受干擾,不受影响,如其所言的看到一切現象,就是真正的道,禅修的要領,要令心止息放下外缘,所謂的道,並非救一物。平常心是道,無害萬物便是有道,了解自已的心,得到安詳,聞道者應自我實踐,解脱痛苦的束縛。
2020.10.17 第四条
        心的訓練很重要,因為是自我的基礎,沒有受过訓練的心,会令你陷入各種紊乱中,因為心容易被激怒,容易起伏,容易受外界影响,受操纵,受僵化,太固執,无法接受新增的事物,訓練心要透过用方法,例如習禅,把心安住,如果你的心经过良好的訓練,就能在完全憤怒的狀況下調整心理,对于那个生氣的对象生起大慈,这就是心靈力量,训練心的令一個目的就是使用心更大的部分,目前,你只用了很少的一部分,就連这部份也被各种愚痴和煩惱所削弱,如果你有训练自己的心,就能讓心的功用全部歸你所有并自由控制,变得非凡和有創造性和智慧,耐性,即使你变老,而你的心仍然繼續成長,進步,扩大,更有活力,因此,持續你的修習,我們認為世界怎麼樣,世界就呈現我們所想的样子,當我們用不正確的心去行為時,煩惱痛苦就會跟随著我們,當我們用正確行為時,自在安穩就会跟随著我們,心的靈性就好像影子跟随著人一样,雨水可以渗透蓋得很簡陋的房子,貪欲也可以滲透沒有自制的心,雨水無法滲透蓋得很精良的房子,貪欲滲不透自制克己的心。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18)

简体版(编辑:胡勃):

2020.10.18 第一

坐姿禅修的行者,身体要保持正直这样身体的皮肤和肌肉才不会扭曲,压廹,气才能顺畅的流动下颚微缩,舌顶上颚,闭眼

接着,不要让身体因为内心挂碍某些人,事,物而有紧绷的现象放下万缘为何要执取对无益的事物?那就不在禅坐中

你要知道自己在坐禅为何坐禅目标和心态要正确不要浪费时间在放逸放弃逃避上如果一无所得,是你想要的吗还是智慧增长,迈向道,都是自己的选择修行要认真,如实,骗自己最傻知道抑制恶的确很难,但是别让贪嗔使自巳陷入长久痛苦中无火能大于贪欲的烈火,无执着能大于嗔的执着,无罗网能大于痴的罗网,无河流能大于渴洪流

看清他人的过失很容易,但看清自已的过失很难宣扬别人的不是,匿藏自己的过失看见别人的过失而心生忿怒,这只会增长烦恼修行之路离他很遥远。凡夫障于爱染,佛法之门无碍障。

2020.10.18 第二条

当你观呼吸,保持自然的呼吸不需要太用意于呼吸,否则必定会引起鼻子,面额及头部的紧绷,鼻子会变得呼吸困难,而头部会变得沉重过度精进会引起心的掉举不安反之,则会引起心的懈怠

新同修一定要注意首先集中专注,把心安静下来,一下一下的在鼻子的触感上知道要注意,不用急促刚开始,重点要稳定在觉知上

如果你在觉知,便会跟了念头跑初学者,心是非常散乱和没有定力要知道重点,方法要正确,不要急于进步因为法是自然的,这是多数禅修者经常犯的一个错误而不进步,要知,清清楚楚的觉知到每一下死亡像一片掉落的枯叶当死神来到自已身旁,伫立于死门之前才发现,生前没为后世存资粮

你应当为自己建立皈依处,努力练习勤修成为智者清除尘圬与解脱烦恼之后,你的心将会听到,由彼岸传来的声浪。刹那刹那,一分又一分智者有次第的清除自已的污垢不再有苦生苦的痛苦循环轮转懈怠是美的污,放逸是修行者之污点

 

2020.10.18 

  

 

在修习禅坐中,如果行者想好念头就让它通过,坏念头就止住它们

看看那是谁正在想好念头或坏念头好念头和坏念头将会自已消失,因为它们都在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之下

如果这颗心要想,让它想,但别被它的念头骗了,抓了有怎么事物说过它们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呢?它们不曾说啊所以可别那样子归罪它们,专注到底是怎么在指称它们因为那就是过错之所在啊每天在生活上,无论自己的心集中在哪里,都只是给它过如是知道纵使你的见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黏着它们,你就是错,只要看住它但是,如果这念头是不善意向的,要确定你并没有与它们行动一致

如是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法就在那,只是知烦恼没来找你,别去自找烦恼当下就自在了一切现成终止错误,戒掉脾气,锻炼身心不纠缠,才能对抗世事的万难。

 

2020.10.18 第四条

 

每当一件事物终止,另一件事物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再生

这是新的开始如果自己愤怒生气,就生在地狱中愤怒令你的心变得愚痴,此时你的心就投生在畜生道这就是恶业和再生在每一刻中的运作状况

前一刻的心使得现在的心出生于某种心情和心的取向,现在的心又创造缘起,决定了将来心的状况

因此,如果你总是看别人不顺眼,而令自己心的一刻,投向了畜生道,而令自已有兽性的愤怒,是不值得的你要留意观察你在禅坐中,心的取向和状态你为何总是如此想象总离不开观察别人的心意?这时不是自己别人与你何干?譬如拔除茅草,握不紧会割伤手

做应该做的事,守戒必须贯彻到底远离各种恶意与不善行为,不沾染世间的尘垢修行散漫放逸,不能消除清净行有污缺,得不到福德与利益。自己心行不正,去毁谤他人,将受恶业綑绑。自己投入火坑,做不该做的事,必然回到自身,学习正法舍非法,清净身口意,这才可称为正习。

 

繁体原文:

 

2020.10.18 第一

 

坐姿,禅修的行者,身体要保持正直,这样身體的皮膚和肌肉才不会扭曲,压廹,氣才能順暢的流動,下顎微縮,舌頂上顎,閉眼,接著,不要讓身体因為內心掛碍某些人,事,物而有緊綳的現象,放下萬緣,為何要執取对妳無益的事物?,不在禅坐中,你要知道自巳在坐禅,為何坐禅,目標和心態要正確,不要浪費時間在放逸,放棄,逃避上,如果一無所得,是你想要的嗎,還是智慧增長,邁向道,都是自己的選擇,修行要認真,如實,騙自己最傻,知道抑制惡的確很難,但是別讓貪嗔使自巳陷入長久痛苦中,無火能大於貪欲的烈火,無執著能大於嗔的執著,無羅網能大於痴的羅網,無河流能大於渴爰洪流,看清他人的过失很容易,但看清自已的过失郤很難,宣揚別人的不是,匿藏自巳的过失,看見別人的过失而心生忿怒,这只会增長煩惱,修行之路离他很遙遠。凡夫障於爱染,佛法之門無礙障。

 

2020.10.18 

 

當你觀呼吸,保持自然的呼吸,不需要太用意于呼吸,否則必定会引起鼻子,面額及頭部的緊绷,鼻子会变得呼吸困難,而頭部会变得沉重,过度精進会引起心的掉舉不安,反之,則会引起心的懈怠,新同修一定要注意,首先集中專注,把心安靜下來,一下一下的在鼻子的觸感上知道,要注意,不用急促,剛開始,重点,要穩定在覺知上是重点所在,如果你冇在覺知,便会跟了念頭跑,初學者,心是非常散乱和冇定力,要知道重点,和方法要正確,不要急於進步,因為法是自然的,这是多數禅修者經常犯的一個錯誤,而不進步,要知,清清楚楚的覺知到每一下,死亡像一片掉落的枯葉,當死神來到自已身旁,佇立於死門之前才發現,生前沒為後世存資糧,你應當為自己建立皈依處,努力練習勤修成為智者,清除塵圬与解脱煩惱之後,你的心將会聽到,由彼岸傳來的声浪,杀那又杀那,一分又一分,智者有次第的清除自已的污垢,不再有苦生苦灰的痛苦循環輪轉,懈怠是美的污圬,放逸是修行者之圬。

 

2020.10.18 

 

 

在修習禅坐中,如果行者想好念頭就讓它通過,壞念頭就止住它們,看看那是誰正在想好念頭或壞念頭,好念頭和壞念頭將会自已消失,因為它們都在無常,苦,無我三法印之下,如果这顆心要想,讓它想,但別被它的念頭騙了,抓了,有怎麼事物說过它們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呢?它們不曾說啊,所以可别那样子歸罪它們,專注到底是怎麼在指稱它們,因為那就是过錯之所在啊,每天在生活上,無論自巳的心集中在那裡,都只是給它过,如是知道,縱使你的見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黏著它們,你就是錯,只要看住它,但是,如果这念頭是不善意向的,要确定你並沒有与它們行動一致,如是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法就在那,只是知,煩惱沒來找你,別去自找煩惱,當下就自在了,一切現成,终止錯誤,戒掉脾氣,鍛鍊身心不糾纏,才能对抗世事的萬難。

 

2020.10.18第四条

 

每當一件事物终止,另一件事物開始的時候,我們就再生,新的開始,如果自己

憤怒生氣,就生在地獄中,憤怒令你的心变得愚痴,你的心就投生在畜生道一陣子了,这就是惡業和再生在每一刻中的运作状况,前一刻的心使得現在的心出生于某种心情和心的取向,現在的心又創造缘起,決定了將來心的狀况,因此,如果你總是看別人不順眼,而令自己心的一刻,投向了畜生道,而令自已有獸性的憤怒,妳是不值得的,你要留意觀察你在禅坐中,心的取向和狀態,你為何總是如此想象,總離不開觀察别人的心意,不是自巳呢,别人与你何干?譬如拔除茅草,握不緊会割傷手,做應該做的事,守戒必須貫徹到底,遠離各種惡意与不善行為,不沾染世間的塵垢,修行散漫放逸,不能消除衆惡,清净行有污缺,得不到福德与利益,自巳心行不正,郤去毁謗他人,將受恶業綑綁,自巳投入火坑,做不該做的事,必然迴到自身,學習正法捨非法,清净身口意,这才可稱為正習。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19)

简体版:

第一条:

诸行无常,是宇宙中不变的事实。寿命的长度,随时间日减。我们不想老,但日渐衰老。时疾病来时突然间病了,因为自已的四大,渐渐解体即是一天天的老化。迈向老病死,日子和时间一天天的在减少。只有当下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你最应该珍惜的。不是安排明天,你就一定有。死神和业报随时来找你。

因此,没有直口说因为我坐禅,就产生业令我受苦和难受。一切都由因果业力带动,业力在前。没有人能逃避,色身何用?它只是个臭皮囊,是病痛纠缠败坏的地方。众生让自巳的贪欲无限增长,看不清人生无常,寿命无常。

不要为这种不能改变的事实烦恼。也没有一种地方可以逃离。心创造各种妄念,来去无踪,意念多虚妄。智者减少意识的干扰,而解脱了诸魔的束缚。明白自己的心如何运作。排除不必要的事,把时间用来修行。专心做应做的事,是为最吉祥,能勤修道用,才是真佛子。

第二条:

有些念轻轻放下,未必不是一种解脱。有些人慢慢遗忘,未必不是一种轻松。有些痛渐渐淡忘,未必不是一种睿智。身安不如心安,路宽,不如心宽。一无所有的时候,守着自己的心便可安然。佛说,众生无我,苦乐随缘,宿因所构,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得失随缘,一切悲喜都由心生。放下越多,收获更多。有很多人不重视修心的重要性,实际上,没有一次起心动念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不要小看一念的力量,一念虽小,但产生的能量势不可挡。

世界看起来复杂异常,其实也很简单。可以说我们生活就在一念之间,一念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畜生。就看自巳如何转念。所以,自己时时要洞察心念的起伏,如同洞察呼吸一样,通过正念的转化,来改善心灵的取相和念头。

内心的状况,在觉知觉察当中,就能改善自己生活的境遇。因此,坐禅能令你智慧增长,转识成智在当下。 心是自巳所造,而非他人可以替我代劳。努力朝向正道,未达彼岸绝不回头。能见法者最安详,智慧守护微妙心。斩断世间苦因缘,智慧与心魔决战。战胜自已比怎么都强,应时时观照,不令放逸。

第三条:

禅修是不刻意的,它也不是方程式或公式化。法是自然的发展,每个人的进度和感受都不相同。领悟和方法是否到位,要用心,如理作意在修习上。即一心一意,集中力要对准焦点和目标在观呼吸和观受上。如实的知道,全身都不动。心意和身体动了或逃避,放弃。你的禅坐己经下车了,不在禅坐中了。只是形态在坐著而已,斩断一切虚妄杂念,截断妄心的根源。持守一念一心,名日清净人。

第四条:

当你在停止呼吸的时候,强力深呼吸一下,才闭气。你的全身运作都会止静,闭气多长,是每一个人都不相同,之后气会自然的放松。你会发现,当你闭气之后,你身体的强烈感受会显现,然后你会找到最强烈或不舒适的痛受。

集中专注在痛受里,不加任何思维概念。或跟气走,当下的每一下都在触感上知道。全力以赴,正确地使用心,错误的不要跟随。要朝向正确的修正,内心处于宁静而心不散乱。学习如何安顿身心,谨慎自巳的所思所言所行,而达至无苦的道迹。

 

繁体版:

第一条:

諸行無常,是宇宙中不变的事實,壽命的長度,随時間日減,我們不想老,但日漸衰老,有時疾病來時突然間病了,因為自已的四大,漸漸解体即是一天天的老化,邁向老病死,日子和時間一天天的在減少,只有當下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你最應該珍惜的,不是安排明天,你就一定有,死神和業報随時來找你,因此,冇直口說因為我坐禅,就產生業令我受苦和難受,一切都由因果業力带動,業力在前,冇人能逃避,色身何用?它只是個臭皮囊,是病痛糾纏敗壞的地方。衆生讓自巳的貪欲無限增長,看不清人生無常,壽命無常,不要為这種不能改變的事實煩惱。也沒有一種地方可以逃离,心創造各種妄念,来去無蹤,意念多虚妄,智者减少意識的干擾,而解脫了諸魔的束縛。明白自己的心如何運作,排除不必要的事,把時間用來修行,專心做應做的事,是為最吉祥,能勤修道用,才是真佛子。

第二条:

有些念輕輕放下,未必不是一种解脱,有些人慢慢遺忘,未必不是一种輕鬆,有些痛漸漸淡忘,未必不是一种睿智,身安不如心安,路寬,不如心寬,一无所有的時候,守着自己的心便可安然,佛說,眾生无我,苦樂随緣,宿因所构,緣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一切悲喜都由心生,放下越多,收获更多,有很多人不重視修心的重要性,實际上,沒有一次起心动念不对我們的生活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不要小看一念的'力量,一念虽小,但产生的能量勢不可挡,世界看起來复杂异常,其實也很簡單,可以說我們生活就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獄畜生,就看自巳如何轉念,所以,自己時時要洞察心念的起伏,如同洞察呼吸一样,通过正念的轉化,來改善心靈的取相和念頭,内心的狀況,在覺知覺察當中,就能改善自己生活的境遇,因此,坐禅能令你智慧增長,轉識成智在當下, 心是自巳所造,而非他人可以替我代勞,努力朝向正道,未達彼岸绝不回頭,能見法者最安詳,智慧守護微妙心,斬断世間苦因緣,智慧与心魔决戰,戰勝自已比怎麼都強,應時時觀照,不令放逸。

第三条:

禅修是不刻意的,它也不是方程式或公式化,法是自然的發展,每個人的進度和感受都不相同,領悟和方法是否到位,要用心,如理作意在修習上,即一心一意,集中力要对準焦點和目標在觀呼吸和觀受上,如實的知道,全身都不動,心意和身体動了或逃避,放棄,你的禅坐己经下車了,不在禅坐中了,只是形態在坐著而已,斬斷一切虚妄雜念,截断妄心的根源,持守一念一心,名日清净人。

第四条:

當你在停止呼吸的時候,强力深呼吸一下,才閉氣,你的全身運作都会止静,閉氣多長,是每一個人都不相同,之後氣会自然的放鬆,你会發現,當你閉氣之後,你身體的强烈感受会显現,然後你会找到最强烈或不舒適的痛受,集中專注在痛受里,不加任何思維概念,或跟氣走,當下的每一下都在觸感上知道,全力以赴,正確地使用心,錯誤的不要跟随,要朝向正確的修正,內心處於寧靜而心不散乱,學習如何安頓身心,謹慎自巳的所思所言所行,而達至無苦的道跡。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20)

简体版:

第一条:

别让情绪操控了你,心窄了,一切都会离远。人活得好不好在于心态。有没有好好活,在于情绪。我们不是为了情绪而活著,却始终活在情绪当中。情绪是与你的心有关。究其根本,是心不定性。不稳定有关。很多事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可以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方法。

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很多事情之所以过不去,是因为心里放不下。没过去就成了槛。可许多人就是过不去心里的槛,其实只要把心情改变一下,世界就变得不一样了。修行就是修心,万物由心,心存则万物存,心灭则万物灭。让我们过不去的仅仅是过不去的心情本身。我们或许留恋一些人,无法忘怀一些事。

所有的喜怒哀乐,爱恨只是心中所想,心中所念,心中无法放下。无法越过横亘在心头的这道门槛。真正的修行是在修什么?心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认识自巳,人们都永远踉随自我。要学会调整情绪,凡事尽量往好的方面,保持正面。抱怨,烦躁是把握不住心情,令心情复杂化。恼人的雨水总是会让很多东西变霉,但若没有了雨水,就不会有茂盛的牧草。

一切都是相对的,有时缺点也可能成为优点。别人怎么样看事情,其实不用太在意。情绪总是由一定的剌激所引起的,禅修就是要看到自巳的心身变化过程。每个思想,每句话语与每个行为都巳带上各自的印记。无法逃脱,有些错的话,错的事做了就无法收回。因为它已进入未来,并将制造一连串的作用与反应。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谨言,慎行。人的任何行为,无论是善是恶。于各自的生命,终将苑然存在。情绪如同灰中火,时机一到就会复燃烧身。若能守护六根,因有向內反观,所以身口意冲动会渐减少。而且会渐柔软,六根触灭。不拒,不嗔用平等舍心去面对一切,你的修行就上路了。

第二条:

修行只能从心开始,我们所受的各种苦受,都有发生及滞留在心的原因。在此看自己心的过程,快乐和悲伤都是心的活动的部份产物,都是心活动时所产生的思想。心的性质是不安定的,欲望会跟随四处流动,若你不明白这种心的活动,就会盲目跟随著一些想法游走而无法摆脱心的掌控。

因此,佛陀要我们仔细观察心的活动。看心如何运作,明白这运作的基本特质。不断的变化,永不满足,以及空虚。你必须了解并观察这些精神现象,才能了解十二因缘的源起。佛陀认为无知,即无明是所有世俗现象和各种欲念的初始。欲念引发意识,而意识又接著又导致心及身的种种现象,这就是十二缘起的过程。

如果在你打坐时,一边想东想西。那你就此打住,在你的修行中,不要有任何幻想和期待。所有的主观和偏见,包括别人的经验,都打包起来丢掉。若无法观照内在,你将永远不能明白真理和本质。到了内在的体验,身心所经历的,才是你的修行。除此之外,无别的了,他人的经历和体验不是你的。你也不用听,只有专注,正念在修行时,证悟就会现前,心神平静,一心专注,直至杂念全无。

第三条:

勇气是高贵的信仰,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有些人总是害怕看到结果,如果你有勇气走完那段过程,一个小小的结果又怕什么?有人说,我害怕过程会很痛。可你还没看到结果,你怎么就认定结果不会出乎你的意料?退缩逃避是可以让人后悔一辈子的事,没有经历过主动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最重要的是行动,就像习禅一样,靠空想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修正自巳的行为,以证明自已有勇气面对。自卑与悲观的是自己没有底气,内心充满恐惧。如果你有勇气坐完整坐禅修,经历过整个过程。

勇往直前才会更加深刻,即使人生淡然,也仍需把勇气当成信仰。心善于变化起伏飘荡,细微得难以掌握。随著际遇的好坏起伏流转,了解自已的心得到安详。佛法要义-观禅智中得,深入止观,灭行乃安。

 

繁体版:

第一条:

別讓情緒操控了你,心窄了,一切都会离遠,人活得好不好在于心態,有没有好好活,在於情緒,我們不是為了情緒而活著,始終活在情緒當中,情緒是与你的心有関,究其根本,是心不定性,不稳定有関,很多事或許我們無法改變,可以改變自巳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方法。沒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很多事情之所以过不去,是因為心里放不下,沒过去就'成了檻,可許多人就是过不去心里的槛,其實只要把心情改变一下,世界就变得不一样了,修行就是修心,万物由心,心存則萬物存,心灭則萬物灭,讓我們过不去的仅仅是过不去的心情本身,我們或許留恋一些人,無法忘懷一'些事,所有的喜怒哀樂,爱恨只是心中所想,心中所念,心中無法放下,无法越过横亘在心頭的这道門檻。真正的修行是在修怎麼?心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認識自巳,人們都永遠踉随自我,要學会調整情緒,凡事尽量往好的方面,保持正面,抱怨,煩躁是把握不住心情,令心情复杂化,惱人的雨水总是会讓很多東西变霉,但若沒有了雨水,就不会有茂盛的牧草,一切都是相对的,有時缺点也可能成為优点,別人怎麼樣看事情,其實不用太在意,情緒总是由一定的剌激所引起的,禅修就是要看到自巳的心身变化过程,每個思想,每句話語与每個行為都巳带上各自的印記,無法逃脱,有些錯的話,錯的事做了就無法收回,因為它已進入未来,並將制造一連串的作用与反應,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謹言,慎行,人的任何行為,無論是善是恶,於各自的生命,終將苑然存在。情緒如同灰中火,時机一到就会復燃燒身。若能守護六根,因有向內反觀,所以身口意衝動会漸减少,而且会漸柔軟,六根觸灭,不拒,不嗔用平等捨心去面对一切,你的修行就上路了。

第二条:

修行只能從心開始,我們所受的各種苦受,都有發生及滞留在心的原因,在此看自己心的过程,快樂和悲傷都是心的活動的部份產物,都是心活動時所產生的思想,/心的性質是不安定的,慾望会跟随四處流動,若你不明白这種心的活動,就会盲目跟随著一些想法遊走而無法擺脫'心的掌控,因此,佛陀要我們仔細觀察心的活動,看心如何運作,明白这運作的基本特質,不断的变化,永不滿足,以及空虚,你必須了解並觀察这些精神現象,才能了解十二因缘的源起,佛陀認為無知,即無明是所有世俗現象和各種"慾念的初始,欲念引發意識,而意識又接著又導致心及身的種種現象,这就是十二緣起的过程,如果在你打坐時,一边想東想西,那你就此打住,在你的修行中,不要有任何幻想和期待,所有的主觀和偏見,包括别人的經驗,都打包起來丢掉,若無法觀照內在,你將永遠不能明白真理和本質,到了內在的体驗,身心所经歷的,才是你的修行,除此之外,無別的了,他人的經歷和体驗不是你的,你也不用聽,只有專注,正念在修行時,証悟就会現前,心神平静,一心專注,直至杂念全無。

第三条:

勇氣是高貴的信仰,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会做,有些人总是害怕看到结果,如果你有勇氣走完那段过程,一個小小的結果又怕怎麼?有人說,我害怕过程会很痛,可你还沒看到結果,你怎么就認定結果不会出乎你的意料?退縮逃避是可以讓人后悔一辈子的事,沒有經历过主動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最重要的是行動,就像習禅一样,靠空想是不行的,我們必須要修正自巳的行為,以証明自已有勇氣面对,自卑与悲觀的是自巳冇底氣,內心充滿恐懼,如果你有勇氣坐完整坐禅修,经历过整個过程,勇往直前才会更加深刻,即使人生淡然,也仍需把勇氣当成信仰。心善於变化起伏飘蕩,細微得難以掌握,它隨著際遇的好壞起伏流轉,了解自已的心得到安詳。佛法要義-觀禅智中得,深入止觀,灭行乃安。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21)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觀):
2020.10.21 第一条
        身体是无常的,每一节的禅修都是新的体验。当观呼吸的一刻,只集中在呼吸上,不用理会鼻子堵了。一开始深呼吸长一些,一下一下的进出,知道即可,渐渐呼吸会稳定和有节奏,鼻子也自然会通畅,不用担心。

        不要规定你的禅修时间,能坐多久就坐多久。除非要上班和共修才要限制时间。采用的坐姿要能久坐亦无需移动,控制心意安住于禅修所缘,不令散乱。你的禅修所缘是呼吸,呼出知道,吸入知道,集中专注在鼻孔的呼吸,闭目有助心不散乱。

        如果觉知触弱呼吸要加强力度,这样做有助稳定心意,除了作意呼吸的心念外,不可让任何别的念头闯入。要用心,一心一意的对鼻的接触觉察,接触觉察专注三者要同时一齐发生。当三者同时产生发现,你的眼耳鼻舌身就得到很好的守护了,行者的戒定慧在这当下也是一齐的发展增长,便可成就了根律仪。这个成就可不少啊,根律仪要做的就是要控制与克制五根,防止贪嗔痴在内心生起,要防护得妥,非练习禅修不可。

        在连串的不放逸后,刹那刹那的定力也会持续不断的增长,心得到很好的教养,不再任意跟随念想,令你那颗任意妄为的心,能够安住于当下,住于四念住,这是伟大的佛陀所教导的唯一解脱之道。


2020.10.21 第二条
        当你觉知心中生起的心念,这不是概念法的觉知,如果心中有贪或嗔,大部分人都可以觉知到,说明觉知不需要禅那或观智。但是觉知并不是生灭随观智,当一个不断提起正念,觉知心中生起的任何现象,随着时间的增长,自己的觉知会更加敏锐,从而导至智慧的提升。

        比如嗔心生起时,你觉知它的生起,它迅速灭去,你也觉知它的灭去。通过觉知,你的智慧开始观照到心的生灭,继而领悟到心一直在生生灭灭,那时呈现在你智慧之中只有生灭。同时你也会了解到,所有的生起,都是苦的生起,所有的灭去,都是苦的灭去。但它的灭去并不是永恒的灭去,它还不断的生起,你不断的感受到压迫,那时你将亲身体验到佛陀在阿含经相应部讲过的一句至理名言:“凡是生起的,都是苦的生起,凡是灭去的,都是苦的灭去”,你会充分了解到只有不生不灭才是涅盘,因为没有生就不会灭,有生就有灭,没有生等于是轮回的止息。

        我们现在害怕死亡和痛受,追求乐和舒适的感受,逃避痛,是因为无明贪爱,当拥有生灭随观智后就不会再庆幸任何生的快乐感受了。因此,在观痛受要明啊,生起的因,都是心的做作,断截诸恶习,拔除恶根,熄灭贪爰,智者由于除尽嗔恚的心,才堪称正法的修行人。


2020.10.21 第三条
        当你在观呼吸的时候,累积了足够的定力之后,止观平衡的发展,才是正定。在行住坐卧的时候,很快提起正念正知,心中起了怎么烦恼马上就能觉知到,这敏锐的觉知力使烦恼很快就灭去。如果没有在禅坐中累积正定,在行住坐卧修观的能力就会很薄弱,因为心生灭的速度非常快,刹那间千千万万个心流逝过去,而心的本质像猴子一样顽皮,散乱,荡来荡去,易变,像天气,它像抓住一根树枝后,放掉,而再抓另一根树枝。

        心就是如此抓取六尘,一刻也停不了,因此,没有一定的定力,要观照到内心的起心动念,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没有修习,只会给五蕴耍来耍去,容易制造业,因此,每天善待自已,培养善行,舍恶择其善,他知于善恶,这样的人才堪称有正法的行者。



繁体原文:
2020.10.21 第一条
       身体是無常的,每一節的禅修都是新的体驗,當觀呼吸的一刻,只集中在呼吸上,不用理会鼻子堵了,一開始深呼吸長一些,一下一下的進出,知道即可,漸漸呼吸会稳定和有節奏,鼻子也自然会通暢,不用担心,不要規定你的禅修時間,能坐多久就坐多久。除非要上班和共修才要限制時間。採用的坐姿要能久坐亦無需移動,控制'心意安住於禅修所緣,不令散乱,你的禅修所缘是呼吸,呼出知道,吸入知道,集中專注在鼻孔的呼吸,閉目有助心不散乱,如果覺知觸弱呼吸要加強力度,这样做有助穩定心意,除了作意呼吸的心念外,不可讓任何別的念頭闖入,要用心,一心一意的对鼻的接觸覺察,接觸覺察專注三者要同時一齊發生。當三者同時產生發現,你的眼耳鼻舌身就得到很好的守護了,行者的戒定慧在这當下也是一齊的發展增長,便可成就'了根律儀,这個成就可不少啊,根律儀要做的就是要控制与克制五根,防止貪嗔痴在內心生起,要防護得妥,非練習禅修不可。在連串的不放逸後,刹那刹那的定力也会持續不断的增長,心得到很好的教養,不再任意跟随念想,令你那顆任意妄為的心,能夠安住於當下,住于四念住,这是偉大的佛陀所教導的唯一解脱之道。


2020.10.21 第二条
        當你覺知心中生起的心念,这不是概念法的覺知,如果心中有貪或嗔,大部分人都可以覺知到,說明覺知不需要禅那或觀智,但是覺知並不是生灭隨觀智,當一個不断提起正念,覺知心中生起的任何現象,随著時間的增長,自巳的覺知会更加敏銳,从而導至智慧的提升,比如嗔心生起時,你覺知它的生起,它迅速灭去,你也覺知它的灭去,通过覺知,你的智慧開始觀照到心的生灭,繼而領悟到心一直在生生灭灭,那時呈現在你智慧之中只有生灭,同時你也会了解到,所有的生起,都是苦的生起,所有的灭去,都是苦的灭去,但它的灭去並不是永恒的灭去,它还不斷的生起,你不断的感受到壓迫,那時你將親身体驗到佛陀在阿含經相應部讲过的一句至理名言,凡是生起的,都是苦的生起,凡是灭去的,都是苦的灭去,你会充分了解到只有不生不灭才是涅槃,因為没有生就不会灭,有生就有灭,沒有生等於是輪廻的止息,我們現在害怕死亡和痛受,追求樂和舒適的感受,逃避痛,是因為無明貪爱,当拥有生灭随觀智后就不会再庆幸任何生的快樂感受了,因此,在觀痛受要明啊,生起的因,都是心的做作,断截諸惡習,拔除惡根,熄滅貪爰,智者由於除盡嗔恚的心,才堪稱正法的修行人。


2020.10.21 第三条
        當你在觀呼吸的時候,累積了足夠的定力之後,止觀平衡的發展,才是正定,在行住坐卧的時候,很快提起正念正知,心中起了怎麼煩惱馬上就能覺知到,这敏銳的覺知力使煩惱很快就灭去,如果冇在禅坐中累積正定,在行住坐卧修觀的能力就会很薄弱,因為心生灭的速度非常快,刹那間千千萬萬個心流逝过去,而心的本質像猴子一样頑皮,散乱,荡來荡去,易变,像天氣,它像抓住一根树枝後,放掉,而再抓令一根树枝,心就是如此抓取六尘,一刻也停不了,因此,沒有一定的定力,要觀照到內心的起心動念,是比較困難的,如果冇修習,只会給五蕴耍來耍去,容易制做業,因此,每天善代自已,培養善行,捨惡擇其善,他知於善恶,这样的人才堪稱有正法的行者。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22)

简体版:

第一条:

人的一生,能抓住一两次关键机会足矣。心中无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贵。快乐自在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能力。笑看风云淡,坐看云起时。不争就是慈悲,不辫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吃亏的人,终究吃不了亏。

培养自已的心性,以上的做到就自在。不要亲近恶友,也勿亲近愚昧的人。应亲近善友善知识,要亲近有德行的人。彼岸之道清楚明确,行者应依法实践。越过贪欲我执,直达难登的寂静彼岸。智者舍一切恶法,而修行正确的善法。为达至涅槃境界,从凡夫成为修行人。

第二条:

刚开始,这觉知者并不存在。我们的了解并不清晰,真实或完整。这个了解也因此过于微弱而不够亮去训练心。但后来这心改变或反转了,原因是这个觉醒,称做智慧或明见的。它超过了我们以前的觉醒,以前的觉知者,还没有原全的知哓。也因而不能够带领我们到迏我们的目标。

佛陀因此教导内观。向內看,不是向外看。或者如果你向外看,而后回过头来向內看。去看看里面的因和果,要在事物中寻找真理。因为外尘和内尘都总是相互影响的,我们的修行是去开展某种形式的觉醒。直至它变得比我们以前的觉醒更强,这引发智慧和内观在内心里生起。使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心的活动,心的语言以及一切杂染烦恼的伎俩和方法。

佛陀当他初离家时,寻求解脱之道,可能并不真正能确知如何去做。和我们非常相像,直至他得到三摩地定。一种全神贯注的高层次境界。然而,当他出了三摩地,他旧日的想法回来了。像从前,他会执著它,了解到这,他知道智慧还没有生起。之后,再去寻找新的老师,且获得一种更高的层次三摩地。但是跟从前一样,耶输陀罗和儿子罗侯罗重又回到他的思绪里,他仍然有贪欲和欲望,他向內省思,仍未达解脱的目标,

第三条:

当佛陀成道的时候,有人问他,你得到了什么?他说,什么都没有,相反地,我失去很多。因为现在我知道,任何我所得到的东西一直都在那里,那是我清净的本性。从来没有人将它从我身上拿开,所以我没有得到任何东西,我只是失去了我的无知。

第四条:

每一个后生心都会觉知前一个心息,每当心经验到什么。这个经验就会被传递给下一个刹那的心,绵绵持续不断,而且不要忘记。在每一刹那,心都是生起,又灭去。这就是心的本质,因此,只有在禅坐里,修习智慧内观禅,才能够洞察无常生灭的现象。真正的佛法,是自己的洞见。

如实的,自求,自修,自证,证一分,得一分。到最后,没有什么是你的,连善恶都无。不骂,不害,严守戒律,饮食节量,寂静,全力探寻内在的智慧。忍辱是最好的德行,涅槃是最高的目标。害人的不是修行者,恼怒别人的非修行人,圣人常修禅定。他乐于寂静,正法是圣人把足迹写在经文里。持有正念者,才是真修行。


繁体版

第一条:

人的一生,能抓住一兩次关鍵机会足矣,心中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貴,快樂自在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种能力,笑看风云淡,坐看云起時,不争就是慈悲,不辫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吃亏的人,终究吃不了亏,培養自已的心性,以上的做到就自在,不要親近恶友,也勿親近愚昧的人,應親近善友善知識,要親近有德行的人,彼岸之道清楚明確,行者應依法實踐,越过貪欲我執,直達難登的寂靜彼岸。智者捨一切恶法,而修行正確的善法,為達至涅槃境界,從凡夫成為修行人。

第二条:

剛開始,这覺知者并不存在,我們的了解并不清晰,真實或完整,这個了解也因此过于微弱而不夠亮去训練心,但,后來这心改變或反轉了,原因是这個覺醒,稱做智慧或明見的,它超過了我們以前的覺醒,以前的覺知者,还沒有原全的知嘵,也因而不能夠带領我們到迏我們的目標,佛陀因此教導內觀,向內看,不是向外看,或者如果你向外看,而后回过頭来向內看,去看看裡面的因和果,要在事物中尋找真理,因為外尘和內尘都总是相互影响的,我們的修行是去开展某种形式的覺醒,直至它变得比我們以前的覺醒更强,这引發智慧和內觀在內心裡生起,使我們能夠清楚的知道心的活動,心的語言以及一切雜染煩惱的伎倆和方法,佛陀當他初離家時,尋求解脱之道,可能并不真正能確知如何去做,和我們非常相像,直至他得到三摩地定,一种全神貫注的高层次境界,然而,當他出了三摩地,他旧日的想法回来了,像從前,他会執著它,了解到这,他知道智慧还沒有生起,之後,再去尋找新的老師,且獲得一种更高的層次三摩地,但是跟從前一样,耶输陀罗和兒子罗侯罗重又回到他的思绪里,他仍然有貪慾和慾望,他向內省思,仍未達解脱的目標,

第三条:

當佛陀成道的時候,有人問他,你得到了什麼?,他說,什麼都沒有,相反地,我失去很多,因為現在我知道,任何我所得到的柬西一直都在那里,那是我清净的本性,从來沒有人將它从我身上拿開,所以我沒有得到任何東西,我只是失去了我的无知

第四条:

每一個後生心都会覺知前一個心息,每當心經驗到什麼,这個經驗就会被傳递给下一個刹那的心,綿綿持續不断,而且不要忘記,在每一刹那,心都是生起,又灭去,这就是心的本質,因此,只有在禅坐里,修習智慧內觀禅,才能夠洞察無常生灭的現象,真正的佛法,是自己的洞見,如實的,自求,自修,自証,証一分,得一分,到最後,冇什麼是你的,連善惡都无,不罵,不害,嚴守戒律,飲食節量,寂靜,全力探尋內在的智慧,忍辱是最好的德行,涅槃是最高的目標,害人的不是修行者,惱怒別人的非修行人,聖人常修禅定,他樂於寂靜,正法是聖人把足跡寫在經文裡,持有正念者,才是真修行。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23)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第一条

        在生活上,有时活得太纠结,为生活,为情感,自己也知道,放下即解脱,却不知道如何能放下,其实,即使做不到真正的放下,起码能暂时放一放,转移一下注意力,跳出纠结的围墙,让心轻松的放飞一会儿,也许你再转回头看,先前的纠缠也就释然了,痛了自然就会放下。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著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门了,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行者的生活,无论怎么,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别人不是我,现在不做不修,要待何时,这是现代人要深思的问题,总把时间浪费在多余的地方,管别人的闲事上,对自己的心无所觉察。

        我们有一颗通身是眼的真心,为什么不用它彻底地观照一切呢?通身是眼,这是从心性上无分别智慧上显现的,清算别人自己的心就会累,清空自己的心,释放情绪,要将自己的心归零。心通了就自在解脱。

第二条

        放下我,就是无我,所谓有我,就是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为出发点,你要听我的,你是我的形成了控制别人的习惯,不肯放下我,最可怕就是傲慢。傲令人作不善意向,人生千百恶业皆从傲来,身为子女如果傲慢,必定不孝顺,在工作上傲,必定不忠诚,身为父母傲慢必定不慈悲,对友傲慢必不守信。

        人心是自然的理,本来纯净,没有染的,只是因有我给污染了,佛陀留下来的法,就是要自己体证无我,无我自然会谦虚不自私,慈悲喜舍,谦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泉,因此傲慢也是最后才断,傲慢的人也最难修,傲慢令人不信,觉得自己才是对的,佛陀所教导的法,就是体证无常,苦,入无我,因此,如果坐禅有进步,你会发现有慈悲心,会知苦和体验无常,因为身体也不是你的,只是物质在变化流动而已。

        曾经在大雾中行走过的人都知道,远远望去,前面是蒙蒙一片,辨不出方向和状况,于是,便有人因为缺乏安全感而迟疑,驻足,可当你最终鼓起勇气,放下恐惧和疑虑,一步一步向前走时,会发现,其实每走一步,都能将下一步的方向及目标锁定,看得更清楚,机会需要自己留给自己,并且持之恒之,心存于方寸之间,有怎么样的心境,就有怎么样的人生。

第三条

        培养一个觉知的心,才是你应该做的,凡夫给各种烦恼污染了,而修行就是一个对治各种烦恼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只要坚持下去,道会见,果自然而至的。

       命运不是一个机遇,而是一种选择,它不是我们要等待的东西,而是要去实践,困境什么时候到来,是谁也无法预料,但是,无无就是无限的可能性,要用无比坚强的勇气和毅力,用一个全新的心情和态度,重新面对接下来的几十载人生。能看清实相的人很少,遵守戒律,克制自己,这才够格作为修行者。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在生活上,有時活得太糾結,为生活,為情感,自己也知道,放下即解脱,不知道如何能放下,其實,即使做不到真正的放下,起碼能暫時放一放,轉移一下注意力,跳出纠結的圉墙,讓心輕鬆的放飛一会兒,也許你再轉回頭看,先前的糾纏也就釋然了,痛了自然就会放下,世間事,不是一味執著就能進步的,讀死書而不活用,不能獲益,留一点空間,給自己轉身,余一些時間,給自己思考,不急不緩,不緊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門了,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行者的生活,无論怎麼,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別人不是我,现在不做不修,要待何時,这是現代人要深思的問題,总把時間浪費在多餘的地方,管别人的閒事上,对自己的心无所覺察。我們有一顆通身是眼的真心,為什麼不用它彻底地观照一切呢?通身是眼,这是從心性上无分別智慧上顯现的,'清算別人自己的心就会累,清空自己的心,釋放情緒,要將自己的心歸零。心通了就自在解脱。

第二条

放下我,就是無我,所謂有我,就是一切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為出發点,你要聽我的,你是我的形成了控制別人的習慣,不肯放下我,最可怕就是傲慢。傲令人作不善意向,人生千百惡業皆從傲来,身為子女如果傲慢,必定不孝順,在工作上傲,必定不忠诚,身為父母傲慢必定不慈悲,对友傲慢必不守信,人心是自然的理,本來純净,没有染的,只是因有我給污染了,佛陀留下來的法,就是要自己体証無我,無我自然会謙虛不自私,慈悲喜捨,謙是一切善的基礎,傲慢是一切惡的源泉,因此傲慢也是最後才断,傲慢的人也最難修,傲慢令人不信,覺得自己才是对的,佛陀所教導的法,就是体証無常,苦,入無我,因此,如果坐禅有進步,你会發現有慈悲心,会知苦和体驗無常,因為身體也不是你的,只是物質在变化流動而已,曾經在大雾中行走过的人都知道,远远望去,前面是蒙蒙一片,辨不出方向和狀況,于是,便有人因為缺乏安全感而迟疑,駐足,可當你最终鼓起勇氣,放下恐懼和疑慮,一步一步向前走時,会發現,其實每走一步,都能將下一步的方向及目標鎖定,看得更清楚,机会需要自己留給自己,并且持之恒之,心存于方寸之間,有怎麼樣的心境,就有怎麼樣的人生。

第三条

培養一個覺知的心,才是你應該做的,凡夫給各種煩惱污染了,而修行就是一個对治各種煩惱的过程,虽然这個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難和障礙,只要堅持下去,道会見,果自然而至的,命運不是一個机遇,而是一種選擇,它不是我們要等待的東西,而是要去實踐,困境什麼時候到來,是谁也无法預料,但是,无無就是无限的可能性,要用无比堅強的勇氣和毅力,用一个全新的心情和態度,重新面對接下來的几十載人生。能看清實相的人很少,遵守戒律,克制自己,这才夠格作為修行者。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24)

Lisa师姐每日分享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24)

简体版(编辑:奕):

2020.10.24 第一条

当我们开始去修行时,便想去达到、完成、知道和见到不知道要去完成是什么。你在禅观的时侯,没有什么?是有名和色在是物质上和心理上显然,只是依自然的法则而巳。

禅观就是以方法去了知事物。自己没有力量去控制它的本然,试图去控制它们会带来痛苦。因为它不受控制的,也没有一次相同,上一秒和下一秒已经在变。因此,只是知,放下和舍、法则是自然而至的。你有努力过,就会证一分、得一分实力。

当提起正念明了起心动念的时候,就不会依妄念去做身业或口业,但如果正念提起是缓慢的,起心动念也算是意业,属于很轻的意业,起了意,那怕是一念,可能也会冲动而做业。

制止贪执心,害他心,苦乐拣择之时,苦就不再产生了,不要让过去成为包袱,空的杯子才能盛水,日光照白天,月光照晚上,禅光照修行人,佛法的光芒照亮一切黑暗。

2020.10.24 第二条

身体只是四大的积聚,其中没有人或实体。修定也是一样,我们以为它很容易,但当坐下来时,感到脚痛,背痛,疲惫,又热又痒。然后开始沮丧,逃避,以为禅定远在天边遥不可及,自已不知应该如何做,而陷入愁苦之中。

但若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体验和教训,它就会变得愈来愈简单因此不要令你的心意复杂。修行其实很简单,心就像一块园地,所培育出的可以是悲悯或忧惧,怨恨或慈爰觉察或放逸,正念或无知。你要在那儿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呢?

2020.10.24第三条

修行是一生一世都要行持的态度和自律。坚持是用正确的方法和心性,不是别人给你的体验,是你自己的才珍贵。所有讲观智和别人的体证,都不会在你身上发生和显现。

修行一定是你自已行过的路,行错了有体验才是自己的。别人告诉你错了,你不知道自己错在哪,欲速则不达。行持才见真功夫,行持已经是一种修行的态度。

你每天都观呼吸和看生灭,一定能觉知到一点点。日子有功,你自然在道上,因为修行是你有一个觉知的心。用心才最重要,培养你的觉知力不难,最难是忍耐,毅力,精进要用对地方。

专注用错了,在执取自已的体验和境界都是错的。到达寂静彼岸的人,只有少数几个。其他多数大众,都在红尘此岸徘徊矢师矫正箭,治水者疏导水,木匠修饰木,智者善伏心。如同巨石不会被狂风吹动。

2020.10.24第四条

当提起正念明了起心动念的时候,就不会依妄念去做身业或口业但如果正念提起是缓慢的,起心动念也算是意业,属于很轻的意业。起了意,哪怕是一念,可能也会冲动而做业。

制止贪执心,害他心,苦乐拣择之时,苦就不再产生了。不要让过去成为包袱,空的杯子才能盛水。日光照白天,月光照晚上,禅光照修行人,佛法的光芒照亮一切黑暗。

 



 

繁体原文:

2020.10.24第一条

當我們開始去修行時,便想去達到,完成,知道和見到,不知道要去完成的是怎麼,你在禅觀的時侯,冇什麼?,是有名和色在,是物質上和心理上,显然,只是依自然的法則而巳,禅觀就是以方法去了知事物,自己没有力量去控制它的本然,試圖去控制它們会带来痛苦,因為它不受控制的,也冇一次相同,上一秒和下一秒巳經在变,因此,只是知,放下和捨,法則是自然而至的,你有努力过,就会証一分得一分實力,活得有智慧的人,对死亡也不会懼怕。火也好,風也好,生也好死也好,都無法抹去我們好的行為。

2020.10.24第二条

身体只是四大的積聚,其中沒有人或實体,修定也是一样,我們以為它很容易,但當坐下来時,感到腳痛,背痛,疲憊,又熱又痒,然後開始沮喪,逃避,以為禅定遠在天边遥不可及,自已不知應該如何做,而陷入愁苦之中,但若我們能从中得到一些体驗和教訓,它就会变得愈來愈簡單,因此不要令你的心意復雜,修行其實很簡單,心就像一塊園地,所培育出的可以是悲憫或憂懼,怨恨或慈爰。覺察或放逸,正念或無知?你要在那兒播下什麼樣的種子呢?

2020.10.24第三条

修行是一生一世都要行持的態度和自律,堅持是用正確的方法和心性,不是別人給你的体驗,是你自已的才珍貴,所有講觀智和别人的体証,都不会在你身上發生和显現,修行一定是你自已行過的路,行錯了有体驗才是自巳的,別人告訴你錯了,你不知道自己錯在那,欲速則不達,行持才見真功夫,行持巳經是一種修行的態度,你每天都觀呼吸和看生灭,一定能覺知到一点点,日子有功,你自然在道上,因為修行是你有一個覺知的心,用心才最重要,培養你的覺知力不難,最難是忍耐,毅力,精進要用對地方,專注用錯了,在執取自已的体驗和境界都是錯的,到達寂靜彼岸的人,只有少数幾個,其他多數大衆,都在紅塵此岸徘徊,矢師矯正箭,治水者疏導水,木匠修飾木,智者善伏巳心。如同巨石不会被狂風吹動。

2020.10.24第四条

當提起正念明了起心動念的時候,就不会依妄念去做身業或口業,但如果正念提起是緩慢'的,起心動念也算是意業,屬於很輕的意業,起了意,那怕是一念,可能也会衝動而做業,制止貪執心,害他心,苦樂揀擇之時,苦就不再產生了,不要讓过去成為包袱,空的杯子才能乘水,日光照白天,月光照晚上,禅光照修行人,佛法的光芒照亮一切黑暗。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25)

简体版(编辑:胡勃):

2020.10.25 第一

当你拥有了坐禅的经验的时候,无需为了一定要拥有什么境界或任何其他的心境,而让自己卡在这种想法中,而入了概念心

自己只要单纯的知就可以了,因为没有什么是你的,到最后连善恶都没有,如是的在,如实的知

内在的解脱并非靠我们的努力来引领,而是明白实相所致当你走时,就只是走,当你吃时就只是吃,当你看时,就只是看业力一剎那间就能将生命改变,禅修就是带着一颗接受的心去倾听。

2020.10.25 第二条

念力是有力量的

转念就能转运,不同的念头,就会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人生无常,有时顺,有时逆如果学会转念,逆境时换个环境呼吸困扰困惑时,换个角度思考,走不通的时候,路的旁边还有路无须解释的时候,沉默是金

只是,绝不要在坏情绪的时候,作出决定这时的决定可能令你后悔一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天很蓝,路更寛

为什么斧头伤不了天空啊,因为它广大啊,为什么自己要坐禅啊,转识成智啊心广大了,就什么也能放下了,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和事了自利利他,你发现那一条行为之道为他人带来幸福与快乐的,就是最好的布施,就如月亮遵循着轨道运行般地依循这条正道。

2020.10.25 

        保持内心的宁静,是最有力量的修行

佛说,人的痛苦,源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我们常常苦苦的追逐,又执着地放不下殊不知,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争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

我们要做的是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让心静下来,静观自在,找得到方向,就一定找到路禅观,迈向上行道生命中,我们无法避免变化,我们不能避免失去,当我们历经变化时能随顺而自在,给与别人是自已能种下舍得的种子,当你做布施给与他人,快乐就在这里被发现。

繁体原文:

2020.10.25 第一

當你拥有了坐禅的經驗的時候,無需為了一定要拥有什麼境界或任何其他的心境,而讓自己卡在这种想法中,而入了概念心,自己只要單纯的知就可以了,因為冇什麼是你的,到最後連善惡都冇,如是的在,如實的知,內在的解脱並非靠我們的努力來引領,而是明白實相所致,當你走時,就只是走,當你吃時就只是吃,當你看時,就只是看,業力一剎那間就能將生命改變,禅修就是帶著一顆接受的心去傾聽。

2020.10.25 

念力是有力量的,轉念就能轉運,不同的念頭,就会導致不同的人生結局,人生無常,有時順,有時逆,如果學会轉念,逆境時換個環境呼吸,困擾困惑時,換個角度思考,走不通的時候,路的旁边還有路,無須解釋的時候,沉默是金,只是,绝不要在壞情緒的時候,作出决定,这時的决定可能令你後悔一生,沒有过不去的坎,天很蓝,路更寛,為什麼斧頭傷不了天空啊,因為它广大啊,為什麼自己要坐禅啊,轉識成智啊,心广大了,就什麼也能放下了,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和事了,自利利他,你發現那一條行為之道為他人帶來幸福与快樂的,就是最好的布施,就如月亮遵循著軌道運行般地依循这條正道。

2020.10.25 

保持內心的宁静,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佛說,人的痛苦,源于追求了錯誤的東西,我們常常苦苦的追逐,又執著地放不下,殊不知,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爭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我們要做的是讓心静下来,心静下來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讓心静下來,静觀自在,找得到方向,就一定找到路,禅觀,邁向上行道,生命中,我們無法避免变化,我們不能避免失去,當我們歷經变化時能随順而自在,給与别人是自已能種下捨得的種子,當你做布施給与他人,快樂就在这裡被發現。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26)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26)

简体版(编辑:觀):

2020.10.26 第一条

一个修习者,要用专注力能觉知到触在当下,非常重要。要知道妄念太多,心散乱不安,受情绪的困扰和影响。集中用强大的精进力在呼吸上,知道触感在鼻的进出,如果心不能够集中而散乱不堪,力度要加强。呼吸一下一下用力,再集中在鼻上觉知到触,重复的集中专注。

因为平时杂务多,心一直在外面爱取,要把心静下来,是不容易的,身心都疲劳更加不能集中。因此最好的坐禅时间,自巳要调,最好早上睡醒时,晨坐会比较好,和养成晨坐的习惯。在生活上也要注意,难消化和浓味的食物少吃,因为会令身体疲累,身体累无体力,也不是坐禅的最佳时机。

2020.10.26第二条

我们平日为了谋生,以及和人打交道时的心识状态永远是二元对立的。一边是我想要某些东西,另一边是和我相对的外在世界,或是和我相对的你。我永远与外在的人事对立,这样,心不可能平静下来,我们都熟悉这些心境,大部分的人认为只此而巳。

由于这种信念,人们就向外追求满足与快乐,但我们开始禅修后,会发现我们会有全然不同的心识状态。之后,行为会改变,有信心持续修习下去,对佛法深信不疑,修行越久,对这些心识状态越了解。慈悲心,舍心会生起,这种高超的心境与日常的心识状态比起来,实在高层次多了。

佛陀在三十五岁开悟,在八十岁时去世,他一生都在帮助别人,使人们从痛苦中解脱,经典上记戴着,佛陀每天都在教导,即使天气恶劣,身体有恙也不例外。不论到那,无论路途有多远,佛陀都是走路去的,由于当时没有交通工具,是用牛或马拉的,佛陀不忍心加诸自巳的体重让动物去承受,所以佛陀从不乘车。经上也记载佛陀每天早上都会禅修,并张开悲心的眼。去观察有谁愿意听闻法。佛陀说,眼中只有微尘的人不多,由于知道他们会接受法,所以前往渡化。佛陀说,透过练习,可以生起某些意识,透过练习,可以灭除某些意识,由修习,故想生,由修习,故想灭。

我们知道,心有时快乐,有时痛苦,经常想得到我们所没有的,或想舍弃我们巳经有的东西,因此,从没有经验完全平静和喜悦的内在感受,或许我们根本不知道,内在之宁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那就是现在,觉醒。

2020.10.26第三条

当内观生起,别试着去记它们,如果它们是真正的内观,它们将与你同在,如果你试着去记住它们,它们将改变成标签和概念而无法令新的内观生起。因为每一节,每一个当下都不相同,每个感受的出现,你只需持续地在感觉出现时,如实地觉察到它即可,这种与专注紧密结合之觉察,就是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智。

 

繁体原文:

2020.10.26第一条

一個修習者,要用專注力能覺知到觸在當下,是非常重要,要知道妄念太多,心散乱不安,受情緒的困擾和影响,集中用强大的精進力在呼吸上,知道觸感在鼻的進出,如果心不能夠集中而散乱不堪,力度要加强呼吸一下一下用力,再集中在鼻上覺知到觸,重複的集中專注,因為平時雜務多,心一直在外面爱取,要把心靜下來,是不容易的,身心都疲劳更加不能集中,因此最好的坐禅時間,自巳要調,最好早上睡醒時,晨坐会比較好,和養成晨坐的習慣,在生活上也要注意,難消化和濃味的食物少吃,因為会令身体疲累,身体累無体力,也不是坐禅的最佳時机。

2020.10.26第二条

我們平日為了謀生,以及和人打交道時的心識狀態永遠是二元对立的,一边是我想要某些東西,另一边是和我相对的外在世界,或是和我相对的你,我永遠与外在的人事对立,这样,心不可能平静下來,我們都熟悉这些心境,大部分的人認為只此而巳,由於这種信念,人們就向外追求滿足与快樂,但我們開始禅修後,会發現我們会有全然不同的心識狀態,之後,行為会改變,有信心持續修習下去,对佛法深信不疑,修行越久,对这'些心識狀態越了解,慈悲心,捨心会生起,这種高超的心境与日常的心識狀態比起來,實在高層次多了,佛陀在三十五歲開悟,在八十歲時去世,他一生都在幫助别人,使人們從痛苦中解脫,經典上記戴著,佛陀每天都在教導,即使天氣惡劣,身體有恙也不例外,不論到那,無論路途有多遠,佛陀都是走路去的,由於當時冇交通工具,是用牛或馬拉的,佛陀不忍'心加諸自巳的体重讓動物去承受,所以佛陀從不乘車,經上也記載佛陀每天早上都会禅修,並張開悲心的綱。去觀察有誰願意聽聞法,佛陀說,眼中只有微塵的人不多,由於知道他們会接受法,所以前往渡化,佛陀說,透过練習,可以生起某些意識,透过練習,可以灭除某'些意識,由修習,故想生,由修習,故想灭,我們知道,心有時快樂,有時痛苦,經常想得到我們所沒有的,或想捨棄我們巳经有的東西,因此,從沒有經驗完全平静和喜悅的內在感受,或許我們根本不知道,內在之寧靜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那就是現在,覺醒。

2020.10.26第三条

當內觀生起,别試著去記它們,如果它們是真正的內觀 ,它們將與你同在,如果你試著去記住它們,它們將改变成標籤和概念而檔住新的內觀生起,因為每一節,每一個當下都不相同,每個感受的出現,你只需持續地在感覺出現時,如實地覺察到它即可,这種与專注緊密結合之覺察,就是無常,苦,無我所稱的三法印智。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或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27)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27)

简体版(编辑:觀):

第一条

很多时侯禅修者都是在纵容自己自我欺骗!

认为解脱的目标是能够以一种悠闲的方式来达成,虽然他应该不动的坐着,但他欺骗自已!

一点点的调整和移动是没有问题的,对于初始还粗略不成熟的修行阶段,或许他是没有错。但是,每个修习阶段修到尖锋时,即使念住最细微动摇,整个禅修的结果都可能垮掉,而得重新开始重建整个禅修架构。

既然在这些身体的事项上他都能欺骗自己了,那么在细微的心理层面上,他岂不是能自我欺骗更多了?

禅修者有个特别讨厌的东西,那就是苦受。可能忍耐不了几分钟就放弃了,苦受是一个很有效的禅修所缘,能带领禅修者平稳地走上这条正道,达到最终究竟的目标。

禅修者通常最不喜欢的苦受这条正道,是可以被利用,去建立一个更深、更强大的念住。以一个不喜欢的所缘来用功,他会记得唤起所需的热诚去克服、超越苦受。

反之舒适的乐受就不同了,因为喜欢它,他会倾向于沉溺于它,让自巳充满着愉悦的乐受而不试着去念住于它。潜藏于乐受中的贪爱和欲望便会压伏住他,禅修者无法如其本然地观照着感受,而是感受将带着他步向缘起流转的下一个环节,贪爱而导向未来的出生,十二缘起中的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再导至缘生,轮回不息。

 

第二条

智慧:是指有能力分析色——物质现象,名——心理现象,蕴——存在的构成因素,处——基础,界——因素,谛——真理,以及缘起——相互依赖的根源,而且有能力直观到一切存在的三项特质——三法印智(无常、苦、无我)。

智慧的种子,因为涉及色、名、蕴、处、界、谛与缘起,只有当一位修行者遇见佛法才能证入。一位佛法的门外汉,纵使无数的世界过去了,可是连听到与智慧有关字句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现在有机会遇见佛法的修行者,要明白修行是非常困难,却非常值得去做,以确保未来世在佛法之内,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那么,应如是修习,而获得第一义谛知识的最终真理。

禅修是要克服、清除障碍,需要坚忍、毅力和精进。至少,每天应该尝试去观察四大界——地、水、火、风是如何构成一个人的身体,好好观察这四大元素,是如何生灭。持续禅修虽然不容易,但值得去做,值得坚持。

 

第三条

一位修习内观的深入者,如果你想得到依照它的本然而放下一切思维的内观,那应该有一种在放下时生起特别的了解与领悟。如果没有这种了解领悟,你的放下就只是一种世俗的、普通的、平常的名相或认知,那是世俗的智慧。

但,当这特别的了解与领悟在放下的过程中生起时,比如嗔心起,你一放下,立刻就有结果回到你身上,证实究竟发生了什么,它的真相是什么,你知道,你放下了,而后你经验到你内心里面的清净,这称作出世间的智慧。

当这领悟在你内心里面生起时,证实了你看到了什么和你做了什么,那就称作出世间智慧。只要这领悟还没生起,你的智慧仍然是世俗的,因此持续坚持的练习再练习,继续你的修行,直到一切因缘成熟为止。

而后稳定成熟的当下,因为出世间的智慧一经生起,立刻就完全地洞悉了事物,如是,它一点也不像世俗的智慧,当这颗心到达那点时,它自我放下,这成效立即显现,在这里面的法是完满的,法就在那。而心清净是最美善的德行,心干净的人也最美。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很多時侯禅修者都是在縱容自己自我欺騙,認為解脱的目標是能夠以一種悠閒的方式來達成的,雖然他應該不動的坐著,但他欺騙自已,一点点的轉换和移動是沒有問題的,对於初始還粗略不成熟的修行階段,或許他是沒有錯,但是,每個修習階段修到尖鋒時,即使念住最细微動摇,整個禅修的結果都可能垮掉,而得重新開始,建立起來,既然在这些身體的事項上他都能欺騙自巳了,那麼在細微的心理層面上,他豈不是能自我欺騙更多了?禅修者有個特別討厭的柬西,那就是苦受,可能幾分鈡就放棄了,苦受是一個很有效的禅修所缘,能帶領禅修者平穩地走上这條正道,達到最终究竟的目標,禅修者通常不喜歡苦受的这個非常事實,郤可以為他所利用,去建立一個更深,更强大的念住。以一個不喜歡的所缘来用功,他会記得喚起所需的熱誠去克服,超越苦受,反之以舒適的樂受就不同了,因為喜歡它,他会傾向於沈溺於它,讓自巳充滿著愉悅的樂受而不試著去念住於它。潛藏於樂受中的貪爰和欲望便会壓伏住他,禅修者無法如其本然地觀照著感受,而是感受將带著他步向缘起流轉的下一個環結,貪爰而導向未來的出生,十二缘起中的受緣爰,爰缘取,取缘有,再導至缘生,輪迴不息。

 

第二条

智慧……是指有能力分析色~物質現象,名~心靈現象,蕴~存在的構成因素,處~基础,界~因素,諦~真理,以及缘起~相互依賴的根源,而且有能力直觀到一切存在的三項特質~(三法印智),無常,苦,無我,智慧的種子,因為涉及色,名,蕴,處,界,諦與缘起,只有當一位修行者遇見佛法才能證入,一位佛法的門外漢,縱使無數的世界過去了,可是連聽到與智慧有關字句的机会都沒有,因此,現在有机会遇見佛法的修行者,需然修行是非常困難,卻非常值得去做,以確保未來世在佛法之內,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那麼,應如是修習,而獲得最終真理,第一義諦的知識,禅修是要克服,清除障碍,堅忍,毅力和精進,至少,每天應該嘗試去觀察四大界……地,水,火,風是如何構成一個人的身体,好好觀察这四大元素,是如何生灭。持續禅修需然不容易,但值得去做,難得一試。

 

第三条

一位修習內觀的深入者,如果你想得到依照它的本然而放下一切事物的內觀,那應該有一種在放下時生起特別的了解,領悟。如果沒有这種了解領悟,你的放下就只是一種世俗的,普通的,平日的稱謂或認知,那是世俗的智慧。但,當这特別的了解,領悟在放下的过程中生起時,例,嗔心起,你一放下,立刻就有結果回到你身上,證實究竟發生了什麼,它真的是怎麼,你知道,你放下了,而後你经驗到你內心裡面的清净。这稱作出世間的智慧。當这領悟在你內心裡面生起時,證實了你看到了什麼和你做了怎麼,那就稱做出世間智慧。只要这領悟還沒生起,你的智慧仍然是世俗的,因此持續堅持的練習再練習,繼續你的修行工作,直到一切因緣成熟為止。而後穩定成熟的當下,因為出世間的智慧一經生起,立刻就完全地洞悉了事物,如是,它一点也不像世俗的智慧,當这顆心到達那点時,它自我放下,这成效立即顯現,在这裡面的法是完滿的,法就在那。而心清净是最美善的德行,心乾淨的人也最美。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或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28)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28)

简体版(编辑:觀):

第一条

事不出,不知谁近谁远;人不品,不知谁浓谁淡;利不尽,不知谁聚谁散;人不穷,不知谁冷谁暖;水不试,不知哪深哪浅;人不交,不知谁好谁坏。人生很多事,总要经历才懂得;很多人,只有交往过才明了。最终,能走到我们身边的人,都是不可多得的福缘,请好好珍惜。

短期交往靠感觉,长期交往看性格 ,一生交往看人品!时间是个好东西,验证了人心,见证了人性,懂得了真心,明白了假意。人生,努力了、珍惜了、用心了,问心无愧就好!虽然我不完美,但我很真诚!用真诚的心对待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要看到自巳的缺点修正改善,不要总在别人身上看他人的缺点找茬,涂增烦恼,心干净的人才最美。

如果不知道自已怎么时候会死,就不用想太多,任何困境只要面对得了,也就安然,在生命的旅途中,在当下发现的,就是你的法,没得到你所渴望的和得到了你所渴望的,两者同样会令人失望,当愿求少,心就自在快乐,当贪爰止,便有了平静与安详。

 

第二条

当你的呼吸已经变得纯熟,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可能需要十年八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接着呼吸是单纯专注于呼吸,吸入或进出,只要注意着它,不要干扰它,也不必去区别呼吸是否微细或粗糙,只要注意着它。

如果我们开始注意自己的模式或感触,心意就会改变,而心就会撤出,定,也会消散,因此你只是如实注意呼吸,不要有任何妄想,牵扯,在当下的一刻,只是知,心不要受身体的任何感受影响而离开呼吸,并继续只注意着呼吸,就让它如是安住,呼吸成为觉知的对象而已,刹那刹那的定力会持续增长,在第二部分观痛受的时候,心会更有力量,而持续的定力,才有机会把痛受看完。

 

第三条

宣隆禅修的观智,由第四个生灭随观智开始。真正的内观,毗婆舍那,观之道从现在体验到生灭随观智开始。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首次体验名、色即心身快速连续过程清晰界线的观智。

带着增长的念住力、觉观力,生灭随观智变得更加敏锐了,此观智开显了刹那的生与灭,当名色生灭时,它清楚地知见名色快速连续过程间的界线空间。到了这一阶的观智,具有一个非常敏锐的智慧。这种智慧将拔除和摧毁名色恒常的错觉,显示了它们绝不可能是永恒快乐的来源以及显示了它们是自我或我的空无——即无我。

这个智慧将去除已然建立在我们心识中的许多错误的了解。然而,此观智仍是暂时的,到这里它还无法完全地根除所有错误的知见、错见、邪见。它会开始清除烦恼染污,特别是错误经验为真有个我、实我的这个误解。

这个阶次的观智是非常强大的,强大到行者消除疑虑、困惑,他已了然了知了实相,它自己的观智就能明确而肯定地判断。这时,心中会生起很大的信心和喜悦,心的污染也减少了很多,洞见之清晰是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这也是在心中彷佛真实解脱的初尝。

每天坚持努力的同修,有些已对以上的观智体验有些经验,心的污染欲望也持续的减退与消失。这也是你每天努力的成果。迈向行道上持续的向更高的阶次前进。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事不出,不知谁近谁远;人不品,不知谁浓谁淡;利不尽,不知谁聚谁散;人不穷,不知谁冷谁暖;水不试,不知哪深哪浅;人不交,不知谁好谁坏。人生很多事,总要经历才懂得;很多人,只有交往过才明了。最终,能走到我们身边的人,都是不可多得的福缘,请好好珍惜。

        短期交往靠感觉,长期交往看性格 ,一生交往看人品!时间是个好东西,验证了人心,见证了人性,懂得了真心,明白了假意。人生,努力了、珍惜了、用心了,问心无愧就好!虽然我不完美,但我很真诚!用真诚的心对待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要看到自巳的缺點修正改善,不要总在别人身上看他人的缺點找瑳,塗增煩惱,心乾淨的人才最美,而如果不知道自已怎麼時候会死,就不用想太多,任何困境只要面对得了,也就安然,在生命的旅途中,在當下發現的,就是你的法,沒得到你所渴望的和得到了你所渴望的,两者同样会令人失望,當願求少,心就自在快樂,當貪爰止,便有了平静与安詳。

 

第二条

當你的呼吸已經变得純熟,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可以需要十年八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接著呼吸是單纯專注於呼吸,吸入或進出,只要注意著它,不要干擾它,也不必去區別呼吸是否微細或粗糙,只要注意著它,如果我們開始注意自己的模式或感觸,心意就會改變,而心就會撤出,定,也會消散,因此你只是如實注意呼吸,不要有任何妄想,牽扯,在當下的一刻,只是知,'心不要受身體的任何感受影響而离開呼吸,,並繼續只注意著呼吸,就讓它如是安住,呼吸成為覺知的對象而已,刹那刹那的定力会持續增長,在第二部分觀痛受的時候,心会更有力量,而持續的定力,才有机会把痛受看完。

 

第三条

宣隆禅修的觀智,由第四個生灭随觀智開始,真正的內觀,毗婆舍那,觀之道從現在体驗到生灭随觀智開始。这個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首次体驗名,色即心身快速連續过程清晰界線的觀智。帶著增長的念住力,覺觀力,生灭隨觀智变得更加敏銳了,此觀智開顯了刹那的生与灭,當名色生灭時,它清楚地知見名色快速連續过程間的界線空間。到了这一階的觀智,具有一個非常敏銳的智慧。这種智慧將拔除和摧毀名色恆常的錯覺,它顯示了它們絕不可能是永恆快樂的来源以及顯示了它們是自我或我的空無,即無我。这個智慧將去除已然建立在我們心識'中的許多錯誤的瞭解。然而,此觀智仍是暫時的,到这裡它還無法完全地根除所有錯誤的知見,錯見,邪見。它会開始清除煩惱染污,特別是錯誤經驗為真有個我,實我的这個誤解,这個階次的觀智是非常强大的,强大到行者消除疑慮,困惑,他巳了然了知了實相,它自已的觀智就能明確而肯定地判斷。这時,心中会生起很大的信心,喜悅,心的污染也减少了很多,洞見之清晰是以前從未体驗过的,这也是在心中彷彿真實解脱的初嘗。每天堅持努力的同修,有些巳对以上的觀智体驗有些经驗,心的污染欲望也持續的减退与消失。这也是你每天努力的成果。邁向行道上持續的向更高的階次前進。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或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29)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2020.10.29第一条

        你不会在别的地方找到良善,你必须在你自己的内心找。如果自己是好的,那么无论你到哪,都是好的。不管别人挑剔或批评,你都不会生气或起嗔的情绪。

        不管别人非难或说些什么,都要反省到,无论我在哪,不管别人好与不好,善或恶必得在自己的内心里才能被见着。

        不管他人如何,都是别人的事。只要欲念生起,放下它。无论何时生起,警觉它,并保持觉醒,有智慧地生活。能够带来幸福自在的不是你现实中的地位,而是你的心。

2020.10.29 第二条

        生与死一直是心被烦恼染污的状态。可是,由于烦恼是我们无知的原因,这使得我们无法觉察这事实。心与我们生死相随,心最根本的问题,是无力量,缺乏训练,心懒。

        相反的,自已一直把假的当成真正自己的本性,养成习性。这使得心从来没有真正与自已的本性一致,身口意不合一,虚假,做作。更甚是一直受烦恼困扰摆布,使心担忧,恐惧,害怕死亡。

        不管小痛、剧痛,它都恐惧。即使最微不足道的干扰都令心不安,结果心长期担忧、恐怕。

        虽然情绪不属于心的部分,可是它们仍然有能力干扰心。只有观禅能净化,彻底清净自由于一切受干扰的事物,专心念住地生活,过着你的每一天。

2020.10.29第三条

        修行是不容易的,自己可能知道一些事情,知识或体验,但仍然有许多自已所不知的。例如:当听到像了解身体里的身心五蕴,或了解心,深度深层的了知。这种教导,如果我们未修习到这种程度,那么,自已可能会不解,停滞不前,不知如何修习。

        因为没有付诸实行,只是在想,想修,却没有实践它。因此,要懂得用方法修习。因为有些事,明知故犯,知道修法会得到利益,可心就是懒,无在下功夫,喜欢放逸。

        明天可能死神来找你,或病苦缠着你,不要再回头赡顾,从根本入手。不要停下脚步,勇往直前,坚持练习。

2020.10.29第四条

        修行……重要的是道迹、什么是道迹?它单纯是所有各类的活动。行、住、坐、卧、以及其他每桩事,这是身体的道迹。而心的道迹,每天每个当下、你感受的情绪里,有多少高底的感觉?或任何可注意的感觉?自己必须清楚那些感觉。自己能否放下?

        无论还有什么自己不能放下的,必须处理它。当看到自己仍然无法放下的某些感觉时,我们必须以智慧测试它,找出成因来,处理它,这就是修行。

        不幸地,不够完美的行为特性是禅修者的典型,他不愿意精进地努力,很快就烦恼不安。很想追逐光和色彩,容易停留在宁静的境域,少少的宁静以为有成就。

        害怕受苦,当实相真的要显现时却惊恐而笨拙。这是所有禅修者有过的典型心身的状态。眼高手低,不想努力但想知道结果,不愿意播下善的种子,但希望得到利益。

        习性重,不愿每天花时间洗涤尘污,希望只靠谈论不用太努力就可以到达,我们的妄想在自我欺骗。

        宣隆师尊已然走过的这条路,我们一定能走,只要我们真诚地遵循他教导传承下来的方法,严密地念住于对接触的觉知。严密地、精进地保持念住。疲惫时不要停,痒时不要抓,紧绷抽筋时不要动。我们应该保持身和心绝对的静止,奋力直到结束。

        不舒适真的是个正常现象,可依之而修,舒服会使我们漂流于错觉的生死之流中。我们应该穿透苦受,只有穿透苦受的人,才得以如实地,如其本然地知见这些过程。

        我们应该下定决心,停止怀疑,尽最大的努力,严密地保持念住。具足信心,力量与明觉,来净化自己。克服超越苦受与忧伤,成就正道,体证涅槃,达到这个目标。 

繁体原文:

2020.10.29第一条

        你不会在别的地方找到良善,你必須在你自己的內心找,如果自己是好的,那麼無論你到那,都是好的,不管別人挑剔你或批評,你都不会生氣,或起嗔的情绪,不管別人非難或說些怎麼,都要反省到,无論我在那,不管別人好與不好,善或惡必得在自己的內心里才能被見著,不管他人如何,都是別人的事,只要欲念生起,放下它,无論可時生起,警覺它,并保持覺醒,有智慧地生活,能夠帶来幸福自在的不是你现實中的地位,而是你的心。

2020.10.29第二条

        生與死一直是心被煩惱染污的狀態,可是,由于煩惱是我們无知的原因,这使得我們无法覺察这事實,心與我們生死相随,心最根本的問題,是無力量,缺乏訓練,心懶,相反的,自已一直把假的当成真正自己的本性,養成習性,这使得心从来沒有真正与自已的本性一致,身口意不合一,虚假,做作,更甚是一直受煩惱困擾擺佈,使心担憂,恐惧,害怕死亡,不管小痛,剧痛,它都恐惧,即使最微、不足道的干扰都令心不安,結果心長期坦憂,恐怕,需然情緒不屬於心的部份,可是它們仍然有能力干擾心,只有觀禅能净化,彻底清净自由于一切受干擾的事物,專心念住地生活,过著你的每一天。

2020.10.29第三条

        修行是不容易的,自己可能知道一些事情,知識或体驗,但仍然有许多,自巳所不知的,例如,当听到像了解身体裡的身心五蕴,或了解心,深度深層的了知,这種教導,如果我們未修習到这种程度,那麼,自巳可能会不解,停滞不前,不知如何修習,因為没有付諸實行,只是在想,想修,却沒有實踐它,因此,要懂得用方法修習,因為有些事,明知故犯,知道修法会得到利益,1心就是懶,无在下功夫,喜欢放逸,明天可能死神來找你,或病苦纏著你,不要再回頭赡顧,從根本入手,不要停下腳步,勇往直前,堅持練習。

2020.10.29第四条

        修行……重要的道迹、什麼是道迹?它單純是所有各類的活動、行、住、坐、卧、以及其他每桩事、这是身體的道迹、而心的道迹,每天每個當下、你感受的情緒裡、有多少高底的感覺?或任何可注意的感覺?自己必須清楚、那些感覺、自己能否放下?无論还有什麼自己不能放下的,必須處理它、當看到自己仍然无法放下的某些感覺時、我們必須以智慧測試它、找出成因來、处理它、这就是修行。不幸地,不夠完美的行為特性是禅修者的典型,他不願意精進地努力,很快就煩惱不安,很想追逐光和色彩,容易停留在寧靜的境域,少少的寧靜以為有成就,害怕受苦,當實相真的要顯现時郤驚恐而笨拙。这是所有禅修者有过的典型心身的狀態,眼高手低,不想努力但想知道結果,郤不願意播下善的種子,但希望得到利益,習性重,郤不願每天化時間洗滌塵圬,希望只靠談論不用太努力就可以到達,我們的妄想在自我欺騙,宣隆師尊已然走过的这條路,我們一定能走,只要我們真誠地遵循他的教導傳承下來的方法,嚴密地念住於对接觸的覺知。嚴密地,精進地保持念住。疲憊時不要停,癢時不要抓,緊繃抽筋時不要動。我們應該保持身和心绝对的静止,奮力直到結束。不舒適真的是個正常現象,可依之而修,舒服会使我們漂流於錯覺的生死之流中。我們應該穿透苦受,只有穿透苦受的人,才得以如實地,如其本然地知見这些过程。我們應該下定決心,停止懷疑,再多用一点盡最大的努力,和嚴密地保持念住。具足信心,力量与明覺,來净化自巳,克服超越苦受与'憂傷,成就正道,体證涅槃,達到这個目標。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30)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第一条

        凡夫平常都在制造流转,每一刹那在接触外境时,所做出的决定都是流转的。力量比较大,心愈来愈复杂,生活太多选择,心一直在制造很多事情,捉这个,捉那边,不断的捉,捉到可以攀附了,就觉得安全,但是又害怕失去,为了保有这种安全感,又去制造另一种不安全的情况。

        女捉男,捉到又怕失去对方,为他烦恼,男的捉到女方,当货物的想占有,别的男生不能接触的,捉到了对方难道人生就安全了吗?靠岸了吗?当你想拥有对方,你已经迷失了,产生苦业了,因为他或她是你的轮回、经由我们的习性反应,我们却创造了迷妄,而对偏爱的执取。

第二条

        念头和想象的泉源,被称作行蕴,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想法会在心中短暂波动然后消失,这些心理波动本质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们只不过在觉知中一闪然后不留痕迹地消失,只有当想蕴拿起它们,它们才变成有特定意义和内容的思想和意见。

        想蕴是记忆,认知和诠释的名蕴,想拿取念头的片段然后诠释并扩充、假设、制做,把它们变成议题,行蕴接著把议题延续成连绵不断的妄想,妄想是煽动者,一旦行动,想就执取它,一起编故事,好的或不好的,然后诠释成自我的,以为是真实的。

第三条

        我们常常会冲动地说出一些话,做出一些事,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句话语,每个行为,都已带上各自的印记无法逃脱,因此,当你在坐禅的时候,六根收摄,已有戒、定、慧,当下的觉知,自己一定有些少觉察到的,当然要看每一个人是否持续下去,是否每天的坚持了。

        宣隆法是每天都要练呼吸,自己是没有理由说,我太忙,没有时间,人命在呼吸间,你有在觉知吗?这才是重点,珍惜时间,珍惜法缘,一生之中可能是你唯一的一次,得闻正法,无论你安止何处,那儿便是你的道埸。

第四条

        当你禅坐时,有时平静,有时困惑,疲倦,也不要加入任何批评,只要整体地看,看你拥有什么,只要看,不用去判断,如果是好的,别抓紧它。如果是不好的,别粘著它,好和坏都会咬住人,因此别紧抓不放,你只是知即可,无什么是好或不好的,每一节禅观都只是一次经验,从你的身心五蕴经过而己,也无一节是相同的,你也不必记著它。

        经由直接的体验以了知身心生灭的这个清楚分隔,与经由听闻或研读而了解或明白,是不同的,不管你听闻得多好或者你可能透过研读而有多少正确的了解,你仍旧没有体验到一切存在的实相。了知一切存在的实相不可能透过思量或研读而达到。

        如果我们思考,思量我们只有概念上的知识,我们所知道的只和过去与未来有关,而当下真正在发生的就被忽略了,当知道只经由思考来,我们只是透过比较将过去与未来连结,从思考而来的并不是直接地去体验当下的真实相。因此,这些思考并不能清除任何潜藏的烦恼。

        烦恼只能透过内观的智慧来清除,内观的智慧是从正确的因和正确的修习而来,从一个自己所有自我的错误观念中净化的心而来。然后在这些事情上的疑惑,不确定或任何一种怀疑就会消失。

        例如关于名色是如何生起的这个问题,所有疑惑都消除了。我们亲身清楚地知见种种因素和因,体验实相,一阶再上一阶,直到所有疑虑,不安尽皆消除,当生灭随观智这个观智的达到,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修习位阶,禅修者在他所体验的每一刻的觉照上,已然获得一个彻底的全新洞见,迈向行道上的你,已登上通往涅槃的车上,勇往直前。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凡夫平常都在制造流轉,每一刹那在接觸外境時,所做出的決定都是流轉的力量比較大,心愈來愈複雜,生活太多選擇,心一直在制造很多事情,捉这個,捉那邊,不斷的捉,捉到可以攀附了,就覺得安全,但是又害怕失去,為了保有这種安全感,又去制造另一種不安全的情況,女捉男,捉到又怕失去對方,為他煩惱,男的捉到女方,當貨物的想佔有,別的男生不能接觸的,捉到了對方難道人生就安全了嗎,靠岸了嗎,當你想擁有對方,你已經迷失了,產生苦業了,因為他或她是你的輪迴、經由我們的習性反應,我們郤創造了迷妄,而对偏爰的執取。

第二条

念頭和想象的泉源,被称作行蕴,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想法会在心中短暫波動然後消失,这些心理波動本質上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它們只不過在覺知中一閃然後不留痕跡地消失,只有當想蕴拿起它們,它們才变成有特定意義和內容的思想和意見,想蕴是記憶,認知和詮釋的名蕴,想拿取念頭的片段然後詮釋并扩充,假設,制做,把它們变成'議題,行蕴,接著把議題延續成連绵不斷的妄想,妄想是煽動者,一旦行動,想就執取它,一起编故事,好的或不好的,然後詮釋成自我的,以為是真。

第三条

我們常常会衝動地说出一些話,做出一些事,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每句話語,每個行為,都已带上各自的印記无法逃脱,因此,當你在坐禅的時候,六根收攝,已有戒,定,慧,當下的覺知,自己一定有些少覺察到的,當然要看每一個人的持續下去,是否每天的堅持了,宣隆法是每天都要谏呼吸,自己是沒有直口說,我太忙,无時間,人命在呼吸間,你有在覺知嗎,这才是重点,珍惜時間,珍惜法緣,一生之中可能是你唯一的一次,得'聞正法,無論你安止何處,那兒便是你的道埸。

第四条

當你禅坐時,有時平静,有時困惑,疲倦,也不要加入任何批評,只要整體地看,看你拥有什麼,只要看,不用去判斷,如果是好的,別抓緊它,如果是不好的,別粘著它,好和坏都会咬住人,因此别緊抓不放,你只是知即可,无什麼是好或不好的,每一節禅觀都只是一次經驗,從你的身心五蕴經過而己,也无一節是相同的,你也不必'記著它,經由直接的体驗以了知身心生灭的这個清楚分隔,与經由聽聞或研讀而瞭解或明白,是不同的,不管你聽聞得多好或者你可能透过研讀而有多少正確的了解,你仍舊沒有体驗到一切存在的實相。了知一切存在的實相不可能透过思量或研讀而達到。如果我們思考,思量我們只有概念上的知識,我們所知道的只和过去与未來有関,而當下真正在發生的就被忽略了,當知道只經由思考來,我們只是透过比較將过去与未來連結,從思考而來的並不是直接地去体驗當下的真實相。因此,这些思考並不能清除任何潛藏的煩惱。煩惱只能透过內觀的智慧來清除,內觀的智慧是從正確的因和正確的修習而來,從一個巳自所有自我的錯誤觀念中净化的心而来。然後在这些事情上的疑惑,不確定或任何一種懷疑就會消失。例、関於名色是如何生起的这個問題,所有疑惑都消除了。我們親身清楚地知見種種因素和因,体驗實相,一階再上一階,直到所有疑慮,不安盡皆消除,當生灭隨觀智这個觀智的達到,已經是一個非常高的修習位階,禅修者在他所体驗的每一刻的覺照上,巳然獲得一個徹底的全新洞見,邁向行道上的你,已上了通往涅槃的車上,勇往直前。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0.31)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

2020.10.31 第一

如果你相信你的眼睛所看到的真实,眼睛的感官一定在欺骗你的心。即使你相信了自己的心,你的心也不会一直忠诚于你。人心在变,环境在变,心情也会跟着感觉走!

 在这个虚幻多变的内外世界里,找不到你所向往的完美,也靠不上值得信任的依赖。除非你能“观”,面对当下的存在,知。忘却曾经与未来,接受自己不完美,当下你就见到了繁星。

不完美,才美,烦恼即菩提,也是你修行的所在啊。在哪里执,就在哪里放。当你在坐禅的时候,看自己的嗔和执最清楚,如实的觉知到它即可。不要给五蕴耍,令你散乱,骗自己再制造故事。已经骗了自己无数劫,还不够吗。

2020.10.31 第二条

的生起和灭去有明显的开始和结束,好像闪电,仔细观察想蕴比行蕴来得更微细,行闯进觉知,是念头的基本构建想,不会像念头闪动般的被体验到

当心完全停止,诸蕴非常平静时,才清楚感知到每一个蕴生起的方式因此想会扩散和渗透心,令心打结如果在禅观,容易入想的新同修,对身心五蕴要清楚和了解而心的部分比色蕴更加微细,一个人无法以眼睛深入观照它们,是基于定而产生的深观,能借由心来了知

人间再多的缤纷,如果缺少佛法的滋养,禅修的练习,未来则是空想佛法的重点不在于难易,而在于身体力行,在于实践与生活连结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全心全意地活在每个行动上,如同这是生命的最后,只有此时此刻,当下。

2020.10.31 

行法,是指被聚集一起以形成一个身体一个人一只动物或其它存在物与事物的那些因素作用和系。

智慧,一旦心变得足够宁静来观照时,对于练习禅修的人正确而稳当的方式就是开始训练心以智慧去探究观照身体的各个部分,单一地或者在许多部分观照,就像把身体打开来往内去观照自己的身体无法满足人任何期望的,就是于这个身体和这个身体之内。于生命存有和诸行法的迷惑错觉

痴,就是于这个身体的迷惑,对于生命存有和行法的执,就是对这个身体的执。从生命存有和行法分离就是从这个身体分离。爱与恨的痴迷就是对此身体的痴迷。

不想要死亡是于此身体的担心,当一个人死了,亲友们的哭泣与哀痛也是因为这个身体。一个人从出生那天到死亡一刻的烦恼与痛苦都是因为这个身体。日以继夜,动物和人们一窝蜂地东奔西跑,寻求食物和居所,全因这身体的本质需要。

这个世间主要的起因,是像个轮子把人和动物转得头晕目眩,不曾让他们直正地张开双眼看清他们的真实状这就像一把时时烧他们的火,身体是这所有情况的因,就因为此身,生命被烦恼淹没

没有修行的心像野兽,乱找散乱不安直到他们自完全无法从这情况中脱离简言之,此世间的整个事实,就是单单于此身的事实。如果以智慧用方法观察身体,你会对身体厌倦与舍离,减少对身体的喜与爱着。

因而借由舍离它以抽离对身体的坚固执着。同时,对身体的所有感觉了知,不再被恨任何人的身体所迷惑。身体具备三特相,无常,苦,无我和四个成分,四大,四界地水火风,这是遍及整个身体的每一个部分的,所知见的称之为色法。

2020.10.31 

你的修行有多大的成就,就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耐心和毅力。因此,无论你有多忙,都不要放弃禅修。基础要扎实,是你持续不断的坚持。生命有如待熟的果实,终将有掉落之时,所有生命皆有苦,有谁能够不死?

欲界,色界,无色三界的存在,皆由过去的业而成。如种子长出本体的形象,业报与意识如影随形。 心眼被贪嗔痴蒙蔽,因而生妄见。认为死后如生时,或认为身死神识也灭。欲界,色界,无色界,善,不善五处由心识所造。来去无声息,去哪里由心行决定。

繁体原文:

2020.10.31 第一

如果你相信你的眼睛所看到的真實,眼睛的感官一定在欺騙你的' 心,即使你相信了自己的心,你的心也不会一直忠誠于你,人心在变,环境在变,心情也会跟著感覺走! 在这個虚幻多变的內外世界里,找不到你所向往的完美,也靠不上值得信任的依賴,除非你能觀面對當下的存在,知,忘卻曾經与未来,接受自己不完美,當下你就'見到了繁星,不完美,才美,煩惱即菩提,也是你修行的所在啊,在那裡執,就在那裡放,當你在坐禅的時候,看自己的嗔和執最清楚,如實的覺知到它即可,不要給五蕴耍,令你散乱,騙自己再制做故事,已經騙了自己無數劫,還不夠嗎。

2020.10.31

行的生起和灭去有明顯的開始和結束,好像閃電,仔細觀察,想蕴比行蕴來得更微細,行闖進覺知,是念頭的基本构建,想,不会像念頭閃動般的被体驗到,當心完全停止,諸蕴非常平静時,才清楚感知到每一個蕴生起的方式,因此想会扩散和滲透心,令心打結,如果在禅觀,容易入想的新同修,對身心五蕴要清楚和了解,而心的部分比色蕴更加微细,一個人無法以眼睛深入觀照它們,是基於定而產生的深觀,能藉由心來了知,人間再多的繽紛,如果缺少佛法的滋養,禅修的練習,未来則是空想,佛法的重點不在於難易,而在於身體力行,在於實踐与生活連結,有耕耘就会有收獲,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全心全意地活在每個行動上,如同这是生命的最後,只有此時此刻,當下。

2020.10.31 

行法,是指被聚集一起以形成一個身体,一個人,一隻動物或其它存在物与事物的那些因素,作用和関係。

智慧,一旦'心巳变得足夠寧靜來觀照時,对於練習禅修的人正確而穩當的方式就是,開始訓練心以智慧去探究觀照身体的各個部分,單一地或者在許多部分觀照,就像把身體打開來往內去觀照自己的身体。無法滿足人任何期望的,就是関於这個身體和这個身体之內。関於生命存有和諸行法的迷惑錯覺,痴,就是関於这個身體的迷惑,对於生命存有和行法的執著,就是对这個身體的執著。從生命存有和行法分离就是從这個身體分离。爱与恨的痴迷就是对此身體的痴迷。不想要死亡是関於此身體的担心,當一個人死了,親友們的哭泣与哀痛也是因為这個身体。一個人從出生那天到死亡一刻的煩惱与痛苦都是因為这個身體。日以繼夜,動物和人們一窝蜂地東奔西跑,尋求食物和居所,全因这身體的本質需要。这個世間主要的起因,就'是像個輪子把人和動物轉得頭晕目眩,不曾讓他們直正地張開雙眼看清他們的真實狀況,这就像一把時時烧著他們的火,身體是这所有情况的因,就因為此身,生命被煩惱淹沒,沒有修行的心像野獸,乱找散乱不安。直到他們自巳完全無法從这情況中脱离,簡言之,此世間的整個事實,就是單單関於此身的事實。如果以智慧用方法觀察身體,你会对身體厭倦与捨离,减少对身體的喜与爱著,因而藉由捨离它以抽离对身體的堅固執著,同時,对身體的所有感覺了知,不再被爰恨任何人的身體所迷惑。身体具備三特相,無常,苦,無我和四個成分,四大,四界地水火風,这是遍及整個身體的每一個部分的,所知見的稱之為色法。

2020.10.31 

你的修行有多大的成就,就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耐心和毅力,因此,無論你有多忙,都不要放棄禅修,基礎要札實,是你持續不断的堅持,生命有如待熟的果實,终將有掉落之時,所有生命皆有苦,有誰能夠不死?

欲界,色界,無色三界的存在,皆由过去的業而成,如種子長出本体的形象,業報与意識'如影隨形。' 心眼被貪嗔痴朦蔽,因而生妄見。認為死後如生時,或認為身死神識也灭,欲界,色界,無色界,善,不善五處由心識所造,來去無声息,去那裡由心行决定

注:简体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老师每日分享 2020年11月合辑 (2020.11)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1.1

简体版(编辑:胡勃):

2020.11.1 第一

和别人争执的时候,已经失了慈悲心,而是跟了你的傲慢,偏见,我对,你错的错误见解,起了嗔心

当下心的取相是种了不善的因,和她人结了恶缘,是最不值得的心迷失了,你的所有坐禅功夫,在当下示现出来的,是你心的脆弱和无能为力要知道,心在那,起嗔心的原因,是什么?,你有在觉知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吗?

在平时生活上,禅坐功夫做得好,心的质素会提升,行者在逐渐向内深入的过程中,尽管发现许多虚幻的假我被层层破除,但内心深处,似乎还有个自我在作用着行者会觉察到心的力量真的很大,大到所有的一切都是心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自我会执着你的想法,死执不放禅修者会有这种体验

另外则是朝外追寻外在的事物,人境因此,平时也要观到心自己的心灵素质,取决于你的平时练习坐禅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很重要因此必须破除对我的错觉与执着,才可能从轮回中解脱只是,这样的觉悟,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呢?即使你平时听了很多人讲无我,心里也不见得彻底明白,自己常常还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在说话?

2020.11.1 第二条

有时,懂得如何避开问题的人,胜过知道怎样解决问题的人

当你不知道怎样办的时候,请选择随顺因缘,也许这就是最好的选择水常常被看作自然和智慧的显现,虽柔弱,能穿岩破石,以惊人的力量破除障碍上善若水,智者称它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就是它面对任何状况都能够顺其自然的本性吧因此,坐禅也是一样,你到那,就是那,不入批判,好或不好,你只是路过,看风景而已河流入海,不会一直是笔直的,顺其本然,我们在太平日子所辛勤耕耘的,便是积聚桑田时至的力量。

 

2020.11.1 第

  

看清楚自己的妄念之后,能转化的转化,须清理断除的就清理

断除是条长远的路如果不认真看待这些妄念,它会障碍你的修行只要尽力,用心,用方法,应该有能力去应对,不会束手无策的只是有时自己不太愿意用功去看待妄念,反而再制做故事在用功的过程中,能渐渐懂得处理自己的问题,才是进步

因此不用怕它出来,而要去观察它,再运用一些知见或方法来调整它,日日修缮自己的心先思而后行,如果心容易起嗔,当生起嗔心时,心数六秒再看你的心,有否熄灭或减少。专心念住而生活,过着你的每一天。

 

2020.11.1 第四条

 

不要怕妄念跑出来,那些一打坐就会出现的妄念,清理的方法就是不理它只要守住方法,直到它消失为止,因为这些都是很粗显的烦恼,是意识很表层的作用,只要放下,不理它就可以了

等进入比较深细的烦恼,才须用心地观察它如果法义掌握得准确,清楚,可以用无常,苦,无我的道理来观一切。也就是观一切法或这些现象的本性,直透进去,然后把它切掉,那是最理想的如果还未有这种能力的,也无関系,就只是看着它因此,新同修只要尽力即可,妄念会渐渐减少在坐禅必须经过的阶段,洁身自爱的人,应该守护自己的心智者先修持自己的心,依法而行,能调心入慧

善于行动者,必能到达目标。

 

繁体原文:

 

2020.11.1 第一

 

當妳和别人争執的時候,巳經失了慈悲心,而是跟了你的傲慢,偏見,我对,你錯的錯誤見解,起了嗔心,當下心的取相是种了不善的因,和她人结了惡缘,是最不值得的,心迷失了,你的所有坐禅功夫,在當下示現出來的,是你心的脆弱和無能為力,要知道,心在那,起嗔心的原因,是什麼?,你有在覺知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嗎?在平時生活上,禅坐功夫做得好,心的質素会提升,行者在逐漸向內深入的过程中,儘管發現許多虚幻的假我巳被層層破除,但內心深處,似乎還有個自我在作用著,行者会覺察到心的力量真的很大,大'到所有的一切都是心所顯現出來的,所以自我会執著你的想法,死執不放,禅修者会有这種体驗,另外則是朝外追尋外在的事物,人境,因此,平時也要觀到心,自巳的心靈素質,取决於你的平時練習坐禅的心態和正確的方法很重要了,因此必須破除对我的錯覺与執著,才可能從輪迴中解脱,只是,这样的覺悟,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呢?即使你平時聽了很多人講無我,心里郤也不見得徹底明白,自巳常常還有一個內在的自我在說話?

2020.11.1 第

 

有時,懂得如何避開問題的人,胜过知道怎樣解決問題的人,當你不知道怎樣办的時候,請選擇随順因缘,也許这就是最好的选擇,水常常被看作自然和智慧的显現,虽柔弱,能穿岩破石,以惊人的力量破除障礙,上善若水,智者称它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就是它面對任何狀況都能夠順其自然的本性吧,因此,坐禅也是一样,你到那,就是那,不入批判,好或不好,你只是路過,看風景而已,河流入海,不会一直是笔直的,順其本然,我們在太平日子所辛勤耕耘的,便是積聚桑田時至的力量。

 

2020.11.1 第

 

看清楚自己的妄念之後,能轉化的轉化,須清理斷除的就清理,斷除是條長遠的路,如果不認真看待这些妄念,它会障礙你的修行,只要盡力,用心,用方法,應該有能力去應對,不会束手无策的,只是有時自己不太願意用功去看待妄念,反而再制做故事,在用功的过程中,能漸漸懂得處理自己的問題,才是進步,因此不用怕它出來,而要去觀察它,再運用一些知見或方法來調整它,日日修繕自巳的心,先思而後行,如果心容易起嗔,當生起嗔心時,心數六秒再看你的心,有否熄滅或减少。專心念住而生活,过著你的每一天。

 

2020.11.1 第四条

 

不要怕妄念跑出來,那些一打坐就会出現的妄念,清理的方法就是不理它,只要守住方法,直到它消失為止,因為这些都是很粗显的煩惱,是意識很表層的作用,只要放下,不理它就可以了,等進入比較深細的煩惱,才須用心地觀察它,如果法義掌握得準確,清楚,可以用無常,苦,無我的道理來觀一也就是觀一切法或这些現象的本性,直透進去,然後把它切掉,那是最理想的,如果還未有这種能力的,也无関係,就只是看著它,因此,新同修只要盡力即可,妄念会漸漸减少,在坐禅必須經过的階段,潔身自爱的人,應該守護自巳的心,智者先修持自己的心,依法而行,能調心入慧,善於行動者,必能到達目標。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1.2)

简体版(编辑:觀):

第一条

为什么一张白纸的人最容易修啊,因为这个人比较简单,修行本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困难?因为人心复杂了,简单的事情不相信,觉得复杂才对。用心用错了,专注在执取上错了,态度错了,看自己看错了,因为没有在觉知上了。

觉知是心,是心解脱,化整为零,觉察触,觉察你的感受,平时在生活上觉察你的行为,你的心有否安住有正念?把时间用来评断别人,或你对自己不满足。自己的一天是痛苦的一天,不必要的争执与评论,只不过是我们旧有的积习,因为习惯了心喜欢修理别人,要看到自己的心,改正修善才是修行。

 

第二条

为什么观呼吸非常重要,当你觉知到呼吸的每一下来培养正定,止和观平衡的发展。当你进入深定的时候,就可以观法,观心所缘的法尘是无我的,即观法无我。

观每一个念头都是一个组合的作用,都是无常的。你把心的生灭观得非常细,就可以看到它组合的作用,每一个认识的作用生起来,都包含了种种心识。

意识的作用,是一些心所法组合起来的作用,这样剖析到最后,会发现没有一个中心,也没有一个不变的作用。例如,一棵芭蕉树,你一层一层剥它的树皮,剥到最后,看到它没有一个中心,就会明白无我的道理。

 

第三条

只有自己的体验,才是最真实的经验和过程,别人的体验,你永远无法知道和感受。自己的感受和痛苦,印象和痕迹你才会刻骨铭心。例如病苦或面对死亡的一刻,才知道你的心,有无力量和领悟。

自己亲身的体证,你才会如实知,自然诸法,诸如五蕴,对于陷于迷惑之人是毒药,但是对于一个真正地,如实地了知五蕴与自然诸法的人而言,不会被它们伤害,而是透过不断持续地练习而获益。

这就像一处长满多刺灌木的地方,它们对不知自己身处何种地方和陷入此纠缠的人而言可能是危险的,然而对于完全了知它们的人来说,能够利用它们变成一块建地的篱笆或界线,因而以适当的方式从它们那儿获益。

因此,修习者必须善巧地用正念应对和五蕴及自然诸法的看清与关联。甚至能够完全地将它们自心中砍除,体验完全的寂静。

 

第四条

是的,当你在密集前生病,那是障碍你的修行,在密集后生病,是清冼你的恶业。但是一定要持续下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你会有意想不到的突破,和更加稳定、纯熟的技巧。

是自然而至的,不用担心或忧虑,身心都是无常性的,变化的,才会体证实相,当你体证无我、见法、迈向道才是目标和见地——解脱。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為什麼一張白字的人最容易修啊,因為这個人比較簡單,修行本來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困難?因為人心複雜了,簡單的事情不相信,覺得複雜才對,用心用錯了,專注在執取上錯了,態度錯了,看自已看錯了,因為冇在覺知上了,覺知是心,是心解脱,化整為零,覺察觸,覺察你的感受,平時在生活上覺察你的行為,你的心有否安住有正念。把時間用來評断別人,或你对自已不滿足,自巳的一天是痛苦的一天,不必要的爭執与評論,只不过是我們舊有的積習,因為習慣了心喜歡修理别人,要看到自巳的心,改正修善才是修行。

 

第二条

為什麼觀呼吸非常重要,當你覺知到呼吸的每一下來培養正定,止和觀平衡的發展,當你進入定力的時候·就可以觀法,觀心所緣的法塵是無我的,即觀法無我,觀每一個念頭都是一個組合的作用,都是無常的,你把心的生灭觀得非常細,就可以看到它組合的作用,每一個認識的作用生起來,都包含了種種心識,意識的作用,是一些心所法組合起來的作用,这样剖析到最後,会發現沒有一個中心,也沒有一個不变的作用,例如,一棵芭蕉树,你一層一層剝它的树皮,剝到最後,看到它沒有一個中心,就会明白無我的道理,

 

第三条

只有自巳的体驗,才是最真實的經驗和过程,别人的体驗,你永遠無法知道和感受,自已的感受和痛苦,印象和痕跡你才会刻骨銘心,例如病苦和面對死亡的一刻,才知道你'的心,有無力量和領悟,自己親身的体証,你才会如實知,自然諸法,諸如五蕴,对於陷於迷惑之人是毒藥,但是对於一個真正地,如實地了知五蕴与自然諸法的人而言,不会為它們傷害,而是透过不断持續地練習而獲益。这就像一處長滿多刺灌木的地方,它們对不知自已身處何種地方和䧟入此纠纒的人而言可能是危險的,然而对於完全了知它們的人來說,能夠利用它們变成一塊建地的籬笆或界線,因而以適當的方式從它們那兒獲益。因此,修習者必須善巧地用正念應对和五蕴及自然諸法的看清与関連。甚至能夠完全地將它們自心中砍除,体驗完全的寂靜。

 

第四条

是的,當你密集前、生病,是障礙你修行,在密集後生病,是清冼你的惡業,但是一定要持續下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你会有意想不到的特破,和更加稳定,纯熟的技巧会提升,是自然而至的,不用担心或憂慮,身心都是無常性的,变化的,才會体证實相,當你体证無我,見法,邁向道才是目標和見地……解脱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或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3)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1.3)

简体版(编辑:觀):

第一条

为什么我们必须要认识或了解五蕴?因为有色身才可以修行,也是佛陀为什么说人身难得了。因为五蕴是见取和爱取的目标,理解这句话很重要,因为有身体,我们错误地把身体当作是一个自我,没有身体的话,我们怎么可能有身体是自我的见解?

因此,色蕴成为见取的目标,当自己执取身体自我的时候,同时会执取是我的、我所有,这是见取,我们坚持这个看法,彷佛我们的生命当体是依存于它,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恶性楯环和轮迥就这样启动。由身体引起见取,而见取招感身体,其他四蕴,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执取五蕴,我见就生起了,如果我们说是因为执取身和心,即身是色心是名,由于执取,我见生起,即是我的、我所有、我是、我能……生起,因此,“有我”这样的见解。

为什么我们要修习住于四念处?身、受、心、法要透过色身来体验,如实的了解身体的构造,为什么身心无一个人相同?和面孔一样啊。是什么原因而产生色身?原因有四:业力、识、时节温度和营养。身体是四大构成,也可以说是地、水、火、风所形成,四大也是身体的本质。

 

第二条

痛苦之轮开始转动的方式:若无明生起,习性反应就发生(无明缘行);若习性反应生起,心识就生起(行缘识);若心识生起,心和身就生起(识缘名色);若心和身就生起,六根就形成(名色缘六处);若六根生起,接触就发生(六根缘触);若接触生起,感受就发生(触缘受);若感受生起,贪爱、嗔恨就产生(受缘爱);若贪爱、嗔恨生起,执取就产生(爱缘取);若执取生起,未来的存有就形成(取缘有);若未来的存有就形成,生就开始(有缘生);若有了生,就有老、死、愁、叹伤、身心之苦、忧以及恼(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如是大苦蕴聚生起了。

    就是这因果链——缘起毒瘾法则——将我们带到目前存在的状态,并且面对一个有苦的未来。

    这就是真相:痛苦始于对自己本身的实相无知、对所谓的“我”的这个现象的愚昧无知。而苦的下一个起因,就是心的习性反应。我们被无明所蒙蔽而累积贪爱、嗔恨反应;盲目反应发展为执取,导致种种的不愉快。这种盲目反应的习惯就是“业”,塑造了我们的未来。而习性反应之所以生起,是由于对自己本身性质的无知。无知、贪爱和嗔恨是生命中所有痛苦的三大根源。

    离苦之道每一件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若因缘灭,则结果亦灭。这么一来,可以将苦升起的过程逆转。:若根除无明,并将其完全止息,习性反应就止息(无明灭则行灭);若习性反应止息了,心识就止息了(行灭则识灭);若心识止息了,心和身就止息了(识灭则名色灭);若心和身止息了,六根就止息了(名色灭则六处灭);若六根止息了,接触就止息了(六处灭则触灭);若接触止息了,感受就止息了(触灭则受灭);若感受止息了,贪爱、嗔恨就止息了(受灭则爱灭);若贪爱、嗔恨就止息了,执取就止息了(爱灭则取灭);若执取止息了,未来的存有就止息了(取灭则有灭);若未来的存有止息了,生就止息。了(有灭则生灭);若生止息了,老、死、愁、叹、身心之苦、忧以及恼就止息了(生灭则老、死、愁、叹、苦、忧、恼灭);如是大苦蕴聚止息了。

如果我们不再有无明,就不再有盲目的习性反应,也不会有随之而来的各种痛苦。而一旦不再有痛苦,我们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快乐。痛苦之轮就转成解脱之轮。

 

第三条

根本作意是最省力气的,因为颠倒作意更用力!

刚开始注意总要用点力,站着、说话、听人家讲话通通要用力,否则就听不到别人讲什么。相对于颠倒作意——即妄想,根本作意则很省力,在讲话或听别人说话时,只注意声音的波浪,这叫腾云驾雾,乘风破浪,你是坐在无常的上面。

一般人不能把说话的声浪当作自然的风,让它流过去,硬要抓住它的意思,以境为实,不知一切境都是众生的取相沉淀,这样就容易起烦恼,其实很多话都没有啥意思,对方只是喜欢讲而已,微笑也是用力,只是比皱眉头更省力。

因此,修习者如果修行得正确,日子有功,根本作意会自然生起,心能用智慧的原因了,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够往内支配我们的,我们就得自在。

 

第四条

我们应该依靠自己清净的本性,智慧的洞见,转变错误的念头。如实现,要放弃自己的成见,修自己的心,不是修别人的心,把自己贪嗔痴,颠倒妄想,执着倒掉,智慧才能增长和洞察。

人生就是一次觉悟的旅程,平时也一样,用平和而不带成见的心态面对一切,不应因为执着而失去了对生命的敏锐知洞察力。佛说,如实现,指只有开放而包容的觉知力,才能体会生命本来的意义,放松和保持警觉。

自己能自在地当下安住,如果你照顾好每一个当下,就照顾好所有的时候。当我们的心打开了,我们就会明白,我们正属于当下这里,今天要做的事,念住呼吸,法就在那里。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為什麼我們必須要認識或了解,五蕴?,因為有色身才可以修行,也是佛陀為什麼說,人身難得了,因為五蕴是見取和愛取的目標,理解这句話很重要,因為有身体,我們錯誤地把身体当作是一個自我,沒有身体的話,我們怎麼可能有身体是自我的見解?,因此,色蕴成為見取的目標,当自巳執取身体自我的時候,同時会執取是我的,我所有,这是見取,我們堅持这個看法,彷彿我們的生命当体是依存于它,而事實上也是如此,恶性楯环和輪迥就这样启動,由身体引起見取,而見取招感身体,其他四蕴,受想行識也是如此,執取五蕴,我見就生起了,如果我們說是因為執取身和心,即身是色心是名,由于執取,我見生起,即是我的,我所有,我是,我能,生起,因此,有我,这样的見解,為什麼我們要修習,住于四念處啊?/身,受,,心,法要透过色身,來体驗,如實的了解,身体的構造,為什麼身心無一個人相同,和面孔一样啊?是什麼原因而產生色身啊?原因有四,業力,識,時節温度和營養,身体是四大構成,也可以說,地,水,火,風所形成,四大也是身体的本質

 

第二条

痛苦之轮开始转动的方式:若无明生起,习性反应就发生(无明缘行);若习性反应生起,心识就生起(行缘识);若心识生起,心和身就生起(识缘名色);若心和身就生起,六根就形成(名色缘六处);若六根生起,接触就发生(六根缘触);若接触生起,感受就发生(触缘受);若感受生起,贪爱、嗔恨就产生(受缘爱);若贪爱、嗔恨生起,执取就产生(爱缘取);若执取生起,未来的存有就形成(取缘有);若未来的存有就形成,生就开始(有缘生);若有了生,就有老、死、愁、叹伤、身心之苦、忧以及恼(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如是大苦蕴聚生起了。

 

    就是这因果链——缘起毒瘾法则——将我们带到目前存在的状态,并且面对一个有苦的未来。

 

    这就是真相:痛苦始于对自己本身的实相无知、对所谓的“我”的这个现象的愚昧无知。而苦的下一个起因,就是心的习性反应。我们被无明所蒙蔽而累积贪爱、嗔恨反应;盲目反应发展为执取,导致种种的不愉快。这种盲目反应的习惯就是“业”,塑造了我们的未来。而习性反应之所以生起,是由于对自己本身性质的无知。无知、贪爱和嗔恨是生命中所有痛苦的三大根源。

 

    离苦之道每一件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若因缘灭,则结果亦灭。这么一来,可以将苦升起的过程逆转。:若根除无明,并将其完全止息,习性反应就止息(无明灭则行灭);若习性反应止息了,心识就止息了(行灭则识灭);若心识止息了,心和身就止息了(识灭则名色灭);若心和身止息了,六根就止息了(名色灭则六处灭);若六根止息了,接触就止息了(六处灭则触灭);若接触止息了,感受就止息了(触灭则受灭);若感受止息了,贪爱、嗔恨就止息了(受灭则爱灭);若贪爱、嗔恨就止息了,执取就止息了(爱灭则取灭);若执取止息了,未来的存有就止息了(取灭则有灭);若未来的存有止息了,生就止息。了(有灭则生灭);若生止息了,老、死、愁、叹、身心之苦、忧以及恼就止息了(生灭则老、死、愁、叹、苦、忧、恼灭);如是大苦蕴聚止息了。

 

    如果我们不再有无明,就不再有盲目的习性反应,也不会有随之而来的各种痛苦。而一旦不再有痛苦,我们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快乐。痛苦之轮就转成解脱之轮。

 

第三条

根本作意是最省力氣的,因為颠倒作意更用力,剛開始注意總要用点力,站著,說話,聽人家講話通通要用力,否則就聽不到別人講怎麼,相對於顛倒作意,即妄想、根本作意則很省力,在講話或聽别人說話時,只注意声音的波浪,这叫騰雲駕霧,乘風破浪,你是坐在無常的上面,一般人不能把说話的声浪當作自然的風,讓它流過去,硬要抓住它的意思,以境為實,不知一切境都是眾生的取相沈澱,这样就容易起煩惱,其實很多話都冇啥意思,對方只是喜歡講而已,微笑也是用力,只是比皺眉頭更省力,因此,修習者如果修行得正確,日子有功,根本作意会自然生起,心能用智慧的原因了,除了我們自巳,沒有任何其他人能夠往內支配我們的,我們就得自在。

 

第四条

我們應該依靠自已清净的本性,智慧的洞見,轉变錯誤的念頭,如實現,要放棄自己的成見,修自已的心,不是修别人的心,把自巳貪嗔痴,顛倒妄想,執著倒掉,智慧才能增長和洞察,人生就是一次覺悟的旅程,平時也一样,用平和而不带成見的心態面对一切,不應因為執著而失去了对生命的敏銳知洞察力,佛說,如實現,指只有開放而包容的覺知力,才能体会生命本來的意義,放鬆和保持警覺。自已能自在地當下安住,如果你照顧好每一個當下,就照顧好所有的時候。當我們的心打開了,我們就会明白,我們正屬於當下这裡,今天要做的事,念住呼吸,法就在那。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繁体转简体”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4)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1.4)

简体版(编辑:萱):

第一条

业力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现在

我们刚从母胎生下来的色身,即四大,是前世业所产生的。过去的业使得人们的五官有的庄严端正,有的庸俗不雅,有的健康,有的五官不全,有的多病。

这一世我們也在不断造业,这个业也在不断产生新的四大。因此,你的上半生,也在影响着你的下半生,有修行和不修行也一样。因为很多新同修,所以重复的讲身心五蕴,是希望新同修知道,为什么要修习坐禅。

禅修是要透过色身往內看,只有身心五蕴才是你修习的目标,不执取,放下和舍。修行是如实的,做自己的老师和修正行为,身口意业,都是由你自己负责。

修习者应该朝向你主要的障礙或执着的这个相反方向

如果你对自己很诚实,你可以很容易就辨识这些的。清楚地探究和观照以克服这些障礙,永不停歇。

 

第二条

色蕴,为什么称之为色,因为身体会被破坏。受天气的气候、疾病、食物营养,业力所影响。例如,天气寒冷,皮肤会干裂,热带气候。因为每一个色聚中的火界过多,皮肤会发热或晒红。色是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风所组成。

由四大又衍生出二十四种所做色,如眼、耳、鼻、舌、身、颜色、气味、味道、营养等,所有这些都称为所造色。即源于四大所衍生出的色法,心或意识也可产生四大,称为心生色。当你有走的念头、欲走的念头会产生四大,尤其是四大里的风大推动你的身体前进。

善心和不善心也会影响到身体的四大,如果你的心是处在善的状态。例如有慈悲喜舍心,那么善心会产生健康的四大,令身体精力充沛、喜悦没有情绪。反之,如果起嗔貪之心,四大会失调。尤其是身体上的火会过旺,火大过旺,风大推动身体的行为,会伤害自己和别人。

烦躁的情绪,身口意业都是不善的,而产生恶业。这个你自己就可以验证,这就是心是怎样产生四大,进而影响体內的四大。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自己更应该时刻培养善心所。自利利他,让身心都健康并迈向道。

因此,每天你最应该做的是培养善行,恐惧是路慈悲也是路。你要向那個方向?除了我们自己,沒有人可以支配自己。活得有智慧的人,对疾病,对死亡也不会惧怕。色身的火也好,风也好都无法抹去我们善业与好的行为。

 

第三条

心离,心离就是当下把五盖转化成慈悲喜舍。当下六根触境就选择慈悲喜舍,看到彼此的苦。看彼此的冲动在升起、消失,即见苦受是苦,见一切受是苦。行蕴即有行为的苦,不要再增加苦。了知苦无你我分別,一心一意只为了灭苦,离苦恼。

这是断身见的关键,主要靠慈悲作意,不忍再添苦。慈悲喜舍心令五盖不能立足,证初果要先断身见。

 

第四条

整个佛教的修行可以总结在一句话中,无有执取。

智慧不是我们可以抓取的什么,简单地让执取不存在,智慧就能流动。有许多好的修习方法,重要的是,你要以信心和尽全力精进将你自己投入到你自己的修习上。那么你自己会知道结果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本质与体验,要了解自己的习性,投入禅修多少时间和精力,也是取决于自己的秉性。对于一些易怒的人而言,慈心是开始的一个好方法,对于那些过度在意周遭的人,并不关心他们自己的修行人而言,舍心是好的方法。在选择禅修方法上,有许多因素可以用来考虑,禅修事实上是一种生活方式,要用技巧方法选择适合你自己的禅修方法。

在群里很多人不是修宣隆禅修法的,如果你选择终究要导向內观的任何基本的佛教修习方法,而且真挚地修习,你都不可能走错。真正自由的人是自律有戒

 

第五条

证初果是断身见、疑见、戒禁取见。你到哪就是哪,不要欺骗你自己的心。修行是自己的身见断,不是別人对你有什么看法。如是的在如实的知。因此,你在禅坐里,不要再制造身见、我见、我是、我能和是我的,没什么是你的,有的只是你所制造的业。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業力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現在。我們剛從母胎生下來的色身,即四大,是前世業所產生的。过去的業使得人們的五官有的庄严端正,有的庸俗不雅,有的健康,有的五官不全,有的多病。这一世我們也在不断做業,这個業也在不断產生新的四大。因此,你的上半生,也在影响著你的下半生,有修行和不修行也一样。因此,因為很多新同修,所以重覆的再講,身心五蕴。希望新同修知道,為什麼修習坐禅。是要透过色身,往內看,只有身心五蕴才是你修習的目標,不執取,放下和捨。修行是如實的,做自己的老師和修正行為。身口意業,都是由你自巳負責。修習者應該朝向你主要的障礙或執著的这個相反方向。如果你对自巳很誠實,你可以很容易就辨識这些的。清楚地探究和觀照以克服这些障礙,永不得歇。

 

第二条

色蕴,为什麼稱之為色,因為身体会被破壞,受天氣的氣候、疾病、食物營養、業力所影响。例如,天氣寒冷,皮膚会干裂。熱带氣候,因為每一個色聚中的火界过多,皮膚会發熱或晒紅。色是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風所組成。由四大又衍生出二十四种所做色,如眼、耳、鼻、舌、身、顏色、氣味、味道、營養等,所有这些都稱為所造色,即源于四大所衍生出的色法。心或意識也可產生四大,稱為心生色。当你有走的念頭,欲走的念頭会產生四大,尤其是四大里的风大推動你的身体前進。善心和不善心也会影响到身体的四大,如果你的心是處在善的狀態。例如有慈悲喜捨心,那麽善心会產生健康的四大,令身体精力充沛,喜悦冇情緒。反之,如果起嗔貪之心,四大会失調,尤其是身体上的火会过旺,火大过旺,風大推動身体的行為,会傷害自巳和别人,煩躁情緒,身口意業都是不善的。而產生惡業,这個你自己就可以驗証,这就是心是怎樣產生四大,進而影响体內的四大。既然明白了这個道理,自己更應該時刻培養善心所,自利利他,身心都健康和邁向道。因此,每天你最應該做的,培養善行,恐懼是路,慈悲也是路,你要向那個方向?除了我們自巳,沒有人可以支配自巳。活得有智慧的人,对疾病,对死亡也不会懼怕,色身的火也好,風也好都無法抹去我們善業与好的行為。

 

第三条

再來說心離,心離就是當下把五蓋轉化成慈悲喜捨。當下六根觸境就選擇慈悲喜捨,看到彼此的苦。看彼此的衝動在昇起,在消失,即見苦受是苦,見一切受是苦。行蕴即有行為的苦,不要再增加苦,了知苦無你我分別,一心一意只為了滅苦。離苦惱,这是斷身見的関鍵,主要靠慈悲作意,不忍再添苦。慈悲喜捨心令五蓋不能立足,証初果要先斷身見。

 

第四条

整個佛教的修行可以总结在一句話中,無有執取。智慧不是我們可以抓取的怎麼,簡單地讓執取不存在,智慧就能流動。有許多好的修習方法,重要的是,你要以信心和盡全力精進將你自巳投入到你自巳的修習上。那麽你自巳会知道結果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本質与体驗,要了解自巳的習性,投入禅修多少時間和精力,也是取决於自巳的稟性。对於一些易怒的人而言,慈心是開始的一個好方法。对於那些过度在意周遭的人,郤不関心他們自已的修行人而言,捨心是好的方法。在選擇禅修方法上,有許多因素可以用來考慮。禅修事實上是一種生活方式,要用技巧方法,適合你自巳的。在羣里很多人不是修宣隆禅修法的,如果你選擇终究要導向內觀的任何基本的佛教的修習方法。而且真摰地修習,你都不可能走錯。真正自由的人是自律有戒。

 

第五条

因此,証初果,是斷身見。疑結,戒禁取見,你到那,就是那,不要欺騙你自己的心,修行是自巳的身見断,不是別人对你有什麼看法,如是的在,如實的知。因此,你在禅坐里,不要再制做身見、我見、我是、我能和是我的,無什麼是你的,有的只是你所制做的業。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5)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1.5)

简体版(编辑:萱)

第一条

修习禅的行者分两种人,如果他们是认真而热诚的人,他们自己会自律、自觉的练习而且会持续下去,努力不懈。但这类认真而热诚的人比较少,可能只有百分之五或更少。对于那些不是很认真或自律的行者,尤其是五力不平衡和需要亲近老师的人,只能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增强他们的禅修练习,才对他们有帮助和激励。

至于比较有经验的行者或持续坚持禅修的人,他们的修行路自然会深化。而那些不那么自律的,即使有经验,也需要群体与共修,通过共修培养纪律和精进,将会帮助他们突破内在的阻力,直到他们了知了真实的法。

那么,无论是单独禅修或群体共修,他们的修行都将无障碍地开出美丽的花朵。当然,对于那些准备好的人,严格密集的禅修是极为有用的,因为在禅修营里与外界隔离,禅修者能够快些发展出强大的定和明晰的观。因此,每年给自己十天或一个月,或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密集地禅修。

我们针对密集禅修与平常的禅修生活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观照身和心当中的变化,回到观和放下、舍下,这是所有佛法的目标。清楚知道自己是那一种人,每一件事有开始,就有个結束。能够正视这个事实的存在,一切都会好的。禅修就是带著一颗接受的心去倾听,你内在发生的一切。

 

第二条

如果你知道了自己是哪类人但不去修,戒定慧是不会生起的,因为书本或别人言语中得来的知识,只是知识而已,只是学问而已,不是修行的层次。修行可以导向开悟,但不是那么容易。佛陀说,一切法皆由因而生,因缘生因缘灭,我们应当致力完满因和缘,如果自己都未熄灭烦恼,如何可以帮助別人?自己尚且不能自救,如何去慈悲别人。例如,自己先学会游泳,才能下去救人。要有实修的体验。

业力是你无法避开的某些业行产生,凡所造作,没有不受果报的,这就叫业。所有疾病的生起,都要观察自己的行为与意业。因此,每天的生活,都会产生业,疾病就是你的业的投射,反观自照,从心开始,净化你的业,成为智者。

第三条

受蕴,受想行识是名蕴,受的特征是体验或感觉,受的作用是去感觉目标合意或不合意。例如,当你在禅坐时,痛的感受生起。为什么总是跟着思想跑和逃避,因为入了想蕴,有个我在痛。令受生起的近因是触,想要成为初果圣者,我们必须先去除身见或我见。

坐禅时,受只是受,受非我,来去除身见,只是保持觉知。受是见取与爱取的目标,这个认知非常重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六根是打开的,六根触境,身识,就会产生合意和不合意,有个我出来了。除了睡眠和打坐的時候,自己的六根是收摄的,在平时六根和眼耳鼻舌身意六触一直是打开的,因六触一直敞开,这意味受是一直存在的。

因此,感受总是等待你去观察,而生起乐受、苦受和舍受。那么只有在坐禅的時候,生起的触为什么那样强烈,而令你无法忍受,但当你定力增强而能超越生起的触的時候,你会发现苦受确是至道的法则。

因为,只有在禅坐中身心不动,才有机会看完整个感受。痛的升起源于业力,有个自我存在。如果入三法印智,深观无常、苦、无我,这才是坐禅的利益。法是强迫不来的,只有不断练习记得它,它就能滋养你的身心。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習禅的行者分兩種人,如果他們是認真而熱誠的人,他們自巳会自律,自覺地練習而且会持續下去,努力不懈但这類有素質的人,比較少,可以只有百分之五或'更少,对於那些不是很認真或自律的,尤其是不平衡和需要親近老師的人,才能受到幫助与激勵的行者。,能利用羣体的力量來增强他們的練習,至於較有經驗的行者或持續有修習的,他們的修行路自然会深化,而那些不那麼自律的,即使有經驗,也需要羣体与共修,培養纪律和努力修習,將会幫助他們突破他們內在的阻力,直到他們了知了真實的法,那麽,無論是單獨修習或羣体共修,他們的修行都將無障礙地開出美丽的花朵,當然,对於那些準備好的人,嚴格密集是極為有用的,因為在營里与外界隔離,禅修者能夠快些發展出堅強的定和明晰的觀。因此,每年給自巳十天或一個月,或自巳一個人在家裡密集地修習。密集静修与平常的禅修生活之間,找到自巳的平衡,觀照身和心當中的变化,回到觀和放下,捨下,这是所有佛法的目標,清楚知道自巳是那一種人,每一件事有開始,就有個結束,和这個事實共處,一切都会好的。禅修就是带著一顆接受的心去傾聽,你內里發生的。

第二条

如果你知道了但不去修,戒,定,慧是不会生起的,因為書本或别人言辭中得来的知識,只是知識而巳,只是學問而已,不是修行的層次,修行可以導向開悟,但不是那麼容易,佛陀说,一切法皆由因而生,因緣生,因缘灭,我們應當致力完滿因和緣,如果未熄滅煩惱,如何可以幫助別人?,自己尚且不能自救,'郤走去慈悲别人,例子,自己先學会游泳,才能下去救人,要有實修的体驗,带著某些業行,使得你無法避開的,就名為業力,凡所造作,没有不受果報的,这就叫作業,所有疾病的生起,都要觀察自已的行為与意業,因此,每天的生活,都会產生業,疾病就是你的業的投射,反觀自照,從新開始,净化你的業,成為智者。

第三条

受蕴,受想行識是名蕴,受的特相是体驗或感覺,受的作用是去感覺目標合意或不合意,例子,當你在禅坐時,痛的感受生起,為什麼總是入想和逃避,因為入了想蕴,有個我在痛,令受生起的近因是触,想要成為初果聖者,我們必須先去除身見或我見,坐禅時,受只是受,受非我,來去除身見,只是知,受是見取与爱取的目標,这個認知非常重要,因為在平時,日常生活上,你的六根是打開的,六根觸境,生識,就会產生合意和不合意,有個我出來了,除了睡眠和打坐的時候,自已的六根是收攝的,在平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触一直是打開的,因六触一直敞開,这意味受是一直存在的,因此,感受总是等待你去觀察,而生起,樂受,苦受和舍受,因此,只有在坐禅的時候,生起的触為什麼那樣强烈,而令你無法忍受,但當你定力增强而能超越的時候,你会發現,苦受確是至道的法則啊,因為,只有在禅坐中,身心不動,才有机会看完,痛的生起,源於業力,有個自我存在,如果入三法印智,深觀無常,苦,無我,这才是坐禅的利益,法則是强迫不來的,只有練習來記得它,它就能滋養你的身心。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6)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1.6)

简体版(编辑:萱)

第一条

当我们开始坐禅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断的暗示自己,我做不了这事,我还有很多事要处理。有了这种想法暗示之下,最后很可能就会放弃坐禅。相反,如果我们抱着我一定能做到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会完成它。即便你刚开始不能做好,但也不要失去信心,尽力完成。

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放弃坐禅。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无论过去多么艰辛,今天都是你新的起点。

我们需要更多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智慧从我们自己的观照力而来。

 

第二条

在呼吸部分还没有达到稳定状态的时候,重点是呼吸的每一下都能清楚的觉知、知道。不需要快,重点是你能把觉知放在呼吸上,头晕或头痛,是身体的感受。当身体缺养的时候,也会头晕。

每一节禅修,身体的感受都不相同。用我们欣赏风景的心态欣赏后就让他过去即可,因为身体受食物和环境影响,如果你身体积累了很多压力、情緒和食物的毒素,都会头痛的。

只是经过禅修后,它只是当下的感受,不用担心。有时因为通过坐禅业力会现前都是正常的。我们对佛法要保持信心和正念,所有身心呈现的,是法的呈现。

如果心不去执着这个感受,不给感受去定义它的状态如何。只要用心,你会发现感受很快会消失,新的感受会再生起,只是一个生起灭去的过程。也没有什么你需要执着它的,具足智慧在当下。

当佛陀被人们问道,你是神还是人?佛陀回答,我醒了。

 

第三条

关于想蕴,想的特性是去标记对象的特质,在平时,为什么总是把错的看成对的,对的看成错的,所谓颠倒想。因为心是无名的和愚痴的,习性、习气、是我的、跟业力跑了。心受愚昧影响,将五蕴看成是恒常的。那么,只有在習禅的时候,智慧生起时,智慧照亮了目标,自己才能清楚地看到五蕴的真实面目。

想是如此重要,你如何标记,自己就会以自己标记的方式来造作各式的业,当你在坐禅的时候,身心为常,妄想、造作、幻觉造作相关的业,以得到新的五蕴在耍自己,骗自己了。反之,标记身心为无常、苦、无我、不动的,自己就会精进修行,以此解脱五蕴的束缚。

也正因为想的重要性,它被归为五蕴之一。因此,在坐禅不要入想,一想你就无法集中,不在禅坐中了,跟了妄念一直跑,在造作了。经由我们的感官,这个世界得以呈现。经由我们的习性反应,我们创造了迷妄。沒了习性反应,世界才能看清。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當你開始修習,如果我們不停的对自己說,我做不了这事,我還有很多事要處理,很可能最终就失敗了。

相仅,如果我們抱著我一定做到的信念,那麼,就相信自己一定会完成它,即使你剛開始不能做好。

 

但是,也不要失去信心,儘力完成,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放棄坐禅,人生就是一個不断圓滿的过程,無論过去多麼艱辛,你總能在今天重新開始。

 

我們需要更多的不是知識而是智慧,智慧從我們自巳的觀照力而來。

 

第二条

當你還未穩定的時候,重点是一下一下的覺知到呼吸。不需要快,重點是你有覺知到在呼吸上,頭晕或頭痛,是身体的感受。當身体缺氧的時候,也会頭暈。

 

每一節禅修,身体的感受都不相同。你只要用看风景的心態讓它过即可,因為身体受食物和環境影響的,如果你身体積累了很多壓力、情緒和食物的毒素,都会頭痛的。

 

只是透过禅修,它只不过只是當下的感受,不用担心,有時因為透过坐禅業力会出現和帶動都是正常的。

 

对佛法要保持信心和正念,所有身心呈現的,是法的呈現,如果心不加顏色和概念,用心',你会發現感受很快会消失,新的感受会再生起,只是一個生起灭去的过程,也冇怎麼你需要執著它的,具足智慧在當下。

 

當佛陀被人們問道,你是神還是人?佛陀回答,我醒了。

 

第三条

想蕴,

 

想的特性是去標記对象的特質,在平時,為什麼总是把錯的看成对的,对的看成錯的所謂顛倒想啊,因為心無明和愚痴,習性、習氣、是我的,跟了業力跑。

心受愚昧影响,將五蕴看成常,我净,只有在習禅的時候,智慧生起時,它照亮了目標,自己才能清楚地看到五蕴的真實面目。

 

想是如此重要,你如何標記,自已就会以自已標志的方式來造作各式的業,當你在坐禅的時候,身心為常、死里想、做作、幻覺制做相关的業,以得到新的五蕴在耍自已,騙自己了。

 

反之,標志身心為無常、苦、無我、不動的,自已就会精進修行以解脱五蕴的束縛。也正因為想的重要性,它被歸為五蕴之一。

 

因此,在坐禅不要入想,一想你就無法集中,不在禅坐中了,跟了妄念一直跑,在制作了。經由我們的感官,这個世界得以呈現,經由我們的習性反應,我們郤創造了迷妄,沒了習性反應,世界才能看清。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07)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2020.11.07 第一条

        一个修习者,不要让外来的观点与讯息充斥内心。否则你可能在禅定中耗去过多时间找寻某些现象,或别人的体验。自已身心五蕴的真实体验,只是知,不加,不减。

        不要因为书本未提到你的体验而困扰,不要因为自已没有书中的体验而失望,随顺自然,到哪便是哪。没有一节禅修相同,没有一个人与你相同。觉知是你在觉察,不是在觉知别人。

        我们都活在牢笼里,被囚禁在这世间。即使只是说诸恶莫作,多数人也无法遵循。只要是活在世上都会有烦恼,有个牢笼,它是生、老、病、死的牢笼。我们就这样被囚禁在这世间。

        这是我的,那属于我,我们不知道真的是什么或在做什么。事实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为自已积累痛苦。我们既然出生,也无法避免变老,一定会生病,死亡。这即是苦。就在当下,我们随时都可能被疼痛或疾病折磨,它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生活本来苦乐掺半,那正是我们的情况,有危机,有烦恼。

        老病死掌控我们的生命,我们无法一走了之,或摆脱它们,疾病与死亡随时都可能来抓我们。我们的身体不属于我们,我们是来待在身体里面,病苦与老苦也待在里面。当它结束时,一并瓦解。

        因此别对身体执着,而是要清楚地观照身体的病苦,只有如是观察它不适的部位,观着它。如此一来,你对身体的贪爱会逐渐消减,疾病是你修行最好的助缘。

2020.11.07 第二条

        吃的禅修。当你吃的时候,就只是吃,当你在吃的时候保持正念,学习对你的食物,你的身体以观照来进食,一种平常心有安住的吃。开始练习一口一口的吃,看着食物觉知你的身体,尤其是你自已此时饥饿的感觉。

        当食物放进嘴里,食物接触嘴的感觉,当你感觉完全在当下,和自已连结上了,就开始慢慢地吃。从取起食物送到你的嘴巴,咀嚼食物,觉知到触着食物的味道,到将食物吞咽下去,都要保持觉知。也要留意心有否吃得匆忙,打妄想,有否一边吃一边与人讲话?念住地尝到每一口,对每一口食物的味道,质地以及感觉的生起,都要保持觉知,直到吃完,注意一下什么时候感觉饱了。

        即使你的舌头和眼睛想要多一点,你的胃可能已经先告诉你它饱了。而你的念头会告诉你把盘子的每样东西都吃光,尽量地,不要随着这些念头的习性,而只是要去倾听你的整个身体,让这样的观照来引导你自已。

        平时在吃的时候也要多练习,身体会告知你吃进的食物是否过多,或吃错了食物会不适。病从口入,所有的食物都是由你自已把它放进嘴里的。因此,慢性疾病与重病都与食物有关,积累的毒素也与你的情绪有关。

        而念住来吃,都是每一口每一餐的提醒。当疾病与毒素积累的时候,如果你有正念与觉察力,你的身体会告诉你停止的。如果没正念觉知力的话,当疾病来时像啃黄莲,真苦。从这刻开始,有安住地吃,渐渐疾病会远离,贪吃的欲望也会减少。

2020.11.07 第三条

        行蕴,特像是塑造,制造和构成。佛陀在相应部中说,它们塑造行法,被称为行为。除了受和想,其余的50个心所称为行为。这些心所包括:渴爱,嫉妒,念力,努力,定力,贪婪,昏沉,掉举,信,安宁的愿望,决心,疑,智慧,嗔恚,痴等。

        行的作用是积累业力。无论是身语意的行动,根于贪,嗔,痴,或无贪,无嗔,无痴而发动的行为都被称为业。一旦造了业就留下了可以招感果报的潜力或能量。就如一粒种子,当你把种子扔在地上,它就有萌芽的潜力。同样,自已做了怎样的业,都会留下潜能并在将来产生结果。这潜能和能量被称为业力,是肉眼所无法见到的。

        因此,你的习禅在种什么样的因,就生出什么样的潜能和能量。你曾注意过吗?当你在平时生活上对某人某事感到沮丧时,有时贪爱出生,有时嗔出生,我们的心很容易冲动。心是没有节制的,一生起就会冲动,我们痛苦是因为这个没有节制的心。

        佛陀总结说,纯大苦聚。苦生与苦灭,是自已的选择了。如果你真懂佛陀所教的法,你一定是如实知,会用方法令自已如法,持续坚忍毅力,认真的面对自已的修习。

        专注在身体里感受的移动,保持固定在一个姿势不移动。注意着身体,疼痛会增加,当他继续保持不动,疼痛继续增加,他必须直接地专注念住在这些感觉上。身体的疼痛是专注念住上的一个明确所缘。最终,心了知了疼痛不再当它是疼痛,而只是一个清楚的感受。既不是可意想要的,也不是不可意的想逃避的,而在身体里生起和消逝。

        我们就是被卡在这里感到疑惑,逃避,不想要,我们真的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它其实只有生与灭,但能真正感受法者,无必依赖任何事,本来如是。

2020.11.07 第四条

        当你在修习的过程中,渐渐生起自信,你学过的法,甚至你尚未学过的法,自会显现出来。因为自然就是导师,世间开发的高能科学,那些发明和发现,没有一项来自于书本,而是来自科学家们对自然规律的研究。

        因此,法,也是自然的生起和灭去中学习。而如法实行,我们身体本就有的苦自会显现它自已。有时会四五小时,有时更长的时间过去了,禅修者才突破他对身体疼痛身苦的执着。

        身心安住而不起动念。心变得极为清明,专注而调顺。许多的喜悦和极喜伴随着这个突破而来。行者能够以舍心平等心,没有喜欢不喜欢,不嗔不贪,清楚地知见身和心的生灭现象。

        因为对身体的贪爱寂止了,强大的专注念住开展了,智慧生起了。苦受是至道的法则,至理明言,仅此而已。事物只有生与灭。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繁体原文:

2020.11.07 第一条

        一個修習者,不要讓外來的觀点舆訊息充斥內心,否則你可能在禅定中耗去过多時間找尋某些現象,或别人的体驗,自已身心五蕴的真實体驗,只是知,不加,不减,不要因為書本未提到你的体驗而困擾,不要因為自巳沒有書中的体驗而失望,隨順自然,到那便是那,冇一節禅修相同,冇一個人与你相同,,覺知是你在覺察,不是在覺知别人,我們都活在牢籠裡,被囚禁在这世間,即使只是說,諸惡莫作,多數人也無法遵循。只要是活在世上都会有煩惱,有個牢籠?它是生,老,病死的牢籠,我們就这样被囚禁在这世間。这是我的,那属於我,我們不知道真的是怎麼或在做怎麼,事實上,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在為自已積累痛苦,我們既然出生,也無法避免变老,一定会生病,死亡。这即是苦,就在當下。我們随時都可能被疼痛或疾病折磨,它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生活本來苦樂参半,那正是我們的情況,有危機,有煩惱,老病死掌控我們的生命,我們無法一走了知,或擺脫它們,疾病与死亡随時都可能來抓我們,我們的身体不屬於我們,我們是來待在身體裡面,病苦与老苦也待在裡面,當它结束時,並瓦解,因此別对身體執著,而是要清楚地觀照,身體的病苦,只有如是觀察它不適的部位,觀著它,如此一來,你对身體的貪爰会逐漸消减,疾病是你修行最好的助緣。

2020.11.07第二条

        吃的禅修,當你吃的時候,就只是吃,當你在吃的時候保持正念,學習对你的食物,你的身体以觀照來進食的一種平時心有安住的吃,開始練習一口一口的吃,看著食物覺知你的身體,尤其是你自巳此時飢餓的感覺,當食物放進咀里,食物接觸咀的感覺,當你感覺完全在當下,和自巳連結上了,就開始慢慢地吃。從取起食物送到你的咀巴,咀嚼食物,覺知到觸著食物的味道,到將食物吞嚥下去,都要保持覺知,也要留意心有否吃得匆忙,打妄想,有否一边吃一边与人講話?念住地嚐到每一口,对每一口食物的味道,質地以及感覺的生起,都要保持覺知,直到吃完,注意一下什麼時候感覺飽'了。即使你的舌頭和眼睛想要多一点,你的胃可能已經先告訴你它飽了。而你的念頭会告訴你把盤子的每样東西都吃光,盡量地,不要随著这些念頭的習性,而只是要去倾聽你的整個身體,讓这样的觀照來引導你自巳。平時在吃的時候也要多練習,身體会告知你吃進的食物是否过多,或吃錯了食物会不適,病從口入,所有的食物都是由你自巳把它放進咀裡的,因此,慢性疾病与重病都与食物有関,積累的毒素也与你'的情緒有関,,而念住来吃,都是每一口每一餐的提醒。當疾病与毒素積累的時候,如果你有正念与覺察力,你的身體会告訴你,停止的。如果冇正念覺知力的話,當疾病來時像啃黃蓮,真苦。從这刻開始,有安住的吃,漸漸疾病会遠離,貪吃的欲望也会减少。

2020.11.07 第三条

        行蘊,特相是塑做,制做和構成,佛陀在相應部中說,它們塑做行法,被稱為行為,除了受和想,其余的50個心所稱為行為,这些心所包括,渴爱,嫉妒,念力,努力,定力,貪婪,昏沉,掉舉,信,安寧的愿望,决心,疑,智慧,嗔恚,痴等,行的作用是积累業力,無論是身語意的行動,根于貪,嗔,痴,或無貪,無嗔,無痴而發動的行为都被稱為業,一旦造了業就留下了可以招感果報的潛力或能量,就如一粒种子,當你把种子扔在地上,它就有萌芽的潛力,同样,自已做了怎樣的業,都会留下潛能并在將來產生結果,这潛能和能量被稱為業力,是肉眼所無法見到的,因此,你的習禅在种怎麼样的因,就生出怎麼样的潛能和能量,你曾注意过嗎?當你在平時生活上对某人某事感到沮喪時,有時貪爱出生,有時嗔出生,我們的心很容易衝動,心是冇制的一生起就会衝動,我們痛苦是因為这個冇節制的心,佛陀总结說,純大苦聚,苦生与苦灭,是自已的選擇了,如果你真懂佛陀所教的法,你一定是如實知,会用方法令自已如法,持續堅忍毅力,認真的面对自已的修習,專注在身體裡感受的移動。保持固定在一個姿勢不移動。注意著身體,疼痛会增加,當他繼續保持不動,疼痛繼續增加,他必須直接地專注念住在这些感覺上,身體的疼痛是專注念住上的一個明確所缘,最終,心了知了疼痛不再當它是疼痛,而只是一個清楚的感受,既不是可意想要的,也不是不可意的想逃避的,而在身體裡生起和消逝。我們就是被卡在这裡感到疑惑,逃避,不想要,我們真的不知道發生怎麼事,它其實只有生与灭。但能真正感受法者,無必依賴任何事,本来如是。

2020.11.07 第四条

        當你在修習的过程中,漸漸生起自信,你學过的法,甚至你尚未學过的法,自会显現出來,因為自然就是導師,世間開發的高能科學,那些發明和發現,沒有一項來自於書本,而是來自科學家們对自然規律的研究,因此,法,也是自然的生起和灭去中學習,而如法實行,我們身體本就有的苦自会顯現它自巳,有時会四五小時,有時更長的時間过去了,禅修者才突破他对身體疼痛身苦的執著。身心安住而不起動念。心变得極為清明,專注而調順。許多的喜悅和極喜伴随著这個特破而來。行者能夠以捨心平等心,沒有喜歡不喜歡,不嗔不貪,清楚地知見身和心的生灭現象。因為对身體的貪爰寂止了,强大的專注念住開展了,智慧生起了,苦受是至道的法則。至理明言,僅此而巳。事物只有生与灭。除此之外,别無其他。

        注:简体版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不想再受苦,我们应怎么做?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08)

Lisa师姐每日分享

【不想再受苦,我们应怎么做?当苦生起时,应去审察并看见它生起的因。了知那一点,便可练习去除那个因。一旦达到圆满,苦将不再生起。在佛陀的教导中,这就是解脱。】

简体版(编辑:

2020.11.08 第一

有些人有禅定功夫、禅相,有些人没有,它们与个人有关;过去生的波罗密有关;善恶业多少有关;对禅修者来说并非真的必要。

如果你有禅相的出现,则要学会明智地利用。如果没有,则要学会善用其他的体验。重要的是,用到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毅力忍耐力都非常重要,懒散、不集中专注会浪费自己的时间,要对自己负责。你可以选择不坐禅,但是如果选择了就要行持,改善、观察自己每天的行为。

通常我们都害怕痛受,害怕失去的感觉。若某件事会造成痛苦,我们就不想去做,去逃避。我们感兴趣于看似美好的事物,例:乐受、轻安、禅相。认为凡是痛苦的都是不好的,例:病痛、苦受、情绪的不安等。

但事实并非如此。若心中有苦,它会成为你想逃避的因。它引导你思维,你会专心观察,以便找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它是很强烈的所缘,试着去看见原因与结果,法会在你练习中见到它的本来面目。

懒散安逸的人产生不了智慧。我们总是充满疑惑,困扰与忧愁,我们必须去抛开一些东西,根据佛陀留下来的方法,放下身心的执取。自己必须下定决心将生命完全投入于解脱道上。

2020.11.08 第二条

识蕴,有认识目标的特相。其作用是作为心所的先导,有四种圣义谛,色,识,心所及涅槃,意识和心所必须一起出现。不过,在意识和心所之间,意识为心所的先导,意识的现起,是一个连续不断去体验现象的过程,而非独立的。

比如,看电视时,你吃糖并摇着脚。这里有几个动作,眼识生起:见到屏幕上的色,耳识生起:听到声音,舌识生起:品尝着糖,鼻识生起:闻到糖香,身识生起:知脚在摇,意识解读着演出的戏剧。

这六识是一个接一个出现的,而不是一齐现起的,但自己认为是同时生起的。因为自己还看不到各个识的快速生起和灭去。弹指间,数以百万的意识生起并灭去了。

因此,看电视时,不同的识以很快的速度连续生起,只是因为自己不了解实际的过程,于是推论说,看、听、闻、品尝、感受,想是我自己。误以为我是眼识,我是耳识,我是意识,这六识是属于我的。

这六识其实是以连续性的方式一个又一个地生起,但我们会认为是同一个我在体验看电视。我们痛苦都因为这个“自我”六根触境的识所产生的贪爱、欲乐。

若知道苦,我们将在所经历的每件事中看见它。有些人觉得自己其实并不怎么痛苦,但佛教的修行是为了让人彻底解脱痛苦。亦即从充塞在一般经验里的不圆满中解脱出来。

不想再受苦,我们应怎么做?当苦生起时,应去审察并看见它生起的因。了知那一点,便可练习去除那个因。一旦达到圆满,苦将不再生起。在佛陀的教导中,这就是解脱。只是我们从来都未有看见痛苦生起的因,是自己的贪嗔痴在作怪

2020.11.08 

注意当下,随时都在遇见法佛陀教导无常,这是事物的实相它们不遵从任何人的意愿,那是圣谛

无常在世间,我们在此受到考验,无论身在何处,无常都会跟随因此这是你应切入观察的重点,无论发生任何事,都要如实的认识它,法尔如是

它不停的变化与流动,我们的身体就如这般的存在,只是你从来无觉知它的无常一切身和心的现象都是如是存在,我们无法阻止,它们不可能停止。不停止,显示出它们无常的本质,若我们不和这事实抗争,疼痛与不适,然生病,你也不会有么问题

法尔如是,业力带动牵引,这是法它本来就是如此因此,无须和它抗争,当疼痛停止时,你可能会想,好多了,但它并没有比较好你还活,因此一定会再痛,它本来就是如此

因此你必须持续把心转向这个思维,别让它从禅修中退却。有人问,有没有不痛呢?有身体就会有苦受,持续安住于当下,要转而相信法生命就是如此,所有快乐或痛苦,都是无常,别跟世间事物团团转。

有了这样的认知,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别太在意,什么事都是不确定,这世间就是如此从修习中有一条正道,一条可处世的自保之道,持自已的正念与正知,具备包容一切的智慧,此即和谐之道。

并无任何事可以欺骗我们因为我们迈进这条行道经常注意当下,行也好,吃也好卧也好,在禅坐里也好,我们随时都在遇见法。

2020.11.08 

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死法,因为也是自然的,只有带业往生。因此,修习是非常重要,平时面对的境,缘和触都是你修习的所缘和对象。

你只可以透过修行,改变你的行为和业,重报轻受,或在坐禅的时候,把你的所有恶业消掉而证果,迈向阿罗汉果。这要看个人的坚持和善解脱。

因此,目标和见地,都是自己的体验和修证,有次第的向上增长。如果你没有勇气面对痛而逃避,死亡来时,你逃避得了吗?

为什么在修习的时候,不集中专注,在觉知中体验你自己,你避有用吗?你可以避痛,死神你避不了,随时下一秒到来。因为移动一座山要比移动我见容易。

繁体原文:

2020.11.08 第一

有些人有禅定功夫,禅相,有些人沒有,它們与個人有関,过去生的波罗密有関,善恶業多少有関,对禅修者來說並非真的必要,如果你有禅相的出現,則要學会明智地利用,如果沒有,則要學会善用其他的体驗,重要的是,用到正確的方法,和技巧,毅力忍耐力都非常重要,懶散,不集中專注,会浪費自己的時間,要对自巳負責,你可以選擇不坐禅,但是如果選擇了就要行持,改善,觀察自己每天的行為,通常我們都害怕痛受,害怕失去的感覺,若某件事会造成痛苦,我們就不想去做,去逃避。我們感與趣於看似美好的事物,例樂受,輕安,禅相,認為凡是痛苦的都不好的,例病痛,苦受,情緒的不安等。但事實並非如此。若心中有苦,它会成為你想逃避的因。它引導你思維,你会專心觀察,以便找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因為它是很强烈的所缘,試著去看見原因与结果,法会在你練習中見到它的本来面目。懶散安逸的人產生不了智慧,我們总是充滿疑惑,困擾与憂愁,我們必須去拋開一些東西,根據佛陀留下来的方法,放下身心的執取,自巳必須下定决心將生命完全投入於解脱道上。

2020.11.08

識蕴,有認識目標的特相,其作用是作為心所的先導,有四种圣义諦,色,識',心所及涅槃,意識和心所必須一起出現,不过,在意識和心所之間,意識為心所的先導,意識的現起,是一個連續不断去体驗現象的过程,而非獨立的,比如,看电視時,你吃糖並摇著腳,这里有幾個動作,眼識生起,見到屏幕上的色,耳識生起,听到声音,舌識生起,品尝着糖,鼻識生起,聞到糖香,身識生起,知腳在搖,意識解讀著演出的戲劇,这六識是一個接一個出現的,而不是一齊現起的,但自巳認為是同時生起的,因為自巳还看不到各個識的快速生起和灭去,彈指間,数以百萬的意識生起並灭去了,因此,看电視時,不同的識以很快的速度連續生起,只是因為自巳不了解實際的过程,于是推論说,看,听,聞,品尝,感受,想是,我自巳,误以為我是眼識,我是耳識,我是意識,这六識是屬於我的,这六識其實是以連續性的方式一個又一個地生起,但我們会認為是同一個我,在体驗看电視,我們痛苦都因為这個。自我。六根觸境的識所產生的貪爱,欲樂。若知道苦,我們將在所經歷的每件事中看見它。有些人覺得自巳其實並不怎麼痛苦,但佛教的修行是為了讓人徹底解脱痛苦。亦即從充塞在一般經驗裡的不圓滿中解脫出来。不想再受苦,我們應怎麼做?當苦生起時,應去審察並看見它生起的因,了知那一点,便可練習去除那個因,一旦達到圓滿,苦將不再生起,在佛陀的教導中,这就是解脱。只是我們從来都未有看見痛苦生起的因,是自巳的貪嗔痴在作怪。

2020.11.08 

'注意當下,随時都在遇見法,佛陀教導無常,这是事物的實相,它們不遵從任何人的意願,那是聖諦,無常在世間,我們在此受到考驗,無論身在何處,無常都会跟隨,因此这是你應切入觀察的重点,無論發生任何事,都要如實的認識它,法爾如是,它不停的变化与流動,我們的身體就如这般的存在,只是你從来無覺知它的無常,一切身和心的現象都是如是存在,我們無法阻止,它們不可能停止。不停止,顯示出它們無常的本質,若我們不和这事實抗爭,疼痛与不適,特然生病,你也不会有怎麼問題,法爾如是,業力帶動牽引,这是法,它本来就是如此,因此,無須和它抗爭,當疼痛停止時,你可能会想,好多了,但它並沒有比較好,你還活著,因此一定会再痛,它本来就是如此,因此你必須持續把心轉向这個思維,别讓它從禅修中退郤,有人問,有冇不痛呢?有身體就會有苦受,持續安住於當下,要轉而相'信法,生命就是如此,所有快樂或痛苦,都是無常,別跟著世間事物團團轉。有了这样的認知,今後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別太在意,什麼事都是'不確定,这世間就是如此,從修習中有一條正道,一條可處世的自保之道,兼持自已的正念与正知,具備包容一切的智慧,此即和諧之道。並無任何事可以欺騙我們。因為我們巳邁進这條行道,經常注意當下,行也好,吃也好卧也好,在禅坐裡也好,我們随時都在遇見法。

2020.11.08 

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巳是怎麼样的死法,因為也是自然的,只有带業往生,因此,修習是非常重要,平時面对的境,緣和觸都是你修習的所缘和对象,妳只可以透过修行,改變你的行為和業,重報輕受,或在坐禅的時候,把妳的所有惡業消掉而証果,邁向阿罗漢果,这要看個人的堅持和善解脱,因此,目標和見地,都是自巳的体驗和修証,有次第的向上增長,如果你冇勇氣面对痛和逃避,死亡來時,妳逃避得了嗎?,為什麼在修習的時候,不集中專注,在覺知中体驗妳自巳,你避有用嗎?,妳可以避痛,死神你避不了,随時下一秒到來。因為移動一座山要比移動我見容易

注:简体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执取造作是苦的来源。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9)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圆子  校对:奕

第一

一切良善与尊贵品质的培育,来自我们自己的意识语言行为来自修布施持戒等言行方面的善德属于粗糙与中等层次的善德精细层次的善德来自修心,也就是禅定,是内观智慧禅,是止观平衡的正定

因此在我们必须学懂的事物当中,心的问题是最重要的心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有生有灭另一个层次不生不灭如果心沦陷于造作,它必然得重复生与死

不过确见明知一切造作的心,就能够放开它们,达到不生,不死,只是知我们如果想要超越忧苦,也就是不再有生死首先必须了解造作的真正本质,分两类一类是世间层次的造作一类是法层次的造作

两者都有现实性,但它们都是生灭事件因此,佛陀说,一切造作皆无常因为这两种造作都以开端,接着变化,最后衰灭

凡是能够朝内专注,如实明晰知见这个状态,调御心,对一切造作能生起智慧的人,必然能从一切苦中解脱。别迷于安止,也别迷于放逸。了解造成问题的只是自己与自己的执着。

第二条

执取作是苦的来源如果你在坐禅的时候,想进步,想突破都是不必要的如果心没有在造作,一切顺其自然,你只是在知,在感受,不执取是我,有我,你自然走在道上。已经在突破,在道上了

坐禅的目的,是灭苦,不是在作再制苦,如果在追在求,都是错禅修中的重要原则是无论发生何事都别怀疑,疑惑只会增加纠结。

若心是明亮与清醒的,别怀疑。只要持续精进修行,别被困在那些状态的反应中,对感受只是保持觉知,别对它们起疑惑干扰你的心,它们只是如实存在而已。

这一切的反面非作,即离行什么是非造作?无动摇无变化无消解,那就是非造作在变,但我们的心不变造作苦,但心不苦造作非我但我们的心不是非我无心执占的造作,那就是非造作

一般来说,多数人只了解六师教给的知见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念头,它们是变化不确定无明造作的来源因此,坐禅闭这些感官

因为作看不见其他作,只有到一边,如实知,自然的本质禅修是采取一种单刀直入的态度,别被困在疑惑中或过度延伸禅修的经验无论呈现任何不寻常或特殊的禅相,当它结束时,那是什么?法尔如是。并为你带来不可动摇的特质。

心动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摇动,一种是业果影响之下的摇动。一日之间,心动多少次?有时它因现业,当下动机而动,有时因旧业,过去动机而动。不过它怎样动起来?我们不知道,这就是无明。无明导致“造作”,也就是念头滋生的无觉知。

因此,修习坐禅非常重要!

如果你没有在觉知,心必然被造作执着占据,每一个造作,都有心执占它,只是你不知道而。因此只有当我们放开造作,不执取时,那时是法的自在、清静、安稳和不变的自在。接下来也能够对他人怀有慈悲善意智者把思维提升到善德层次离欲离害思维。

如果心一旦升转到这样的高层次,就会明辨。好比一盏明灯,这叫做智了解世间诸事的直觉知性,世间解,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是圣道的技能,透视世间,明了一切,无痛苦的干扰,叫做明行足,明察的技能具足,正。

第五条

一切造作皆无常,生灭是其本质,既有生起必然灭去。法在一种意义上,是滋养、净化心的工具;另一种意义上,法是我们自己,我们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而世界不外乎法的运作。

不过这不是法的精髓,法的精髓在于心。持之以恒禅修,逐渐地进步。我们尚无深奥的智慧,并非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么,但可一次进步一点点,我们可能不知道自有进步,但可一点点地做,做好你的每一天。

 

 

 

 

 

繁体原文:

第一

一切良善與尊貴品質的培育,來自我們自巳的意識,語言,行為,來自修布施,持戒等言行方面的善德,屬於粗糙与中等層次的善德,精細層次的善德来自修心,也就是禅定,是智慧內觀禅,是止觀平衡的正定,因此在我們必須學懂的事物當中,心的問題是最重要的,心有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有生有灭,另一個層次不生不灭,如果心淪陷於造作,它必然得重復生与死,不过確見明知一切造作的心,就能夠放開它們,達到不生,不死,只是知,我們如果想要超越憂苦,也就是不再有生死,首先必須了解造作的真正本質,分兩類,一類是世間層次的造作,一類是法層次的造作,兩者都有現實性,但它們都是生灭事件,因此,佛陀說,一切造作皆無常,因為这兩种造作都以升起尚開端,接著变化,最後衰灭,凡是能夠朝內專注,如實明晰知見这個狀態,調御心,对一切造作能生起智慧的人,必然能從一切苦中解脱。别沈迷於安止,也别沈迷於放逸。了解造成問題的只是自己与自巳的執著。

执取做作是苦的来源,如果你在坐禅的时候,想进步,想突破都是不必要的,如果心冇在造作,一切顺其自然,你只是在知,在感受,不执取是我,有我,你自然走在道上,巳经在突破,有在道上了,执取做作是苦的来源,坐禅的目的,是灭苦,不是在做作再制做苦,如果在追,在求,都是错,禅修中的重要原则是,无论发生何事都别怀疑,疑惑只会增加纠结。若心是明亮与清醒的,别怀疑。只要持续精进修行,别被困在那些状态的反应中,对感受只是保持觉知,别对它们起疑惑干扰你的心,它们只是如实存在而已。

这一切的反面非做作,即離行,什麼是非造作?無動搖,無变化,無消解,那就是非做作,造作在变,但我們的心不变,造作苦,但心不苦,造作非我,但我們的心不是非我,無心執占的造作,那就是非造作,一般来說,多數人,只了解六師教给的知見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念頭,它們是变化,不確定,苦,無明,造作的來源,因此,坐禅在関閉这些感官,因為做作看不見其他做作,只有到令一边,如實知,自然的本質,禅修是採取一種单刀直入的態度,別被困在疑惑中或过度延伸禅修的經驗,無論呈現任何不尋常或特殊的禅相,當它結束時,那是怎麼?法爾如是。並為你带來不可動摇的特質。

第四条

心動有兩种,一种是自然的摇動,一种是業果影响之下的搖動,一日之間,心動多少次?有時它因現業,當下動机而動,有時因舊業,过去動机而動,不过它怎樣動起來?我們不知道,这就是無明,導致做作,也就是念頭滋生的無覺知,因此,修習坐禅非常重要,如果你冇在覺知,心必然執占,每一個造作,都有心執占它,只是你不知道而巳,因此只有當我們放開造作,不執取時,那時是法的自在,清静,安稳,不变的自在,接下來也能夠对他人懷有慈悲善意,智者把思维提升到善德層次,離慾,離害思维,如果心一旦升轉到这样的高層次,就会明辨,好比一盞明燈,这叫做\智,了解世間諸事的直覺知性,世間解,是一种特殊的認知能力,是聖道的技能,透視世間,明了一切,無痛苦的干擾,叫做明行足,明察的技能具足,正

第五条

一切做作皆無常,生灭是其本質,既有生起必然灭去,法在一种意義上,是滋養,净化心的工具,另一种意義上,法是我們自巳,我們身体的每個部分,都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而世界不外乎法的運作,不过这不是法的精髓,法的精髓在於心。持之以恆,逐漸地,我們可以從事禅修。我們尚無深奧的智慧,並非真的知道自巳在做怎麼,但可一次進步一点点,我們可能不知道自巳有進步,但可一点点地做,做好你的每一天。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什么是正念、正知和正见。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0)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  校对:奕

第一条

刚开始修禅修的人很难体验无常,因为心散乱不安、污染、习性,有强大的自我,往往会令禅修者偏执和傲慢,因此,要不间断的禅修,直至禅那的功夫进步和有力量,当然也要到有很高的定力。

例:初禅至四禅,而在四禅,心能不受干扰的体验寂静的境界,经常练习,禅那能使内心更清净,心会更清明,也会更有力量。

强而有力的心是很难得的,大多数人的心都有习性,一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心马上会有习惯的反应。习性、习惯的思考方式,是心习惯了遵循这种方式。要能夠独具慧眼,独立思考,并看透外在的事物是很难的。

而高的禅那,例:四禅能强化心力,所以能看透外在事物的虚幻不实。如果行者过度劳累,不睡觉,没有充分的休息,会影响禅修。身体也会变得衰弱,无法禅修和正常生活。

而一谈到心,佛陀把未经过训练的心称为是醒着睡觉,这指心无法觉知到我们所碰触到的事物。例如:禅修者都会遇到无常和苦,如果想从中寻找实体体验者,行者将一无所获。

因为我们并不了解这些真理,虽然我们有所体验,却无法识别。只有高度的禅定功夫,会有恢复精神的感觉,这是心的力量。虽然宣隆法从不讲禅定,但由初级修宣隆者渐渐习,直至稳定成熟。有毅力和耐力的同修,都会体验禅那,也是自然而至的。

当到达更高层的次第,便容易得到舍心,舍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等七种觉悟的因素。七觉支的其中一支,是高层次的次第,行者会经历不同层次的舍心。首先是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不再激,很容易想通,不受影响。反正一切,事物都会消失、坏灭,会起你的舍心。你有这种体验吗?

很多同修修习了一段时间,多少都会有所改变和体验舍和放下。无常、不确定即是真谛。因此,我必须回到源头,找出它如何变成那样的原因。我们必须如实了解事物,了解它们接触心与心的反应方式,然才能得到平静。这是必须审查的。

若我们不希望事物依其自然的方式发生,就无法拥有平静,无论我们逃到里,事物还是会像那样发生。因为之前已经种下因,而产生了业果,这是它们的本质。简单的说,这是真谛。

无常、苦、无我是现象的本质。他们什么也不是,就是这样,但我们总是加东西,入概念成为自我,我是对的,超过它们真实的事实。

第二条

正念正知。在佛陀的教中,一种很重要、很实用的修行方法。

正念:让心稳固地沉入所专注的目标,不散乱、不漂浮。

正知:对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时刻保持清明、觉醒。

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并不需要限定时、地方、姿势,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每时每刻,注意行为、口、意业。只要生起正念,就可以进步和练习。

以正知来做一切事情,对所有事情保持正知。在行走时持续的修观,观照只是一堆名色法在行走,并有所谓的“我”在行或有人在行走。将心放在行走发生的动作本身,就是正念。

清楚地了知行走,就是正知。当一个人想到要行、坐时,不假思索动身行走,就是没有正念正知。在行走时,保持持续的觉知禅修业处,这是在修止禅,即定。

持续地观照行走的名、色、法,即身心五蕴,或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这是在修观。修行要知重点,和明白自是否在修和懂得么是观智慧禅。

第三条

什么是正见,觉知到有不好的想法生起时,如果能明白想法。念头是一种法,是所缘,不是我,这就是正见。

正见是智慧的一种,佛陀教导禅修者要如实观照。有觉知,有正见,不好的想法自然会改变,而不必要刻意地去改变它。不善念的生起或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其实是以前所作的因在此刻呈现的果,也就是业力的显现。

而当怎么去面对这些果,对于这些果作出的反应,就是当下所造新的业,能如实观察此刻的业果,就是在种善因。即使有很多不善的想法生起,但如果心都能一一觉知,就是正念。

因为有正念才能知道这些不好的想法正在生起。在这个当下,抱怨是没有用的,禅修者庆幸当下有觉知的心,而不是抱怨。

觉知就像警钟响起一样,每次有烦恼生起时都能知道它,都能抓到它,那觉知和正念就会越来越强。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智也会自然呈现。能体证无我,法自然而至,见法。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一切出现的事。事物不会停留,有生便有灭,灭了再生,生了又灭,但迷惑无知者不希望它如此。若我们禅修并变得轻安平静,就会希望一直持续,且不希望有任何干扰。但那是不切实际的,佛陀希望我们先观察事实,并知道它们是虚妄的,然后才可以真正拥有寂

当不知道它们时,即没有在觉知上,我们自以为是它们的主人,便落入我见的陷阱,是禅修者经常犯的错误。

第四条

此外,在禅修中,不要太快去衡量自己的进展。只管修行,不然,每当心变得平静时,自己会入妄想,是这样吗?

一旦入想,将前功尽弃。因为没有征兆可以证明自己的进展,只有舍弃所有欲望和期待,直接观察自己的心,当下只是知,戒、定、慧不是修行的目的,是修行的资粮,是通往解脱的道上必须具备的条件。

当你增长戒、定、慧,是究竟的平静。任何色都无法干扰它,舍得和放下所有执取,是真平静,最后到达目的地成为者而解脱。要让智慧生起,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它的意思是寻找因,并了解事物的本质。

心不安时,你应该了解,它也不确定的,也是无常。心平和时,轻安真平静啊。但那也是不确定的。你了解这点?一切事物无疑都是不确定的,因此无论发生生什么事,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点,而不会被任何事左右,所有的禅修经验都是不确定,因为无常是它们的本质,是真谛。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初階者很難体驗無常,因為心散乱不安,污染,習性,有强大的自我,令行者偏執和傲慢,因此,要練習很多,直至禅那的功夫進步和有力量,當然也要談到很高的定力,例初禅至四禅,而在皿禅,心能不受干擾的体驗寂靜的境界,經常練習,禅那能使內心更清净,心会更清明,也会更有力量,强而有力的心是很難得的,大多數人的心都有習性,一聽到怎麼或講到怎麼心馬上会有習慣的反應,習性習慣的思考方式,是心習慣了遵循这種方式,要能夠獨具慧眼,獨立思考,並看透外在的事物是很難的而高的禅那,例四禅能强化心力,所以能看透外在事物的虚幻不實,如果行者过度勞累,不睡覺,沒有充分的休息,会影響禅修,身體也会变得衰弱,無法禅修和正常生活,而一談到心,佛陀稱未經訓練的心是醒著睡覺,这指心無法覺知到我們所碰觸到的事物,例如行者都会遇到無常和苦,如果想從中尋找實体体驗者,行者將一無所獲,因為我們並不了解这些真理,雖然我們有所体驗,郤無法識別,只有高度的禅定功夫,会有恢復精神的感覺,这是心的力量需然宣隆法從不講禅定,但由初階者漸漸修習,直至穩定純熟,有毅力和耐力的同修,都会体驗、禅那,也是自然而至的,當到達更高階的次第,便容易得到捨心,捨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等七種覺悟的因素,七覺支的其中一支,是高層次的次第,行者会經歷不同層次的捨心,首先是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不再激動,很容易想通,不受影響,反正一切,事物都会消失,壞灭,会喚起你的捨心,你有这種体驗嗎?很多同修修習了一段時間,多少都会有所改變和体驗捨和放下,無常,不確定即是真諦,因此,我們必須回到源頭,找出它如何变成那样的原因。我們必須如實了解事物,了解它們接觸心与心的反應方式,然後才能得到平静。这是必須審察的,若我們不希望事物依其自然的方式發生,就無法拥有平静,無論我們逃到那裡,事物還是会像那样發生,因為之前巳做作因而產生了業果,这是它們的本質。簡單地說,这是真諦。無常,苦,無我是現象的本質。它們怎麼也不是,就是这样,但我們总是加東西,入概念成為自我,我是对的,超過它們真實的事實。

第二条

正念正知,在佛陀的教導中,有一种很重要,很實用的修行方法,正念,讓心穩固地沉入所專注的目標,不散乱,不飄浮,正知,对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時刻保持清明,覺醒。

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并不需要限定時間,地方,姿勢,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每時每刻,注意行為,口,意業,只要生起正念,就可以進步和練習,以正知來做一切事情,对所有事情保持正知,在行走時持續地修觀,觀照只是一堆名色法在行走,并沒有所謂的,我在行起或有人在行走,將心放在行走發生的動作本身,就是正念,清楚地了知行走,就是正知。

當一個人想到要行,坐時,不假思索動身行走,就是没有正念正知,在行走時,保持持續地覺知禅修業處,这是在修止禅,即定,持續地觀照行走的名色法,即身心五蕴,或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这是在修觀,,修行要知重點,和明白自巳是否在修和懂得怎麼是內觀智慧禅。

第三条

什麼是正見,覺知到有不好的想法生起時,如果能明白想法,念頭是一種法是所缘,不是我,这就是正見,正見是智慧的一種,佛陀的教導是要修習者如實觀照,有覺知,有正見,不好的想法自然会改變,而不必要刻意地去改變它,不善念的生起或當下正在發生的事其實是以前所作的因,在此刻呈現的果,也就是業力的显現,而當下怎麼去面对这些果,对於这些果作出的反應,就是當下所造新的業,能如實觀察此刻的業果,就是在種善因,即使有很多不善的想法生起,但如果心都能一一覺知,就是正念因為有正念才能知道这些不好的想法正在生起,在这個當下,抱怨是沒有用的,修習者慶幸當下有覺知的心,而不是抱怨?覺知就像警鐘响起一样,每次有煩惱生起時都能知道它,都能抓到它,那覺知和正念就会越來越强,無常,苦,無我三法印智也会自然呈現,能体証無我,法自然而至,見法。佛陀教導我們觀察一切出現的事。事物不会停留,有生便有灭,灭了再生,生了又灭。但迷惑無知者不希望它如此。若我們禅修並变化輕安平静,就会希望一直維持,且不希望有任何干擾。但那是不切實際的,佛陀希望我們先觀察事實,並知道它們是虚妄的,然後才可以真正拥有寂靜。當不知道它們時,即冇在覺知上,我們自以為是它們的主人,便落入我見的陷阱,行者经常犯的錯誤。

第四条

此外,不要太快去衡量自己的進展,只管修行,不然,每當心变得平静時,自己会入妄想,是这樣嗎。一旦入想,將前功盡棄,因為冇徵兆可以证明自己的進展,只有捨棄所有慾望和期待,直接觀察自己的心,當下只是知,戒定慧不是修行的目的,是修行的資糧,是通往解脱的道上必須具備的條件。當你增長戒定慧,是究竟的平静,任何色麈都無法干擾它,捨得和放下所有執取,是真平静,最後到達目的地成為聖者而解脱。要讓智慧生起,其實並不那麼困難,它的意思是尋找因並了解事物的本質,心不安時,你應該了解,它也不確定的,也是無常,心平和時,輕安真平静啊,但那也是不確定的啊。你了解这点?一切事物無疑都是不確定的,因此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都應該了解这点,而不会被任何事左右,所有的禅修经驗都是不確定,因為無常是它們的本質,是真諦。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痛苦不过是无常的假象,千万别信以为真 |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1)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圆子  校对:觀

第一

无我是什么意思?没有开悟的人误认为在我们的经验后面,存在一个恒常的独立的实体,这个实体是我们的自我,我们真正的面目。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我,是那个能看,能思考,能感受,能听,能讲话,能行动的实体。

佛陀教导说,这种对我们是谁的理觧是错误的,它基于某些根本的错误认知,也是人类苦难的根本原因。执着有个我,是我的,我是我能,我对你错。

佛陀教导说,自我感是通过我们对体验的各个方面,我们的身体、感受、认知、思想、情绪和感官意识的本能认同,被每时每刻制造出来的,它远非是体验的坚固中心。

佛陀鼓励我们更仔细地看待我们的体验,因此,禅修非常重要。通过禅修能看到,这个似乎很明显地存在着的自我,所谓自我所谓生命是一切现象之流,依存于因果;但是在身心现象中,并没有一个所有者或掌控者,这才是对无我的洞见。

关于无我的教导是与常识相反的,只能被稳定和快乐喜悦的心智所理解,在不执着和放下中去体证无我。以此原因,佛陀教导的重点是强调通过践行慷慨、德行和禅修,来为该洞见的产生,打下一个坚固的基础。

每天坚持禅修,是迈向法的不二法门!

体证无我,并没有任何文字可以形容;身体只是四大的积聚,其中没有人或实体。

当我们初尝坐禅,以为它很容易,但当坐下来时,感到脚痛、背痛还有疲惫,可能又热又痒,又麻痹以及心中沉闷不安。然后我们开始沮丧,认为禅定远在天边遥不可及,我们不知应如何做,而陷入愁云惨雾中,想起身想放弃。

但若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教训,它就会变得愈来愈简单。当我们刚开始坐禅时,的确很困难,当不知该如何做的时候,不管怎么做都很难。但只管严格按照方法去练习,这个情况就会改变,有效用的方法最后一定会克服并胜过无效用的。在奋斗的过程中会有波动起伏甚至感到灰心,这是正常的反应,我们都经历过,因此持续修习一段时间很重要。

从经年累月,我们从未想过拆解“自己”,去看看那里究竟有什么,我们所想的只是:“这是我,这是我的”,一直从自我的观点去看待一切,从未看见它们只是地、水、火、风而已。但佛陀教导我们,鼓励我们去看自己真的如此,观察这些元素,并看见没有一个掌控者或实体,只有四大假合的身体,那个不是“我”。

第二条

痛苦不过是无常的假象,千万别信以为真,世间所有苦的生起,都是假名而已。而众生无知,执假为真,斤斤计较且贪嗔痴。凡夫不是圣人,所以常走错路,其实没有对错,错的只是选择。如果在走错的一条路上,有时顺境也变了逆境,幸福也错过了,因为想错了以为无常是永恒。但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懂此理,患得患失,有时把顺缘也变成了违缘,反之,知无常,一切随缘。

换个角度思考,把痛苦当作体验,无常在当下的,觉知到它才是重点。那么,无论什么逆境在前,都可能变为顺缘,这就叫把烦恼转化为道用。当困难发生时,要自制自律,放下执着,法教导你要放手。你学习佛法的目的只有一个——解决自己的问题,解脱痛苦不能依靠别人对我们的看法,靠的是自己内心的状态,别在意其他人会怎样说。你可以用法来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若事情很困难,就练习忍耐,别错失法,它就在当下。

当打坐时,疼痛自行生起,也会自行消失,在改变姿势前,要尽可能地忍耐。若感到痛,就让它痛,不要急着改变姿势,不要放弃,耐心地承受,直到疼痛无以复加,此时再多忍耐一会儿,忍耐再忍耐。以痛处作为所缘,并持续专注它继续禅修,当疼痛迖到极限时,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持续精进不要放纵情绪,不要停止,要对抗习气。所有的精进力,都要透过忍耐而培养,禅修的功夫,是超越自己的各种局限,怕痛、坏习惯、习性和情绪化等等障碍,才能够体验更深的层次。

苦是至道,无常中见真谛,法就在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中呈现。不论你在坐禅的时候或有病苦,疼痛都是你的所缘,都要面对真实的呈现。如果平时有练习观察疼痛,当你有病苦而躺在床上,观察你最不适的部位,也只是生灭事件,令观痛成为你的助缘,一切都会过去的。

有和无。

宇宙万物和生命物质,分成有和无两大类。人的身体不仅仅有“有”这种物质,更重要的还有一种物质叫“无”。因此只是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如果以为肉眼看不到,认为什么也没有,就大错特错了。例如:因果、业力、轮回、人的道德、品性、行为、空气、身体的气和能量场等。

无也是一种特殊的有,只是自己肉眼观察不到罢了。无也是一种特殊的功能,金刚经讲,无无也无,是可以用内观智慧观察到的东西。观察不了无,悟不到无,只能说禅修者只是个门外汉。无的物质和有的物质,规律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呢?佛陀的说法,必须要用到不同的功能和层次,例修定、观察、正念、集中专注。人人都有肉眼,美和恶的观察者,看到的是有,人人都有天眼,天眼能够观察有和无等多种物质构成的宇宙和生命。修行者的慧眼,具备无量的智慧,并且能够身体力行,在人间运用智慧,有法眼的修行者,能够认识有和无等生命和宇宙物质规律,发现真理和实相,正确的知见,能自觉并觉知运用真理和规律办事。

佛眼,人人生来就具有。所以,内观智慧也是人人能够通过禅修得到的。每个人本自具足,但是要经过艰苦练习,有次第渐进式的培养和增长,需要时间,如果走错方向,不能体悟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智,在迈向道上更难了。

如果不能培养品德,心就会放逸懒散不安,非常杂乱散乱,形成了无法无天的德性。有德和良善的人,容易修,修行是积累你福德资粮,如果不修,福很快就会用完。无福无德想修更加难了,佛法难闻是真的,珍惜自己的福和善缘、在生命的旅途中,祝福你们所遇到的一切善法,善缘,善知识。

繁体原文:

第一

無我是怎麼意思?沒有開悟的人誤認為在我們的經驗后面,存在一個恒常的独立的實体,这個實体是我們的自我,我們真正的面目,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这個我,是那個能看,能思考,能感受,能听,能讲話,能行動的實体,佛陀教導說,这種对我們是誰的理觧是錯誤的,它基于某些根本的錯誤認知,也是人類苦難的根本原因,執著有個我,是我的,我是我能,我对你錯,佛陀教導說,自我感是通过我們对体驗的各個方面,我們的身体,感受,認知,思想,情緒,感官意識的本能認同,被每時每刻創做出来的,它遠非是体驗的堅固中心,佛陀鼓勵我們更仔細地看待我們的体驗,因此,禅修非常重要,以便能看到我們是否真的能發現,这個似乎很明顯地存在着的自我,認出生命是一切現象之流,依存于因果,但是没有一個所有者或掌控者,是对無我的洞見,关于無我的教導是与常識相反的,只能被稳定和快樂喜悅的心智所理解,不執著和放下中去体证無我,以此原因,佛陀教導的重点是强調通过踐行慷慨,德行和禅修,來為該洞見的產生,創做一個堅固的基礎,每天的堅持禅修,是邁向法的不二法門,体証無我,也冇任何文字可以形容,身體只是四大的積聚,其中沒有人或實体。當我們初嘗坐禅,我們以為它很容易,但當坐下來時,感到腳痛,背痛,還有疲憊,又熱又癢,痳痺沈悶不安。然後我們開始沮喪,認為禅定遠在天边遥不可及。我們不知應如何做,而陷入愁雲惨霧中,想起身想放棄。但若我們能從中得到一些教训,它就会变得愈来愈簡單。當我們刚開始坐禅時,它很困難,當不知該如何做的時候,不管什麼事都很難。但只管去修用方法練習,这個情况就会改變,有用的最後一定会克服並勝过無用的。在奮鬥的过程中会感到灰心,这是正常的反應,我們都經歷过它,因此持續修習一段時間很重要。從经年累月,我們從未想过如此拆解它們,去看看那裡究竟有什麼,我們所想的只是,这是我,这是我的,一直從自我的觀点去看待一切,從未看見它們只是地,水,火風而巳。但佛陀教導我們,他談論四大,並鼓勵我們去看自巳真的如此,觀察这些元素,並看見沒有人或實体,只有四大假合的身体,不是我。

痛苦不过是無常的假象,千萬別信以為真,世間所有苦的生起,都是假名而已,而眾生無知,執假為真,計較,貪嗔痴,凡夫不是聖人,所以常走錯路,其實冇对錯,錯的只是選擇,如果在走錯的一條路上,有時順境也变了逆境,幸福也錯过了,因為想錯了巳为無常是永恆,但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懂此理,患得患失,有時把順缘也变成了違緣,反之,知無常,一切/随缘,換個角度思考,把痛苦當作体驗,無常在当下的,覺知到它才是重点,那麼,无論什麼逆境在前,都可能变為順缘,这就叫作把煩惱轉化為道用。當困難發生時,要自制自律,放下事情,法教導你要放手,你學習佛法的目的只有一個,解决自巳的問題,解脱痛苦不能依靠別人对我們的看法,靠的是自已內心的狀態。別在意其他人会怎样說,你可以用法來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若事情很困難,就練習忍耐,别錯失法,它就在當下。

疼痛自行生起,也会自行消失,在改變姿勢前,要尽可能地忍耐,若感到痛,就讓它痛,不要急著改變姿勢,不要放棄,耐心地承受,直到疼痛无以复加,此時再多忍耐一会兒,忍耐再忍耐,以痛處作為所缘,并持續注意它,繼續禅修,當疼痛迖到极限時,看看会發生什麼事,持續精進,不要放纵情緒,不要停止,要对抗習氣,所有的精進力,都要透过忍耐而培養,禅修的功夫,是超越局限,極痛,壞習慣,習性,情緒的障礙,才能夠体驗更深的層次,苦是至道,無常中見真諦,法就在無常中呈現,苦,無我。不論你在坐禅的時候或有病苦,疼痛都是你的所緣,都要面对真實的呈現。如果平時有練習觀察疼痛,當你有病苦而躺在牀上,觀察你最不適的部位,也只是生灭事件,令觀痛成為你的助緣,一切都会过去的。

第四条

有和無 宇宙萬物和生命物質,分成有和无兩大類,人的身体不仅仅有,有,这种物質,更重要的还有一种物質叫无,因此只是用肉眼看不到的東西,如果以為肉眼看不到·就怎麼也沒有,就大錯特錯了,例如,因果,業力,輪迴,人的道德,品性,行為,空氣,身体的氣和能量場等无也是一种特殊的有,只是自己肉眼觀察不到吧了,无也是一种特殊的功能,金剛经講,无无也无,是可以用內觀智慧觀察到的東西,觀察不了无,悟不到无,只能說禅修者只是個門外漢,无的物質和有的物質,規律不一样,怎麼個不一样呢,佛經上,佛陀的說法,必須要用到不同的功能和層次,例修定,觀察,正念,集中專注,人人都有肉眼,美和恶的觀察者,看到的是有,人人都有天眼,天眼能夠觀察有和无等多种物質构成的宇宙和生命,修行者的慧眼,具備无量的智慧,並且能夠身体力行,在人間運用智慧,有法眼的修行者,能夠認識有和无等生命和宇宙物質規律,發現真理,實相,正确的知見,能自覺,覺知運用真理和規律办事,佛眼,人人具有,所以,內觀智慧也是人人能夠做到的事和修習,每個人本自具足,但是要经过艱苦練習,有次第漸進式的培養和增長,需要時間,如果走錯方向,不能体悟无,無常,苦,無我三法印智,在邁向道上難了,如果不能培養品德,心就会放逸懶散不安,雜乱了,形成了无法无天的德性,有德和良善的人,容易修,修行是積累你福德資糧,如果不修,福很快就会用完,冇福冇德想修更加難了,佛法難聞是真的,珍惜自己的福和善缘、在生命的旅途中,祝福你們所遇到的一切善法,善緣,善知識。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觉知与知道的区别,而什么又叫中道?|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2)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萱  校对:奕)

第一条

觉知与知道的区别。

觉知即以正念的心知道当下的起心动念。认知的心是不同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识蕴,因为六根六尘的接触而产生。即使心没有觉知力,六识也能认知到对应的所缘。动物都有认知的能力,但他们并不解自己的身心当下正在看、在听。普通不修习四念处的人同样也是如此。

相对于识蕴,觉知有着不同的功能。行者可以观察识蕴,也可以观察觉知心。例如:普通人的心,所有开车的人都能知道有车子经过,连动物都知道。那是因为开车的人是通过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动物也可以,心就会知道现在有车经过了。这是由于眼根看,耳根听,心便有了车开过了的想法生起而已。

然而,禅修者的觉知,是行者知道自己六根门里发生的事情,即:往内观察到身心五蕴生起灭去的现象,这才是禅修的觉知,也就是正念。普通人只知道外面的现象,因为没有修习,心没有经过训练。只知道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心有想法生起。

为何要禅修?我们的修行是逆着溪水逆流而行。而我们要去那里呢?到这溪的源头,那是修行的因边。果边是我们能够放下并且完全地自在的一边。

涅槃是微妙精细的,并且需要许多的智慧。那不是欲望的力量所能到达的。如果我们能够透过欲望的力量到达那里,在这世间的每一个人,现在应该已经到达彼岸。

第二条

何为中道?是不过度,不执着。在平时生活里,面对人、事、物、境,行者就要在这个时候练心,情至深,但是理永远是在中道上的,过分了就是私心。情的表露,过分的多,不过分表露的少。但稍有过分,就觉察不到心了。

为何要坐禅或行、住、坐、卧都在禅中呢?情并非要你控制才算可以,道和理本身自有界限和规律。所有生起的,灭去的都是法。因和缘,不可超越过了这个界限。

修行为何要在中道?

一切唯心造,心在觉知、正念、正定、智慧的培养上,自然的、分毫都不增减,自然走在中道上。人都是有情动物,情都是人生固有的。情好比浮云,心的知就是太阳,太阳不会总停留一处。但无论停留在哪里,只要有一线光明,就全是阳光所在处。天空即使布满云雾,只要天空中还能有彩虹,便是有阳光的地方。不能仅因为云能遮住日光,就要求天上不要有云彩。

情是顺其自然地流露,心也是“觉”在起作用,但是不能过于执着,执着“情就会产生欲,有欲望就会过多的贪恋情,心就没有在觉知上了。烦恼会使心累甚至半死不活,就是因为过分执着,死盯牛角尖,就不是中庸之道。因此,观和止也要平衡的发展,才能中道。懒惰不精进或过分精进的修习,也不进步的。

方法是拿来用,用错了也入不了道,但也不要死执着方法不放。当你到达目的地,法自然而至,过了彼岸,船也要放下。禅修也是如此。在禅定解脱中,就如树为了长大需要许多水,但也有树不需要太多的水。有些人本来就有定力,而有些人定力是不足的。因此你的每一天都有禅修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观呼吸也是你培养观,而后得定的互相连结,缺一不可。

第三条

人生就是一条不断变化的波浪线。不是在这条波浪线上定下一个点,而是不断向下一个点前进。因为下一个波浪是什么样的,怎样发展的是不知道的,到哪就是哪。要把它当成水,流到哪就是哪里,这是因缘法则。不是执着在一个点上。因为只要修行就要行在道上,道是自然的、变易的,怎么能执着某一个点呢。

在禅修时和人生是一样的,当下的知和下一秒的知已经变化,无常。如果有一个概念,你已经加了一个点去执着。因此,用方法也一样,刻意要立一个固定的格式,已经不是法了,如果把自己限制就错了。

观呼吸在触上,每一下都不相同的。因为呼吸是自然的,身体也是自然的,变化的上一秒呼吸和下一秒呼吸,在触感上已经不同。观感受也是一样,方法是死的,身心五蕴也是不定法,在变、在动,只是觉知。如果执着一丁点,就障碍了自己的修习了。

善恶是习气所染,自己是控制不了的。当你全然不知所措时,就放下。只要持续告诫你的心,不确定、不一定,一切心理现象绝对是不确定的,別忘了这点。若心不安,那是不确定的,若心平静,同样是不确定的,別执着它,对于一切心的状态应该怎么做呢,放下它。

第四条

宣隆禅修的时候要认真并知道重点,观呼吸重点是一下一下的集中专注在鼻的触感上并知道,力度是自己调整与轻重没有关系的,身体不适也是自己调整的。你要在坐禅的时候,持续的坚持下去,身体不适和舒适没有任何关系。只和自己的心有关系,愿意花时候禅修是培养专注和觉察力,定和智慧的持久战。身体不适也要去看不适。

打坐没有任何想法,只有坚持才最重要。例:身体不适,但你每天刷牙。如果你哪天起床,身体不适。但你也不会因身体不适而不刷牙。禅修也是一样,把它培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非常重要。

当坐禅完毕,要作回向,不需要做过长的回向。告诉你自己,如果我必得再生,愿我能长逢佛陀的教示。在未来生活中,愿我能够掌握整个的心。回向是一种心的素质,心的力量,愿力也是助缘,一句两句已足够。

 

繁体原文:

第一条

覺知和知道的分别,覺知即正念的心和知道,識知的心是不同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識蕴,因為六根六麈的接觸而產生,即使心沒有覺知力,六識也能認知到对應的所緣,動物都有認知的能力,但牠們並不瞭解自己的身心當下正在看,在聽,普通不修習四念住的人同樣也是如此,相对於識蕴,覺知有著不同的功能,行者可以觀察識蕴,也可以觀察覺知心,例普通人的心,所有開車的人都能知道有車子經过,連動物都知道,因開車的人通过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動物也可以,心就会知道現在有車經过了,这是由於眼根看,耳根聽心有了,有車開过了的想法生起而已,然而,禅修者的覺知,是行者知道自己六根門里發生的事情,即往內觀察到身心五蕴生起灭去的現象,这才是禅修的覺知,也就是正念,普通人只知道外面的現象,但不知道眼睛有在看,耳朵有在聽,心有想法生起,因為冇修習,心冇透过训練,為何要禅修?我們的修行是逆溪,逆流而行。而我們要去那裡呢?到这溪的源頭,那是修行的因边。果边是我們能够放下並且会完全地自在的一边。涅槃是微妙精細的,並且須要許多的智慧。那不是欲望的力量所能到達的什麼,如果我們能够透过欲望的力量到達那兒,在这世間的每一個人,現在該已到達那兒了。

第二条

中道,是不过度,不執著,在平時生活里,面对,人事物,境,行者就要在这個時候練心,情至深,但理有個中和處,过分了就是私心,情的表露,过分的多,不够的少,但稍有过分,就覺察不到心了,為何要坐禅或行住坐卧都在禅?情並非要你控制才算可以,道和理本身自有界限,規律,所有生起的,灭去的都是法,因和缘,不可超越过了分,修行為何要在中道啊,一切唯心做,心有在覺知上,正念,正定,智慧的培養,自然的,分毫都不能增减,自然走在中道上,人都是有情動物,情都是人生固有的,情好比浮云,'心的知是太陽,太陽不会总停留一處,但无論何處,只要有一綫光明,就全是陽光所在處,天空即使布滿云霧,只要天空中还能有彩虹,便為陽光不灭處,不能仅因為云能遮日光,就要求天不產生云,情是順其自然地流露,心也是覺知在起作用,但是不能執和过了分,執著情就会產生欲,有欲望貪染过了分,心就冇在覺知上了,煩惱令心累和半死不活就是執而过了分,死盯牛角尖,就不是中庸之道,因此,觀.和止也要平衡的發展,才能中道,不够和过了分的修習,也不進步的,方法是拿來用,用錯了也入不了道,但也不死執著方法不放,當你到達了目的地,法自然而至,过了彼岸,船也要放下。禅修也是如此,在禅定解脱中,就如树為了長大需要許多水,但也有树不需要太多水。有些人本来就有定力,而有些人定力是不足的。因此你的每一天都有練習是非常重要的。觀呼吸也是你培養觀而後得定的互相連结,决一不可。

第三条

人生就是一條不断变化的波浪線,不是在这条波浪線上定下一個点,而向那個点前進,因為下一個波浪是怎麼來,怎樣發展是不知道的,到那就是那,要把它當成水,流到那就是那里,这是因缘法則,不是執著在一個点上,因為是修行,修行就要行在道上,道是自然的,变易的,怎能執呢?在禅修時和人生是一样的,當下的知和下一秒的知已經变易,無常,如果有一個概念、你已經加了一個点,已經執一,因此,用方法也一样,刻意要立一個固定的格式,已經不是法了,如果把自已限制就錯了,觀呼吸在觸上,每一下都不相同的,因為呼吸是自然的,身體也是自然的,变易的上一秒的呼吸和下一秒的呼吸,在觸感上已經不同,在觀感受也是一样,方法是死的,身心五蕴也是不定法,在变,在動,只是覺知,如果執一丁点,就障礙了自已的修習了,善惡是習氣所染,自己是控制不了的。當你全然不知所措時,就放下。只要持續教導你的心,不確定,不一定,一切心理現象绝对是不確定的,別忘了这点。若心不安,那是不確定的,若心平静同样是不確定的,別執著它,对它你会怎样做?放下它。

第四条

修習的時候要認真和知道重點,觀呼吸重点是一下一下的集中專注在鼻的觸感上知道,力度是自已調跟輕重冇関係的,身體不適也是自巳調,你要在坐禅的時候,持續的堅持下去,身體不適和舒適冇任何関係,只跟自巳的心有関係,願意花時候修習

是培養專注和覺察力,定和智慧的持久戰。身體不適也要看不適,打坐冇任何想法,只有堅持才最重要。例子,身體不適,但你每天擦牙嗎,如果你那天起床,身體不適,但你也不会因不適而不擦牙啊。練習也是一样,培養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當坐禅完畢,要作廻向,沒有須要去做任何長的迴向或拉長的迴向,告訴你自巳,如果,我必得再生,願我能長逢佛陀的教示。在未來生活中,願我能够統治整個的心。迴向是一種心的素質,心的力量,願力也是助缘,一句兩句巳足够。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怎样做修行上才有进展 |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3)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第一条
        八正道的正,佛陀讲有中道的意思,但又不抓取,抓的太紧,就不可能有中道。每一个“谛”都应当知,先了解之后再彻底地体会,叫当知当解。“解”在此指体会一切都在燃烧的意思。
        什么是苦,一切都在燃烧。有要,就有不要,有爱着,就有碍着,怕来怕去,自己也怕自己老、病、死、生。死不自在,生病没有人照顾,这个怕都是苦。所有的苦都是由此变化出来,在流转。
        当你专注看着痛的感受时,必须用心、认真、专一到精细持续的程度,从而觉察苦升起的原因,培养正念去观察这个身体的流动、变化至没有一物留下。而后问问你自己,那是你的自我吗?那为什么它要使你受苦且感到疼痛?有任何的你存在那儿吗?
        持续地看,直至到达佛法的精髓,没有什么是属于你的。而后这颗心将会见到它自己真正的样子,并自动地放下。我们感到痛苦起烦恼的原因,是因为“我”仍然有一个“我”。

第二条
        如果你想修行上有所进展,在选定一种法门之后便需精进不懈。
        当下就要修行。不要以为过一会儿你可以做得更多,我们每个人都有强大的力量,这份力量可以自利或是利他。
         安忍心是培养正念与专注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解放自己的心。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故事,不要跟念头跑,再制造故事。
         熄灭情绪之火。嗔心是一把火,要用接纳的态度来面对自己内心所生起的各种情绪,而视它为访客,以慈悲之心对待情绪,不回应,直至它消失。
        自在、安心每天坐禅会令你自在、安稳、快乐。
        生活简朴。要诚实地生活并且绝不怨怪他人,把心放在过去或未来,只是徒增烦恼和浪费时间。
        专注于当下。当这颗心从杂染烦恼中熄灭之时,它仍然存在,但当新的可燃物来临时,它并没有着火,没有执取连自身也没有。那就是所谓的解脱。

第三条
        我们只与人结缘,不与人结怨。遇到不善的缘,你可以选择离开,不要断了别人学佛的因缘。别人的因缘你是不知道的,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和偏见,而令他人错失了一次遇到佛法的因缘。可能是他人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自己不也是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得遇佛法吗?
        因此,长养自己的良善与慈心才是正确的态度。能帮的帮,能做的做,利益更多的人得闻正法,法布施是最大的功德,教学双长。教导他人时,你必须依他们的性情和能力来教导或指引,也要知道自己的程度。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放下。

第四条
        断身见,就是六根触境当下有没有苦,是最根本、内在心的知。看苦的消失,慈悲作意,就是一直去看,面对它。感受不分你我,这个苦与众生息息相关,透过见苦,慈悲作意,有破身见的作用。
         因为身见最大特征就是分彼此,分你是你,我是我,经常在我、我所的思维上作反应,因此,没有修到慈悲喜舍心,要破身见、我见极度困难,平时坚持精进努力坐禅才有机会,当然方法正确和心态也很重要。
        不管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如何,都会反应在他人身上。纵使如此,我们通常仍喜欢伪装和隐藏自己的心境,往往那些理由都是自我在做作种种反应,经常都毫无意义,而且大多数都毫不自觉。
        理由与理性通常都无法战胜感觉。不论我们多么理性,多么聪明,我们最后还是听从自我感觉的生活。过度的自我爱着是指心里除了自己之外,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在某个程度上,每个人都会有这种行为的产生。如果自我太强烈,这种人修行正道的机会,是很渺茫的。
        爱执与自卑的人,也很普遍。其中也意味着太过度的在意自己,造成对自己的憎恶自卑。最主要的难题,是在于“我是”,这非常不能导致心的平静。这两类最后带来的结果都是自我意识。
        太过于在乎自我,给生活中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困扰。一旦有新的状况发生,便成为一种障碍。因为自我正以它的角度在衡量、评价个人的得失。一位不快乐的人,会在与他人相处时比较、算计、抱怨等。
        从这刻开始出发找到善待自已的方法,如果自己都无法安稳下来,那么我们又如何善待他人呢?先处理自我的问题,你会在寻找善法的路上找到答案。同时,也是在为自己与他人减少困扰。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八正道的正,佛陀講有中道的意思,但又不抓取,抓的太緊,就不可能有中道,每一個諦都要當知,先了解之後再徹底的体会,叫當知當解,解在此指体会一切都在燃燒的意思,什麼是苦,一切都在燃燒,有要,就有不要,有愛著,就有礙著,怕來怕去,自己也怕自己老,病,死,生死不自在,生病冇人照顧,这個怕都是苦,所有的苦都是由此变化出來,在流轉,當你專注看著痛的感受時,你必須用心認真專一而到達精細持續的,到達覺察苦升起的原因,培養正念去觀察这個身體的流動,变化至沒有一物留下。而後問問你自巳,那是你的自我嗎?那為什麼它要使你受苦且感到疼痛?有任何的你存在那兒嗎?持續地看直至到達佛法的精髓,沒有怎麼屬於你的。而後这颗心將会見到它自巳真正的样子,並自動的放下。我們感到痛苦起煩惱的原因,是因為我仍然有一個我。
第二条
如果你想修行上有所進展,在選定一種法門之後便需精進不懈,2,當下就要修行,不要以為過一会兒你可以做得更多,3,我們每個人都有强大的力量,这份力量可以自利或是利他,4,安忍心是培养正念與專注最重要的美德之一,5,解放自已的心,自己的內心充滿了故事,不要跟念頭跑,再制作故事,6,熄灭情绪之火,嗔心是一把火,要用接纳的態度来面對自己內心所生起的各種情绪,而視它為訪客,以慈悲之心對待情緒,不回應,直至它消失,7,自在,安心每天坐禅会令你自在,安稳,快樂,8.生活簡樸,要誠實地生活並且绝不怨怪他人,把心放在過去或未來,只是徒增煩惱和浪费時間,專注於當下。當这颗心從雜染煩惱中熄滅之時,它仍然存在,但當新的可燃物來臨時,它並沒有著火,沒有執取連自身也沒。那就是所謂的解脱。
第三条
我們只与人結缘,不与人結怨,遇到不善的緣,你可以選擇离開,不要斷了別人學佛的因缘,別人的因缘你是不知道的,不要因為自己的主觀和偏見而令他人錯失了一次遇到佛法的因緣,可能是他人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自己不也是得到别人的幫助而得遇佛法嗎,因此,長養自己的良善与慈心正確的態度,能幫的幫,能做的做,利益更多的人得聞正法,法布施是最大的功德,教學雙掌,'教導他人時,你必'須依他們的性情和能力來教导或指引,也要知道自巳的程度,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放下。
第四条
斷身見,就是六根觸境當下有沒有苦,最根本,是內在心的知,看苦的消失,慈悲作意就是一直去看苦,面對它,感受不分你我,这個苦與眾生息息相關,透過見苦,慈悲作意,有破身見的作用,因為身見最大特徵就是分彼此,分你是你,我是我,經常在我,我所的思維上作反應,因此,没有修到慈悲喜捨心,要破身見我見,是極度困難,平時堅持精進努力坐禪才有机会,當然方法正確和心態也很重要。不管我們对自巳的想法和感覺如何,都会反應在他人身上。縱使如此,我們通常仍喜歡偽裝和隱藏自巳的心境,往往那些理由都是自我在做作種種反應,經常都毫無意義,而且大多數都毫不自覺。理由与理性通常都無法戰勝感覺。不論我們多麼理性,多麽聪明,我們最後還是聽從自我的感覺生活。过度的自我爰著是指心裡除了自巳之外,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在某個程度上,每個人都會有这種的行為產生。如果自我太强烈,这種人会在修行正道的机会,是很渺茫的。爱執与自卑的人,也很普遍,其中也意味著太过度的在意自巳。造成对自巳的憎惡自卑。最主要的難題,是在於我是。这非常不能導致心的平静,这两類最後带來的結果郤都自我意識。太过於在乎自我,給生活中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困擾。一旦有新的狀況發生,便成為一種障礙,因為自我正以它的角度在衡量,評價個人的得失。一位不快樂的人,会在与他人相處時,比較,算計,抱怨等。從这刻開始出發找到善待自已的方法,否則我們又如何善待他人呢?如果自巳都無法安稳下来,先處理自我的問題,你会在尋找善法的路上找到答案。同時,也是在為自已与他人减少困擾。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逆境困扰,求神佛能解决问题吗?|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4)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觀)

第一条

要小心名为“慢”(傲慢)的心病。

所谓“慢”说的是:人有时会觉得自己受到肯定而高兴,但是自傲、傲慢、骄傲、优越感等想法,最后却可能因不满自负而使人遭受损害,使人痛苦的判断。还包括自己了不起、正确、优秀等过于肯定的想法,佛教称这种心理为“慢”。自高自大。

自己如何,别人如何,那个人如何,这种想法是刺在自己内心上的箭,他人却无所察觉。正确看待,就不会存有反复带来痛苦的执着。

最好是对自己、对他人都不要下判断,因为这样就可以将心放在其他的喜悦和满足上,自己就会变得坦率而自在。所谓“慢”,就是执着于自我价值之心。事实上,傲慢、骄傲、虚荣心以及自卑,没有信心等想法,都属于“慢”。

每个人内心某一处,都认为自己所想是对的。但是,这个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到底该如何来判断呢?佛陀曾说过,我在对他人有益时才说话,说真实并能带给对方利益的话。有时即使是对方不喜欢的话,还是会在该说的时候说,因为这是对对方的慈悲。也就是说真实而有益,有帮助的话,这是佛陀的基准。

只要想对你是否有益就好,有时沉默也是一种智慧。试着摆脱我是对的这种想法。判断我是对的,对自己而言看起来似乎是正确的,但根据佛陀的理解,这未必正确。反而在判断我是对的那一刻,这个判断已经是错误了。

也就是,人类都只会看到某一部分。每一个站立的位置所看到的东西原本就完全不同,但是却以为了解了全部,而深信自己是对的。人与人之间,见解必定不同。有时遇到事,这件事不管别人怎么想,我都是对的,只说出自己的想法,乃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不能因为如此,就认同这个想法是对的。因为,思考的前提、立场、经验、头脑、思考都不同。佛陀所教导的是:不论什么样的判断,都不过是个人脑子里浮现的念头。

以三毒而言,称为妄念。但如果执着于我是对的,这时就会产生“慢”,“慢”一般在修行道上最后才断,这个强大的自我存在太久了。佛陀的教导 “勿判断自己是对的”这样的认知,认为真实而有益较为重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智慧,因为这样不会累积压力,能互相理解,也就有可能建立起互相贡献的关系。正确理解的人,不会存有我是对的这样的想法。因此不会被带入产生痛苦、执着的窠臼中。

第二条

当行者禅修一段时间的时候,当心没有反应,没有观察者,没有意志力时,这个“我”在那里?当这些我的,指感受,意志力等不存在时,“我”又在那里?在做什么?要了解究竟实相,必须有专注力和意愿,才能了解生命的最深层,而不是只探究表面的现象。

如:喜好和厌恶等,如果长期心放在好与不好,喜好和厌恶的事物,或许我们可以找到超越以上好与不好的解决之道,在禅修出定后,这种观察很有用。如果不禅修,可能会流于文字游戏,而心为了逃避这些问题,会乐于这种游戏,心不想观察,并对自已说,是的,对的,这样就好了。

如果行者只观察肤浅和粗糙的层面,并没有什么好处,反之,当深入观察而导致开悟时,不要认为有个“我”在修习。恍然大悟的是心,而不是“我”,佛陀以譬喻来说明高度的禅定所生起的内观智慧。

内观智慧如同一块完美无瑕的宝石一般,清澈、明亮、没有瑕疵,正如欣赏宝石需要好的视力,而要有内观智慧则需要一颗纯净、专注的心。禅修时,所观察的对象,必须和自己的内心有关,是心在观察。

谁拥有感官触觉?是谁在反应?当行者观察时,必定与我们的内在感受有关,内心会一再的认为是“我”,当行者如此认为时,就应该进一步观察,虽然确实有这种想法,当你有定力深入仔细观察,会发现是错误的观念。

如果行者真的想知道真相,就要持续观察四大,观察身体生起的原因和身体是无常性,观察我们必定会老、会死去。观察身体的一种特质,无常,苦,无我。当心的层面按照次序生起时,我们也要观察这心的层次,是谁在做这些事?为什么所做的常常与所希望的相反?为什么想入定,但定不下来?心为何如此烦躁、受干扰?

初阶者最容易受心的影响,因为有个“我”在痛,没有定力,是心容易散架的原因。透过持续的练习,才能够有高度的定力培养,令心有力量和看清身心呈现的事实。如果见不到宝石,放逸的话,就像努力了很久只拿到一元硬币的收获。自己的心要知道放在哪啊,直到你见到所有事物的本来样子。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法的滋养而进步。

佛法不是从争论中而习得,而是体证无我中见法。当违缘、逆缘来时,自己可以选择沉默或离开,也不与之争执而助长“慢”。“慢”是一切无明的开始,也是万恶的根源。在学习的过程,学会不作无谓的反应,就能根本解决不必要的麻烦。所有烦恼都始于自己的反应,自我的表现。轮回是洪水,停止判断好、坏、善、恶,摆脱妄想。你是否每天都做许多无谓的反应,任由心绪波澜起伏?理解这一点,正是解决烦恼的第一步。

第三条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有很多的逆境困扰。如果不顺意、逆境,求神佛能解决问题吗?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你有所求,是修行学佛吗?学佛学什么啊。修正。依赖别人给你说你喜欢听的,你信吗?别人能改变你命运的,一定是骗子,要给钱交换的,是吗?你有在觉知吗?看不到自己错在哪,你是在修吗?是无明。

佛陀都说,心很难调伏,狂放不羁。如果放纵它,听之任之,它就追随自己的喜好到处飘浮。放任心,自己必成为奴隶。调伏心,做心的主人,安住。刚开始修习不用担心没法调伏,因为身心五蕴的呈现都是经验、过程。培育心需要时间、耐性,不能急,也不要法贪,欲速则不达。

修行要养成习惯,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养成禅修的习惯,法会带你行,心自然调。心经过调会变得敏锐、清醒、明智、平静而且超然。每一个当下,都是法的呈现,法的所缘。而有什么是持久、坚固、可靠和真实的呢?继续观进去吧,专注你的正念在呼吸上,在触的感受上,最后你将了解,在你内心里什么是什么。

无论何时你在修行中有任何的疑惑或问题,保持专注,并能观察到心,而理解将会生起,去解决你的邪见且帮你通过死胡同。然而,甚至这个理解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每件事情的生起,佛陀说,是无常和无我的,甚至在心中生起的理解都不是恒常的,有时它们生起,有时它们不生起,因此,别对它们太执着。

当它们生起,注意它,只是知,而后让它们依循它们自然的本质呈现。让你的见解成为正见,也就是恰到好处,不加不火,不过火,不抓紧。如果过了火、抓得太紧便会变成是错的,因为你已看不见你所做的了。这一切所显示的是:在你的修行中,愈有正念,会愈安稳。当你的正念变得越来越成熟与完全稳定时,它会转化成出世间的智慧,在你的正念变化圆满时,出世间的智慧便会从你的正念力量中生起。因此,持续训练你的正念,直到它成为圆满的正念。

 

繁体原文:

第一条

要小心名為慢的心病。

所謂慢說的是,人有時会覺得自已受到肯定而高興,但是自傲,傲慢,驕傲,優越感等想法,最後郤可能因不滿,自負而使人遭受損害,使人痛苦的判斷,還包括自巳了不起,正確,優秀等过於肯定的想法,佛教稱这種心理為慢,自高自大。

自巳如何,別人如何,那個人如何,这種想法是刺在自巳內心上的箭,他人郤無所察覺,正確看待著,就不会存有反覆带來痛苦的執著。

最好是对自巳,对他人都不要下判斷,因為这样就可以將心放在其他的喜悅和滿足上,自巳就会变得坦率而自在。所謂慢,就是執著於自我價值之心。事實上,傲慢,驕傲,虚榮心以及自卑,沒有信心等想法,都属於慢。

每個人內心某一處,都認為自巳所想是对的。但是,这個判斷是正確還是錯誤,到底該如何來判斷呢?佛陀曾說过,我在对他人有益時才說話。真實,並能带给对方利益的話,有時即使是对方不喜歡的話,還是会在該說的時候說,因為这是对对方的慈悲。也就是說,真實而有益,有幫助的話,这是佛陀的基準。只要想对你是否有益就好,有時沈默也是一種智慧。試著擺脫我是对的这種想法,判斷我是对的,对自己而言看起來似乎是正確的,但根據佛陀的理解,这未必正確。反而在判斷我是对的那一刻,这個判斷已經是錯誤了。

也就是,人類皆只会看到某一部分,每一個站立的位置所看到的東西原本就完全不同,但是郤以為了解了全部,而深信自己是对的。人与人之間,見解必定不同。有時遇到事,这件事不管怎麼想,我都是对的。只会說出自巳的想法,乃是理所當然的事,但不能因為如此,就認同这個想法是对的。因為,思考的前提,立埸,经驗,頭腦,思考都不同。佛陀所教導的是,不論什麼樣的判斷,都不过是個人腦子裡浮現的念頭,以三毒而言,稱為妄念。但如果執著於我是对的,这時就會產生慢,慢也是修行道上最後才断。这個强大的自我存在太久了。佛陀的教導中正'確理解,勿判斷自已是对的这样的反論式的認知,認為真實而有益較為重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智慧,因為这样不会累積壓力,能互相理解,也就有可能建立起互相貢獻的関係。正確理解的人。不会存有我是对的,这样的想法是,慢。因此不会被带入產生痛苦的執著窠臼中。

第二条

當行者禅修一段時間的時候,當心沒有反應,沒有觀察者,沒有意志力時,这個我在那里?當这些我的,指感受,意志力等,不存在時,我又在那里?在做怎麼?要了解究竟實相,必須有專注力和意願,才能了解"生命的最深層,而不是只探究表面的現象,如喜好和厭恶等,如果長期心放在好与不好,喜好和厭恶的事物,或許我們可以找到超越以上好与不好的解决之道,在禅修出定後,这種觀察很有用,如果不禅修,可能会流於知性遊戲,而心為了逃避这些問題,会樂於这種遊戲,心不想觀察,並对自已說,是的,对的,这样就好了,如果行者只觀察膚淺和粗糙的層面,並沒有怎麼好處,反之,當深入觀察而導致開悟時,不要認為有個我在修習,恍然大悟的是心,而不是我,佛陀以譬喻來說明高度的禅定所生起的內觀智慧,內觀智慧如同一塊完美無瑕的宝石一般,清澈,明亮,沒有瑕疵,正如欣賞宝石需要好的視力,而要有內觀智慧則需要一顆純净,專注的心,禅修時,所觀察的对象,必須和自己的內心有関,是心在觀察,誰拥有感官觸覺?,是誰在反應?當行者觀察時,必定与我們的內在感受有関,內心会一再的認為是我,當行者如此認為時,就應該進一步觀察,雖然確實有这種想法,當你有定力深入仔細觀察,会發现是錯誤的觀念,如果行者真的想知道真相,就要持續觀察四大,觀察身體生起的原因和身體是無常性,觀察我們必定会老会死去,當觀察身体的一種特質,無常,苦,無我,當心的層面按照次序生起時,我們也要觀察这心的層次,是誰在做这些事?為什麼所做的常常与所希望的相反?為什麼想入定,但定不下來?心為何如此煩躁?受干擾?初階者最容易受心的影響,因為有個我在痛,冇定力,心容易散架的原因,透过持續的練習,才能夠有高度的定力培養,令心有力量和看清身心呈現的事實,如果見不到宝石,放逸的話,只能拿一元硬幣啊,考試啊,自己的心要知道放在那啊。直到你見到所有事物的本来样子。在練習的过程中,得到法的湴養而進步。佛法不是從爭論中而習得,而体証無我中見法。當違缘,逆缘來時,自巳可以選擇默擯或离開,也不与之爭執而助長慢。慢是一切無明的開始,也是萬惡的根源。在學習的过程,學会不作無謂的反應,就能根本解決"不必要的麻煩。所有煩惱都始於自巳的反應,自我的表現,輪迴是洪水,停止判斷好,壞,善惡,擺脫妄想。你是否每天都作許多無謂的反應,任由心緒波蘭起伏?理解这一点,正是解決煩惱的第一步。

第三条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会有很多的逆境困擾,如果不順意,逆境,求神佛能解決問題嗎?,冇免費的午餐,如果你有所求,是修行學佛嗎?學佛學什麼啊,修正,依賴別人给你說,你喜歡聽的,你信嗎?別人能改變你命運的,一定是騙子,要給錢交換的,是嗎?你有在覺知嗎,看不到自巳錯在那,你是在修嗎?是無明,佛陀都說,心很難調伏,狂放不羁,如果放纵它,听之任之,它就追随自巳的喜好到处飘浮,放任心,自巳必成為奴隸,調伏心,做心的主人,安住,刚開始修習不用担心冇法調伏,因為身心五蕴的呈現都是經驗,过程,培育心需要時間,耐性,不能急,也不要法貪,欲速則不達,修行要養成習慣,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養成禅修的習慣,法会帶你行,心自然調、經過调会变得,敏銳,清醒,明智,平静,而且超然,每一個當下,都是法的呈現,法的所缘,而有什麼是持久,堅固,可靠和真實的呢?,繼續觀進去吧,專注你的正念在呼吸上,在觸的感受上,最後你將了解,在你內心裡怎麼是怎麼。無論何時你在修行中有任何的疑惑或問題,保持專注,並能觀察到心,而理解將会生起,去解決你的邪見且幫你通过死胡同。然而,甚至这個理解也是無常,苦,無我的。每件事情的生起,佛陀說,是無常和無我的,甚至在心中生起的理解都不是恆常的,有時它們生起,有時它們不生起,因此,別对它們太執著。當它們生起,注意它,只是知,而後讓它們依循它們自然的本質呈現。讓你的見解成為正見,也就是恰到好處,不加不火,不过火,不抓緊,如果过了火抓得太緊便会变成是錯的,因為你已看不見你所做的了。这一切所顯示的是,在你的修行中,俞有正念,会愈安穩。當你的正念变得越來越成熟与完全穩定時,它轉化成出世間的智慧,在你的正念变化圓滿時,出世間的智慧便会從你的正念力量中生起。因此,持續训練你的正念,直到它成為圓滿的正念。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如何去除35种烦恼?|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5)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觀)

第一条

为什么我们在禅坐的时候,当疼痛生起,总是受影响和想逃避?因为受烦恼所支配,心无能为力,跟随了习性和业力带动,而令自己坐禅的时候不稳,不能集中。烦恼,源自心与身的污染,也就是说,能污染身心的生理因素,或处于污秽、堕落状态的心,叫烦恼。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负面心理因素,都是不善的意行,这些因素令心不健全、不道德和生起情绪,在果报上最终会导致痛苦的根源。

以下是烦恼的种类:贪婪,渴求,执着,虚荣,傲慢,狂妄,自大,自卑,虚伪,邪见,自私,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埋怨,烦躁,紧张,恐惧,慌乱,焦虑,惆怅,绝望,压抑,忧郁,嫉妒,悭吝,追悔,犹豫,愚昧,无知,麻木,无惭无愧,散乱等都是烦恼。

大家有没有这些烦恼呢?哪一样是自己从来都不曾有过的呢?在坐禅的时候,会一直影响着你,到底是继续追求比较值得?还是放下会比较好?当我们觉悟到不断地追逐感官满足而引发掉举不安时,便是我们要用心做决舍与抉择了。因为满足与自我根本不存在,所以证明了我们是往错误的方向走去。

一旦除却了我们一贯努力追逐的,并重新开始时,我们便能安住于宁静安详之中。觉知一切感官接触的真面目,专注于禅坐中。所有步骤的结合,将使我们深入我们的根,将它们连根拔起。此时此刻,放下自我妄见的重担了。

第二条

如果平时没有练习,培养定力和观察力,心是无能为力的。觉性要有“定”和“观”的培养,集中专注力在所缘上,才能觉察到触,触能觉知到,才有机会增长“定”和“慧”。

修行不是纸上谈兵,需要实践和行动,要用对方法,止观平衡地发展,才能进入观智,迈向解脱。如果以为不用练习不用行动,只看几本书就能修正自己的习气,一定是错误和骗自己。因为现世间,人的根性是偏低和放逸懒散的居多。如果不好好利用时间,珍惜人身难得,一生很快过去,可能明天是最后一天,你的一生未必再有机会得闻佛法。因此,惜时、惜福、惜缘,从充满杂染、烦恼的世间中解脱开来。

第三条

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必须持戒,培育道德品行。一个人的品德很重要,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有些可以做就应该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但不是消极和片面的,什么也不能做,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戒是自律,你的人品自己定,行为是自己发自内心的,你有戒,自然会自律。“戒”是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行为的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修养。

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品德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伤害他人,损人而不利己。“戒”也叫学处,学规范、训练规则。虽然学处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断除烦恼。现在,只说在家居士应该持守的,基本五戒中杀、盗、邪淫、妄语和放逸之因,麻醉的毒品和洒,这五条要通过远离而避免犯戒。

学处的意义是推己及人,对生命尊重,自己不想被杀,同样不杀任何有生命的个体,包括所有生物。偷也一样,家庭夫妻和睦相处,不在外乱搞男女关系。自己不想受骗,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虚假说假话,自己做得到,别人也骗不了你。麻醉品伤身又伤心,使人丧失理性,醉洒后什么都做得出来。因此远离祸因,常保持清醒才能神智清爽。

如果要修行有提升,首先要有品、有德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危害世间。通过持戒、自律、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提升和容易修行。身、语、意业的净化是精进用功,使我们的意念能步入正轨,使正确的言语和行为能同时并进。

最好是畏惧作恶的行者,因为这样才不会损害我们在心灵解脱上的增长。假使我们对恶行不具任何恐惧,那么,我们在心灵或情绪上的智慧增长就会受到剥夺、障碍。所以成长过程,不进则退,我们的杂染在等待我们自己来解决。一旦我们具备了这种善巧,便在生活上也印证了佛陀的教法。

第四条

如何去除困扰性烦恼?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佛陀曾经教导过许多修“定”的方法,清净之道,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业处即心工作的地方。

所有四十种业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如果没有集中专注,它就会随波逐流,跟随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心就是这样,如果有方法去引导方向,让它集中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

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去引导这颗心,善用、善意、善业,让心朝着善的方向,无可厚非地,德行与净化是绝对需要的。只要有个我存在,就一定会有反应,当我们对感觉做出反应时,便知道自己仍是一介凡夫。只要对感觉有任何反应,我就在招惹尘垢了。

我们都是由凡夫心开始修习,因此,一定要经历痛苦。修行是一条漫长的人生路,闯过了你才会知道。有时会发觉自己反应的过程,有时会懒散放逸,但绝不能放弃。

佛法中说,解脱苦、解脱烦恼的唯一方法就是舍我的妄执。只要心中仍有任何一点有“我”的想法,就必然会遭受困扰,尘垢与不净。我们的德行是微不足道的,心不修,尘变厚,每天的持续,是净化心灵的开始。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為什麼我們在禅坐的時候,當疼痛生起,總是受影响和想逃避,因為受煩惱所支配,心无能為力,跟随了習性和業力带動,而令自己坐禅的時候,不稳,不能集中,煩惱,源自心与身污染故,也即是說,能污染身心的生理因素,或处于污秽,隨落狀態的心,叫煩惱,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負面'心理因素,都是不善的意行,这些因素令心不健全,不道德和生起情緒,在果報上最終会導致痛苦的根源,以下是煩惱的种類?貪婪,渴求,執著,虚榮,傲慢,狂妄,自大,自卑,虚偽,邪見,自私,生氣,憤怒,憎恨,殘酷,反感,埋怨,煩躁,緊張,恐俱,慌乱,焦慮,惆悵,绝望,压抑,忧郁,嫉妒,慳吝,追悔,犹豫,愚昧,无知,麻木,无慚无愧,散乱等都是煩惱,大家有沒有这些煩惱呢?那一样是自己從來都不曾有过的呢?在坐禅的時候,就一直影响著你。到底是繼續追求比較值得?還是放下会比較好?當我們覺悟到不断地追逐感官滿足会引生掉舉不安時,便是我們在用心做决捨与决擇了。因為滿足与自我根本不存在,所以証明了我們是往錯誤的方向走去。一旦除郤了我們一慣所努力進逐的,並重新開始時,我們便能安住於寧靜安祥之中。覺知一切感官接觸的真面目,專注於禅坐中,所有步驟的結合,將使我們深入我們的根,將它們連根拔起。此時此刻,放下了自我妄見的重担了。

第二条

如果平時冇練習,培養定力和觀察力,心是无能為力的,覺性要有定和觀的培養,集中專注力在所缘上,才覺察到觸,觸也要覺知到,才有机会增長定和慧,修行不是纸上談兵,你要實踐和行動,用方法,止觀平衡的發展,才能夠進入觀智,邁向解脱,如果以為不用方法,不用行動,只看幾本書,就有修正,一定錯和騙自巳,因為現世間,人的根性是偏底和放逸,懶散的人多,如果不好好利用時間,珍惜人身難得,一生好快过去,可能明天是最後一天,你的一生未必'再有机会得聞佛法,因此,惜時,惜福,惜緣,從充滿雜染煩惱的世間中解脱開来。

第三条

如何去除違犯性煩惱,必須持戒,培育道德品行,一個人的品德很重要,道德品行需然不能防范一個人的心,但能規范一個人的行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有些可以做,就應該去做,道德品行,佛教稱為戒,但不是消極和片面的,什麼也不能做,認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戒是自律,你的人品自巳定和行為是自巳發自內心的,你有戒,自然会自律,戒的意思是,含有行為,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意思,道德規范,行為准則,好品德,良善的行為等從戒的原意來看,它是主動的培育好行為的習慣,養成良善的品德,修養,一個人只要有良好的品德就不会去做損人利巳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傷害他人,損人而不利己,戒也叫學处,學規范,训練規則,:虽然學处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個,断除煩惱,現在,只說在家的,基本五戒,殺,盗,邪淫,妄語,和放逸之因,麻醉的毒品和洒,这五條要通过遠離和避免犯,學处的意義是推己及人,对生命尊重,自巳不想被殺,同樣不殺任何有生命的过体,包括所有生物,偷也一样,家庭夫妻和睦相處,不在外乱搞男女関係,自巳不想受骗,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虚假說假话,自己做得到,別人也骗不了你,麻醉品傷身又傷心,使人喪失理性醉洒後,什麼都做得出来,因此,遠離,常保持清醒,神智清爽,如果要在修行有提升,首先要有品,有德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傷害他人的行为,危害世間,通过持戒,自律,培育品德,可以去除違犯性的煩惱,提升和容易修行。身語意業的净化是精進用功,使我們的意念能步入正軌,使得正確的言語和行為能同時並進。最好是畏懼為恶的行者,因為,这样才不会損害到我們在心靈解脱上的增長。假使我們对惡行不具任何恐懼,那麼,我們在心靈或情緒上的智慧增長就會受到剝奪,障礙。以成長过程,不進則退,我們的雜染同時也在等待我們自巳来解决。一旦我們具備了这種善巧,便在生活上也應証了佛陀的教法。

第四条

如何去除困擾性煩惱,修定,定是什麼意思?,定就是內心处于平静,安寧,專一的狀態,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煩惱,致力于內心平静的意思,佛陀曾經教導过許多修定的方法,清净之道,將之歸納為四十种業處,業處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种業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專注于单一的目標來達到內心的平静,如果冇集中專注,它就会随波逐流,跟随自己的喜好,追逐欲樂,飘浮不定,(心就是这样,如果有方法去引導方向,讓它集中專注于一個特定的目標,心就能夠逐漸平静下來,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從事心靈工作的,教我們如何去引導这顆心,善用,善意,善業,讓心朝著善的方向,無可厚非地,德行与净化是绝对需要的。只要有個我存在,就一定会有反應,當我們对感覺作出反應時,便知道自巳仍是一介凡夫。只要对感覺有任何反應,我就在招惹塵垢了。我們都是由凡夫心開始修習,因此,一定要經歷痛苦。修行是一條漫長的人生路,闖过了你才会知道,有時,会發覺自巳反應过程,有時会懶散放逸,但絕不能放棄。佛法中說,解脱苦,解脱煩惱的唯一方法就是捨我的妄執,只要心中仍有任何一点有我的想法,就必然会遭受困擾,塵垢与不净。我們的德行是微不足道的,心不修塵变厚,每天的持續,是净化心靈的開始。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如何奉持佛陀的教法|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6)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萱 校对: 欣)

第一条

        佛教,是佛陀的教导,一个觉悟者的教导,是传承原汁原味的 。佛陀是人不是神,是一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伟人。学习佛陀的教言,了解佛陀的根本教法,然后付诸于实践,致力于断除烦恼,究竟灭苦,才是佛陀所教,也叫做佛教。

        但现在世间的人,已经曲解佛教。求佛、拜神、念咒、算命、看相、占卜、驱邪、祭祀,通通说是佛教。实际并没有依佛陀所传根本教法进行奉行和实践。

        新同修要有正确的知见,才能依法修行。心态和态度,会影响了你的修证,正确的知见的下一步便是时时保持正念。佛陀先说觉醒,再说觉醒与正念要结合。佛陀说,如果我们能全心全意,毫无杂念地这么做,七日之后定能开悟。他说的是纯粹地正念。但即便我们只有一点正念,一样能使我们进步良多。

        正念与觉知是唯一能使我们明了内心的方法。沒有正念,就听不到内心的良知,沒有正念,就守不住我们的根门。正念是唯一能使我们明了内心一切的心理因素。沒有正念,便没有在修行,沒在“自我”训练。如果我们不加以“自我”训练,我们依然“自我”很重。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过去的一切,今天就不会坐在家里或禅堂打坐。如果我们能不放纵自己的欲望的话,便已学会了守护根门了。禅修的时候是关闭你的六根门,培养正念及建立戒定慧。

第二条

        宣隆内观禅,观痛的目的是为了看到所有的疼痛只是生起,短暂停留后灭去的现象。心不要牵涉其中,以“自我”的角度,如果认为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来观察,那么就会破坏了观察疼痛的技巧及本性,阻止了理解感受真相的智慧生起。所以这也是为何在禅坐的时候,不要无中生有及入想,虚妄之中在造作,令烦恼影响了心。

        观察疼痛生起时的真相,只是保持觉知。有时会不觉得痛也无觉受,那是因为走神了、入想了、虚了,没有集中专注在所缘上了。没有在觉知和觉察上,失念是心没有专注没有在觉知,在修习上每个人必须体验和经历的过程中。都在积累,因為心还有很多以上的烦恼未清除,因此,还需努力。

        如果相信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和每一个感觉,并且随心所愿的黏着它们,那么,要放下是不可能的。这种放下的作法是心安稳成熟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放下是不执着。

        不去贪恋我们所想的、所感觉的。当我们能放下欲望,排斥与抗拒时,我们方才开始修行。

        内观禅不是跟随你的妄想,在观妄想,而是净化你的妄念,当妄念得到净化,心才能夠定得下来安住安稳。在禅坐里你才能坐得住。

第三条

        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上座部佛教,是最古老的流派。巴利语则是佛陀和圣弟子们的用语,上座部佛教坚持传承和保持佛陀的原本教法,不主張对佛陀的教法作过多的延伸和改变,因此被称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

        佛法是佛陀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后世集结,将佛陀的教导记录成为佛经以及律和论,但是现代人已经将佛陀的教法,将经典奉为免祸降福的灵丹妙药,了生脱死的真言。不肯依佛陀所教,依佛教的方法实践,烦恼依然存在。因此坐禅要用方法去实践,根除“自我”,正是佛陀所讲佛法的核心。

        “自我”是个沉重的负担,使我们的心无法安稳自在。灾难、贫穷、疾病和死亡并不是人痛苦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欲望的不满足。满足与“自我”都只是妄见,怎么可能找得到呢!比大海捞针更难。这里找,那里找,只会让你在这个小小的世界忙碌不已。假如我们停止追求自我的满足,我们的苦会立刻消灭。因为苦只因欲求而产生。

        随着“自我”不再是心最主要的部分,我们的“自我”就会减弱,要除掉这个纠缠我们的巨大根源,必须使用正念。我们发现要保持正念实非易事,是因为如实的专注会给我们示现没

        有我这个身体,没有身心存在的事实。就像撞上一面墙,内心不但不会设法突破这面墙,反倒会退心。心会来来回回,起起落落,有时进有时退,唯有当行持实践中,有在行动的当下,已无做作者存在时,真实的正念方能生起。

        但是,二元对立的正念,会使我们以为有正念者和被观照者。如果我们精确无误地观照,我们甚至可以彻见一刹那间身心的无我性,这种经验是我们永生难忘的。

首先,放下追求自我的满足。

其次,更精确地保持正念。

再次,专注、定是根除“自我”的方法。

        一个想要专注的人,不可能还妄念纷飞。因此,如果我们要禅坐,就必须摒弃所有的念头和私心。如此一來,我们将体验刹那的无我。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不只是停留在认知理解,对接触到的一切所产生的反应,势必都会跟着有所改变。若能反复地重复这种经验,对自我的概念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我们清醒时,根尘不断接触,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另外一个能运用的工具。最强烈的触觉通常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在禅坐触觉也是最強烈的,刹那刹那的定力会持续下去。这是行者都会有过的体验。

第四条

        一个实修者,如果诚心修行并努力地保持稳定的念住觉知,不断地观察心念。当念住无时无刻都在觉察着我们的一切姿势,和思维与情绪的活动时,这就是正精进。也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依教奉行佛陀的教导,依法修行。

        不管我们是否开始正式的禅修,只要专一的努力让心专注于当下,就能持续制止烦恼所带来的苦,烦恼会无止息地造作过去与未来的念头,扰乱心,把心拖离当下,拖离维持修行的念住觉知,因此,只有修习一点一滴的积累力量,才是自己每天的功课、功德和行持。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佛教,是佛陀的教導,一個覺悟者的教導,是傳承,原質,原味,佛陀是人,不是神,是一位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偉人,學習佛陀的教言,了解佛陀的根本教法,然後付諸實踐,致力於断除煩惱,究竟灭苦,才是佛陀所教,也叫做佛教、但現世間的人,已經曲解佛教,拜的,求的,念咒,算命,看相,占卜,驱邪,祭祀,通通说是佛教,但是冇依佛陀所教奉行和實踐,因此,重講,新同修要有正確的知見,才能依法修行,心態和熊度,会影響了你的修証,正道上的下一步是時時保持正念。佛陀先說覺醒,再說覺醒与正念要結合。佛陀說,如果我們能全心全意,毫無雜念地这麼做,七日之後定能開悟。他說的是純然地正念,可是,即使只有一点正念,一样能使我們進步良多。正念与覺知是唯一能使我們明瞭內心的方法。沒有正念,就聽不到內心的良知,沒有正念,就守不住我們的根門。正念是唯一能使我們明瞭內心一切的心理因素。沒有正念,便沒在修行,沒在自我訓練。如果我們不加以自我訓練,我們還是依然故我。假使我們只满足於过去的一切,今天就不会坐在家里或禅堂打坐,如果我們能不放縱自巳的慾望的話,便巳學会了守護根門了?禅修的時候是関閉你的六根門,培養正念,戒定慧的建立。

第二条

宣隆內觀禅,在觀痛的目的是為了看到所有的疼痛只是生起,短暫停留后灭去的現象,心不要牽涉其中,以自我的角度,以為是你身體的一部分来觀察,那麼,会破壞觀察疼痛的技巧,和痛的本性,阻止了理解感受真相的智慧生起,因此,為什麼在禅坐的時候,不要无中生有,入想,虚妄之中在制做,令煩惱影響了心,觀察疼痛生起時的真相,只是知,有時,為什麼不覺得痛和无覺受啊,因為走神了,入想了,虚了,无在集中專注在所缘上了,无在覺知覺察了,失念是心冇專注冇在覺知,在修習上每個人必須体驗和經歷的过程中,都在積累因為心還有很多以上的煩惱未清除,因此,還需努力。假如我們深信每一個念頭和每一個感覺,假若我們随心所願的黏著它們,那麼,要放下是不可能的。这種放下的作法是心安穩成熟裡,最重要的一部分,放下是不執著,不拥有我們所想所感覺的。當我們能放下慾望,排斥与抗拒時,我們方才開始修行。內觀禅不是跟随你的妄想,在觀妄想,而是净化你的妄念,當妄念得到净化,心才能夠定得下來安住安穩。在禅坐里你才能坐得住。

第三条

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上座部佛教,是最古老的流派,巴利語則是佛陀和聖弟子們的用語,上座部佛教堅持傳承和保持佛陀的原本教法,不主張对佛陀的教法作过多的發挥和改變,因此,稱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佛法是佛陀所教導的法,是断除煩惱,灭尽诸苦的方法,後世,結集,將之成為佛经,律和論,但是現代人巳經將佛陀的教法,將經典奉為免祸降福的灵丹妙藥,了生脱死的真言,不肯依佛陀所教,依佛教的方法實踐,煩惱依然存在,因此坐禅要用方法去實踐,根除自我,正是佛法的核心,佛陀与其教法便是了,自我是個沉重的負担,使我們的心無法安穩自在。災難,貧窮,疾病和死亡並不是人們不悦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欲望的不滿足,滿足与自我都只是妄見,怎麼可能找得到呢?比海底撈針更難?这里找,那里找,只会讓每個人在这個小小的世界忙碌不巳。假如我們停止追求自我的滿足,我們的苦会立刻消灭,因為苦只因欲求而產生。此外,随著自我不再是心最主要的部分,我們的自我就会减弱,要除掉这個糾纏我們的巨大根源,必須運用正念。我們發現要保持正念實非易事的原因,是因為如實的專注会給我們示現無個人,無身心存在的事實。就像撞上一面牆,內心不但不会設法突破这面牆,反倒会退心,心会来来回回,起起落落,有時進有時退,唯有當行持實踐中,有在行動的當下,已無做作者存在時,真實的正念方能生起。但是,二分化的正念,会使我們以為有正念者和被觀照者。如果我們精確無誤地觀照,我們甚至可以徹見一刹那間身心的無我性。这種經驗是我們永生難忘的。首先,放下追求自我的滿足,二,更精確地保持正念,三,專注,定,是根除自我的方法。一個要專注的人,不可能還妄念紛飛,因此,如果我們要禅坐,就必須摒棄所有的念頭和私心。如此一來,我'們將体驗刹那的無我。一旦有了这種体驗,而不只是停留在認知的理解,对接觸到的一切所產生的反應,勢必都会跟著有所改變。若能反覆地重覆这種經驗,对自我的概念將会產生更大的影響力。我們清醒時,根塵不断接觸,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另外一個能運用的工具。最强烈的觸覺通常都会引起我們的注意。在禅坐觸覺也是最強烈的,刹那刹那的定力会持續下去。行者都会有过的体驗。

第四条

一個修習者,如果誠心修行努力地保持稳定的念住覺知,不断地觀察心念,當念住無時無刻都在覺察着我們的一切姿勢,和思维与情緒的活動時,这就是正精進,也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依教奉行佛陀的教導,依法修行,不管我們是否在進行正式的禅修,只要專一的努力讓心專注于當下,就能持續制止煩惱的威脅,煩惱会無止息地制作过去与未來的念頭,扰乱心,把心拖离當下,拖离维持修行的念住覺知,因此,只有修習一点一滴的積累力量,才是自巳每天的功課和功德,行持。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观心一法,总摄诸法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7)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圆子 校对:奕

第一条

一个初阶修习者,头十年是一个初阶禅修时,由于缺乏经验和稳固的基础,有找对方法守护心,修习时漂浮不定散乱,养成心向外发展坏习惯,没有耐性贪安逸等,修一阵,然后迅速的退堕,掉回原来未修时的状态

因此,初阶者一定要有一个专一的方法稳住心

观呼吸是佛陀所教,安全直接自然和容易修习,如果连自己的呼吸都不能集中专注,修习者要加倍努力了为什么自己的心一直如此散乱啊因为你的心从来都受过训练,没有正念,所以没有在觉知上

原来自己的人生从来是不知不觉,随业流转,我们狭隘的心,永远无法带来安稳自在。我们的情绪一直都在支配我们的心,假使这一切停滞在狭隘的二元化世界中,而我们又将所接触到外尘信以为真时,就无法引发我们追求内心的喜悦与平静了。

要在自心中找到清净,就要改变你的内心世界只要我们知道苦是源自我们的反应,那么,有没有觉知到负面情绪,便不重要了。唯有当心不再执迷于问题与情绪的反应时,我们才能不断地接受这全然的究竟。最后,我们将感觉与觉知到存在界的一切都是不可欲求的,以及我们受杂染污染的时候是多少。能有正念而净化的心是处在极少的状态中,自也会知道

平时每天的练习只不过一两个小时或更少,有甚者只是一星期或一个月才共修练习一两次,大部分的时间,心都受杂染影响而情绪会受外在的人物所影响,日子久了就会变成你的性格习性反应而影响心。

佛陀所有的教诲皆以反省为基础。

正念是要相续不断的,不能一曝十寒。

第二条

心,包含了受行和识因此,身体是物质,只是四大假合心是心理现象,也是精神上的,组合成身体的物质元素没有内在的觉知,便没有知的能力四大的身体什么都不知,只有心的元素,意界能知,心知道的根本特性,和身体的物质元素,都是不同的因此,不称它为理智的心或感性的心都可以。

疼痛也是同样的道理,痛也没有内在的觉知,没有知的能力疼痛是联系着身体而生起的自然现象可是痛不会意识到身体或自身的存在,疼痛的感受依身体而住,没有身体痛无法产生,也没有实质的存在

在坐禅的时由于入想识而心受影响,起了反应,因此逃避情绪出来,如果能转念身与心分开,谁在痛? 没有人在痛啊你只是观察身和受只是生起灭去,自然的现象而

每当我们谈到时,通常就是指觉知。在佛教所用的名相里,我们可以找到心是识的基础的记载。这便与我们以往所认为的,是觉知的基础相违背。由此可见,感觉是一切经验的根本。

如果我们的感觉受是清净的爰的慈悲的有益的慷慨的,那么,这些潜藏的意识便会在我们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因此,快乐与否,简单来说,是完全取决于我们自我内在的意识。

我们都很明白,当我们愤怒懊恼羡慕或恐惧时,我们是无法从容应对的。此时,觉醒本身并无法引发平静与祥和,因而,不论于内于外,语言都是互有矛盾的。当我们在学习主宰自我的情绪之际,虽可以全然地觉知喜悦与平静然而,我们同样会选择接受担忧恐惧和憎恶等负面而悲伤的情绪。

正面与负面的种种心态的,同是一颗心。因此,假如想有成熟稳定安住的心,就必须净化情绪视为最重要任务。净化情绪不仅能使思绪清晰,对于智慧的引生更是重要。

在我们的识中,有一个非常幸运的要素,那就是我们无法一心二用地同时觉知两个目标,而使我们能学习去辨识有益又有价值的事物假如我们没有确实明了这一点的话,我们将继续成为它的受害者,在轮回了。

当我们在禅修练习里,心也是一样如果心专注觉知在触上时,你是在观妄想呢还是在触受上觉知?你自也是一目了然有觉知在触,就没有妄想生起,只要肯下功夫,我们就有能力主宰自。这是佛陀的教导中最为振奋人心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只跟了你的妄想负面的不善的所缘,这些负面的情绪,其实不过是失去控制的心

苦,是指我们的心失去了控制。

第三条

三摩地,禅修的宁静和定

修习者不管修什么法门,共四十种业处,而观呼吸是其中一种为了使内心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障碍平静下来,而不断专注在一个特定的对象上,直到心没有其他杂念,完全渗入这个对象,形成一个单纯合一的觉知境界

观呼吸,集中专注在鼻的触感上,专注而要用心,一下一下的集中在鼻的所缘上,心不往外跑,平常往外攀的杂念和妄想会逐渐汇集于内在一点,一个静止宁静定的境界,即三摩地但这不是意味心努力集中于“触”在的一点,而是以念住方法精进毅力忍耐,心自然而然地汇集于觉知的境界

这境界的效果使行者体验到无法形容的纯净以及融和美妙的感觉,轻安喜悦从三摩地境界退出来,这宁静和专注的定力可以用来作为修观慧的基础,成功地观察一切法的本质而产生智慧

因此,宣隆禅修法以观呼吸单一为对象,先观而止平衡地发展正定

内观智慧,即毗婆舍那

智慧这个词是指应用因果的原理,主动并尖锐地探索观察和分析物质与心理现象的生起和熄灭即身与心,色法和名法,以便能如实观身心五蕴的本质,无常,不稳,受痛苦所束缚,当中没有可称为自我的存在

在佛教中,智慧不只是辨别,智慧是根据真理,寻查探索分别和观察身心五蕴的运作,以揭开被烦恼覆盖的本性和知道的本质和自性,以到决定性的

在修习智慧开展的阶段,刚开始是肤浅的,当修习而得到观智的功能越来越往内深入,技巧和心也越精细,这时产生了直观的能力内心不满的情绪根本烦恼,只有当禅修者观的智慧,即内观渗透入时,才能根除摧毁烦恼

一般上,一起的正定相辅相成后出击,才能确保最有效清除烦恼,在熄灭苦的道上,两者皆不可或缺是一齐起作用佛陀的教导中提醒说,禅那是种愉悦的状态,并非最终目标,但禅那是达到目标的途径一点的观慧,就能成就一点平静,一点的平静,则能成就一点观慧。

因此,继续在内观上下功夫,并彻见它的本然,觉知其生与灭及其变化。

 

繁体原文:

第一

一個初階修習者,頭十年是一個初階,禅修時,缺乏經驗和稳固的基础,由于未有找对方法守護心,修習時漂浮不定,散乱,心向外發展,壞習慣,冇耐性,貪安逸等,修一陣,然後迅速的退堕,掉回原來未修時的狀態,因此,初階者一定要有一個專一的方法稳住心,觀呼吸是佛陀所教,安全直接自然和容易修習,如果連自己的呼吸都不能集中專注,修習者都要加倍的努力了,因為你会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心一直如此散乱啊,因為你的心從来都冇受过訓練,冇正念,所以冇在覺知上,原來自巳人生從來是不知不覺,在隨業流轉,我們狹隘的心,永遠無法带來安穩自在。我們的情緒一直都在支配我們的心,假使这一切停滞在狹隘的二元化世界中,而我們又將所接觸到外塵,信以為真時,就無法引發我們追求內心的喜悅与平静了。要在自心中找到清净,就要改變你的內心世界,只要我們知道苦是源自我們的反應,那麼,有沒有覺知到負面情緒,便不重要了。唯有當心不再執迷於問題与情緒的反應時,我們才能不断地接受这全然的究竟。最後,我們將感覺与覺知到。存在界的一切都是不可欲求的。而我們受雜染污染的時候是多多,能有正念而净化的心是處在極少的狀態中,自巳也会知道,平時每天的練習只不过一兩個小時或更少,有甚者只是一星期或一個月才共修練習一兩次,大部分的時間,心都受雜染影響,而情緒化会受外在的人事物所影響,日子久了就會变成你的性格,習性反應而影響著心。佛陀所有的教誨皆以反省為基礎。正念是須要相續不断的,不能一曝十寒。

心,包含了受,想,行和識,因此,身体是物質,只是四大假合,心是心理現象,也是精神上的,組合成身体的物質元素,沒有內在的覺知,便沒有知的能力,四大的身體什麼都不知,只有心的元素,意界,能知,心知道的根本特性,和身体的物質元素,都是不同的,因此,不論稱它為理智的心或感性的心都可以。疼痛也是同样的道理,痛也沒有內在的覺知,沒有知的能力,疼痛是聯系着身体而生起的自然現象,可是痛不会意識到身體或自身的存在,疼痛的感受依身體而住,沒有身体痛无法產生,也冇實質的存在,因為在坐禅的時間,入想,行,識而心在受影响,起了反應,因此逃避,情緒出來了,如果坐禅的時候,能轉念,身与,心分開,誰在痛? 冇人在痛啊,你只是觀察身和受只是生起灭去,自然的現象而巳。每當我們談到識時,通常就是指覺知。在佛教所用的名相裡,我們可以找到心是識的基礎的記載。这便与我們以往所認為的,想是覺知的基礎相違背。由此可見,感覺受是一切經驗的根本。如果我們的感覺受是清净的,関爰的,慈悲的,有益的,慷慨的,那麼,这些潛藏的意識便会在我們的行為中表現出来。因此,快樂与否,簡單來說,是完全取决於我們自我內在的意識。我們都很明白,當我們憤怒,懊惱,羡慕或恐懼時,我們是無法從容應对的。此時,覺醒本身並無法引發平静与祥和,因而,不論於內於外,語言都是互有矛盾的。當我們在學習主宰自我的情緒之際,虽可以全然地覺知喜悅与平静。然而,我'們同样会選擇接受担憂,恐懼和憎惡等負面而悲傷的情緒。制做正面与負面的種種心態的,同是一顆心。因此,假如想有成熟稳定安住的心,就必須將凈化情緒,視為最重要之任務。净化情緒不僅能使思绪清晰,对於智慧的引生更是重要。在我們的識中,有一個非常幸運的要素,那就是我們無法一心二用地同時覺知兩個目標,而使我們能學習去辨識有益又有價值的事物,假如我們没有確實明瞭这一点的話,我們將繼續成為它的受害者,在輪迴了。當我們在禅修練習裡,心也是一样,如果心有在專注,覺知在觸上時,你是在觀妄想呢?還是在觸受上覺知?你自已也是一目了然,有覺知在觸,就会冇妄想生起,只要肯下功夫,我們就有能力主宰自巳。这是佛陀的教導中,最為振奮人心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只跟了你的妄想,負面的,不善的所缘,这些負面的情緒,其實不过是失去控制的心吧了,苦,是指我們的心失去了控制。

三摩地,禅修的宁静和定,修習者不管修什麼法門,共四十种業處,而觀呼吸是.其中一種,為了使內心的情緒波動和心理障礙平静下來,而不断專注在一個特定的对象上,直到心冇其他雜念,完全渗入这個对象,形成一個单純合一的覺知境界,例觀呼吸,集中專注在鼻的觸感上,專注而要用心,一下一下的集中在鼻的所缘上,心不往外跑,平常往外攀的杂念和妄想会逐漸汇集于內在一点,一個静止,宁静,定的境界,即三摩地,但这不是意味著心努力集中于处在的一点,而是以念住依照方法精進,毅力,忍耐,心自然而然地汇集于,覺知的境界,这境界的效果使行者体驗到无法形容的純净以及融和美妙的感覺,輕安,喜悦,從三摩地境界退出来,这寧靜和專注的定力可以用來作為修觀慧的基础,成功地觀察一切法的本質而產生智慧,因此,宣隆禅修法以觀呼吸单一為对象,先觀而止平的發展正定。

第四条

內觀智慧,即毗婆舍那,智慧这個詞是指應用因果的原理,主動并尖銳地探索,觀察和分析物質与心理現象的生起和熄滅,即身与心,色法和名法,以便能如實觀身心五蕴的本質,无常,不稳,受痛苦所束縛,当中沒有可称為自我的存在,在佛教中,智慧不只是辨別,智慧是根據真理,尋查,探索分別和觀察身心五蕴的運作,以揭开被煩惱覆蓋的本性和知道的本質和自性,以迖到决定性的達破,在修習智慧開展的階段,刚開始是膚淺的,当修習而得到觀智的功能越來越往內深入,技巧和心也越精細,这時產生了直觀的能力,內心不滿的情緒根本煩惱,只有当禅修者觀的智慧,即內觀滲透迸入時,才能根除摧毀煩惱,一般上,定和觀一起的正定,相輔相成後出击,才能確保最有效清除煩惱,在熄滅苦的道上,决一不可,兩者皆不可或缺。是一齊的起作用,佛陀的教導中提醒說,禅那是種愉悅的狀態,並非最终目標,但禅那郤是達到目標的途徑,一点的觀慧,就'能成就一点平静,一点的平静,則能成就一点觀慧。因此,繼續在內觀上下功夫,並徹見它的本然,覺知其生与灭,及其变化

注:简体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别让你的心受干扰,再制造轮回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8)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圆子  校对:奕

第一

别让你的心受干扰,再制造轮回。

人们的感官贪欲如负债一般,欲望多,难满足我们欠了感官接触的债,于是不断的还,又不断的举债,一旦得不到想要旳,就会不快乐,甚至抱怨某事或他人追求感官欲乐,是人们的惯性又不切实际,因为它非常短暂,人们很快会厌倦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保留感官所接触的东西,无论是景物声音味道气味或念头,都是生灭不已的,这种满足要依靠外境产生

而在生灭过程中,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人们经常为追求愉快的感官而忧心不安

当你开始禅修的时候,负债的总想还债,一旦行者了解到这种追求满足是没有必要的,就像还清债务一样,身心轻安喜悦

正如佛陀所说,这才是值得高兴的事,知道我们追求感官欲望,这种觉悟会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和独立性

禅修是一种更美好的喜乐,如果你不亲自品尝,是不会知道的

禅修的人,他的心会依然佛陀是最有智慧的人,他经验丰富的过来人告诉我们,人体有一种喜乐系统,它求的幸福感远超出世间一切欲望和其他,而且行者可以自己启

当你开始习禅的时候,心中的不安乱、妄想不断被搅动,行者会看不清里面的西是啥换句话说,感官之门没有被守住,我们意识中的妄念透过持续撞击分裂,会越来越多,心完全静不下来一个初阶者常有的体验

日子有功,一旦管控感官并且有正念正知后,禅修会变得不一样了心轻松像还了债一样,而不想再欠债,心会渐渐习惯不想要请别担心,总得先撑过一段日子,且黎明前的夜晚是最黑暗的

每一位禅修者,都会经验疼痛病苦,渐渐远离欲望的过程如果撑不下去,就会放弃,这种人最多,也不是好苗子,不能见法走在行道上了

从我们个人的经验中就可以明,这自我的妄见真是个巨大的重担,使我们的生活受干扰,禅修受障碍。

根除自我的妄见即是指完全的觉悟。但是,既然根除自我不是一蹴成的事,我们更应该当下就开始进行。

要将一株巨大的树连根起,是一件非常乏味的工作,而且还需要消耗很多体力。至于根除自我这件事,便需以心的力量来拔除这根深蒂固于我们内心的自我。当我们的自我仍然存在时,它就是我们的摰爱。我们再也找不到比我们更的人,这也是人类的本性。

而佛陀的教导与其教法就是根除自我,正是佛法的核心。告诉你自,我仍然感到痛苦的原因,是因为仍然有一个

当死亡降临到你身上时,这天将会到来,迫使你放下所有的一切那就是为什么你应该预先修习好放下,以便你能熟练于它的原因。不然,当这刻来临时,将会很难度过。你无须害怕死亡,你最好害怕出生。当你死时,别被临终的状所攫取了。

将心提升到它所知道的范围之上,即世俗之上,种下出世间的种子,无论心受到任何干扰,让它过,但别让心再制轮回。

第二条

法,无上真理真理的根本原则,心灵最高的素质,佛陀的教导

首先,法的本本质圆满和谐存在,与一切现象无关,但存在于有情众生的一切层面法是万物正确的自然秩序,存在于一切,不受任何存在所限制最后,法包含所有无上的素质例如离执慈爱和智慧,令心和谐圆满证。要再加以补充的是法,还包括佛陀教导的基本原则,包含个人与自然法则相应的修行。

第三条

业,个人有意的行为语言与意志将带来生与未来的生命业也含有行为上善恶及中性的价值内容,并使意识将来受到相应的果报

佛教相信未开悟的众生不断出生活着死亡然后再出生,如此轮于不同的生命层次中而出生的生命层次则由众生自作,无法避免的业力决定。

,指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的流转,这是众生不断的生死永无休止的生死然后再生的过程,所以称作轮回。

整个宇宙,从最粗的到最精细的,最高的无色界到最的地狱,所有的有情众生都在轮当中在轮中的众生都受无常不稳定和痛苦所支配,众生会生于个层次的生命,是取决于众生的身意三业

得涅槃则彻底超越世间的轮回。

 

繁体原文:

第一

别讓你的心受干擾,再制造輪迴。

人們的感官貪欲如負債一般,慾望俞多,俞難滿足,我們欠了感官接觸的債,於是不断的還,又不断的舉債,一旦得不到想要旳,就会不快樂,甚至抱怨某事或他人,追求感官欲樂,是人們的慣性又不切實際,因為它非常短暫的,人們很快会厭倦,因為我們沒有能力保留感官所接觸的東西,無論是景物,声音,味道,氣味或念頭,都是生灭不已的,这種滿足要依靠外境產生,而在生灭过程中,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去改變它,人們經常為追求愉快的感官而憂心,不安,當你開始禅修的時候,負債的總想還債,一旦行者了解到这種追求滿足是沒有必要的,就像還清債務一样,身心輕安,喜悦,正如佛陀所說,这才是值得高興的事,知道我們再追求感官欲望,这種覺悟会带來很大的安全感和獨立性,禅修是一種更美好的喜樂,如果你不親自品嘗,是不会知道的,冇禅修的人,他的心会依然故我,佛陀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經驗豐富的过來人告訴我們,人体有一種喜樂系統,它造求的幸福感遠超出世間一切慾望和其他,而且行者可以自巳啓動,當你開始習禅的時候,心中的不安散乱妄想不断被攪動,行者会看不清裡面的柬西是啥,換句話說,感官之門沒有被守住,我們意識中的妄念透过持續撞擊分裂,会越來越多,心完全静不下來,一個初階者,常有的体驗,日子有功,一旦管控感官,並且有正念正知後,禅修会变得不一样了,心会輕鬆像還了債一样,而不想再欠債,心会漸漸習慣不想要,但請别担心,但總得先撑过一段日子,且黎明前的夜晚是最黑暗的,每一位禅修者,都会經驗疼痛,病苦,渐渐遠離慾望的过程,如果撑不下去,就会放棄,这種人最多,也不是好苗子,不能見法走在行道上了,從我們個人的經驗中,就可以証明,这自我的妄見真是個巨大的重担,使我們的生活受干擾,禅修受障礙。根除自我的妄見即是指完全的覺悟。但是,既然根除自我不是一蹴可成的事,我們更應該當下就開始進行。要將一株巨大的树連根拔起,是一件非常乏味的工作,而且還需要消耗很多体力。至於根除自我这件事,便須以心的力量來拔除,这根深蒂固於我們內心的自我。當我們的自我仍然存在時,它就是我們的摰愛。我們再也找不到比我們更爰自巳的人,这也是人類的本性。而佛陀的教導与其教法就是根除自我,正是佛法的核心。告訴你自巳,我仍然感到痛苦的原因,是因為我仍然有一個我。當死亡降臨到你身上時,这天將会到來,迫使你放下所有的一切。那就是為什麼你應該預先修習好放下,以便你能熟練於它.的原因。不然,當这刻來臨時,將会很難度过。你無須害怕死亡,你最好害怕出生。當你死時,別被臨終的徵狀所攫取了。將心提昇到它所知道的範圍之上,即世俗之上,種下出世間的種子,無論任何受干擾的心,讓它过,但別讓心再制做輪迴。

   法,无上真理,真理的根本原則,心靈最高的素質,佛陀的教導,首先,法的本牲本質圓滿和諧地存在,与一切現象冇関,但存在于有情眾生的一切層面,法是萬物正确的自然秩序,存在于一切,但法不受任何存在所限制,最後,法包含所有无上的素質,例如,離執,慈爱和智慧,令心和諧的圓滿修証,要再加以补充的是,法,还包括佛陀教導的基本原则,包含個人与自然法則相應的修行。 

業,個人有意的行為,語言与意志,將带來生,与未來的生命,業也含有行為上善,惡,及中性的价值内容,并使意識將來受到相應的果報,佛教相信未開悟的眾生不断出生,活著,死亡然後再出生,如此輪廻于不同的生命層次中,而出生的生命層次則由眾生自巳所做作,无法避免的業力決定。

第四条

輪廻,指一切眾生无始以來生死相續的流轉,这是眾生不断的生,病,老,死永无休止的生,死然後再生的过程,所以稱作輪廻,整個宇宙,從最粗的到最精細的,最高的无色界到最底的地獄,所有的有情眾生都在輪廻當中,在輪廻中的眾生都受無常,不稳定和痛苦所支配,眾生会生於那個層次的生命,是取决于眾生的身,語,意三業,証得涅槃則彻底超越世間的輪迴。

 

注:简体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怎样摆脱五盖的影响精进修行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9)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校对:奕

第一条

世间确有让我们留恋不已的东西。比如:财富、名利和爱情,那些得不到的和已失去。欲望和物欲迷惑而陷入自设的陷阱,得之欣喜,失之伤痛,心性之颠倒。无法安住于当下。也就感受不到当下最宝贵的时间和馈赠,使自己一次又一次陷于生命的困扰和苦境之中。

当你伸手向空中一抓,发现过去的抓不回,未来的抓不到,可见已逝过往和未来期待,根本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沉迷于过去和未来堆砌的幻象之中,如同水中月,滑入妄想,虚假而不自知。回归当下,是对生命最为深刻的领悟,面对当下,正视和自省,安于身心一事一物、一花一草,修习、参悟。修行是最珍贵的赐予。

第二条

我们在担忧未来的一切,希望未来的事按照我们所计划的方式发展,但通常都会事与愿违。如果行者太在意未来发生的事,便会错失当下,而当下才是我们所拥有的时刻,也是最重要的一刻。

正如不安的心生起时,或许更应该学习放下心中的不安。有趣的是,所有事情都是自己自找的,是你自己选择的。每天忙碌于各种繁杂事物,事情总是做不完,觉得自己很重要,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了你,别人就不行了。

不安令自己带来很多问题,制造了很多难题。因为不安使人陷入不同的处境,而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和处理。事后感到事情多到难以应付。

不安、掉举是五之一,是一。当你想禅修时,它就出现障了,事情特别多,令你放弃、放逸,不再禅修或者没有机会再修习下去了。

佛陀把不安和担忧视为努力状态,行者被情绪摆布,让它成为你的主人。让罪恶感、忧虑充满内心,以致无法独立思考,禅修者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非常幸运得遇佛法,因为佛陀留下来的法是垂手可得的。而一个禅修者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脑袋,能将佛法中不同而相关的部分连接起来,并且知道如何相互配合的练习。起初会很难,像拼图不知如何修起。但日子久了,功夫到了,自然像许多图片一幅一幅的渐渐连在一起,互相依存,并能夠看到整幅图案渐渐形成。

为了去除疑惑,行者要能分辨善恶,知道如何到达目标。目标是培养一颗平静的心,行者需要一颗平静的心禅修。

不安、疑惑会令我们错过轻安的体验,让怀疑障了自己而没有信心再禅修下去,甚至担心禅修太难,或许会怀疑禅修指导的方法。

遵守禅修指导方法的行者,都有很好的成果,这些指导来自二千五百年前的历史传统,是佛陀留下的教导,是非常可靠可信的。这些禅修指导也不断被实践,而我们对修行的简介只是一些个人的看法,这种个人见解往往受到自我形象和外在环境的限制,既不可靠也不可信。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接受佛陀的教导,并依教奉行,这样行者就不会心生疑惑,我们的心非常喜欢幻想各种的概念和可能性。想证明自己,我慢很强,觉得自己才是对的,尤其当禅修散乱不安时,疼痛太強烈时,就会出现不安疑惑。

“疑”是个狡诈的敌人,会令行者下滑,使我们难以禅修,甚至使我们无法修行,因为心忙着想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如果真的想禅修的话,一定要放下所有不安,所有类似的想法。

当我们忠于自己时,就很容易看到真实的自己。如果我门对自己都不真诚,我们怎能对别人真诚。修行只是针对自己,其他一切都只是世俗的,跟修行有关系。诚实与忠于自己是十善之一,也就是真。

第三条

掉举与担忧即是过去与未来。当念头在禅坐中生起时,可以很清楚地看见我们在担忧未。我的钱够不夠?我的健康状况会继续保持吗?我有有能力妥善地将这件事安排得宜等等。忧心未來是无意义的,至少可以说未来也许从不会发生。

当我们陷入妄想或其他种种时,那都只是假想的罢了。我们可能活不到那时候。其次,那个能预知未来的人与担忧未来的人,都会成为过去,是无法预知到其果的。所以我们最好舍弃它、忘掉它,我们在刹那刹那间都会成为过去。

生命不断地从身边溜过,因而在禅坐之际,会担心错失了什么。在禅坐里试图专注,但是内心却开始生起一大堆想要去做別的事的念头,心永无歇止。我门常妄想的东西,大多是我们仍未得到的。这便是魔罗又在呼唤了,掉举就是因此而生起。

掉举与担忧两者皆会使精神枯竭,并夺走我们在禅坐中的精力。如果将精神花在这两者上,我们便是在欺骗自己。

掉举与担忧一点用处也没有,一点建设性也有。它们会夺走我们见的能力。犹如溺水一般,我们沉溺于担忧与掉举之中。当念头涌现时,我们无法安住于当下,无法除去他们。

虽然恐惧在这当中并有被提及,但它却具有嗔恚的倾向。而恐惧在某方面也具备了担忧与掉举的倾向,而形成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不安的种子而缺乏自信。然而,它们都建立在害怕失去的自我的恐惧上。

也会阻止我们修行,佛说,我们会将所有闻的一切跟以往所认知的相比较。然而我们所知的,并不是圣意的真理,根本不能比较。所以,不管我们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的,我们也因此而进退不得。我们所认知的,并不全然真实,真理与世俗不能相提并论。

就是不断的制烦恼令我们无法打坐,如果我们深信有能力超越以往曾做过的一切,我们内心中的这些“疑”便能被治服了。当你能持续完整打坐禅修,也能夠专注于我们的心,并能放下嗔恚。所以真正给我们信心的,是我们自己的行动坚持。自。

第四条

作为凡夫,我们无法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事实:每个人除了拥有此时此刻的当下,別无其他。我们常常对经失去的过去和未的将要发生耿耿于怀,因此忽略了此时此身所拥有的一切。就这样日复一日,我们的苦毫无明显的改观,只有毫无意义的重复。已失去的总是美好的,因为那里有随时可回味的记忆,而得不到,则蕴藏着神秘。那是欲望之源,对即将降临惊喜的期待。于是欲望轮回,沿着业力的轨迹来回往复,在过去和未来挣扎和迷惘。唯独对此时此刻所拥有的视而不见。

要空掉自我的观念,我们需要有点信心。去尝试未知的事物,去探视自已是否做到坚持,真理的真面目,修行生活该做些什么。如果因主观意识太强,而无法与真理相融,整个修行将功亏一篑。为什么?因修行与我们的观念往往并不相合。

摒弃心中一切妄念,看看感觉如何。空掉心中的观念,空掉一切行。当看只是看,听只是听,认知也只是认知,心无动于衷。这时候,才有可能觉悟,也才有可能有所知见。

涅槃并非不可及,涅槃只在五之间。命名它、认知它,让我们更近解脱一步,远离杂染。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世間确有讓我們留恋不已的東西,比如財富,名利和爱情,这些得不到和已失去,給慾望和物慾迷惑而陷入自設的陷阱,得之欣喜,失之傷痛,心性隨之顛倒,无法安住於當下,也就感受不到,當下最宝貴的時間和鐀贈,從而使自己一次又一次陷于生命的困擾和苦境之中,當你伸手向空中一抓,發現过去的抓不回來,未來的抓不到,可見巳逝过往和未來期待,根本不在自巳的掌握之中,沉迷于过去和未來的堆砌的幻象之中,如同水中捉月,滑入妄想,虚假而不知,回歸當下,是对生命最為深刻的領悟,面对當下,正視和自省,安心于身心一事一物,一花一草,和修習,参悟修行,是最珍貴的賜予。

第二条

担憂通常与未來有関,我們希望未來的事,按照我們所計畫的方式發生,但通常都会事与願違,如果行者太在意未來發生的事,便会錯失當下,而當下才是我們所拥有的時刻,也是最重要的一刻,正如不安的心生起時,或许更應該學習放下心中的不安,許多做不完的事,有趣的是所有事情都是自巳自找的,是你自巳選擇的,每天忙碌於各種雜務,事情總是做不完,覺得自巳很重要,覺得自己是個人物,沒有了你,别人就不行了,不安令自巳帶來很多問題,制做難題,因為不安使人陷入不同的處境,而我們不得不去面对,處理,事後感到事情多到難以應付,不安,掉舉是五蓋之一,是一種障礙,當你想禅修時,它就出現障礙了,事情特别多,令你放棄放逸,不再禅修或者冇机会再修習下去了,佛陀把不安和担憂視為奴隸狀態,行者被情緒擺佈,讓它成為你的主人,讓罪惡感,惡作,憂慮充滿內心,以致無法獨立思考,禅修者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非常幸運,得遇佛法,因為佛陀留下來的法,是垂手可得的,而一個禅修者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腦袋,能將佛法中不同而相関的部分連接起来,並且知道如何練習,互相配合,起初会很難,像拼圖,不知如何修起,但日子有功,像許多圖片一幅一幅的漸漸連在一起,互相依存,並能夠看到整幅圖案漸漸形成,為了去除疑惑,行者要能分辨善惡,知道如果去到達目標,目標是培養一顆平静的心,行者需要一顆平静的心禅修,不安疑惑会令我們錯过輕安的經驗,自己令懷疑障礙了自巳而没有能力再禅修,以及担心禅修太難,或許会懷疑禅修指導和方法,遵守禅修指導和方法的行者,都有很好的成果,这些指導来自二千伍佰年前的歷史傳統,是佛陀留下來的教導,是非常可靠可信的,这些禅修指導也不断被實踐,而我們对修行的見解只是一些個人的看法,这種個人見解往往受到自我形象和外在環境的限制,旣不可靠也不可信,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接受佛陀的教導,並依教奉行,那麼,行者就不会心生疑惑,我們的心非常喜歡幻想各種的概念和可能性,想証明自巳,自我傲慢很强,覺得自巳才是对的,尤其當禅修散乱不安時,疼痛太強烈時,就会出現不安疑惑,疑是個狡詐的敵人,会令行者下滑,使我'們難以禅修,甚至使我們無法修行,因為心忙著想一些無関緊要的事,如果真的想禅修的話,一定要放下所有不安,所有類似的想法,當我們忠於自巳時,就很容易看到真實的自巳。如果我們对自巳都不真誠,我們怎能对别人真誠。修行只是針对自己,其他一切都只是世俗的,跟修行沒有関係。誠實与忠於自己是十善之一,也就是真。

第三条

掉舉与擔憂即是过去与未来。當念頭在禅坐中生起時,可以很清楚地看見我們在擔憂未來。我的錢够不夠?我的健康狀況会繼續保持下去嗎 我有沒有能力妥善地將这件事安排得宜?憂心未來是無意義的,或至少可以說,未来也許從不会發生。當我們陷入妄想或其他種種時,那都只是假想的罷了。我們可能活不到那時候,其次,那個能經驗未来的人,与擔憂未来的人,都会成為过去,是無法經驗到其結果的,所以我們最好捨棄它,忘郤它,我們在刹那刹那間都会成為过去。生命不断地從身边溜过,因而在禅坐之際,会擔心錯失了怎麼。在禅坐里試圖專注,但是內心郤開始生起一大堆想要去做別的事的念頭,心永無歇止。我們常妄想的東西,大多是我們仍未得到的。这便是魔罗又在呼喚了。掉舉就是因此而生起。掉舉与擔憂两者皆会使精神枯楬,並奪走我們在禅坐中的精力。如果將精神花在这兩者上,我們便是在欺騙自巳。掉舉与擔憂一点用處也未有,一点建設性也沒有。它們会奪走我們徹見的能力。猶如溺水一般,我們沉溺於擔憂与掉舉之中。於是,念頭湧現時,我們無法安住於當下,無法除郤它們。虽然恐懼在这當中並沒有被提及,但它郤具有嗔恚的傾向。而恐懼在某方面也具備了擔憂与掉舉的傾向,而形成來來回回,上上落落不安的種子,缺乏自信,然而,它們都建立在害怕失去的自我的恐懼上。疑也会阻止我們修行,佛說,我們会將所聞的一切跟以往所認知的相比較。然而我們所知的,並不是勝義的真理,根本不能比較。所以,不管我們再怎麼努力,都是徒勞的,我們也因此而進退不得。我們所認知的,並不全然真實。真理与世俗是不能相提並論,疑就是不断的制做煩惱令我們無法打坐,如果我們深信有能力超越以往曾做过的一切,我們內心中的这些疑便能被治服了。當你能持續坐完整坐禅修,也能夠專注於我們的心,並能放下嗔恚。所以真正帶給我們信心的,是我們自巳的行動堅持。

第四条

作為凡夫,我們无法清醒地認識到一個事實,每個人除了拥有此時此刻的當下,別无其他,我們常常对己经失去的过去和未來的將来耿耿於怀,因此忽略了此時此身所拥有的一切,就这样,日复一日,我們的苦,毫無明顯的改觀,只有毫無意義的重复,已失去,总是美好,因為那里有随時可回味的記憶,而得不到,則蕴藏著神秘,那是慾望之源,对即將降臨的惊喜,期待,于是慾望的輪迴,沿著業力的軌迹來去往复,在过去和未來挣扎和迷惘,唯獨对此時此刻所拥有的視而不見,要空掉自我的觀念。我們需要有点信心,去嘗試未知的事物,去探視自已是否做到堅持,真理的真面目,修行生活該做些怎麼,如果因主觀意識太強,而無法与真理相融,整個修行將功虧一潰。為什麼?因為修行与我們的觀念往往並不相合。摒棄心中一切妄念,看看感覺如何。空掉心中的觀念,空掉一切行。當看只是看,聽只是聽,認知也只是認知,心無動於衷。这時候,才有可能覺悟,也才有可能有所知見。涅槃並非遙不可及,涅槃只在五蓋之間,命名它,認知它,讓我們更近解脱一步。遠離雜染。

注:简体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万缘放下 心无挂碍|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0)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萱|校对:欣)

第一条

        生命的存在,是人生的过程与经历,也是生活。如何释放生命之光?就需要你不断的修习。

        禅是美好生活的呈现,是一种舒服的视野。你说哪里不对,你找不出來,你说哪里不好,你也找不出来。生命是非常可贵的,应该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这无上的智慧,让我们的生命可以自己掌控,而不是处处浪费生命。

        在禅修里面要专注用功,培养定慧。对这些体验越能了解,就越有能力清楚看见自己的心,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障碍,都能够勇往直前。抱有此坚定的信心,功夫就能不断提升。

        领悟是心的力量,开悟有可能忽然出现。杂染烦恼就像水草一样,你必须不断地将他们向外拨开,你才能够见到下面的清水。如果你不继续将他们拨开,它们便会移过来再度的盖住水面。烦恼像水草,草会盖住我们清晰的心,如果不每天练习,它们就会不断造作、生长。要知道在水草下面的水是清澈的。了解的人,不受苦,不了解的人,就是受苦的人。

        每一生都有痛苦,只要有五蕴,就必须受苦。但如果你真的了解,你可以过得自在。每个人都与苦同在,然而如果你们不理解苦,你就无法从中找到解脱的原因。纵使你的见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黏着他们,你就是错的。如果这颗心要想,让它想,但別被念头欺骗、抓住。

第二条

        当你的修习积累了一点一滴的定观,从点滴开始,自己出来的情绪,就有能力控制和看清。

        人生在世,没有一种快乐是专为我们设计的,也没有一种痛苦是为我们预留的。有多少种情绪,就有多少种烦恼,懂得修习,就是善待自己。过去能忘则忘,眼前的能不计较,就别计较,未来的莫想太多,沉淀心情去除浮躁,心静得自在。

        如果你在小事上缺乏节制,在大事上同样无法节制,情緒的好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自在、快乐的因子能使你积极和自信,获得巨大能量的源泉。心情底落,暴躁易怒会把你的生活推向深渊,像一触即发的弓箭一般,难以收手,甚至变成火锅。重点是失控的情绪会失去理性,令你难以持续修习,情绪与我们的无名烦恼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只有修习内观智慧,营造好的情绪,转化坏的情绪,生活才能安稳自在,做事得心应手。

        在这一刻,观察自己的情绪,你为什么还放不下呢?能够放下杂染烦恼是一种特殊的智慧,不是平常的聪明。放下杂染烦恼需要有定的基础,定力要用专注力,要使内观洞察力生起。定是你的力量的源泉,正念需要定力,这一切也都不要挂碍在心,如果他们是真正的内观,它将与你同在。如果你把他们挂碍在心,他们将改变知见而挡住新的内观生起。

第三条

        信念是从法生起的,在法里产生信心。因对法有信心,所以有实践力,因有实践力,由实践力得到解,所以变成信解,由了解而得到证。是这样的有次第的向上修习,信了就去实践,信解行证。

        如果是在家的修习者,在生活上,修行跟生活是互相干扰和拉扯的,来来回回的。因此,修习和行持,自然与法相应,尤其跟生活互动最能够学到东西,也是生活禅。

        当你有体验,才知道苦从何来,一般人是不信的多,更不可能了解。如何让別人信?如何使人启动信?这要缘,有佛缘和善慧根,別人的启动也一样,信解行证,有信心是因为法。

        每个人的生命都会遇到问题,需要方法来处理。如果能用佛法来理解和修习,用对方法会得到自在、平静、有定、有慧,所以信会启动。

        当你开始坐禅时,需要用很长一段时间让心安顿下来,这需要时间与持续不断的毅力去坚持。

第四条

        坐禅是平常心,心中无事,便能做出很多好事情。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禅,只是你没有发现它而已。每个人都在禅里,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如果没有发现它很可惜,你有在觉知吗?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生命的存在,是人生的过程与經歷,也是生活,你怎樣把生命開放出來,就是需要修習,禅是美好生活的呈現,是一种舒服的視野,你說那里不对,你找不出來,你說那里不好,你也找不出来,生命是非常可貴的,應該追求这无上的智慧,讓我們的生命可以自己掌控,而不是處處流失的土石流,在禅修里面,要專注用功,培養定慧,对这些体驗愈能了解,越有能力看見自己的心越清楚,不論遇到怎麼困難障礙,都能够勇往直前,抱有此堅定的'信心,功夫就能不断提昇,領悟是心的力量,開悟有可能忽然出現。雜染煩惱就像鴨草一样,你必須不断地將它們向外推動,致使你能够見到下面的清水。如果你不繼續將它們推移到側,它們便会移过來再度的蓋住水面,煩惱像鴨水?草会蓋住我們清晰的心,如果不每天練習,它們就会不断制做,生長,要知道在它下面的水是清澈的。了解的人,不受苦,不了解的人,就是受苦的人。每一生都有痛苦,只要有五蕴,就必須受苦,但如果你真的了解了,你可以过得自在。每個人都与苦同在,然而如果你們不理解苦,你就無法從中得到解脱的原因了。縱使你的見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黏著它們,你就是錯的。如果这顆心要想,讓它想,但別被它的念頭騙了,抓了。

第二条

當你有一点一滴的積累了修習的定觀,從点滴開始,自已出來的情緒,有能力控制和看清,人生在世,没有一种快樂是專為你設計,也没有一种痛苦是為我們預留的,有多少种心情,就有多少种煩惱,懂得修習,就是善待自己,过去能忘則忘,眼前的能不計較,就别計较,未來的莫想太多,沉定心情去除浮躁,心静得自在,如果你在小事上缺乏節制,在大事上同样无法節制,情緒的好壞影响了我們的生活質量,自在快樂的因子能令你积極和自信,獲得巨大能量的泉源,心情底落,暴躁易怒会把你的生活推向深渊,像一觸即發的弓箭一般,難以收手,甚至变成災禍,重点,失控的情緒会失去理性,令你難以修習和持續,情緒与我們的無明煩惱存在密切的因果关係,只有修習內觀智慧,營做好的情緒,轉化壞情緒,生活才能安稳自在,做事得心應手,在这一刻,觀察自己的情緒,你為什麼還放不下呢?能够放下雜染煩惱是一種特殊的智慧,不是平常的聰明,如果要放下,它需要定當它的基礎。定力要用專注力,要使內觀洞察力生起,定是你的力量,正念需要定力,也別試著去記它們,如果它們是真正的內觀,它將与你同在。如果你試著去記住它們,它們將'改變成標籤和概念而擋住新的內觀生起。

第三条

信念,是從法來的,在法裡產生信心,因為对法有信心,所以有實踐力,因為有實踐力,由實踐力得到解,所以变成信解,由了解而得到證,是这样的有次第的向上修習,信了就去實踐,信解行証,如果是在家的修習者,在生活上,修行跟生活是互相干擾和拉扯的,來來回回的,因此,修習和行持,白然与法相應,尤其跟生活互動最能够學到東西,也是生活禅,當你有体驗,才知道苦從何來,一般人是不信的多,更不可能了解,怎樣讓別人信?別人怎樣啓動信?这要缘,有佛缘和善慧根,別人的啟動也一样,信解行証,有信心是因為法,每個人的生命都会遇到問題,需要方法來處理,如果他她們用佛法來理解和修習,用方法,会得到自在,平静,有定有慧,所以信会啟動。當你開始坐禅時,得花上好長一段時間讓心安頓下來,这需要時間与持續不断的毅力。堅持。

第四条

坐禅是平常心,心中无事,便能做出很多好事情,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禅,只是你没有發現它而巳,每個人都在禅里面,只是你不知道,若无發現它就可惜了,你有在覺知嗎?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识别自心,认识自己|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1)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校对:欣)

第一条

        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不能去除“自我”的假象?

        因为无明、不知道啊,也就是我们是否知道自己的苦,其次,要知道如何对冶这些苦。我们必须从禅修的路上下苦功,我们必须体验到无我,至少一次,看看这个自我的假象是何等光景。因此,我们必须透过禅修才可以做到,这是佛陀教导禅那的原因。

        透过修习禅定和内观智慧,行者可以观察苦,从练习开始直至体验片刻的寂止,此时没有想,没有自我投射,只有解脱、自在、喜悦的感觉,以及对能证入实相,生起感恩的心。

        要有这种境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行者必须入定,心必须专注一境,不动摇,不散乱。其次,行者对自己能觉悟要有信心,一旦体验到安止定,行者会知道这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佛陀所说的法,所有修习者用来去除自我的假象,以便附属伴随的污染烦恼消失,清净会增长,在当下,智慧展开,自己达成证悟,安住在喜悦中。行者可以用洞察力、观智与洞察,透过超越的智见,证得智慧很重要。这种智见无法从仪式,求拜和老师或信仰获得,只能从自己身心的呈现中获得。超越的智见,非普通的知识见解,它与我们的经验有关,对自我的意义没有任何疑惑,换言之,就是有了解的体验。

         佛陀和所有的古圣贤、比丘和老师也只是“指路人”,所有导师只能指路,引领行者到正确的道,走不走就靠我们自己。在佛陀时代,人们听一次佛陀说法就开悟了,这是佛陀特有的智慧,能启发学生。虽然我们没有听佛陀说法,但可以阅读佛陀留下来的许多开示和修行上的指导,我们只能跟随他的道行了。行者透过超越的智见,需要时间和坚持、持续的练习下去,是不容易的,但值得用时间证悟和获得智慧。

        证悟指有所体验,获得它对行者有深入的了解,佛陀说污染烦恼也会消失,一旦自我的假象消失,行者的心就不会有负面情绪,我们一再地观察心,就可以得知这善果有多大,这叫做返照智或省察智。佛陀说,污染烦恼消失后,清净就会相对增长,所有的贪、嗔、痴都来自自我的假象。一旦自我的假象消失,内心剩下的只有纯洁和明净。

        自我需要保护,需要感官的满足,也需要安全,然而这世间哪有安全和满足?我们买不到,却让保险公司赚了一大笔,用钱去买安全感,而内心深处仍缺乏安全感。是谁在感受?当然是自我了,然而,如果没有自我,就没有人需要安全感了,身与心就只是身与心而已,自我是不存在的,如果自己强烈抗拒的话,这表示我们对自我的执着是多么强,多么想要。行者如果在禅修的过程中,体会到苦,当行者感受到苦时,自己会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苦?一定是某人或某事使我受苦,直到有一天,才知道,其实是自己的心在制造苦。

        遵循佛陀的教导,也就是依法修行,日子有功,事情会改变,清净法会增长,内心会净化,不论是理智的心或情感的心,都由善意代替恶意,产生正面的心理反应。所有的贪、嗔负面情绪、抗争、反抗,只会带来不快,令心受苦、受累,所以只有愚昧的人才会执着它。行者依法学会向善止恶,是能运用自如,喜悦自在迈向道。

        你每天最应该做的事,是禅修,有坚持吗?

第二条

        “心”非常复杂和散乱,所以要用禅修去看,了解跟“心”相处,慢慢才能够真正学到佛法。佛陀也只有一个心,除了心之外,什么也没有,因此从心下手,所有的时间,都是自己的,如果你在修习的时候,心还在跟随欲望,散乱、到处跑或者希望自己进步,你要留意了,观禅是在减、不要、舍得、放下啊。所有妄想里面,都只是欲望,连想自己进步也是欲望啊,要回到当下,只是知,不加也不减,随生起灭去而已。

第三条

        “禅”要学智慧禅,在生活里面能够放下,真正体验,过很真实的生活。想要过很真实的生活,就要很真实面对自己。想要很真实面对自己,就必须要坐禅。禅修就是花时间跟自己在一起,了解自己,回到自己的当下,知道自已。

        从禅修里面你能找到自己,才能够享受灵性。因为自己的心,总是跟欲望走,停不下来,一直追逐。物质世界你永远没有办法满足,只有灵性的精神世界,有宁静、自在、安稳、念住、觉知、止息,才能够解决物质文明的问题。宁静是左右脑的统觉。如果自己没有修习,会随波逐流于生死轮回,唯有业的不相同时,很容易看见每一颗心都同步趋向更辽阔而清净的道上,进入光明的内心世界,从那一刻起,我们的心都将拥有一致的经验。

第四条

        禅是智慧,禅就是心,从禅找到心,从心找到智慧。禅的方法,是用减法而不是加法,一层一层剥开作用于心的层层负担,也就是解剖自己的心,禅修就是跟自己彻底和平相处。定、静、住,去除外在复杂变化,归于静止,把一切烦恼、束缚、压力放开,回到当下,在知,回到心的觉知上,练习禅修,就是慢慢看清自己心的真实本性。

        现在的物欲世界,资讯,脑根整个都在处理很复杂而快速的讯息,充斥着疲劳、压力。要从这个杂乱世间找到让自己安定的方法是很困难的。禅修可以抒解压力,转化内心的执着,也可以为身、心、灵充氧。禅定才能把心安住。至于从它们那儿能获得多少智慧,就完全在于我们的辨别力和洞察力了。

         在精神上,则是仰赖过去禅修经验的积累。而那些发现有助益的,或自己经验过的,都必须加以利用。一旦找到自己的道之后,我们就不会迷失于内心的黑暗,曲折的深处,而能够直接趋向不同禅的层次境界,那真是一种无上的财宝,智慧的显现。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我們不能去除自我的假象?因為無明不知道啊,也就是我們是否知道自已的苦,其次,要知道如何对冶这些苦,我們必須從禅修的路上下苦功,我們必須体驗到無我,至小一次,看看这個自我的假象是何等光景,因此,我們必須透过禅修才可以做到,这是佛陀教導禅那的原因,透过修習禅定和內觀智慧,行者可以觀察苦,從練習開始直至体驗片刻的寂止,此時沒有想,沒有自我投射,只有解脱,自在,喜悅的感覺,以及对能證入實相,生起感恩, 心,要有这種境界,必須具備两個條件,首先行者必須入定,心必須專注一境,不動摇,不散乱,其次,行者对自巳能覺悟要有信心,一旦体驗到安止定,行者会知道这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佛陀所說的法,所有修習者用來去除自我的假象,以便附屬伴随的污染煩惱消失,清净会增長,在當下,智慧展開,自巳達成證悟,安住在喜悅中,除了智慧以外,行者也可以用洞察力,觀智与洞察,透过超越的智見,所證得的智慧很重要,这種智見無法從儀式,求拜和老師或信仰獲得,只能從自已身心的呈現中獲得,超越的智見,非普通的知識見解,它与我們的經驗有関,对自我的意義沒有任何疑惑,换言之,就是有了解的体驗,佛陀和所有的古聖賢,比丘和老師也只是指路人,所有導師只能指路,引領行者到正确的道,走不走就靠我們自已,在佛陀時代,人們聽一次佛陀說法就開悟了,这是佛陀特有的智慧,能啟發學生,需然我們冇法聽佛陀說法,但可以閱讀佛陀留下来的許多開示和修行上的指導,我們只能跟隨他的道行了,行者透过超越的智見,需要時間和堅持持續的練習下去,是不容易的,但值得用時間證悟和獲得智慧,證悟指有所体驗,獲得它对行者有深入的了解,佛陀說污染煩惱也会消失,一旦自我的假象消失,行者的心就不会有負面情緒,我們一再的觀察心,就可以得知这善果有多大,这叫做返照智或省察智,佛陀說,污染煩惱消失後,清净就会相对增長,所有的貪嗔痴都來自自我的假象,一旦自我的假象消失,內心剩下的只有純潔和明净,自我需要保護,需要感官的滿足,也需要安全,然而这世間那有安全和滿足?我們買不到,郤讓保險公司賺了一大筆,用錢去買安全感,而內心深處仍缺乏安全感,是谁在感受?當然是自我了,然而,如果没有自我,就沒有人需要安全感了,身与心就只是身与心而已,自我是不存在的,如果自巳強烈抗拒的話,这表示我們对自我的執著是多麼强,多麼想要,行者如果在禅修和过程中,体会苦,當行者感受到苦時,自巳会問自已?為什麼会有这些苦?一定是某人或某事使我受苦,直到有一天,我知道,其實是自巳的心在制做苦,遵循佛陀的教導,也就是依法修行,日子有功,事情会改變,清净法会增長,內心会净化,不論是理智的心,或情感的心,由善意代替惡意,以正面的心理反應,所有的貪嗔負面情緒,抗爭,反抗,郤也只会带來不快,令心受苦受累,所以只有愚昧的人才会執著它,行者依法學会向善止恶,而是能運用自如,喜悅自在邁向道,你每天最應該做的事,是禅修,有堅持嗎?

第二条

心是非常複雜和散乱,所以要用禅修去看,了解跟心相處,慢慢才能夠真正學到佛法,佛陀也只有一個心,除了'心之外,什麼也沒有,因此從心下手,所有的時間,都是自已的,如果你在修習的時候,心還在跟随慾望,散乱,到處跑,或者希望自已進步,你要留意了,觀禅是在减,不要,捨得放下啊,所有妄想里面,都只是慾望,連想自己進步也是慾望啊,是回到當下,只是知,不加也不减,隨生起,灭去而巳。

第三条

但禅要學智慧禅,在生活裡面能夠放下,真正体驗,过很真實的生活,要过很真實的生活,必須很真實面对自己,要很真實面對自己,就必須要坐禅,禅修就是花時間跟自己在一起,了解自己,回到自己的當下,知道自已,從禅修裡面你会找到自己,才能夠享受靈性,因為自己的心,總是跟慾望走,停不下来,一直追逐,物質世界你永遠冇法滿足,只有靈性的精神世界,有寧靜,自在,安稳,念住,覺知,止息,才能夠解決物質文明的問題,寧靜是左右腦的統覺,如果自己冇修習,会随波逐流於生死輪廻,唯有業的不相同時,就很容易能看見每一颗心都同步趨向更遼闊而清净的道上,進入光明的內心世界,從那一刻起,我們的心都將拥有一致的經驗。

第四条

禅是智慧,禅就是心,從禅找到心,從心找到智慧,禅的方法,是用减法而不是加法,一層一層剝開作用於心的層層負擔,也就是解剖自已的心,禅修就是跟自己徹底和平相處,定,静,住,去除外在複雜变化,歸于静止,把一切煩惱,束縛,壓力放開,回到當下,在知,回到心的覺知上,練習禅修,就是慢慢看清自巳心的真實本性,現在的物慾世界,資訊,腦根整個都在處理很複雜而快速的訊息,疲勞,壓力,要從这個雜乱世間,能夠找到讓自己安定的方法,是很困難的,禅修可以抒解壓力,轉化內心的執著,也可以讓身心靈充氧,禅定才能把心安住。至於從它們那兒能獲得多少智慧,就完全在於我們的辨別力和洞察力了。在精神上,則是仰賴过去禅修經驗的積累。而那些發現有助益的,或自己经驗过的,都必須加以利用。一旦找到自巳的道之後,我們就不会迷失於內心的黑暗,曲折的深處,而能夠直接趨向不同的禅的層次境界,那真是一種無上的財宝,智慧的顯現。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持续修行,得智慧,断轮回|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2)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校对:欣)

第一条
        修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阶过程,人与人之间的见解难免会有相左之处。然而,佛陀直接而明了的教导,道出了真实的平静与心的自由并不存在于世间法中,皆有感在面对困扰与恐惧的情境时,很难不随波逐流。无明与自我概念,会使我们无法放下,心会想占有,已经养成的惯性思考模式正阻挡着内心的视野。我们必须跳脱出来,并觉悟一切外相的虚妄。
        关于这个身体,我们认为我们拥有它,对不对?多大的负担啊,这具身体不是给我们制造很多痛苦吗?如果我们真的拥有它的话,它为何又不听从我们呢?它为何没有服从我们的命令?疾病来时,疼痛生起时,能不病吗?不死吗?
        身体只是我们的过客,所有在身体上发生的都只是生灭事件。没有什么好烦忧的。我们只要继续修行,不要在下一世又回来。我们的禅修越是进步,心就会变得越警觉、越清醒,而且越能领会、明了和接受不同的看法。
        修禅的心深知外在所见的绝非真实,真正重要的是使你的见解和真理一致,一旦你的见解正确了,心马上便会平静,如果你的见解是错的,一切事物即刻会错。对于修行,你所需要的一切事物,呼吸与心都早已在那儿了。因此,尝试使你的见解与呼吸一致,那么你便不须要在你的禅坐上耗费很多力气了,这颗心将会立刻安静下来而静止。只要持续地修行,你将在你自己身上寻出究竟。

第二条
        我们的心常常跟着现象跑,没有办法停止,会非常的累,所以要降低贪婪、物化的习气,回到清净、自然、检朴的生活。日常生活中觉察灵性,而不是物质,灵性要一直接近,发展智慧,才会契入道而向果。因为我们有物质的想法,为了净化你物质的想法,贪婪的想法,所以要用方法,净化那个想法。要超出生死轮回,就要冲出意识的贪婪业力,所以要用方法,冲出轮回、物化的执着。

第三条
        如果心还未达到清净的层次,轮回将无可避免。有人可能会否认死后有轮回,或者持虚无的主义,否定死后生命会延续的任何可能,但是信仰无法改变事实,一个人意识知道的根本特性不受任何猜测所主宰,也不会被个人的观点或意见所影。,它是一个人自己内在的主宰,与业力结合,凌驾一切猜测思想之上。结果是一期生命完结,投生另一期生命,如:陆上、海或水中生命,或饿鬼、天、梵的生命,心意识投生这些道中,是相应的业力,业力是决定性的因素,它驱使心在轮回中流转无尽。
第四条
        当我们有了禅的时候,就有穿透性,没有禅的时候,就有时空性。时间是一个现象问题,每一个现象都在时间中产生,看你在时间里面是怎么去造作这些东西。文字只是表达,个人的领悟各有不同,如果不懂文字,就要用心,而禅是心,领悟也是心,只有知识不修心也没有用。禅为道用,用是智慧,没有智慧行道难,如果我们讨论它们,它们只不过是理论,而不是真正的佛法,宁可不讨论,因为它不是事实,除了你无中生有,结果什么也没有。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修行,是一個持續不断的進階过程,因此,人与人之間的見解難免会有相左之處。然而,佛陀直接而明瞭的教導,道出了真實的平静与心的自由並不存在於世間法中,皆有感在面对困擾与恐懼的情境時,很難不随波逐流。無明与自我概念,会使我們無法放下,心会想佔有,巳经養成的慣性思考模式正阻擋著內心的視野。我們必須跳脱出来,並覺悟一切外相的虚妄。関於这個身體呢?我們認為我們拥有它,对不对?多大的負擔啊,这具身體不是給我們制做很多痛苦嗎?如果我們真的拥有它的話,它為何又不聽從我們呢?它為何沒有服從我們的命令?疾病來時,疼痛生起時,能不病嗎?不死呢?身體只是我們的过客,所有在身體上所發生的都只是生灭事件。沒有怎麼好煩憂的。我們只要繼續修行,不要在下一世又回來。我們的禅修若是越進步,心就会变得越警覺,越清醒,而且越能領会,明瞭和接受不同的看法。修禅的心深知外在所見的絕非真實,真正重要的是你使你的見解和真理一致,一旦你的見解正確了,心馬上便会平静,如果你的見解是錯的,一切事物即刻会錯。对於修行,你所需要的一切事物,呼吸与心都早已在那兒了。因此,嘗試使你的見解与呼吸一致,那麼你便不須要在你的禅坐上耗費很多力氣了,这顆心將会立刻安静下来而静止。只要持續的修行,你將在你自巳身上尋出究竟。
第二条
我們的心常常跟著現象在跑,沒有辦法停止,会非常的累,所以要降底貪婪,物化的習氣,回到清净,自然,檢樸的生活,日常生活,覺察靈性,而不是物質,靈性要一直接近,發展智慧,才会契入道而向果,為了净化你有質的想法,帶質的想法,因為我們有物質的想法,所以要用方法,净化那個質,要超出生死輪廻,就要衝出意識的貪婪業力,所以要用方法,衝出輪廻,物化的執著。
第三条
如果心還未達到清净的層次,輪廻將无可避免,有人可能会否認死後有輪迥,或者虚无的主義,否定死後生命会延續的任何可能,但是信仰无法改變事實,一個人意識知道的根本特性不受任何猜測所主宰,也不会被個人的觀点或意見所影响,它是一個人自己內在的主宰,与業力結合,凌駕一切猜測思想,結果是一期生命完结,投生令一期生命,如陸上,海或水中生命,或餓鬼,天,梵的生命,心意識投生这些道中,是相應的業力,業力是决定性的因素,它驅使心在輪廻中流轉无尽。
第四条
當我們有了禅的時候,就有穿透性,沒有禅的時候,就有時空性,時間是一個現象問題,每一個現象都在時間中產生,看你在時間裡面是怎麼去做作这些東西,文字只是表達,但個人的領悟各有不同,如果不懂文字,就要用心,因為禅是心,領悟也是心,只有知識不修心也冇用,禅為道用,用是智慧,冇智慧在道上難,如果我們討論它們,它們只不过是理論,而不是真正的佛法,寧可不討論,因為它不是事實,除了你無中生有,結果什麼也沒有。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什么是正念力和精进力|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3)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校对:欣)

第一条

正念力

        精进直接导引出正念的开展,是心灵的能力。我们解释正念的心理状态为心的充实,在专注之中没有障碍,没有排斥,它包容涵盖了经验的每一个面向,觉知之外,一无所有。不管我们在做什么,也不管我们是什么,它可以激起我们觉知的特质。

        观受的正念提供了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在反应状态早已被牵制蒙蔽的心,假设这颗心迷失在欲望的状态,有强烈的和愉悦的影响在吸引着注意力,除了注意身体的觉受与意象的呈现之外,假使我们能清晰而明确地觉照身体与意象的愉悦感,我们就可以很直接的看到就是这个愉悦感攫取了你的心,并支配着攫取的动作。

        当我们了解渴望是如何被感觉支配时,我们可以做不同的决择。当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强烈执着与嗔心的状态下,观受的正念可以成为你觉照与解脱的强而有力的工具。当有强烈情绪出现的时候,观身与观受是会有帮助的,亦即非常专注的去觉知眼前身体的感受,到底这种感觉是愉快还是不愉快。这个训练帮助我们念念分明并且使情绪不致于迷失在个人的故事之中,加这加那。

        觉知不同精神状态的功能,我们可以觉知到渴望是一种障碍,正信是一种心灵助益。当正念的运用增长之后,对于一些基本的律则或法理也会有所觉知,四圣谛、八正道、能觉与所觉的关系。借此觉知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时时刻刻保持正念保持觉知状态,能以理智增强正信,并使我们的生命达到究竟。

       正念的特性绝非浮短浅薄,它是敏锐而深广的。假使我们扔一根浮木到河流中,它将在河流表面上下浮动,如果扔一颗小石子到河流中,它立刻沉没。如果我们对一个事物执持正念,我们的觉知将深深沉入其中,只要正念持续,对它的观察也将持续,不会有片刻的心不在焉,心与物如面对面一般,是直接的、专注的、深沉的、敏锐的。即心物合一。正念也显示是一种保护作用,因为当我们持正念时,我们被保护免于受贪、嗔、痴支配,它们是在我们生命中制造痛苦与疑虑的根源。

第二条

精进力

        佛教的任何宗派都有精进的修行,可以藉着观照来激发,亦即观照死亡的必然性和人生的无常性。我们无法掌握事情的发展,但想想当下生命的不确定性,世界上存在着这么多分裂的力量,而且有这么多毁灭的潜在危机。

      无常,生命中不确定的特质,形成了法与真理。是人类最珍贵而稀有的礼物,是我们所不可忽略的。精进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是初步的努力,它是鼓舞或自愿地走向发觉生命的正途。第二个是自由与超越的努力,它是勤勉的且遭遇困难时不会迟疑畏缩。第三个是不退转的努力,它不会使能量减少或淤滞,而会不断产生力量导引我们走向解脱之途。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正念力

精進直接導引出正念的開展,是心靈的能力。我們解釋正念的心理狀態為心的充實,在專注之中沒有障礙,沒有排斥,它包容涵蓋了經驗的每一個面向,覺知之外,一無所有。不管我們在做怎麼,也不管我們是怎麼,它可以激起我們覺知的特質。觀受的正念提供了一把鑰匙,為我們開啓了在反應狀態早巳被牽制矇蔽的心,假設这颗心迷失在欲望的狀態,有强烈的和愉悅的影像在吸引著注意力,除了注意身體的覺受与意象的呈現之外,假使我們能清晰而明確地覺照身體与意象的愉悅感,我們就可以很直接的看到就是这個愉悅感攫取了你的心,並支配著攫取的動作。當我們了解渴望是如何被感覺支配時,我們可以做不同的决擇。當我們發現自巳處在强烈執著与嗔心的狀態下,觀受的正念可以成為你覺照与解脱的強而有力的工具。當有强烈情緒出現的時候,觀身与觀受是会有幫助的,亦即非常專注的去覺知眼前身體的感受,到底这種感覺是愉快還是不愉快。这個訓練幫助我們念念分明並且使情緒不致於迷失在個人的故事之中,加这加那,覺知不同精神狀態的功能,对於渴望的作用我們覺知是一種障礙,对於正信的作用覺知是一種心靈助益。當正念的運用增長之後,对於一些基本的律則或法理也会有所覺知,四聖諦,八正道,能覺与所覺的関係,藉此覺知可以開展我們的智慧,時時刻刻持正念保持覺知狀態,能以理智增强正信,並使我們的生命達到究竟。正念的特性絕非浮短淺薄,它是敏銳而深广的。假使我們扔一根浮木到河流中,它將在河流表面上下浮動,如果扔一顆小石子到河流中,它立刻沉沒。如果我們对一個事物執持正念,我們的覺知將深深沉入其中,只要正念持續,对它的觀察也將持續,不会有片刻的心不在焉,心与物如面对面一般,是直接的,專注的,深沉的,敏銳的即心物合一。正念也顯示是一種保護作用,因為當我們持正念時,我們被保護免於受貪嗔痴支配,它們是在我們生命中制造痛苦与疑慮的根源。

第二条

精進力

佛教的任何宗派都有精進的修行,可以藉著觀照來激發,亦即觀照死亡的必然性和人生的無常性,我們無法掌握事情的發展,但想想當下生命的不確定性,世界上存在著这麽多分裂的力量,而且有这麼多毁滅的潛在危機。無常,生命中不確定的特質,形成了法与真理。是人類最珍貴而稀有的禮物,是我們所不可忽略的。精進可以分為三方面,第一是初步的努力,它是鼓舞或自願地走向發覺生命的正途。第二個是自由与超越的努力,它是勤勉的且遭遇困難時不会遲疑畏縮。第三個是不退轉的努力,它不会使能量减少或淤滞,而会不断產生力量導引我們走向解脱之途。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禅修让心安定,如静止的流水一般|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4)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欣)

第一条

        流动的止水,静止的流水。静止是定,而流动是慧。

        我们禅修是让心安定,如静止的水一般,然后它可以流动。修禅开始,我们学习止水像什么,以及流水像什么。修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将看见它们如何相辅相成。两者都在静止与流动,这是一件不太容易想象的事。我们可了解止水不流动,也可了解流水不静止,但当修行时,我们同时体会两者,心有时不安,有时能静。真正修行人的心就如流动的止水,或静止的流水,行者心中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具有那种特质。

        只有流动是不正确的,只有静止也是不正确的。当我们具有修行的经验时,心将处于这种流水是静止的情况。这是我们从未看过的事,当我们看见流水时,它就是在流动,当看见止水时,它不流动。但在我们心里,它真的会如静止的流水一样。

        在佛法的修行中,我们有禅定与安止,与智慧等持。然后,无论坐在哪里,心都是静止的,且是流动的。静止的流水。每当此事在行者心中发生时,它都是特殊与奇异的,和我们一直以来所知的凡心不同。

        从前,当它流动时,它动,当它静止时,它不动,就只是静止,心可如此比喻为水。但透过禅修,它进入一种状态,即如静止的流水一般。无论我们在做什么,心就如流水,不过是止静的,让我们的心像这样。定慧等持。

第二条

        佛陀的教导是正确的,只是我们的心还没做对,时常处在上上落落的状态,有时修,有时停,从未落实去认真修行。有许多的想法与欲望,但我们若有一颗少欲知足的心,则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很自在。

        为什么还不平静呢?这是必须要思量的事,当它不是真实的时候,就会不平静,真实地修行佛法是引领你去放下。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流動的止水,静止的流水

靜止是定,而流動是慧。我們禅修讓心安定,如静止的水一般,然後它可以流動。修禅開始,我們學習止水像什麼,以及流水像什麼。修行一段時間後,我們將看見它們如何相輔相成。兩者都在静止与流動,这是一件不太容易想像的事。我們可了解止水不流動,也可了解流水不静止,但當修行時,我們同時体会兩者,心有時不安,有時能静,真正修行人的心就如流動的止水,或静止的流水,行者心中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具有那種特質。只有流動是不正确的,只有静止也是不正确的。當我們具有修行的經驗時,心將處於这種流水是静止的情況。这是我們從未看过的事,當我們看見流水時,它就是在流動,當看見止水時,它不流動。但在我們心裡,它真的会如静止的流水一样。在佛法的修行中,我們有禅定与安止,与智慧等持。然後,無論坐在那裡,心都是静止的,且是流動的,静止的流水。每當此事在行者心中發生時,它都是特殊与奇異的,和我們一直以來所知的凡心不同。從前,當它流動時,它動,當它静止時,它不動,就只是静止,心可如此比喻為水。但透过禅修,它進入一種狀態,即如静止的流水一般。無論我們在做怎麼,心就如流.水,不过是止静的,讓我們的心像这样。定慧等持。

第二条

佛陀的教導是正确的,只是我'們的心還沒做对,時常處在上上落落的狀態,有時修,有時停,從未落實去認真修行,有許多的想法与欲望,但我們若有一颗少欲知足的心,則無論走到那都能很自在。為怎麼還不平静呢?这是必須要量的事,當它不是真實的時,就会不平静,真實地修行佛法是引領你去放下。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正确的心态与知见|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5)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欣)

        开始禅修时,往往不知道所谓止在一点是在哪里?心很散乱,想要攀一些缘或一个境,随息虽然比较细了,有些节奏了,不过还有呼吸让我们去专注。但是止的时候,这些都没有了,甚至有时连触觉也没有,只是一种意相。这时心里会感到很空虚,很空洞,而想要捉一些东西。

        之后觉察到呼吸,又退回去随息,随了一段时间,又会进入止。或有时一些念头转粗时,可能就掉回不在呼吸上,之后会再随呼吸,随了之后再进入止。到证止时,心就可以安住在方法上,知道有妄念,但不会受妄念所干扰。这是属于欲界的定境。

        假如能够一直保持这个功夫,观呼吸要练习很多,守住那个境,不必刻意用力,练习得足够多,渐渐地就可以进入比较深细的定。但是过程中,妄念还是一直跟随着我们,只不过方法用得愈深,心住得愈细。会出现的妄念往往都是我们心里潜伏着的,或是比较深细的烦恼。

        如果打坐时,觉察到妄念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就表示这些妄念还很粗,工夫也很粗。当功夫很稳时,就会与善法相应,反之,就很容易被妄念拉走。上上落落,来来回回,但持续的用功,用方法,用到终于能够把自已的心安住在一个境上时,即是修止。止了之后,就可以修观 ,或进入比较深细的定境。

        有些人修行,可能是想从定中得到感应或神通,也即是说,能够入定的话,心的力量会加强。不过,那时若没有智慧的引导,这些力量可能反而会左右了我们。因为力量强了之后,若自己内在的道德或知见不够,将无法控制这种强而有力的作用,最后便会被它牵引而去,入了桃花园,游花园不想出来了。

        假如没有正确的道德与知见来指导,这好比手上有武器而这项武器就会变成造业的工具了。所以修定之前,若没有正见引导,就会出现问题,这也是观呼吸的时候,先观而后止跟随,观止平衡的发展,与只是修定的分别了,这也是宣隆禅修法在呼吸上,下功夫的重点了。

        有时是心态与知见出了问题,打坐时要一心一意地用功,因为功夫用得好的话,止观一齐起作用,有定而启发智慧。这些见解大家都有,只是力不从心,坐下去时,贪嗔慢心起了,心就不是这样了,所以有些人打坐会愈坐愈偏,是因为微细的心理未能紧紧地依正见做调和。

        其中,最容易阻碍我们用功的心态便是慢心,自卑与人比较,用门面功夫来装饰自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修行。我们不要以为每个人用功时,心念都很善良,有时贪嗔起,什么花招都会出来的。妄念本来就是在反映我们现实生活的状况。生活中的一些习气,会熏入我们的心里,成为妄念,有时不善心起,会作出许多反应,在打坐时也会的。这些心态很微细,一不小心让它得逞,后果就严重了,那时已忘记应该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来用功,因为慢心,妒嫉心或自卑心太强,不是放弃,就是走偏,覆盖了所有的善念。所以功夫用不上,也不能够进步,愈无法进步便会偏离正道。

        因此,我们真的要很细心地注意观察自己的妄念。修行要往内修,不是向外求。

        如果修行出了问题,烦恼没有断,我们都会有这些问题,所以修行时要很注意自己的心态。有时只是一个很微细的作用闪过,就会把我们拉到另一个方向去,尤其是慢心,一定要设法调整。

        修行是个人的事,不能和别人比较,慢是根本烦恼的一种,每一个人心里都有慢,修行要将自己的心打开来看,往内修,不向外追求的。如果打坐时发现我们有这种心态。就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把它调整过来,调整之后,知见就会发挥它的功能,将我们带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去。所以不要因为烦恼和妄念的出现而觉得烦躁,从中我们才能够看到自已的问题。

        妄念其实是在传达很多重要讯息给我们,只是看我们怎样去吸收它,接受它,明白它,所以不要怕妄念。面对它,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一些问题,包括不正确的心态,一旦看清楚了,就知道问题在哪儿了。修行是往内修而能够调整,向着道的方向迈进。

 

繁体原文:

正确的心態与知見

開始禅修時,往往不知道所謂止在一点是在那里?'心郤很散乱,想要攀一些緣或一個境,随息虽然比較細了,有些節奏了,不过還有呼吸讓我們去專注。但是止的時候,这些都沒有了,甚至有時連觸覺也沒有,只是一種意相。这時心裡会感到很空虚,很空洞,而想要捉一些柬西。之後覺察到呼吸,又退回去随息,随了一段時間,又会進入止。或有時一些念頭轉粗時,可能就掉回不在呼吸上,之後会再随呼吸,随了之後再進入止,到証止時,心就可以安住在方法上,知道有妄念,但不会受妄念所干擾。这是屬於欲界的定境。假如能夠一直保持这個功夫,觀呼吸要練習很多,守住那個境,不必刻意用力,練習得足夠多,漸漸地就可以進入比較深細的定。但是过程中,妄念還是一直跟随著我們,只不过方法用得愈深,心住得愈細,会出現的妄念往往都是我們心裡潛伏著的,或是比較深細的煩惱。如果打坐時,覺察到妄念是最近發生的事情,就'表示这些妄念還很粗,工夫也很粗。當功夫很穩時,就会与善法相應,反之,就很容易被妄念拉走。上上落落,來來回回,但持續的用功用方法,用到終於能夠把自已的心安住在一個境上時,即是修止。止了之後,就可以修觀 ,或進入比較深細的定境。有些人修行,可能是想從定中得到感應或'神通,也即是說,能夠入定的話,心的力量会加强。不过,那時若沒有智慧的引導,这些力量可能反而会左右了我們。因為力量强了之後,若自己內在的道德或知見不夠,將無法控制这種强而有力的作用,最後便会被它牽引而去,入了桃花園,遊花園不想出來了。假如沒有正确的道德与知見来指導,这好比手上有武'器而这項-武器就会变成造業的工具了。所以修定之前,若沒有正見引導,就会出现問題,这也是觀呼吸的時候,先觀而後止跟随,觀止平衡的發展,与只是修定的分别了,这也是宣隆禅修法在呼吸上,下功夫的重点了。有時是心態与知見出了問題,打坐時要一心一意地用功,因為功夫用得好的話,止觀一齊起作用,有定而啟發智慧。这些見解大家都有,只是力不從心,坐下去時,貪嗔慢心起了,心就不是这样了,所以有些人打坐会愈坐愈偏,是因為微細的心理未能緊緊地依正見做調和,其中,最容易阻礙我們用功的心熊便是慢心,自卑,与人比較,用門面功夫來裝飾自巳,怕別人不知道自巳有修行,我們不要以為每個人用功時,心念都很善良,有時貪嗔起,怎麼花招都会出來的。妄念本来就是在反映我們现實生活的狀況。生活中的一些習氣,会熏入我們的心裡,成為妄念,有時不善心起,会作出許多反應,在打坐時也会的。这'些心熊很微細,一不小心讓它得逞,後果就嚴重了,那時已忘記應該要調整自巳的心態來用功,因為慢心,妒嫉心或自卑心太强,不是放棄,就是走偏,覆蓋了所有的善念,所以功夫用不上,也不能夠進步,愈無法進步便会偏离正道,因此,我們真的要很細心地注意觀察自巳的妄念。修行要往內修,不是向外求。如果修行出了問題,煩惱沒有断,我們都會有这些問題,所以修行時要很注意自巳的心態。有時只是一個很微細的作用閃过,就会把我們拉到另一個方向去,尤其是慢心,一定要設法調整。修行是個人的事,不能和別人比較,慢是根本煩惱的一種,每一個人心里都有慢,修行要將自巳的心打開來看,往內修,不向外追求的。如果打坐時發現我們有这種心態。就要不断地提醒自巳把它調整过来,調整之後,知見就會發揮它的功能,將我們帶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標去。所以不要因為煩惱和妄念的出現而覺得煩躁,從中我們才能夠看到自已的問題。妄念其實是在傳達很多重要訊息給我們,只是看我們怎樣去吸收它,接受它,明白它?所以不要怕妄念,面对它,就可以看到自已的一些問題,包括不正确的心熊,一旦看清楚了,知道問題在那了,修行是往內修而能夠調整,向道的方向邁進。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人生需要放手|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6)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校对:欣)

                   人生需要放手。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路上奔跑,一直在追逐那仿佛永远达不到的目标,心很累,但只要我们稍微停下来回头看看,也许会发现当初的目标早已在身后了,引诱我们的是不断升级的欲望。

        欲望就像一条锁链,一个连着一个,永远都不可能满足,而我们永远都会为自己的欲望找到借口。人的一生就好像一盏灯,欲望则是灯光,当灯光燃烧得太过剧烈之时,灯油就会枯竭。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不过很少有人做到无欲则刚,人们在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后,通常都不会停下脚步,而是被各种诱因所迷惑,变得不知满足,并且能轻易地就能找到借口。欲望是一片茫茫苦海,你要用健康和时间付出代价,若能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时停下追逐的脚步回头看看,就能好好地驾驭它们。

        有所求,并求之有度,才不会迷失自我。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放手的,曾经以为不能放手的东西,只是生命瞬间的一块跳板,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包括情感,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一切就会改变,因为也是无常的。

        人在跳板上,最痛苦的不是跳下那一刻,而是跳下之前心里的挣扎,犹豫、无助、无法向别人倾诉,闭上眼睛,鼓起勇气,跳了就过去了。生命当中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也有更多东西需要勇于放手。永不放弃的坚守确实顽强,但明智的放手要有勇气与智慧,是洞察万物规律和自身条件之后的理性选择,也是另外一种坚守。放手和坚守一样,对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闪耀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

        人生的道上都会遇到岔道,若是在岔道前有太多的犹豫和不舍,则会停滞不前。很多看起来不能放手的东西,只不过是生命的一瞬间,有很多可能是多余的、不必要的。其实放手并没有那么艰难,只需鼓起勇气,不用想得太复杂,轻轻一跃,放手不是深渊,而是一尺之水,一带而过,对于内心的修行而言,这简简单单的一带而过就是一次飞跃。

       固执地认为不能放手的东西,未必真的不能放手,不能放手的仅仅是自我的挣扎与是我的想法。放下是解开心灵枷锁的钥匙,经历过一次,便是一次人生的升华。放下是大智慧,需要大勇气。

 

繁体原文:

人生需要放手

很多時候,我們一直在路上奔跑,一直在追逐那彷彿永遠達不到的目標,心很累,但只要我們稍微停下来回頭看看,也許会發現当初的目標早已在身后了,而且引透我們的是不断升級的欲望。欲望就像一条鎖鏈,一個連著一個,永遠都不可能滿足,而我們永遠都会為自巳的欲望找到借口,人的一生就好像一盏燈,欲望則是灯光,当灯光燃燒得太过剧烈之時,灯油就會枯竭,人的欲望,無窮無盡,不过很少有人做到無欲則剛,当人們在實現了自巳的目標後,通常都不会停下脚步,而是被各種誘因所迷惑,被变得不知滿足,並且能輕易地就能找到借口,欲望是一片茫茫苦海,你要用健康和時間付出代價,若能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不時停下追逐的腳步回頭看看,就能好好地駕馭它們。有所求,并求之有度,才不会迷失自我。其實,沒有什么東西是不能放手的,曾經以為不能放手的東西,只是生命瞬間的一块跳板,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包括情感,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一切就会改變,因為也是無常的,人在跳板上,最痛苦的不是跳下那一刻,而是跳下之前,心里的挣扎,犹豫,无助無法向别人傾訴,閉上眼睛,鼓起勇氣,跳了就过去了。生命当中有很多東西需要堅守,也有更多東西需要勇于放手。永不放棄的堅守确實頑強,但明智的放手要有勇氣与智慧,而是洞察万物規律和自身條件之后的理性选择,也是另外一種堅守。放手和堅守一样,对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它閃耀著理性和智慧的光芒。在人生的道上都会遇到岔道,若是在岔道前有太多的犹豫和不舍,則会停滞不前,很多看起來不能放手的東西,只不过是生命的一瞬間,有很多可能是多餘的,不必要的。其實放手并沒有那麼艰難,只需鼓起勇氣,不用想得太覆雜,輕輕一跃,放手不是深淵,而是一尺之水,一帶而过,对于內心的修行而言,这簡簡單單的一帶而过就是一次飞跃。固執地認為不能放手的東西,未必真的不能放手,不能放手的仅仅是自我的挣扎与是我的。放下是解開心灵枷鎖的钥匙,經历过一次,便是一次人生的升华,放下是大智慧,需要大勇氣。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看远,看透,看淡|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7)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看远,看透,看淡

        淡泊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心境,更是超脱尘世的豁达,是领悟人生,参透世界之后的一种从容,是辛苦修行之后的大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让我们不再虚伪,也不需要圆滑,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达到平静宁和的境界,面对万事万物,坦然安详,才不会被俗世繁华中的浮躁和纷扰所诱惑,才可以心境清明,不染尘埃。

        当我们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有些东西并不合理,但是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是必须依靠。学会驾驭自己的生活,即使困难重重,也要满怀信心地向前,不自持,不自卑,不抱怨,相爱的人,相爰而不相执,是内心真正的放下,一日一日过,一步一步行,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悦和必然的抵达,在于我们自己的修持。

        人生并非完美,我们每日德智兼修,就是在力求尽善尽美,在逐渐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明白人生和自我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要学会与人相处,人,要像骑手那样胆大而心细。一切痛苦源自我执,但无执并不是一下子能够做到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与训练。无执之人,不会有一定要放弃什么或战胜怎么的想法,他们能够与世间的一切和平相处。

         很多事物的存在是不是合理,都无须介怀,只有学会驾驭生活,才不会随波逐流。剔透的美玉,需要经过自然界长期而又持久的孕育,同样,只有被不断雕琢与磨练,心才会更加纯净。领悟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对待我们所受的苦,明白苦难存在的意义,从而不再自怜自卑,怨天尤人。

        驾驭自己,驾驭生活,即使面对病苦困苦,重重艰难,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前行,这如同鸟儿若不能牢牢控制翅膀,就飞不上高空。哪怕生活波涛汹涌,也应牢牢驾驭,满怀信心地走下去。真正掌握了,驾驭了,才会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就算置身风雨,内心也必是一片明媚,反之,就算晴空万里,内心也早就湿透了。面对名利加锁,我们更需要往远处看,看过山外的山,天外的天,就不会那么急功近利地抱定,功利之心,自己才能活得更加自在宽博。

        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后,人到中年就会看得更加通透,到了老年则应该看淡,看透。修行也是一样,是一条漫长的路,看无数的风景与景致,如对境偏执了一丁点,你就会停留在那了。

繁体原文:

看遠,看透,看淡

淡泊不仅是一種良好的心境,更是超脱塵世的豁達,是領悟人生,参透世界之後的一種從容,是辛苦修行之後的大悟,不以物喜。不以巳悲,可以讓我們不再虚偽,也不需要圓滑,還原一個真實的自我,達到平静宁和的境界,面对万事万物,坦然安詳,才不会被俗世繁华中的浮躁和紛扰所誘惑,才可以心境清明,不染尖塵。當我們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來戰勝而是用來相處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白,有些東西并不合理,但是必須相信,有些東西并不牢固,但是必須依靠。學会駕馭自己的生活,即使困难重重,也要滿怀信心地向前,不自持,不自卑,不抱怨,相爱的人,相爰而不相執,是內心真正的放下,一日一日过,一步一步行,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悅和必然的抵達,在於我們自己的修持。人生并非完美,我們每日德智兼修,就是在力求尽善尽美,在逐渐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明白人生和自我不是用來戰勝的,而是要學会与人相處,人,要像騎手那样胆大而心細。一切痛苦源自我執,但無執并不是一下子能夠做到的。需要經过長時間的修行与訓練。無執之人,不会有一定要放棄什麼或戰勝怎麼的想法,他們能夠与世間的一切和平相處。很多事物的存在是不是合理,都無須介怀,只有學会駕馭生活,才不会随波逐流。逷透的美玉,需要经过自然畀長期而又持久的孕育,同样,只有被不断雕琢与磨練,心才会更加純净。領悟到这一点,我們才能正确对待我們所受的苦,明白苦難存在的意義,從而不再自怜自卑,怨天尤人。駕馭自己,駕馭生活,即使面对病苦困苦,重重艰难,也要一步一個腳印地繼續前行,这如同鳥兒若不能牢牢控制翅膀,就飛不上高空。哪怕生活波涛汹涌,也應牢牢駕馭,滿怀信心地走下去。真正掌握了,駕馭了,才会有一顆强大的內心。就算置身風雨,內心也必是一片明媚,反之,就算晴空萬里,內心也早就湿透了。面对名利加鎖,我們更需要往遠处看,看过山外的山,天外的天,就不會那麼急功近利地抱定,功利之心,自己才能活得更加自在寬博。在经歷了歲月的洗禮之后,人到中年就會看得更加通透,到了老年则應該看淡,看透。修行也是一样,是一條漫長的路,看無數的風景与景致,如对境偏執了一丁点,你就会停留在那了。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善用每一天|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8)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 欣)

        善用每一天。
        谁知道我们这一生中还有多少时日,你的每一天怎样过,取决于你早晨起床时,第一件事是否下定正念的决心。双眼睁开时,马上觉醒,这便是一天的开始,也是正念的开始。
        明天是不存在的,唯有当下,如果未来不可得,过去也不可得,那我们还有什么呢?实际上只有一刹那的迅速,超越我们所能比拟。可是,借由善加利用每一刻,我们终将能够善用刹那间的觉醒,最后结成深度内观的果实。
        很多人一觉醒来,心都是混乱的,心不在焉的,不知每天应该怎样过。混乱、心不在焉是一种苦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不和谐的心之状态,用佛教四念处的修行来形容,就是失念。
        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的心,像一张被捏得乱七八糟的纸,是疲惫而难受的,失念的人心就是这样。以原始佛教的观点看来,所谓众生就是一群逃避当下的人,老是想办法把自己的心放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没在当下,所以人总是心不在焉。
        我们一切的意识活动,总是因情绪的缘故,在刹那刹那间改变。我们从自己的经验就可以得知,光从早上到中午,我们的情绪就变化了无数次,内心也随着起伏。总之,人总是努力逃离当下。
        真正四念处的修行,其实很简单而不复杂,你的每一天一觉醒来,觉察你的念头,你的第一念在当下,觉知触,觉知感受,心放在身的触受上,一起床不要让自己的心向外飘。
        对大多数人而言,清晨的时间通常是最佳的时刻,因为晚间睡眠时不像白天受到那么多念头的轰炸,因此,清晨时间会比较平静。如果我们能从打坐半个小时开始,然后再逐渐延长,直到整个小时为止,当然不用上班的例外,时间自已调整,每星期可以加时。
        我们必须具备足够的智慧,方能明白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当然初阶者对方法仍有迟疑,不知如何练习,但我们总要有好的开始。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今天能活着真好,心怀感恩能引导心进入一种较容易吸收的境界,并要善加利用你的每一天。一天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先坐下来禅坐,也可以是早一点起床。
        大多数人都死在床上,因为那是善终的地方,可是,却不是浪费时间的好地点。一旦我们过了青少年的岁月,就不需要这么长的睡眠时间了。我们的身体,我们认为属于我们的。
        不论是人或财物,一切皆为无常,我们须为自已所做的业负责。你无法预计你的修行会发展成什么。心有它自己的步伐和阶段,你必须让修行跟随着,和它们一致,那是你获得纯正结果的唯一方法,否则你不是放弃就是放逸。
        坚持来自于信念,智慧来自于正念。只有知道了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才能避免内心世界的膨胀和萎缩,才能得到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进一步提升。如果你说那是容易的,的确,那是容易的。如果你说那是困难的,的确,那是困难,完全取决于你。
        不管发生什么,重点是你正训练你的正念与身体同处,直到它强得足以超越疼痛的地步。当你打坐时,你必须阶段性的放下。修习之中,我们必须具备一个中立的感觉去对应一切的生起,就像看待演员每个时刻所扮演或出现的角色一样,我们必须像一位带着中立感觉的旁观者一般,保持觉知,无论念住何种姿势,我们必须细心地知道,每个当下,烦恼是否存在。这种对身心的清楚知道是正确的修习。
        所以,这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动作中,细心地观照每个当下的内观禅法,而证果是行住坐卧都有机会证得的。

繁体原文:
善用每一天
誰知道我們这一生中還有多少時日,你的每一天怎樣过,取决於你早晨起床時,第一件事就是下定正念的決心。雙眼睜開時,馬上覺醒,这便是一天的開始,也是正念的開始,明天是不存在的,唯有當下,如果未來不可得,过去也不可得,那我們還有什麼呢?實際上只有一刹那的迅速,超越我們所能比擬。可是,藉由善加利用每一刻,我們終將能夠善用有刹那間的覺醒,最後結成深度內觀的果實。很多人一覺醒來,心都是混乱的,心不在焉的,不知每天應該怎樣过,混乱,心不在焉是一種苦的心理狀態,也是一種不和諧的心之狀態,用佛教四念處的修行來形容,就是失念,處在这样一種狀態下的心,像一張被捏得乱七八糟的紙,是疲憊而難受的,失念的人心就是这样。以原始佛教的觀点看來,所謂衆生就是一群逃避當下的人,老是想辨法把自己的心放到另一個地方去,而沒在當下,所以人总是心不在焉,我們一切的意識活動,总是因情緒的缘故,在刹那刹那間改變。我們從自巳的經驗就可以得知,光從早上到中午,我們的情緒就变化了無数次,而內心也隨著起伏。总之,人总是努力逃离當下,故真正四念處的修行,其實很簡單而不複雜,你的每一天一覺醒來,覺察你的念頭,你的第一念在當下,覺知觸,覺知感受,心放在身的觸受上,一起床不要給自巳的心向外飘。对大多数人而言,清晨的時間通常是最佳的時刻,因為晚間睡眠時比較不像白天受到那麼多念頭的轟炸,因此,清晨時間会比較平静。如果我們能從打坐半個小時開始,然後,再逐漸延長,直到整個小時為止,當然不用上班的例外,時間自已調,每星期可以加時。我們必須具備足夠的智慧,方能明白如何實現这個目標,當然初階者对方法仍有遲疑,不知如何練習,但我們总要有好的開始,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今天能活著真好,心懷感恩能引導心進入一種較容易吸收的境界,並要善加利用你的每一天,一天的開始,第一件事就是先坐下来禅坐,也或許是早一点起床。大多數人都死在床上,因為那是善終的地方,可是,郤不是浪費時間的好地点。一旦我們过了青少年的歲月,就不需要这麼長的睡眠時間了。我們的身體,我們認為屬於我們的,不論是人或財物,一切皆為無常,我們須為自已所做的業負責。你無法預計你的修行会發展成怎麼。心有它自己的步伐和階段,你必須讓修行跟随著,和它們一致,那是你獲得純正結果的唯一方法,否則你不是放棄就是放逸,堅持來自於信念,智慧來自於正念。只有知道了自身的長處与不足,才能避免內心世界的膨脹和萎縮,才能得到心灵的充實和精神的進一步提升。如果你說那是容易的,的確,那是容易的,如果你說那是困難的,那是困難,完全取决於你。不管發生怎麼,因為重点是你正訓練你的正念与身體同處,直到它強得足以超越疼痛的地步。當你打坐時,你必須階段性的放下。修習之中,我們必須具備一個中立的感覺去对應一切的生起,就像看待演員每個時刻所扮演或出現的角色一样,我們必須像一位带著中立感覺的旁觀者一般,保持覺知,無論念住何種姿勢,我們必須細心地知道,每個當下,煩惱是否存在。这種对身心的清楚知道是正确的修習。所以,这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動作中,細心地觀照,每個當下的內觀禅法,而証果是行住坐卧都有机会証得的。
注:简体版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转妄念为增长缘|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9)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 觀)

第一条

转妄念为增长缘。

烦恼与妄念一直跟我们一起流转,不可能避开它们。但是,它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其实,若能将它们转化成无贪、无嗔、无痴,就变成菩提了,这即是善心所法。

贪、嗔、痴等烦恼都会在妄念中出现,如果不懂得如何处理的话,可以暂时放下,不要理它。例:在禅修时,由它过,这是修“止”的方法。但这些妄念还是起伏不停,川流不息。

当我们在打坐时,我们只放下一些比较粗的妄念,如果定力不够,心会很散乱,就坐不住想放弃了。但如果每天能打坐用对方法,能够放松自己的身心,让心净化一丁点,让白天一些比较粗重的妄念疏通掉,它们便不会累积。如果每天都能够把当天所面对的种种压力、问题,通过打坐清理掉一部分的话,就不会把它们带到睡眠中,也就不会累积成第二天的毒素,心就比较清净,宽容度也会比较大。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不断地累积问题,从小妄念到很粗的妄念,这个根,若让它一直往下深植,一旦攀住了心,要清理就困难了,用止观的方法,一点一滴的净化掉它们。

在用功的过程中,当心调得比较细时,会看到细的烦恼,它虽然细,却很有力量,因为黏得比较深,攀得比较紧,所以有时一些比较粗的妄念过了之后,深细的妄念就会出现。它的干扰力量强大,即使不理它,继续用功,它仍不时会跑出来,我们只是暂时避开它,并没有真正把这个动力断掉,这时该怎么办呢?继续打坐,尽量回到方法,用心,一心一意专注在观呼吸上,如果是在感受上的话,身体坐紧些,将专注力放在强烈的所缘上,渐渐地妄念会减少,当然这些都是攀得比较深的妄念,而妄念里都有贪嗔,不善念的多,而我们只是清理它的枝叶,树干可能也弄掉一点,可是根还在,过了一段时间又会现前,继续干扰。因此,必须用内观的方法,以智慧从根断除,这就需要长期用功才行,这也是为什么每天要坐禅的原因了,每天净化一点点,日子有功,长期累积的杂染,不会变成性格,坏习惯而障碍你的心了。

在修行道路上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为行者带来轻安、喜悦、理解与彻见的能力,心中的障碍是造成我们不知道何者为重要,何者为不重要的原因。障碍愈深,则心的训练愈少,也因此障碍的累积更加沉重。所以修行和训练是唯一的解脱之道。佛陀所有的教诲皆以反省为基础。导致良知的心声消失不在,危险就会产生,正念是需要相续不断的,不能一曝十寒。定力也要刹那刹那的持续,你的正念才能持续。

 

繁体原文:

第一条

轉妄念為增長緣

煩惱与妄念一直跟我們一起流轉,不可能避開它們。但是,它們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其實若能將它們轉化成無貪,無嗔,無痴,就变成菩提了,这即是善心所法。貪嗔痴等煩惱都会在妄念中出現,如果不懂得如何處理的話,可以暫時放下,不要理它,例在禅修時,由它过,这是修止的方法。但这些妄念還是出过不停,川流不息,當我們在打坐時,我們只放下一些比較粗的妄念,如果定力不够,心会很散乱,就坐不住想放棄了。但如果每天能打坐用方法,这好比說,假如我們每天能夠放鬆自巳的身心,給心净化一丁点,讓白天一些比較粗重的妄念疏通掉,它們便不会累積。如果每天都能夠把當天所面对的種種壓力,問題,通过打坐清理掉一部分的話,就不会把它們带到睡眠中,也就不会累積成第二天的毒素,心就比較清净,空間也会比較大。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不断地累積問題,從小妄念到很粗的妄念,这個根,若讓它一直往下深植,一旦攀住了心,要清理就困難了,用止觀的方法,一点一滴的净化掉它們。在用功的过程中,當心調得比較细時,会看到細的煩惱,它虽然細,郤很有力量,因為黏得比較深,攀得比較緊,所以有時一些比較粗的妄念过了之後,深細的妄念就会出現。它的干擾力量强大,即使不理它,繼續用功,它仍不時会跑出來,我們只是暫時避開它,並没有真正把这個動力断掉,这時該怎麼辨呢?繼續打坐,盡量回到方法,用心,一心一意專注在觀呼吸上,如果是在感受上的話,身体坐緊些,將專注力放在強烈的所缘上,漸漸地妄念会减少,當然这些都是攀得比較深的妄念,而妄念里都有貪嗔,不善念的多,而我們只是清理它的枝葉,树幹可能也弄掉一点,可是根還在,过了一段時間又会現前,繼續干擾。因此,必須用內觀的方法,以智慧從根断除,这就需要長期用功才行,这也是為什麼每天要坐禅的原因了,每天净化一点点,日子有功,長期累積的雜染,会变成性格,壞習慣而障礙你的心了。在修行的道路上的每一個階段,都会為行者带來了輕安,喜悅,理解与徹見的能力,心中的障礙是造成我們不知道何者為重要,何者為不重要的原因。障礙愈深,則心的訓練愈少,也因此障礙的累積更加沉重。所以修行和訓練是唯一的解脱之道。佛陀所有的教誨皆以反省為基礎。導致良知的心声消失不再,危險就会產生,正念是須要相續不断的,不能一曝十寒。定力也要刹那刹那的持續,你的正念才能持續。


注:简体版使用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禅修与禅那|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30)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欣)

        禅修与禅那。

        达到禅那之所以不可欠缺,甚至可说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唯有善加训练使心能稳定地专注,才有足够的力量能彻见生活中的妄见,进而明了藏于其中的绝对真理。

        禅修方法有很多种,除非我们能找到属于自已的禅观之道,否则它将永远是件碰碰运气的事,有时心想做这,有时想做那。继续看进去吧,专注你的正念在呼吸上,止观的平衡方法能增加我们专注的能力,我们应该有能力找出最重要的部分,进而在禅坐中,能反复不断地运用。

        在心理上,则是仰赖过去禅修经验的累积。在生理上,不应吃太饱,能找个安静、清洁的地方轻松地安坐。而那些我们发现有助益的,或自己经验过的,都必须加以利用。一旦找到自己的道之后,我们就不会再迷失于内心黑暗、曲折的深处,而能够直接趋向不同的禅那境界,那真是一种无上的财宝。

        当我们的内心都一致,唯有业的不同时,就很容易能看见每一颗心都同步趋向更辽阔而清净的道上。你会有一刻无我的体验,从而进入光明的内心世界。从那一刻起,我们的心都将拥有一致的体验。但是,我们对这些经验理解和评估的如何,又是取决于我们自己了,未有禅那体验的人与拥有体验的行者,至于从它们那儿能获得多少智慧,就完全在于我们的辨别力和洞察力了。例:我们对喜悦感的无常感到懊恼,就表示我们无法接受无常的真谛,依然视无常为一种不幸的事,盼望能忘却它。这并不明智,而是世俗的反应。这么一来的话,禅修便无法导致内观智慧。

        平静与详和是直觉智慧生起的必要条件和善巧之法,能示现我们世间一切皆是无自性的。我们的感觉是跟着这个我们不再认同的身体在改变,这时候,我们便能够放下生理的感受,一旦经验过生理的轻安之感后,情绪所产生的反应也会是轻安的,这也是当打完坐之后,会发现不安的情绪会消失,身心都会放松的原因,这也是禅那的体验。

        只要我们稳定的修行下去,就能够任凭我们所愿地安住于这种轻安的感觉里当禅坐中达到这个境地时,会获得一种无比的自信。有时,当你经验过强烈痛受,而痛受突然消失时,也会出现轻安和喜悦的状态,因为,我们已从自身的经验中得知,整顿好你的心,致使它能够以自身为依止。从此不再依赖他人,而是你的个人禅修。这是世间法中找不到的独立和安定的感觉。而你无须对这修行感到疑惑,因为在修行上你需要开展的一切美德早已呈现在你的内心了,所有形态的善与恶都呈现在你的内心,你早已知道哪一条路是好的,哪一条路是不好的,一切你所需做的只是训练你的心去掌握好的路,你的心得到了保护和庇佑。

        在你的正念变得越来越圆满时,这出世间的智慧便会从你的正念力量中生起。禅那就像心中的珍宝,心量、道德在禅坐上丰富起来吧。无论你失去什么,就让它失去,但千万别失去了心,内心富足才是你真正的宝藏。

繁体原文:
禅修与禅那
達到禅那之所以不可欠缺,甚至可說是最重要的原因,實在是因為,唯有善加訓練使心能穩定地專注,才有足夠的力量能徹見生活中的妄見,進而明瞭藏於其中的絕对真理。禅修方法有很多種,除非我們能找到屬於自已的禅觀之道,否則它將永遠是件碰碰運氣的事,有時心想做这,有時想做那,繼續看進去吧,專注你的正念在呼吸上,止觀的平衡方法能增加我們專注的能力,我們應該有能力找出最重要的部分,進而在禅坐中,能反覆不断地運用。在心理上,則是仰賴过去禅修經驗的累積,在生理上,不應吃太飽,能找個安静清潔的地方輕鬆地安坐。而那些我們發現有助益的,或自巳經驗过的,都必須加以利用。一旦找到自巳的道之後,我們就不会再迷失於內心黑暗,曲折的深處,而能夠直接趨向不同的禅那境界,那真是一種無上的財宝。當我們的內心都一致時,唯有業的不同時,就很容易能看見每一顆心都同步趨"向更遼闊而清净的道上。你会有一刻無我的体驗,而進入光明的內心世界。從那一刻起,我們的心都將拥有一致的体驗。但是,我們对这些經驗理解和評估的如何,又是取決於我們自巳了,未有禅那体驗的人与拥有体驗的行者,至於從它們那兒能獲得多少智慧,就完全在於我們的辨别力和洞察力了。例,我們对喜悅感的無常感到懊惱,就表示我們無法接受無常的真谛,依然視無常為一種不幸的事,而盼望能忘郤它。这並不明智,而是世俗的反應。这麽一來的話,禅修便無法導致內觀智慧。平静与詳和是直覺智慧生起的必要條件和善巧之法,能示現我們世間一切皆是"無自性的。我們的感覺是跟著这個我們不再認同的身體在改變,这時候,我們便能夠放下生理的感受,一旦經驗过生理的輕安之感後,情緒所產生的反應也会是輕安的,这也是當打完坐之後,会發現不安的情緒会消失,身心都会放鬆的原因,这也是禅那的体驗。只要我們穩定的修行下去,就能夠任憑我們所願地安住於这種輕安的感覺裡。當禅坐中達到这個境地時,会獲得一種無比的自信。有時,當你经驗过強烈痛受,而痛受特然消失時,也会出現輕安和喜悅的狀態,因為,我們已從自身的經驗中得知,整頓好你的心,致使它能夠以自身為依止。從此不再依賴他人,而是你的個人禅修。这是世間法中找不到的獨立和安定的感覺。而你無須对这修行感到疑惑,因為在修行上你須要開展的一切美德早巳呈現在你的內心了,所有形態的善与惡都呈現在你的內心,你早巳知道那一條路是好的,那一條路是不好的,一切你所須做的只是训練你的心去掌握好的路,你的心得到了保護和庇佑。在你的正念变得越來越圓滿時,这出世間的智慧便会從你的正念力量中生起。禅那就像心中的珍宝,心量,道德和禅坐上豐富起来吧。無論你失去什麼,就讓它失去,但千萬別失去了心,內心富足才是你真正的宝藏。

 

注:简体版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老师每日分享 2020年12月合辑 (2020.12)

自我疏导的法则|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

自我疏导的法则|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 校对:觀)

自我疏导的法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都有独一无二的人生之路,在修行路上,无论何时出发,走了多远,只要我们向前看,总会发现前方有人比我们更努力、更专注、更有正念,比自己更加接近目标。可这并不是我们怀疑自己能力的理由。只能说明,有人比我们行动得更早或者跑得更快,理所当然比我们更加靠前一些,所以不要为此感到不安迟疑,停下脚步,或从未开始。

其实,不管我们在修行的路上遇到了任何障碍、困扰,疾病来袭中跌到过多少次,放弃过多少次,也不管速度有多慢,比起那些还站在起跑线上的后来者,都要领先。修行从来都不会迟,不管你多大岁数,起步了就是好的开始,因为只要你努力过,就已经得到了整个过程。

在用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些调整都是在帮助自己朝向终极目标去。所以不要有太多的担忧,担心这个,挂碍那个。只要老老实实面对自己,相信因果,有种善因,自然有善果,不足之处加强它,用得上的力量,就好好去用。这样,慢慢在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会愈来愈清楚如何掌握,也会愈来愈清楚自己,止观平衡发展,都会有正知见引导我们,就能很蹅实地一步一步把功夫用上去。

在禅修练习中,当明了深入了,我们开始体验到于此轮回世间各种外相差别底下的统一性——共相。当我们的心变得对内在的体验寂静而开放,看似矛盾的一切就变得可以接受了。试图获得觉悟和只是保持在当下,两条路径通向相同的地方。各自都只是如何修习的一种外在形式,一种呈现方式。

从一个观点来看,我们可以说智慧是发展自禅修中的专注,定止与内观。同样地,我们也可以说智慧是心的自然状态,当我们已放舍我们的习气、贪欲、散乱,障蔽我们的那些东西,智慧自动地出现,因此,每一个人的善慧根也不相同,学无前后,达者为先,任何时候出发禅修,都不会迟。

有时当疾病来袭时,你会发现觉察力特别强,心更加敏锐,你会从你过去的经历,如生活习惯,吃的食物等而感知你为何突然患病,而疾病也是日积月累而形成,而当你的心敏锐的时候,你会看见疾病的来由与成因,透过练习这也是你最好的所缘,观病痛观不适的感受,从中你会真正体验到真正的无常,苦,身体不是我。

 

繁体原文:

自我疏導的法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都有獨一無二的人生之路,在修行路上,無論何時出發,走了多遠,只要我們向前看,总会發現前方有人比我們更努力,更專注,更有正念,比自己更加接近目標。可这并不是我們怀疑自己能力的理由,只能說明,有人比我們行動得更早或者跑得更快,理所當然比我們更加靠前一些,所以不要為此感到不安,遲疑,停下脚步,或從未開始,其實,不管我們在修行的路上遇到了任何障礙,困擾,疾病來襲中跌到过多少次,放棄过多少片,也不管速度有多慢,比起那些还站在起跑綫上的后來者,都要領先,修行從來都不会遲,不管你多大歲數,起步了就是好的開始,因為只要你努力过,就巳经得到了整個过程。在用功的过程中,我們需要不断地做出適當的調整,这些调整都是在幫助自己朝向終極目標去。所以不要有太多的担憂,担心这個,罣礙那個,只要老老實實面对自己,相信因果,有種善因,自然有善果,不足之處加强它,用得上的力量,就好好去用。这样,慢慢在調整的过程中,不断增長,会愈來愈清楚如何掌握,也会愈来愈清楚自己,止觀平衡發展,都会有正知見引導我們,就能很蹅實地一步一步把功夫用上去。在禅修練習中,當明了深入了,我們開始体驗到於此輪迴世間各種外相差別底下的统一性,共相。當我們的心变得对內在的体驗寂靜而開放,看似矛盾的一切就变得可以接受了。試圖獲得覺悟和就只是保持在當下,兩條路径通向相同的地方。各自都只是如何修習的一種外在形式,一種呈現方式。從一個觀点來看,我們可以說智慧是發展自禅修中的專注,定止与內觀,觀。同样地,我們也可以說智慧是心的自然狀態,當我們已放捨我們的習氣,貪欲,散乱,障蔽我們的那些東西,智慧自動地出現,因此,每一個人的善慧根也不相同,學無前後,達者為先,任何時候出發禅修,都不会遲。有時當疾病來襲時,你会發現覺察力特別強,心更加敏銳,你会從你过去的經歷,如生活習慣,吃的食物等而感知你為会特然患病,而疾病也是日積月累而形成,而當你的心敏銳的時候,你会看見疾病的來由与成因,透过練習这也是你最好的所緣,觀病痛觀不適的感受,從中你会真正体驗到真正的無常,苦,身體不是我。

注:简体版使用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舍离与忍耐,互相匹配 |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萱|校对:争)


第一条
舍离与忍耐,互相匹配
浩浩世间,而认为官能世界最为重要的,这便是隐匿的无明,会导致自我的妄见。
人生每时每刻都需要修行,而修行中最重要的功课,就是能够面对各种不可预知的逆境、困扰、病苦等。只有扛过巨大的考验才可能有强大的心里力量,心量不断扩大最终到达彼岸。


实际上,每一次苦难都是生命真实的显现,也是无常给我们强而有力的启示。顺境与逆境都是平等的,沒有谁一生都是顺畅的,各自都要经受百般考验的,这才是人生。但大多数人在面对苦和困扰时,都会表现出抗拒和恐惧,那是因为不了解一切无常。苦既是人生,也是菩提,如果不明白这点,就会长久让自己的人生陷入痛苦烦恼的幻象中无法自拔。因此,执迷于痛苦受烦恼干扰的人,以幻为真,无法觉悟。苦难和烦恼像麦子结籽一样自然,而苦難难的考验恐怕沒有人愿意遇到和接受。


实质上,考验和修习真正的含义就是,行者通过苦受去体悟生命的本相,有烦恼,才想修行,坦然面对,无常的折磨和体证,才会觉知无常、苦、无我的实相。


对冶愉悅的感官接触,所产生的反应只有一法,舍。

除此之外,还需忍耐,当不悦的感觉产生时,要忍受这种不愉快的感官接触。例如:长久的坐姿使身体非常不适,但是忍耐是个很好的修行方式。沒有人的一生中是沒有病痛,所谓的忍耐,意思是說,不必因这种病痛而烦恼。我们越是能忍耐,心就会变得越强大。


一颗未受过训练的心,每一次见到厌恶或喜欢的事物时,心会跟着厌恶无欢喜的情绪起伏不定。这些起伏的波浪是烦恼,是每一个人都经历的烦乱,并会造成一种不舒适,不安全之感。
忍耐也同時能夠用来对治情绪不定的时候,能夠忍耐便是另一种停止因好坏而产生情绪反应的方法,指的也就是灭除贪爱。


接着是舍除、放下、舍弃。不论我们情绪做任何反应,嗔怒也好,悲伤也好,欲求或排斥,羡慕或骄傲,担忧或恐惧等等,都必须去认知,必须舍弃。
舍除绝不是指压制烦恼习气,因为在还未认知前,我们是不可能舍除它们的。这种放下的作法是心里成熟。最重要的一部分,除非我们开始实践佛陀的教法,否则这些杂染烦恼是无法舍除的。放下是不执着,不拥有我们所想和所感觉的。


假如我们深信每一个念头和每一个感觉,假如我们随心所愿的黏着他们,那么要放下是不可能的。我们怎有可能放下一个全然的我呢?如果确实是我在思考和感觉,我们又如何丢弃得了呢?但是,如果有一天只有念和感觉,客观的正念识破其不圆满性和无用性时,要放下方才可能。当我们能放下欲望,排斥与抗拒时,我们方才开始修行。


佛陀说,修行不在于外,而是全然于内。如果在修行的路上,内心沒有改变,行为沒有改善,口业不停的作是作非,这一切的修行都是徒劳无用的。这需要徹入自身,因为所有的欲望都在我内的内心里,而不在平时生活上的衣着、食物或清醒之中。


舍除、放下是净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同样适用于禅修当中。如果不舍弃散漫的念头,我们将无法坐禅。当我们说,我坐得很差时,就表示无法放下念头。妄念持续不断的来来去去。放下生活中不善的念头与情绪,有助于增强我们的禅修,我们在禅修中所学的一切,也有助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捨离与忍耐,互相匹配
浩浩世間,而認為官能世界最為重要的,这便是隐匿的無明,会導致自我的妄見。人生每時每刻都需要修行,而修行中最重要的功课,就是面对各种不可預知的逆境,困擾,病苦,只有扛过巨大的考驗才可能有强大的心靈力量,進而扩大而成就,實際上,每一次苦難都是生命真實的显現,也是無常给我們强而有力的啟示,順与逆都是平等的,沒有誰一生是順暢的,各自都有經受百般的考驗,才是人生,但大多數人在面对苦和困擾時,都会表現出抗拒和恐惧,因不了解無常,可以說,苦既是人生,又是最好的修行,如果不明白这点,就会長久讓自己的人生真正陷入痛苦煩惱的幻象中无法自拔,因此,執迷于痛苦受煩惱干擾的人,以幻為真,无法覺悟,苦難和煩惱像麥子結籽一样自然,而苦難的考驗恐怕沒有人願意遇到和接受,實質上,考驗和修習真正的含義就是,行者通过苦受去体悟生命的本相,有煩惱,才想修行,坦然面对,無常的折磨和体証,才会覺知無常,苦,無我的實相。对冶愉悅的感官接觸所生反應只有一法,捨。除此之外,還須忍耐,也就是忍受不愉快的感官接觸,當不悦的感覺產生時,例,長久的坐姿使身體非常不適,不过,忍耐是個很好的修行。沒有人在一生中沒有病痛,所謂的忍耐,意思是說,不必因这種病痛而受苦。我們愈是能忍耐,心就会变得愈精鍊。一顆未受訓練的心,每一次見到所恶或所喜的事物時,起伏不定。这些起伏的波浪是煩惱,是每一個人都經驗的煩乱,並会造成一種不舒適,不安全之感。忍耐也同時能夠用來对治情緒不定的時候,能夠忍耐便是另一種停止反應的方法,指的也就是滅除貪爰。接著是捨除,放下,捨棄。不論我們做任何反應,嗔怒也好,悲傷也好,欲求或排斥,羡慕或驕傲,担憂或恐懼等等,都必須去認知,必須捨棄。捨除絕不是指壓仰,因為在還未認知前,我們是不可能捨除它們的。这種放下的作法是心靈成熟裡,最重要的一部分。除非我們開始實踐佛陀的教法,否則这些雜染煩惱是無法捨除的。放下是不執著,不擁有我們所想和所感覺的。假如我們深信每一個念頭和每一個感覺,假若我們随心所願的黏著它們,那麼要放下是不可能的。我們怎有可能放下一個全然的我呢?如果的確是我在思考和感覺,我們又如何丢棄得了呢?但是,如果有一天,只有念頭和感覺,屆時,客觀的正念視破其不圓滿其不圓滿性和無用性時,要放下方才可能。當我們能放下欲望,排斥与排拒時,我們方才開始修行。佛陀說,修行不在於外,而是全然於內。如果在修行的路上,內心沒有改變,行為沒有改善,口業不停的作是作非,这一切的修行都是徒勞無用的。这須要徹入自身,因為所有的欲望都在我們的內心裡,而不在平時生活上的衣著,食物或清醒之中。捨除,放下是净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同样適用於禅修當中。如果不捨棄散漫的念頭,我們將無法坐禅。當我們說,我坐得很差時,就表示無法放下念頭。妄念持續不断的來來去去。放下生活中不善的念頭与情緒,有助於增强我們的禅修,我們在禅修中所學的一切,也有助於我們的日常生活。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活在当下的此时此刻|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3)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萱|校对:欣)

第一条

        活在当下的此时此刻

        智者只生活在当下的此时此刻,只专注于现在的时刻和眼前的情境,倾心于现在的问题。而一般人都不是活在当下,而是活在过去或是未来,让生命在回忆过去和等待未来之中不知不觉地流逝。

        修行人是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就是睡觉。而一般人该吃饭的时候不能好好吃饭,该睡觉的时候,不能好好睡觉,总是胡思乱想,受烦恼的困扰。

         幸福是一种心态,如果领悟了,就是幸福。幸福就在当下,只有一个个当下串成的幸福,才是一生一世的幸福。要觉知,好好观察一下自己,你是否活得很忙乱,无论做什么,总是既想完成这个,又想顾全那个。是否今天尚未结束,就开始盘算未来?每天心都很散乱?而当下做的事不见成效?是否为了虚无的一刻,而忽视了真实的此时此刻呢?

        生活是一个天秤,很多时候需要平衡,即使人生无常,也要把自己想做的和不得不做的事,放在天秤两端,平衡自己的时间。

        佛说:“心系当下,由此安详”。生活中的事情,无非分为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的两种种。对于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也就无需执着。而尚未发生的,又分为两种情況,一种是当下行动能改变的,一种是无从改变,自己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悔无法改变的过去,或焦虑于远未到来的未来,而是努力做好当下,这就是修行。

        学习即时修行,学会知而不言,知人不评人、不张扬,因为言多必失。学习自我矫正,每天看自己的行为,学会自我解脱,放下不执着,因为这样才能自我超越。学会静心思考,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清醒,头脑明白清楚。学会专注用心看自己、看事情,因为这样才会看清人的本初。学会放下,因为只有放下了才能从新开始。学会感恩知足,因为拥有一个感恩知足的心,能帮助我们在逆境中有力量面对。

        寻求新的境遇而不跌入悲观中,有些人想出家学习修行,而修行是心出家,而不是你的身体,其实学习修行并不需要特定的场所,也不需要特定的形式,以及你是否出家人。我们的人生还有很多路要走,而修行也是人生的课程与练习。人生是一条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经验来源于对以前所犯错误的总结。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有了言多必失的经历,才学会了知而不言。在一次舍与得的考验中,才知道人生该做怎样的选择。只有不断学习放下,不断进步,才能够超越昨天的自我。

        修行之路在脚下一直延伸到生生世世的轮回,为了脱离轮回,为了得到解脱。我们唯有以生命不息,修行不止的意志,如海绵吸水那样吸取世间的正面能量,获得珍贵的果实。用心专注与正念,方可在修习中进步,坚持才能抵达目标。

        修行并不是为了清除掉我,而是为了清除邪见,以正见清除我存在的邪见。正见,即正确的看见,让我们观察身的真相,洞见心的真相,身不是我,心也不是我。若想观察到自己的身与心,别失念,有正念的活在当下的此时此刻。

第二条

        当下,自己所面临的处境,并没有好坏之分,问題是自己对自己的处境缺乏见地,无法面对现实中种种不如意。例如:病痛和不适,或逆境逆缘,要知道越躲避越痛苦,只有接受和面对,才有摆脫痛苦。不舒适和逆境,才是你修行所在,外境无好坏之分,顺逆可以互相转换。

        人生就像一口大锅,当你走到锅底时,无论朝哪个方向走,都是向上的。最难过和最难受的时候,也许就是一个转折点。所以改变一下思维方式,道路就在前方,面对逆境和逆缘、不如意先需要勇气和毅力、忍耐力。病苦和不适带来的考验,通过智慧和力量面对,再寻求突破。每一次身体的痛受,都是一次新的体验,没有办法逃避,死神迟早到来,痛受令你看到无常、苦、无我。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刻

智者只生活在此時此刻,只專注於現在的時刻和眼前的情境,傾心于現在的問題,而一般人都不是活在當下,而是活在從前,或是未來,讓生命在回憶过去和等待未來之中不知不覺地流逝時間,修行人是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而一般人該吃飯的時候不能好好吃飯,該睡覺的時候,不能好好睡覺,总是胡思乱想,受煩惱的困擾,幸福是一种心態要領悟了,就是幸福,幸福就在當下,只有一個個當下串成的幸福,才是一生一世的,要覺,好好觀察一下自己,你是否活得很忙乱,不論,做怎麼,总是既想完成这個,又想顧全那個?是否今天尚未结束,就開始盘算未来?每天心都很散乱?而當下做的事不見成效?是否為了虚无的一刻,而忽視了真實的此時此刻?,生活是一個天秤,很多時候需要平衡,即使人生無常,也要把自己想做的和不得不做的事,放在天秤兩端,平衡自巳的時間,人生,佛說,心系當下,由此安詳,生活中的事情,無非分為已經發生的和尚未發生的兩种,对于巳經發生的,无法改變,也就无須執著,而尚未發生的,又分為兩种情況,一种是當下行動能改變的,一种是无從改變,自巳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去追悔无法改變的过去,或焦慮于遠未到来的未來,而是努力做好當下,就是修行。學習即時修行,學会知而不言,知人不評人,不張揚,因為言多必失,學習自我抖正,每天看自巳的行為,學会自我解脱,放下不執,因為这样才能自我超越,學会静心思考,因為这样才能讓自己清醒,明白清楚,學会專注用心看自巳,看事情,因為这样才会看清人的本初,學会放下,因為只有放下了才能從新開始,學会感恩,知足,因為拥有一個感恩知足的心,能幫助我們在逆境中有力量面对,尋求新的境遇而不跌入悲觀中,有些人想出家學習修行,而修行是心出家,而不是你的身体,其實學習並不需要特定的埸所,也不需要特定的形式,以及你是否出家人,我們的人生還有很多路要行,而修行也是人生的課程与練習。人生是一條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路,我們現在所拥有的經驗来源于对以前所犯錯誤的总結。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有了言多必失的經历,才學会了知而不言,在一次捨与得的考驗中,才知道人生該做怎樣的選擇,只有不断學習放下,不断進步,才能够超越作天的自我。修行之路在腳下一直延伸到生生世世的輪迥,為了脱离輪迴,為了得到解脱,我們唯有以生命不息,修行不止的意志,如海綿吸水那样吸取世間的正面能量,珍貴的果實,用心專注与正念,方可在修習中進步,堅持才能抵達目標。修行并不是為了清除掉我,而是為了清除邪見,以正見清除我存在的邪回。正見,即正确的看見。讓我們觀察身的真相,洞見'心的真相,身不是我,心也不是我。若想觀察到自巳的身与心,别失念,活在此時此刻的當下,有正念。

第二条

當下,自己所面臨的處境,并没有好壞之分,問題是自己对自巳的处境缺乏見地,无法面对現實中种种不如意,例病痛和不適,或逆境逆缘,要知道,越躲避,越痛苦,只有接受和面对,才有擺脫痛苦,不舒適和逆境,才是你修行所在,外境无好壞之分,順逆可以互相轉換,人生就像一口大鍋,当你走到鍋底時,无論朝那個方向走,都是向上的,最難过和最難受的時候,也許就是一個轉折点,所以改變一下思維方式,道就在前,面對逆境和逆缘,不如意,先需要勇氣和毅力,忍耐力,病苦和不適带來的考驗,然後通过智慧和力量,面对,再尋求特破,每一次身體的痛受,都是一次新的体驗,冇法逃避,死神遲早到來,痛受令你看到,無常,苦,無我。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凡生起的亦必灭去|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4)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欣)

第一条

        凡生起的亦必灭去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这段金石良言是佛陀教导的缘起法,说明一切事物依赖因缘条件生起,也依赖因缘条件灭去。佛陀进一步阐明,老与死是无常的,依赖条件而存在,依赖因缘生起、灭去,具有衰败、坏灭、止息的本质。有许多人听闻正法之后,在观修一切/因缘所生法无常后,便获得了第一阶段的证悟。初果,像尊者侨陈如体証无常后的证悟偈,“凡生起的亦必灭去”,具有生起本质的,亦必具灭去的本质。

        一般凡夫未见到一切事物的缘起本质,常会落入极端的见解,边见。一种边见是一切事物恒常存在的“常见”;另一种边见则是不存在的“断见”。但是当行者以智慧洞见,一切事物依赖因缘而存在时,断见就消失了,同样地,当行者以智慧洞见,一切事物依赖因缘而灭去时,常见也消失了。

        生起灭去是无常的本质,在内观禅修里,这种了解称为生灭智,或生灭随观智。自己在开始内观禅修时,就将注意力专注在呼吸,受,想,行,识的生起灭去上,自己也专注于触及作意的生灭上,这两个心所随着感官与相应对象会合而生起,看见无常,让智者们兴起迫切感而加速修行。已经亲见无常的人,不再被世间的盛衰起伏而动摇。我们完全不需要做什么来让任何事物无常。无常一直存在,行者要做的只是觉知无常。佛陀指的是已觉悟的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也就是心具备觉知自己,和自己在一起的禅修体验,呈现的所缘,知道它。训练让心跟自己一起,禅修的时候及时知道,心跑了,心跑去想了,及时知道或觉知呼吸的时候,心跑去想了及时知道,及时知道心在四处游荡,把心拉回专注上,持续觉知你的呼吸。我们的心都是这样的,跑来跑去,但重点是,你的心知道,只是知道,不加入任何东西,心就会自动安住,而非刻意让其安住。

        心一旦能够觉知自己,就会意识到在过往的生命中,醒来的只是身体,心从未醒来。心一直在沉睡,做梦,以及散乱。我们迷失在感官的眼耳鼻舌身意里,从心迷失去想,回忆,演译和造作,弄虚作假骗自己的心。心时好时坏,时苦时乐,持续的处于迷失中,如果你的心总是在外面,往外送,你也要注意知道。

        禅定是引导心和单一所缘在一起,心不离开观呼吸,要用专注力把心安住于鼻的触感上,觉知到每一下,观感受也是一样,观进痛受里。藉着念住于强烈的这种巨大的精进,让心达于专注,然后坚毅,不动的坐着,完全地体验着身体上的苦受,深入于内观的修习之中。利用感受,特别是苦受,这是宣隆内观禅最大的特点。面对身体的疼痛和内心的散乱,以意志力来拼搏。这是一种密集而强力的内观禅法。

第二条

        身体是无常的变化,老化和衰退是必须经过的过程,习禅的最终目标是知苦,见苦,不执着,你透过身体的不适和不舒适的感受里,有怎么样的体验啊?自己要知,心很容易有依赖和习性,当心无力的时候,难度过和有困扰,但心有力的时候,便能度过。因为不适也是无常的,不会永远存在,都是暂时的,因此,当你身体有病苦的时候,也是修行的所在。心要度过,佛陀说,平静心中作,不向身外求。

        佛陀的教导并不是要让我们无缘无故就去信仰。修行的每个阶段,都是有理有据的。当我们清楚了来龙去脉,不是盲修,有求或拜。修行并非难事,大家别以为是难不可及的事,事实上并不难,修行是极为简单而平常的事。观察你自己的行为,觉知你的心口意业,修行仅仅只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自己,即身与心,名与色而已,学习为了什么?为了有一天洞见真相,无常,苦,无我。

第三条

        禅修无关宗教,是人人的必修课,透过禅修,才能理解人生的奥秘,达到苦的止息,圆满。

        人心本来是圆满的,现在却变成支离破碎,痛苦烦恼,彼此斗争,生生世世轮回不息。人们的本心像虚空,无边无际,对一切事物不迎不拒,任他白云苍狗,高山大海,动植物矿物来去自如,不批判,不分别。还像一面大圆镜,具有觉知的能力,物来不黏,物去无痕,观照而不执着。还像太阳,送出温暖和光明给万物,却不求回报,我们本来是圆满无瑕的。

        当你开始修习佛法,了解法义,法令你得益非浅,但如果你没有实践,亲自体验修证,只是看书藉,往往令门外汉不知所云,读了等于没读,因为你从未开始学习,我们怎样把自己撑起来?

        许多人以为,将佛法化成某种世俗抚慰技术,就可以做为佛法的入世关怀,这是个错误观念。

        真正的佛法,是透过澈念了悟而产生心法,佛法本身没有文字,仪式或影像,只有慈悲喜舍心。

        真正的佛法是让慈悲得以实现的种种心法,而非长篇大论,亦非神秘的仪式。

        自我一直都是个难题,佛法的慈悲不在于是否生慈悲心,而是自我这个难题。我们的自我是个伪币,它错误地被视为,我的,我是,我能,我对你错,实则是从他人转反来的自身。其复杂的程度超过我们的想象,在厌恶的争吵,不断纠缠,烦恼痛苦。

        但修学佛法,以保持尊敬的心做为观照的工夫,佛法的尊贵在于它比任何人类知识或思想,更清晰,更清楚明白地显示慈悲的必要,为何要慈悲?人们的自我遗忘,使得人与生态的交互性被忽略了,而佛法是因缘与因果法则,也与万物的互相缔结,甚至清楚地表明自我来自他人而非自性,乃至无自性,犹如滴水入水,庞大的水分子彼此关联着时空,能量,键结与分裂。

        人的傲慢自我,制造烦恼痛苦,密切相连,人们的自私是因为感觉到被掠夺的自我,我们的自利是因为感受到自己的匮乏,自卑,自尊心受伤,他人的不给予。

        真正的佛法是,当你感到贫乏时,你反而应当努力义助他人,而获得自我丰盈。

        这道理很简单,奥妙在于,在万物缔结的世界里,缔结的事物会以凹面反过来保护贫乏者。反之,穷凶者则做成极恶,重点在于,步入修习,心安住,觉照与正念。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凡生起的亦必灭去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这段金石良言是佛陀教導的緣起法,說明,一切事物依賴因緣條件生起,也依賴因緣條件灭去,佛陀進一步闡明,老与死是無常的,依賴條件而存在,依賴因缘生起,灭去,具有衰敗,壞灭,止息的本質,有許多人聽聞正法之後,在觀修一切/因缘所生法無常後,便獲得了第一階段的證悟,初果,像尊者僑陳如体証無常後,的證悟偈,凡生起的亦必灭去,具有生起本質的,亦必具灭去的本質,一般凡夫未見到一切事物的缘起本質,常会落入極端的見解,边見,一种边見是一切事物恆常存在,常見,另一种边見則是不存在的断見,但是當行者以智慧洞見,一切事物依賴因缘而存在時,断見就消失了,同样地,當行者以智慧洞見,一切事物依賴因缘而灭去時,常見也消失了,生起灭去是無常的本質,在內觀禅修里,这种了解稱為生灭智,或生灭随觀智,自己在開始內觀禅修時,就將注意力專注在呼吸,受。想,行,識的生起灭去上,自己也專注於觸及作意的生灭上,这兩個心所随著感官與相應对象会合而生起,看見無常,讓智者們興起廹切感而加速修行,已經親見無常的人,不再被世間的盛衰起伏而動摇,我們完全不需要做怎麼來讓任何事物無常,無常一直存在,行者要做的只是覺知無常。佛陀指的是巳覺悟的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也就是心具備覺知自己,和自己在一起的禅修体驗,呈現的所緣,知道它。訓練讓心跟自己一起,禅修的時候及時知道,心跑了,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或覺知呼吸的時候,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及時知道心在四處游荡,把心拉回專注上,持續覺知你的呼吸,我們的心都是这样的,跑來跑去,但重點是,你的心知道,只是知道,不加入任何東西,心就会自動安住,而非刻意讓其安住。心一旦能夠覺知自巳,就会意識到在过往的生命中,醒来的只是身體,心從未醒来。心一直在沉睡,做夢,以及散乱。我們迷失在感官的眼耳鼻舌身意裡,從心迷失去想,回憶,演譯和造作,弄虚作假騙自巳的心。心時好時壞,時苦時樂,持續的处於迷失中,如果你的心总是在外面,往外送,你也要注意知道,禅定是引導心和单一所缘在一起,心不离開觀呼吸,要用專注力把心安住於鼻的觸感上,覺知到每一下,觀感受也是一样,觀進痛受里,藉著念住於强烈的这種巨大的精進,讓心達於專注,然後堅毅,不動的坐著,完全地体驗著身體上的苦受,深入於內觀的修習之中。利用感受,特别是苦受,这是宣隆內觀禅最大的特点。面对身體的疼痛和內'心的散乱,以意志力來拼搏。这是一種密集而强力的內觀禅法。

第二条

身体是無常的变化,老化和衰退是必須經过的过程,習禅的最终目標是知苦,見苦,不執著,你透过身体的不適和不舒適的感受里,有怎麼样的体驗啊?自己要知,心很容易有依賴和習性,當心冇力的時候,有難过度和困擾,但心有力的時候,便能过度,因為不適也是無常的,不会永遠存在,都是暫時的,因此,當你身体有病苦的時候,也是修行的所在,心要过度,佛陀說,平靜心中作,不向身外求。佛陀的教導并不是要讓我們無緣無故就去信仰,修行的每個階段,都是有理有据的。當我們清楚了来尤去脉,不是盲修,有求或拜。修行並非難事,大家別以為是難不可及的事,事實上並不難,修行是极為簡單而平常的事。觀察你自巳的行為,覺知你的心口意業,修行仅仅只是一個學習的过程,學習自巳,即身与心,名与色而巳,學習為了什麼?為了有一天洞見真相,無常,苦,無我。

第三条

禅修不関宗教,是人人的必修課,透过禅修,才能理解人生的奧祕,達到苦的止息,圓滿,人們心本來是圓滿的,現在郤变成支离破碎,痛苦煩惱,彼此鬥爭,生生世世輪迴不息,人們的本心像虚空,無边無際,对一切事物不迎不拒,任他白雲蒼狗,高山大海,動植物矿物來去自如,不批判,不分別,还像一面大圓鏡,具有覺知的能力,物來不黏,物去無痕,觀照而不執著,还像太陽,送出温暖和光明給萬物,郤不求回報,我們本來是圓滿冇瑕的,當你開始修習佛法,了解法義,法令你得益非淺,但如果你冇實踐,親自体驗修証,只是看書藉,往往令門外漢不知所云,讀了等於冇讀,因為你從未開始學習,我們怎樣把自巳撐起來?許多人以為,將佛法化成某种世俗撫慰技術,就可以做為佛法的入世関懷,这是個錯誤觀念,真正的佛法,是透过澈念了悟而產生心法,佛法本身没有文字,儀式或影像,只有慈悲喜捨心,真正的佛法是讓慈悲得以實現的種種心法,而非長篇大論,亦非神秘的儀式,自我一直都是個難題,佛法的慈悲不在於是否生慈悲心,而是自我这個難題,我們的自我是個偽幣,它錯誤地被視為,我的,我是,我能,我对你錯,實則是從他人轉反來的自身,其複雜的程度超过我們的想像,在厭惡的争吵,不断纠纏,煩惱痛苦,但修學佛法,以保持尊敬的心做為觀照的工夫,佛法的尊貴在於它比任何人類知識'或思想,更清晰,更清楚明白地顯示慈悲的必要,為何要慈悲?人們的自我遺忘,使得人与生態的交互性被忽略了,而佛法是因缘与因果法則,也与萬物的互相締結,甚至清楚地表明自我来自他人而非自性,乃至無自性,猶如滴水入水,龐大的水分子彼此関聯著時空,能量,鍵結与分裂,人的傲慢自我,制做煩惱痛苦,密切相連,人們的自私是因為感覺到被掠奪的自我,我們的自利是因為感受到自己的匱乏,自卑,自尊心'受傷,他人的不給予,真正的佛法是,當你感到貧乏時,你反而應當努力義助他人,而獲得自我豐盈,这道理很簡單,奧妙在於,在萬物締結的世界里,締結的事物会以凹面反过來保護貧乏者,反之,窮凶者則做成極恶,重點在於,步入修習,心安住,覺照与正念。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禅修中不要想到达目标|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5)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觀

第一条

禅修中不要想要到达目标

修行不要想要,有所求,想要解脱或者觉悟的这种贪欲,将会成为障碍你解脱的贪欲。

只要努力过就好,也不要想知道自己的结果,但是如果心中仍旧存有想要成就什么的贪欲,你永远得不到平静,从这个贪欲来的力量,会造成怀疑与不安。无论你修习地多么久或者多么努力,智慧不会自贪欲生起。

因此,单纯地只是知,放下,舍离。念住地观照心和身,但不要想要去成就什么,一切生起的法都是自然的,都不需要去执取。检视你自己的身和心,睡眠和吃饭,睡多少吃多少要符合身体所需。

我们修行的核心就只要觉知你自己,你不需要做些什么特别的,只是观照,检视你自巳,观照心,然后你会了知对你自巳的修行而言,自然的平衡是什么。

人类的心具有的自然的心性,是所有人都一样的。外在的风俗习惯和语言可能呈现差异,贪欲和嗔恚的心,是每个凡夫都有的,苦和苦的止息对所有的人也都是一样。

如果你想要真正地了知佛陀说些什么,观照你自己的心,仔细观照去明了种种受怎么来和去,念头如何地来和去,不要执着任何事物,只管念住于所知见的一切,这是通向佛陀真理实相的方法。

保持自然。

在你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当下就是修行的一个机会。这全是法。当你做着日常琐事,试着去保持念住,不要觉得只有当盘起双腿不动坐着时才是修行。

你有足够的时间呼吸吗?在无论你做怎么的自然状态中,保持念住,念住是行住坐卧都应该有的正念,这就是你的禅修。

真正意义上的禅修,不是为了生活变得更好,而是接受它可能变得更糟。因为它是无常的。

 

第二条

最有益的修为是安住,这安住指的是让意识尽量降低其捕捉,攫取的频率,让意识如见云烟的过去,禅修就可以做到。当然首先要静心,无须到入定的程度,安住不是与万物疏离,而是体会到与万物一起流动,像看湖的心情,城春木草深的感慨都可以体会安住之一二。

有时黄昏夕阳闲坐,神态之安定,或专心工作之后,或坐禅行禅之后,可说是最佳的安住训练,人能安住是因为随时觉照。

未透过训练的人,觉得观照很难,尤其是观心。其实,是心猿意马,散乱不堪而无法看见,但人们随时都可以觉照,走路轻缓慢,睡觉轻缓躺,吃饭静心,说话声小,工作专心都属于觉照。反之吃饭粗糙,做事粗心大意,遇事急躁,脾气急冲动,都会使觉照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正念并非根据某些正确信念来行使的,正念是一种心态,是自己跟自己最真实的部分相处的态度,诚实的对待自己。例当我们因为某事某人而心烦意乱时,会出现乱念,整个看事情的心情乱了套,此时的正念是把自己重新摆正,如去行禅,做呼吸放松一下身体,暂时放下乱念,令心静下来,重新看事情,这过程就是正念。

仔细体会身体的感觉,吃饭,走路做事,能慢条斯理地进食,知道食物的滋味,觉知到就是正念。做事专心注意力集中也一样,所以正念不是指正确的念头,而是察觉己身,自我导正。

如何为正殊难界定,但倾听身体的声音或愿有良知,都可以产生正念,正念的精神领域是专注,当我们静下来觉察身体,我们首先会越过知识的障碍,把知识性的影像,观念排除,直观自身在触,触到在所缘上,就会产生专注。

因此,无论坐禅,行禅,做事,阅读,都会有同样的专注,这个层次的正念属于善的正念。

当行者有很深的禅定境界时,喜悦如何自然涌现,喜极而泣,阵阵清凉感,内心荡漾狂喜涟漪,轻飘飘的喜悦,身体激动,感恩的喜悦,自由自在感,以及宁静的狂喜。如果行者曾经有的体验和领悟,自然会有一些自己说给自己听的话和心声,那才是正念之道。

 

第三条

行者是否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和为未来做计划相矛盾?过去和未来在当下一刻汇合,过去是记忆,而未来则是念头和想象。任何对过去的评估,任何对未来的决定,都是只有在当下才能发生的头脑活动,我们没有其它选择,我们只拥有当下一刻。

问题是,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记忆只是记忆,念头只是念头时,我们就会迷失其中,当我们失去对当下的觉知时,我们的生活就变成了它自己的无聊阴影,我们越能深植于当下,我们的心智就会越条理分明,行者就越容易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以及为未来做出明智的规划。

佛陀教导说,一切众生都生来具有躲避痛苦和体验快乐的本能愿望。

问题是由于缺乏智慧,活在当下的人极少数,发梦的人最多,心总在过去与未来,对当下原全看不见,在行为上不断地创做痛苦产生的因缘。忽略快乐产生的条件,不知足而没在当下如是看见,其实自己才是最糟糕的敌人。

所有不自在不快乐的因都是自己在制作,真正的快乐来自知足,在当下如是知道,这也是为什么习禅要在当下觉知,来培养了。只有觉知的正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人们习惯了只看别人,只修别人的心,喜欢修理别人,抱怨他人对自己不好,但从来没在当下看见过自己的心,放在那,没在觉知,当下不知道自己在做怎么?做错了也不知道,为自己制作烦恼痛苦是自己。

佛陀将佛教修行的目标涅槃称为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易逝和不可靠的,来自净化了的心智中的快乐,才是长久的避难所。

因此,极乐不是有个他方世界让你去移民,而是心灵上快乐的最高境界——涅槃,苦的止息。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禅修中不要想要達到那裡

修行不要想要,有所求,想要解脱或者覺悟的这種貪欲,將会成為障礙你解脱的貪欲。只要努力过就好,也不要想知道自巳的結果,但是如果心中仍舊存有想要成就什麼的貪欲,你永遠得不到平静,從这個貪欲來的力量,会造成懷疑与不安。無論你修習地多麽久或者多麽努力,智慧不会自貪欲生起。因此,單純地只是知,放下,捨离。念住地觀照心和身,但不要想要去成就什麼,一切生起的法都是自然的,都不需要去執取。檢視你自已的身和心,睡眠和吃飯,睡多少吃多少要符合身體所需。我們修行的核心就只要覺知你自巳,你不需要做些什麼特別的,只是觀照,檢視你自巳,觀照心,然後你会了知对你自巳的修行而言,自然的平衡是什麼。人類的心具有的自然的心性是所有人都一样的,外在的風俗習慣和語言可能呈現差異,貪欲和嗔恚的心,是每個凡夫都有的,苦和苦的止息对所有的人也都是一样。如果你想要真正地了知佛陀說些什麼,觀照你自巳的心,仔細觀照去明瞭種種受怎麼來和去,念頭如何地來和去,不要執著任何事物,只管念住於所知見的一切,这個通向佛陀真理實相的方法。保持自然。在你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當下就是修行的一個机会。这全是法。當你做著日常瑣事,試著去保持念住,不要覺得只有當盤起雙腿不動坐著時才是修行。你有足夠的時間呼吸嗎?在無論你做怎麼的自然狀態中,保持念住,念住是行住坐卧都應該有的正念,这就是你的禅修。真正意義上的禅修,不是為了生活变得更好,而是接受它可能变得更糟。因為它是無常的。

第二条

最有益的修為是安住,这安住指的是讓意識儘量降低其捕捉,攫取的頻率,讓意識如見雲煙的过去,禅修就可以做到,當然首先要静心,無須到入定的程度,安住不是与萬物疏离,而是体会到与萬物一起流動,像看湖的心情,城春木草深的感概都可以体会安住之一二,有時黃昏夕陽閒坐,神態之安定,或專心工作之後,或坐禅行禅之後,可說是最佳的安住訓練,人能安住是因為隨時覺照,未透过訓練的人,覺得觀照很難,尤其是觀心,,其實,是心猿意馬,散乱不堪而無法看見,但人們隨時都可以覺照,走路輕緩慢,睡覺輕緩躺,吃反静心,說話声细,工作專心都属於覺照,反之吃反粗糙,做事粗心大意,遇事急躁,脾氣急衝動,都会使覺照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正念並非根據某些正确信念來行使的,正念是一種心態,是自己跟自已最真實的部分相處的態度,诚實的对待自已,例當我們因為某事某人而心煩意乱時,会出現亂念,整個看事情的心情乱了套,此時的正念是把自已重新擺正,如去行禅,做呼吸放鬆一下身体,暫時放下乱念,令心静下來,重新看事情,这过程就是正念,仔細体会身體的感覺,吃反,走路做事,能慢條斯理地進食,知道食物的滋味,覺知到就是正念,做事專心注意力集中也一样,所以正念不是指正确的念頭,而是察覺已身,自我導正,如何為正殊難界定,但傾聽身體的声音或願有良知,都可以產生正念,正念的精神領域是專注,當我們静下來覺察身体,我們首先会越過知識的障礙,把知識性的影像,觀念排除,直觀自身在觸,觸到在所緣上,就会產生專注,因此,無論坐禅,行禅,做事,閱讀,都会有同样的專注,这個層次的正念属於善的正念,當行者有很深的禅定境界時,喜悅如何自然湧現,喜極而泣,陣陣清涼感,內心蕩漾狂喜涟漪,輕飄飄的喜悅,身体激動,感恩的喜悅,自由自在感,以及寧靜的狂喜,如果行者陳經有的体驗和領悟,自然会有一些自已說給自已聽的話和心声,那才是正念之道。

第三条

行者是否從过去的经驗中學習和為未來做計劃相矛盾?过去和未來在當下一刻汇合,过去是記憶,而未來則是念頭和想像,任何对过去的評估,任何对未來的决定,都是只有在當下才能發生的頭腦活動,我們没有其它選擇,我們只拥有當下一刻,問題是,當我們沒有意識到記憶只是記憶,念頭只是念頭時,我們就会迷失其中,當我們失去对當下的覺知時,我們的生活就变成了它自巳的無聊阴影,我們越能深植于當下,我們的心智就会越条理'分明,行者就越容為從过去的經驗中學習,以及為未來做出明智的規劃,佛陀教導說,一切衆生都生來具有躲避痛苦和体驗快樂的本能願望,問題是由于缺乏智慧,活在當下的人極少数,發夢的人最多,心總在过去与未來,对當下原全看不見,在行為上不断地創做痛苦產生的因缘。和忽略快樂產生的條件,不知足而冇在當下如是看見,其實自已才是最糟糕的敌人,所有不自在不快樂的因都是自已在制作,真正的快樂來自知足,有在當下如是知道,这也是為什麼習禅要在當下覺知,來培養了,只有覺知的正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人們習慣了只看别人,只修別人的心,喜歡修理别人,抱怨他人对自已不好,但從來冇在當下看見过自巳的心,放在那,冇在覺知,當下不知道自已在做怎麼?做錯了也不知道,為自巳制做煩惱痛苦是自已,佛陀將佛教修行的目標涅槃稱為極樂,世界的快樂是易逝和不可靠的,來自净化了的心智中的快樂,才是長久的避难所,因此,極樂不是有個他方世界讓你去移民,而是心靈上快樂的最高境界,涅槃,苦的止息。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内观禅修的重要与方法|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6)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第一条

        内观禅修的重要与方法

        都是带我们在不生不灭的寂静上安心,不去攀取心念所接触的缘,把心念的每一个缘都放下,我们的心就能不受干扰。

        禅修是练习保持清明和警觉,让我们自己从一切发生与心的过程的相续流的制约反应中解脱出来。佛教的禅修方法有很多种,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坚持下去,内观禅修法导向对三件事的清楚了知:无常,苦,和无我。

        在智慧的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心的素质,是修习的关键所在,这个素质就是念住,注意力或自我观照。明了我们生命的状态,生活的态度,禅修的心态。我们是谁和我们的心与身如何运作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以这颗心,单纯只平等地注意一切发生的心来观照。

        要描述修行,一个最清楚也最有用的方式就是以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来说。这些是心的自然素质,佛陀形容其为一个正确心灵修习的组成要素,这些要素于心中完全地发展与平衡了,心即体证解脱。无有任何是值得紧抓不舍的。时时观照自己的身和心,将修行与生活结合。

        宣隆禅修法的特色,藉着念住于强烈呼吸的这种巨大的精进,让心达于专注,先观而后有定,坚毅不动的坐着,完全地体验着身体的苦受,深入于内观的修习之中。利用感受,特别是强烈的苦受,是宣隆禅法最大的特点。这是一种非常强烈地目标导向的修法,在每次禅坐中将全部的精进努力都指向专注与观的发展,以意志力来拼搏,一种密集而强力的内观禅法,通向涅槃与解脱。

        愈深入法,就愈明了,修行没有需要到处去,没有一法不是原来就是到处都有的,没有一法不是我离开这里之前就存在当处的,法在心中。不是你到处去学而集得的,也不是学很多禅法而有用的。专精于一种,选择了适合的,用一生去坚持。法就在那,就像草叶的弯身和云朵的掠过显示了风的存在。在我们心灵修持的旅程中,必须把重点放在实际的效用上。要小心不要被卷入到不同的手指而错过了见月。

第二条

        五盖,是禅修最大的障碍,当然这五大障碍会纠缠我们迈向道,而不能到达最终解脱,直到破了自我概念,证得阿罗汉为止,在此之前,我们的心水都是有所污染的。

        贪就像彩色颜料染污的水,加入嗔成分的水像沸腾冒泡的水,加入昏沉成分的水像是水澡与黏液复盖的水,加入掉举,燥动不安成分的水就像是受到狂风扰动吹皱的水,加入疑成份的水就像是混著泥巴的水,没有这些成分,众生心水净,静,自在喜悦,影现中而得菩提,迈向道向果,贪欲会让行者成为负债的人,嗔恨会让我们成为病人,昏沉怠惰会成为囚牢,掉举担忧会成为奴隶,而疑惑会成为迷途上的羔羊。

        当你禅修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已的珍贵资源一点一滴被耗尽,而且要发掘原本自已最伟大的宝藏,行者必须专注,专心致志,启动内在喜乐系统,开采源源不绝的喜乐能源,在禅修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离开五位损友,五盖,直到获得照见真实的智见,彻底斩断恶源五盖,才能见道迈向果。

        而禅定又称为禅那,而定可分成世间定与出世间定,世间定是三界内的善心聚集一境,包含真正禅定的近行定与心完全专一,无有散乱的安止定,属于止禅禅那,另外出世间定是证果后的圣者之禅定,由刹那定引发,所以又称为内观禅那。

        定的特点就是不散乱,功用就是消除散乱,而乐是定的近因,因此,当禅修者初阶时,都是负债累累,渐渐的日子有功,在禅修中会得遇喜乐的禅那,有了愉悦的定力,心才会有力量,才能鼓励行者在这辛苦的路上向前,心清净到一定程度,行者脱离欲界之限,进入色界禅那,初禅,那时会产生离生喜乐,就好比得到了金币,在禅修路上的成果,欣喜若狂可想而知,这种喜乐令你的心改变,并且持久,没有副作用,而且还会修复身心,消除疲劳,这也是西方科学家测试有禅定者的脑波快乐指数,非常关心的领域。

        因此,一个初阶者要坚持下去,一点一滴的积累,不要停下脚步,日子有功。观照你自己心里的这个烦恼,不放逸也永不放弃,就只念住于你自己正在做,观照你自己,这是修行之道。

第三条

        戒律或道德戒规对我们的修行而言是不可少的,但是你必须不要要盲目地执取条文,只是念口黄,重要的是在于动机,了知你自己的心,自律有戒,如果恰当地运用,它能支助修行,戒律不是要像个负担一样背负著它。对于进一步的定与慧而言,戒律或道德规范就是它们的垫脚石了。

        我们奉行了佛陀的完整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后净化内心,自净其意。那就是,在一切举止之中关照着你的心和身,行住坐卧了知你自己。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內觀禅修的重要与方法

都是带我們在不生不灭的寂靜上安心,不去攀取心念所接觸的緣,把心念的每一個缘都放下,我們的心就能不受干擾。禅修是練習保持清明和警覺,讓我們自己從一切發生与心的过程的相續流的制约反應中解脱出來。佛教的禅修方法有很多種,選擇一種適合自已的,堅持下去,内觀禅修法導向对三件事的清楚了知,無常,苦,和無有一個常住的我。在智慧的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心的素質,是修習的関鍵所在,这個素質就是念住,注意力或自我觀照。明瞭我們生命的狀態,生活的態度,禅修的心態。我們是誰和我們的心与身如何運作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以这顆心,單純只平等地注意一切發生的心來觀照。要描述修行,一個最清楚也最有用的方式就是以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來說。这些是心的自然素質,佛陀形容其為一個正確心靈修習的組成要素,这些要素於心中完全地發展与平衡了,心即体證解脱。無有任何是值得緊抓不捨的。時時觀照自己的身和心,將修行与生活結合。宣隆禅'修法的特色,藉著念住於強烈呼吸的这種巨大的精進,讓心達於專注,先觀而後有定,堅毅不動的坐著,完全地体驗著身體的苦受,深入於內觀的修習之中。利用感受,特別是強烈的苦受,是宣隆禅法最大的特点。这是一種非常强烈地目標導向的修法,在每次禅坐中將全部的精進努力都指向專注与觀的發展,以意志力来拼搏,一種密集而强力的內觀禅法,通向涅槃与解脱。愈深入法,就愈明瞭,修行沒有需要到處去,沒有一法不是原來就是到處都有的,沒有一法不是我离開这裡之前就存在當處的,法在心中。不是你到處去學而集得的,也不是學很多禅法而有用的。專精於一種,選擇了適合的,用一生去堅持。法就在那,就像草葉的彎身和雲朵的掠過顯示了風的存在。在我們心靈修持的旅程中,必須把重点放在實際的效用上。要小心不要被捲入到不同的手指而錯过了見月。

第二条

五蓋,是禅修最大的障礙,當然这五大障礙会糾纏我們邁向道,而不能到達最终解脱,直到破了自我概念,證得阿罗漢為止,在此之前,我們的心水都是有所污染的,貪就像彩色顏料染汙的水,加入嗔成分的水像沸騰冒泡的水,加入昏沉成分的水像是水澡与黏液覆蓋的水,加入掉舉,燥動不安成分的水就像是受到狂風擾動吹皺的水,加入疑成份的水就像是混著泥巴的水,沒有这些成分,眾生心水净,静,自在喜悅,影現中而得菩提,邁向道向果,貪欲会讓行者成為負債的人,嗔恨会讓我們成為病人,昏沉怠惰会成為囚牢,掉舉担憂会成為奴隸,而疑惑会成為迷途上的羔羊,當你禅修的時候,為了不讓自已的珍貴資源一点一滴被耗盡,而且要發掘原本自已最偉大的宝藏,行者必須專注,專心致志,啟動內在喜樂系統,開採源源不绝的喜樂能源,在禅修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離開五位損友,五蓋,直到獲得照見真實的智見,徹底斬断惡源五蓋,才能見道邁向果,而禅定又稱為禅那,而定可分成世間定与出世間定,世間定是三界內的善心聚集一境,包含真正禅定的近行定与心完全專一,無有散乱的安止定,屬於止禅禅那,另外出世間定是證果後的聖者之禅定,由刹那定引發,所以又稱為內觀禅那,定的特点就是不散乱,功用就是消除散乱,而樂是定的近因,因此,當禅修者初階時,都是''負債累累,渐漸的日子有功,在禅修中会得遇喜樂的禅那,有了愉悅的定力,心才会有力量,才能鼓勵行者在这辛苦的路上向前,心清净到一定程度,行者脱離欲界之限,進入色界禅那,初禅,那時会產生離生喜樂,就好比得到了金幣,在禅修路上的成果,欣喜若狂可想而知,这種喜樂令你的心改變,並且持久,沒有副作用,而且還会修復身心,消除疲勞,这也是西方科學家測試有禅定者的腦波快樂指数,非常関心的領域,因此,一個初階者要堅持下去,一点一滴的積累,不要停下腳步,日子有功。觀照你自己心裡的这個煩惱,不放逸也永不放棄,就只念住於你自己正在做,觀照你自己,这是修行之道。

第三条

戒律或道德戒规对我們的修行而言是不可少的,但是你必須不要盲目地執取條文,只是唸口黃,重要的是在於動机,了知你自己的心,自律有戒,如果恰當地運用,它能支助修行,戒'律不是要像個負担一样背負著它。对於進一步的定与慧而言,戒律或道德規範就是它們的墊腳石了。我們奉行了佛陀的完整修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然後净化內心,自净其意。那就是,在一切舉止之中觀照著你的心和身,行住坐卧了知你自己。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痛了自然就会放下 |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7)

Lisa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 

第一

痛了自然就会放下

世俗人的生活有些人活得很纠结,为情感,为生活,为工作我们也都知道,放下即解脱,不知如何放下

其实,即使做不到真正的放下,起码能暂时放一放,转移一下注意力,跳出纠结的围墙,让心轻松地放飞一会儿,也许你再转回头看,先前的纠结也就释然了人最怕是执迷不悟,透过练习,假以时日,没有么是放不下的

如果自很痛苦,放不下一些人一些事,很固执很痛苦,如果是这样,请你拿一杯水,然后在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手被烫了,马上松开了手这个世界上没有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

凡夫常会简单地认为,人生应该追求没有痛苦的境界,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苦从何来,又如何跳离苦?凡夫从来不愿意直面人生本来是残酷的真相,有身体就有苦,老死是苦,如果面对,意味必须放弃人生所抱持的幻想,所以并不愿意觉醒,只想紧抓自已的信念不放,不愿意放弃自已的妄想,正是这造就了人生生世世的轮转和不幸

当痛苦和各种困境来到面前时,如果行者选择将其挡在门外,其实也就是把我们的人生拒之门外如果我们直接面对,向洞察我们的愤怒恐惧和困惑,那么我们所遭遇的一切都会帮助我们觉醒,你才会学习禅修,知道

苦受是至道的法则,当你面对痛受时,才会真正品尝法的滋味,如果行者逃避痛和不适的感受,觉醒永远离你很远,放下不执,才是你的法。让心固定或专注在任何指定的所缘上

观呼吸,或者注意身或心的移动上,称为在专注定上念住。

观照身、受、心或法以及它们的生起与即刻灭去,称为过程禅修的念住。

了知一切有为法本质实相的智慧,知见五蕴的生灭,其生灭是令人厌恶的,称为通往一切生灭止息的道路。直到和除非有了了知五蕴生灭的智慧,直到所知见到一切都是无常苦和无我的,否则禅修永远不等同于真正的内观毗婆舍那。

法是一种领悟,这领悟超出有条件的,混杂的,有限的,世俗科学的领域范围,世俗的知识当然也能用在有益之处,然而它的进展会做成宗教道德的恶化解决之道就是发展出超世俗的智慧,不执它,当你的心不执时,你将会看到,它将一直维持原状

当各种想法及感觉对心造成干扰,念头就从而发生,各种无明也因此出现,修习者学去看透这个过程,就是心脱离正在被带到耽溺或贪嗔等极端而产生更多念头及更多无明的过程,如果你能时时观照你的心好坏都是由你心中产生

修行是一辈子的时间去行持,不忘失这个过程领悟真正的课题,是信念,稳定而不动摇,来自于自身的知,人总有需要克服的缺点,若能清楚地观照自身的一切,从修行中得到肯定的信念,就能不再有任何疑惑,若无法观照内在,你将永远不能明白真实的体验

在你禅修的时候,不要有任何幻想或期待,把你读过的书,各式各样的主见,偏执,都打包起来丢掉,所有身心五蕴呈现的,只是知,没有其他了,怕你加一丁点,都是错,法只是生起灭去,生灭已,如是

佛陀并没有教我们去治疗我们的疼痛,他教导我们去理解、领悟它们。疾病对于你的禅修的确是一种障碍,但是如果你有智慧使疾病当成你的老师,你将了解到这身体是疾病的窝巢,而你不应该黏它当成你的,因为它也是无常的,有生有灭的,之后你便能根除对身体担心的执着。

因为其中完全没有什么是你的,你单纯地只是观进不适的感受里,只是知,而身体只供你用来造善业,并尽你所能地全部还清你所负的旧恶业,转化你的妄念,净化你的恶念,当你专注看痛和苦时,你必须到达精细,用心专注地,到达你一睁开眼看事物便立刻见到苦升起的程度,种么因,得么果。

 

繁体原文:

第一

痛了自然就会放下

世俗人的生活有'些人活得很纠结,為情感,為生活,為工作,我們也都知道,放下即解脱,不知如何放下,其實,即使做不到真正的放下,起碼能暫時放一放,轉移一下注意力,跳出纠结的圍牆,讓心輕鬆地放飛一会兒,也許你再轉回頭看,先前的纠結也就釋然了,人最怕是執迷不悟,透过練習,假以時日,沒有怎麼是放不下的,如果自巳很痛苦,放不下一些人,一些事,很固執很痛苦,如果是这样,請你拿一杯水,然後在里面倒熱水,一直倒到水溢出來,手被燙了,馬上松開了手,这個世界上没有怎麼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凡夫常会簡單地認為,人生應該追求沒有痛苦的境界,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苦從何來,又如何跳离苦?凡夫從來不願意直面人生本來是殘酷的真相,有身體就有苦,老病死是苦,因為如果面对,意味著必須放弃人生所抱持的幻想,所以并不願意覺醒,只想緊抓自已的信念不放,不願意放棄自已的妄想,正是这造就了人生生世世的輪轉和不幸,當痛苦和各种困境来到面前時,如果行者選擇將其挡在門外,其實也就是把我們的人生拒之門外,如果我們直接面对,向內洞察我們的憤怒,恐懼和困惑,那麼我們所遭遇的一切都会幫助我們覺醒,你才会學習禅修,知道,苦受是至道的法則,當你面对痛受時,才会真正品嘗法的滋味,如果行者逃避痛和不適的感受,覺醒永遠离你很遠,放下不執著,才是你的法。讓心固定或專注在任何指定的所缘上,觀呼吸,或者注意身或心的移動上,稱為在專注定上念住。觀照身,受心或法以及它們的生起与即刻灭去,稱為过程禅修的念住。了知一切有為法本質實相的智慧,知見五蕴的生灭,其生灭是令人厭恶的,稱為通往一切生灭止息的道路。直到和除非有了了知五蕴生灭的智慧,直到所知見到一切都是無常,苦和無我的,否則禅修永遠不等同於真正的內觀毗婆舍那

二条

法是一種領悟,这領悟超出有條件的,混雜的,有限的,世俗科學的領域範圍,世俗的知識當然也能用在有益之處,然而它的進展郤会做成宗教道德的恶化,解决之道就是發展出超世俗的智慧,不執著它,當你的心不執著時,你將会看到,它將一直维持原狀,當各種想法及感覺对心造成干擾,念頭就從而發生,各種無明也因此出現,修習者學著去看透这個过程,就是心脫離正在被帶到耽溺或貪嗔等極端中,從而產生更多念頭及更多無明的过程,好壞都是由你心中產生,如果你能時時觀照你的心,修行是一輩子的時間去行持,不忘失这個过程,領悟真正的課題,是信念,穩定而不動摇,來自於自身的知,人总有需要克服的缺点,若能清楚地觀照自身的一切,從修行中得到肯定的信念,就能不再有任何疑惑,若無法觀照內在,你將永遠不能明白真實的体驗,法,在你禅修的時候,不要有任何幻想或期待,把你讀过的書,各式各样的主見,偏執,都打包起来丢掉,所有身心五蕴呈現的,只是知,冇其他了,那怕你加一丁点,都是錯,法只是生起灭去,生灭灭已,如是

三条

佛陀並沒有教我們去治療我們的疼痛,他教導我們去理解,領悟它們。疾病对於你的禅修的確是一種障礙,但是如果你有智慧的去使疾病當成你的老師,你將了解到这身體是疾病的窩巢,而你不應該黏著它當成你的,因為它也是無常的,有生有灭的,之後你便能根除对身體担心的執著,因為其中完全沒有什麼是你的,你單純地只是觀進不適的感受里,只是知,而身體只供你用來造善業,並盡你所能地全部還清你所負的舊惡業,轉化你的妄念,净化你的惡念,當你專注看著痛和苦時,你必須到達精細,用心專注地,到達你一睜開眼看事物便立刻見到苦升起的程度,種怎麼因,得怎麼果

注:简体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物欲横流 更需一法治愈“五毒”|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08)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萱 | 校对:欣)

第一条

        发展宣隆禅修法

        在这个时代,会引发我们贪欲和嗔恨的事物对象的种类越来越多,力量也越来越强大。满足感官的机会更多,欲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与日剧增的压力,造成身心压力的累积,导致紧张、焦虑和精神官能症等疾病。而生活压力与精神受压是专注修行中的肉中剌。致使,我们没有足够的空余时间来长时间和持续性的念住修习。那么导致我们注意力更不集中,心更加散乱不安,心力更加扩散。能用来修正自己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甚至微乎其微。更糟糕的是,出生现代的我们距离佛陀时代已然遥远,直观的能力是迟钝的。

        因此,考量到像满足感官渴求的商品越来越多,欲望不断增加,心的杂染、散乱持续而无明。我们沒有时间修习以及迟钝的直观力,障碍着我们心。而能有个念住的禅修方法的需求便显得那么的迫切。

        孙伦师尊的念住禅修法,提供一个能夠快速克服昏沉与感官贪欲的技巧。而此法增加了禅修者被干扰的门槛高度,让妄念与散乱须得先跨越这道门槛才会干扰到禅修者的注意力。对于直观力迟钝的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令人惊异的、确信的和快速的方法来完全,圆满地建立四念处。这不是书本里看得到的内容所形成的方法,而是经历了和我爱、我执、无明奋战之后所锤炼出来的方法。

        孙伦师尊是一个几乎不识字的人,也因此幸运地不被思想的框架所戕害。由于精进、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他于一九二O年证得解脱,成就阿罗汉。如今,即使不具备像孙伦师尊那样巨大的勇气和坚毅的都市人,也可以学到这个方法。

        简略的说,选定一个能够维持一段时间不改变禅修姿态的方式,而这禅修姿态方式应是被用来精进用功的,而非用来松懈的。一个适合的盘腿而坐的姿态,首先背部自然挺直,其次双臂应该要紧靠身体,右掌放左掌上,双手紧握些,这是为了当禅修者和稍后可能生起的苦受奋战,双手紧握当发挥他的力量时,能更容易些。不要松散地坐着,选定一个坐稳的姿态,让身体提供一各稳固的下盘,下盘的周边往內收且勿动,禅修者保持警觉的状态。选择一个安静、不被干扰的禅修时段和地点以保证完成整个禅修过程。自修或共修都可以,不应该有什么仪式,只念愿文即可。时间可以是一个或二个小时,初学做个应该从一天一次一個钟头左右的时间禅坐,持续的加时,会带来更有利益的成果,不要让自己空过时光。

        一个禅修的时段,不应少于一个或二个小時,如果密集禅修的人,他们甚至是整天或彻夜的禅坐,这当然要看行者的练习与进度,时间自由的选择。师尊明言,腿紧绷抽筋了不要动,如果痒不要抓,如果疲累不要停,必须保持姿势直到禅修结束。

第二条

        如果这颗心要“想”,让他去“想”,但别被它的念头骗了、抓了,纵使你的见解可能是对的,但你黏着他们,你就是错的。

        能夠放下杂染烦恼的智慧是一种观智,如果要放下,它需要定当它的基础,要使内观洞察力生起,你自己必须努力和有勇气,而不是在观望而停步不前,別人的体验不是你的,你也不用听,回到自己当下身心,呈现的所缘上,观察身、观察心才是你每天应该做的事,也是修行。

        当内观生起时,别试着去记住他们,如果他们是真正的内观,他们将与你同在,如果你试着去记住他们,他们将改变成标签和概念而挡住新的内观生起,而成为你禅修的障碍。任何生起的都会灭去由它过,因为所有生起的都会灭去,仅此而已。

第三条

        无常不稳定是变化的 ,生灭的性质,是一切层次的存在共有的现象,换句话说,一切生起灭去变化不居,由于这个特性,使得世人无法满足安住,而成为苦的原因。

第四条

        无我,一切现象中并没有任何一法是“我”的真理,这意味着在物质与心理组合的个人,五蕴中即色、受、想、行、意识中沒有单独或组合的实体,心中也沒有一个自我。因此,人们经验中认为有个永恒的自我,只不过是由无明和虚妄所投射出来的产物,刹那生灭而不稳定,并且为苦所束缚。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發展宣隆禅修法

在这個時代,会引發貪欲和嗔恚的事物对象影響著我們的感官,力量愈來愈大,種類愈來愈多。滿足感官的机会更多,'欲求也愈来愈大,愈來愈快的生活步調和与日俱增的壓力,造成身心的壓力積累,導致緊張焦慮和精神官能症,疾病。而生活壓力与精神受壓是專注的肉中剌。同時人們沒有足夠的空暇来進行長時間和持續性的念住修習。結果,注意力更不集中,心更加散乱不安心力更加扩散,能用來修正这種情形的時間也愈來愈少,甚至微乎其微,更糟糕的是,出生現代的人們距離佛陀時代巳然遥遠,直觀的能力是遲鈍的而非敏銳。因此,考量到像滿足感官的渴求与商品愈来愈多,欲望不断增加,心的雜染散乱持續而無明。沒有時間,以及禅修者遲鈍的直觀力,障礙著心,而能有個念住方法便顯得迫切需要了。孫倫師尊的念住禅修法,提供一個能夠快速克服昏沉与感官貪欲的技巧。它增加了門檻高度,讓妄念与散乱須得先跨越这道門檻才会干擾到禅修者的注意力。对於直觀力遲鈍的人而言,它提供了一個令人驚異地確信的和快速的方法,來完全,圓滿地建立四念處。这不是書本裡看得到的內容所形成的方法,而是歷經和自我爱,我執,無明奮戰之後所錘鍊出來的方法,孫倫師尊是個幾乎不識'字的人,也因此幸運地,不被思想的框架所戕害。由於精進,勇氣和堅忍的毅力,他於一九二O年證得解脱,成就阿罗漢,如今,即使不具備像孫倫師尊那样巨大的勇氣和堅毅的都市人,也可以學到这個方法,簡略的說,選定一個能夠維持一段時間不改變禅修姿態,而这姿態應是被用來精進用功,而非用来鬆懈的,一個適合的姿態盤腿而坐,背直,雙臂應該要緊靠著身體,右掌放左掌上,緊握些,这是為了當禅修者和稍後可能生起的苦受戰,緊握拳頭以發揮他的力量時,能更容易些,不要鬆散地坐著,選定一個坐穩的姿態,讓身體提供一個穩固的下盤,下盤的周边往內收,不要動,禅修者保持警覺的狀態。選擇禅修時段不被干擾,能坐到結束的地點的安静處。自修或共修都可以,不應有什麼儀式,只念願文即可。時間是一,二個小時,不被犧牲去做它事,初學者應該從一天一次一個鐘頭左右的時間禅坐,持續的加時,会带來更有利益的成果,一個禅修的時段,不應少於一,二個小時,如果密集禅修的人,甚至是整天或徹夜的禅坐,这當然要看行者的練習与進度,時間自由的選擇。師尊明言,緊繃抽筋了,不要動,如果癢不要抓,如果疲累,不要停,必須保持姿勢直到禅修結束。

第二条

如果这顆心要想,讓它想,但別被它的念頭騙了,抓了,縱使你的見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黏著它們,你就是錯的,能夠放下雜染煩惱的智慧是一种觀智,如果要放下,它需要定當它的基礎,要使内觀洞察力生起,你自巳必須努力和有勇氣,而不是在觀望而停步不前,別人的体驗不是你的,你也不用聽,回到自巳當下身'心,呈現的所缘上,觀察身,觀察心,才是你每天應該做的事,也是修行,當內觀生起時,别試著去記它們,如果它們是真正的內觀,它們將与你同在,如果你試著去記住它們,它們將改變成標籤和概念而擋住新的內觀生起,而成為你禅修的障礙,任何生起的,都会灭去,由它过,因為所有生起的,都会灭去,僅此而已

第三条

無常,不穩定,变化,生灭的性質,是一切層次的存在共有的現象,換句話說,一切生起灭去,变化不居,由於这個特性,使得世人无法滿足安住,而成為苦的原因

第四条

無我,一切現象中並沒有任何一法是,我,的真理,这意味着在物質与心理組合的個人,五蕴中,即色,受,想,行,意識中沒有单独或組合的實体,心,中也沒有一個自我,因此,人們經驗到永恒的自我,只不过是由無明和虚妄所投射出來的產物,刹那生灭而不穩定,并且為苦所束縛,

 

注:简体版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知足是动力|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09)

Lisa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  校对:奕 | 朗读:朱师兄)

 

第一

知足是动力

佛陀教导的美德要在觉醒之路的大背景里来理解,每当佛陀讲到知足,他总是会同时提到勤奋,坚忍和精进这样积极的品质,佛陀非常小心地澄清知足和懒惰完全没有关,知足,在它的佛教意义中,必须要被放在佛陀高度重视人类努力的前提下来理解,佛陀彻底批评推销宿命论的哲学,并把轻率的人比作行尸走肉,知足并不削弱努力,但保证了努力的最佳基础,未觉醒的生命通常会感觉自己错过了怎么,觉得他们尚未拥有的东西可以比已经拥有的东西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即使欲望被实现,心智感到满足,但还是会发现匮乏的感觉依然没有因此而改变,心的欲望永不休止。

学习如何欣赏我们已经拥有的美善品德,会让我们放下渴望、挫败和嫉妒,行者为自己定下现实的目标,然后勤奋地创造实现目标的因缘就在当下,坐禅也是人生的目标和体验,只要坚持努力下去,也是知足的表现。知足令行者,自在、安稳,快乐幸福也是知足的结果,每一天每一个当下,知足是动力,心要向知足方向发展,欲望自然减少,禅修的功夫自然进步。

我们可以用智慧去照见很多事物,但是在照见的过程中,心本身要有很稳的力量,不然会被妄念转去,如果心的力量不够,会发觉很多时候我们原来是要观看妄念的,可是看到最后,那个看也变成妄念,跟妄念一起转了。就如我们站在十字路口观看人潮一样,会跟人潮走。我们的心是非常散乱的,很容易受人影响,因为我们的心很容易失去觉照。

佛陀教导我们修行,要有觉照的功夫,平时在生活上也要有观照的能力,不要以为打坐时或用虚妄的假想当以为真就能净化身心、厌离世间了。其实若没有用方法实践真正地看到自己的妄念,怎样处理自己的问题呢?我们是没有办法清理它的。

只有在打坐时,我们还有一丁点正念,其余的时间,我们的念头都是和恶念邪念交杂在一起。妄念里包含了正念、恶念与邪念,正念告诉我们要向上、向道、向善,而恶念与邪念则要我们跟它走,来回上下拉锯,我们的心就是这样不稳定,飘来飘去游荡,我们的妄念就交杂着这些念头。因此,我们的训练是加强心的力量,专注的定力,提起觉察的力量,清楚地照见自己的念头。其实人的念头都很复杂的,只是看怎样处理它而已。

因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若不能净化自己,却希望去净化别人,处理控制他人,那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知道水可以用来洗净东西,但是如果这个水已经脏了,还能用来洗东西吗?它可能可以洗一些东西,不过洗净的效果就比较差了,修行也是一样,先净化自己的心才最重要。

当禅修者持续的练习,渴爱,慢,邪见会减少,当禅修者深入观禅,反复无数次地观察名、色的无常性,证得观智的时候,戏论就会减少,因此,如果修习者在710天努力的话,会有更佳的心灵质量增长。

至于邪见,即使造作种种善行,这些善行仍然是以无明为根,邪见有骗人的性质,而被欺骗的人常表现固执,焦虑,不安,不确定,并拒绝放弃所信的,执着我,是我的,我对你错,我是我能,执身体是我,身见在种种影响、误导、迷惑人类的诸多理论见解中身见或说我见,是最具影响力,且影响范围最广的。

现在佛陀已告知我们,所谓人、我、众生、男人、女人等都仅是世俗惯用的概念而已,从究竟的意义而言,它们只是不断生灭的名、色、现象,若要从我见解脱,必须修习,要使内观洞察力生起,你必须利用自己的策略,你不能用他人的策略并期盼得到别人的经验与相同的成果。

 

 

繁体原文:

 

第一

知足是動力

佛陀教導的美德要在覺醒之路的大背景里來理解,每當佛陀講到知足,他总是会同時提到勤奮,堅忍和精進这样积极的品質,佛陀非常小心地澄清知足和懶惰完全冇関,知足,在它的佛教意義中,必須要被放在佛陀高度重視人類努力的前提下來理解,佛陀彻底批評推銷宿命論的硩學,並把輕率的人比作行屍走肉,知足並不削弱努力,但保証了努力的最佳基础,未覺醒的生命通常会感覺自己錯过了怎麼,覺得他們尚未拥有的東西可以比巳经拥有的東西,給他們带來更多的快樂,即使慾望被實現,心智感到滿足,但还是会發現匱乏的感覺依然沒有因此而改變,心的慾望永不休止,學習如何欣賞我們巳經拥有的美善品德,会讓我們放下渴望,挫敗和嫉妒,行者為自己定下現實的目標,然後勤奮地創造實現目標的因缘,就在當下,坐禅也是人生的目標和体驗,只要堅持努力下去,也是知足的表現,知足令行者,自在,安穩,快樂幸福也是知足的結果,每一天每一個當下,如果知足是動力,心要向知足方向發展,慾望自然减少,禅修的功夫自然進步。我們可以用智慧去照見很多事物,但是在照見的过程中,心本身要有很穩的力量,不然会被妄念轉去,如果心的力量不够,会發覺很多時候,我們原來是要觀看妄念的,可是看到最後,那個看也变成妄念,跟妄念一起轉了。就如我們站在十字路口觀看人潮一样,会跟了人潮走,我們的心是非常散乱的,很容易受人影響,因為我們的心很容易失去覺照。佛陀教導我們修行,要有覺照的功夫,平時在生活上也要有觀照的能力,不要以為打坐時或用虚妄的假想當以為真,就能净化身心,厭离世間了。其實若沒有用方法實踐真正地看到自己的妄念,怎樣處理自己的問題呢?我們是冇辨法清理它的。只有在打坐時,我們還有一丁点正念,其餘的時間,我們的念頭都是和恶念邪念交雜在一起。妄念里包含了正念,恶念与邪念,正念告訴我們要向上向道,向善,而恶念与邪念則要我們跟它走,来回上落拉鋸,我們的心就是这样不稳定,飘来飘去遊蕩,我們的妄念就交雜著这'些念頭,因此,我們的訓練是加強心的力量,專注的定力,提起覺察的力量,清楚地照見自己的念頭。其實人的念頭都很複雜的,只是看怎樣處理它而巳。因此,我們可以体会到,若不能净化自己,郤希望去净化別人,處理控制他人,那是不可能的事,我們知道水可以用来洗净東西,但是如果这個水已經髒了,還能用来洗東西嗎?它可能可以洗一些東西,不过洗淨的效果就比較差了,修行也是一样,先净化自己的心才最重要。

二条

當禅修者持續的練習,渴爱,慢,邪見会减少,當禅修者深入觀禅,反覆無数次地觀察名,色的無常性,證得觀智的時候,戲論就会減少,因此,如果修習者在七至10天努力的話,会有更佳的心靈質量增長,至於,邪見,即使造作種種善行,这些善行仍然是以無明為根,邪見有騙人的性質,而被欺騙的人常表現固執,焦慮,不安,不確定,並拒絕放棄所信的,執著我,是我的,我对你錯,我是我能,執身体是我,身見,在種種影響,誤導,迷惑人類的諸多理論見解中,身見或說我見,是最具影响力,且影响於範圍最广的,現在佛陀巳告知我們,所謂人,我,眾生,男人,女人等都僅是世俗慣用的概念施設而已,從究竟的意義而言,它們只是不断生灭的名,色,現象,若要從我見解脱,必須修習,要使內觀洞察力生起,你必須利用自己的策略,你不能用他人的策略並期昐得到別人的经驗与相同的成果。

 

 

注:简体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四念处和四个禅那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0)

简体版

编辑:奕

校对:觀

朗读(男声):朱师兄

朗读(女声):AI

男声版:

女声版:

第一条

学习放下,当下的,直接的。

佛陀教导了通向灭苦的道路,但强调只有通过面对苦和全面理解苦的本质,才能获得免于苦的自由。在第一圣谛中佛陀说,苦是未开悟之人生活的普遍特质,原因是人们对事物本来如是的无知所带来的贪求欲望,佛陀说过他所有的教诲,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归结为两点:苦和苦的止息。痛苦,是身体和精神上的,苦也可以被译为一种长期的匮乏感,或是有缺陷和不圆满的体验,因此,才要学习放下。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自己是如何通过不断地执取身、感受、情绪、认知、想法和情感作为“我”和“我的”来制造痛苦的。禅修的练习,是令行者学习放下,学习如何抛弃习性和污染,放下是不可能通过意志的力量而做到的,心要透过训练,住于四念处的修习,受过训练的心智足够敏锐到可以认清在我们的直接经验中,没有什么是我和我的概念相对应时,放下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放下意味着一个人从焦虑不安,虚荣心,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恐惧等,所有这些与身体的不明智的关系中解脱出来。放下是明智的努力表现,放下期待和要求,欲望自然减少,从这一刻开始,学习放下。黏着和抓取就像蚊子,不管你如何去驱赶它们,它们不断地回来而让你不得安宁。坐禅的每一刻的当下,只呈现五蕴里的真实感受,你必须自己留意心识的刹那动机,你更应做的是看到自己的过错、良善能到了什么程度。

第二条

简单的讲四念处。

身念处:身体的感觉。

受念处:在每个经验中苦、乐或不苦、不乐的感受。

心念处:心和念头。

法念处:心的所有所缘境,如:见、闻、尝到的东西等。

佛陀说,修习觉知要持续且重复,不应间断。这在自己修观中试着做的,即是遵循佛陀的教导,以及最终体验圣道心而向果。

第三条

当行者进入四个禅那,在经论中做了很贴切的譬喻:有一个在沙漠中旅行的人,他没有带水,感到越来越渴,终于他看到远处有水池,他非常兴奋,充满喜悦。

在沙漠中旅行,没有带水并感到越来越渴指我们在禅修的过程中,内心追求喜乐、幸福与平静,这些是无法从外境中获得的。看到远方有水池,非常兴奋,充满喜悦,类似在初禅所体验到的感受,知道目标在望,虽然仍在远方,但很快就会到达目标。

后来,那人站在池边,知道这水能除去口渴,感到非常欢喜,这是描述二禅的境界,我们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内在满足的边缘。

然后,他走到水池,尽情喝水,感到非常满足,和刚才到处寻找水池的心境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三禅的体验。

如果我们很长的时间没水喝,我们知道此时身心是多么苦恼。这个譬喻道出了我们的心理和情绪,在追求所渴望的东西时,内心总是烦躁不安,一旦找到我们所渴望的东西,那种心境可说是天壤之别,我们感到满足、喜悦,这种喜悦的心境不是佛陀所说的最终目标,但也只差一步,然而,这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因为行者可以从中获得继续修行的动力以及获得新的内观智慧。

现在,这位在沙漠中的旅人感到非常平静,之前,为了生存,他不断寻找水源,感到焦虑不安,他的口渴令他到处寻找水。现在,口渴已经解除,他走出水池,在树阴下躺着休息,从困顿中恢复过来,这种轻安和四禅的经验一样,不是睡着,而是完全的寂止,让心休息。

以上的譬喻反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心散乱,烦躁不安,妄想虚妄作伪,迷失方向。有时,我们无法觉察所发生的事,正如我们生存离不开水一样。要使内心满足,也离不开喜悦与平静,我们无法觉察自己,不停地在追求某些东西,心总是跟欲望走,一刻都不能停止下来,心的不安散乱反映了这点。我们到处攀缘,结交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观念,尝试不同的工作,无论我们想做什么,都反映了内心的渴求,我们希望能从外在的物质来满足这些渴求,其实,我们所追求的就在心中,所以要解决内心的渴望,也只能从心地上下工夫,而且快多了,因为这是行者能找到满足与喜悦的唯一所在,禅那。

四禅是进入无形禅那的跳板。我们都有进入无形禅那的能力,事实上,这些定境或可称为平凡无奇,虽然这不是开悟,却是开悟的基础。所有的禅修方法都离不开禅那,并能训练行者的心力。开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极大的心力,因此,行者必须先打好基础,修习禅那需要耐心和坚韧不拔,最重要的是,要有无所求之心。

宣隆禅修法的观呼吸是培养定力和能观的基础,是止观平衡的发展,像一双筷子,缺一不可,要练习很多很多的呼吸,才能够有很强大的刹那定做为基础,在第二部分观痛受时,才有机会看完整个生灭过程而证果。虽然宣隆法不讲定,但不表示它不存在,因不可说,只是知。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學習放下,當下的,直接的。

佛陀教導了通向灭苦的道路,但强調只有通过面对苦和全面理解苦的本質,才能获 得免于苦的自由,在第一聖諦中佛陀說,苦是未開悟之人生活的普遍特質,原因是人們对事物本來如是的無知所带來的貪求慾望,佛陀說过他所有的教誨,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歸結為兩点,苦和苦的止息,痛苦,是身体和精神上的,苦也可以被譯為一种長期的匱乏感,或是有缺陷和不圓滿的体驗,因此,才要學習放下,佛陀教導我們觀察自巳是如何通过不断地執取身体,感受,情緒,認知,想法和情感作為我和我的,來制造痛苦的,禅修的練習,是令行者學習放下,學習如何抛弃習性和污染,放下是不可能通过意志的力量而做到的,心要透过訓練,住于皿念處的修習,受过训練的心智,足夠敏銳到可以認清在我們的直接經驗中,没有怎麼是我和我的,的概念相應对應時,放下就会自然而然地發生,放下意味着-個人從焦慮,不安,虚榮'心,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恐懼等,所有这些与身體的不明智的关系中解脱出來,放下是明智的努力表現,放下期待和要求,慾望自然减少,從这一刻開始,學習放下。黏著和抓取就像蚊子,不管你如何去驅趕它們,牠們不断地回来而讓你不得安寧。坐禅的每一刻的當下,只呈現五蘊里的真實感受,你必須自己留意,心識的刹那的動机,你更應做的是看到自已的过錯,良善能到了甚麼程度。

第二条

簡單的講,四念處,身念處,身体的感覺,受念處,在每個經驗中,苦,樂或不苦,不樂的感受,心念處,心和念頭,法念處,'心的所有所緣境,如見,聞,嚐到的東西等,佛陀說,修習覺知,要持續且重複,不應間断,这在自己修觀中试著做的,即是遵循佛陀的教導,以及最终体驗聖道心而向果。

第三条

當行者進入四個禅那,在經論中做了很貼切的譬喻,有一個在沙漠中旅行的人,他沒有帶水,感到越來越喝,終於他看到遠處有水池,他非常與,充滿喜悅。在沙漠中旅行,沒有带水並感到越來越喝,指我們在禅修的过程中,內心追求喜樂,幸福与平静,这些是無法從外境中獲得的,看到遠方有水池,非常興奮,充滿喜悅,類似在初禅所体驗到的感受,知道目標在望,虽然仍在遠方,但很快就会到達目標,後来,那人站在池边,知道这水能除去口渴,感到非常歡喜,这是描述二禅的境界,我們知道自巳已經到了內在滿足的边緣,然後,他走到水池,盡情喝水,感到非常滿足,和刚才到處尋找水池的心境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三禅的体驗,如果我們很長的時間沒水喝,我們知道此時身心是多麽苦惱,这個譬喻道出了我們的心理和情緒,在追求所渴望的柬西時,內心总是煩躁不安,一旦找到我們所渴望的東西,那種心境可說是天壤之別,我們感到满足,喜悅,这種喜悅的心境不是佛陀所說的最終目標,但也只差一步,然而,这是極其重要的一步,因為行者可以從中獲得繼續修行的動力,以及獲得新的內觀智慧,現在,这位在沙漠中的旅人感到非常平静,之前,為了生存,他不断尋找水源,感到焦慮不安,他的口喝令他到處尋找水,現在,口喝巳經解除,他走出水池,在树蔭下躺著休息,從困顿中恢復过來,这種輕安和四禅的經驗一样,不是睡著,而是完全的寂止,讓心休息,以上的譬喻反映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心散乱,煩躁不安,妄想虚妄作偽,迷失方向,有時,我們無法覺察所發生的事,正如我們生存离不開水一样,要使內心滿足,也离不開喜悅与平静,我們無法覺察自已,不停的在追求某些柬西,心总是跟慾望走,一刻都不能停止下來,心的不安散乱反映了这点,我們到處攀缘,結交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觀念,嘗試不同的工作,無論我們想做怎麼,都反映了內心'的渴求,我們希望能從外在的物質來滿足这些渴求,其實,我們所追求的就在心中,所以要解决內心的渴望,也只能從心地上下工夫,而且快多了,因為这是行者能找到滿足与喜悅的唯一所在,禅那,四禅是進入無形禅那的跳板。無色界禅那的跳板,我們都有進入無形禅那的能力,事實上,这些定境或可稱為平凡無奇,虽然这不是開悟,郤是開悟的基礎,所有的禅修方法都离不開禅那,並能訓練行者的心力,開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極大的心力,因此,行者必須先打好基礎,修習禅那需要耐心和堅忍不拔,最重要的是,要有無所求之心,宣隆禅修法的觀呼吸是培養定力和能觀的基礎,是止觀平衡的發展,像一雙筷子,决一不可,要練習很多很多的呼吸,才能夠有很强大的刹那定做為基礎,在第二部分觀痛受時,才有机会看完整個生灭过程而証果,需然宣隆法不講定,但不表示它不存在,因不可說,只是知

 


注:简体版使用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宣隆禅修法的特点和优势|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1)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觀)

朗读(男声):朱师兄

朗读(女声):AI

男声版:

女声版:

 

第一条

宣隆禅修法的特点是心很快平静、专注而念住。

透过四念处的修习,如果持续不断,七觉支就会自动完整地增长,四念处不是研究、思考或听有关的开示或讨论,自己必须根据经验直接觉知四念处,以正念为基础,观呼吸的集中专注,就是培养正念和觉知、觉察。

七种觉悟的因素或圣者的七种特质是:正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在修观的所有阶段和层次中,都能发现七觉支,如果自己以内观智慧禅的开展阶段作为标准,那么,七觉支会变得非常明显,是行者初见诸法生灭的生灭随观智的阶段。自己如何培养,持续坚持很重要了,如实的修行。而宣隆禅修的方法是最清楚、最简单、最直接的路径,特别强调在强大的精进,专注在对感受,特别是苦受的直接了知上,是通向宣隆禅修法的锁匙,藉着念住于强烈呼吸的这种巨大的精进,让心达于专注,然后坚毅,不动的坐着,完全地体验着身体上的苦受,深入于内观的修习之中。利用感受,特别是苦受,是宣隆最大的特点,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目标导向的修法,在每次禅坐中将全部的精进努力都指向专注与观的发展,完全地精进以克服疼痛和散乱心,就是宣隆法。

专注的强烈呼吸和随后的苦受二者的力量,就是适合用来克服通常会让禅修者分心的许多障碍。无论你感觉多么想睡,一段时间只专注在鼻孔感受的强力呼吸,就会让你马上醒过来。这个修行方法的技巧,对于一个焦虑不安、散乱的心能让它安静下来也同样有效,面对强烈呼吸的这种巨大精进,大部分的念头都会被摧灭,就像浮云被风吹散一样,心会安住而净化。清除了想睡和散乱的心,使得行者清明而专注。进一步对于苦受和不断改变的感受保持念住,则强化了心的念住力与觉观力。

修习此法一小段时间,行者就可能体验到平静、专注的心的力量,而当用以转至观照心身名色的过程,便能通向清楚的观,智慧与解脱。因此,行者也要知道方法的重要性。要正确的用到方法令自己进步。如果是有概念性的,不是太慢就是不直接,这也会影响你的进展,而妄念依然故我,反而增多了,如果心的集中专注与觉知力没有法提升反而妄想更多的话,自己对方法修了一段时间,自己也会知道的,这与简单直接的方法有很大的分别,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自己也会分辨出来。

 

第二条

正念,是使所缘境历历在目,既不忘失,也不会让它消失。当正念现前,会注意正在发生的所缘而不忘失,为了让正念的特相与功能,非表面的而不忘失,在练习时清楚出现,自己必须了解和修习的三个层面:

现起,它会培养和带领其他两个,正念最主要的现起是面对,让心直接面对所缘,在禅修时,直接面对所缘,正念才会生起,才能了解它的本质,如果更仔细的看,会发现很多细节,你必须整体的看,细节才会显现。例如:打量某人,先看面貌,做初步判断,如果不仔细观察面貌,注意其他地方,注意力会被其他部位引开,你便无法准确判断,随着修习者一再重复所缘,集中专注,渐渐稳固,没有失误,所缘不会从观察中离失,既不会溜走,也不会消失,更不会失念而遗忘,烦恼无法在强大的正念中生起。

如果能长时间保持正念,由于烦恼消失,禅修者会发现心非常清净,没有烦恼是正念现起的第二层,当正念持续不断时,智慧会生起,就能洞见身心的本质。正确的觉醒,必然是与呼吸成对的。

觉知,意思是一有杂染烦恼生起,便会看到杂染烦恼的生起与呈现过程,自己是知道的,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现在。没有任何的符号标记,什么也没有,甚至自我也没,有什么自我,只不过是在世俗习惯上的知觉罢了,一旦觉醒坚牢了,你必须去超越它。任何发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有它的原因。一旦你有善巧地细心观照它直到你知道它的成因,你将能超越它。

 

第三条

在禅修时,心灵会有四个认知的层面,尤其是在认知标明时,若在认知这个阶段停止,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外境可以没有反应,然而,当我们这样做时,心会说,是我在做决定,是我决定这样做的。现在,你可以去找这个“我”,会发现你只找到决心而已,而这是一种心理现象,并没有“我”在里面,行者要一再观察,因为在五蕴中隐藏着假象,即“我”的存在。

有人认为决心来自于思考,有些则认为来自于他们的感受,其他人会认为来自观察者或是意志力。行者可以自问,当心没有反应,没有观察者,没有意志力时,这个“我”在那里?当这些我的,指感受、意志力等不存在时,“我”又在那里?在做什么?

要了解究竟实相,必须有专注力和意愿,才能了解生命的最深层,而不是只探究表面的现象。如:喜好或厌恶等。如果我们长期喜好与厌恶的事物与习性,或许在禅修的练习里,可以找到超越喜欢与厌恶的解决之道。

在禅修出定后,这种观察很有用,如果不禅修,可能会流于知性游戏,而心为了逃避这些问题,会乐于这种游戏,在入妄想,喜欢与不喜欢、放逸等,心不想观察,放松精进力了。

如果行者只观察肤浅的层面,禅修会令你没有什么益处,相反地,当深入观察而导致开悟时,它的益处非常大,像“汀”一声,突然了悟的经验。行者必须小心谨慎,不要认为有个“我”在修习。恍然大悟的是心,不是我,而要有内观智慧则需要一颗纯净、专注的心。

禅修时,所观察的对象必须和自己的内心有关,是心在观察,谁拥有感官触觉?是谁在反应?当行者观察时,必定与我们的内心感受有关,内心会一再认为是我,当我们如此认为时,就应该进一步观察,会发现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是个错误的观念。

如果我们真的想知道真相,就要继续观察四大,观察身体生起的原因和身体是无常的,观察身体的生起灭去。我们必定会死去,观察身体的特质,指无常、苦、无我。当心的四个层面按照次序生起时,观察是谁在做这些事?为什么所做的常常与所希望的相反?心散乱,总是不安,想放弃的多,不能坚持下去了。是谁在这样想?

禅修是用方法,我们会慢慢了解佛陀所教导的法,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不坚持努力下去,将永远无法应用这些修行指导。佛陀说,如果我们能走完整条解脱道,就可以彻底解脱苦,在修行的过程中,行者会对佛陀所说的法越来越有信心,也会依照他的指导向前迈进,持续的解脱之旅,坚持。

第四条

禅修者的心灵平静是一种能量场,正面而有正念,令一些没有禅修的朋友也想学习坐禅,也是善行和法的布施。因此,发上群的报数和鼓励,能令同修持续下去修习。同修也需要护法,令佛法得以传承下去。精进、布施、自律有戒、智慧是你修行的资粮,缺一不可。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宣隆禅修法的特点是心很快平静,專注而念住。

透过四念處的修習,如果持續不断,七覺支就会自動完整地增長,四念處不是研究,思考,或聽有関的開示,或討論,自己必須根據經驗直接覺知四念處,以正念為基礎,觀呼吸的集中專注,就是培養正念和覺知,覺察,七种覺悟的因素或聖者的七种特質是,正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在修觀的所有階段和層次中,都能發現七覺支,如果自己以內觀智慧禅的開展階段作為標準,那麼,七覺支会变得非常明顯,是行者初見诸法生灭的,生灭随觀智的階段,自己如何培養,持續堅持很重要了,如實的修行,而宣隆禅修的方法是最清楚,最簡單,最直接的路径,特别强調在强大的精進,專注在对感受,特別是苦受的直接了知上,是通向宣隆禅修法的鎖匙,藉著念住於强烈呼吸的这種巨大的精進,讓心達於專注,然後堅毅,不動的坐著,完全地体驗著身體上的苦受,深入於內觀的修習之中。利用感受,特別是苦受,是宣隆最大的特点,这是一種非常强烈地目標導向的修法,在每次禅坐中將全部的精進努力都指向專注与觀的發展,完全地精進以克服疼痛和散乱心,就是宣隆法。專注了的強烈呼吸和随後的苦受二者的力量,就是適合用來克服通常会讓禅修者分心的許多障礙。無論你感覺多麽想睡,一段時間只專注在鼻孔的感受的强力呼吸,就会讓你馬上醒过来,这個修行方法的技巧,对於一個焦慮不安,散乱的心能讓它安静下來,也同样有效,面对强烈呼吸的这種巨大精進,大部分的念頭都會被摧灭,就像浮雲被風吹散一样,心会安住而净化。清除了想睡和散乱的心,使得行者清明而專注。進一步对於苦受和不断改變的感受保持念住,則强化了心的念住力与覺觀力,修習此法一小段時間,行者就可能体驗到平静,專注的心的力量,而當用以轉至觀照心身名色的过程,便能通向清楚的觀,智慧与解脱。因此,行者也要知道方法的重要性。要正确的用到方法令自巳進步。如果是有概念性的,不是太慢就是不直接,这也会影響你的進展,而妄念依然故我,反而增多了,如果心的集中專注与覺知力,冇法提升反而妄想更多的話,如果自巳对方法修了一段時間,自巳也会知道的,这与簡單直接的方法有'很大的分别,过了一段時間的修習,自巳也会分辨出來。

第二条

正念,是使所緣境歷歴在目,既不忘失,也不会讓它消失,當正念現前,会;注意正在發生的所緣而不忘失,為了讓正念的特相與功能,非表面的而不忘失,在練習時清楚出現,自己必須了解和修習的三個層面,現起,它会培養和带領其他兩個,念最主要的現起是面对,讓心直接面对所缘,在禅修時,直接面对所缘,正念才会生起,才能了解它的本質,如果更仔細的看,会發現很多細節,你必須整体的看,細節才会显現,例如打量某人,先看面貌,做初步判斷,如果不仔細觀察面貌,注意其他地方,注意力会被其他部位引開,你便无法準確判斷,随著修習者一再重愎所緣,集中專注,漸漸稳固,沒有失误,所緣不会從觀察中离失,既不会溜走,也不会消失,更不会失念而遺忘,煩惱無法在强大的正念中生起,如果能長時間保持正念,由於煩惱消失,禅修者会發現心非常清净,沒有煩惱是正念現起的第二層,當正念持續不断時,智慧会生起,就能洞見身心的本質。正確的覺醒,必然是与呼吸成对的,覺知,意思是只是一有雜染煩惱生起,便会看到雜染煩惱的生起与呈现过程,自巳是知道的,沒有过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现在。沒有任何的符号標記,什麼也沒有,甚至自我也沒,有什麼自我,只不过是在世俗習慣上的知覺罷了,一旦覺醒堅牢了,你必須去超越它。任何發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有它的原因。一旦你有善巧地細心觀照它直到你知道它的成因,你將能超越它。

第三条

在禅修時,心靈会有四個認知的層面,尤其是在認知標明時,若在認知这個階段停止,我們会發現我們对外境可以沒有反應,然而,當我們这样做時,心会說,是我在做决定,是我决定这样做的,现在,你可以去找这個我,会發現你只找到决心而已,而这是一種心理现象,並沒有我在裡面,行者要一再觀察,因為在五蕴中隐藏著假象,即我的存在,有人認為决心來自於思考,有些則認為來自於他們的感受,其他人会認為來自觀察者或是意志力,行者可以自問,當心沒有反應,沒有觀察者,沒有意志力時,这個我在那里?當这些我的,指感受,意志力等不存在時,我又在那裡?在做怎麼?要了解究竟實相,必須有專注力和意願,才能了解生命的最深層,而不是只探究表面的现象,如喜好或厭恶等,如果我們長期喜好与厭惡的事物与習性,或許在禅修的練習里,可以找到超越喜歡与厭惡的解決之道,在禅修的出定後,这種觀察很有用,如果不禅修,可能会流於知性遊戲,而心為了逃避这些問題,会樂於这種遊戲,在入妄想,喜歡与不喜歡,放逸等,心不想觀察,放鬆精進力了,如果行者只觀察膚淺的層面,禅修会令你沒有什麼益處,相反的當深入觀察而導致開悟時,它的益處非常大,像汀一声,特然了悟的經驗,行者必須小心謹慎,不要認為有個我在修習,恍然大悟的是心,不是我,而要有內觀智慧則需要一顆纯净,專注的心,禅修時,所觀察的对象必須和自己的內心有関,是心在觀察,誰拥有感官觸覺?是誰在反應?當行者觀察時,必定与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関,內心会一再認為是我,當我們如此認為時,就應該進一步觀察,会發現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是個錯誤的觀念,如果我們真的想知道真相,就要、繼續觀察四大,觀察身體生起的原因和身體是無常的,觀察身體的生起灭去,我們必定会死去,觀察身體的特質,指無常,苦,無我,當心的四個層面按照次序生起時,觀察者,是誰在做这些事?,為什麼所做的常常与所希望的相反?心散乱,总是不安?想放棄的多,不能堅持下去了,是谁在这样想?禅修是用方法,我們会慢慢了解佛陀所教導的法,如果我們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不堅持努力下去,將永遠無法應用这些修行指導,佛陀說,如果我們能走完整條解脱道,就可以徹底解脱苦,在修行的过程中,行者会对佛陀所說的法会越來越有信心,也会依照他的指導向前邁進,持續的解脫之旅,堅持

第四条

禅修者的心靈平静是一種能量場,正面而有正念,令一些冇禅修的朋友也想學習坐禅,也是善行和法的布施,因此,發上羣的報数和鼓勵,能令同修持續下去修習,同修也需要護法,令佛法得以傳承下去。精進,布施,自律有戒,智慧是你修行的資糧,缺一不可。

 


注:简体版使用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用正念来转化怨憎会苦|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2)

简体版(编辑:觀):

朗读(男声):朱师兄

朗读(女声):AI

男声版:

女声版:

 

第一条

用正念来转化怨憎会苦

为什么一些行为会变成习气?为什么我们的我执会那么深?就是这样郁结起来的。怨憎会苦为什么会出现?也是这样郁结起来的。每次看到对方就多一层怨恨,再看一次,又多一层怨恨,身边最亲的人这样互相怨恨,愈看心越恨,长期下来,就把习气坚固起来了,愈坚固俞解不开。

如果在烦恼凝结的过程当中可以注意到这个问题,需要正念净化的心去把问题剖开,心结就不在了,会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

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互动的关系,在因果的互动关系厎下,彼此的角度会不一样,自我认为自己是对的,也许别人认为是非,彼此是处于相对的关系。当你提起正念的时候,会正面的看到因果关系,了解这种互动的关系,你怎么样对人,别人也会是你的因果关系。如果自己的因正面,问题也会减少。把心量放大一些,看远一点,如果自己的观念调得好,会有较深的了解,尤其是用无常、无我的观念来看的话,许多事情就能放下。

虽然我们的智慧不能马上处理问题,但可以去化解它,疏通心灵的怨恨,反之让烦恼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你会忘失你的正念而失念了。修行,就是要我们看到这些,因此,看到因也是自己种下,果一定回到己身,看开,看淡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我们先从自己做起,先把自己的心调好调正,慢慢地就能够将一些固执的习气化解,把正面的心提起来,你的心才会感觉有正念,心比较有力量。这个正念运作了之后,会感觉整个身心,心胸就不一样了,便是修行上一个提升。

当智慧不断提升时,就可以将问题看得更清楚,如果能更进一步,正念越强大,最后会发现一切真的是无我,舍和放下更加容易,看到无常,事情也只是生灭事件,既然过去了,就会懂得放下,如果我们现在的当下还有苦恼,怨憎会,是因为自己把它带着,我们贯穿过去与未来,一直带着它,当然就很苦了。

 

第二条

禅修者也许会因为环境或旧疾复发,受干扰而感到沮丧。此时,心需要振奋和清净,好让心再度敏锐和明亮,从新建立信心,老师和同修的鼓励和指引,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要远离心散乱和不专心的人,既不平静,又不宁静的人,无法培养定力,身心不安的人。因此,从未禅修过的人,遇到坐禅的行者,或参加禅修营都会感觉内心的不安和干扰也会静下来,能保持平衡的觉知。

有时随着禅修的深入,你似乎无需精进,仍能对所缘境的生灭保持正念,此时,不要去干扰,给心自然的发展,不要加速或想自已进步,会扰乱心的平衡,觉知因此会变得迟钝。另一方面,有禅相出现,或非常顺利没有疼痛感,你可能因此放松,使禅修退步,当不费力的精进境界出现时,要自然的只是知,要跟得上动力和意向。

培养你的正念,有正念才不会失念,如果你时常失念,你面对事情的时候就会负面,不要只相信,实践你的修行,自己去知见,不需要怎么特殊的,如果你检验了定和慧如何地生起,你自己就了知实相。修行就自动地开展了,一切事物,它们自然会来会去。

 

第三条

许多禅修者有推理的习惯,对所听到的会先仔细思考才接受,并对自己明辫的特质感到自豪。当他们禅修时,总是以理智的方式来探讨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以理智的了解来验证禅修,如果执着这种方式,这种禅修者会永远心生疑惑,疑在轮转,永远无法前进。另一种,开始试图诠释禅修,这种禅修者小题大作,每件小事,他都根据阅读过的禅修文献来诠释,一连串思考和念头生起,再次妨碍禅修,这是聪明过了头。

禅修是自然的,只是知,上一秒已经过去,下一秒不知道,只有当下的知,妄想不能令你开悟,修行不是想出来的,是你不知道的。法,无法在佛法截然不同的形式或方法技巧中被找到,而只是存在于隐含其下的体验之中,那样的行者就是真正地准备好要禅修了,不要想太多,想会带你走错方向。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用正念来轉化怨憎会苦

為什麼一些行為会变成習氣?為什麼我們的我執会那麼深?就是这样鬱結起來的。怨憎会苦為什麼会出現?也是这样鬱結起來的。每次看到对方就多一層怨恨,再看一次,又多一層怨恨,身边最親的人这样互相怨恨,愈看心俞恨,長期下来,就把習氣堅固起來了,愈堅固俞解不開,如果在煩惱凝結的过程當中可以注意到这個問題,需要正念净化的心去把問題剖開,心結就不在了,会發現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互動的関係,在因果的互動関係厎下,彼此的角度会不一样,自我認為自己是对的,也許别人認為是非,彼此是處於相对的関係。當你堤起正念的時候,会正面的看到因果関係,了解这種互動的関係,你怎麼樣对人,别人也会是你的因果関係,如果自巳的因正面,問題也会减少,可能只是少問題,把問題放广一些,看遠一点,如果自己的觀念調得好,有較深的了解,尤其是用無常,無我的觀念來看的話,許多事情就能放下,虽然我們的智慧不能馬上處理問題,但可以去化解它,疏通心靈的怨恨,反之讓煩惱繼續發展下去的話,你会忘失你的正念而失念了。修行,就是要我們看到这些,因此,看到因也是自巳種下,果一定回到巳身,看開,看淡也是一種智慧的表現,我們先從自巳做起,先把自巳的心調好調正,慢慢地就能夠將一些固執的習氣化解,把正面的心提起来,你的心才会感覺有正念,心比較有力量。这個正念運作了之後,会感覺整個身心,心胸就不一样了,便是修行上一個提升。當智慧不断提升時,就可以將問題看得更清楚,如果能更進一步,正念俞強大,最後会發現一切真的是無我,捨和放下更加容易,看到無常,事情也只是生灭事件,既然过去了,就'会懂得放下,如果我們现在的當下還有苦惱,怨憎会,是因為自巳把它帶著,我們貫穿过去与未來,一直带著它,當然就很苦了。

 

第二条

禅修者也許会因為環境或舊疾復發,受干擾而感到沮喪,此時,心需要振奮和清净,好讓心再度敏銳和明亮,從新建立信'心,老師和同修的鼓勵和指引,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要遠離心散乱和不專心的人,既不平静,又不寧靜的人,無法培養定力,身心不安的人。因此,從未禅修过的人,遇到坐禅的行者,或入禅營都会感覺'內心的不安和干擾也会静下來,保持平衡的覺知,有時随著禅修的深入,你似乎冇需精進,仍能对所缘境的生灭保持正念,此時,不要去干擾,给心自然的發展,不要加速或想自已進步,会擾亂心的平衡,覺知因此会变得遲鈍,另一方面,有禅相出現,或非常順意冇疼痛感,你可能因此放鬆,使禅修退步,當不費力的精進境界出現時,要自然的只是知,要跟得上動力和意向。培養你的正念,有正念才不会失念,如果你時常失念,你面对事情的時候就会負面,不要只相信,實踐你的修行,自己去知見,不需要怎麼特殊的,如果你檢驗了定和慧如何地生起,你自巳就了知實相。修行就自動地開展了,一切事物,它們自然会來会去。

 

第三条

許多禅修者有推理的習慣,对所聽到的会先仔細思考才接受,並对自己明辫的特質感到自豪,當他們禅修時,總是以理智的方式來探討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以理智的了解來驗証禅修,如果執著这种方式,这种禅修者会永遠心生疑惑,疑在輪轉,永遠冇法前進,另一种,開始詮釋,这种禅修者小題大作,每件小事,他都根據閱讀过的禅修文獻來詮釋,一連串思考和念頭生起,再次妨礙禅修,这是聰明过了頭,禅修是自然的,只是知,上一秒已經过去,下一秒不知道,只有當下的知,妄想不能令你開悟,修行不是想出來的,是你不知道的。法,無法在佛法截然不同的形式或方法技巧中被找到,而只是存在於隱含其下的体驗之中,那样的行者就是真正地準備好要禅修了,不要想太多,想会帶你走錯方向。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发展你的潜能与观察力|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3)

简体版(编辑:觀)

朗读(女声):AI

女声版:

 

第一条

发展你的潜能与观察力

在修行的过程中,在解脱道上,我们都具有开悟的潜能。对佛法的修行更有信心,坚持是力量,更喜欢禅修,能获得更高的内观智慧,得以观察究竟实相。发展灵性的基础,建造人生规律的轨道,有戒定慧的修持。

禅修的重点在于,你必须知道什么观念是对的,该做的,什么是错的,不该做的,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明辨是非,所以行者先以佛陀所留下来的法作依归标准,也只有当我们所言所思所行,都是正确的,没有做亏心的事,不与别人结寃结仇争执,我们就会活得光明磊落,自由自在,无所畏惧,而也不会惹事生非,引来不必要的干扰,内心光明清净,便可更好的修行。

佛陀教导被称为法,如果行者的心中没有法的精神,很容易犯戒,也找不到解脱的方向,当行者开始练习一段日子,会发现内心的挣扎会比较少,心也会开始安稳有定力,冲动也会减少,不容易出口伤人,对自巳的心念也会觉察到,会有一些领悟和善德品性。

一些有益的,能激励人心的是佛法,谈论法时,应该正确的表达,并掌握重点,法令我们解脱苦,但要实际行动,而不是纸上谈兵只讲不做,每一次的坐禅,都是行者自巳的体验,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每一个当下的积累,都是你的人生点滴,坚持到最后,才见真章。

 

第二条

凡事要有往好处看的习惯,做自己心里相信是正确的事就可以了,不论做与不做都无法避免别人对你的批评,修行也是一样,根要扎得稳,不要别人三言两语就改变。何况坐禅原本坚持就很困难,我们的心会编造很多的想法,想法会朝许多方向蔓延扩展,对声、色、香、味、碰触及念头,心理也同样地在编剧,因此,在禅坐里,不要入想,所以要终止苦,自我中心和邪见,我们必须洞察内心。

 

第三条

当心感到痛苦时,一般的反应是,我不喜欢或我一定要把它去除。当你禅修在这个阶段,能够觉知心的四个方面,观察它们的因果关系,感官接触,感受,认知和反应,这对行者的禅修非常有帮助。无论在禅修或日常生活中,知道心的四个层面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教导我们,要知道心的四个层面,对所了知的经验要有知、见,由此行者可以得知,身与心中根本没有我,我只是一种想法,一种观念,它深深的烙印在心里,我们周遭的人全都如此认为,然而这个我不只是一种观念,它也能够引起贪与嗔,我们知道贪与嗔非常容易生起,我们与贪嗔共住,熟知它们,而贪与嗔无法引起快乐喜悦,打坐时都是入贪嗔痴的多。

修行时,行者不但要观察身体的四大,也要从四个层面来观察心,观察心念如何生起和消失,行者可以观察每一次的感官接触,一种味道,香味,也可以观察感触如何引起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等,大部分的人都能觉察到第一步和最后一步,感官接触和随后生起的心理反应,这个看起来不错,我要这个,或是,这个不好,我不要,心理反应是如此的快,在禅修时心总是上上落落,来来回回,有时好想要,有时想放弃,以至于自己完全忽略了认知,想蕴和反应,行蕴两个步骤。

正确的修行方法是,一旦观察到有心理反应,马上要回想它是感官接触所引起的,再去观察心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感官接触所引起的,然后再去观察心如何诠释,也就是心的标明作用,如疼痛、不适、不安无聊等,观察着这些感官的反应,心的四个层面中即感官接触、感受、认知与反应,去找出是谁在感觉、感受、认知与反应,心会告诉我们,是我在做这些事,然而这种假设的我,只是一种观念而巳,哪来的我在做这些事?行者会发现,这四个层面自然而然,根本没有人在做这些事,而我们可以透过禅修练习,观察它是如何发生的,达于自己内在的法。

 

第四条

觉知,善与恶,以及随之而来的判断,仅仅是心的活动。有时这些活动显示成念,另一些时候是智慧,可是真正的心完全不会显示活动或任何状态,它只是知道。

所有从心生起的活动,例,觉知善与恶、与苦、誉与毁,全都是心流露出来的意识状态,既然代表著心的活动和状态,这类意识的本质不断生起灭去,始终不稳定,不确定和无常。因此,心只是知,在坐禅不加不减任何东西,思维概念,如实的,才是本质。实质精髓不在字里行间,而是在于体验之中。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發展你的潛能与觀察力

在修行的过程中,在解脱道上,我們都具有開悟的潜能,对佛法的修行更有信心,堅持是力量,更喜歡禅修,能獲得更高的內觀智慧,得以觀察究竟實相,發展靈性的基礎,建造人生規律的軌道,有戒定慧的修持,禅修的重点在於,你必須知道怎麼觀念是对的,該做的,什麼是錯的,不該做的,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明辨是非,所以行者先以佛陀所留下來的法作依歸標準,也只有當我們所言所思所行,都是正确的,沒有做虧心的事,不与別人結寃結仇争執,我們就会活得光明磊落,自由自在,無所畏懼,而也不会惹事生非,引來不必要的干擾,內心光明清净,便可更好的修行,佛陀教導被稱為法,如果行者的心中沒有法的精神,很容易犯戒,也找不到解脱的方向,當行者由開始練習至一段日子,会發現內心的掙扎会比較少,心也会開始安穩有定力,衝動也会减少,不容易出口傷人,对自巳的心念也会覺察到,会有一些領悟和善德品性,一些有益的,能激勵人心的是佛法,談論法時,應該正确的表達,並掌握重点,法令我們解脱苦,但要實際,要行動,而不是纸上談兵,有講冇做,每一次的坐禅,都是行者自巳的体驗,經驗是一点一滴積累的,每一個當下的積累,都是你的人生点滴,堅持到最後,才見真章。

 

第二条

凡事要有往好處看的習慣,做自巳心里相信是正确的事就可以了,不論做与不做都冇法避免别人加与你的批評,修行也是一样,根要紮得稳,不要別人三言兩語就改變,何況是坐禅,堅持很困難,我們的心会编造很多的想法,想法会朝許多方向蔓延扩展,对声,色,香,味,碰觸及念頭,心理也同样地在编劇,因此,在禅坐里,不要入想,所以要終止苦,自我中心和邪見,我們必須洞察内心。

 

第三条

當心感到痛苦時,一般的反應是,我不喜歡或我一定要把它去除,當你禅修在这個階段,能夠覺知心的四個方面,觀察它們的因果関係,感官接觸,感受,認知和反應,这对行者的禅修非常有幫助,無論在禅修或日常生活中,知道心的四個層面是非常重要的,佛陀教我們,要知道心的四個層面,对所了知的經驗要有知,見,由此行者可以得知,身与心中根本沒有我,我只是一種想法,一種觀念,它深深的烙印在心裡,我們周遭的人全都如此認為,然而这個我不只是一種觀念,它也能夠引起貪与嗔,我們知道貪与嗔非常容易生起,我們与貪嗔共住,熟知它們,而貪与嗔無法引起快樂喜悅,打坐時都是入貪嗔痴的多,修行時,行者不但要觀察身體的四大,也要從皿個層面來觀察心,觀察心念如何生起和消失,行者可以觀察每一次的感官接觸,一種味道,香味,也可以觀察感觸如何引起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等,大部分的人都能覺察到第一步和最後一步,感官接觸和隨後生起的心理反應,这個看起来不錯,我要这個,或是,这個不好,我不要,心理反應是如此的快,在禅修時心总是上上落落,來來回回,有時好想要,有時想放棄,以致於自巳完全忽略了認知,想蘊,和反應,行蕴兩個步驟,正确的修行方法是,一旦觀察到有心理反應,馬上要回想它是感官接觸所引起的,再去觀察心的感受,这種感受是感官接觸所引起的,然後再去觀察心如何詮釋,也就是心的標明作用,如疼痛,不適,不安無聊等,觀察著这些感官的反應,心的四個層面中即感官接觸,感受,認知与反應,去找出是誰在感覺,感受,認知与反應,心会告訴我們,是我在做这些事,然而这種假設的我,只是一種觀念而巳,那來的我在做这些事?行者会發現,这四個層面自然而然,根本没有人在做這些事,而我們可以透过禅修練習,觀察它是如何發生的,達於自巳內在的法。

 

第四条

覺知,善与惡,以及随之而來的判斷,仅仅是心的活動,有時这些活動显示成念,另一些時候是智慧,可是真正的心完全不会显示活動或任何狀態,它只是知道,所有從心生起的活動,例,覺知善与恶,与苦,譽与毁,全都是心流露出來的意識狀態,既然代表著心的活動和狀態,这類意識的本質不断生起灭去,始終不稳定,不确定和無常,因此,心只是知,在坐禅不加不减任何東西,思維概念,如實的,才是本質。實質精髓不在字里行間,而是在於体驗之中。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禅定是否为证悟的必要呢?|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4)

简体版(编辑:觀)

朗读(女声):AI

女声版: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禅定是否为证悟的必要呢?

禅定会不会引起贪着,反而使禅修止步不前?有些教导内观的老师认为禅定会引发执着,所以只教纯观,其实这种争论一直就有,也有很多人提出不同见解,有认为必要,有认为不必。佛陀有提到俱解脱圣者与慧解脱圣者,俱解脱是心慧都解脱了,圆满具足四禅八定者,之后在修持内观而证得解脱,而且具有神通力。而慧解脱是直接透过纯观而成就,或只证到四禅,禅那是解脱必要的成份。

换言之,现世间眼中只有微尘的人极少数,因现在是五浊恶世,有慧根定力的人不多,而欲望很强烈的人占了太多数,世间法太多,离解脱道不是那回事。因此,修习者若不能掌握禅那,就不能证得灭尽定,并与佛陀一致。大家可以放心,修习禅定只会让人更倾向解脱,其中的那超出欲望的大乐是行者伟大的动力,而定的目的是要开发智慧,所以同时也要观察禅悦的无常性,每天习禅,培养定力和智慧,令行者有禅定基础,那就更容易洞见生灭。如果要成就三果以上,必须修持完满的禅定,从经典引证来看,禅定是必要的这点,似乎有较多的经藏支持,或者是当初集结经典的五佰位大阿罗汉都是俱解脱者,所流传的自然是最完整的方法。

因此,定中是专心一致,不可能生起观察分析的思维,所以常说的止观双运,是先入安止定,安稳宁静心绪,后出定,利用定之余力,一说此时为刹那定,以禅定中现象为目标,进行观察分析,也就是修慧,若是心绪开始受到微细五盖影响,则必须保持觉知,或者再入定。所谓双运,就是透过止定与观慧两种作为不断的交互作用,直到最后融为一体,当然近代也有纯观的大师,例阿姜念,是透过刹那定,进行纯观,依然也获得相当成就——三果圣者。经典里也有说透过佛陀点化的人,瞬间证得初果,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每个人成就的方式不一样,有人眼中只有微尘,慧根很强,他喜欢直观,不爱修太深的定。而大部分人一定要先定下来,才能修观,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都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宁静心境,才有办法产生洞察力,也就是观。

禅修的重点不是要否定禅定,因为最完善的解脱道是有禅定在其中,在观察分析时,行者要关注正确的问题,并且清楚自我观的实相,也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分析时才不会误解,走错方向加东西。一位修禅的行者将重心放在生命的解脱上,当行者证悟后都不会有问题。换句话说,一位初阶者,眼睛都是载上墨镜,怎么看也看不到真正的颜色,要彻底知道和看清,就把眼镜拿开放下,才能够看清楚。

 

第二条

对于一个初阶者来说,有些会有一丁点的定力,有些比较差的心非常散乱,有些只想知道结果,无论你是哪一种人,放逸的、懒散的、不专注的,刚开始我们都是一样的有一颗散乱不安的心,而能够持续修习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有所改变的,除非盲修没用对方法的例外。而观呼吸是非常重要的,你有否持续的进步,观呼吸是关键,定观是一起的,首先在呼吸的所缘上觉知鼻的触,觉知每一下,藉由绵绵不断的呼吸,刹那刹那的定力会持续增长,让心变得静下来,妄念减少。

你的呼吸做得越多,刹那定越持续,心静下来了,专注的定力是智慧或毗婆舍那生起的因,你是必须建立少许适量,够用就好的心的止与一境性,然后利用这个来观照你自己,不需要怎么特别的,安止定并不是必需的,如果在你的修行中有达到安止定,这也很好,就是不要对它产生抓取,产生禅相而入了桃花源出不来。有些人会卡在黏着于安止定,游于其中可以是大大的喜乐或以为自己证了果。你必须知道适当的界限。如果你有智慧,那么你会知道安止定的用处与局限,智慧是你自己要去观照与培养的。

 

第三条

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依照佛法修心,心是根本,一颗稳定的心,意味着稳定的财富。心不安稳,开了缺口,就无法把持令人心不安稳而放纵,这时福德资粮也随着不稳定而流失。就像原好无缺的水瓮可以盛水,一旦有缺口,水就会流失一样,因此心的安稳很重要了。

佛陀说,没有河流比得上爱欲之流,大小河流,大海汪洋,不管多么深广,总会有涯岸,有岛和沙洲。然而爱欲是没有尽头的,没有岛没有岸,它没有节制,不会适可而止,日夜奔流,淹没心中的堤岸,倘若我们没有道德作为防洪堤阻止它,世间将会被贪欲和嫉恨之流淹没,还有愚痴的行为,而令自己迷失。

因此,培养心的稳定需要禅定做为堤岸,也是福德的资粮,令心意良善,改变而有力量。高尚的品德为世间所需,令心稳定,善行在理性方面保证我们行为有分寸,也是人心最好的滋养,如果你每天都有积累你的福德资粮,人生自然幸福与自在。善待他人也是一种幸福,能帮助别人的人,心会安稳和喜悦。如果你最多百分之十的时间看别人,而百分之九十看你自己的话,这修行算是妥当的。如果你花时间是为了找完美的人或完美的老师,你是找不到的。佛陀教导我们注视在法,在真理,实相上,而不是注视在别人身上,往内寻找你自己的法,战胜你自己的恐惧、欲望,它是你最好的老师。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禅定是否為證悟的必要呢?

会不会引起貪著,反而止步不前,有些教導內觀的老師其實認為禅定会引發執著,所以只教纯觀,其實这種爭論其来有自,也有很多人提出不同見解,有認為必要,有認為不必,因為佛陀有提到俱解脱聖者与慧解脱聖者,俱解脱是心慧都解脫了,圓滿具足四禅八定者,之後在修持內觀而證得解脱,而且具有神通力,而慧解脫是直接透过純觀而成就,或只證到四禅,禅那是解脱必要的成份,換言之,現世間眼中只有微塵的人極少数,因現在是五濁恶世,有慧根定力的人不多,而欲望很強烈的人佔了太多數,世間法太多,離解脱道不是那回事,因此,修習者若不能掌握禅那,就不能證得灭盡定,並且与佛陀一致,要大家放心,修習禅定只会讓人更傾向解脱,其中的那超出欲望的大樂是行者偉大的動力,而定的目的是要開發智慧,所以同時也要觀察禅悦的無常性,每天習禅,培養定力和智慧,令行者有禅定基礎,那就更容易洞見生灭,如果要成就三果以上,必須修持完滿的禅定,從經典引證來看,禅定是必要的这点,似乎有較多的經藏支持,或者是當初集結經典的五佰位大阿罗漢都是俱解脱者,所流傳的自然是最完整的方法,因此,定中是專心一致,不可能生起觀察分析的思維,所以常說的止觀雙運,是先入安止定,安穩寧靜心緒,後出定,利用定之餘力,一說此時為刹那定,以禅定中现象為目標,進行觀察分析,也就是修慧,若是心緒開始受到微細五蓋影響,則必須保持覺知,或者再入定,所謂雙運,就是透过止定与觀慧兩種作為不断的交互作用,直到最後融為一体,當然近代也有純觀的大師,例阿姜念,是透过刹那定,進行纯觀,依然也獲得相當成就,三果聖者,而经典里有說透过佛陀点化的人,瞬間証得初果,这样的理據告知我們,每個人成就的方式不一样,有人眼中只有微塵,慧根很強,他喜歡直觀,不爱修太深的定,而大部分人一定要先定下來,才能修觀,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都必須有一定程度的寧靜心境,才有辦法產生洞察力,也就是觀,而禅修的重点是不要去否定禅定,因為最完善的解脱道是有禅定在其中,在觀察分析時,行者要関注正確的問題,並且清楚自我觀的實相,也只有樹立正確的觀念,在分析時才不会误解,走錯方向加東西,一位修禅的行者將重心放在生命的解脱上,當行者證悟後都不会有問題,換句話說,一位初階者,眼睛都是載上墨鏡,怎麼看也看不到真正的颜色,要徹底知道和看清,就把眼鏡拿開放下,才能夠看清楚。

 

第二条

对於一個初階者來說,有些会有一丁点的定力,有些比較差的心非常散乱,有些只想知道結果,無論你是那一種人,包括,放逸的,懶散的,不專注的,剛開始我們都是一样的有一顆散乱不安的心,而能夠持續修習一段時間之後,都会有所改變的,除非盲修冇用到方法的例外。而觀呼吸是非常重要的,你有否持續的進步,觀呼吸是関鍵,定觀是一起的,首先在呼吸的所缘上覺知鼻的觸,覺知每一下,藉由綿綿不断的呼吸,刹那刹那的定力会持續增長,讓心变得静下来,妄念减少,你的呼吸做得越多,刹那定越持續,心静下来了,專注的定力是智慧或毗婆舍那生起的因,你是必須建立少許適量,夠用就好的心的止与一境性,然後利用这個來觀照你自巳,不需要怎麼特別的,安止定並不是必需的,如果在你的修行中有達到安止定,这也很好,就是不要对它產生抓取,產生禅相而入了桃花園出不来。有些人会卡在黏著於安止定,遊於其中可以是大大的喜樂或以為自巳証了果。你必須知道適當的界限。如果你有智慧,那麼你会知道安止定的用處与局限,智慧是你自巳要去觀照与培養的。

 

第三条

為什麼佛陀教導我們依照佛法修心,心是根本,一顆稳定的心,意味著稳定的財富,心不安穩,開了缺口,就无法把持令人心不安稳而放縱,这時福德資糧也隨著不穩定而流失,就像原好无缺的水瓮可以盛水,一旦有缺口,水就会流失一样,因此心的安稳很重要了,佛陀說,沒有河流比得上爱欲之流,大小河流,大海汪洋,不管多麽深广,总会有涯岸,有岛和沙洲,然而爱欲郤冇盡頭,没有岛沒有岸,它沒有節制,不会適可而止,日夜奔流,淹沒心中的堤岸,倘若我們沒有道德作為防洪堤阻止它,世間將会被貪欲和嫉恨之流淹沒,還有愚痴的行為,而令自巳迷失,因此,培養心的稳定需要禅定作為堤岸,也是福德的資糧,令心意良善,改變而有力量,高尚的品德為世間所需,令心穩定,善行在理性方面保証我們行為有分寸,也是人心最好的滋養,如果你每天都有積累你的福德資糧,人生自然幸福与自在,善待他人也是一種幸福,能幫助别人的人,心会安稳和喜悅,如果你最多百分之十的時間看別人,而百分之九十看你自己的話,这修行算是妥當的。如果你花時間是為了找完美的人或完美的老師,你也不会發現平静的。佛陀教導我們注視在法,在真理,實相上,而不是注视在別人身上,往內尋找你自己的法,戰勝你自己的恐懼,欲望,它是你最好的老師。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训练心的方法 / 内观禅是引领超越轮回的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5)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觀)

朗读(女声):AI

女声版: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一种训练心的方法,那就是业处。

“业”是指行为,“处”是指基础。在佛陀的教法里,这是使心祥和及宁静的方法,行者用它来训练心,并以这种受过训练的心来审视心。身体是肉眼能看见,心是非物质的,是精神上,肉眼不能看见,只能被内在的眼“心眼”见到。

当身与心都经常处在混乱的状态中,心是什么?心就是那个能够去感觉或意识的。感觉接受以及经验一切法尘的,就称作“心”。当说话时,心自认到我正在说什么?声音透过耳朵,人们知道在说些什么,那个经验到这些的,就叫心。

心并没有任何实体、形状,它只是在经验心理活动,如此而已。如果行者能教导这颗心有正见,它就不会有任何的烦恼出现,心将平静自在。心是心,法尘是法尘,心也不是法尘,为了能让行者清楚了解自己的心和在自身心中的法尘,它会突然闯进来,当心和对象互相接触时,会升起感觉,这其中有好与不好,有冷有热,各式各样的感觉,而如果不用智慧去处理这些感觉的话,心就会被扰乱。

禅修是开展心的方法,能使心成为智慧升起的基础。观呼吸是生理的基础,称作安那般那沙地,在禅修里,观呼吸当作行者心理的对象,修习者以呼吸作为禅修的对象,只因它最简单,而且自古以来它就是禅修的核心,行者将_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论强弱长短,都让呼吸自然,在触感上知道进出就可以了。

等到正念和自我觉醒从心中生起时,便会觉察到呼吸,放轻松,什么都不要去想,不需想东想西而跟念头跑,唯一要做的,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正念专注。

当持续的练习,正念会培养,身心会习惯于这种工作,疲劳将消失,身、心会轻安,而呼吸会变得更加细密自然,正念和自觉将保护住心,而且有力量、有定力,行者如是练习,日子有功,直到心变得平和、宁静,直到它成为一,为止,一是指心全神贯注于呼吸上,不从呼吸上分离开来,心将不再散乱而安住自在,如此保持不断地专注在呼吸上,这就叫做静心。

当宁静升起时,心会停止,它会与单一的对象:呼吸,一起停止,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使心宁静,而智慧就能够生起。所有形态的善与恶都呈现在你内心里,你早已知道哪一条路是好的,哪一条路是不好的,因此,一切所需做的只是训练你的心去掌握好的路。立刻停下来观察你自己,你在正确的路上吗?无论什么是错的,别抓住它,放下它。过去,未来,无论什么,放下它,只留下现在。一切时中当下保持心开放和自在。

第二条

同样的,这颗心若是经常地被防治、控制,训练,将会有难以计量的利益,佛陀自己说过,有一颗被管束的心,将会带来真正的平静与平等心,因此,内观禅的修习,行者会得到最大的利益,同样地经过训练的心带来的福泽,令行者有一个完满的人生。

佛陀和他卓越的圣弟子们一开始练习时都与我们一样,有一颗未经训练的心,但其后却看到佛陀圣者是如何地变成我们尊敬的对象,他们的体证和方法且留传后世,从他们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

从佛法中得到的利益,是用方法令心透过训练而得到解脱,经过训练的心会比未经过训练的心有较好的自制能力,来帮助行者保持心的平衡,生活上更容易与人相处,工作更容易,并发展和培养理性去指挥我们的行动,当行者追随这颗训练得宜的心时,心会变得更平静和有智慧。你希望这身体继续活着,你不希望它死,然而它却会死,你不希望它改变,但它却经常地改变。这是真的,不光只是外在的事物,你内里的事物也一样。

第三条

内观禅是引领超越轮回的

在禅定中,行者是训练自己超越“我执”的凡夫情欲,无论我们的禅定工夫有多好,如果它没有法超越欲望就还是个问题,能觉察自己禅定中的问题,就是用正确的禅修方法和态度,如果没有觉察心,就算一个小的念头,例:我想我得到了,这节禅修感觉真好,也可能包含一个巨大的自我。

这些念头本身不是问题,让禅修有问题的是行者对“我执”的珍爱,以及无法矫正“我执”的倾向,都是在修自己喜欢的感受,不适的就拒绝和逃避,或觉得身体很累,打完坐妄念更加多,更加烦恼而心静不下来,但问题是,“我执”没有法帮上一点忙,禅修是迈向解脱道,正与“我执”的相反方向,“我执”制造障碍,会摧毁行者的成就,禅修不会进步,进入死胡同,变成一潭死水,情绪和欲望会高涨,行者的心充满了凡夫的欲望。

禅修是入无我,无我单纯表示放下抓牢、固定、恐惧以及勾招世界的倾向,只有未曾深刻省思轮回之苦的心,才会相信我执的凡夫情欲可以带来快乐,无我的心是智慧,知道了解痛苦的原因,一颗无我的心,能够体验生命的极致。当这颗心从杂染烦恼中熄灭之时,它仍然存在,但当新的可燃物来击时,它并没有着火,没有执取,连自身都没有。那就是所谓的解脱,苦的止息。而老、病、死是必然的过程,没有人能逃避。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一種訓練,心的方法,那就是業處,

 

業是指行為,處是指基礎,在佛陀的教法里,这是使心祥和及寧靜的方法,行者用它來訓練心,並以这受过訓練的心,來審視心,身体是肉眼能看見,心是非物質的,是精神上,肉眼不能看見,只能被内在的眼,心眼見到,这身与心都經常處在混亂的狀態中,心是怎麼?/心就是那個能夠去感覺或意識的。那感覺,接受以及經驗一切法塵的,就稱作心,當說話時,心自認到我正在說怎麽?声音透过耳朵,人們知道在說些怎麼,那個經驗到这些的,就叫心,心並沒有任何實体,相狀,它只是在經驗心理活動,如此而已,如果行者能教導这顆心有正見,它就不会有任何的煩惱出現,'心將平静自在,心是心,法塵是法塵,心也不是法塵,為了能讓行者清楚了解自已的心和在自身心中的法塵,它会特然闖進來,當心和对象互相接觸時,会升起感覺,这其中有好与不好,有冷有熱,各式各样的感覺,而如果不用智慧去處理这些感覺的話,心就会被擾乱,禅修是開展心的方法,能使'心成為智慧升起的基礎,觀呼吸是生理的基礎,稱作安那般那沙地,在禅修里,觀呼吸當作行者心理的对象,修習者以呼吸做為禅修的对象,只因它最簡單,而且自古以來它就是禅修的核心,行者將_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論强弱長短,都給呼吸自然,在觸感上知道進出就可以了,等到正念和自我覺醒從心中生起時,便会覺察到呼吸,放輕鬆,什麼都不要去想,不須想東想西而跟念頭跑,"唯一要做的,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正念專注,當持續的練習,正念会培養,身心会習慣於这種工作,疲勞將消失,身'心会輕安,而呼吸会变得更加細密自然,正念和自覺將保護住心,而且有力量,有定力,行者如是練習,日子有功,直到心变得平和,寧靜,直到它成為一,為止,一是指心全神貫注於呼吸上,不從呼吸上分離開來,心將不再散乱而安住自在,如此保持不断地專注在呼吸上,这就叫作静心,當寧靜升起時,心会停止,它会与單一的对象,呼吸,一起停止,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使心寧靜,而智慧就能夠生起。所有形態的善与惡都呈現在你內心裡,你早巳知道那一條路是好的,那一條路是不好的,因此,一切所須做的只是訓練你的心去掌握好的路。立刻停下來觀察你自巳,你在正確的路上嗎?無論什麼是錯的,別抓住它,放下它,过去,未來,無論怎麼,放下它,只留下現在。一切時中當下保持心開放和自在。

第二条

同样的,这顆心若是經常地被防治,控制,訓練,將会有難以計量的利益,佛陀自已說过,有一顆被管束的心,将会帶來真正的平静与平等心,因此,內觀禅的修習,行者会得到最大的利益,同样地經过訓練的心帶來的福澤,令行者有一個完滿的人生,佛陀和他卓越的聖弟子們。一開始練習時都与我們一样,有一顆未經訓練的心,但其後郤看到佛陀聖者是如何地变成我們尊敬的对象,而他們的体証和方法且留傳後世,從他們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從佛法中得到的利益,是用方法令心透过訓練而得到解脱,有透过訓練的心会比未经过訓練的心有較好的自制能力,來幫助行者,保持心的平衡,生活上更容易与人相處,工作更容易,並發展和培養理性去指揮我們的行動,當行者追随这顆訓練得宜的心時,'心会变得更平静和有智慧。你希望这身體繼續活著,你不希望它死,然而它郤会死,你不希望它改變,但它郤经常地改變。这是真的,不光只是外在的事物,与你內裡的事物也一样。

第三条

內觀禅是引領超越輪迴的,在禅定中,行者是訓練自巳超越我執的凡夫情慾,無論我們的禅定工夫有多好,如果它冇法超越慾望就还是個問題,能覺察自已禅定中的問題,就是用正確的禅修方法和態度,如果没有覺察心,就算一個小的念頭,例,我想我得到了,这節禅修感覺真好,也可能包含一個巨大的自我,这些念頭本身不是問題,讓禅修有問題的是行者对我執的珍爱,以及無法矯正我執的傾向,都是在修自巳喜歡的感受,不適的就拒絕和逃避,或覺得身体很累,打完坐妄念更加多,更加煩惱而心静不下来,但問題是,我執冇法幫上一点忙,禅修是邁向解脫道,正与我執的相反方向,我執制做障礙,会摧毀行者的成就,禅修会不進步,進入死胡同,变成一潭死水,情緒和慾望会高脹,行者的心充滿了凡夫的慾望,禅修是入無我,無我单纯表示放下抓牢,固定,恐懼以及勾招世界的倾向,只有未曾深刻省思輪迴之苦的心,才会相信我執的凡夫情欲可以帶來快樂,無我的心是智慧,知道了解痛苦的原因,一顆無我的'心,能夠体驗生命的極致,當这顆心從雜染煩惱中熄滅之時,它仍然存在,但當新的可燃物來擊時,它並沒有著火,沒有執取,連自身都沒。那就是所謂的解脱,苦的止息。而老病死是必然的过程,冇人能逃避。

 


注:简体版使用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把心中的贼捉干净|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6)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觀)

朗读(女声):AI

女声版: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把心中的贼捉干净

智慧内观禅,是用正念来探究现象。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内观禅修的对象,因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同样的普遍性共通特质:共相。无论我们是专注于呼吸、身体的某一部位,或受、想、行、识,我们都会发现同样的三个真相:无常、苦、无我。在呼吸进出的同时,这些无常、苦、无我,就是我们体验到的,佛陀教导禅修的完整实践,就始于看见无常真理。

当悉达多太子,即释伽摩尼佛,以最究竟深入的方式洞见无常时,他的心敞开了,也体验了远离贪、嗔、痴、寂灭以及放下。佛陀以圆满的正念,在色、受、想、行、识随着呼吸生起灭去时,洞见了无常,他利用这个基本真理加深洞见,让心从对于无常事物的执取中解脱,并且克服了将他捆绑在痛苦轮回中的烦恼。借由精进修行的禅修,我们也和佛陀一样,能够做到用正念来觉知呼吸的历程。

“想”的生起是由于六尘之一与相应的感官及“识”的接触,自己用正念仔细观察这个历程时会觉知到,“想”的每一个面向都是不断变化的,感官对象本身在改变,我们对于这些对象的注意在改变,而感知它们的“识”也在改变,到头来,自己感知到的只有变化,因此,每一节的禅修,都由观呼吸开始,而每一节禅修的体验都不一样,透过每一节的练习积累的经验,都不会白费。无常、苦、无我,“法”就在那洞察、持续,把心中的贼捉干净。

第二条

从相对的层次,世俗谛来看,一定会有困难,人们视“想”为“我”,如果正在想的不是我,那么是谁在想呢?一定是我,我们的念头不停打转,就永远找不到答案。如果想要解脱,行者必须先放下所有的思想、观念,人们都是陷入世俗谛之中,因此会有很多问题问,而禅修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行,一点一滴的积累,修习禅那需要时间来培养正念、定力与智慧,而断五盖要有禅那的基础。

定与慧是成果,观智是智慧成长的经验与过程,是成果。每天的练习坐禅是种迈向解脱道的因,因正确则自然迈向道和果。很多初阶者会有很多问题,但亲身体验的实践比较重要,也是修行的起始点,迈向行道上能走多远?坚持、毅力、精进缺一不可,也是自己的选择与波罗密的积累,无人能代替你行动。日子有功,只要坚持了,就是每天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禅修是最大的功德,才是真善。佛陀教导我们去理解、领悟它们,无论发生任何的感受,让它过,让它死,但别让心也死了。将心提升到它所知道的范围之上,世俗之上。超越世俗的牢笼。

第三条

妄想妄念本身便是苦,任何心的活动,希望或欲望都是苦。因为有念头,心就会动,心动就会烦躁,会造作许多多余的事与不善的念头,而产生痛苦。由于欲望永远无法满足,因此苦也无法断除。例如:我们对过去的人或事情不满,希望有所改变,无谓和多余的烦恼便随之生起。

我们应该把过去放下,苦自然会消失。现在,自己正在修行,能利益自己的想法是去想如何解脱,而不是去想过去的事。所有的过去与未来,结果都会产生苦,当你真诚的面对当下的你时,就会发现我们自己经常犯错与多余,笨蛋与愚痴,思虑之事,于我为恶,不思虑之事,于我为善,这并不是要你不思虑像植物人。

佛陀拥有最高的智慧与敏锐的头脑,以极高的智慧去解释人类的处境,人类在禅修以外的时间,有许多念头是多余的。在禅修练习时,只要觉知呼吸、感受,不需要思考。透过禅那,行者学到如何注心一境,排除妄念。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修习,心就会更加有力量,不会过劳,多余也会减少。

时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用钱也买不到,但大部分人都忽略了时间,浪费了时间去做多余的事。每天能减少多余的事与多余的妄念,就会变得敏锐而有力量,从这一刻开始,把多余放下,告诉你自己,我仍然感到痛苦的原因,是因为我仍然有一个“我”。

第四条

禅修于“想”及蕴聚,体验五蕴的最佳方法之一:观呼吸。

当观呼吸时,对五蕴保持正念,正念禅修于五蕴中的“想”,想随观,源自佛陀对五比丘们的教导,就如佛陀在《法句经》中教导的:他的教法,真正的“法”,应该在自身内感知,仅只是高谈阔论,并不真的持有“法”,即使只听闻少许。

如果亲身感知“法”,并且从不疏忽“法”,那么,此人的确持有“法”。当练习观呼吸,集中专注力在鼻的感知上,觉察到“触”,正念觉知到呼吸本身是色蕴,每一个呼吸的进出在鼻孔周边感知到气流的进出,由于长久坐姿造成背部及脚、膝盖的痛,或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通而疼痛,所有身体的体验,都是身体是色蕴。

当你集中注意力在呼吸、鼻的感受,正念觉知受蕴:借由感知呼吸的身体感受,以及随之生起的愉悦或不舒适的感觉。

我们正念觉知想蕴,借由注意到呼吸时生起的任何想法,例:情绪、信心、疑惑、慈爱、不耐烦的情绪等。

我们正念觉知行蕴,借由感知到呼吸时,其他四蕴的改变,身体感受的变化,愉悦或不舒适的感觉,对于内在或外在对象的感知,以及念头及情绪的生灭。

我们正念觉知识蕴,由于你是个初阶者,你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仍然很弱,你可能会发现要将心保持在观呼吸或观感受的了知上并不容易,由于这个困难,会想放弃,想逃离你的当下。事实上假以时日,只要你坚持到底,了解的人不受苦,不了解的人,就是受苦的人。

每一生都有痛苦,只要有五蕴,就必须受苦,但如果你真的了解到了,你在禅坐里就不会觉得困难。但如果你不坚持下去,就会退出你的禅修,你就不进步,而懈怠的心会退步,放逸、放弃而永远退出禅修,这是一般世间人的习性与恶业。只有百分之五或更少的人能够坚持下去,因眼中只有微尘的人只占了极少数,而能够坚持的,会持有法而迈向上行道向果,永不退转。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把心中的贼捉乾净

智慧內觀禅,是用正念來探究現象,任何事物都可以作為內觀禅修的对象,因為一切事物都具有同样的普遍性共通特質,共相,無論我們是專注於呼吸,身體的某一部位,或受,想,行,識,我們都会發現同样的三個真相,無常,苦,無我的,在呼吸進出的同時,这些,無常,苦,無我,就是我們体驗到的,,佛陀教導禅修的完整實踐,就始於看見無常真理,當悉達多太子,即釋伽摩尼佛,以最究竟深入的方式洞見無常時,他的心敞開了,也發現了離貪嗔痴,寂灭,以及放下,佛陀以圓滿的正念,在色,受,想,行,識隨著呼吸生起灭去時,洞見了無常,他利用这個基本真理加深洞見,讓心從对於無常事物的執取中解脱,並且克服了將他綑綁在痛苦輪廻中的煩惱,藉由精進修行下面說明的禅修,我們也和佛陀一样,能夠做到,用正念來覺知呼吸的歷程,想的生起是由於六塵之一與相應的感官及識的接觸,自己用正念仔细觀察,这個歷程時会覺知到,想的每一個面向都是不断变化的,感官对象本身在改變,我們对於这些对象的注意在改變,而感知它們的識也在改變,到頭來,自已感知到的只有变化,因此,每一節的禅修,都由觀呼吸開始,而每一節禅修的体驗都不一样,透过每一節的練習,積累的經驗,都不会白費,無常,苦,無我,法就'在那洞察,持續,把心中的賊捉乾淨。

第二条

從相对的層次,世俗諦来看,一定会有困難,人們视想為我,如果正在想的不是我,那麼是誰在想呢?一定是我,我們的念頭不停打轉,就永遠找不到答案,如果想要解脱,行者必須先放下所有的思想,觀念,人們都是陷入世俗諦之中,因此会有很多問題問,而禅修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行,一点一滴的積累,修習禅那需要時間來培養正念,定力与智慧,而断五蓋要有禅那的基礎,定与慧是成果,觀智是智慧成長的经驗与过程,是成果,每天的練習坐禅是種邁向解脱道的因,因正确,自然向道向果,很多初階者会有很多問題,但親身体驗的實踐比較重要,也是修行的起始点,邁向行道上,能走多遠?,堅持,毅力,精進缺一不可,也是自已的選擇与波罗密的積累,無人能代替你行動,但日子有功,只要堅持了,就是每天給自已最好的禮物,禅修是最大的功德,才是真善,佛陀教導我們去理解,領悟它們,無論發生任何的感受,讓它过,讓它死,但別讓心也死了。將心提升到它所知道的範圍之上,世俗之上,超越世俗的牢籠。

第三条

妄想妄念本身便是苦,任何心的活動,希望或慾望都是苦,因為有念頭,心就会動,'心動就会煩躁,会做作許多多餘的事与不善念頭,而產生痛苦,由於慾望永遠無法滿足,因此苦也無法断除,例如,我們对过去的人或事情不滿,希望有所改變,無謂和多餘的煩惱便随之生起,我們應該把过去放下,苦自然会消失,現在,自巳正在修行,能利益自已的想法是去想如何解脱,而不是去想过去的事,所有的过去与未來,結果都会產生苦,當你真誠的面对當下的你時,就会發現我們自巳经常犯錯与多餘,笨旦与愚痴,思慮之事,於我為恶,不思慮事,於我為善,这並不是要你不思慮像植物人,佛陀拥有最高的智慧与敏銳的頭腦,以極高的智慧去解釋人類的處境,人類在禅修以外的時間,有許多念頭是多餘的,在禅修練習時,只要覺知呼吸,感受,不需要思考,透过禅那,行者學到如何注心一境,排除妄念,如果我們每天都这样修習,心就会更加有力量,不会过勞,多餘也会减少,時間是非常的珍貴,因為用錢也買不到,但大部分都忽略了時間,浪費了時間去做多馀的事,每天能减少多餘的事与多餘的妄念,就会变得敏銳而有力量,從这一刻開始,把多餘放下,告訴你自巳,我仍然感到痛苦的原因,是因為我仍然有一個我。

第四条

禅修於想及蘊聚,体驗五蕴的最佳方法之一,觀呼吸,當觀呼吸時,对五蕴保持正念,正念禅修於五蕴中的想,想随觀,源自佛陀对五比丘們的教導,就如佛陀在法句經中教導的,他的教法,真正的法,應該在自身內感知,僅只是高談闊論,並不真的持有法,即使只聽聞少許,如果親身感知法,並且從不疏忽法,那麼,此人的确持有法,當練習觀呼吸,集中專注力在鼻的感知上,覺察到觸,正念覺知到,呼吸本身是色蕴,每一個呼吸的進出,在鼻孔周邊感知到氣流的進出而由於長久坐姿造成背部及腳膝蓋的痛,或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通而疼痛,所有身体的体驗,都是身體是色.蕴,當你集中注意力在呼吸,鼻的感受,正念覺知受蕴,藉由感知呼吸的身體感受,以及隨之生起的愉悦或不舒適感覺,我們正念覺知想蕴,藉由注意到呼吸時生起的任何想法,例情緒,信心,疑惑,慈愛,不耐煩的情緒等,我們正念覺知行蕴,藉由感知到呼吸時,其他四蕴的改變,身體感受的变化,愉悅或不舒適的感覺,对於內在或外在对象的感知,以及念頭及情緒的生灭,我們正念覺知識蕴。由於你是個初階者,你的注意力和專注力仍然很弱,你可能会發現要將心保持在觀呼吸或觀感受的了知上並不容易,由於这個困難,会想放棄,想逃离你的當下,事實上假以時日,只要你堅持到底,了解的人不受苦,不了解的人,就是受苦的人。每一生都有痛苦,只要有五蕴,就必須受苦,但如果你真的了解到了,你在禅坐里就不会覺得困難。但如果你不堅持下去,就会退出你的禅修,你就不進步,而冷的心,会退步,放逸,放棄而永遠退出禅修,这是一般世間人的習性与惡業,只有百分之五或更少的人能夠堅持下去,因眼中只有微塵的人只佔了極少數,而能夠堅持的,会持有法而邁向上行道向果,永不退轉。

 


注:简体版使用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在哪里执,就在哪里放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7)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奕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我们的目标在于用全面且不偏不倚的心态,来感知任何生灭,既不贪着愉悦,也不排斥不舒适的体验,这种中性态度是正念的关键。

自己会发现,除非全面而平等地感知,否则,集中注意力不可能专注到任何禅修所缘上。

当我们让愉悦或不舒适的感觉,为想蕴染色或加工,例妄念纷飞,想蕴本身便凌驾识蕴之前,而我们对于呼吸的觉知便被搁置到一旁去了,没在禅坐中了,你只是在坐着而已。

禅修最重要的就是,正念于每一个飞逝而过的想蕴,了知无常。随着禅修的深入,自己能体验到,在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呼吸时,感知身体的感受、感觉、想法以及情绪是无常的,保持正念于平等想。

 

第二条

为何在禅修时培养平等想非常重要?

因为在心中生起的对于五蕴的渴爱,阻碍了我们解脱痛苦的能力。大迦旃延尊者的教导中,想是识之家,而其他蕴聚也一样是识之家,贪爱和其他染污就像锁键一样,将我们捆绑在蕴聚上,因而也捆绑在无常且苦的生生世世轮回上。

佛说:“色是识的家”,因为对于色的渴求而使识套上枷锁的人称为在家团团转的人。受是识的家;想是识的家;行,有意的行为,是识的家,因为对于行的渴求,而使识套上枷锁的人,就生生世世团团转于六度轮回中了。

 

第三条

在哪里执,就在哪里放

在修行的路上,执着是我,是错误的观念。看看自己在哪里执着了,一般都是视身体为我,我们的自我观是如此根深蒂固,所以当心是偏狭的、固执的、不温顺的、傲慢偏见的,主观的而令心根本无法观察实相。因此,行者很难相信,这些错误的自我观,只是支持自我存在的理念而已。

当行者持续的修习,我执会自然减退,观察实相就容易多了,观察实相越清楚,就越容易禅修,因为自己知道自我是禅修的唯一障碍,自我只是一种观念。行者超越了解这点,自我就越不会阻碍我们修行。    佛陀的教法不只是心理辅导之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去思考,继而以全新的方式去体验人生。这是为何佛教能绵延二千五百年而不消失的原因,心理学界不断有新的学说出现,而佛陀的教法是历久弥新,不可能有新的理论产生。

当我们修行时,行者应该试着去了解佛陀的教法。

佛法难闻是真的,所以修习者要有观察和思辨的能力,在练习专注禅修时,我们试着平静与专注,在练习观析禅修时,我们如实的观察不同的现象。因每一节禅修都不相同,专注禅修和洞察禅修应同时练习,止观一齐平衡发展,正定,即止观双运。

从经典中我们知道佛陀的教法是完整的,行者不可以只选择一部分来修,而忽视其他的,这样是无法解脱的,所以修行的方法包括持戒、守护感官之门、知足、正念正知、修习专注禅修与禅观,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宣隆禅法是以呼吸作为止观平衡的发展正定,安全简单正直,在第二部分直接观感受,如果方法正确,坚持下去,行者会进步飞快而迈向道与果。

纵使你的见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粘着它们,你就是错的。

如果这颗心要想,让它想,但别被它的念头骗了、抓了,只要看住它们。看看那是谁正在想好念头或坏念头,好念头和坏念头将会自己消失,因为它们都在无常、苦、无我的三法印之下。

 

第四条

修行请保持简单,身为佛教徒有那么多可以使用的佛法,但自己想下,真正需要的是多少?

在佛陀时代,佛陀简单的话语,人们也许只听过一部经而已,那已足以让他们见道,并在生活中得到平静。但今日许多人都贪婪地搜集信息,想学习更多,从未开始练习的人在讲佛法,而令他人困惑,我们必须记住,佛陀教法的本质是简单又明了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句话包括了戒定慧。

禅修是自净其意,行者致力于慈悲与持戒,我们不能光靠想的,而是必须脚踏实地去修习。唯有如此,心才会导致安稳,自在与平静和谐;唯有真的去做才有效,如果行者不发问而是自已去找答案,可能会比较好一点。

修行正确的态度,不要依赖他人,行者应该自己去找真谛,为我们自己的戒定慧负起责任。唯有导致自在安稳的心是住于四念处的修习,才能确认它是符合正法、正道。

当行者正确地修行时,日益增长的智慧与自在安稳的感觉,必定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因为身体的痛苦无可避免。当世间的事情发生时,心只是面对它,并觉知这是轮回的本质,而轮回是痛苦的,你看见苦而不对它作出反应,只是知,顺其自然,静观其变而已。

在经中,大阿罗汉们说:“世间只不过是苦生与苦灭而已”。达于自己内在的法,自己的体验。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我們的目標在於用全面且不偏不倚的心態,來感知任何生灭,既不貪著愉悅,也不排斥不舒適的体驗,这种中性態度是正念的関鍵,自己会發現,除非全面而平等地感知,否則,集中注意力不可能,專注到任何禅修所缘上,當我們讓愉悅或不舒適的感覺,為想蕴染色或加工,例妄念纷飛,想蕴本身便凌駕識蕴之前,而我們对於呼吸的覺知便被擱置到一旁去了,冇在禅坐中了,你只是在坐著而已,禅修最重要的就是,正念於每一個飛逝而过的想蕴,了知無常,随著禅修的深入,自己能体驗到,在集中注意力專注於呼吸時,感知身體感受,感'覺,想法,以及情緒是無常的,保持正念於平等想。

第二条

為何在禅修時培養平等想非常重要

 

因為在心中生起的,对於五蕴的渴愛,阻礙了我們解脱痛苦的能力,大迦旃延尊者的教导中,想是識之家,而其他蕴聚也一样是識之家,貪爱和其他染污就像鎖鍵一样,將我們綑綁在蕴聚上,因而也綑綁在無常且苦的生生世世輪廻上,佛說,色是識的家,因為对於色的渴求而使識套上枷鎖的人稱为在家團團轉的人,受是識的家,想是識的家,行,有意的行為,是識的家,因為对於行的渴求,而使識套上枷鎖的人,就生生世世團團轉於六度輪廻中了。

第三条

在那裡執,就在那裡放

 

在修行的路上,執著是我,是錯誤的觀念,看看自巳在那里執著了,一般都是視身體為我,我們的自我觀是如此根深蒂固,所以當心是偏狹的,固執,不温順,傲慢偏見,主觀而令心根本無法觀察實相,因此,行者很難相信,这些錯誤的自我觀,只是支持自我存在的理念而巳,當行'者持續的修習,我執会自然减退,觀察實相就容易多了,觀察實相越清楚,就越容易禅修,因為自巳知道自我是禅修的唯一障礙,自我只是一種觀念,行者越了解这点,自我就越不会阻礙我們修行,佛陀的教法不只是心理輔導之類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去思考,繼而以全新的方式去体驗人生,这是為何佛教能、綿延二千五百年而不消失的原因,心理學界不断有新的學說出現,而佛陀的教法是歷久彌新,不可能有新的理論產生,當我們修行時,行者應該試著去了解佛陀的教法,佛法難聞是真的,所以修習者要有觀察和思辨的能力,在練習專注禅修時,我們試著平静与專注,在練習觀析禅修時,我們如實的觀察不同的現象,因每一節禅修都不相同,專注禅修和洞察禅修應同時練習,止觀一齊平衡發展,正定,即止觀雙運,從經典中我們知道佛陀的教法是完整的,行者不可以只選擇一部分來修,而忽視其他的,这样是無法解脱的,所以修行的方法包括持戒,守護感官之門,知足,正念正知,修習專注禅修与禅觀,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宣隆禅法是以呼吸作為止觀平衡的發展正定,安全簡單正直,在第二部分直接觀感受,如果方法正确,堅持下去,行者会進步飛快而邁向道与果。縱使你的見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黏著它們,你就是錯的,如果这颗心要想,讓它想,但別被它的念頭騙了,抓了,只要看住它們。看看那是誰正在想好念頭或壞念頭,好念頭和壞念頭將会自巳消失,因為它們都在無常,苦,無我三法印之下。

第四条

修行請保持簡单,身為佛教徒有那麽多可以使用的佛法,但自巳想下,真正需要的是多少,在佛陀時代,佛陀簡單的話語,人們也許只聽过一部經而巳,那巳足以讓他們見道,並在生活中得到平静,但今日許多人郤貪婪地蒐集資訊,想比學習更多,從未開始練習的人在講佛法,而令他人困惑,我們必須記住,佛陀教法的本質簡單又明瞭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净其意,三句話包括了戒定慧,禅修是自净其意,行者致力於慈悲与持戒,我們不能光靠想的,而是必須腳踏實地去修習,唯有如此,心才會導致安稳,自在与平静和諧,唯有真的去做才有效,如果行者不發問而是自已去找答案,可能会比較好一点,修行正確的態度,不要依賴他人,行者應該自已去找真諦,為我們自巳的戒定慧負起責任,唯有導致自在安稳的心,是住於四念處的修習,才能確認它是符合正法,符合正道,當行者正確地修行時,日益增長的智慧与自在安穩的感覺,必定是一種內心的体驗,因為身體的痛苦無可避免,當世間的事情發生時,心只是面对它,並覺知这是輪㢠的本質,而輪迥是痛苦的,你看見苦而不对它作出反應,只是知,順其自然,静觀其变而巳,在經中,大阿罗漢們說,世間只不过是苦生与苦灭而巳。達於自巳內在的法,自巳的体驗。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正法犹如一面镜子|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8)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当你长时间修习,正念更加稳定时,自己会发现,完整的法就在自己的身心里。

如果我们的心只专注于感知外在事物,便看不到我们生生世世随身携带的法,随身的宝藏,都不知法的价值。反之,专注于感知自己的身心时,就会发现宝藏是你随身携带着,发现了内在的智慧宝藏,我们就发现了解脱之道,正法为依。

我们在用功的时候,当功夫渐渐凝集,可以专注在方法上时,会觉察到妄念。如果这时工夫还不是很稳定,就继续专注在方法上,让妄念自生自灭的过去。当我们的凝集力量愈来愈强时,觉照的工夫会比较敏锐,能观的作用也就能够发挥它的作用。

平时我们的心很容易受到妄念的干扰,以致做出决定时,往往都是烦恼、习气、躁动的力量作为心理的主流。在做出反应时,通常都是跟了情绪跑,也都是依习性、烦恼而做出反应的。因此,我们很容易制造流转的业,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加强心主动的力量与能观的作用。

当修定修到某个阶段,能观的作用会很强,心也会更专注更有力量而能发挥正念的作用,心力强可以改善你的行为意业,令心向善向舍而放下,以正法做为依止。反之,如果没正法作为依止,就会利用力量去进行一些非法恶业相应的事情与行为了。心在凝集时,力量会不断地加强,如果我们生起邪念,那个力量也是很强大的。所以行者如果方向走错的话,是因为他们只是修定而没有智慧引导其做出正确的抉择,因此,修定要具足正见。

心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慈悲喜舍的路,一条是贪嗔痴的路,行者自己也会知道的,因为心会做出反应也是自己的心。

 

第二条

在观察分析之时,我们要关注正确问题,且清楚自我观的实相,也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我们在观察分析时才不会有误会。

佛陀希望我们将重心放在生命的解脱上。在佛陀时代,有些问题佛陀不讨论,因为首先无益修行,再者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端看过人的经验,能否到达目标也是最重要的,只有佛陀了知实相,换句话说,“戴上墨镜,怎么看也看不到真正的颜色”。要彻底知道,就把眼镜拿下吧。第一,自我的存在必须是自我为实体,但从书上或自己去观察,人乃由四大五蕴构成,组合而成的东西不可能是实体;第二,自我的存在必须是,自我是永恒不灭的;第三,自我的存在必须是,自我是可以被完全掌控的。其实仔细去想想,这些条件实在很难成立,自我比较象是假设出来的。这些知识分子或心外求法的修行人,常常持着一些自我存在的理论,想与佛陀辩驳,大体上不外乎是:1、粗我,假设身体是自我,执着色为我;2、意所成我,假设心智是自我,执着受想行为我;3、无形之我,假设意识是自我,执着识为我。

佛教说有轮回,那谁在轮回?佛陀的教法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相对层次的真理,又称为世俗谛;一是绝对层次的真理,又称为胜义谛或真谛。

无我是站在真谛层次去看的,而有我这概念是属于相对层次,即使佛陀在说法时,也会用到“我”,如果在现象界不说“我”的话,听法的学生一定会搞不清楚。而轮回的理论也是相对层次的教法,因为众生还认同有“我”这个概念,认为有东西可以去承受和享用,因此,现代人都学世间法的多。要出世间,禅观,体证无常、苦、无我才是佛陀的正法。

 

第三条

要谨守五戒才可以禅修吗?

如果行者已经习惯保持心的平稳和放松,一旦不善的念头入侵,你的心就会马上查觉这个剌客,而你也立刻变得浮躁疲惫与不安稳,有些人认为必须先开展出自己的道德操守——戒律。因为戒律必须先于禅修,是禅修的基础。但是,应该怎么做才够?这个真的很难定义,同时从经典探寻答案,得到了一个很合理的解答。答案是,时间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自己的发心与态度和动机,如果当下的心念是不伤害自己与他人,并发愿守护一切众生,每次禅修时的发愿文和回向以有说明,那么在那一刻,你就可以开始禅修。当你坐下六根收摄时,戒定慧已经建立,假如你心中还存有伤害他人的心,那么即便是学了禅修,也无法达到更深的禅定-安止定,轻松安祥、轻安和深厚的洞察力、观智,因此,慎重发愿是必须的。所以,你必以真诚的心发愿、念忏悔文、回向,更发愿善护一切众生,在禅修前的一刻,念愿文也是有这种意义。

持戒、慈悲心和洞察力的培养应该是一齐并进的,三者密不可分。我们都有习惯将事物做切割,然而人生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是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关系,实际上都互为依存,一位禅修者需要好好体悟这当中的因缘。

人生的每一个片段都像锁链一样环环相扣,你的所有行为不管是好是坏,都将影响你禅修的进展。这一个真谛,是生命觉醒的基础,也是一切因缘的基础。禅修是为了开展自己高尚的特质,得到解脱,止息烦恼,这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啊。如果你不诚实,总是法贪,想得到更多,许多修习者都有这些坏习惯,行者一定要记住,莫忘初衷。

念愿文的内容是怎么?谨守你当初修禅时的发愿和理想,然后审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在平时生活上,行为是否有违背你当初修行的意图?要清楚知道。

当能观的作用加强时,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观妄念,把妄念观得清清楚楚。而从妄念的流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己的生活、个性和心,并进一步去调整它。然而我们要依什么来调整它呢?依正法。

正法犹如一面镜子般照着我们,自己的心意是向善向恶,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有了正法作为依据,我们在造恶业或起恶念时才知道这是恶法,心里因而产生不安,忧虑等种种的苦。但是,往往恶法炽盛时,我们会执苦为乐,无明在这时产生了,有些人在造恶业时会很快乐,还是可以做得很快乐。所谓的快乐,是他们的欲望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以认为那些恶法是正确的。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虽然内心还是有一丝丝深细的不安,但已经被烦恼覆盖,从表面上得到了一种快乐的觉受,所以会继续做下去,无明就是不知、无知与愚痴,人在不知的时候,做了一些恶事还会很开心。

但当你开始禅修时,这些恶业就会出现障碍你了,疼痛、疾病、不安烦躁、纷飞的杂念、弄虚作假、加东西令身体抖动、摇摆身体等,而这些都是不善的意念,都是无明在作祟。但自己也是知道的,无明本身不一定是恶,但是它很容易与恶法相应,如身心障碍者,无明会很重。当他的恶心所法生起来,会左右他的行为,我们有时也真的愚痴无明,不懂分辨是非,错的当成对的。

在生活中,我们真的会常常这样,在对与错之间,分辨不出来。因此,当你禅修了一段时间,你自己会有分辨的能力,正法会带着你走,但是如果你没有任何改变,你自己也会知道的,方向不正。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正法為依,正法猶如一面鏡子

當你長時間修習,正念更加稳定時,自己会發現,完整的法就在自己的身心裡,如果我們的心只專注於感知外在事物,便看不到我們生生世世隨身攜帶的法,随身的宝藏,郤不知法的價值,反之,專注於感知自己的身心時,就会發現宝藏是你随身攜帶著,發現了內在的智慧宝藏,我們就發現了解脱之道,正法為依。我們在用功的時候,當功夫漸漸凝集,可以專注在方法上時,会覺察到妄念。如果这時工夫還不是很穩定,就繼續專注在方法上,讓妄念自生自灭的过去。當我們的凝集力量愈來愈強時,覺照的工夫会比較敏銳,能觀的作用也就能夠發揮它的作用。平時我們的心很容易受到妄念的干擾,以致做出决定時,往往都是煩惱,習氣,躁動的力量做為心理的主流,在做出反應時,通常都是跟了情緒跑,也都是依習性,煩惱而做出反應的。因此,我們很容易制做流轉的業,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加强心主動的力量与能觀的作用。當修定修到某個階段,能觀的作用会很强,心也会更專注更有力量而能發揮正念的作用,心力強可以改善你的行為意業,令心向善向捨而放下,而正法做為依止,反之,如果冇正法做為依止,就会利用力量去進行一些非法恶業相應的事情与行為了。心在凝集時,力量会不断地加強,如果我們生起邪念,那個力量也是很強大的。所以行者如果方向走錯的話,是因為他們只是修定而沒有智慧引導其做出正確的决擇,因此,修定一要具足正見,心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慈悲喜捨的路,一條是貪嗔痴的路,行者自巳也会知道的,因為心会作出反應也是自巳的心。

 

第二条

在觀察分析之時,我們要関注正确問題,亚且清楚自我觀的實相,也只有樹立正确的觀念,我們在觀察分析時才不会有誤會,佛陀希望我們將重心放在生命的解脱上,在佛陀時代,有些問題佛陀不討論,因為首先無益修行,再者沒有绝对确立的答案,端看过人的經驗,能否到達目標也是最重要的,只有佛陀了知實相,換句話說,戴上墨鏡,怎麼看也看不到真正的颜色,要徹底知道,就把眼鏡拿下吧,第一,自我的存在必須是自我為實体,但從書上或自己去觀察,人乃由四大五蕴構成,組合而成的東西不可能是實体,第二,自我的存在必須是,自我是永恆不灭的,第三,自我的存在必須是,自我是可以被完全掌控的,其實仔细去想想,这些條件實在很難成立,自我比較像是假設出来的,这些知識份子或心外求法的修行人,常常持著一些自我存在的理論,想与佛陀辯駁,大体上不外乎是1,粗我,假設身體是自我,執著色為我,2,意所成我,假設心智是自我,執著受想行為我,3,無形之我,假設意識是自我,執著識为我,佛教說有輪迴,那誰在輪?佛陀的教法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相对層次的真理,又稱為世俗諦,一是绝对層次的真理,又稱為勝義諦或真諦,無我是站在真諦層次去看的,而有我这概念是屬於相对層次,即使佛陀在說法時,也会用到,我,如果在現象界不說我的話,聽法的學生一定会搞不清楚,而輪廻的理論也是相对層次的教法,因為眾生還認同有我这個概念,認為有東西可以去承受和享用,因此,現代人都學世間法的多,要出世間,禅觀,体証無常,苦,無我才是佛陀的正法。

 

第三条

要謹守五戒才可以禅修嗎?如果行者已經習慣保持心的平稳和放鬆,一旦不善的念頭入侵,你的心就会馬上查覺这個剌客,而你也立刻变得浮躁疲憊与不安稳,有些人認為必須先開展出自巳的道德操守,戒律,因為戒律必須先於禅修,是禅修的基礎,但是,應該怎麼做才夠?,这個真的很難定義,同時從经典探尋答案,得到了一個很合理的解答,答案是,時間不是問題,関鍵在於自已的發心与態度,和動机,如果當下的心念是,不傷害自己与他人,並發願守護一切眾生,每次禅修時的發願文和廻向以有說明,那麼在那一刻,你就可以開始禅修,當你坐下六根收攝時,戒定慧巳经建立,假如你心中還存有傷害他人的心,那麼即便是學了禅修,也無法達到更深的禅定,安止定,輕鬆安祥,輕安,和深厚的洞察力,觀智,因此,慎重發願是必須的,所以,你必以真诚的心發願,悔文,廻向,更發願善護一切眾生,在禅修前的一刻,唸願文也是有这種意義,持戒,慈悲心和洞察力的培養應該是一齊並進的,三者密不可分,我們都有習慣將事物做切割,然而人生的每一個環節,甚至是個人与他人,他物的関係,實際上都互為依報,一位禅修者,需要好好体悟这固中的因缘,人生的每一個片段都像鎖鍊一样環環相扣,你的所有行為不管是好是壞,都將影響你禅修的進展,这一個真諦,是生命覺醒的基礎,也是一切因缘的基礎,禅修是為了開展自已高尚的特質,得到解脱,止息煩惱,是一件多麼難能可貴的事情啊,如果你不诚實,总是法貪,想得到更多,許多修習者都有这些壞習慣,行者一定要記住,莫忘初衷,唸願文的內容是怎麼?謹守你當初修禅時的發願和理想,然後審查自巳的行為是否符合,在平時生活上,行為是否有違背你當初修行的意圖?要清楚知道。當能觀的作用加強時,我們可以利用它來觀妄念,把妄念觀得清清楚楚。而從妄念的流動中,我們可以看出自巳的生活,個性和心,並進一步去調整它。然而我們要依什麼来調整它呢?依正法。正法猶如一面鏡子般照著我們,自巳的心意是向善向恶,自巳也是知道的。但有了正法做為依據,我們在造恶業或起惡念時才知道这是惡法,心裡因而產生不安,憂慮等種種的苦。但是,往往惡法熾盛時,我們会執苦為樂,無明在这時產生了,有些人在造惡業時会很快樂,還是可以做得很快樂,所謂的快樂,是他們的欲望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滿足,所以認為那些惡法是正确的。他們在做这些事情時,虽然內心還是有一絲絲深細的不安,但已經被煩惱覆蓋,從表面上得到了一種快樂的覺受,所以会繼續做下去,無明就是不知,無知与愚痴,人在不知的時候,做了一些惡事還会很開心。但當你開始禅修時,这些惡業就会出現障礙你了,疼痛,疾病,不安煩躁,紛飛的雜念'弄虚作假,加東西令身体抖動,搖擺身體等,而这些都是不善的意念,都是無明在作崇,但自巳也是知道的,無明本身不一定是恶,但是它很容易与惡法相應,如身心障礙者,無明会很重,當他的恶心所法生起來,会左右他的行為,我們有時也真的愚痴無明,不懂分辨是非,錯的當成对的。在生活中,我們真的会常常这样,在对与錯之間,分辦不出来。因此,當你禅修了一段時間,你自巳会有分辨的能力,正法会帶著你走,但是,如果你冇任何改變,你自巳也会知道的,方向不正。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观察自己的内心,为什么总是这种状态|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9)

简体版(编辑:争校对:圆子

女声朗读:AI情感版 

男声朗读:AI情感版 

女声朗读:AI机器版 

女声朗读:AI粤语版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观察自己的内心,为什么总是这种状态。善的重量轻,而恶的重量重。清楚地觉知著你的念头,如果生起不善的念头,你的心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反之,如果念头是善的,心就会受到正面的感化。这是自然法则,种怎么样的因,吃怎么样的果子,是自己要受。

任何一种善与不善的念头,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阻止思绪或念头浮现,因为想法时时刻刻都在生生灭灭。但是,我们能够选择把心导向善念,如果一天下来,行者都以此为目标。当这个行为成为你的习惯,只要不善念头一生起,你的心就会不自在。有重量、心变得不自在,焦躁不安、疲惫心累,行者能够感受这两种心的落差吗?有些人已经惯性地生起不善念头。所以大部分时间,内心都被愤怒和焦虑所奴役。

为什么你总是让自己生气?你知不知道你是在跟自己过不去?为什么?你又何苦总令心发疯?因为你的心习惯了这种状态,有一部分人的状态是这样。

对外在的一切,不管怎么看别人都是过失,尤其对自己的伴侣。身边的任何人、身边的任何事物都一无是处。你是否观察过自己的心?为什么你都要看到所有的错?看别人错处的人,是愚痴,你到底在想什么?觉察别人错,就只是为了觉得自己的优势和聪明才智?

一位修习者,如果内心烦乱,就内观吧。先弄清楚你为什心总是这种状态?为什么总要这样做?到底你要证明什么?又从中得到什么?我们一旦付出某些行动,大概都希望得到某些回馈。

所以,我们能从焦虑不安的心得到什么回报?如果你是致力于世间或是出世间的善举,这样你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想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更无暇理会周遭人事物的过错。那些不行善的人,很自然的从来不干好事,只能做些不良的勾当。这当中,没有所谓的中立者,多数的人,都落入其中一类,“善”与“不善”。因此,每天你有观察自己的心吗?自己考试啊,你的心放在哪?

 

第二条:

当你有了假设的自我概念,势必有个载体去承受。这也就是为何当阿罗汉破了我执之时,就不再受后有,也就是断生死轮回。有了自我概念,透过业力的推动,我们前往投生成不同的生命样态,前世与今生是有关系的,但不等同。其实,即使圣者初果行者,都还有轻微的爱吃美食,看电影的欲望,也会有讨厌的情绪,只是相当轻微,轻微到不会为他招来灾祸。

只有证得阿罗汉才能彻底断尽烦恼,有些人质疑说,不是圣者吗?我想说的是,不要强廹修行者成为你理想的化身,喜欢蛋里挑骨头,反而耽搁自己的修行。就好像一个人从垃圾堆逃出来了,他身上一定还残留一些臭味,但至少他已经逃出来了,剩下的是时间问题,初果行者会一直精进,不会停滞原地。

事实上,断欲是最高的喜悦和最大的幸福,它才是真正的喜悦和幸福,它是无害、不欺、非虚幻的。

凡夫众生的喜悦虚伪不真,让人充满苦。它就像鱼饵一样,我们一吃下去,就会上钩。这称为落入魔掌,迷乱永不停止。这样的掉进生死轮回的陷阱,掉进苦的锁链或漩涡,无法挣得自由。

因此,依缘起而修,当你在禅修的时候,觉知你当下生起的所缘,不被跟随妄念,看清“我”和“我所有”是幻影,就是一种道。而法在道上呈现。

 

第三条:

这条路必须独行。在禅修中,你是踽踽独行,并无同伴。你可能在共修,也可能闭关,但事实上你只是走自己的路,你是孤独的。没有人陪伴,没有人能把他或她的禅定与智慧给你,你也一样无法给别人。修行,必须独行。坐自己的禅坐,行自己的道。

自己比别人好,是不正确的,如果这样想骄傲会生起,对别人尊重才能谦逊。如果自卑觉得任何事都做不好或低人一等,都是消极的想法。放弃比较的想法,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吧。

我们必须学习放下有为法,而不是反对或抗拒有为法。然而我们祈求它们依从我们的欲望,当我们有困难疾病逆境不如意时,身体又疼痛,我们不想身体疼痛。因此我们去找佛经来诵念或念咒语,我们不想让身体受苦,我们想控制它,诵经念咒语成为神秘的仪式,甚至让人更执著。这是因为人们为了抵抗疾病,所以才去诵经念咒语,以便延长生命,除困扰等。事实上,佛陀给我们教导,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身体的实相,以使我们能放下我们的渴望,然而最终我们却以诵经念咒语来增长我们的愚痴。

知道你自己的身体,往内观察心和意念,少欲知足。不要执著教义名相,不要执著情感,它也不属于你的,有些人害怕失去,不愿意布施。觉得会被利用或压廹,但在培养慷慨与布施的过程中,我们只是去除我们的贪婪和执著。这让我们表达自己真实的本性,并且变得自由自在令心有平静。慷慨布施令心有法喜,能帮助他人,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喜悦,法就在当下。

 

 

繁体版:

 

第一条:

觀察自巳的內心,為什麼总是这種狀態。

善的重量輕,而恶的重量重,清楚地覺知著你的念頭,如果生起不善的念頭,你的心就会受到負面影響,反之,如果念頭是善的,心,就会受到正面的感化,这是自然法則,種怎麼樣的因,"吃怎麼樣的果子,是自巳要受,任何一種善与不善的念頭,我們根本沒有辦法阻止思緒或念頭浮現,因為想法時時刻刻都在生生灭灭,但是,我們能夠選擇把心導向善念,如果一天下來,行者都以此為目標,當这個行為成為你的習慣,只要不善念頭一生起,你的'心就会不自在,有重量、心变得不自在,焦躁不安,疲憊'心累,行者能夠感受这兩種心的落差?有些人已經慣性地生起不善念頭,所以大部分時間,內心都被憤怒和焦慮所奴役,為什麼你总是讓自巳生氣?你知不知道你是在跟自巳过不去?為什麼?你又何苦?总令心發瘋?因為你的心習慣了这種狀態,有一部分人的狀態也一样,对外在的一切,不管怎麼看别人都是过失,由其对自巳的伴侶,身过的任何人,身边的環境任何事物都一無是處,你有否觀察过自巳的心?為什麼你都要看到所有的錯?看别人錯處的人,是愚痴,你到底在想怎麼?覺察别人錯,就只是為了覺得自巳優勢和聰明才智?一位修習者,如果內心煩乱,就內觀吧,先弄清楚你為什心总是这種狀態?為什麼总要这样做?到底你要証明怎麼?又從中得到怎麼?我們一旦付出某些行動,大概都希望得到某些回馈,所以,我們能從焦慮不安的心得到怎麼回報?如果你是致力於世間或是出世間的善舉,这样你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想一些没有意義的事情,更無暇理会周遭人事物的过錯,那些不行善的人,很自然的從來不幹好事,只能做些不良的勾當,这當中,沒有所謂的中立者,多數的人,都落入其中一類,善与不善,因此,每天你有觀察自已的心嗎?自已考試啊,"你的心放在那?

 

第二条:

當你有了假設的自我概念,勢必有個載体去承受,这也就是為何當阿罗漢破了我執之時,就不再受後有,也就是断生死輪廻,有了自我概念,透过業力的推動,我們前往投生成不同的生命样態,前世与今生是有関係的,但不等同,其實,即使聖者初果行者,都還有輕微的爱吃美食,看电影的慾望,也会有討厭的情緒,只是相當輕微,輕微到不会為他招來災,禍,只有證得阿罗漢才能徹底断盡煩惱,有些人質疑說,不是聖者嗎?,我想說的是,不要强廹修行者成為你理想的化身,喜歡蛋里挑骨頭,反而耽擱自己的修行,就好像一個人從垃圾堆逃出来了,他身上一定還殘留一些臭味,但至少他已經逃出來了,剩下的是時間問題,初果行者一会一直精進,不会停滞原地。事實上,断欲是最高的喜悅和最大的幸福。它才是真正的喜悅和幸福,它是無害,不欺,非虚幻的。凡夫衆生的喜悅虚偽不真,讓人充滿苦,它就像铒一样,我們一吃下去,就会上鉤。这稱為落入魔掌,迷乱永不停止。这样的掉進生死輪迴的陷阱,掉進苦的鎖鍊或漩渦,無法掙得自由。因此,依缘起而修,當你在禅修的時侯,覺知你當下生起的所緣,不随想,看清我和我所有是幻影,就是一種道,而法在道上呈現。

 

第三条:

这條路必須獨行,在禅修中,你是踽踽獨行,並無同伴,你可能在共修,也可能閉関,?但事實上你只是走自己的路,你是孤独的,沒有人陪伴,沒有人能把他或她的禅定與智慧給你,你也一样無法給別人,修行,必須獨行,坐自巳的禅坐,行自己的道,自已比別人好是不正确的,如果这样想驕傲会生起,对別人尊重才能谦遜,如果自卑覺得任何事都做不好或低人一等,都是消極的想法,放棄的值口,就讓一切順期自然吧,我們必須學習放下有為法,而不是反對或抗拒有為法,然而我們祈求它們依從我們的欲望,當我們有困難疾病逆境不順意時,身體又疼痛,我們不想身體疼痛,因此我們去找佛经來誦唸或念咒語,我們不想讓身體受苦,我們想控制它,誦經念咒語成為神秘的儀式,甚至讓人更執著,这是因為人們為了抵抗疾病,所以才去誦經念咒語,以便延長生命,解除困擾等,事實上,佛陀給我們教導,是為了讓我們知道身体的實相,以使我們能放下我們的渴望,然而最终我們郤以誦經念咒語來增長我們的愚痴,知道你自巳的身体,往內觀察心和意念,少欲知足,不要執著教義名相,不要執著情感,它也不属於你的,有些人害怕失去,不願意布施,覺得会被利用或壓廹,但在培養慷慨与布施的过程中,我們只是去除我們的貪婪和執著,这讓我們表達自已真實的本性,並且变得自由自在令心有平静,慷慨布施令心有法喜,能幫助他人自巳才能得到真正的喜悅,法就在當下。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依法,不依烦恼|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0)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觀)

女声朗读:AI情感版 

男声朗读:AI情感版 

女声朗读:AI机器版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依法,不依烦恼。

在生活上,我们常常应该做的事做不到,不应该做的事却做出来了,这是因为我们心力不够。虽然也会懂得分辨善、恶,但还是没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尤其在我们学习禅修以后,开始学修行,虽从佛法的理论中了解世间法、非法、善法、恶法种种的知见,但生活还是很容易陷入烦恼那一边,常常依烦恼而做出抉择。

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准则:知道哪个好,哪个不好,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但有时就是因为心力不够,仍必须选择向错的方向发展。在我们坐禅的时候,心的呈现就是这样力不从心。善与恶基本上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在禅修的时候,妄念、散乱总是不停出现,心无法静下来。

在观看妄念时,如果我们是依佛法作为准则,就可以用佛法来衡量所观的念头。为什么要用正确的方法呢?因为方法正确的话,“法”会渐渐带着你走向正确的方向。但盲修的话,你只是跟了你的想法与妄念走,这个就是分别了,会导致我们造恶业的念头。要用方法将它净化,转化清干净,这需要定力与能观的智慧一齐起作用,这就是“止观”要一齐发展正定,心才会有力量去除杂染、烦恼而依法而住。

善意的心所法,就要令它继续增长,当我们的心力愈来愈强,觉照的作用愈来愈敏锐时,就能够分辨自己的妄念,从而依正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例:有时当你打坐时,身体总是喜欢摇抖、摆动,这是心在造作,它是属于不善的念头。这些不善的法尘如果不清理,它会积累成习惯、习性,从而会障碍你进步。因此,修行就是要凝聚我们的心力,让这种依止于法的作用成为心中一个主动的力量。

如果心不能自主,别说禅修,仅仅调整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我们都做不到。所以当我们凝集心力时,能观的作用会不断增强,我们就能够自主了,有了自主的力量,就可以调整生活上很多事情。自主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自主,心力不够,就会向愚痴的方向发展。

然而依止于法,不只是知道善、恶法的分别,还要知道分辨善、恶法的背后是依据什么理论。佛法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分辨善、恶,我们可以依法作为依据。我们能够彻底了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对治的方法,这才是重点。

方法是透过对无常、苦、无我的了解,看清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尘是虚幻的。我们千万不要小看无常、苦、无我的主题,它不是专为老年人而说的东西,也不是在人去世时所唱念的东西,它是行者必须经常提醒鞭策自己以及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主题。

任何只要能够把他对无常、苦、无我的了解,应用来监督他的日常生活,就可以拥有最究竟的抗体。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尘都不能毒害他,我们获得了安全。值得注意的是,佛陀并不用“快乐”这个字眼,因为快乐会误导,安全则恰当了。

如果你有正念,就不会用钱买平安。平安是不需要用钱买的,心有力量,自然平安。平安的意思是自由、安详,说得清楚一点,就是安全、无漏。“漏”的意思就是烦恼,安全无漏就是止息苦,到达涅槃彼岸。如果你希望过着平安的生活,就必须透彻了解无常、苦、无我,如此,你就能够抗拒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尘的迷惑,虽在万千红尘中而不迷失。

迷惑分两种,迷于爱和迷于憎,既有笑声也有眼泪。如果一个人能够看清笑声只是欲望和渴求的另一种形式,而维持平衡的心则比较好,那就称为安全。我们不要变成“触”的奴隶,不要受它们的引诱哭或笑,我们是自由的、无挂碍的、安全的,这就是把无常、苦、无我当作主宰我们日常生活的工具。

我们能够看清“触”是幻影,只要看清“我”和“我所有”是幻影,“触”本身也是幻影,苦的疾病就不会爆发了。疾病也是你的法,从病苦中才能够体验无常。这是一个循环的旅程,从禅修的练习,你可以溶入整个身心五蕴内在的法里面。

 

 

繁体原文:

依法,不依煩惱

在生活上,我們常常應該做的事做不到,不應該做的事郤做出來了,这是因為我們心力不够,需然也会懂得分辨善惡,但還是沒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尤其在我們學習禅修以後,開始學修行,虽從佛法的理論中,了解世間法,非法,善法,惡法種種的知見,但生活還是很容易陷入煩惱那一边,常常依煩惱而做出抉擇。每一個人都会有自已的準則,知道那個好,那個不好,那'些應該做,那些不應該做,但有時就是因為心力不够,郤仍必須選擇而向錯的方向發展,在我們坐禅的時候,心的呈現就是这样力不從心。善与惡基本上决定了我們的行為,在禅修的時候,妄念散乱总是出过不停,心無法静下來。在觀看妄念時,如果我們是依佛法做為準則,就可以用佛法來衡量所觀的念頭,因此,為什麼要用正確的方法呢?因為方法正確的話,法会漸漸带著你向正確的方向,但盲修的話,你只是跟了你的想法与妄念走,这個就是分別了。会導致我們造惡業的念頭,要用方法將它净化,轉化清乾淨,这需要定力与能觀的智慧一齊起作用,这就'是止觀要一齊發展正定,心才会有力量去除雜染,煩惱而依法而住。善意的心所法,就要令它繼續增長,當我們的心力愈來愈强,覺照的作用愈來愈敏銳時,就能夠分辨自巳的妄念,依正法而做出正確的選擇。例有時當你打坐時,身體总是喜歡搖抖擺動,这是心在做作,它是屬於不善的念頭,如果这些不善的法塵如果不清理,它会積累成習慣習性而会障礙你進步。因此,修行就是要凝聚我們的心力,讓这種依止於法的作用成為心中一個主動的力量。如果心不能自主,不要說想學習禅修,單單要調整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我們都做不到。所以當我們凝集心力時,能觀的作用会不断增強,我們就能夠自主了,有了自主的力量,就可以調整生活上很多事情。自主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自主,心力不够,就会向愚痴的方向發展。然而依止於法,不只是知道善恶法的分别,還要知道分辨善惡法的背後是依據怎麼理論?佛法是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分辨善恶,我們可以依法做為依據。假如我們能夠徹底瞭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对冶的方法,这才是重点,方法是透过对無常,苦,無我的了解,看清色,声,香,味,觸法等外麈是虚幻的。我們千萬不要小看無常,苦,無我的主題。它不是專為老年人而說的東西,也不是在人去世時所唱念的東西。它是生者必須提起和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主題。任何只要能夠把他对無常,苦,無我的了解,應用來監督他的日常生活,就可以拥有最究竟的抗体,色声香味觸法等外塵都不能毒害他,我們獲得了安全。值得注意的是,佛陀並不用快樂这個字眼,因為快樂会誤導,安全則恰當了,如果你有正念,就'不会用錢買平安,而平安是不需要用錢買的,心有力量,自然平安。而平安的意思是自由安詳,說得清楚一点,就是安全無漏,漏的意思就是煩惱,安全無漏就是止息苦,到達涅槃彼岸。如果你希望过著平安的生活,就必須透徹了解無常,苦,無我,如此,你就'能夠抗拒色声香味觸法等外塵的迷惑,虽在十千紅塵中而不迷失。迷惑分二種,迷於爰和迷於憎,有笑声也有眼淚的原因,如果一個人能夠看清,笑声只是欲望和渴求的令一種形式,而維持平衡的心則比較好,那就稱為安全。我們不要变成觸的奴隸,不要受它們的引誘哭或笑,我們是自由的。無罣礙的,安全的。这样子比較好。这就是把無常,苦,無我當作主宰我們日常生活的工具。我們能夠看清觸是幻影,只要看清我和我所有是幻影,觸本身也是幻影,苦的疾病就不会爆發了。疾病也是你的法,從病苦中才能夠体驗無常。这是一個循環的旅程,從禅修的練習,你可以溶入整個身心五蕴內在的法里面。

 


注:简体版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守护根门,减少外缘干扰|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1)

简体版(编辑:萱|校对:欣)

女声朗读:AI情感版 

男声朗读:AI情感版 

女声朗读:AI机器版 

女声朗读:AI粤语版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从业的运转,妄念的流动中,行者要看清楚,是杂染的成分多?或是善念的成分多?通常杂染的成分会比较多。

所谓观心不净,我们可以从妄念中观察到自己的心是不净的。这种不净的作用,会干扰身心,令我们感受到种种的不安和烦恼,使我们觉得心很苦,即所谓观受是苦。观受不只是外在五根的感受而已,其实人的意识也有受,而且比外在的感受还要深。外在的感受有时还可以用一些乐受来满足它,但是内在的感受就比较深细了。我们心里的感受有喜有忧,内在的乐名为喜,苦则名为忧。若我们细心地去观照内心的苦,会发觉心里有太多的忧虑。

我们常常不安于未来,不安于现在。担忧将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又顾虑现在的日子该怎么过,对过去种种好的,我们怀念,对不好的会懊恼。所有的忧悲苦脑夹杂在心里变成了苦,由此我们在观心时,即可观到苦,观不到净,杂染的成分最多。

禅定是由观想的方式入定观,如果心没有定力是浮动不安的,一直在思考、幻想、做梦与计划,那个浮动的因是你的造作,即你对于控制身心的尝试。即使当你认为自己并未在做任何事时,你还是倾向于跟着随着旧的恶习而行,你甚至未察觉造作仍然继续在进行,因为你是在随波逐流,所以会感觉不到造作仍在进行。

行者真正可能知道自己停止造作的唯一方法,是由其结果来看,心不再浮动不安,我们感觉到的许多浮动与不安,来自于习惯性的贴标签与分別计较。行者在禅修时得抛开这个习惯才行,不能由想出来的东西入定,而是感觉感受。

感觉是有观察有触感的觉受,感觉心变得安定、平静而不是打妄想。虚妄不实的思維,想象出来的心是不能平静的,禅定也不是由这样产生作用的。行者知道心何时行动,因为心是浮动与不安的,但如果心并未在行动,则心会慢下来并逐渐静止,此時行者知道自己正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如果正念就只那个过程,便很容易由觉受进入禅那,随着定力的加深,心会变得平静安稳、柔软、清晰、自在。因此,禅定是去感觉止息与止息心的这一整个过程,令心迈向道的整个过程与经验,让五根冷静下来。

在燃烧经中,佛陀宣说五根连同意根都在着火,它们都因为贪欲、嗔恚与生老病死等苦而燃烧。行者可以感觉到这把火在窜动与燃烧,火焰闪燃,伤害着接触到它的人们。

当你禅修时,你借由让五根冷静下来而熄灭这些火焰,这不只止息五根本身而已。行者同时也止息五根所对应的五境与五识,感觉过程的每一个面向。当你禅修得力时,你会感到清安与安稳清晰。如果你焦虑不安,身心就会感觉有如发烧一般。但当你在禅修中逐渐达到寂止时,你会感觉身心的温度也跟着降下来。身体的疼痛情况也是如此,当你平静下来有禅定功夫时,身体疼痛是清凉、寂止与平静。

如果五根着火,燃料是什么?燃料就是你投入五根当中,你涉入其中。经中谈到贪欲的障碍,对五根攀缘,投入同意与涉入,陷入并困在五根意根中时,烦恼就不断地增生,行者永远没有办法入禅定,反之行者厌离时,便会当下切断贪欲的燃料并放下时,五根意根便会自动安静下来。

讲到这里,让我们看看乐,乐也是一种幻影,因为它像定期的波浪并无实体,世间的每一件事或目的,都是依它所能够提供的乐来衡量其价值积聚财富、名闻利养、吃喝玩乐等。你为什么要做目前所做的事呢?完全为了一个乐字,它会令我们上瘾。

行者必须看清乐的本质,把它当作一种幻影、是虚幻的、乐极生悲的很快变成苦,很快不是你的。沉溺于乐会变成它的奴隶,能够正确的对待它就是法。保持正确的态度借此击败它,做到的方法就是要观照乐的虚幻性。乐像波浪一样,它的生起是由于风拂水面。换句话说,当色、香、味进入时,无明就会出来迎接他们,乐的波浪就从触产生然后破灭、分解。

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个层面,有时疾病也是乐出来的,例如:贪吃,吃的時候很乐,但很快病从口入,疾病积累,变成乐的奴隶,这是苦的根源。有百分之八十疾病的根源是吃出来的,每天也要有正念的吃,观察你的心意与物的接触,从你持续不断的练习中,培养有正念的吃。


繁体原文:

守護根門,减少外緣干擾

從業的運轉,妄念的流動中,行者要看清楚,看看雜染的成分多?或是善念的成分多?通常雜染的成分会比較多。所謂觀心不净,我們可以從妄念中觀察到自己的心是不净的。这種不净的作用,会干擾身心,令我們感受到種種的不安和煩惱,使我們覺得心很苦,即所謂,觀受是苦。觀受不只是外在五根的感受而巳,其實人的意識也有受,而且比外在的感受還要深。外在的感受有時還可以用一些樂受來滿足它,但是內在的感受就比較深細了。我們心裡的感受有喜有憂,内在的樂名為喜,苦則名為憂。若我們細心地去觀照內心的苦,会發覺心裡有太多的憂慮。我們常常不安於未來,不安於现在,担憂將来会發生怎麼事?又顧慮現在的日子該怎麼过?对过去種種好的,我們会懷念,对不好的会懊惱。所有的憂悲苦惱夹雜在心理变成了苦,由此我們在觀心時,即可觀到苦,觀不到净,雜染的成分最多。

禅定是由感覺的方式入定觀,如果心冇定力是浮動不安的,一直在思考,幻想,做夢与計劃,那個浮動的因是你的造作,即你对於控制身心的嘗試,即使當你認為自己並未在做任何事時,你還是傾向於跟隨舊的惡習而行,你甚至未察覺造作仍然繼續在進行,因為你是在随波遂流,所以会感覺不到那個流動,行者真正可能知道自己停止做作的唯一方法,是由其結果來看,心不再浮動不安,我們感覺到的許多浮動与不安,來自於習慣性的貼標籤与分別計较,行者在禅修時得抛開这個習慣才行,不能由想出來的東西入定,而是感覺感受,感覺是有觀察有觸感的覺受,感覺'心变得安定,平静,而不是打妄想,虚妄不實的思維,想像出来的,'心是不能平静的,禅定也不是由这样產生作用的,行者知道心何時行動,因為心是浮動与不安的,但如果心並未在行動,則心会慢下来並逐漸静止,此時行者知道自己正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如果正念覺知那個过程,便很容易由覺受進入禅那,随著定力的加深,' 心会变得平静安穩,柔軟与清晰,自在,因此,禅定是去感覺止息与止息'心的这一整個过程,令心邁向道的整個过程与經驗,讓五根冷静下来,在燃燒經中,佛陀宣說五根連同意根都在著火,它們都因為貪慾,瞋恚与生老病死等苦而燃燒,行者可以感覺到这把火在竄動与燃燒,火焰閃燃,傷害著接觸到它的人們,當你禅修時,你籍由讓五根冷靜下来而熄滅这些火焰,这不只止息五根本身而己,行者同時也止息五根所对應的五境与五識,感覺过程的每一個面向,當你禅修得力時,你会感到輕安与安穩清晰,如果你焦慮不安,身心就会感覺有如發燒一般,但當你在禅修中逐漸達到寂止時,你会感覺身心的温度也跟著降下來,身体的疼痛情况也是如此,當你平静下来有禅定功夫時,身體疼痛是清涼,寂止与平静,如果五根著火,燃料是怎麼?燃料就是你投入五根當中,你涉入其中,經中談到貪慾的障礙,对五根攀緣,投入同意与涉入,陷入並困在五根意根中時,煩惱就不断地增生,行者永遠冇法入禅定,反之行者厭离時,便会當下切断貪慾的燃料並放下時,五根意根便会自動安静下来。講到这裡,讓我們来看看樂,樂也是一種幻影,因為它像定期的波浪,並無實体,世間的每一件事或目的,都是依它所能够提供的樂来衡量其價值,積聚財富,名聞利養,吃喝玩樂等你為什麼要做目前所做的事呢?完全為了一個樂字,它会令我們上癮,行者必須看清樂的本質,把它當作一種幻影,它是虚幻,樂極生悲,很快变成苦,很快不是你的。沉溺於樂会变成它的奴隸,能够正確的对待它,就是法,抱持正確的態度藉此擊敗它,做到的方法,就'是要觀照樂的虚幻性,樂像波浪一样,它的生起是由於風拂水面。換句話說,當色,香,味進入時,無明就会出來迎接它們,樂的波浪就從觸產生,然後破灭,分解。如果我們能了解这個層面,有時疾病也是樂出来的,例貪吃,吃的時候很樂,但很快病從口入,疾病積累,变成樂的奴隸,这是苦的根源。有百分之八十疾病的根源是吃出來的,每天也要有正念的吃,觀察你的心意,与物的接觸,從你持續不断的練習中,培養有正念的吃。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开悟需要多长时间?|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2)

简体版(编辑:萱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开悟需要多长时间?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想问,这要看行者自己能走多快和你看上去有多坚决,但急功近利者不算在内,很多人都是半途而废的多。有些人什么禅法都学,有些不知道觉知是什么,初学者或不懂佛法的人们,要寻找适合自己的禅法是困难的,因为没有正确知见,世间法很普遍。

其实佛法很简单观心为上,如果观察不到心,就观身体,如果连身体都观不到,就先修禅定。因此,初阶者应以禅修为自己每天的功课,日久见功夫,坚持是力量。定力也会持续增长,渐渐能觉知到触和感受,自然也能观到心息,法尘里的垃圾也能净化了。

佛法是用到方法,在平时生活上,智慧能够用得上,那些坚信自己的潜有开悟并追随开悟之路的行者,很少花时间去猜测开悟多久才会发生,七天、七个月、七年或七世或更长久的生生世世。无论需要多久,这里没有其他可替代的道路,只有实践每天坚持下去,法自然而至。如果我们要让这些方法发挥功效,就必须仔细的看随時警觉,心志专一和智慧明灵。让看只是看,听只是听,不要产生受。如果受已经成形的话,就不要让它发展成爱。你必须及时观察你自己,务必抓住重点。

当行者不迷惑,而且有相当程度的定力与慈悲时,我们就已经有心的能力空了自己。烦恼“我”和“我所有”的感觉不断地出现,它的定期现形就称为生。有生就有苦,但有时也会一点生和苦都没有。有些行者也会体验过一晃即过的宁静,一闪而过的涅槃。因此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纵然它只是一闪即逝,它却是真实的寂静,虽然很短暂,但与持久的完全相同法的味道。不同的只是时间长短而已。因为我们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预防疾病与烦恼,也不知道怎样摧毁疾病烦恼的苦,所以涅槃就不能持续下去。结果受老病死的轮转,生生不息。

如果每一个人都有智慧了解心并能用对方法,依据佛陀的教理来修法,如此一来,就可以产生四如意足:一是欲如意足,对法有坚固的信心,二是勤如意足,对法精进不退,三是心如意足,对法完全专注,四是观如意足,持续的警觉而无往不利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错误,那将会比滚臼上山还难,但如果正确的态度下手方法稳准,那将会比滚臼下山还容易。必須保持自觉,不要让心趋向错误的见解,迷失在烦恼的事情中。

其实,断苦并不困难,都是我们自身范围之内,解脱精神疾病的关键词,就在于如何防止“我”和“我所有”的生起,从心的疾病获得解脱。佛陀说,精神疾病才是最大的苦,才是真正的疾病。而用方法在触受上断,就没有爱取有生老病死苦了,涅槃就在那。它也不能用文字表达,只是一个体验。

每个人都拥有智慧与开悟的种子,但为何开悟那么困难?是因为喜欢作为欲望的奴隶,不敢运用智慧的人,不应用智慧的固执者,不能运用智慧的人占大多数。而能认识自身的缺点,是一个人最高的智慧,能改善改变所种下的因。

说说智慧的发展,智慧正常的做事原則是诚实真诚、坚忍、不避艰难、淡泊、节制压抑欲望。智慧不是聪明,而是放下和舍。涅槃是微妙精细的,并且需要许多智慧。那不是欲望的力量所能到达,需要有一颗坚毅忍耐的心才能超越。

 

第二条

老师教导你坐禅也一样,只能激发你正见的种子。努力修习了一段时间后,当你体验到苦的生起,是源于自己的“想”,这是不安不实的虚幻。无论老师如何教导,只有你亲自放下虚幻不实的“想”才行。

苦的成因是自己,正见的深浅也是自己的体证,任由风从八面吹来,实相呼唤的是一颗安住的心,佛陀告诉我们感官的娱乐和欲望是有毒的,而我们却不顾死活的品尝。每天最应该做的事,就是观察你的烦恼是如何生起的,观察心里的欲望与嗔恨,最难观察的是愚痴。修行就是使心变得更好,舍与放下。

 

 

繁体原文:

第一条

開悟需要多長時間?

这個問題很多人都想問,这要看行者自已能走多快和你看上去有多堅决,但急功近利者不算在內,很多人都是半途而廢的多,有些怎麼禅法也學,有些不知道覺知是怎麼?初階者或不懂佛法的人們,要尋找適合自已的禅法是困難的,因為冇正确知見,世間法很普遍,其實佛法很簡單觀心為上,如果觀察不到心,就觀身体,如果連身体都觀不到,就先修禅定,因此,初階者應以禅修為自巳每天的功課,日子有功,堅持是力量,定力也会持續增長,漸漸能覺知到觸和感受,自然也能觀到心息,法塵里的垃圾也能净化了,佛法是用到方法,在平時生活上,智慧能夠用得上,那些堅信自已的潛力有開悟並追隨開悟之路的行者,很少花時間去猜測開悟多久才会發生,七天,七個月,七年,或七世,或更長久的生生世世,無論需要多久,这里沒有其他可替代的道路,只有實踐,每天堅持下去,法自然而至。如果我們要讓这些方法發揮功效,就必須仔細的看,随時警覺,心志專一和智慧明靈,讓看只是看,聽只是聽,不要產生受,如果受巳经成形的話,就不要讓它發展成爰。你必須即時觀察你自巳,務必抓住重点,當行者不迷惑,而且有相當程度的定力与慈悲時,我們就巳经有心的能力空了自巳。煩惱我和我所有的感覺不断地出現,它的定期现形就稱為生。有生就有苦,但有時也会一点生和苦都沒有。有些行者也会体驗过一晃即过的寧靜,一閃而过的涅槃,因此沒有感覺到它的存在。縱然它只是一閃即逝,它郤是真實的寂靜,需然很短暫,但与持久的完全相同,法的味道。不同的只是時間久暫而已。因為我們不知道怎样保護自巳預防疾病与煩惱,也不知道怎样摧毀疾病煩惱的苦,所以涅槃就不能持續下去。結果受老病死的輪轉,生生不息。如果每一個人都有智慧了觧心用方法,依據佛陀的教理来修法,如此一来,就可以產生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对法有堅固的信心,2,勤如意足,对法精進不退,3,心如意足,对法完全專注,4,觀如意足,持續的警覺而無往不利了。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錯誤,那將会比滾臼上山還難,但如果正確的態度下手,方法穩準,那將会比滚臼下山還容易。還有必須保持自覺,不要讓心趨向錯誤的見解,迷失在煩惱的事情中。其實,断苦並不困難,都是我們自身範圍之内,解脱精神疾病的関鍵,就在於如何防止我和我所有的生起,從心的疾病獲得解脱,佛陀說,精神疾病才是最大的苦,才是真正的疾病。而用方法在觸受上断,就沒有爰取有生老病死苦了,涅槃就在那。它也不能用文字表達,只是個人的体驗。每個人都拥有智慧与開悟的種子,但為何開悟那麼困難?是因為喜歡做為欲望的奴隸,不敢運用智慧的人,不應用智慧的固執者,不能運用智慧的人佔最多数,而能認識自身的缺点,是一個人最高的智慧,能改善改變所種下的因,以下是智慧的發展,智慧正常的做事原則,誠實真誠,堅忍,不避艱難,節制壓抑欲望,淡泊自持的原則,而智慧不是聰明,而是放下和舍。涅槃是微妙精細的,並且須要許多智慧。那不是欲望的力量所能到達,需要有一顆堅毅忍耐的心才能超越。

第二条

老師教導你坐禅也一样,只能激發你正見的种子,努力修習了一段時間,當你体驗到苦的生起,源自於自已的想,不安不實在的虚幻,無論老師如何教導,只有你親自放下想,虚幻不實的,苦的成因是自巳,正見的深淺也是自巳的体証,任由風從八面吹来,實相呼喚的是,有一顆安住的心,佛陀告訴我們感官之.娱欲望是有毒的,而我們郤不顧死活的品嘗,每天最應該做的事,觀察你的煩惱,它是如何生起的,觀察自已.心裡的欲望与嗔恨,但是很難觀察愚痴,修行就是使'心变得更好,舍与放下。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修行的心态与观念|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3)

简体版(编辑:萱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佛法中的苦、集、灭、道、缘起、四念处的道理,都有其理论基础,当我们在打坐内观时,即集中心力在思考的时候,待能观的作用凝集了,我们即可依着所理解的理去观,去思考分析,当你有体验的时候会更顺畅地领悟其道理。倘若这时我们观察妄念,也可以从妄念的流动中明白更多的佛法或佛陀所要告诉我们的正见。因此,理要通过实际的修行才能深入。

我们要真正地领悟佛法,不要只在打坐时实践,平时也要观察你的行为和心。然后还要不断的熏习,法的力量才会越大而起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才能依法而行。当佛法成为我们思想的主流,我们在观念上就会有很大的改变,习性也会减少,生活也会随着调整,我们的行为,也会很自然的与佛法相应。

修行,就是要修我们的心,调心工夫做得好,修养也会跟着提升,这些都在生活中自然的流露出来。我们的工夫到那里,是可以从我们的行为反映出来的。有时候我们的正念会被烦恼覆盖,会与貪嗔痴心所相应。有时会争执的心喜欢撑场面,只有两分工夫却要表现七八分,但都是假的。例如:一些用空油桶撑起来的房子,很快就会倒塌了。人也一样,虚假的东西撑不了多久,別人稍微震你一下,你就倒了。你认为自己很有修养,但是別人说两句,你的空油桶很快就跑出来了。因此,修行工夫是不能用撑的。不过,有时是因为对自己不了解,以为自己到达什么境界了。这种情況在佛法里称为增上慢,属于一种慢心。

有些人打坐不久,觉得好像有点动静了,就以为自己悟了,应该是初禅了,这种经验多了几次之后,他就想已经四次了,应该是四禅了。也有人以为自己证到什么果位了,他们在不知的情況下误以为是,然后到处宣扬自己的境界怎样怎样了。为什么四处向別人说呢?因为想要表达自己的境界比別人高。坦白说,能够讲得出来都是一些肤浅的东西。倘若我们真正能够用到很深的工夫,別人问到时,我们是很难用语言文字清楚的传达那个境界,法是不可说,它只是个人的体验。其实打坐中出现的状况,知道它只是一个过程,最好放下,如果喜欢讲,讲多了会越来越执着,喜欢那种境界,那会偏离向道,你不会再进步。令一方面你会继续加强它,而你在加強它的时候,会原地踏步,跑来跑去还是在原地。其实你在和别人说的時时候,即不断地与慢心、贪心相应,你越讲执着就越深,境界也容易出来。因为你已变成习惯了,在弄虚作假了。

另一种,你一打坐要气动,它就可以动得很开心。但是,你这样动来动去又怎样呢?我们是在禅修、静坐,静得下来不是在动坐啊。如果你的体内有气在动,最后还是要让它静下来的,气顺了以后,就会静下来,气不顺才会动。身体调得好,色身会转化,气会顺,这时气就不知跑到那里去了?打坐不需要用到气,因为不是在练气功啊,而气脉是不会断的,因此內观禅是观感受,不是气脉。因气脉死了才会断,观气脉是观不完的。

第二条

当你对佛法有了比较深入的领悟,就能将所学,所思维的东西整理出来。因为你在深入思维的时候,很多不通达的理论,慢慢会理解,许多连贯不起来的理论,会慢慢地贯通,即所谓融会贯通。

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当能观的作用比较敏锐时,你可以从理解中去领悟一些深细的道理。有很多沒有真实体验的人,书看了之后,但对修行作用不大,沒有什么力量。但有修证的圣者阿罗汉所体验而写出来的文章,会很有深度让人得到大助益,这是真修实证的体验,真实不虚,你会发现他们的教导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它就有一股力量。这是因为这些著作,都是古圣贤在修行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而领悟的法宝。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修行的心態与觀念

我們在打坐中觀的時候,即是集中心力在思考的時候。佛法中的苦,集,灭,道緣起,四念處的道理,都有它們一定的理路。待能觀的作用凝集了,我們即可依著所理解的理去觀,去思考分析,當你有体驗的時候会更順地领悟其道理。倘若这時我們觀察妄念,也可以從妄念的流動中,明白更多的佛法或佛陀所要告訴我們的正見。因此,理要通过實際的修行才能深入。我們要真正地領悟佛法,不只在行動上要"實踐,平時也要觀察你的行為和心。然後還要不断的薰習,法的力量才会愈大而起作用,在日常生活上,才能依法而行。當佛法成為我們思想的主流,我們在觀念上就會有很大的改變,習性也会减少,生活也会随著調整。我們的行為,也会很自然的与佛法相應。修行,就是要修我們的心,調心工夫做得好,修養也会跟著提升,这些都在生活中自然的流露出來。我們的工夫到那里,是可以從我們的行為反映出來的。有時候我們的正念会被煩惱覆蓋,会与貪嗔痴心所相應,有時会爭執的心,喜歡撑場面,虚假只有兩分工夫,郤要表現七八分,但都是假的,例一些用空油桶撐起來的房子,很快就會倒塌了。人也一样,虚假的東西撐不了多久,別人稍微震你一下,你就倒了。你認為自己很有修養,但是別人說兩句,你的空油桶很快就跑出来了。因此,修行工夫是不能用撐的。不过,有時是因為对自巳不了解,巳為自巳到達什麼境界了。这種情況在佛法裡稱為增上慢,属於一種慢心。有些人打坐不久,覺得好像有点動静了,就以為自己悟了,應該是初禅了,这種經驗多了幾次之後,他就想巳经四次了,應該是皿禅了。也有人以為自巳證到什麼果位了,他們在不知的情況下,误以為是,然後到處宣揚自巳的境界怎样怎样了。為什麼四處向別人說呢?因為想要表達自巳的境界比別人高。坦白說,能夠講得出來都是一些膚淺的東西。倘若我們真正能夠用到很深的工夫,別人問到時,我們是很難用語言文字清楚的傳達那個境界,法是不可說,它只是個人的体驗。其實打坐中出現的狀況,知道它只是一個过程,最好放下,如果喜歡講,講多了会愈來愈執著,喜歡那種境界,那会偏离向道,你不会再進步。令一方面你会繼續加强它,而你在加強它的時候,会原地蹅步,跑来跑去還是在原地。其實你在和别人說的時候,即不断地与慢心,貪心相應,你愈講,執著就愈深,境界也容易出来,因為你已变成習慣了,在弄虚作假了。令一種,你一打坐要氣動,它就可以動得很開心,但是,你这样動來動去又怎样呢?我們是在禅修,静坐,静得下來,不是在動坐啊,如果你的体內有氣在動,最後還是要讓它静下来的,氣順了以後,就會静下來,氣不順才会動,身體調得好,色身会轉化,氣会順,这時氣就不知跑到那里去了?打坐不需要用到氣,因為不是在練氣功啊,而氣脈是不会断的,因此內觀禅是觀感受,不是氣脈。因氣脈死了才会断,觀氣脈是觀不完的。

第二条

當你对佛法有了比較深入的領悟,就能將所學,所思維的東西整理出來。因為你在深入思維的時候,很多不通達的理論,慢慢会理解,許多連貫不起來的理論,会慢慢地貫通,即所謂融会貫通。在修習止觀的过程中,當能觀的作用比較敏銳時,你可以從理解中去領悟一些深細的道理。有很多沒有真實体驗的人,書看了之後,但对修行作用不大,沒有什麼力量。但有修証的聖者阿罗漢所体驗而寫出來的文章,会很有深度讓人得到大助益,这是真修實証的体驗,真實不虚,你会發現他們的教導能應用在生常生活上,它就有一股力量。这是因為这些著作,都是古聖賢在修行的过程中,親身体驗,領悟的法宝啊。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佛法的宝藏:不执着,包括一切佛法|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4)

简体版(编辑:欣校对:奕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诸行无常,是宇宙中不变的事实。

寿命的长度,随时间日减。我们不想老,但日渐衰老,有时突然间疾病袭来,因为自己的四大渐渐解体,所以一天天的老化,迈向老、病、死。日子和时间一天天的减少,只有当下的每一天、每一刻才是你最应该珍惜的,不是安排明天。一定有死神和业报随时来找你,因此,不要借口说因为我坐禅,就产生“业”令我受苦和难受。一切都由因果业力带动,业力在前,没有人能逃避,色身何用?它只是个臭皮囊,是病痛纠缠败坏的地方。

众生让自己的贪欲无限增长,看不清人生无常,寿命无常,不要为这种不能改变的事实烦恼。也没有一种地方可以逃离,心创造各种妄念,来去无踪,意念多虚妄,智者减少意识的干扰,从而解脱了诸魔的束缚。明白自己的心如何运作,排除不必要的事,把时间用来修行,专心做应做的事,是为最吉祥,能勤修道用,才是真佛子。

任何法门都不可执着,这是佛法的核心宝藏,执着是表示产生自我意识为“我”,是指执着一个不存在的自我意识,“我所有”是指执着与自我有关的现象。因此,既不执着“我”,也不要执着“我所有”,当你在禅坐里面,至高无上的佛法和涅槃都不可以执着。不执着“我”或“我所有”,这就是佛法的核心宝藏、也是佛陀所强调的。能够实践这句话,就等于实践了一切法,因此,你不需要学习太多的东西。

佛陀曾经做过比喻,他所证悟的东西,就像林中的树叶那么多,但他拿出来教导他人的,却只像一手掌的树叶那么少。所谓的一手掌,就是指不执着任何东西为我和我所有的原则,就等于获得了一切佛法的好处。

 

第二条

有些念轻轻放下,未必不是一种解脱,有些人慢慢遗忘,未必不是一种轻松,有些痛渐渐淡忘,未必不是一种睿智,身安不如心安,路宽不如心宽,一无所有的时候,守着自己的心便可安然。佛说,众生无我,苦乐随缘,宿因所构,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一切悲喜都由心生,放下越多,收获越多。

有很多人不重视修心的重要性,实际上,没有一次起心动念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不要小看一念的力量,一念虽小,但产生的能量势不可挡。世界看起来复杂异常,其实也很简单,可以说我们生活就在一念之间,一念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畜生,就看自己如何转念,所以,自己时时要洞察心念的起伏,如同洞察呼吸一样,通过正念的转化,来改善心灵的取相和念头、内心的状况。在觉知觉察当中,就能改善自己生活的境遇。因此,坐禅能令你智慧增长,转识成智在当下,心是自己所造,而非他人可以替我代劳。努力朝向正道,未达彼岸绝不回头,能见法者最安详,智慧守护微妙心,斩断世间苦因缘,智慧与心魔决战,战胜自己比什么都强,应时时观照,不令放逸。

第三条

坐姿。

禅修的行者,身体要保持正直,这样身体的皮肤和肌肉才不会扭曲、压廹,气才能顺畅地流动。下颚微缩,舌顶上颚,闭眼,接着,不要让身体因为内心挂碍某些人、事、物而有紧绷的现象,放下万缘。为何要执取对无益的事物?不在禅坐中。

你要知道自己在坐禅,为何坐禅?目标和心态要正确,不要浪费时间在放逸、放弃、逃避上,一无所得,是你想要的吗?还是智慧增长、迈向道,都是自己的选择,修行要认真、如实,骗自己最傻。

知道抑制恶的确很难,但是别让贪、嗔使自己陷入长久痛苦中,无火能大于贪欲的烈火,无执着能大于嗔的执着,无罗网能大于痴的罗网,无河流能大于渴爱洪流。看清他人的过失很容易,但看清自己的过失却很难。宣扬别人的不是,匿藏自己的过失,看见别人的过失而心生忿怒,这只会增长烦恼,修行之路离他很遥远。凡夫障于爱染,佛法之门无碍障。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佛法的宝藏,不執著包括一切佛法

諸行無常,是宇宙中不变的事實

壽命的長度,随時間日減,我們不想老,但日漸衰老,有時疾病來時突然間病了,因為自己的四大,漸漸解体即是一天天的老化,邁向老病死,日子和時間一天天的在減少,只有當下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你最應該珍惜的,不是安排明天,你就一定有,死神和業報随時來找你,因此,没有直口說因為我坐禅,就產生業令我受苦和難受,一切都由因果業力带動,業力在前,没有人能逃避,色身何用?它只是個臭皮囊,是病痛糾纏敗壞的地方。衆生讓自己的貪欲無限增長,看不清人生無常,壽命無常,不要為这種不能改變的事實煩惱。也沒有一種地方可以逃离,心創造各種妄念,来去無蹤,意念多虚妄,智者减少意識的干擾,而解脫了諸魔的束縛。明白自己的心如何運作,排除不必要的事,把時間用來修行,專心做應做的事,是為最吉祥,能勤修道用,才是真佛子。任何法門都不可執著,这是佛法的心藏,執著是表示產生自我意識為我是指執著一個不存在的自我意識',為我所有是指執著与自我有関的現象,因此,既不執著我,也不要執著我所有,當你在禅坐里面,至高無上的佛法和涅槃,都不可以執著。我或我所有,这就是佛法的心臟、也是佛陀所强調的。能夠實踐这句話,就等於實踐了一切法,因此,你不需要學習太多的東西,佛陀曾經做过比方,他所證悟的東西,就像林中的树葉那麼多,但他拿出来教導他人的,郤只像一手掌的树葉那麼少,他所謂的一手掌,就是指不執著任何東西為我和我所有的原則,就等於獲得了一切佛法的好處。

第二条

有些念輕輕放下,未必不是一种解脱,有些人慢慢遺忘,未必不是一种輕鬆,有些痛漸漸淡忘,未必不是一种睿智,身安不如心安,路寬,不如心寬,一无所有的時候,守着自己的心便可安然,佛說,眾生无我,苦樂随緣,宿因所构,緣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一切悲喜都由心生,放下越多,收获更多,有很多人不重視修心的重要性,實际上,沒有一次起心动念不对我們的生活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不要小看一念的'力量,一念虽小,但产生的能量勢不可挡,世界看起來复杂异常,其實也很簡單,可以說我們生活就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獄畜生,就看自己如何轉念,所以,自己時時要洞察心念的起伏,如同洞察呼吸一样,通过正念的轉化,來改善心靈的取相和念頭,内心的狀況,在覺知覺察當中,就能改善自己生活的境遇,因此,坐禅能令你智慧增長,轉識成智在當下, 心是自己所造,而非他人可以替我代勞,努力朝向正道,未達彼岸绝不回頭,能見法者最安詳,智慧守護微妙心,斬断世間苦因緣,智慧与心魔决戰,戰勝自己比怎麼都強,應時時觀照,不令放逸。

第三条

坐姿,禅修的行者,身体要保持正直,这样身體的皮膚和肌肉才不会扭曲,压廹,氣才能順暢的流動,下顎微縮,舌頂上顎,閉眼,接著,不要讓身体因為內心掛碍某些人,事,物而有緊綳的現象,放下萬緣,為何要執取对妳無益的事物?,不在禅坐中,你要知道自己在坐禅,為何坐禅,目標和心態要正確,不要浪費時間在放逸,放棄,逃避上,如果一無所得,是你想要的嗎,還是智慧增長,邁向道,都是自己的選擇,修行要認真,如實,騙自己最傻,知道抑制惡的確很難,但是別讓貪嗔使自己陷入長久痛苦中,無火能大於貪欲的烈火,無執著能大於嗔的執著,無羅網能大於痴的羅網,無河流能大於渴爰洪流,看清他人的过失很容易,但看清自己的过失郤很難,宣揚別人的不是,匿藏自己的过失,看見別人的过失而心生忿怒,这只会增長煩惱,修行之路离他很遙遠。凡夫障於爱染,佛法之門無礙障。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观呼吸,观感受|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5)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观呼吸,观感受

从吸气开始,你会注意到气息接触到鼻端或上嘴唇,热切、敏锐地念住于气息的触。警觉地维持念住,强烈地、稳实地和快速地呼吸。强、猛、快的呼吸能挡开外在的声音,有助于控制这个心,迅速地去除盖障,快速地建立专注,以及使禅修者能应付稍后可能生起的苦受。强、猛、快的呼吸会让入出息接触鼻孔末端,上嘴唇或身体那个范围的某个其他部位的摩擦力增加。

保持念住于呼吸的触。当呼吸接触鼻端或上嘴唇时你会觉知着它。保持念住于那个触的觉知,不要漏掉对任何一个气息接触的觉知,保持觉知着每一个气息的接触。

念住应该是严密的,不应该松散的。意思是应该要用精进力,禅修者应该要热切而积极。重点是,不要觉知气息本身,不要跟随气息进出身体,不要数它的进和出,不要在心中标记气息接触的位置是在鼻端或是上嘴唇。只是觉知在气息接触的感受上,只保持念住于触受上。

 

专注而充分地吸入空气,就好像用注射筒把水抽进来一般。急速地呼出,鼻息出。充分而用力地吸进气息有助于快速地建立专注。它帮助了感受的生起,它对于即将到来的和苦受的奋战,提供了力量。因为大部分的人呼气,鼻出息比较强而缺氧,因此更加注意在吸气鼻息入上,多加力度以达到入出息间的平衡,而能够持续地呼吸,是需要的。

当呼吸是平衡的,接触感便会持续。当呼吸平衡了,行者就可以达到平稳流畅的,不费力的容易呼吸,自发性,自然有节奏的呼吸阶段。呼吸时不要去摇动头和身体,这样会很快地得到专注,但如果摇头和摇动身体,你的专注力会跑去专注头和身体,专注力便会离开鼻与呼吸了。

在强、猛、快呼吸的初始阶段,疲惫可能就开始出现,但是禅修者不应该停止或减低呼吸的强度和速度,师尊说,疲惫时也不要停。疲累可能是由于吸气的力度不足或者过度的呼气,鼻息出。矫正的方式就是增加吸气的强度。当吸气与呼气的强度达到一个高层次的平衡时,疲惫就会消失。接着行者将会摆脱困难呼吸的区域,进到一个平稳精准不费力而有定力,有节奏的呼吸会变成自动波,注意力就能够完全地集中在呼吸接触的念住上。

有三个层次的呼吸,高非常强猛快的呼吸,中强猛快,和低弱柔慢或者平常的呼吸,要看个人自己的体质,因为人不是机器,行者有时也会疲乏和衰退。因此早一点达到高层次呼吸是需要的。那么稍后节奏降低时,行者就能到达平衡的,中层次的呼吸,并且能够维持它,而持续的呼吸着。

不要预设呼吸的时间长短,念住于呼吸上,苦受会在身内生起。这些苦受可能的呈现是疼痛、抽筋、酸麻胀痒、热冷或者其他感受。持续呼吸,直到生起足够的感受,可作为下阶段的所缘,这才停止强烈的呼吸。

这里,感受便是决定呼吸时段长短的闹钟。如果共修可预设呼吸时间,45分或一小时是标准的时间,之后接着持续进行第二阶段。当停止强烈呼吸的时间快到时,应该再做五十或一百次的呼吸,此时行者要尽可能地用上所有力气呼吸。同时要毫不放松地念住于气息的接触,然后应该在入息时突然地将呼吸停止,全神贯注地向内观照着整个身体。

呼吸应该要完全地和突然地停止在吸气上。身体应该静止不动,全神贯注,严密地观照整个身体,疼痛、抽筋、麻痹冷热痒的感受会在身体内生起。念住于最明显感和感受上,观察最强烈的所缘,不要将注意力转移到肚脐或丹田,气脉,太阳神经丛或者任何其他部位。最明显的感受会引起行者的注意是自然不过的事,要是将注意力转移至其他没有显著感受的部位上去,会使行者失去对于当下的掌握。是强、是弱只是知道它是强或是弱的事实。只是知,如是的无论生起什么,如实知道它生起的,纯粹地只是了知,要念住的只是这个所缘。不要让“我”或“我的”这些念头介入,包括这个身体任何一个部位,不要去思考这是身和心,不要去思维任何加东西的所有这些想法,入想都是概念上的,并不是内观的修习。

宣隆禅法是直接,立即地触及真实相。当痛生起时,立刻地掌握住这个痛的事实。

 

第二条:

在修习禅坐中,如果行者想好念头就让它通过,坏念头就止住它们。看看那是谁正在想好念头或坏念头,好念头和坏念头将会自己消失,因为它们都在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之下。如果这颗心要想,让它想,但别被它的念头骗了、抓了。

有什么事物说过它们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呢?它们不曾说啊,所以可别那样子归罪它们,专注到底是什么在指使它们,因为那就是过错之所在啊。每天在生活上,无论自己的心集中在哪里,都只是给它过。如是知道,纵使你的见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黏着它们,你就是错,只要看住它。但是,如果这念头是不善意向的,要确定你并没有与它们行动一致,如是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法就在那,只是知。

烦恼没来找你,别去自找烦恼,当下就自在了,一切现成。终止错误、戒掉脾气、锻炼身心不纠缠,才能对抗世事的万难。

 

第三条:

当你观呼吸,保持自然的呼吸,不需要太用意于呼吸,否则必定会引起鼻子、面额及头部的紧绷,鼻子会变得呼吸困难,而头部会变得沉重,过度精进会引起心的掉举不安,反之,则会引起心的懈怠。新同修一定要注意:首先集中专注,把心安静下来,一下一下的在鼻子的触感上知道,要注意,不用急促。刚开始,要稳定在觉知上是重点所在,如果你没在觉知,便会跟了念头跑。初学者,心是非常散乱和没定力,要知道重点,和方法要正确,不要急于进步,因为法是自然的,这是多数禅修者经常犯的一个错误,而不进步。要知,清清楚楚的觉知到每一下。

死亡像一片掉落的枯叶,当死神来到自己身旁,伫立于死门之前才发现,生前没为后世存资粮。你应当为自己建立皈依处,努力练习勤修成为智者,清除尘与解脱烦恼之后,你的心将会听到,由彼岸传来的声浪,刹那又刹那,一分又一分。智者有次第的清除自己的污垢,不再有苦生苦灭的痛苦循环轮转,懈怠和放逸是修行者之污垢

 

 

 

繁体版:

 

第一条:

觀呼吸,觀感受

 

從吸氣開始,你会注意到氣息接觸到鼻端或上嘴唇,熱切,敏銳地念住於氣息的觸。警覺地維持念住,强烈地,穩實地和快速地呼吸。强,猛,快的呼吸能擋開外在的声音,有助於控制这個心,迅速地去除蓋障,快速地建立專注,以及使禅修者能應付稍後可能生起的苦受。强,猛,快的呼吸会讓入出息接觸鼻孔末端,上嘴唇或身體那個範圍的某個其他部位的摩擦力增加。保持念住於呼吸的觸。當呼吸接觸鼻端或上嘴唇時你会覺知著它。保持念住於那個觸的覺知。不要漏掉对任何一個氣息接觸的覺知。保持覺知著每一個氣息的接觸。念住應該是嚴密的,不應該鬆散的。意思是應該要用精進力,禅修者應該要熱切而積極。重點,不要覺知氣息本身,不要跟隨氣息進出身體,不要數它的進和出,不要在心中標記氣息接觸的位置是在鼻端或是上嘴唇。只是覺知在氣息接觸的感受上。只保持念住於觸受上。

 

專注而充分地吸入空氣,就好像用注射筒把水抽進来一般。急速地呼出,鼻息出。充分而用力地吸進氣息有助於快速地建立專注。它幫助了感受的生起,它对於即將到来的和苦受的奮戰',提供了力量。因為大部分的人呼氣,鼻出息比較強而缺氧,因此更加注意在吸氣鼻息入上,多加力度以達到入出息間的平衡,而能夠持續地呼吸,是需要的。當呼吸是平衡的,接觸感便会持續。當呼吸平衡了,行者就可以達到平穩流暢的,不費力的容易呼吸,自發性,自然有節奏的呼吸階段。呼吸時不要去搖動頭和身體。这样会很快地得到專注,但如果摇頭和摇動身体,你的專注力会跑去專注頭和身体,專注力便会离開鼻与呼吸了。在强,猛,快呼吸的初始階段,疲憊可能就開始出現,但是禅修者不應該停止或减低呼吸的强度和速度,師尊說,疲憊時也不要停。疲累可能是由於吸氣的力度不足或者过度的呼氣,鼻息出。矯正的方式就是增加吸氣的強度。當吸氣与呼氣的強度達到一個高層次的平衡時,疲憊就会消失。接著行者將会擺脫困難呼吸的區域,進到一個平穩精準不費力而有定力,有節奏的呼吸会变成自動波,注意力就能夠完全地集中在呼吸接觸的念住上。有三個層次的呼吸,高非常強猛快的呼吸,中強猛快,和低弱柔慢或'者平常的呼吸,要看個人自己的体質,因為人不是机器,行者有時也会疲乏和衰退。因此早一点達到高層次呼吸是需要的。那麼稍後節奏降低時,行者就能到達平衡的,中層次的呼吸,並且能夠維持它,而持續的呼吸著。不要預設呼吸的時間長短,念住於呼吸上,苦受会在身內生起。这些苦受可能的呈現是疼痛,抽筋,痠麻脹癢熱冷或者其他感受。持續呼吸,直到生起]足夠的感受,可作為下階段的所缘,这才停止强烈的呼吸。这裡,感受便是決定呼吸時段長短的閙鐘。如果共修可預設呼吸時間,45分或一小時是標準的時間,之後接著持續進行第二階段,當停止强烈呼吸的時間快到時,應該再做五十或一百次的呼吸,此時行者要儘可能地用上所有力氣呼吸,同時,要毫不放鬆地念住於氣息的接觸。然後應該在入息時突然地將呼吸停止,全神貫注地向內觀照著整個身體。

呼吸應該要完全地和突然地停止在吸氣上。身體應該'靜止不動,全神貫注,嚴密地觀照整個身體,疼痛,抽筋,麻痺冷热癢的感受会在身體內生起。念住於最明顯感和感受上,觀察最强烈的所缘,不要將注意力轉移到肚臍或丹田,氣脈,太陽神经叢或者任何其他部位。最明顯的感受会引起行者的注意是自然不过的事,要是將注意力轉移至其他沒有顯著感受的部位上去,会使行者失去对於當下的掌握。是強.是弱只是知道它是强或是弱的事實,只是知,如是的無論生起怎麼,如實知道它生起的,纯粹地只是了知,要念住的只是这個所緣。不要讓我或我的这些念頭介入。包括这個身体任何一個部位,不要去思考这是身和心,不要去思維任何加東西的所有这些想法,入想都是概念上的,並不是內觀的修習,宣隆禅法是直接,立即地觸及真實相。當痛生起時,立刻地掌握住这個痛的事實。

 

第二条:

在修習禅坐中,如果行者想好念頭就讓它通過,壞念頭就止住它們,看看那是誰正在想好念頭或壞念頭,好念頭和壞念頭將会自已消失,因為它們都在無常,苦,無我三法印之下,如果这顆心要想,讓它想,但別被它的念頭騙了,抓了,有怎麼事物說过它們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呢?它們不曾說啊,所以可别那样子歸罪它們,專注到底是怎麼在指稱它們,因為那就是过錯之所在啊,每天在生活上,無論自巳的心集中在那裡,都只是給它过,如是知道,縱使你的見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黏著它們,你就是錯,只要看住它,但是,如果这念頭是不善意向的,要确定你並沒有与它們行動一致,如是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法就在那,只是知,煩惱沒來找你,別去自找煩惱,當下就自在了,一切現成,终止錯誤,戒掉脾氣,鍛鍊身心不糾纏,才能对抗世事的萬難。

第三条:

當你觀呼吸,保持自然的呼吸,不需要太用意于呼吸,否則必定会引起鼻子,面額及頭部的緊绷,鼻子会变得呼吸困難,而頭部会变得沉重,过度精進会引起心的掉舉不安,反之,則会引起心的懈怠,新同修一定要注意,首先集中專注,把心安靜下來,一下一下的在鼻子的觸感上知道,要注意,不用急促,剛開始,重点,要穩定在覺知上是重点所在,如果你冇在覺知,便会跟了念頭跑,初學者,心是非常散乱和冇定力,要知道重点,和方法要正確,不要急於進步,因為法是自然的,这是多數禅修者經常犯的一個錯誤,而不進步,要知,清清楚楚的覺知到每一下,死亡像一片掉落的枯葉,當死神來到自已身旁,佇立於死門之前才發現,生前沒為後世存資糧,你應當為自己建立皈依處,努力練習勤修成為智者,清除塵圬与解脱煩惱之後,你的心將会聽到,由彼岸傳來的声浪,杀那又杀那,一分又一分,智者有次第的清除自已的污垢,不再有苦生苦灰的痛苦循環輪轉,懈怠是美的污圬,放逸是修行者之圬。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超越感受,因中灭因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6)

简体版(编辑/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超越感受,因中灭因

当禅修者完全地安住于感受,不再对感受生起任何相关念头地观照着感受,对身受不再生起其它心理反应。比如贪,乐受生贪,为贪随眠所使;比如瞋,苦受生嗔,为嗔随眠所使;比如痴,于二受不如实知,不苦不乐受生,潜伏之痴,为痴随眠所使。

感受啪一声断了或者完全地熄灭了,禅修者的心变得清净、涤净、稳定而有用,生起慈悲喜舍心,这种心不仅仅字句的覆诵,这是没有贪爱和自我认同我执的。以这种清净,涤净,稳定和有用的心,行者于心识“观照心识”,心念处,安住于心,随观心识,于心观心而住。

心有贪时,行者了知心有贪,心无贪时,他了知心无贪,心有嗔时,他了知心有嗔,心无嗔时,他了知心无嗔,他知道,当贪和瞋已生起时对它们保持念住,那么它们就不会成了因,进一步对缘起贪与嗔而续转轮回之轮了,这是在果中灭去了因的力量。当他接触到一个会引起贪或嗔的所缘时,保持严密地念住于它,那么贪或瞋就无法生起,这则是在因中灭因。有了这个因中灭因的念住力,行者便是圆满地修习着经典上所教示的:看,应当就只是看,听就只是听,感知就只是感知,想就只是想。而行者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透过对苦受精进地念住,他已经净化了自己的心并且令心稳定而有用。

对于一般直观力还很迟钝的行者,如果刚开始的念住练习就要试着修习看就只是看的话,是极为困难的。这是因为心识是个细微的观照所缘,而一个散乱不堪的心与没有定力的心,是一个尚未清净、羸弱、未调伏的心是还没辨法掌握它的。但是,当禅修者的心经由念住于苦受而强化了,他就能掌握看就只是看,听就只是听,想就只是想。而念住修习中如果妄念生起了,心应该跟随其后去注意它们。

理论上,去跟上每一个念头,念住地掌握住它应该是可能的,然而,实际修习中,要散乱的心去念住于让它分心的所缘上是极其困难的。假使心已经强而有力地专注,就一点也不会从原先所选定的禅修所缘上跑掉。再者,注意在妄念上,禅修者时常是失念而散乱的,相信自己正念住于妄念上,而事实却是他已经被妄念拖着走了。因此,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更加热诚地,专注地念住于这个禅修的初始所缘,触或感受。

关于观照法、心的元素,法念处侧重于观照心所,所有心所亦包含在法处、法界里,法念处是安住于法,随观诸法,于法观法而住。接下来要提到五盖,七觉支就都是属于一些心所,这些是比心识更为微细的。观照心的元素法念处可以说是,因为对于感受的精进念住,所生起的一种修习,精进念住于感受时,五盖这些心的元素心所,可能会生起。

当感受耗尽了或止息了,七觉支七菩提分,就可能出现。当它们生起时和灭去时,禅修者必须念住于这些心的元素心所。如果嗔恚盖生起,行者不要用一个心里的标记去标记这是嗔恚,行者只要去对嗔恚的事实警觉地保持觉知。如果舍觉支生起了,行者就警觉地保持觉知着舍觉支的事实。禅修者将能完好地完成他的任务,这也是因为他从念住于感受的修习中已经发展出一个强而有力的专注以及一个清明稳定的心。

事实上四念处中的身、受、心和法,它们彼此并不是各自独立生起的。它们是联合在一起生起的。当禅修者正念住于接触之明觉时,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这四个念处都包含在其中,念住于其中一个,禅修者也是念住于其他三个了。当感受最突出偏重,它就叫受念处,当偏重在心识,它就叫心念处。当四念处的修持完全了,圆满了,行者便完全地发展了七觉支。当七觉支完全圆满地发展了,禅修者就达到了觉悟。

然而,这是个未来的成果,在此,宣隆内观禅修法的概略简介中,不需考虑到对它作进一步的说明。如果一粒芒果种子种下了,一棵芒果树将会萌芽,修习者应该全心全意地把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芒果种子好好种下,果就会照顾好它自己,结果自然成,修行也就这样,种怎么样的因,就结怎么样的果。只要有努力过,是不会白费的。

 

第二条

每当一件事物终止,另一件事物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再生,有一个新的开始。如果自己愤怒生气,就生在地狱中,愤怒令你的心变得愚痴,你的心就投生在畜生道一阵子了,这就是恶业和再生在每一刻中的运作状况。前一刻的心使得现在的心出生于某种心情和心的取向,现在的心又创造缘起,决定了将来心的状况。

因此,如果你总是看别人不顺眼,而令自己心的一刻,投向了畜生道,而令自己有兽性的愤怒,你是不值得的,你要留意观察你在禅坐中,心的取向和状态,你为何总是如此想象,总离不开观察别人的心意,不是自己呢,别人与你何干?

譬如拔除茅草,握不紧会割伤手,做应该做的事,守戒必须贯彻到底,远离各种恶意与不善行为,不沾染世间的尘垢,修行散漫放逸,不能消除众恶,清净行有污缺,得不到福德与利益,自己心行不正,却去毁谤他人,将受恶业捆绑,自己投入火坑,做不该做的事,必然回到自身,学习正法舍非法,清净身口意,这才可称为正习。

 

 

繁体原文:

第一条

超越感受,因中灭因

當禅修者完全地安住於感受,不再对感受生起任何相関念頭地觀照著感受,对身受不再生起其它心理反應,貪,樂受生貪,為貪随眠所使,瞋,苦受生嗔,為嗔随眠所使,痴,於二受不如實知,不苦不樂受生,潛伏之痴,為痴随眠所使,感受啪一声断了或者完全地熄滅了,禅修者的心变得清净,滌净,穩定而有用,生起慈悲喜捨心,这種心不僅僅字句的覆誦,这是沒有貪愛和自我認同我執的。以这種清净,滌净,穩定和有用的心,行者於心識'觀照心識',心念處,安住於心,隨觀心識',於心觀心而住。心有貪時,行者了知心有貪,心無貪時,他了知心無貪,心有嗔時,他了知心有嗔,心無嗔時,他了知心無嗔,他知道,當貪和瞋已生起時对它們保持念住,那麼它們就不会成了因,進一步对缘起貪与嗔而續轉輪㢠之輪了,这是在果中灭去了因的力量。當他接觸到一個会引起貪或嗔的所缘時,保持嚴密地念住於它,那麼貪或瞋就無法生起,这則是在因中灭因。有了这個因中灭因的念住力,行者便是圓滿地修習著經典上所教示的,看,應當就只是看,聽就只是聽,感知就只是感知,想就只是想。而行者之所以能夠做到这样,是因為透过对苦受精進地念住,他已经净化了自己的心並且令心穩定而有用。对於一般直觀力還很遲鈍的行者,如果刚開始的念住練習就要试著修習看就只是看的話,是極為困難的。这是因為心識'是個細微的觀照所緣,而一個散乱不堪的心与冇定力的心,是一個尚未清净,羸弱,未調伏的心是還没辨法掌握它的。但是,當禅修者的心經由念住於苦受而强化了,他就能掌握看就只是看,聽就只是聽,想就只是想。而念住修習中如果妄念生起了,心應該跟随其後去注意它們。理論上,去跟上每一個念頭,念住地掌握住它應該是可能的,然而,實際修習中',要散乱的心去念住於讓它分心的所緣上是極其困難的。假使心已經強而有力地專注,就一点也不会從原先所選定的禅修所缘上跑掉。再者,注意在妄念上,禅修者時常是失念而散乱的,相信自己正念住於妄念上,而事實郤是他已經被妄念拖著走了。因此,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方式,還是更加熱诚地,專注地念住於这個禅修的初始所緣,觸或感受。

関於觀照法,心的元素,法念處側重於觀照心所,所有心所亦包含在法處,法界裡,法念處,安住於法,随觀諸法,於法觀法而住。接下来要提到五蓋,七覺支就都是属於一些心所,这些是比心識更為微細的。觀照心的元素法念處可以說是,因為对於感受的精進念住,所生起的一種修習,精進念住於感受時,五蓋这些心的元素心所,可能会生起。當感受耗盡了或止息了,七覺支七菩提分,就可能出現。當它們生起時和灭去時,禅修者必須念住於这些'心的元素心所。如果嗔恚蓋生起,行者不要用一個心里的標記去標記这是嗔恚,行者只要去对嗔恚的事實警覺地保持覺知。如果捨覺支生起了,行者就警覺地保持覺知著捨覺支的事實。禅修者將能完好地完成他的任務,这也是因為他從念住於感受的修習中已經發展出一個强而有力的專注以及一個清明稳定的心。事實上四念處,身,受,心,和法,它們彼此並不是各自獨立生起的。它們是聯合在一起生起的。當禅修者正念住於接觸之明覺時,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这四個念處都包含在其中,念住於其中一個,禅修者也是念住於其他三個了。當感受最突出偏重,它就叫受念處,當偏重在心識,它就叫心念處。當四念處的修持完全了,圓滿了,行者便完全地發展了七覺支。當七覺支完全圓滿地發展了,禅修者就達到了覺悟。然而,这是個未来的成果,在此,宣隆內觀禅修法的概略簡介中,不需考慮到对它作進一步的說明。如果一粒芒果種子種下了,一棵芒果树將会萌芽,修習者應該全心全意地把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芒果種子好好種下,果就会照顧好它自己,結果自然成,修行也就这样,種怎麼样的因,就結怎麼样的果。只要有努力过,是不会白費的。

 

第二条

每當一件事物终止,另一件事物開始的時候,我們就再生,新的開始,如果自己

憤怒生氣,就生在地獄中,憤怒令你的心变得愚痴,你的心就投生在畜生道一陣子了,这就是惡業和再生在每一刻中的运作状况,前一刻的心使得現在的心出生于某种心情和心的取向,現在的心又創造缘起,決定了將來心的狀况,因此,如果你總是看別人不順眼,而令自己心的一刻,投向了畜生道,而令自已有獸性的憤怒,妳是不值得的,你要留意觀察你在禅坐中,心的取向和狀態,你為何總是如此想象,總離不開觀察别人的心意,不是自巳呢,别人与你何干?譬如拔除茅草,握不緊会割傷手,做應該做的事,守戒必須貫徹到底,遠離各種惡意与不善行為,不沾染世間的塵垢,修行散漫放逸,不能消除衆惡,清净行有污缺,得不到福德与利益,自巳心行不正,郤去毁謗他人,將受恶業綑綁,自巳投入火坑,做不該做的事,必然迴到自身,學習正法捨非法,清净身口意,这才可稱為正習。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宣隆禅修法是一个简单的法门,念住于对触的明觉|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7)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宣隆禅修法是一个简单的法门,在触受上断,是立即、直接地与实相接触。

 

它像画一条线那样简单,但是,要画一条完美的直线,就极为困难了。然而,当一个人以足够的精进和热诚来修习的话,成果便能快速地获得,它也是给出家众日以继夜的练习,而达至证果,也是最多人证果的方法。大部分其他的方法描述起来困难,虽然容易去做,成果却来得缓慢。

 

宣隆禅修法容易描述,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几乎是零。只有缅甸文的一本描述此方法的小册子和一本关于宣隆师尊一生的小书。由于这个方法易于描述且理论又很少,那么小册子上的方法要重看再重看。而初阶者或修了一段时间再重看,它会令你更清楚这个方法,有时会更令你进步,更有信心。

 

宣隆内观禅法是实行上困难,这并非意味着操作上的次第很复杂,它们都是很简单的。只能说它不是个轻松,舒适的方法。它需要勇气来面对强烈呼吸和苦受的不舒服,需要热诚来跨越过它们,需要不间断的念住来完成目的。但先苦后甜,一旦呼吸做得好,持续不要断你的呼吸,它是能被做好的,便能快速地获得成果,心会稳定下来,而身体会因为排毒而好起来,人也会老得慢,但呼吸不能停止,每天都要练习。

 

呼吸非常重要,如果放弃了呼吸,你便不是修习此法,很多人不进步的原因也在此,无觉知的做呼吸,只是表面作个样,心飞出去飘荡、想事情、散乱,有时呼吸,有时停下来打妄想。因为宣隆禅修法是立即,直接地与实相接触,并且要专精于有勇气,毅力热诚地面对强烈的痛受,而呼吸是念住的关键。定力的提升而持续能观进去,刹那刹那的定力持续,都会令行者迈向更高的观智,帮助行者以极大的脚步向前迈进,永不退转。

 

对于当今的懒人而言,他没有太多时间可以花费在任何事物上,他背负着他的观念,逻辑和理性,使得他愈来愈远离实相与智慧的根源。

 

宣隆禅修法贡献良多。它能使行者抛开自己的思维模式,而直接,立即地掌握事物的实相,它拉紧发条,振奋起来,并且能发挥出行者的身心潜能。它给予行者得以承受人生兴衰起伏的方法与力量。它正中要害的打击了,这个骗人的,自爱而虚幻的我见。这可是所有不幸痛苦与烦恼和不圆满的来由。

 

因此法是个强大,坚决,热诚以建立四念处的方法。四念处也是唯一止息烦恼迈向涅槃,成就正道的不二法门,使众生清净,超越生死轮回。严密地念住于对接触的明觉。

 

第二条:

不仅我们周遭的事物不断改变,我们自己也是每一个刹那都在改变中,可以看见它们全都是无常的。过去、现在、未来、内在外在、粗、细、劣胜、远近都不断改变灭去,毫无踪影。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任何事物都会消失,包括身体的各种感受,完全不留任何痕迹,生了又灭。就如佛陀在蕴品中说,身体就像一堆泡沫,感受则如水泡一样,认知就如海市蜃楼,造作行为则如芭蕉,而识就像梦幻一样。

 

    对于无相的觉知,有助于消融我们对于无常事物的贪爱执着,嗔恨厌恶消失,因为没什么是恒常的,想要执取任何事物的渴望终究会破灭,这会带来痛苦,观察这痛苦的生起的只是灭去而已。没什么是你的,这种理解称为无我,因为一切事物都正在不留痕迹地消失。

 

第三条:

对于精进稍减些的修习者,或有工作事务做生意过于繁忙的人而言,则应该一天修习两次,同时,禅坐时段时,心也不应任其游荡,不加守护。

 

行者应当努力于持续地念住。行者借着念住于触觉来成就念住。一天当中,行者的身体无时无刻无不是与东西接触着。当坐着会与椅子接触;如躺着,头会接触在枕头上;当走着,脚每一步都会接触地面;如拿着东西,手会接触工具与物品,手指会接触到它。行者应该对念住于身体对椅子,面对枕头,脚对地面,手指对工具物品等的接触。行者应当,如果可能,保持念住于所视对象与眼睛的接触,声音对上耳朵的接触,味道对舌头的接触,气味对鼻子的接触,当然打坐对呼吸的觉知。此法是日以继夜的给出家在家众日夜修习的,念住于对接触的明觉。

 

 

繁体版:

 

第一条:

也是最多人证果的方法。大部分其他的方法描述起來困難,虽然容易去做,成果郤來得緩慢。宣隆禅修法容易描述,関於这方面的著作幾乎是零。只有缅甸文的一本描述此方法的小册子和一本関於宣隆師尊一生的小書。由於这個方法易於描述且理論又很少,那麼小册子上的方法要重看再重看,而初階者或修了一段時間再重看,它会令你更清楚这個方法,有時会丁一聽更令你進步,更有信心。宣隆內觀禅法是實行上困難,这並非意味著操作上的次第很複雜,它們都是很簡單的。只能說它不是個輕鬆,舒適的方法。它需要勇氣来面对强烈呼吸和苦受的不舒服,需要熱誠來跨越过它們,需要不間断的念住來完成目的。但先苦後甜,一旦呼吸做得好,持續不要断你的呼吸,它是能被做好的,便能快速地獲得成果,心会穩定下來,而身體会因為排毒而好起來,人也会老得慢,但呼吸不能停止,每天都要練習。呼吸非常重要,如果放棄了呼吸,你便不是修習此法,很多人不進步的原因也在此,冇覺知的做呼吸,只是表面作個样,'心飛出去飄蕩,想事情,散乱,有時呼吸,有時停下來打妄想。因為宣隆禅修法是立即,直接地与實相接觸,並且要專精於有勇氣,毅力热誠地面对强烈的痛受,而呼吸是念住的関鍵,定力的提升而持續能觀進去,刹那刹那的定力持續,都会令行者邁向更高的觀智,幫助行者以極大的脚步向前邁進,永不退轉。对於當今的懶人而言,他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花费在任何事物上,他背負著他的觀念,邏輯和理性,使得他愈来愈遠離實相与智慧的根源。宣隆禅修法貢獻良多。它能使行者抛開自巳的思維模式,而直接,立即地掌握事物的實相,它拉緊發條,振奮起來,並且能發挥出行者的身心潜能。它給予行者得以承受人生興衰起伏的方法与力量。它正中要害的打擊了,这個騙人的,自爱而虚幻的我見,这可是所有不幸痛苦与煩惱,和不圓滿的來由,因。此法是個强大,堅决,熱誠以建立四念處的方法,四念處也是唯一止息煩惱邁向涅槃,成就正道的不二法門,使眾生清净,超越生死輪迴。嚴密地念住於对接觸的明覺。

第二条:

不僅我們周遭的事物不断改變,我們自己也是每一個刹那都在改變中,可以看見它們全都是無常的,过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粗,細,劣勝,遠近,都不断改變灭去,毫無踨影,沒有怎麼是不朽的,任何事物都会消失,包括身體的各種感受,完全不留任何痕跡,生了又灭,就如佛陀在蕴品中說,身体就像一堆泡沫,感受則如水泡一样,認知就如海市蜃樓,造作行為則如芭蕉,而識就像夢幻一样,对於無相的覺知,有助於消融我們对於無常事物的貪爱執著,嗔恨厭惡消失,因為無什麼是恆常的,想要執取任何事物的渴望终究会破灭,这会带來痛苦,觀察这痛苦的生起的只是灭去而巳。冇怎麼是你的,这种理解稱為無我,因為一切事物都正不留痕跡地消失。

 

第三条:

对於精進稍减些的修習者,或有工作事務作生意过於繁忙的人而言,則應該一天修習兩次,同時,禅坐時段時,心也不應任其遊盪,不加守護。行者應當努力於持續地念住。行者藉著念住於觸覺來成就念住。一天當中,行者的身體無時無刻無不是与東西接觸著。當坐著会与椅子接觸,如躺著,頭会接觸在枕頭上,當走著,腳每一步都会接觸地面,如拿著東西,手会接觸工具与物品,手指会接觸到它,行者應該对念住於身體对椅子,面对枕頭,腳对地面,手指对工具物品等的接觸。行者應當,如果可能,保持念住於所視对象与眼睛的接觸,声音对上耳朵的接觸,味道对舌頭的接觸,氣味对鼻子的接觸,當然打坐对呼吸的覺知。此法是日以繼夜的給出家在家衆日夜修習的,念住於对接觸的明覺。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非我,非我所|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8)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简体版(编辑:蕾校对:奕

第一条

非我,非我所

有机会在佛法中修行,学习禅修很重要佛陀说,昼与夜不断地流逝,我们要如何利用时间呢?他担心我们会忘失正念而放逸,因此提醒我们于日子的流逝,那不只是日子流逝而,生命也在流逝。我们一直在变老,变得老,有一天它会结束。因此佛陀提出这个问题昼与夜不断地流逝,我们要如何利用时间呢?

佛陀告诫我们念兹在兹,我们从里来?为何而来?带我们来这里并继续引领自的是谁?我们知道自还能活几年或几个月吗?我们离开这里会去里?当我们想到昼夜流逝时,就会不断思维这些问题修习前与修习后,你会开始思考它们吗?当你真的经常思考它们时,将了解到人生是不长久的不想病,然病了,身体一天一天的衰老,若看到这件事,我们就会更认真地注意自的生活与行为。

凡夫想到的都是这是我,那是我的,每件事都是我的。其实绝对听不到,没有任何东西是我的,世间与佛法相互矛盾世间不会放弃它的观点,这是”,这东西是我的当你在打坐的时候,把身体执得死死的,因为有个,身体是我,我痛,我不舒服。

当你体验观察自一段时间,你会开始洞见事物的真相,在身心五蕴呈现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体验来来回回,上上下下的过程中,花很长的时间才会看见实相真实不虚,如是身心就是这样流逝变动无常行者必须下定决心,通过这来消除困惑

在禅修之后,你会开始产生洞见修行便具有这样的价值,它会一点一滴渗透进来,而你也会开始认真与努力地觉察。由于了解世间的过失,觉知自的老化时间流逝你开始放在心上,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我们会看到思维与行为上产生变化,此时我们了解佛法是真实的,所谓我的都只是一种假名而

绝对别在意这些外在事物,你自己的身体如何?你为什么会生病?若你真的是自己身体的主人,你为什么会让它生病?身体就只是地水火风诞生到这些身体里,我们却相信真的是自己的,因此,一直在和它们和这些无常抗争。但我们根本不可能赢,我们一直遭遇挫折烦恼,最后还是得和它们分离。疾病死亡不会先征询你的意见。

若我们从修习的过程趋入法,心就会有力量面对觉知自的身与心佛陀留下来的法,我们学习色无常,受无常,想无常,行无常,识无常。然后色非我,非我所。其他诸蕴也是如此。遍观身与心。除了无常之外,并无其他。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存在然后消失,生与灭,法尔如是,于一切时间地点皆然。

第二条

人生就是一条不断变化的波浪线,不是在这条波浪线上定下一个点,而是向那个点前进,因为下一个波浪是怎么来,怎样发展是不知道的,到哪就是哪里,要把它当成水,流到哪就是哪里,这是因缘法则,不是执着在一个点上。因为是修行,修行就要行在道上,道是自然的、变易的,怎能执呢?

例:禅修时和人生是一样的,当下的“知”和下一秒的“知”已经变异、无常,如果有一个概念、你已经加了一个点,已经执着它。因此,用方法也一样,刻意要立一个固定的格式,已经不是法了,如果把自己限制就错了。

观呼吸在触上,每一下都不相同的,因为呼吸是自然的,身体也是自然的,变异的上一秒呼吸和下一秒呼吸,在触感上已经不同。观感受也是一样,方法是死的,身心五蕴也是不定法,在变,在动,只是知即可,如果执一丁点,就障碍了自己的修习了。善恶是习气所染,自己是控制不了的。我们一切的意识活动,总是因为情绪的缘故,在刹那刹那间改变。我们从自己的经验就可以得知,光从早到晚的每一天,我们的情绪就变化了很多次,而内心也会随着起伏。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射,外在的人、事、物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要做情绪的主人,需要具备反省、诚实和更加注意感觉的能力,并且明了任何造成苦的东西,都是杂染烦恼。只要我们知道苦是源自于我们的反应,在自己心中找到清净,可以连续的一切也一起清净,直到到达心清净,而一切清净的地步。

繁体原文:

第一条

非我,非我所

 

有机会在佛法中修行,學習禅修很重要,佛陀說,晝与夜不断地流逝,我們要如何利用時間呢?他担心我們会忘失正念而放逸,因此提醒我們関於日子的流逝,而那不只是日子流逝而巳,生命也在流逝。我們一直在變老,变得愈來愈老,有一天它会結束。因此佛陀提出这個問題,晝与夜不断地流逝,我們要如何利用時間呢?佛陀告誡我們念茲在茲,我們從那里来?為何而来?带我們來这裡並繼續引領自已的是誰?我們知道自已還能活幾年或幾個月嗎?我們离開这裡会去那裡?當我們想到晝夜流逝時,就会不断思維这些問題,未修習前与修習後的,你会開始思考它們嗎?當你真的經常思考它們時,將了解到人生是不長久的,不想病,特然病了,身體一天一天的衰老,若看到这件事,我們就會更認真地注意自已的生活与行為。凡夫想到的都是这是我,那是我的,每件事都是我与我的,但絕对聽不到,没有任何東西是我的,世間与佛法相互矛盾,世間不会放棄它的觀点,这是我,这東西是我,當你在打坐的時候,把身體執得死死的,因為有個我,身體是我,我痛,我'不舒服。但當你有体驗觀察自巳一段時間,你会開始洞見事物的真相,在身心五蕴呈現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体驗,你会來來回回,上上落落的过程中,花很長的時間才会看見實相,真實不虚,如是,身心就是这样流逝,变動,無常,行者必須下定决心,通过这関来消除困惑,在禅修之後,你会開始產生洞見,修行便具有这样的價值,它会一点一滴滲透進來,而你也会開始認真与努力地覺察。由於了解世間的过失,覺知自已的老化,時間流逝。你開始放在心上,練習了一段時間後,我們会改變,看到思維与行為上產生变化,此時我們了解佛法是真實的,所謂我或我的都只是一種假名而巳。绝对別在意这些外在事物,你自己的身體如何?你為什麼会生病?若你真的是自己身體的主人,你為什麼会讓它生病?身體就只是地水火風。但誕生到这些身體裡之後,我們卻相信真的是自己的,因此,一直在和它們和这些無常抗爭。但我們根本不可能赢,我們一直遭遇挫折煩惱,最後還是得和它們分离。疾病死亡不会先徵詢你的意見。若我們從修習的过程趨入法,心就会有力量面对,以覺知自巳的身与心,佛陀留下來的法,給我們學習,色無常,受無常,想無常,行無常,識無常。然後,色非我,非我所。其他諸蕴也是如此。遍觀身与心。除了無常之.外,並無其他。沒有什麼東西是我或我的存在然後消失,生与灭,法爾如是,於一切時間,地点皆然在。

第二条

人生就是一條不断变化的波浪線,不是在这条波浪線上定下一個点,而向那個点前進,因為下一個波浪是怎麼來,怎樣發展是不知道的,到那就是那里的,要把它當成水,流到那就是那里,这是因缘法則,不是執著在一個点上,因為是修行,修行就要行在道上,道是自然的,变易的,怎能執呢?例,在禅修時和人生是一样的,當下的,知和下一秒的知已經变易,無常,如果有一個概念、你已經加了一個点,已經執一,因此,用方法也一样,刻意要立一個固定的格式,已經不是法了,如果把自已限制就錯了,觀呼吸在觸上,每一下都不相同的,因為呼吸是自然的,身體也是自然的,变易的上一秒的呼吸和下一秒的呼吸,在觸感上已經不同,在觀感受也是一样,方法是死的,身心五蕴也是不定法,在变,在動,只是知即可,如果執一丁点,就障礙了自已的修習了,善惡是習氣所染,自己是控制不了的。我們一切的意識'活動,总是因為情緒的原故,在刹那刹那間改變。我們從自己的經驗就可以得知,光從早到晚的每一天,我們的情緒就变化了很多次,而內心也会随著起伏,為什麼会这样呢?这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射,外在的人事物影響著我們的内心世界。如果要做情緒的主人,需要具備反省,誠實和更加注意感覺的能力,並且明瞭任何造成苦的東西,都是雜染煩惱。只要我們知道苦是源自於我們的反應,要在自心中找到清净,是指我們可以連續的一切也一起清净,直到心清净,而一切清净的地步。

 

注:简体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戒”和“禅定”是死亡时的利器|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9)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简体版(编辑:校对:圆子

第一条

戒和禅定是死亡时的利器

修行者要小心谨慎的持戒,是羞耻之心,当我们有所疑惑时,行者不应该做或说,这是。清净是心中毫无疑惑。有两种修行,第一种是基础持戒。为了让人们愉快和睦相处,必须持戒。第二种是修行法,以心解脱为唯一目标。这种解脱是智慧和慈悲的来源,也是佛陀说法的原因。了解这两种层次是真正修行的基础。

和道德是法的父母,它们在我们内心成长,与道德以适当的资粮和引导提供给法。当一位修习者,在平时生活或工作上,都要与人相处,而是在你心中建立,是自律有戒别人的一些行为或话语,会影响着我们的心,当你有戒时,别人的不善言语,你的心只有一下感觉,然后由它过,一点也没有影响你,你的心也没有起反应,只是知,只是听,这表示你心中有戒,已足够了。

是和谐世界的基础,在和谐的生活过日子,自己会容易过,烦恼也会减少持戒是我们修行的核心,受戒持律,培养慈悲心和尊重所有生命。你的行为和言语需要有正念,持戒让你的行为变得简单清净。以做为你的行为基础,你的心会变得仁慈清明和平静,在这种环境下,禅修会很容易进步。

护持戒律,如同园丁照顾他的植物。不要执着戒律的大小,重要或不重要,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也要顾及他人有些人想走捷径,他们说忘了,我们直接修,忘了,我们从开始,对于我们的执着,我们有许多的理由,都觉得自才是对的。

正精进和持戒不是你表面上所做的,而是内心持续的觉知和自制。因此,如果以良好的意图布施,坚持善业,慈济会给自和别人带来愉快是清净布施的根,如果心中有疑惑,也是你心中有染。佛陀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我们的修行是要去除杂染保持有价值的

你的心里还有恶的或不善的念头吗?当然有,那么为什么不清扫心灵的尘埃呢?然而真的修行不只是去恶修善,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最后,必须超越善恶。末了,是无欲无求的究竟解脱,慈悲和智慧从中自然流溢。我们必须直接而简单的从此时此刻开始,当前面两个阶段,和正见完全时,第三阶段是烦恼会自然连根拔除,无须刻意为之。当太阳出来了,还用点灯吗?当有光明时,我们不忧虑要去除黑暗,它就在那自然呈现。

持戒有三个层次,首先,它是训练的规范其次,是修习者能自动自发的持戒,安住在戒法中最高境界是圣者的境界,无须思考戒律是对是错的,这种持戒来自了四圣谛的智慧

第二条

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或怎样死,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因此,在死亡发生之前,我们有必要做些准备工作,就是坐禅,行者是正视自己的死亡,或者忽视死亡,都跟自己的觉知正念有关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死得安详,不受痛苦,但是如果平时的生活充满了烦恼暴躁,心总是被愤怒执着或恐惧不安散乱贪安逸懒随放逸等情绪所控制,如果是这样,显然也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详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安详,自在,就必须学习如何活得好培养宁静,安详,自在,就要在平时坚持练习禅坐,有觉知觉察正念

虽然我们不清楚如何再生或再生到里去,都取决于自己的业力当然平时自律有戒也很重要临终一刻的心境平静不散乱有戒的保护,可以影响到下一世因此,在死亡的瞬间,虽然经累积了各式各样的业,戒德和坚持正念,还是可以加强和激发善业当然如果在平时已经有很好的禅坐功夫,心能净化贪痴和恶业的行者,可能会在死亡一瞬间证入圣果的行者例外因此,平时有持戒有禅定功夫,死亡的那一刻,也可以产生最深沉和最有利的内心经验,也是死亡时的利器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戒和禅定是死亡時的利器

修行者要小心謹慎的持戒,戒是羞恥之心,當我們有所疑惑時,行者不應該做或說,这是戒。清净是心中毫無疑惑。有两種修行,第一種是基礎持戒。為了讓人們愉快和睦相處,必須持戒。第二種是修行法,以心解脱為唯一目標。这種解脱是智慧和慈悲的來源,也是佛陀說法的原因。了解这兩種層次是真正修行的基礎。戒和道德是法的父母,它們在我們內心成長,戒与道德以適當的資糧和引導提供給法。當一位修習者,在平時生活或工作上,都要与人相處,而戒是在你心中建立,是自律有戒,别人的一些行為或話語,都会影響著我們的心,當你有戒時,別人的不善話語,你的心只有一下感覺,然後由它过,一点也沒有影響你,而你的心也没有起反應,只是知,只是聽,这表示你心中有戒,已足夠了。戒是和諧世界的基礎,在和諧的生活上过日子,自己会容易过,煩惱也会减少,持戒是我們修行的核心,受持戒律,培養慈悲心和尊重所有生命。你的行為和言語要保持正念,持戒讓你的行為变得簡單,清净。以戒做為你的行為基礎,你的心会变得仁慈清明和平静,在这種環境下,禅修会很容易進步。護持戒律,如同園J照顧他的植物。不要執著戒律的大小,重要或不重要,不要只顧自巳的感受,也要顧給他人,有些人想走捷徑,他們說忘了定,我們直接修觀,忘了戒,我們從定開始,对於我們的執著,我們有許多的理由,都覺得自已才是对的。正精進和持戒不是你表面上所做的,而是內'心持續的覺知和自制。因此,如果以良好的意圖布施,做善業,慈濟会给自巳和别人带來愉快,而戒是清净布施的根,如果心中有疑惑,也是你心中有染。佛陀教我們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净其意。我們的修行是要去除雜染和保持有價值的。你的心裡還有惡的或不善的念頭嗎?當然有,那麼為什麼不清掃心靈的塵埃呢?然而真的修行不只是去惡修善,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最後,必須超越善惡。末了,是無'慾無求的究竟解脱,慈悲和智慧從中自然流溢。我們必須直接而簡單的從此時此刻開始,當前面两個階段,戒和正見完全時,第三階段是煩惱会自然連根拔除,無須刻意為之。當太陽出來了,還用点燈嗎?當有光明時,我們不再憂慮'要去除黑暗,它就在那自然呈現。持戒有三個層次,首先,它是训練的规範,其次,是修習者能自動自發的持戒,安住在戒法中,最高境界是聖者的境界,無須思考戒律是对是錯的,这種持戒來自了四聖諦的智慧。

第二条

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是不知道什麼時候会死或怎樣死,,有生,自.然有死,每個人遲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因此,在死亡發生之前,我們有必要做些準備工作,就是坐禅,行者是正視自己的死亡,或者忽視死亡,都跟自巳的覺知正念有関,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巳死得安詳,不受痛苦,但是如果平時的生活充滿了煩惱,暴躁,心總是被憤怒,執著或恐懼不安,散乱,貪安逸,懶隨,放逸等情緒所控制,如果是这样,顯然也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詳,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死得安詳,自在,就必須學習如何活得好,培養寧靜,安詳,自在,就要在平時堅持練習禅坐,有覺知覺察正念,雖然我們將会如何再生或再生到那里去,都取决於自巳的業力,當然平時自律有戒也很重要,臨终的一刻的心境平静不散乱有戒的保護,因為可以影响到下一世,因此,在死亡的瞬間,需然巳经累積了各式各样的業,有戒德和有正念,還是可以加强和激發善業,當然如果在平時巳经有很好的禅坐功夫,'心能净化貪嗔痴惡業的行者,可能会在死亡一瞬間証入聖果的行者例外,因此,平時有持戒有禅定功夫,死亡的那一刻,也可以產生最深沉和最有利的內心经驗,也是死亡時的利器。

 

注:简体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心与意念|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30)

简体版(编辑:蕾|校对:欣)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心与意念

禅修的真正重点,是致力于自己如何体验当下发生的事情,而非担心体验到了什么。应该将焦点放在你如何觉知各种盖障上,包括贪欲与瞋恚,无聊与挫折等,重点在于你对待在禅修中所遭遇的各种状况的态度,以及你回应它们的方式,而非状况本身。

在法句经内,有一首偈颂,说到无慧者无定,第三七二偈,这首偈颂是教导行者使用慧根与观智去增长更深的禅定,我在此想要谈论的是将智慧运用于禅修本身,而非禅修产生智慧,智慧可以是帮助行者找到寂静,寂止与定的大利器,而定则可以带领心到达不断深入的层次,最终让修习者见到觉悟的真谛,借由了解苦而放下。

行者禅修时经常太过用力,或不足够,或太过放逸,因此只会在原地踏步,像这般缺乏进展的原因,并非总是努力不够,动机不足,或花太少时间在行禅或坐禅道上,有时是因为智慧不够敏锐,无法看穿问题,只要你拥有多一点的智慧,就能减少痛苦并更快达到更深入的阶段。

因此,培养慧根是极为重要的,修习者必须将自己的慧根聚焦于苦之上,苦无处不在,它和你是否尝试避开它无关,它是世间的本质,身体的本质和心的本质,事情无法总是如你所愿,它们偶尔会如你所愿,但事实上不如意总是十之八九。

禅修中所引起的痛苦,例如无聊,停滞不前,或各式各样的苦受,都是苦谛呈现的面向。失望也好,得不到也罢,总体而言,五蕴皆苦。

当你修习时,保持专注,观呼吸非常重要,如果禅修不如自己的期待,或如果身体感到疼痛,或心禁不住昏昏欲睡,一定要切记,这就是身体与心的本质。当你明了身体,心与生命本质时,一切事物的本质就是如此,法就在那,只是因与果的过程时,你同时也领悟到那再也不是你的问题,你明白无执著,是来自于认识生命痛苦本质的智慧,既然你也帮不上它的忙,那就随它去,当你随它去时,就增长了觉知与警醒的心灵力量,只是知而不涉入,如是看见。

观察自己的心,搬东西的人认为他获得东西,但是,旁观者只看到负荷,沉重。把东西放下,放下后,身心轻安。心本来是平静的,在平静外,忧虑和困惑会生起,行者如果发现知道贪嗔困惑,他已看见,表示心有警觉,由它过,佛陀教导的法,是心法,仅此而已。训练心,培养心的人,即是修行佛法的人。

 

第二条

佛陀教导熄灭苦的方法,道,是要使得,法,如实地在行者的心中生起而成为自己的法的见证人,比如假使有人说我们好,我们不会迷失其中,假使有人批评你,自己也不会因此而忘失自己,如此一来,我们便能够坦然自在。

善和恶只是世间法,只是心的状态,假使行者追从它们的话,行者的心就变成世俗,而只能在幽暗中摸索,不知出路,也不能领悟法,如果是这样的话,表示行者还未能主宰自己,心在俗世上,不知法藏身何处,打败你的是自己,不是他人。

如果你的外在是那样的,外在同时反映了内在,有些人只知外在,而不知道内在,如要学习,请往内观察,而不是向外,别人你永远不知道,也不是修别人的心,但人们总是在修别人的心,自己的呢?永远看不见,你有如是看见吗?如果你的心是愉快的,那么无论到那都会愉快,当智慧清明时,无论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实相,实相无所不在。

训练心并非像锻炼身体一般到处移动,而是使心停止,使心止息。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心与意念 禅修的真正重點,是致力於自己如何体驗當下發生的事情,而非担心体驗到了怎麼,應該將焦点放在你如何覺知各種蓋障上,包括貪欲与瞋恚,無聊与挫折等,重點在於你对待在禅修中所遭遇的各種狀況的態度,以及你回應它們的方式,而非狀况本身,在法句經內,有一首偈頌,說到無慧者無定,第三七二偈,这首偈頌是教導行者使用慧根与觀智去增長更深的禅定,我在此想要談論的是將智慧運用於禅修本身,而非禅修產生智慧,智慧可以是幫助行者找到寂靜,寂止与定的大利器,而定則可以帶領心到達不断深入的層次,最終讓修習者見到覺悟的真諦,藉由了解苦而放下,行者禅修時經常太过用力,或不足夠,或太过放逸,因此只会在原地踏步,像这般缺乏進展的原因,並非總是努力不够,動机不足,或花太少時間在行禅或坐禅道上,有時是因為智慧不够敏銳,無法看穿問題,只要你擁有多一点的智慧,就能減少痛苦並更快達到更深入的階段,因此,培養慧根是極為重要的,修習者必須將自己的慧根聚焦於苦之上,苦無處不在,它和你是否嘗試避開它無関,它是世間的本質,身體的本質和'心的本質,事情無法總是如你所願,它們偶爾会如你所願,但事實上不如意總是十之八九,禅修中所引起的痛苦,例如無聊,停滞不前,或各式各样的苦受,都是苦諦呈現的面向,失望,得不到,總括而言,五蕴皆苦,當你修習時,保持專注,觀呼吸非常重要,如果禅修不如自己的期待,或如果身體感到疼痛,或心禁不住昏昏欲睡,一定要切記,这就是身体与心的本質,當你明瞭身体,心与生命本質時,一切事物的本質就是如此,法就在那,只是因与果的过程時,你同時也領悟到那再也不是你的問題,你明白無執著,是來自於認識生命痛苦本質的智慧,既然你也幫不上它的忙,那就隨它去,當你随它去時,就增長了覺知与警醒的'心靈力量,只是知而不涉入,如是看見。觀察自己的心,搬東西的人認為他獲得東西,但是,旁觀者只看到負荷,沉重。把東西方下,放下後,身心輕安。心本来是平静的,在平静外,憂慮和困惑会生起,行者如果發現知道貪嗔困惑,他巳看見,表示心有警覺,由它过,佛陀教導的法,是心法,僅此而巳。訓練心,培養心的人,即是修行佛法的人。

 

第二条

佛陀教導息灭苦的方法,道,是要使得,法,如實地在行者的心中生起而成為自己的法的見証人,例假使有人說我們好,我們也不会迷失其中,假使有人批評你,自己也不会因此而忘失自己,如此一來,我們便能夠坦然自在,善和恶只是世間法,只是心的狀態,假使行者追從它們的話,行者的心就变成世俗,而只能在幽暗中摸索,不知出路,也不能領悟法,如果是这样的話,表示行者還未能主宰自己,心在俗世上,不知法藏身何處,打敗你的是自己,不是他人,如果你的外在是那样的,外在同時反映了內在,有些人只知外在,而不知道內在,如要學習,請往內觀察,而不是向外,别人你永遠不知道,也不是修別人的心,但人們總是在修别人的心,自己的呢?永遠看不見,你有如是看見嗎?如果你的心是愉快的,那麽無論到那都会愉快,當智慧清明時,無論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實相,實相無所不在。訓練心並非像鍛鍊身體一般到處移動,而是使心停止,使心止息。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了知与智慧|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31)

简体版(编辑:欣校对:圆子

 


女声朗读:AI (微软:晓晓)

男声朗读:AI (微软:云扬)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了知与智慧

没有人也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使你解脱,除非你自己领悟,聪明的人用智慧观察别人,而不是以无明来观察。如果有人以智慧来观察,他会学到很多,如果有人以无明来观察,他只会挑剔。目前,人们真正的问题在于知而不行。如果因为他们不了解佛法,所以不知道要修行,问题在哪里?当你愤怒时,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给你有体验,但首先你要看到愤怒的升起,而你能够察觉到它,你才有机会看见与自制,会成为有智慧的人。我们不要想太多,如果我们不了解实相,我们会比有智慧的人想得更多,或完全没有智慧,有许多念头而没有智慧是极苦。

人们之所以如此难教,是因为不了解佛法,不知法藏身何处,不知它是从自身内里去发现去感知。利他是克服自我重要感的良方,人们习惯于将自己放在他人之上,凡事总会斤斤计较,但这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并与他人深深相连的世间,如果行者能够为他人付出而喜悦,会发现自己的人生更美好。培养一颗利他的心去关怀他人,是克服自我重要感强而有力的方法。如此一来,其他的众生就成为让我们从自我重要感中解脱出来的因,自己修行的路,也会宽广,以及对世间的人和事,渐渐会转化而有不同的感觉。

一个修行者就是从内到外都已经得到了转化,心的负面状态转化为清晰正面的思考模式,这样的转化是基于直接的经验而不是妄想,这不只是知性上的转变,也不仅仅是意念的改变,心也被同时深深的转化。真实修行者的定义,就是一个已经建立了觉醒意念以及觉醒心的人,能为他人付出。也是你每天的功课。

有些人会对布施产生疑惑,但布施也是为他人付出,能利益别人的,你的内心也会得到喜悦。布施是心灵的资粮,我们只做必要的事,做事要从心出发,有一颗纯净无染的心作布施,已经足够,如果做了斤斤计较或有疑惑,也可以选择不做,但是如果心中有疑惑,做了会令自己烦恼的,不如不做。心如果有染,你的布施只会令你烦恼的话,这也是不善意的法,也是种了不善的因。

 

第二条

 

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是志力于把自己的心,训练培养成一位觉醒者,心安住成为觉知者,喜悦者,就会洞悉到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身只是物质,不再是我,如果持续的训练培养,坚持下去最终就能清除以为身是我的邪见。

然而即便消除了这种错解,也尚未证得道与果,如果已经将身与心分离成不同的部分,便会看见是身体在老,不是“我”老,身体在病,不是“我”病,是身体死,不是“我”死,物质元素临时聚集而后分离消散,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它们不是“我”。这样的训练,称之为开发智慧,也就是洞悉身心的实相,直至照见生起在身心一切现象与状况都是临时的,生起而后灭去,生灭,生灭而已,根本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任何的苦受乐受也一样,只是被心觉知的对象,或者有情绪生起,生气愤怒生起,谁在生气?当你看见愤怒生气,那么就会看见心在愤怒生气。进一步则洞察生气不是身体,愤怒不是苦乐,生气也不是心,愤怒生气只是被心觉知的对象,生气的不是我,只是生起而后灭去的现象。凡是生起而后灭去的,均非是我,直到最后抵达心,洞悉到心跑去眼耳鼻舌身去觉知所缘,时而跑去想和思维。去看,是心自己跑去看的,去听,去想,都是自己的心跑去想的,心不是我,没有谁可以指挥它。

心安住而成为观者,就可以分离蕴,将我分离成一部分,所有的蕴都只是身体的一部分,烦恼与心也是不同的部分,当行者可以分离成一部分的时候,就看见真相。一旦身与心可以分离,便会看见行住坐卧活动的身体,不再是我,让心到达洞察一定的量,安住,只是知,就会明白此身非我,仅是一堆不断生灭进出的物质元素。例如吃了要去厕所,吸气之后要呼气,不停的有元素在循环往复,身体仅仅只是物质而已,如果你执著了它,而不放下,修错了,因为你还有一个我,是我的身体。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了知与智慧

 

沒有人也沒有什麼事物可以使你解脫,除非你自己領悟,聰明的人用智慧觀察別人,而不是以無明來觀察。如果有人以智慧來觀察,他会學很多,如果有人以無明來觀察,他只会挑剔。目前,人們真正的問題在於知而不行。如果因為他們不了解佛法,所以不知道要修行,問題在那里?當你憤怒時,只有親身经歷才能給你有体驗,但首先你要看到憤怒的升起,而你能夠察覺到它,你才有机会看見与自制,会成為有智慧的人。我們不要想太多,如果我們不了解實相,我們会比有智慧的人想得更多,或完全没有智慧,有許多念頭而沒有智慧是極苦。人們之所以如此難教,是因為不了解佛法,不知法藏身何處,不知它是從自身內里去發現去感知。利他是克服自我重要感的良方,人們習慣于將自己放在他人之上,凡事總会斤斤計較,但这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并与他人深深相連的世間,如果行者能夠為他人付出而喜悅,会發現自己的人生更美好,培養一顆利他的心去関怀他人,是克服自我重要感強而有力的方法,如此一來,其他的众生就成為讓我們从自我重要感中解脱出來的因,自己修行的路,也会寬廣,以及对世間的人和事,漸漸会轉化而有不同的感覺,一個修行者就是从內到外都已經得到了轉化,心的負面狀態轉化為清晰正面的思考模式,这样的轉化是基于直接的經驗而不是妄想,这不只是知性上的轉变,也不仅仅是意念的改變,心也被同時深深的轉化,真實修行者的定義,就是一個已經建立了覺醒意念以及覺醒心的人,能為他人付出。也是你每天的功課。有些人会对布施產生疑惑,但布施也是為他人付出,能利益別人的,你的內心也会得到喜悦,布施是心靈的資糧,我們只做必要的事,做事要從心出發,有一顆純净無染的心作布施,已經足夠,如果做了斤斤計較或有疑惑,也可以選擇不做,但是如果心中有疑惑,做了会令自己煩惱的,不如不做,心如果有染,你的布施只会令你煩惱的話,这也是不善意的法,也是種了不善的因。

第二条

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是志力於把自己的心,訓練培養成一位覺醒者,心安住成為覺知者,喜悅者,就会洞悉到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身只是物質,不再是我,如果持續的訓練培養,堅持下去最終就能清除以為,身是我的邪見,然而即便消除了这种錯解,也尚未証得道与果,如果巳經將身与心分离成不同的部分,便会看見是身体在老,不是我老,身体在病,不是我病,是身體死,不是我死,物質元素臨時聚集而后分离消散,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它們不是我,这样的訓練,稱之為開發智慧,也就是洞悉身心的實相,直至照見生起在身心一切現象与狀況都是臨時的,生起而後灭去,生灭,生灭而已,根本沒有永恆不变的實体,任何的苦受樂受也一样,只是被心覺知的对象,或者有情緒生起,生氣憤怒生起,誰在生氣?當你看見憤怒生"氣,那麼就會看見心在憤怒生氣,進一步則洞察生氣不是身体,憤怒不是苦樂,生氣也不是心,憤怒生氣只是被心覺知的对象,生氣的不是我,只是生起而後灭去的現象,凡是生起而後灭去的,均非是我,直到最後抵達心,洞悉到心跑去眼耳鼻舌身去覺知所缘,時而跑去想和思維,去看,是心自己跑去看的,去聽,去想,都是自己的心跑去想的,心不是我,沒有誰可以指揮它,心安住而成為觀者,就可以分离蘊,將我分离成一部分,所有的蕴都只是身体的一部分,煩惱与心也是不同的部分,當行者可以分离成一部分的時候,就会看見真相,一旦身与心可以分离,便会看見行住坐卧活動的身體,不再是我,讓心到達洞察一定的量,安住,只是知,就会明白此身非我,仅是一堆"不断生灭進出的物質元素,例吃了要去厕所,吸氣之後要呼氣,不停的有元素在循環往复,身体仅仅只是物質而巳,如果你執著了它,而不放下,修錯了,因為你還有一個我,是我的身体。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